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端午古诗词赏析_第1页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_第2页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_第3页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_第4页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咏端午古诗词赏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 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演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饨宏伟的 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在端午节都以写诗填 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吟咏端午佳节盛况,让后人充分感受到端午节的独特魅 力。纪念屈原,是历代端午的主题。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的意思是: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乂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千白年 来的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

2、思,眼询一片烟 波浩,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 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臣洗刷冤屈呢?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 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 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白般 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 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再看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总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其烈。世

3、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a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苏轼也和屈原一样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 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 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 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 了这首五言。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 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S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相比楚地民俗

4、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 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 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1W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 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据与人请之殷切,S 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 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都不待言而自 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宜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 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

5、而不 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 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只 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悄,写下了这首诗,借屈原 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这首诗借写屈原沉江自杀,实际上是写自己壮志未 酬,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1W感。宋代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凭吊屈原

6、,怀古伤时: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 帘 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注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 湖北一带。这首词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怀 古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悄怀。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 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 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 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

7、用鲜 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1W景。公元 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 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 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宿呢?高歌楚辞之 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 情。从“高咏”到“歌罢” 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 “酬”字,交 代了时间的过渡。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童识在歌声中起伏流 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

8、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 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 一笔,更显出作者1W绪的激 荡,融W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 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宿!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 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 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 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3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 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 花”,都是五月的

9、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的悄怀。"戎葵”虽为无 W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1W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 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满腔豪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 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注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 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童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 “万事一身 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W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 的髙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

10、者祭酒的 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tt定会流到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 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 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悄和爱国1W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南宋著名爱国丞相,对屈原崇敬有加,在端午中说: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试为问大钧,举杯三地。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生为城君,死作罗鬼。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白年如一日,一日或干岁。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莫

11、作留连悲,诗中将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孟尝君)与同一天投江而 死的屈原作对比,两人一为“城君”,一作“罗鬼”,但“人命草头露,荣华 风过耳荣华S贵只不过像风吹过罢了,“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只 有烈士的英灵不随着江水的流逝而消失,“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 者荣,但知死者贵至今荆楚人民年年端午节在江上祭奠屈原,不知道活得 荣確的田文,只记得死者屈原的尊贵。诗人满怀崇敬之赞扬屈原的品格魅 力和爱国精神,也表明自己以屈原为楷模的高尚悄怀。再看元代散曲家舒的小a山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读罢总堪

12、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空惆怅”,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疗 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请。“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1W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这首词最突出的 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 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 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 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 谁复吊湘”、“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传达的

13、是作者的伤感失落, 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 余韵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历来写端午的诗词,大多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 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1W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 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古诗词中多有描绘。唐代诗人张建封的 竞渡歌,反映了端午佳节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一-竞渡,历来为人传 诵: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

14、准,马询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影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U如瞬;坡上人呼霹馬惊,竿头彩挂虹霓晕;询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诗的开头写竞渡的时间、环境,特别写使君准时出发,红旗引路,表明无 论官员疔姓,都十分重视。为把竞渡的热闹场面加以衬托,诗人接着写道: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连妇女也梳妆打扮出来观看,一饱眼 福,可以想见江边是何等热闹。继而,诗人笔锋一转,山明快而变热烈:“鼓 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影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干雷。”龙船跃波, 桨飞划,鼓声震天,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顿时跃然纸上

15、。“鼓声渐急标将 近,两龙望标U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离标旗渐进,鼓声 更急,岸上观看的人也呼声震天,竞渡气氛达到高潮。“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夺标者兴高采烈,失势者在空中挥着船桨。只要参与,大家 心情都是高兴的。再看唐代诗人刘锡的竞渡曲: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击节雷,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动,饮河形影联。史临流翠,揭竿命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白胜本自有前期,一飞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隋书地理志: 小,莫得济者,乃歌曰: 为

16、竞渡之戏。"“屈原以五月望日赴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 '何由得渡湖!'因尔鼓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记叙的是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刘锡这首竞渡曲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 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神。”(北宋 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 官)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游戏,从北宋诗人的字中,也隐 隐透出一种于竞渡中吊念屈原所生之悲。究其始因,表达了一种划船施救打捞 屈原之迫切心情,以及屈原沉江所蕴含的悲剧在后来各代时有发生,成为一种 特殊的社会现象。北宋诗人张耒

17、的和端午,有种慷慨悲壮之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全诗的意思是: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 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 骚在人世间了!这首诗凄清悲切、W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 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能还”, 乂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但此句,却乂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 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 国精

18、神和彪炳干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再看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深院榴花叶画帘开、衣纨扇,午风清署。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 虎C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 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 涎角黍,乂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全词意思是: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 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署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 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 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

19、只是站在远处观看。 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干古 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 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 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 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 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 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悄。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 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悄怀的

20、不 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 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儿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 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 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 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 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清代词学家黄园深深理解 词人的童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眨。思理超超,意在 笔墨之外”(园词选)。此乃深中

21、肯之言。明代诗人高启在端阳写怀中写道:“黄伞回廊朝旭淡,玉炉当殿午熏 微,今朝寂寞江边卧,闲看游船竞渡归。”说明诗人对“竞渡”根本不感兴 趣,却另有一番惆怅。在端午节中,山于食粽的风俗盛行,因此在古代诗人笔下也得到了充分的 表现。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韩元吉有“角黍堆 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蒲等 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北宋家欧阳修在漁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画扇盘 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蒲酒美清?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 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蒲美酒的美 妙场景描写得如生,让人W不自禁地向往。再看南宋诗人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粽包分两,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 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乂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 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 屈原的意思,乂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