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完整稿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完整稿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完整稿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完整稿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完整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课堂导入,一种理解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有一种理解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知之前,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新课的学习,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环节。这两种理解,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实际是将导入界定为课堂教学的序幕。而我们所说的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教学时,运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这类教学行为广泛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也用于进入新单元、新内容的教学过程之中。高超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可以产生先声夺人的

2、效果,使教学对学生充满强烈的吸引力。课堂导入顺利、成功地完成,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数学课堂导入的作用和要求一、数学课堂导入的作用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常常能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样,一堂数学课的起始阶段,教师创设精彩生动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艺术具有凝聚、激发、铺垫和导向等作用。(一)凝聚作用注意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意识中的一切必然要经过它才能进入。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之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无意注意,注意力不集中

3、、不能持久都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通过必要的导入艺术,创设某种情境,揭示某个矛盾,提出某些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由其他事物转移到到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来,并使之集中于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程序。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指向也明确,从教学的起始阶段就能将思维凝聚到教学重点上,这样,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案例】李培芳老师在教学五年级的“点阵中的规律”数学活动课时,首先在屏幕上反复播放着两幅图片(如下图),问学生:“这两幅图漂亮吗?"(学生答“漂亮”)“还李小航.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0.彭亮,徐文彬.小学数学教师话语有效

4、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刘娟娟,朱凯.小学数学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1.第1页共14页漂亮啊?太给老师面子了。”“说实话,这两幅图实在是很普通。不过老师要告诉大家,普通的东西仔细地看,说不定就不普通了。”“请看第一张图,说说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学生说“看到一个小姑娘”)老师请学生上台指给大家看看后,又问:“再看,有没有不同的发现?"(学生答“看到了一个老婆婆”)“真的吗?你指给大家看看”在学生上台指出后,师说:“同样的一张图,转变观察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然后请学生看第二幅图,问:“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不同的发现?”并请学生

5、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幅图片(学生说“复杂”、“特殊”、“奇妙”、“神奇”、“诡异”)。“有的学生在怀疑,难道我们这节课要上图画课?可是数学课为什么让同学们看这些图片呢?”“有同学可能会这样想:是不是数学里也有转变观察角度能有不同发现的现象呢?那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中去看看,好吗?这样的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错觉图”,感受“改变观察角度能有不同观察结果”的现象,为课堂上从不同角度观察“点阵图”做好认知上的准备。同时,由于“错觉图”这一素材本身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二)激发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鲁迅

6、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习兴趣也是学习动机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当一个人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使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新知识学习之处,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自觉性。【案例】华应龙老师在教学四年级的“角的度量”一课时,经过课前反复搜寻、思考和讨论,找到了“滑滑梯”这样既有趣又能引发学习需求的情境(如下图),并由此导入课题。教师通过屏幕

7、先后出示第1个倾斜度比较小的滑梯、第2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第3个倾斜度比较大的滑梯,师生围绕“想玩哪个?”“为什么?”“那这3个滑梯不同在哪呀?”等问题进行了精彩互动。最后教师说:你们说出的这些都有点像,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生齐声:角度!)“哎呀,第2页共14页厉害!是不是这样啊?”(抽象出3个角。)师:“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的角度不同。”(隐去两个角,留下第2个滑梯的角)“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是不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大小”在课的导入环节,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境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

8、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刺激程度)的重要因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与需求。另外,这三个滑梯也渗透着重要的函数思想:当滑梯角度变大时,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即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变化中也感受“角的大小”的作用。(三)铺垫作用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掌握较低层次的知识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亦即,某一数学知识有其承接性知识,也有其延续性知识。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搭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可为学习新概念、新规则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并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

9、拓宽,把课程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一一“新课不新,水到渠成”。另外,“亲其师而信其道”,好的导入会消除学生对新课的惧怕、疑虑心理,使学生对新课、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友好感。【案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曾几何时,考试成为评价师生学与教质量的唯一指标。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少地方,考试依然令许多学生头疼。钱守旺老师在教学五年级“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在课前首先是让谈谈对“考试”的真实感受,接着由“有没有不让人紧张的考试呢?”话题,播放北京电视台对人大附小一年级考试改革的报道,再介绍学生和家长对这一系列改革的态度和意见的问卷调查信息。在引入新课的

10、同时,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一下多了份亲近感,也带给现场听课师生一种信息,一种对尊重学生的特别的考试改革的期待。(四)导向作用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向学生交代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明白他们要做什么、应达到什么程度,或要得到什么结果,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导向,思维有清晰的目标,促进学第3页共14页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避免学生糊里糊涂地“跟着老师走”的被动局面【案例】李涛老师在执教四年级“我们去春游”这一数学活动课时,首先问学生:“同学们,喜欢春游吗?”“我们四年级将要去春游,知道吧?”“对于这一次春游,你想知道哪些事情

11、?”(学生说,教师板书,如人数、时间、地点、游玩项目及其价格、“怎样去”、“怎样玩”等。)“你想怎样调查这些信息呢?"(学生讨论,如问老师、打电话、上网查等等。)在学生讨论后教师介绍:我校四年级某某同学听说将要开展春游活动后,也进行了实际的调查。通过大屏幕出示调查情境:某某同学问年级主任、打电话、上网查、与班主任共同制定计划。接着老师展示带来的某某同学和她的老师一起制定的春游活动计划讨论稿(按小组分,每人一张),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里你们了解到了什么想知道的信息呢?"(学生说,如时间、地点等。)“需要我们讨论的计划是什么?”最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板书课题:做春

12、游计划)。本节课以一种真实的“做春游计划”的情境展开活动,让学生感到自然、真实、流畅。在导入环节,通过讨论“春游前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和思维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知实践调查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借助这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了解了制定春游计划所需要的一些基本信息,起到了很好的学习导向作用。二、数学课堂导入的要求导入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数学课堂导入除应遵循“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简洁明了,启迪思维”、“新颖有趣,引人注目”等要求外,还应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13、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导入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学习状态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部分也是导入的重点。但是,落实到每堂课的导入,又有着更具体的目标。有时是为了让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待学知识的思考;有时是为了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或心理环境;有时是为了解决学生对课题的疑问;有时是为了引导学生定向思维并形成学习期待;有时是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教学的欲望;等等。另外,课堂导入应针对教学实际,包括:一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二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和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如,低

14、年级最好多从讲故事、做游戏等入手;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或设置疑难等入手。因此,艺术性的课堂导入,必须首先明确其具体目的和针对性内容,导入语的设计以及各种教育技术、钟明学.师范生小学数学教学导入能力培养浅探J.教育探索,2010(8)第4页共14页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该指向于具体目标的实现。【案例】在教学五年级“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变化。这时老师

15、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绿、黄、红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人,不但利于突破“循环小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迅速进人最佳学习状态。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简洁明了,启迪思维语言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不宜在导入环节花太多的时间。冗长、啰嗦以及不得要领的导入,既没有美感,也不能取得良好的

16、教学效果。艺术性的课堂导入,必须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用精炼的语言,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积极的思考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能驱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恰到好处的“思维空间”。【案例】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情境图: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中央,有一颗高大的树,树干上拴着一只雪白的小羊,小羊正在甜甜的吃草。这只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教师通过创设这幅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小羊吃草最大的面是圆形,提出栓羊的绳子长短和羊吃掉青

17、草的圆面积的关系,引起学生对圆面积与半径有关的注意,从而在激趣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铺垫。(三)新颖有趣,引人注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主义指向。新颖性导语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另外,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很小的差异是指对事物探究的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导入之所以必须有趣,并非为了引起笑声而耗费精力,而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新颖有趣的导入能吸引眼球,能有效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会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第5

18、页共14页【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导入时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1/6,也得给我1/5,悟空乐了,赶紧切了1/5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本课的导人,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针对小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

19、心理特点,在导人新课中,适当引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四)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的导入,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数学的第一个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小学数学教材是由数学概念和规则等构成的知识体系,知识前后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数学课的导入,总的规律是以旧引新、承上启下。第二个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但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且这一阶段是思维发展过程的“飞跃”或“质变”。因此,要多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的教学手段导入新课的学习,为学生对

20、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所需的感性经验。第三个特点是广泛的应用性。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学新知识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入手,联系实际进行导入。一句话,数学课的导入应不失“数学味”。【案例】黄爱华老师在教学四年级“角的大小”一课时,导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如下图):A、B两个足球运动员要把球踢进对方球门,这时球在B运动员脚下,他为什么不射门,却要把球传给A?为什么在足球评说中经常听到“下底传中”的战术?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要是B射门,角度太小,容易被对方守门员封堵,把球传给A射门,角度要大得多,不易封堵,球

21、容易进。借此情境,教师引导说:“生活中有角,角有大小之分。今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大小。”通过这一设计,把一个角的大小的问题与饶有趣味的足球比赛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下底传中”这一足球战术的“数学味”,也让喜欢踢足球学生的足球兴趣“转嫁”给了“角的大小”这一原来看似“乏味”的数学内容。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7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第6页共14页教师教学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学生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使学生迅速理解教师的意图

22、,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双方都感到教学过程的愉快。一名好教师就像一块磁石一样,他会在一堂课的开始阶段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或举目凝视、或侧耳细听、或凝神思考、或紧张屏息、或议论纷纷、或精神为之一振如此,精心推敲的“开场”堪称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数学课堂导入的常用技巧睿智的教师们,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并实施了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的艺术方式。这里,结合课堂实例,主要阐述我们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清理并总结出来的九种小学数学新课常用的导入艺术技巧。一、横生妙趣,激趣导入课堂导入阶段如有一个引人入胜、充满妙趣的开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妙”是指形式与结构巧妙、奇

23、妙,既能满足小学生好玩、好奇心理,又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解决问题;“趣”是指趣味、好听、好看,很容易让学生聚精会神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具并配合独具匠心的表达与演示、好玩的数学游戏、好听的数学故事、趣味讨论话题、播放动感、优美的视频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形式。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巧妙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作借鉴与隐喻,在激趣方面也会起到独特的作用。【案例】华应龙老师执教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看连环画听故事。师: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听个有关大头儿子的故事吧!旁白:天热了,小头

24、爸爸到商场买凉席。到了卖凉席垫的柜台,他遇到麻烦了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小头爸爸:儿子,我忘了量床的长了,你找把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大头儿子:噢!旁白: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停35秒时间)突然,他想了个好主意。大头儿子:爸爸,你今天打领带了吗?小头爸爸:打领带?哦,真是个聪明的大头,快量吧!旁白:大头儿子拿来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啦,床正好是两个领带长。大头儿子:爸爸,床是两个领带长。小头爸爸:儿子真有办法!我知道第7页共14页了。暧,儿子,再量一下沙发的长吧!旁白: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唉,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大头儿子把领

25、带对折来量,唉,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长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对折再对折,一量,巧啦,沙发正好有3个这么长。大头儿子(自言自语地):床是2个领带长,现在我怎么跟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师:你有办法表示出这样4份中的3份吗?(学生在纸上创作,教师巡视,指名展示。)很多老师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常是从“分东西”引入1/2的,不是分苹果就是分梨子。而华老师却创设了“大头儿子量床和沙发”的全新情境导入新课,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个过程中,华老师既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辨别,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又能适时启发、指导学生。这样突破传统教法、标新立异的教学,使课堂更显生

26、动、有趣,更富挑战性。二、沟通感情,激情导入在新课导入中,固然要设法激起学生对新课题的强烈兴趣,引起学习的之际动机,但不是所有课题都是非常有趣的。这时,教师要凭借着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与信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也能自觉、认真地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自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把学习兴趣与学习志向结合起来。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让他们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及时鼓励学生,处处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

27、,对学生在知识探讨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反应和发现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种学习动机的调动,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空说大道理,不要用小学生不明白的事物来喻意。在信息传输形式上要有变化,媒体的选择、技术的使用可以多样化。【案例】徐斌老师在执教五年级“鸡兔同笼”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拦住我,说:“小朋友,你上学了,我考考你!"我从小爱动脑筋,就说:“老爷爷,您考吧!"白胡子老爷爷说:“听着,我出题了一一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有几只

28、鸡?有几只兔?"我一听就楞住了,心想太难了!怪不好意思的。白胡子老爷爷说:“你现在还小,不会不要紧。记住吧,这叫鸡兔同笼问题。好好读书,以后再学。“我记住了白胡子爷爷的话,到了上五年级时,一次在新华书店里见到一本小学数学趣题巧解,书上讲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我学会了,特别高兴。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呢!小朋友们,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想想、画画,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难题吗?(揭示课题一一“鸡兔同笼”)第8页共14页上课开始,教师采用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方式,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并特别暗示学生“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还不会做这道题”,既显示难度,引起认知冲突,又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心

29、理认同感,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性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教师尽量关怀学生的学习,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学生阶段,也就是开始一个倒回的过程,这样他才有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看成一致的,并使学生把他视为同一。三、悬念立疑,激疑导入培根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将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小学生都有爱问为什么的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设置悬念,引起思考,诱导学生由疑到思,必然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悬念导入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揭示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立疑导入方法就是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到有趣的“问

30、题意境”,激发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的过程。教师应精心组织感性材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从而帮助学生排除求知的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导入时,在投影上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

31、: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时学生发现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导入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人“不协调一一探究一一发现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四、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小学数学新课中,许多待学习的问题本身就是小学生熟悉的事物,或是延续性的学习内容,教师适当地选择提出问题的方式

32、和程序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展开对新课题的讨论。此时,我们不如“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触及新问题。但是,直接导入也不是有些老师常用的的那样,即一上课将新课的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就开始讲授新课的概念、规则。这里的“开门见山”意思有二:一是让学生一开始就看到学习的主题,并释第9页共14页题,尽量减少与主题无关或干扰主题的信息;二是要有足够的刺激强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直接导入也并非不可以从问题的侧面、反面来提出问题。不少情况下,侧面或逆向的提出问题,会使学生有“奇、惊”的感觉,从而产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愿望。通常直接导入的顺序是:首先,提出与主题有关的生动、具体事物;然后,逐

33、步抽去现实的、具体的、无关的部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上来;最后,通过多次抽象与概括,只剩下最本质的东西一一最纯粹状态下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较为初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时,既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设计有层次的思维阶梯,充分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完成新课导入的过程。【案例】徐斌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就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运用已经学过的

34、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要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就要考虑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那么,在我们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学生由三国演义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五、搭桥过河,间接导入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除了创设一些外部环境引起学生注意外,还要调动、组织学生对头脑中已储存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思考,以

35、已有的认识和知识为中介,引导思维,作出判断,取得新的认识和新的知识,这就是间接信息导入。作为新课导入需要的间接信息包括:一是能作为联系新、旧知识桥梁的一些学生熟悉或能够理解的事物;二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相互关系的“图式”。这些知识及其关系“图式”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这些信息围绕新课展开,对新课主题的探索具有“激励”和“定向”作用。这里“搭桥过河”的“河”是指学生因思维定势而造成学习新课的心理和知识上的障碍。“搭桥”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铺垫”,也就是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的、消除学生心理和知识障碍的一段教学过程。知识铺垫的起点是向学生提出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知识,而终点应该是新旧知

36、识的链接点。间接导入的要点就是要善于找出知识铺垫的起点和终点,选好起点就要了解学生的现状,选好终点则一定要努力研究新旧知识内在的逻辑与联系。教师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第10页共14页“居高临下”的设计教学,就有可能完成一个非常精彩的知识铺垫过程。【案例】蔡宏圣老师在教学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说说今天来上课的所有同学的名字,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一说完,一是麻烦二是没必要,顺势要求学生找一个说法把39个同学都包括进来,学生们想到了“四(2)班同学”这个概括性的称呼,实际上就已经为新知识埋下了伏笔。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这种熟悉的体验来

37、理解新知。在进入教学后,蔡老师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图标一一肯德基、中央电视台等的简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通过CCTV与完整说法“Chinacentraltelevision”、“一个西瓜重2.5千克”的“kg”与“kilogram”、“一个小朋友身高1.2米”的“m”与“meter”等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字母运用和数学中一些单位的字母表示,都是完整说法的缩写。再以学生数数时常见的数列“2,4,6,x,10,”为依托,引出数列中的x虽是未知数,但却是表示一个特定的未知数。这与前面字母的缩写既有其相同点一一都可以用字母表示,但也有不同点一一用字母表示某个特定的未知数。这样的“起”,说的

38、是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又与这节课的重点息息相关,素材典型而又丰富,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又为探索新知搭建了一座“桥”,切实拓宽了学生探究思路。六、摸石过河,反馈导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习迁移原理,有针对性的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将旧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加以运用,教师注意收集学生在新情境中的反应并及时调控,采取有效地手段,排除学生受到的心理及知识方面的干扰,使学生的知识顺利地向新的领域迁移,这样的过程是在信息反馈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叫“反馈导入”。反馈导入过程主要是根据教师得到的学习反馈信息来调控的,因此,过程可能偏离预设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把握目标,排除干扰,抓住时机,及时调控。但

39、是,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在调控中千万不要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这里“摸石过河”的“石”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状态。教师只有通过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作出判断,才能摸清这两个状态的实际情况,摸清情况并及时调控才能“领学生过河”,顺利进入到新的知识领域。教师在反馈调控过程中,不要怕学生犯错误、提问题,不要急于解答问题,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暴露问题和接触问题,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反馈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各种办法尝试解决新问题,然后发现学生解决问题中产生的心理与知识障碍等信息;第二,教师可以预设一系列的测

40、试题或测试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去做,然后收集到预设问题(或按学生、或按知识点分布情况),从而获得反馈信息。第11页共14页反馈面要有代表性,尽可能的面向全体学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反馈速度、增大反馈面。【案例】一位教师在设计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上课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了1/4,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1/4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出1/4o这样导入,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从中反馈出诸多信息,能帮助老师很好地把握到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七、动手操作,活动

41、导入小学数学不少知识前期的感知源于感觉与知觉,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安排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动脑、眼手脑并用,最大限度的接触问题,引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小学数学中有部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经过动觉、触觉的感觉通道,如: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的观念建立、测量和比较,这些课题更需要安排操作活动去获取。在新课导入时的操作活动应主要为引起学习动机、增加感性认识服务。动手操作活动导入的过程,实际是由动作产生感知,由感知得到表象,再由表象抽象出新课的最初概念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大部分学生力所能及完成的,鼓励创新,允许出错。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出高质量的数学学具,使数学

42、知识中某种潜在的抽象逻辑关系变成儿童可以感觉的形式;二是学具操作的兴奋点不在于学具本身是否奇特、有趣,而在于操作的动作。好的学具设计能把操作动作的外部程序逐渐内化成智力活动的方式。【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的“有余数除法”一课时,上课后让学生拿出去12根小棒,按照要求在桌子摆。教师问:“每2根小棒摆一推,可以摆几堆?”“如果计算应怎样列式?"(12+2=6)接着问:“每4根摆一堆,可以摆几堆?怎样列式?"(12+4=3)这两种方法都能分完,是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还是这12根小棒,如果每5根摆一堆,可以摆几堆?”学生动手操作后很快发现,按照已有经验去摆就

43、出了问题,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像举手问老师。教师抓住机会,对学生说:“是出现问题了吧?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当学生说“12根小棒,如果每5根摆一堆,摆了2堆,还剩2根“时,教师说:“是吗?都剩下2根吗?请把它们举起来。”学生纷纷举起剩下的2根小棒。教师趁势说明:“在实际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分不完的情况,第12页共14页分剩下的数叫做余数,今天我们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根据刚才摆的情况,列出算式是12+5,怎样计算呢?下面开始学习。”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具体认识了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是怎样产生的,从难点入手,为学习新课作了充分准备。八、创设环境,引探导入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本身就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在实施引探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要牢记:整个过程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不要“多嘴”、“多手”而去包办代替学生活动。教师在带领学生进入探索环境学习时,不能只收集学生活动的具体反应,更要设法了解学生思维活动的状态和过程。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一般有五个阶段:第一、了解当前活动阶段。如听老师讲解或演示获得一般的表象和初步理解;第二、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如用小石子或小棍计算活动;第三、有外部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