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PES指标体系0终2012_第1页
MOPES指标体系0终2012_第2页
MOPES指标体系0终2012_第3页
MOPES指标体系0终2012_第4页
MOPES指标体系0终2012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件编号2011-GZ-00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绩效指标体系(版本:2.0)MOPES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绩效评估小组2011年12月目录一、参考依据1二、适用范围1三、框架结构1四、指标体系21 .线网指标71.1 运营线路条数71.2 线路运营长度71.3 网络运营长度71.4 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72 .车站指标72.1 线路车站数72.2 换乘车站总数72.3 网络车站总数72.4 平均站间距83 .客流指标83.1 客运量83.2 周转量103.3 换乘量103.4 运品巨/乘距103.5 强度/负荷114 .运行指标124.1 基础数据124.2 速度

2、利用率144.3 里程利用率154.4 兑现率164.5 准点率164.6 列车服务可靠度174.7 清客频率195 .服务指标195.1 乘客服务195.2 服务设施设备可靠度206 .安全指标216.1 运营事故次数216.2 运营事故频率217 .能耗指标217.1 线路牵引总能耗217.2 线路每车公里牵引能耗217.3 网络牵引总能耗217.4 网络每车公里牵引能耗217.5 网络每人次牵引能耗227.6 网络每人公里牵引能耗227.7 网络动力照明能耗228 .成本指标228.1 运营总成本228.2 运营票务收入228.3 运营成本比228.4 车公里成本228.5 人公里成本2

3、28.6 每人次成本228.7 每人次票务收入238.8 每人公里票务收入23附:指标名称与代码对照表24、参考依据1、城市公共交通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地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8-19992、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114-20073、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438-20074、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486-2009二、适用范围1、本指标体系适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中定义的城市轨道交通(GJ2)。2、本指标体系中的统计期一般均指一年。根据分析需要,也可按月或季度作统计

4、分析。3、若一个城市拥有多家运营企业,本指标体系中的网络级一级指标需由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管理机构或各运营企业共同确定。三、框架结构指标体系框架和内容遵循“求同存异,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不同口径的统计指标参考国际惯例。图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绩效指标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和绩效指标两个大类构成,总计117个指标。其中基础类指标包括线网指标、车站指标两种类型,共计8个指标;绩效指标包括客流指标、运行指标、服务指标、安全指标、能耗指标、成本指标六种类型,共计109个指标。为减少各参加单位的工作量,将指标体系分两个层次,一级指标为各参加单位提供的原始指标,共计59个;推演指标为经综合分析得

5、出的指标,共计58个。四、指标体系基础指标(2类,8个)BasicIndicator层次分类一级指标推演指标线网指标(LI)运营线路条数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车站指标(ST)线路车站数网络车站总数换乘车站总数平均站间距绩效指标(6类,109个)PerformanceIndicator次分类线路级网络级一级指标推演指标一级指标推演指标客流指标(Passenger)客运量(PA)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最高日客运量线路同峰小时同断向客流里列车同峰小时取大拥挤度线路客运量增长率网络日均出行量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最高日客运量网络客运量比重车站最高日客运量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客运量增长率网络出

6、行量增长率周转量(PB)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换乘量(PC)换乘站日均换乘客沉事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网络换乘系数运距/乘距(PD)线路平均运距网络平均乘距强度/负荷(PE)线路客运强度线路负荷强度网络客运强度网络负荷强度网络出行强度运行指标(Train)基础数据(TA)线路配属车辆数(车型、编组)线路上线车辆数(车型、编组)线路可用车辆数(车型、编组)线路高峰小时最小发车间隔线路每公里配车数线路车辆上线率线路车辆可用率企业职工数司机总数储值票使用率网络配属车辆数网络每公里配车数网络上线车辆数网络可用车辆数网络车辆上线率网络车辆可用率单位运营长度的企业职,数司机配备率司机生产率全员生

7、产率层次分类线路级网络级一级指标推演指标一级指标推演指标运行指标(Train)速度利用率(TS)旅行速度速度利用率实际最高运行速度单程行驶时间全周转时间里程利用率(TB)线路日均运营里程线路总行驶里程线路里程利用率网络日均运营里程网络里程利用率兑现率(TC)线路图定开行列次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线路加开列次线路日均开行列次列车运行图兑现率网络日均开行列次网络平均兑现率准点率(TD)线路准点列车次数线路列车准点率网络平均准点率列车服务可靠度(TE)线路延误事件数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车辆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信号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供电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工务设施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屏蔽门引

8、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其他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员工因素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乘客因素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其他因素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网络延误事件数网络列车服务可靠度层次线路级网络级分类清客频率(TF)一级指标线路清客列次推演指标线路清客频率一级指标推演指标网络清客列次网络清客频率乘客服务(SP)乘客,茜意度(指数)变化率白力乘各启效投诉率后效乘客投诉回复率服务指标(Service)设施设备可靠度(SR)售票机可靠度储值卡充值机可靠度进出站闸机可靠度自动扶梯可靠度垂直电梯可靠度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可靠度列车乘客信息系统可罪度安全指标(Safety)运营事故次数运营事故频率能耗指标(Energy)线路牵

9、引总能耗线路每车公里牵引能耗网络动力照明能耗网络牵引总能耗网络每车公里牵引能耗网络每人次牵引能耗网络每人公里牵引能耗成本指标(Cost)运营总成本运营票务收入运营成本比车公里成本人公里成本每人次成本每人次票务收入每人公里票务收入1 .线网指标1.1 运营线路条数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单位:条。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1.2 线路运营长度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单位:公里。计算方法:按照(CJ/T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十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

10、,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1.3 网络运营长度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单位:公里。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汇线路运营长度1.4 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单位:。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X100o2 .车站指标2.1 线路车站数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单位:座。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2.2 换乘车站总数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11、单位:座。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立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2.3 网络车站总数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单位:座。计算方法:网络中线路车站数之和,共线段运营车站只计1次。2.4 平均站间距定义:同一线路上两个相邻车站站中心间的平均距离。单位:公里。计算方法:平均站间距=线路运营长度/区间数3 .客流指标3.1 客运量3.1.1 线路日均客

12、运量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运送乘客总量的平均值。单位:万乘次/日。计算方法:线路客运量由本线进且本线出客流、换入至本线客流、由本线换出客流、途经客流四部分组成。包含可采用统计分析或客流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清分的公务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线路日均客运量=路日客运量/统计天数。3.1.2 线路最高日客运量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量中最大的日客运量。单位:万乘次/日。计算方法:线路最高日客运量=Max线路日客运量。3.1.3 线路客运量增长率定义: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相比的增长比例。单位:。计算方法:线路客运量增长率=(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

13、均客运量X100O3.1.4 线路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定义:线路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单位:万人次/h。计算方法:指正常运营状态,不包括由于城市大型公共活动或其它突发事件引起的持续影响期小于一周的突发客流情况。在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时由系统直接计算得出结果(或采用客流调查方式取得),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3.1.5 列车高峰小时最大拥挤度定义:线路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与相应运力的比值,反映线路高峰小时最大断面的拥挤情况,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相应断面的小时运力6人/m2计算。单位:%。计算方法:列车高峰小时最大拥挤度=备注:车厢空余面积定员数按国家设计标准3

14、.1.6 网络日均客运量定义:统计期内,网络日客运总量的平均值。单位:万乘次/日。计算方法:网络日均客运量=统计周期内网络总客运量/统计天数。3.1.7 网络最高日客运量定义:统计期内,最大的网络日客运量。单位:万乘次/日。计算方法:网络最高日客运量=Max网络日客运量。3.1.8 网络客运量增长率定义:本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相比的增长情况。单位:。计算方法:网络客运量增长率=(本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x100。3.1.9 网络客运量比重(网络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定义:网络日均客运量占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比率。单位:%计算方法:

15、网络客运量比重=网络日均客运量/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x100。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3.1.10 网络日均出行量定义:统计期内,平均每日利用轨道交通网络出行的乘客数量。乘客在网络中换乘一次或多次时,均视为一个出行人次。单位:万人次/日。计算方法:各线进站客流量的总和,包含公务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3.1.11 网络出行量增长率定义:本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与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相比的增长比例。单位:。计算方法:网络出行量增长率=(本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一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100。3.1.12 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出行量占公共

16、交通出行量比重)定义:网络日均出行量占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比率。单位:%计算方法: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日均出行量/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出行总量x100。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3.1.13 车站最高日客运量定义:统计期内,轨道交通运营车站每日为乘客提供进站、换乘、出站服务的总次数称为车站日客运量。车站最高日客运量指统计期内所有车站日客运量中最大的车站日客运量。单位:万乘次/日。计算方法:车站最高日客运量=Max车站日客运量=Max车站日进站量+车站日换乘量+车站日出站量。说明:该指标反映所有车站客运工作中的日最大量。统计时需列出车站名、最高日客运量及

17、对应的日期。换乘站作为一个车站进行统计,非换乘站的日换乘量以0计。3.2 周转量3.2.1 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周转量的平均值。单位:万乘次公里/日。计算方法:设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票务系统统计客运周转量;没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客流抽样调查方法估算平均运距,再计算得到客运周转量。3.2.2 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定义:统计期内,网络每日客运周转量的平均值。单位:万乘次公里/日。计算方法: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统计周期内总客运周转量/统计天数。3.3 换乘量3.3.1 换乘站日均换乘客流量定义:统计期内,某一换乘站各线路间每日换乘客流总和的平均值。单位:万人次/

18、日。计算方法:通过自动售检票系统连续计费的换乘客流可通过票务系统清分模型得到,其它情况可采用客流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到。3.3.2 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定义:统计期内,网络日换乘客流总和的平均值。单位:万人次/日。计算方法: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统计周期内网络总换乘客流量/统计天数。说明:一般情况下,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日均出行量3.3.3 网络换乘系数定义:衡量网络内部连通性的指标,为客运量与出行量的比值。单位:无。计算方法:网络换乘系数=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日均出行量。3.4 运距/乘距3.4.1 线路平均运距定义:统计期内,在某一线路上乘客一次乘车的平均距离。单位:公里/乘次。

19、计算方法:设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线路平均运距=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线路日均客运量;没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客流抽样调查方法估算平均运距。3.4.2 网络平均乘距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乘客平均一次出行全程的总乘车距离。单位:公里/人次。计算方法:网络平均乘距=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日均出行量。说明:一个城市有多家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时,乘客一次出行的乘车距离可能分布在多家运营企业所运营的网络中。此时直接套用公式可能有所偏差,需要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的角度统筹清分。3.5 强度/负荷3.5.1 线路客运强度定义:线路日均客运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一定

20、程度上体现线路的运营效率。单位:万乘次/公里日。计算方法:线路客运强度=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运营长度。3.5.2 线路负荷强度(线路周转强度)定义: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承担的客运周转量。单位:万乘次公里/公里日。计算方法:线路负荷强度=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线路运营长度。3.5.3 网络客运强度定义:网络日均客运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网络的运营效率。单位:万乘次/公里日。计算方法:网络客运强度=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运营长度。3.5.4 网络负荷强度(网络周转强度)定义: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

21、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承担的客运周转量。单位:万乘次公里/公里日。计算方法:网络负荷强度=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运营长度。3.5.5 网络出行强度定义:网络日均出行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的出行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网络的使用效率。单位:万人次/公里日。计算方法:网络出行强度=网络日均出行量/网络运营长度。4 .运行指标4.1 基础数据4.1.1 线路配属车辆数定义:统计期末,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单位:列(辆)。计算方法:包括上线车、备用车和检修车,并给出车型、列车编组情况及列数。新购入的运营车辆,自交付运营之日起计算配属车辆数;报废的运营车辆,

22、自批准之日起不再计算配属车辆数。4.1.2 线路上线车辆数定义:统计期内,运营线路平日实际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单位:列(辆)。4.1.3 线路可用车辆数定义:统计期内,运营线路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为上线车和备用车之和。单位:列(辆)。4.1.4 线路每公里配车数定义:统计期末,线路每公里的配属车辆数单位:列/公里。计算方法:线路每公里配车数=线路配属车辆数/线路运营长度。4.1.5 线路车辆上线率定义:统计期内,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中,平日实际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单位:%。计算方法:线路车辆上线率=线路上线车辆数/线路配属车辆数X100。4.1

23、.6 线路车辆可用率定义:统计期内,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中,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单位:%。计算方法:线路车辆可用率=线路可用车辆数/线路配属车辆数X100。4.1.7 线路高峰小时最小发车间隔定义:统计期内,线路高峰小时前后两列车最小的发车时间间隔。单位:min'&计算方法:正常运营情况下图定的最小发车间隔。4.1.8 网络配属车辆数定义:统计期末,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单位:歹U(辆)。计算方法:网络配属车辆数=汇线路配属车辆数4.1.9 网络上线车辆数定义:统计期内,运营网络平日实际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

24、数。单位:列(辆)。4.1.10 网络可用车辆数定义:统计期内,运营网络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为上线车和备用车之和。单位:列(辆)。4.1.11 网络每公里配车数定义:网络每公里的配属车辆列数。单位:列/公里。计算方法:网络每公里配车数=网络配属车辆列数/网络运营长度。4.1.12 网络车辆上线率定义:统计期内,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中,平日实际上线投入运营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单位:%。计算方法:网络车辆上线率=网络上线车辆数/网络配属车辆数X100。4.1.13 网络车辆可用率定义:统计期内,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中,平日可用于上

25、线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单位:%。计算方法:网络车辆可用率=网络可用车辆数/网络配属车辆数X100。4.1.14 企业职工数定义:统计期末,运营企业从事运营和维修保障等方面的职工总人数,不包括新线运营储备员工数。单位:人。计算方法:当企业职工数变化较大时,可按照(CJ/T8-1999)5.2.2计算并给出加权平均值。例如:统计周期为d,在统计周期中的第n天有新线开通,企业职工数从A人突然增加至B人,那么在本统计周期内的平均企业职工数为:平均企业职工数C二一一-十”Ck、Cd说明:企业职工数仅指企业内部的职工,不包括委外的员工。4.1.15 单位运营长度的企业职工数单位:人/公里。计算方法:单

26、位运营长度的企业职工数=企业职工数/网络运营长度。4.1.16 司机总数定义:统计期末,运营企业全部在册的地铁列车司机总人数,不包括新线储备司机数。单位:人。计算方法:不含轨检车、工程车等专用驾驶司机。当其他车辆驾驶司机兼任地铁列车司机时,计入司机总数。当企业司机人数变化较大时,可参考(CJ/T8-1999)5.2.2计算并给出加权平均值。4.1.17 司机配备率定义:平均每列车配属的司机数量。单位:人/列。计算方法:司机配备率=司机总数/网络配属车辆列数。4.1.18 司机生产率定义:每个司机平均每天完成的列车运营里程。单位:列公里/人日。计算方法:司机生产率=网络日均运营里程(万列公里)X

27、10000/司机总数。说明:当企业司机人数变化较大时,司机总数采用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4.1.19 全员生产率定义:企业在统计期内人均每天生产产品的数量,用客运周转量表示。单位:万人公里/人日。计算方法:全员生产率=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企业职工数。说明:当企业人数变化较大时,企业职工数采用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4.1.20 储值票使用率定义:企业在统计期内乘客采用储值票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中的比率。单位:。计算方法:储值票使用率=统计周期内使用储值票的总出行量/网络总出行量X100。4.2 速度利用率4.2.1 旅行速度定义: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到达计停站时间的运行速度。单位:

28、公里/小时。4的士井七一、击舟线路运营长度计算方法:旅仃速度=x60。单程行驶时间说明:单程行驶时间按分钟计。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4.2.2 速度利用率定义:列车旅行速度与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的比值。单位:。计算方法:速度利用率=旅行速度/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X100。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4.2.3 实际最高运行速度定义:统计周期内,列车在区间实际运行时的最高时速。单位:公里/小时。说明:该速度一般低于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该指标可采用抽样方法按年度进行统计。4.2.4 单程行驶时间定义: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到达这一个单程的行驶时间,不包含起点站和终点站的停站及折

29、返时间。上下行不相同时可取两者的平均值。单位:分钟。计算方法:单程行驶时间=汇区间运行时间+汇中间站停站时间。说明:作为基础数据,用以计算旅行速度。环线时,所有车站均按中间站考虑。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一般取统计期末高峰时段的计划单程行驶时间。4.2.5 全周转时间定义: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经终点站折返后返回,又回至起点站后折返至发车状态的这一全过程所运行的时间。单位:分钟。计算方法:计划全周转时间=单程行驶时间x2+始发站折返时间+终到站折返时间。说明:始发站折返时间指从列车到达始发站的时刻起,经过停站、上下客作业、折返后,至列车从始发站发出时刻结束。终到站折返时间同理

30、。环线的折返时间按始发站的停站时间考虑。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一般取统计期末高峰时段的计划全周转时间。4.3 里程利用率4.3.1 线路日均运营里程定义:统计期内,平均每日为运营业务在运营线路上载客行驶和空车行驶的全部里程。以列车计算的运营里程称为列车运营里程,单位为列公里。单位:万车公里/日和万列公里/日。计算方法:线路日均运营里程=汇线路日运营里程/统计天数=汇(线路载客里程十线路空驶里程)/统计天数。4.3.2 线路总行驶里程定义:统计期内,线路运营车辆所行驶的全部里程。单位:万车公里。计算方法:线路总行驶里程=汇(运营里程十车场运行里程+正线调试里程+正线实验里程+救援里程)。4.3.

31、3 线路里程利用率定义:统计期内,线路运营车辆总行驶里程中运营里程所占的比重。单位:。计算方法:线路里程利用率=线路日均运营里程选计天数/线路总行驶里程X100。4.3.4 网络日均运营里程单位:万车公里/日和万列公里/日。计算方法:网络日均运营里程=网络总运营里程/统计天数。4.3.5 网络里程利用率定义:统计期内,网络运营车辆总行驶里程中运营里程所占的比重。单位:。计算方法:网络里程利用率=网络总运营里程/网络总行驶里程X100。4.4 兑现率4.4.1 线路图定开行列次定义:统计期内,按照线路计划运行图或特定情况下制定的运行图开行的总列次。单位:列次/统计期。计算方法:计划开行列次为列车

32、运行图(包括特殊情况下的临时计划运行图)中客运、回空列车数之和。不包含调试车和计划外的加开列次。4.4.2 线路实际开行列次定义:统计期内,列车为完成运营生产任务在正线上行驶的次数,分为载客列次和空驶列次两部分,包括计划外的加开列次。单位:列次/统计期。计算方法:列车在运营线路上行使一个单程,不论线路长短,是全程或是区间,均作一列次计算。线路实际开行列次=载客列次+空驶列次。4.4.3 线路加开列次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根据实际需要不在计划运行图内而增加开行的总列次。单位:列次/统计期。4.4.4 列车运行图兑现率定义:运行图计划执行过程中,实际根据计划开行列次(不包括加开列次)与运行图定开行列

33、次之比,用以表示运行图计划执行情况。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线路加开列次父100线路图定开行列次单位:%计算公式:列车运行图兑现率单位:%。计算方法:网络平均兑现率4.4.5 网络平均兑现率M100。£(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线路加开列次)工线路图定开行列次4.4.6 线路日均开行列次定义:统计期内,列车为运送乘客在线路上平均每天所行驶的次数。单位:歹U次/日。计算方法:线路日均开行列次包括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救援列车数。4.4.7 网络日均开行列次单位:列次/日。计算方法:网络日均开行列次=汇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统计天数。4.5 准点率4.5.1 线路准点列车次数定义:凡按运行图图定的时间运行,

34、早晚不超过规定时间界限的为准点列车,准点的时间界限指终点到站时间误差小于或等于2min的列车(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除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准点的时间界限指终点到站时间误差小于或等于3min的列车。单位:列次/统计期。计算方法:加开列次均计为线路准点列次。4.5.2 线路列车准点率用以表示运营列车按规定时间定义:统计期内,线路准点列车次数与线路实际开行列车次数之比,准点运行的程度。单位:%。计算方法:线路准点率线路准电列次数100。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数4.5.3 网络平均准点率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各线路准点列车次数与各线全部开行列车次数之比。单位:%。计算方法:网络平均准点率工线路准点列次数

35、£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数X100O4.6 列车服务可靠度4.6.1 线路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线路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计算方法:图定计划列次在执行过程中,列车在全程或某个车站的延误时间的绝对值大于等于5min。分5min(含)15min、15min(含)30min、30min(含)以上延误事件3类分别计算,因某一原因引起的多个5min(15min、30min)延误,作为1个5min(15min、30min)延误事件统计。说明:若列车在所有车站的延误时间均小于5min,而终到延误时间超过5min,计为1个延误事件;若列车在某个车站的延误时间大于等于5

36、min,而终到延误时间未超过5min,此时需计为1个延误事件;若同一列车在多个车站的延误时间均大于等于5min,此时只计为1个延误事件。30分钟以上的延误事件需要提供解释说明。4.6.2 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定义:统计期内,线路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之间平均行驶的车公里数。单位:万车公里/件。计算方法: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线路日均运营里程本计天数)/线路延误事件数。5min(含)15min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线路总运营里程/5min(含)15min延误事件。15min(含)30min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线路总运营里程/15min(含)30min延误事件。30min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线

37、路总运营里程/30min(含)以上延误事件。4.6.3 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计算方法:分5min(含)15min、15min(含)30min、30min(含)以上3类分别计算网络延误事件数。网络列车延误事件次数=线路延误事件数。4.6.4 车辆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由车辆设备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说明:暂按全网5min及以上的延误事件数整体考虑,不具体分三个时间段。下同至4.6.12。4.6.5 信号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信号设备引起的5mi

38、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4.6.6 供电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供电设备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4.6.7 工务设施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工务设施设备(包括轨道、桥梁、隧道等)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4.6.8 屏蔽门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屏蔽门设备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4.6.9 其他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其他设备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4.6.10 员工因素

39、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员工因素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4.6.11 乘客因素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乘客因素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4.6.12 其他因素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由自然灾害等其他因素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单位:件/统计期。4.6.13 网络列车服务可靠度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之间平均行驶的车公里数。单位:万车公里/件。计算方法:网络列车服务可靠度=网络总运营里程/汇线路延误事件数。分5min(含)15min、15mi

40、n(含)30min、30min(含)以上3类分别计算网络列车服务可靠度。4.7 清客频率4.7.1 线路清客列次定义:统计期内,线路发生列车清客的列次数。单位:列次/统计期。计算方法:在运行图计划执行过程中,已进行载客的列车因故障、事故而无法继续执行载客业务,需要在车站或区间将乘客由车厢中清出至站台,均统计为清客;后续救援列车因推送故障列车需清客的也计入清客列次;因运营调整,始发站告知乘客变更终点站的列车不计入清客列次。4.7.2 线路清客频率定义:统计期内,线路发生清客之间的平均运营里程。单位:万车公里/列次。计算方法:线路清客频率=(线路日均运营里程怖计天数)/线路清客列次。4.7.3 网

41、络清客列次定义:统计期内,网络发生列车清客的列次数。单位:列次/统计期。计算方法:网络清客列次=线路清客列次。4.7.4 网络清客频率定义:统计期内,网络发生清客之间的平均运营里程。单位:万车公里/列次。计算方法:网络清客频率=网络总运营里程/网络清客列次。5 .服务指标5.1 乘客服务5.1.1 乘客满意度(指数)变化率定义:本期乘客满意度(指数)与上期乘客满意度(指数)相比的变化情况。单位:%计算方法:乘客满意度(指数)变化率=(本期乘客满意度(指数)-上期乘客满意度(指数)/上期乘客满意度(指数)M00。说明:乘客满意度应通过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获得,服务组织或监督机构可委托第三方进行满意

42、度测评。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5.1.2 百万乘客有效投诉率定义:统计期内,有效乘客投诉次数与网络客运总量之比。单位:次/百万乘次。计算方法:百万乘客有效投诉率=有效乘客投诉次数/网络总客运量。说明:有效乘客投诉是指运营单位接到并确认属实的乘客投诉。5.1.3 有效乘客投诉回复率定义:统计期内,已经回复的有效乘客投诉次数与有效乘客投诉次数之比。有效乘客投诉应在接到投诉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回复,超过7个工作日按未回复处理。单位:%计算方法:有效乘客投诉回复率=已经回复的有效乘客投诉次数/有效乘客投诉次数X100。5.2 服务设施设备可靠度5.2.1 售票机可靠度实际服务时间包括正常的加票和加币定

43、义:在统计期内,售票机实际服务时间与应服务时间之比,时间。单位:%计算方法:售票机可靠度售票机实际服务时间,100售票机应服务时间5.2.2储值卡充值机可靠度定义:在统计期内,储值卡充值机实际服务时间与应服务时间之比,和加币时间。实际服务时间包括正常的加票单位:%计算方法:储值卡冲值机可靠度储值卡冲值机实际服务时间一父100储值卡冲值机应服务时间5.2.3 进出站闸机可靠度定义:在统计期内,进出站闸机实际服务时间与应服务时间之比。单位:%计算方法:进出站闸机可靠度进出站闸机实际服务时间父100进出站闸机应服务时间5.2.4 自动扶梯可靠度定义:在统计期内,自动扶梯实际服务时间与应服务时间之比。

44、单位:%计算方法:自动扶梯可靠度自动扶梯实际服务时间100自动扶梯应服务时间5.2.5 垂直电梯可靠度定义:在统计期内,垂直电梯实际服务时间与应服务时间之比。单位:%计算方法:垂直电梯可靠度J直电梯实际服务时间,100垂直电梯应服务时间5.2.6 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可靠度定义:在统计期内,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实际服务时间与应服务时间之比。单位:%计算方法: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可靠度100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实际服务时间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应服务时间5.2.7 列车乘客信息系统可靠度定义:在统计期内,列车乘客信息系统实际服务时间与应服务时间之比。单位:%计算方法:列车乘客信息系统可靠度列车乘客信息系统实际服务时间

45、列车乘客信息系统应服务时间1006 .安全指标6.2 运营事故次数定义:统计期内,网络发生运营事故的事件数。单位:件/统计期。计算方法:根据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GB/T50438-2007),对运营事故分别统计特别重大、重大、大、险性、一般5类运营事故。注:对于每件事故需要提供解释说明。6.3 运营事故频率定义:统计期内,网络发生运营事故之间的平均运营里程。单位:万车公里/件。计算方法:运营事故频率=网络总运营里程/运营事故次数。7 .能耗指标7.2 线路牵引总能耗定义:统计期内,线路运营车辆行驶所消耗的总电能。单位:万度/统计期。计算方法:不仅包括纯牵引耗电(使车辆开动的电机的耗电),还包

46、括车上辅助设备的耗电,如车载设备耗电、车厢照明耗电、对客室的广播系统耗电、车载乘客信息系统耗电等。7.3 线路每车公里牵引能耗定义:统计期内,线路运营车辆每行驶单位里程所平均消耗的电能。单位:度/车公里。计算方法:线路每车公里牵引能耗=线路牵引总能耗/线路总运营里程。7.4 网络牵引总能耗定义:统计期内,网络运营车辆行驶所消耗的总电能。单位:万度/统计期。计算方法:网络牵引总能耗=汇线路牵引总能耗7.5 网络每车公里牵引能耗定义:统计期内,网络运营车辆每行驶单位里程所平均消耗的电能。单位:度/车公里。计算方法:网络每车公里牵引能耗=网络牵引总能耗/网络总运营里程。7.6 网络每人次牵引能耗定义

47、:统计期内,网络运营车辆每运送一个乘客所平均消耗的电能。单位:度/人次。计算方法:网络每人次牵引能耗=网络牵引总能耗/网络总出行量。7.7 网络每人公里牵引能耗定义:统计期内,网络运营车辆每完成一个客运周转量所平均消耗的电能。单位:度/人公里。计算方法:网络每人公里牵引能耗=网络牵引总能耗/网络总客运周转量。7.8 网络动力照明能耗定义:统计期内,网络平均每站每天的动力照明能耗,需剔除商业用电等非营运性质的能耗。单位:度/站日。8 .成本指标8.2 运营总成本定义:统计期内,运营企业为完成运营服务所发生的按国家规定应列入成本开支范围的总费用。单位:万元/统计期。计算方法:成本计算不含设施设备折

48、旧和还本付息。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8.3 运营票务收入定义:统计期内,运营企业运营所得的票务收入总和。单位:万元/统计期。8.4 运营成本比单位:无。计算方法:运营成本比=运营票务收入/运营总成本。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8.5 车公里成本单位:元/车公里。计算方法:车公里成本=运营总成本/网络总运营里程。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8.6 人公里成本单位:元/人公里。计算方法:人公里成本=运营总成本/网络总客运周转量。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8.7 每人次成本定义:统计期内,运营企业平均花费在每个乘客上的运营成本。单位:元/人次。计算方法:每人次成本=运营总成本/网络总出行量。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8.8 每人次票务收入定义:统计期内,运营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