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质量管理评估模型(31个评估要素和评估报告)_第1页
华为质量管理评估模型(31个评估要素和评估报告)_第2页
华为质量管理评估模型(31个评估要素和评估报告)_第3页
华为质量管理评估模型(31个评估要素和评估报告)_第4页
华为质量管理评估模型(31个评估要素和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子要素,I(≥0分,≤2分),II(>2分,≤4分),III(>4分,≤5分),自评得分,自评,问题点描述,改善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间,

,,说明:各级别的达成需满足所在级别以及低级别的要求。,,,,,,,,,

"质量管理/质量策划

",1.质量战略与规划,"1)制定了年度质量规划(BP);

2)制定了重点工作&TOPN改进规划,责任人及工作计划、里程碑、交付件、目标等。","1)制定了3~5年中长期质量战略规划(SP),年度质量规划(BP),进行了业务环境及标杆分析,行业调查及差距分析;

2)质量规划承接战略目标;重点工作&TOPN改进分解的子任务/子措施能支撑上层措施目标的达成,有重点工作的衡量标准;

3)SP、BP分解、落实执行监控闭环管理。","1)战略解码在组织内已经制定了一套机制进行管理(包括从SP到BP到个人PBC(个人绩效承诺),最后与部门及个人绩效挂钩等);

2)业界优秀的战略解码工具(如BEM等)得到应用;

3)战略解码体系及优秀实践在产业链(如供应商)进行推广和分享。",,,,,,,

,2.质量目标,1)设立了质量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目标设置与历史持平。,"1)目标承接了战略,并在组织进行了协调沟通,分解到最小组织单元;

2)客户要求的指标分解到各层级部门主管KPI中;

3)目标设置相对于历史数据有提升,有目标例行评估监控奖惩机制,实际达成目标值。

","1)目标分解至最小组织单元及个人,并融入到业务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

2)客户要求的指标达成情况与绩效/薪酬相关联;

3)目标达成或超出设定的挑战值,且有与业界水平进行比较,处于领先地位。

",,,,,,,

,3.领导力,"1)质量高阶领导者在整个组织架构中层级能够支撑确保质量优先的话语权;

2)高层领导及时召开管理评审会议,输出的审视结果有专人跟进闭环。

3)管理者具备基本质量管理意识及质量管理基本理论知识。","1)管理评审会议输出TOPN改善项目,并有TOPN项目闭环管理;

2)最高领导者亲自例行组织召开专门质量会议,会议产生的措施有明确改善责任人和完成日期并例行跟踪闭环;

","

1)领导带头或者作为项目经理开展质量改进项目。有证据证实领导重视质量文化的建设;

2)设置有质量VP角色(副总),能调动周边部门资源推动质量业务的改善。",,,,,,,

,4.质量组织/职责,"1)正式发布了组织架构图,部门职责、流程关系、质量管理责任基本明确;

2)有分层分级的质量角色/岗位清晰定义和授权(例如,QM、QA、QC等角色定义和授权)。","1)流程与流程间、部门与部门间接口职责分工清晰,如对供应商的管理职责(包括物料、EMS),自采物料管理职责;

2)质量组织相对独立,质量部与制造、工艺、生产、研发等部门平行;有证据表明质量部能充分表达质量意见,如设立有质量VP角色直接向总经理及以上管理层汇报工作,质量问题决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质量的话语权。","1)建立有定期审视和优化组织架构机制,实施流程与组织的适配,确保实际运作顺畅;

2)有证据表明当质量与交付、成本有冲突时,质量组织能捍卫质量优先的原则,质量决策有效。

",,,,,,,

,5.质量KPI及考核,"1)将客户KPI转换成了组织内部KPI,有明确目标和基线;

2)KPI逐层分解到各级部门(总裁一级考核二级部门部长考核,三级组织考核),并定期审视KPI达成情况并分析;

3)对于KPI数据的来源和统计方法,有较为明确的定义。

","1)各级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考评规则有KPI指标的权重,对于部门不达标的KPI指标,进行了根因分析,形成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并责任到人,做好闭环管理;

2)有KPI字典(包括所有KPI名称,设置目的,指标定义,计算公式,数据来源,测量对象,统计部门,统计周期等),有质量数据监管机制确保数据准确性。

","1)制定了KPI管理规则,实际KPI成体系化管理(包括如何制定、分解、监控、考核、闭环、再审视优化);

2)组织有将其KPI传递给其物料供应商,并定期审视物料供应商KPI达成状况,对于完成不好的KPI指标,有落实供应商分析改善。

",,,,,,,

,"6.质量否决

",1)识别了质量否决点,并在来料,新产品导入,产品检验等实施。,"1)组织建立了质量否决体系,有完善的质量否决流程,系统识别了质量否决点,质量否决评审点有效且标准化;

2)对于没有履行质量否决的事故或问题建立有问责和回溯机制。","1)管理层重视质量否决体系,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否决体系,系统识别了质量否决点,从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各个层级进行了分层分级质量否决(分层分级的标准以及各部门的职责明确),且效果明显(例如建立分层质量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管理层质量负向行权制、工程师质量考核机制,一线员工质量激励机制如品质系数考核等);

2)对于没有履行质量否决的事故或问题建立有问责和回溯机制。",,,,,,,

,7.风险机遇管理,"1)建立了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流程;

2)建立了企业BCM(业务连续性管理businesscontinuitymanagement)、CSR管理体系,实际未运用或极少运用。","1)建立了风险和机遇管理流程,且在质量管理各个阶段均有效运用,如:在质量策划阶段,需考虑区域/政治/文化/法律法规风险以及外包工厂风险和机遇并制定预防措施;在管理评审阶段评审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当出现客户投诉和产品不合格时需审视更新策划期间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2)企业BCM,CSR均成体系管理及有效运作。",1)企业借鉴了业界最佳风险管理模式以及ISO3000等,建立了一套风险管理体系。,,,,,,,

,"8.质量流程

","1)建立了流程定义对客户文档的转换、使用规范要求,流程文件中有完整的流程图、责任人、完成时间要求,实际按要求执行;

2)质量流程建设满足ISO9001标准基本要求,能指导业务运转,且在ISO认证机构的审核、客户审核、内审中无流程验证不符合项。

","1)建立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流程:如新产品开发流程、NCI流程(NewCommercialIntroduction新物料导入)、NPI流程(NewProductIntroduction,即“新产品导入)、TR点评审标TechnicalReview准规范、供应商管理红黄灯机制、IQC拒检流程、物料替代及小批量验证、签样流程、MRB流程、质量问题分层分级处理流程、停线规范、质量红线、质量问题定位规则、批量质量隔离处理流程(包括物料和产品)、风险发货分层分级决等,能有效指导实际业务开展;实际业务严格遵从流程运行。","1)适时对现有质量流程进行审视,识别存在的不足(如业务模式转变等),并制定相应流程优化计划;

2)定期审视客户、市场、生产等环节问题,从流程角度进行优化;

3)制定了将流程通过IT方式进行固化的机制。MRB的全称是MaterialReviewBoard,材料审查会议。它是针对所有检验工作站发现产品异样状态暂时不能确定是否为缺陷的一种处理办法…",,,,,,,

,9.质量IT,"1)条码追溯IT在各环节实现(收货环节、仓储环节、SMT、组装、包装、发货、运输等环节);

2)EC、临时技术更改、PCN(产品变更通知)、E-CAR(华为供应商问题电子流系统)等IT系统全部实现;

3)条码追溯IT系统有零星的防错防呆功能,有证据显示系统逻辑没有明显错误。

","1)实际运作条码数据追溯准确性高,时效性高;EC、临时技术更改、PCN(产品变更通知)、E-CAR等IT系统全部实现,实际运作顺畅;

2)建立了质量信息IT管理系统,采集不同制造阶段(来料、生产、发货)的质量信息,并在质量预警、KPI管理、数据查询分析等方面进行有效应用;

3)有基本的IT系统防错防呆功能规划,并按规划实施;","

1)设有专门质量IT人员,有识别现有质量IT存在的不足,并制定相应质量IT优化中长期规划;

2)IT系统有完善的防呆防错机制,并能根据日常发现问题系统性的持续改善优化;有定期的IT系统风险和可靠性识别监控机制,持续完善系统稳定性和可用性;

3)有容错和灾难恢复机制。

",,,,,,,

,10.标准(技术/质量管控/体系),"1)设立了标准管理/评审/变更组织(虚拟/实体都可以);

2)建立了标准制定/变更流程规范要求;

3)建立了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技术标准、质量管控标准、质量体系标准,并基本满足要求。对于质量体系标准,依据ISO9001标准定期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估,实际体系和流程执行符合ISO9001标准要求;开展了质量管理体系专项改善。

","1)企业内标准明确成系统管理,执行有效,针对标准新增、变更、废除有评审及审计机制;

2)a)技术标准依据器件、模块、产品梳理有标准规范树,有完善用户体验标准(终端软/硬件体验改善(软件编程基线、硬件客户感知体验项目库);泛网络相关包装、标签类标准)。b)质量管控标准:针对新产品新器件及时匹配质控点,在管理初期及早识别/预防质控风险点,如:有明确的抽样允收标准(来料、制程、可靠性等),质量缺陷分级标准,停线标准等。c)质量体系标准:对业界质量体系成熟度评估的标准(克劳斯比、ISO9004、波多里奇等)进行研究,转换为内部的衡量标准,并在组织内部进行量化评估,推动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优化。","1)企业内标准明确成系统管理,执行有效。针对标准新增、变更、废除有评审及审计机制,有任命标准组织且职责明确;

2)有对标行业内标杆,制定了标准优化计划。企业标准引领行业,多个领域进行标准创新。",,,,,,,

,"11.质量培训

","1)建立了培训执行程序(包括对所有员工的培训计划)来提高员工的教育、工作技能及经验;

2)制定了年度的培训规划,培训课程设置基本体现了业务需求。","1)培训有成体系在管理,培训统筹人对培训的效果及个人的能力进行评估,实际培训按规划开展,按时完成率接近100%,实际出勤率接近100%;

2)上岗培训要求、培训课程以及考核要求明确;关键岗位明确定义,对应的的上岗培训要求与普通岗位体现出了差异化,新员工的入职引导培训和上岗知识技能培训100%实施;

3)除岗位培训外,还通过质量大讲堂、面授培训、线上学习和辅导方式开展了质量知识技能的培训。

","1)对培训教材的开发质量有进行监控,培训材料有定期刷新;

2)建立有培训牵引机制,建立有讲师资源池,有入池和退出机制。有IT系统支持培训管理。",,,,,,,

,12.知识管理,"1)识别了运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制定了知识管理的工作规划;

2)建立质量信息(如投诉等)在组织内传递及分层分级上报规范。","1)知识管理工作规划与业务战略、目标、重点工作方向相匹配;

2)设置了专门的知识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知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相关专业能力;有激励机制引导隐性知识向显示知识的转化并在企业内固化共享,组织采取了有效加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措施,业务人员在需要时可以方便得到;

3)质量信息(如投诉)在组织内得到传递和分层分级上报。","1)知识管理成系统管理,有IT系统支持;(NA)

2)知识管理方法/工具融入了业务流程。(例如,流程要求项目完成后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报告)对知识管理的效果在行业内领先;

3)质量信息(包括市场反馈、各相关环节和部门间质量信息的拉通)得到传递,遵从分层分级上报原则,质量信息在组织内得到应用。",,,,,,,

,13.资源管理,"1)实施了资源策划过程,包括资源的识别、提供和监视;

2)质量改进专项仅在质量部范围内实施。","1)评估因资源缺乏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了预防措施;

2)有证据表明组织的资源管理方法经证实是有效的;

3)组织内有公司层面的质量改进专项,相关部门投入了资源到质量项目的改进。","1)应用应急计划减少潜在威胁、通过标杆对比寻找改进资源策划的机会;

2)组织内有公司层面TOPN质量改进项目,有相应的项目预算,能拉通相关部门资源参与质量项目改进,有机制对各部门的资源投入进行管理。",,,,,,,

"质量

保证

","14.供应商质量保证

","1)建立了供应商认证、选择、绩效管理、来料、PCN、ECN管理及其他问题闭环管理的流程,有供应商红黄灯管理及退出机制,实际按流程和机制执行;

2)对供应商有明确的质量目标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来料、生产、批量问题和客户投诉,并对供应商进行质量考评并推动改善。","1)供应商选择和认证含质量体系和制程管控的认证;按年度规划有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实际按规划开展,年度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覆盖率100%;供应商绩效评估考核质量权重占比合理,考核结果应用在商务;

2)识别了关键物料,制定并落实了二级供应商管理机制(包括认证、选择、绩效管理、退出机制等)。","1)有证据显示有对产业链二、三级供应商管控的评审机制,对于关键的及涉及安全的物料有证据显示管控到二、三级供应商;

2)有IT系统支撑供应商的管理。有应用质量工程技术方法到供应商供货质量的监控管理并进行数据预警。",,,,,,,

,15.产品设计质量保证(DFX),"1)质量人员参与产品设计和导入阶段,明确了新产品早期质量管理关键活动;

2)从DFM(面向制造的设计,Designformanufacturability)需求收集、设计评审、需求验收和问题闭环管理等维度对新产品的质量进行了跟踪分析;

3)根据各个阶段,对设计、开发样品和批量生产前产品进行质量评审。","1)有DFM设计规则及DFM需求基线并适时优化刷新;

2)研发和制造DFM数据和系统进行了拉通,构建了DFM需求验收闭环机制;

3)组织了试制验证结果评审,相关人员参与,明确了评审不通过的改善措施(比如再次组织试制或按照流程规定进行例外准出),建立了新产品问题例行管理机制。","1)有IT系统支撑研发和制造DFM数据的打通,实现了DFM有效落地和全流程自动闭合管理;

2)问题闭环管理方面结合质量工具方法输出了QCP质量控制计划,将DFM需求落入质量标准,并通过SOP进行了固化落地。",,,,,,,

,"

16.可靠性及产品安全保证体系","1)建立了文件化的可靠性检验规范确保物料、产品符合标准,实际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2)对可靠性测试资源及其管理有明确要求,实际符合要求(测试设备、人员资质、环境要求、测试样机和耗材管理等)。

","1)可靠性测试问题能够分析到失效机理,得到彻底闭环;测试记录通过装备实时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试样机管理完善;

2)可靠性测试设备/仪表实施物联网,能够按照可靠性测试资源的管理要求,实施透明化管理,满足IEC17025要求;

","1)建立了基于物料/产品的潜在风险的可靠性控制,确保从来料、制造以及到市场数据的预警预测,形成动态调整的智能管控系统;

2)能够充分识别风险,并按照风险的等级制定文件化的可靠性检验规范确保物料、产品符合产品可靠性(环境寿命、EMC、安规)要求,实际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3)有智能的IT系统支撑业务进行;建立有可靠性技术及成熟度评估模型,并适时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可靠性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的重要输入。",,,,,,,

,"17.自动化检测

","1、物料检测、产品检测、ORT测试(OngoingReliabilitytest,产品可靠性测试)等关键的制程控制点实现设备自动化检测,有部分关键制程控制点自动化测试标准;

3、没有系统开展“三化一稳定”(管理IT化、生产作业自动化、人员专业化、关键岗位人员稳定)活动。","1、设立了专职的自动化检测能力规划/推动的人员或部门;

2、建立了关键物料自动化测试标准,并关联到整机测试标准;有产品结构、外观及功能自动化检测标准;有可靠性试验自动化检测标准。","1、对自动化检测有持续优化规划;

2、测试覆盖标准融合了客户体验标准,确保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3、有系统规划“三化一稳定”活动,实际按规划实施,有证据证明实施结果达成目标。",,,,,,,

,18质量数据及质量追溯,"1)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数据及质量追溯流程,实际有进行运作;

2)定期监控质量数据及质量追溯实际状况,对问题有进行跟踪闭环管理;

3)对原始数据有一定的防错防呆保证机制。","1)有专职的数据质量人员,有质量数据及质量追溯IT系统,实际运作顺畅;

2)定期监控质量数据及质量追溯实际状况,对问题有进行跟踪闭环管理,问题闭环率接近100%;

3)有数据质量定期监控分析机制,有数据准确性稽查机制。","

1)能主动全流程识别数据质量问题,并持续分析改善;

2)建立了数据质量改善考核机制(如红线等);

3)有对质量数据及质量追溯系统持续优化进行规划,实际按规划开展,并定期输出有进展报告。",,,,,,,

,19.质量预警体系,"1)建立了质量预警体系架构,具有质量问题提前发现的机制(预警等),并按机制实施;

2)质量数据/测试数据(来料、生产、发货等)通过IT进行采集呈现,并在质量预警方面进行应用。","1)预警方法多样,例如采用门限预警(失效数、失效率)、SPC、CPK等,在不同的工序实际进行应用,并有证据证明能预防质量问题发生;

2)对预警出的质量问题有闭环管理机制。","1)实际预警发现的质量问题按时关闭率接近100%;

2)对行业预警标杆,有进行分析,有证据证明质量预警系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

20.质量回溯和根因分析","1)没有明确的质量回溯流程以及归口管理责任部门,对重大质量问题未组织回溯分析改善;

2)质量工具方法应用较少,质量回溯未分析管理根因,历史问题未清零,改善措施未水平展开。

","1)有明确的质量回溯流程和责任部门,例行组织对重大质量问题进行根因分析改善;

2)能够系统的应用质量工具方法对典型质量问题进行回溯改善,质量回溯能找到问题的根因,改进措施及时、有效关闭,能防止质量事故再次发生;

3)制定了质量回溯开展计划,并按计划开展输出质量回溯报告,质量回溯开展的计划和结果例行向管理层汇报和批准。

","1)明确了回溯启动原则,明确回溯日常管理职责;

2)责任部门主管亲自参与重大质量问题回溯分析改善,注重历史问题清零以及改善措施水平展开;

3)对质量回溯定期进行经验总结归纳,支撑质量回溯体系运行的不断优化。",,,,,,,

,21.质量会议及报告体系、,"1)定期召开专门的质量例会;有会议记录,并对会议措施进行闭环跟踪;

2)建立了质量报告系统来监控整体质量表现并进行相应的改善。","1)有证据证明对质量会议进行了系统策划,例如分哪些层次的会议,明确各层次会议召集人、参与人、召开频次等,实际按策划召开;

2)质量例会召开频率不低于每月度一次,有设定固定质量议题,会议材料中有体现改善诉求和责任人;会议措施有明确改善责任人和完成日期,对会议措施有进行闭环跟踪;

3)有证据证明对报告体系进行了系统策划,定期发布质量月报和周报告,包括物料和产品各个阶段的表现,KPI报告等。","

1)端到端质量会议由总经理亲自召集,采购、研发、制造、质量等部门管理层实际参与会议,出席率接近100%;

2)会议措施按时关闭率接近100%。",,,,,,,

,22.QMS审核,"1)制定了年度审核策划,审核策划结合质量现状,实际按策划实施审核,并对审核的结果进行了跟踪闭环;

2)对审核人员的资格有明确要求,实际审核人员资格符合要求,遵循了审核人员不审核自己业务的原则。","

1)审核发现包括流程优化类问题,有证据表明通过实施纠正措施改善了流程的运作效率及有效性;有证据表明审核发现的问题落实改善,没有重复发生;

2)QMS审核结果应用到部门绩效考核;

3)建立了审核员资源池,有入池和退出管理机制。

","1)审核的总体评估结果与实际质量表现相匹配,有证据表明审核发现的改进效果使得内部运营指标及客户满意度有比较显著改善;

2)审核结果能够有预见性的引导管理层发现新的关注点并愿意进行系统改进。",,,,,,,

,23.计量仪器管理,"1)设立了专职组织或人员管理计量仪器;

2)建立了仪器计量管理流程,有文件指导仪器计量管理方法,明确计量仪器分类、校准周期、标识管理、校准结果确认等方法;

3)建立了完整的计量仪器清单,信息包括仪器编号、名称、计量管理分类及状态、校准日期、周期等。","1)建立了计量人员资格要求,实际符合要求;

2)按要求开展计量管理工作并有有效监控措施,仪器计量受控率接近100%;

3)对仪器校准方资质有管理机制,校准结果可溯源。

","1)有IT系统支撑计量仪器的管理;(NA)

2)内校方法参照国家检定规程/校准方法,或原厂推荐的方法;第三方校准方取得CNAS认可(或等同ISO/IEC17025要求)。

",,,,,,,

"质量

控制

","24.质控点、质量控制计划(QCP)、QC工程图

","1)在新产品设计导入、物料来料质量管理、制造过程各阶段均有进行全面的质控点设置;有质量控制计划、QC工程图;

2)检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现场抽查检验人员对检验要求(抽样方案,检验标准及判定规则,特别是外观标准)熟悉。","1)有流程机制明确QCP、QC工程图向操作指导书的转换,实际按要求执行;

2)规定了QC工程图刷新的周期,确保与指导书信息保持一致,现场按要求对质控点进行管控。","1)依据实际质量数据信息,适时对质控点设置、QCP、QC工程图进行了审视优化;

2)对现场问题有系统闭环管理。",,,,,,,

,25.质量工程技术方法(Cpk、MSA、FMEA、SPC、管制图),"1)对基本的质量工程技术方法(Cpk、MSA、FMEA、SPC、管制图)有进行使用,使用方法正确。

","1)明确了产品实现的各个阶段适配的质量工程技术方法,如DOE、FMEA、SPC/Cpk、MSA;

2)质量工程技术方法使用正确,使用结果有实际应用到质量预防控制和改善中,有定期审视制造全过程,发掘质量工程技术方法应用点。

","1)对质量工程技术方法在制造全过程的推行应用有系统的规划,实际按规划开展执行。

2)质量工程技术方法固化到流程,实现例行化应用。

",,,,,,,

,26.物料质量控制(物料NCI、IQC来料检查、小批量验证),"1)建立了物料NCI流程(新物料导入)、过点评审机制、过点评审checklist、IQC来料检验流程、小批量验证、MRB等流程并定期审视优化,实际按流程操作;

2)有满足要求的来料检验设备和环境,检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

3)在文件中明确了电池电源检验、运输、存储、使用规范,实际依据规范进行操作,无电池电源安全问题发生。","1)有来料检验抽样转移方案,后期质量问题(过程以及市场)经分析定位为来料问题的应用到了抽样方案的调整;

2)来料质量问题有从供应商端推动改进;对重复问题的发生有管控规则;

3)对来料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质量风险和改善机会。","1)来料质量问题有从供应商端推动改进,供应商分析到了根因,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2)有IT系统支撑以上各流程的运行,IT系统有持续优化计划。(NA)",,,,,,,

,27.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试制及导入(NPI),"1)建立了新产品导入流程,新器件、新物料的导入流程;

2)建立的流程能指导实际业务,实际业务依据以上流程机制开展。","1)建立了清晰的过点评审标准,评审意见不一致时的升级处理机制;

2)建立的流程能有效指导实际业务,实际业务依据以上流程机制开展,适时对流程进行审视优化;

3)有清晰明确的新产品导入质量考核体系。

4)新产品试制导入流程中包含有电池电源安全可靠性验证评审内容;电池仓安全防护设计纳入了关键节点评审。(NA)","1)试制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有效关闭,同时纳入产品可靠性管理;

2)有IT系统支撑新产品导入过程的运行。",,,,,,,

,"28.过程控制(ORT、IPQC、FQC、OQC、OBA)

","1)建立了各环节(ORT产品可靠性测试)、IPQC、FQC、OQC、OBA)作业指导书;

2)检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现场抽查检验人员对检验要求(抽样方案,检验标准及判定规则,特别是外观标准)熟悉,对关键岗位人员资质有单独要求。","1)关键岗位新员工(从事此岗位时间短于一个月)比率低于15%;

2)过程检验记录完整、可追溯;质量问题得到及时分析处理,分析到了根因,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3)有定期对质量问题处理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质量风险和机遇,并对结果进行应用。","1)对行业友商过程控制方法进行调研对标,进行差距分析,并优化了现有过程控制体系;

2)有证据证明过程控制有效,如生产批量问题、客户投诉等达成目标及挑战值。",,,,,,,

"质量改进以及发展/

质量意识提升

",29.持续改进(6sigma/、精益质量、零缺陷样板线、QCC、8S、小改进、合理化建议),"1)一/二级部门设有持续改进人员,负责持续改进推进和管理工作,三级部门及以下层级根据需要设置了专职或兼职负责人;

2)持续改进人员参加了系统的持续改进技能培训,并有培训考核记录。","1)成立了持续改进组织(细化到三级部门),规定了持续改进推进组织的职责,有持续改进人员负责持续改进推进和管理工作;有证据表明此组织有系统的持续改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