2019-2020年高考语文 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高考语文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结合近体诗的特点让学生把握近体诗的排序方法。教学重点:近体诗的押韵、对仗、平仄规则在排序中的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湖南高考题再现:1(XX)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城一诗画横线处,得当的一项是(B)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此是春来第一声。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C.春山沿途鸟空啼D.楼阁新成花欲语2。(xx)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岳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导入新课

2、:我们从以上两题可以看出湖南高考语文在语基第五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种创新非常成功,它以诗歌和对联的形式出现既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厚重,又考查了学生对上下文的连贯、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物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等多方面能力。明年的高考,第五题会从何种角度出题,我想在近体诗排序这个方面作点尝试。下面就来讲讲近体诗的排序方法。二。近体诗排序方法指津:(一)、看押韵 押韵规则:偶句押平声韵格律诗偶句相押,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诗句不入韵;押韵一韵到底,押平水韵。1. 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诗句的次序打乱了,后面几种排列次序,哪一种恰当?(B) 一片降幡出石头今逢四海为家日。金陵王气黯

3、然收山形依旧枕江流西晋楼船下益州故垒萧萧芦荻秋。人世几回伤往事千寻铁锁沉江底AB CD解析: 全诗押ou韵(附注),五句入韵,属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看备选答案,皆首句入韵;再看偶句位置上的诗句是否相押,发现A答案,C答案,D答案都是不入韵的诗句而处在偶句位置上。所以正确选项为Bo(二)、看对仗对仗规则: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格律诗对仗,律诗中最多;颔联和颈联对仗,其它两联也有用对仗的,但极少;绝句可对可不对。格律诗对仗特点,可换成以下两点说法: 律诗对仗为中间两联,其它两联一般不对仗;绝句可看作律诗的一半,对仗联在前还是在后,可根据诗意和表达方式的特点确定。2. 排出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字母填在

4、方格里):A弯弯绿水绕青山B江心来往打鱼船。C青山绿水风光好D重重青山抱绿水。 答案:D-A-C-B解析:A与B两句押韵,作偶句;D与A对仗,C与B相连;由C句诗意“青山绿水风光好”知C句上承A句。由此排出顺序:DACB。三)、看平仄 “对”的规则: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即相反。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格律诗平仄有四种常见模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5、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四、(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3. 下面咏梅的空缺诗句是。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不变尘埃半点侵,A何用浮多绊此身B寻得桃源好避秦。C竹篱茅舍自甘心D与梅并作十分春答案C解析:看首句平仄:丨丨一一丨丨一,知第二句平仄是一一丨丨丨一一。看ABCD四句平仄,仅C答案平仄合

6、乎要求,所以选Co(注意,虽然“茅”为平声,这是拗救,我们可暂时不管拗救,可从整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观察,得知其基本句式。(四)、看相粘 粘的规则:上一联对句第二字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第六句与第七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平仄相同。 4.将下面五句诗删去一句,再把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原诗为三衢道中,曾几作、,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绿阴不减来时路梅子黄时日日晴。秋水芦花一片明添得黄鹂四五声 小溪泛尽却山行AB。CD 除句外,其它四句都入韵,四句中必须舍去一句;观备选答案,A答案句入韵作了第三句,错误;BCD三个答案皆合乎押韵规律。看

7、对仗又不明显。为此,只能用平仄了。用现代汉语四声确定平仄: 丨一丨丨一一丨一丨一一丨丨一一丨一一丨丨一一一一丨丨丨一丨一丨丨丨一一 (丨表仄,一表平、 由前面的分析知:句为全诗第三句(第三句不能入韵、有三句入韵,属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这样便得全诗的平仄: 丨丨一一丨丨一一一丨丨丨一一一一丨丨一一丨丨丨一一丨丨一 我们虽然不能确定一、四两句,但能确定第二句是句;再看备选答案,便能很快得出合理顺序为C(、。(五)看表达 从表达方式看,格律诗常常表现为先写景后抒情或先写景后写人,先叙述后议论或先叙事后抒情,先比后兴等。一般按起-承-转-合的顺序构思全诗。 5.下面两首诗,分别是北宋文学家张舜民的村居

8、和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B)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ABCD三综合排序:例: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居为例,作排序说明:马穿山径菊初黄万壑有声含晚籁。养麦花开白雪香棠梨叶落胭脂色 数峰无语立斜阳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信马悠悠野兴长。 解析: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句

9、的“黄”、句的“香”、句的“阳”、句的“乡”、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与相对,属一联;与相对,属一联。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与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是首联,是尾联。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是颔联,是颈联。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小结:诗句排序,有法可依,一看押韵,二析对仗,三查平仄

10、,四观表达,结合意境,综合运用,定可准确排序四巩固练习: 1:杜甫诗江村次序被打乱,请正确排序:A江村一曲抱村流B长夏江村事事幽C稚子敲针作钓钩D微躯此外更何求E相亲相近水中鸥F但有故人供禄米G老妻画纸为棋局H自去自来梁上燕 分析:(1)根据对仗的规则CG和EH是对偶句为第二、三联。(2)根据二、四、六、八押平声韵可知G和H为出句,C、E为对句。(3).根据“粘”的原则可知这四句顺序为H-E-G-C. (4).根据表达起-转-承-合的规则可推知正确排序为:A-B-H-E-G-C-F-D2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A、杨柳青青着地垂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D、柳

11、条折尽花飞尽 解题步骤:(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垂”“飞”“归”,只有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2) 确定第二句。D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A、B、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A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B句是“仄平仄”,C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定C句是第二句。(3) 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A句是首句。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 3.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B) 总为浮云能蔽日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三山半落青天外 晋代衣冠成古丘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凰台上凤凰游一水中分白鹭洲A、B、C、D、4.下边是一首打乱了次序的

12、唐绝句,请将其正确排序。A今夜偏知春气暖B.北斗阑干南斗斜 C更深月色半人家D虫声新透绿窗纱 解答此题的最好方法应是: 先找韵脚,这是所有诗词排序问题的关键之步。我们发现此诗的韵脚有“斜”、“家”、“纱”三字,惟独A句不押韵。根据前文所述押韵常识,我们就能准确判断A句乃该绝句的第三句。找到了这个突破口,我们就将该句的平仄谱写出来:平仄平平平仄仄(今夜偏知春气暖)。于是我们知道此谱的定式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据“粘对原则”我们就知道了该诗第四句的定式平仄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的定式平仄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再由第二句平仄和该诗首句押韵,我们可以推知第一句的定式平仄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13、这也就是说该诗创作时所遵循的定式平仄谱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然后我们对B、C、D三句在最为关键的第二字上确定平仄。只有B句的第二字为仄声,故B句应是该诗的第二句。剩下的C、D两句因为它们遵循的定式平仄一样,我们无法根据这点去判断其正确位置。这时就需要根据它们和已确定位置的A、B两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了。细看诗歌我们发现C句的“月色”与B句的“北斗”、“南斗”有关联,而D句的“虫声新透”又恰恰观照A句的“春气暖”。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该诗的正确排序应是:CBADo 6.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登庐山(毛泽东)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

14、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吴起白烟。陶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_?A。东公田Bo东公耘C。三令田D。三令耘 解答:首先根据格律常识可以判断这是首律诗。再看选项,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o 7.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语文世界(C): 1调角断清秋2征人倚戍楼3春风对青冢4白日落梁州 5蕃情似此水6长愿向南流

15、7大漠无兵阻8穷边有客游 A.12567834B.56781234 C.12347856D.56127834 8、(1987)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出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9、(1988)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填入空白处的正确选项是(D)溪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声笛起山前。A、满几B、满一C、涨几D、涨一2019-2020年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

16、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6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送别诗同样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送别诗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例子,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17、教学重点、难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设想】从分析典型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以及主题,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送别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离愁别恨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千百年来,这些慰人慰己的送别诗,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送别诗。二、回忆学过的送别诗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送别诗,能举出几首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8、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三、常见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一)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

19、、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2、酒(饮酒饯别)“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二)时间意象: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

20、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三)空间意象: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

21、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四、风格类型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

22、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五、抒情方式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1、直接抒情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

23、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借酒抒情,见世纪金榜

24、 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以乐景衬

25、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

26、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六、内容及主题倾向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

27、的侧重点也不明显。七、实战演练:分析鉴赏以下几首诗,看看这些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一)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答:“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点明送别。“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反衬。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来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谢亭暂憩,不觉已是黄昏。二来写酒醒有特别之处。大多数写送别都直接借酒写意,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分别之时。而此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