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分析_第1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分析_第2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分析_第3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分析_第4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 一、教材内容详解一知识结构 汉初社会情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1、文景之治 <调整统治政策: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开展农业生产.之治举措:奖励颉,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景之治:文年时期,社会比拟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文 景之治.2.汉武帝 的大一统汉武帝 雄才大概, 他在位时, 采取一系 列举措,加 强中央集 权.封国 势力背景:汉武帝时期,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举措: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 立较小的侯国.结果: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罢黜

2、L 百家,独尊儒术M因: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泼.常常批评皇帝 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举措:接受董人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结果: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西汉灭亡:公 9年.3、东汉的统治 j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光武小.外戚宦官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东汉瓦解:东

3、汉末年爆发农民战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二内容祥解1、文景之治(1) (1) 汉初社会情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 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2) (2)调整统治政策: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 赋税负担,注重开展农业生产.(3) (3)文景之治举措: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 给百姓做典范.提倡节俭,并以身作那么.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重视“以德化民 社会比拟安定

4、,百姓富裕起来.结果:文景时期,社会比拟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 之治.1. 1.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雄才大概,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举措,增强中央集权.(1)举措: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期,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 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为增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 立较小的侯国.梁王要求将局部封地分给其弟,武帝立即批准.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武 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泼

5、.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 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2)结果: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3、东汉的统治西汉灭亡:公元 9年.东汉建立:公元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

6、: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东汉瓦解:东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 二、重点难点详解(一)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二)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3、 三、 学用指导详解1、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根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2 .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只有采取举措尽快恢复经济,才能稳定社会秩序.稳固政权,到达长治 久安.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开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举措.汉

7、高 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开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 “文 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3 .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 质根底,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概,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 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汉武帝增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 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4 .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是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泼,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 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 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 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5 .如何掌握治世局面出现时统治者所采取的举措?治世指的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开展,社会矛盾缓和的一些历史时期,一般出现在一 个朝代的初期或上升期.出现治世局面时的统治者所采取的举措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开展生产,在中国古代一般是重视开展农业.第二、增加劳动力,如士兵复员等.

9、第三、减轻租税、徭役,保证农时和农民的根本生活.统治者也要注意节俭.第四、整顿官吏作风,严惩贪污腐败的官吏. 第五、量刑以宽,缓和矛盾.6 .“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目,可用以以下图示小结: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1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概,善于用人世、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增强中2 .举措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央集权3.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7.如何掌握汉武帝的各项举措?第一、有关汉武帝的统治政策的事例很多,涉及几课的内容,要从相关的几课中尽可 能地找出涉及他的内容.第二、要把找出来的事例进行分类,可根据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

10、族关系等方 面来分门别类.第三、要弄清每项举措的目的和作用或产生的影响,加深理解.第四、尽可能地找出各项举措之间的联系,把它们关联起来.四、热点考点详解例1、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A.长安B .洛阳 C .咸阳 D .开封2002年鄂州市考题解析:长安是西汉的政治、文化中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学说教育青年子 弟.太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的学府.所以,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 必须到当时的都城长安.解答:A例2: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教训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远见卓识解析: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

11、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选项B、C D都是属于自我意 识方面的原因,即主观原因.解答:A五、易错题例详解例3:文景之治是指()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开展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重大历史现象的分析判断水平.题于 中的“文景之治,是一历史事件,题项给出四个解释以供选择.回归课本内容分析可知:A项在时间指代上不明,该事件与汉高祖无关,所以不是正确选项.C D两项分别从社会状况和经济方面说明, 说法不够全面,故不选.B项既指明了时间,又指明了概念的内涵, 是惟一正确的说法,因此应选B项.解答:

12、B金钥匙:此题在解答时容易误选 C或D项,产生这种误选的原因是对历史事件熟悉 不够全面,从而导致思维障碍.消除这类思维障碍的方法是:(1)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应有全面熟悉和了解.如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经过等.(2)逐一分析选项提供的有效信息,对说法不确切的选项,要仔细分析其错误或片 面的原因.(3)注意选项间的相互比照,排除错误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六、创新思维例题详解例4、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比照汉文帝对修建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 什么不同之处吗?再比照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解析:我们可以从秦始皇陵和陵墓的规模和用料上进行比拟,通过比拟分析得出秦朝

13、 短期而亡和汉初兴盛的原因.解答: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华丽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 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通过比照,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对抗;汉文帝实施的是 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 展.金钥匙:提升比照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 的做法,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例5、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试结合各所学课文进行分析.解析:这是一道文言材料题目

14、,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晚年执政是如何对待自己 过错的.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问题的水平.解 答此题,必须完整准确地弄清材料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像秦被灭亡的一样的危机, 却免除了被灭亡的危险.再根据汉武帝晚年在执政策略上的调整史实,论述他如何“免 亡秦之祸的,论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解答:汉武帝即位后,由于他“兴建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思想、 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稳固与增强.但是,到汉武帝统治后期,连年 征战,国库空虚,迷信奢侈,重用酷吏,造成社会动乱,农民暴动,产生了 “有亡秦之失 的危机.面对危机,汉武帝公布成认过失的

15、“罪己诏,知错能改,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恢复民力,开展农耕.正是由于汉武帝晚年以极大的勇气悔过罪己才使他“免 亡秦之祸.金钥匙:这是一道材料性质的论证题目,而且观点是用古文方式表述, 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可遵循以下思路:(1)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观点确实切涵义.这就要求我们读懂文言材料的意思.这句 话的意思是“汉武帝已有像秦被灭亡的危机,却又免除了像秦被灭亡的危险.(2)其次,归纳课文内容,寻找论证要点.(3)史论结合,分层论证正确观点.七、综合水平测试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西汉的鼎盛时期是()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 C .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2 .汉

16、武帝为了提升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举措是A.稳固中央集权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C.公布了推恩令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3 .以下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B.光武帝C.周文王 D.汉武帝4 .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A.剥夺王国的封地B.增强中央集权,稳固封建统治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A.太学B .郡学C.国学D.府学6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D.道家和兵家的建议.主父偃汉高祖汉文A ,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 .法家和墨家7 .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A董仲舒 B刘潺 C晁

17、错 D8 .按先后顺序排列汉初的几代皇帝应是:汉景帝汉武帝A、B、 C、D、9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10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关系是;A、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思想上的统一为稳固政治上的统一效劳.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11 .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 计.文中“上指A .汉高

18、祖 B.汉文帝 C .汉景帝 D.汉武帝12 .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以下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二、材料分析题1.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 农桑.阅读材料答复: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汉景帝的哪些举措表达了这种思想?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2、“民失作业,而大饱饥僮.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 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阅读材料答复:西汉建立后,面

19、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举措来改 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三、问做题1 .试比拟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2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3 .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四活动与探究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绩大?五学术动态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不同理解汉武帝为统一全国的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只许儒家存在,禁绝其他各家的思想学说.另一种意见那么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绝非是禁绝诸子 学说,剥夺他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生存权.实际上,汉武帝以后,“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在尊奉儒学的同时,仍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史记龟策列传?.刘向、刘歆父子集校群书,撰写?七略?,其中的?诸子略?评说各家的长短,就是当时“百端之学存而不废、续而不绝的证实.综合水平测试答案一、单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