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_第1页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_第2页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_第3页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_第4页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点这里,看更多心理学资料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本章综述】本部分内容概述实验心理学所含领域的实验,主要包括:听觉、视觉、知觉、学习、记忆、情绪、注意以及常用心理实验技术。考试要求掌握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即为掌握实验的基本范式和研究逻辑。本章没有特别突出的重点,内容可结合普心一起复习,实验的重点在实验方法上

2、,学习研究者是基于什么假设进行研究,具体实验设计方法、变量的选取,如何验证假设得到实验结论等。相对更重要的实验为记忆、注意及常用的反应时技术。这几部分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大纲框架】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学实验听觉实验1.听觉现象的测定心理特性、声音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实验3.语音知觉实验特点、声学线索、语音知觉的范畴性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明适应、暗适应、视敏度、闪光临界融合频率2颜色视觉颜色混合、颜色对比、颜色适应等视觉实验实验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2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知觉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空间

3、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4知觉与觉察实验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知觉实验实验1条件性学习实验2认知性学习实验学习实验实验1感觉记忆实验2短时记忆实验3长时记忆实验4工作记忆实验5内隐记忆实验6前瞻记忆实验7. 错误记忆实验8. 定向遗忘实验9.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记忆实验实验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2面部表情的测量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情绪实验实验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5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6. 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注意实验实验1. 眼动技术2.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4、(fMRI)常用心理实验技术【考点分布】【复习重点】本章主要涉及选择题及简答题的考察。具体实验内容需要仔细阅读,并清楚主要实验逻辑:怎样验证假设、为何那样做实验可以得到实验结论。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验,形成自己的网络记忆结构。【关键词】声音掩蔽、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颜色对比、前瞻记忆、再认法、内隐记忆、定向遗忘、错误记忆、工作记忆、启动效应、注意的返回抑制、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眼动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第一节听觉实验考点:2009-73, 2010-41, 2014-72一、声音的心理特性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振幅是振动物体

5、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就是纯音。复合音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的。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响、音调和音色。(1)音响声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产生的声压级也就越大,声音的强度也就越大,单位为分贝(dB)。声强是声音的客观的物理量,而响度则是主观的心理置。等响曲线是用来表示声强和响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它以一定声级的1000 Hz的纯音为标准音,用其他频率的纯音为比较音,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声级,直到它和标准纯音的响度相等。这时标准纯音的声级规定为该声级的比较纯音的响度级。响度级的单位为Phon。1000 Hz纯音的声级就是它的响度级。各个比较纯咅和1000 Hz

6、纯音等响声级的变化作为频率的函数的曲线就是等响曲线。响度的单位为sone。1 sone被定义为声级40dB的1000 Hz纯音的响度,即1 sone相当于40 Phon。响度量表的制定是,让听者调整一个1000 Hz纯音的声级,使它的响度听起来是1 sone的一半那样响,这时的响度就是0.5 sone。同样,可以让一个声音听起来是1 sone的两倍,这时的响度就是2 sone。单数值采用两分法。从而建立起很宽的响度量表。响度(L)和物理强度(I)之间的关系:L=kI0.3。特别要区分声级、响度级和响度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采用多分法和单耳双耳平衡法制作响度量表。多分法是要求被试来调一

7、个可变音的物理强度,直至它听起来与标准音响的几分之一相当。单耳和双耳平衡法是一个纯音同时传给双耳听,使其听起来是这个音单独传给单耳听时的0.5倍、1倍或2倍。听觉的绝对阈限是听觉绝对感受性的表征量。随着声音频率的提高,听觉绝对阈限降低,个体对声音频率的感受性表现出提高的趋势。听觉的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程序:首先确定优势耳。方法是,选择1000出频率的纯音按升、降、升、降或降、升、降、升的呈现方式分别对左右耳施测4次,分别求出左右4次的平均值,并选择阈限值较低的一侧作为优势耳进行实验。然后,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每个被试每个频率的纯音施测8次,频率为125 - 8000 Hz,每个被试共做10个频率

8、,总共80次实验。实验选择纯音信号。最后分别计算出各频率下的听觉绝对阈限。听觉的差别阈限是听觉差别感受性的表征量。声强的差别阈限的确定方法是呈现两个刺激,让听者判断W个较强。噪音的差别阈限符合韦伯定律。(2)音高音高主要受声音的频率、声音的声压级、声音的持续作用时间、年龄发展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音高单位为Mel。响度级为40 Phon、频率为1000 Hz的纯音音高被定为1000 Mel。可以采用二分或多分法在可听的范围内把音高从低到高地分成等级制作音高量表。音高随着声音频率有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音高量表表示。根据个体对不同频率声音的主观强度感受的测量,可以绘制出听觉的等高曲线

9、。等高曲线是反应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关系的曲线。2.声音的掩蔽听觉掩蔽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一个可听声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则必须增加强度才能重新听到,这种阈限强度增加的过程和强度增加的量就叫声音的掩蔽效应。要听的声音叫做被掩蔽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叫掩蔽音。听觉掩蔽有纯音掩蔽、噪音掩蔽和纯音噪音对语音的掩蔽。纯音掩蔽的研究发现,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掩蔽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掩蔽声的强度和频率。噪音掩蔽的研究发现,当噪音强度低的时候,各种纯音的阈限差别很大,但

10、噪音强度提高时,各种纯音的阈限差别缩小。语音频率范围内各个频带的强度是不同的,强度最高的频带在300500Hz,以上强度逐渐减低,超过5000 Hz强度就减到非常小了。掩蔽有不同的种类:(1)前后掩蔽。发生在非同时作用的条件下的掩蔽称作前后掩蔽。研究发现,被掩蔽音在时间上越接近掩蔽音,阈值提高越大。掩蔽音和被掩蔽音相距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单耳的掩蔽作用比双耳作用显著;掩蔽声强度增加,并不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2)中枢掩蔽。掩蔽音和被掩蔽音分别施加于两耳时产生的掩蔽称为中枢掩蔽。中枢掩蔽的效果小。它的效果是对称的,而且受频率的制约,最大的掩蔽效用发生在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频率接近的条

11、件下。3.听觉疲劳与适应(1)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在长时间内持续暴露在较高强度的环境下而导致的对声音的感受性下降或听觉绝对阈限增高的现象。测量听觉疲劳可先测定被试对某种频率声音的阈限,而后让被试听一段引起疲劳的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纯音,再测定他的听阈,所得听阈的改变量,即暂时阈移,就是听觉疲劳的指标。暂时阈移的大小和引起疲劳的声音停止多长时间有关;暂时阈移一般随疲劳声强度的增加而加大,当疲劳声在低强度时,阈移变化相对小些,当疲劳声强很高时,阈移增加很快。(2)听觉适应听觉适应是持久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听觉适应的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以一定声强的纯音作用于左耳,用另一频率相同但声级可变

12、的声音同时作用于右耳,使两者等响(对一个正常听者,两者平衡的声级可能相等)。然后,将右耳的声音停止,让左耳继续听3分钟。在这一适应期后,重新使左右耳等响,这时右耳的等响级常下降。高声级和低声级都可产生适应,且适应范围有随响度加大而扩大的趋势。适应效果对频率带有选择性。最大的适应发生在与适应声相同和相近的频率。二、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1.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声音方向的定位线索包括:根据双耳差别线索决定其水平位置;根据耳郭引起的谱变化线索决定垂直位置;根据强度、混响和谱成分等决定距离。木平面上的声源定位主要是用双耳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人对声源方位判断的准确性与声源的位置和频率有关。在垂直平面定位的主要线

13、索是耳廓引起的频谱线索。2.距离知觉对距离知觉的判断主要依据有:(1)对熟悉的声音、声强和距离的反比关系是明显的依据。(2)高频比低频有较大的衰减,复合声的频谱将随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成为距离知觉的另一线索。(3)声波波前曲率也可以指示距离的远近。(4)波前曲率影响到耳间的强度差和时间差,这两者信息的结合,为距离知觉提供了线索。3.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使用音笼呈现不同方位声音。随机排出不同方位(方位角)的实验顺序表,各方位角的角度变化单位为45,每个方位做4次。要求被试坐在音笼的靠背上,身体保持直立坐姿,将头部固定,并戴上眼罩。按顺序表呈现刺激,每次呈现时间3 5分钟,被试听到声音以后立即

14、报告声源的方位。主试记录被试报告是否正确。方向定位的规律:对来自身体两侧的声音的方位容易分辨;对来自头部中切面上声音容易混淆,在距离中切面的2 3度时容易判断为来自中切面;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一个圆锥,在圆锥面上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三、语音知觉实验1.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作为一种声音刺激,具有以下物理特点:(1)语音的功率说话者在说话时所辐射的能量随说话声音大小和内容而有很大的差别。从最弱的耳语到最大声喊叫之间响度的变化范围约为60 dB。研究发现,组成不同音节的各个成分一元音和辅音的平均功率是有差异的。元音是最强的语音。(2)元音和辅音语音分为元音和辅音。一般而言,平常说话元音

15、总是乐音,只有耳语时元音才完全不是乐音。辅音有的是不带音的,也有的是带音的,因此有的是噪声而兼带或多或少的乐音的成分。从听觉来说,元音总比辅音清晰、响亮。有的语音学家把辅音分为哚声和响声两大类。半元音、边音、鼻音和颤音等都是比较接近元音的辅音。(3)语音的声谱可以通过物理声学的技术方法,用特殊仪器,按照语音的频率组成把语音分解。这种分析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元音和辅音的声谱分析就是静态分析,而语图的分析则是动态分析。元音声谱的主要特征是三个主要的共振峰。这三个共振峰的频率范围在各个声音上是交叉重叠的。共振峰的幅值一般随共振峰的频率的提高而降低。一般来说,半元音的共振峰结构和元音相似,声谱

16、中包含界限比较分明的能量集中区。浊辅音(带音的)的声谱显示出比较不明确的共振,在基频附近具有明显的能量集中。清辅音(不带音的)的声谱中没有强烈的低频成分,但也具有能量集中区,一般与相应的浊辅音类似。语图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言语的形象,就像听到言语的声音一样。语音高低的不同,主要在于基频范围的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区别:不论语音高、低或方言不同,只要说的是同一句话,都将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时间-频率-强度的楔式,即与时间过程有联系的一种强度-频率的变化。频率并不永远相同,但各频率的相对模式却是相同的。换言之,语音中的各绝对频率并不像相对频率模式那

17、样重要,只要频率模式不变,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语音。2.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1)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语音知觉是一种非连续性、具有离散性特点的范畴性知觉。也就是说,语音知觉可以将语音信息的识别作为语言加工的一个相对较小的范畴,在这个范畴内对语音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使用语图放音机等设备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进行研究表明:首先,发音部位不同的辅音,如p、t、k的语音知觉是依赖它们发噪声的频率位置和后面元音的F2(第二共振峰)过度的频率这两个声学线索:其次,发音方式不同的辅音,如b、d、g等的语音知觉是依赖F,(第一共振峰)的特点这个声学线索。(2)语音知觉的范畴性语音知觉的范畴性是指

18、语音声学构成要素在特定的声学参考范围内变化时,如果这种变化没有达到一定参数范围(特定语音识别的声学特征范围),对这些语音声学特点的变化知觉是稳定在该语音刺激的知觉范围内的。语音范畴性的变化随着声音物理特性的变化存在一定临界范围,语音范畴性知觉也是具有声学的物理学特征的。反应由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这一分界点称为音位界,类似于心理物理学中的差别阈限。第二节视觉实验考点:2008-37/38, 2013-39一、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1.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到暗处时视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在暗适应的最初7到10分钟内,视觉阈限迅速下降,感受性骤升。之后,暗适应曲线改变方向,

19、感受性继续上升,出现所谓的棒锥裂。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之后,锥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整个暗适应过程约持续30 40分钟。采用暗适应仪可以对暗适应进行测量。实验步骤分为:关闭实验室的所有光源,调试好暗适应仪。让被试坐在暗适应仪窗口一面,罩上头部,防止外界光线影响暗适应过程。主试按下“明灯”按钮,被试注视窗口内的明灯环境,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明灯刺激持续5分钟,到5分钟时关掉明灯,同时把暗适应按钮打到第一档,并告诉被试,如果看到窗口内的视标,按反应键报告,并说明视标形状。如反应正确,记录下时间,接着马上把暗适应键打到第二档;如果反应错误,仍用该档

20、继续实验,直到被试正确判断为止。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明适应过程很快,大约1分钟。2.视敏度的测定视敏度是指分辨空间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它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纬度,通常以找出两个物体之间的最小间隔来表示。视敏度受物体的网膜映像、照明等因素的制约。医学中用视力表测定的就是视敏度,视敏度为视角的倒数。检査视敏度的方法通常有:觉察。不要求区分物体各部分的细节,只要求发现对象的存在。定位。觉察两根线是否连续或彼此有些错位的能力。解像。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识别。辨别图形细节。经常把常人眼的识别力标准定为r视角。要确定某人能区分两个点时的最小视角,

21、即确定这两点的最小区分阈限,它与视觉识别能力(v)成反比。照度水平、刺激物大小及刺激物与背景亮度的对比等都是影响视觉空间辨别的重要因素。视网膜不同部位的视敏度不同。视觉适应影响视敏度。练习可以大大提高人眼对目标物的视敏度。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物理上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烁稳定之间时的频率叫做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它表示人眼对光刺激时间的分辨能力。最早测量CFF的工具是装盘闪烁方法。现代的方法采用电子仪器,实验者可以随意呈现由不同电脉冲组成的刺激。通过改变电信号的波幅,就可以改变电信号对光信号进行调制时的图形亮度,改变电信号的周期就可以获得图形呈现的不同频率,改变电信号相位

22、就可以改变图形中黑白部分的比例。这些方法可以精确控制亮度、频率和亮度间隔,而且结果稳定,功能多样。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随光相的强度增高而墦高;小面积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比大面积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低;当刺激区域小的时候,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在中央凹比边缘高。二、颜色视觉1.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1)颜色的基本特征颜色是视觉系统接受光刺激后的产物。颜色可以分为两大类:非彩色和彩色。颜色视觉有3种特性,即颜色的明度、色调以及饱和度。颜色的明度与其物理刺激光波的强度-亮度相对应,所有的光波,都可以用亮度来表示它的强度。颜色的色调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波长相对应,不同波长所引起的不同感觉就是

23、色调。颜色的饱和度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纯度相对应,纯的颜色是高饱和度的颜色,是没有混入白色的窄带单色刺激的光波。在物体反射的光线中,占优势的光波波长决定颜色感觉,这是最本质的颜色属性。(2)颜色混合光谱上两种颜色混合会出现_种新的颜色。一般而言,光谱上临近的两种颜色混合所产生的新颜色处在光请上两种被混合颜色的中间,称为中间色。中间色的饱和度低于混合它的任何一种颜色的饱和度,相距越远的颜色混合成的中间色的饱和度越低。这是色光的混合,它遵循颜色混合的加法原则。颜色混合还有一种是颜料的混合,它遵循颜色混合的减法原则。减法原则混合后得出的颜色其明度是减少的。混色定律:补色律。指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与它相

24、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居间律。指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顔色产生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色。中间色的色彩取决于两者的比例。代替律。指混合色的颜色不随被混合的颜色的光谱成分而转移。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相同颜色可以彼此相互替代。(3)颜色视野和光谱敏感性视网膜中央凹能分辨出各种颜色,由中央凹向外周部分过渡,对颜色的分辨能力减弱,人眼感觉到的颜色的饱和度降低,最后直到色觉消失。要理解浦肯野现象。黄绿色的物体在白天显得最亮,而在黄昏时,蓝绿色显得较亮,红色不明显,这就是浦肯野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光照射视网膜边缘部分时才会出现。2.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1)颜色对比颜色对比是两种不同

25、的色光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或者相继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时,颜色视觉发生变化的现象。前者为同时对比现象,后者为继时对比现象。例如,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后,会感觉灰色纸片呈现蓝色。(2)颜色适应2颜色视觉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颜色适应是指在颜色的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以每一秒钟一次的黄色小闪光投射在注视点上,观察者注视红色强光视野,待适应后再回头看原来的黄色闪光。开始闪光变成绿色,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增加了黄色的感觉成分,几分钟后,才完全恢复黄色闪光的感觉。这是典型的颜色适应现象。颜色适应与颜色对比有时很难区分,一般人们倾向于把先

26、看到的色光对后看到的色光的影响叫做色适应。黑尔森(H.Helsoii,1938)色适应实验:在暗室中,照明是红色的,墙是灰色的。被试进入暗室,一切东西看起来都是红色的,几分钟适应以后,实验者要被试判断一套从黑到白的19件标本,并要求根据熟悉的评定标准为这些标本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作等级排列。结果,凡与墙背景颜色的反射率相近的标本都被判断为红色,反射率愈高,就被认为饱和度愈高。而比墙颜色深的标本被认为是绿色或蓝绿色,即红色照明的后像补色;反射率愈低,蓝绿色显得愈饱和。麦克洛的研究:他首先把色适应与图形方位结合在一起研究。他发现让眼睛交替适应蓝背景上的水平栅条和橙色背景上的垂直栅条,紧接着让被试看

27、无色背景上的同样黑白栅条,被试便把水平栅条看成橙色,而把垂直栅条看成蓝色。3.颜色常性人眼对物体颜色的感知,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时候,仍能保持相对不变,表现出颜色恒常性。第三节知觉实验考点:2007-44, 2008-39, 2009-43, 2011-43, 2012-40, 2014-73, 2015-44一、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图形-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过程中基本的和基础的环节。图形是指视野中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视野中的其余部分称为背景。Rubin提出图形和背景之间的3点主要差异:图形具有事物”的特性,图形形状的边界形成轮廓;相反,背景具有物质的特性,相对来说没有形状。图形看起来离观察

28、者距离较近,并且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图形后面连续伸展。图形看起来更为深刻、更明显和更好记忆;图形一般表现出有意义的形状,而背景的形状不一定有任何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人类知觉组织的原则,即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共同性、对称性、封闭性。视知觉组织的心理现象是视觉过程初期检测大范围拓扑性质的普遍而基本的功能反映。视觉系统不仅能检测拓扑性质,更敏感于大范围的拓扑性质,并且其发生在视觉过程的初级阶段。二、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1.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著名的人类学家腾布尔在对俾格米人的研究报吿中记录了当地一个长期生活在丛林中的土著人Kenge在第一次离开森林来到大平原时的有趣反应。K

29、enge无法感知远处事物的真正大小,他会指着远处的一头牛说那是虫子。由于没有大小恒常性的经验,Kenge只能依据物体的网膜影像大小来进行反应。由此推断知觉恒常性是需要经验的。莱博维茨的实验:首先在实验仪器上向被试呈现一个目标刺激倾斜成各种角度的一个圆形,然后要求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与目标刺激看起来同样的形状,这些比较刺激是一系列从圆形逐渐拉长的椭圆形,结果发现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经验更多的成年人却显得更易直接按照网膜影像进行判断,而出现错觉。这与一般认识不符。爱波斯坦对莱博维茨的实验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在进行形状匹配时会受到指导语的影响。在指导语要求被试按客观形

30、状来判断时,产生的形状恒常性最小。成年人对指导语尤其敏感,因此他们可能会故意按照网膜大小进行形状匹配。2.大小恒常性实验当观察物体的距离(视网膜像)改变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大小恒常性。Holway-Boring用实验考察了彩响大小恒常性的几种因素。在实验中,观察者坐在两个长长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处,在其中一个走廊距离观察者约三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可调节的发光的圆形刺激物;同时在另一个走廊呈现标准圆形的刺激物,距离观察者为10-120量。标准圆形刺激物上标有刻度,确保当刺激物到观察者的眼睛的距离不同时,投射到观察者视网膜上的视像保持相同(视角为1度)。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圆形刺激

31、物的大小,使其与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大小看起来相同。一共有四种观察条件:提供正常的双眼观察条件;只允许单眼观察;通过一个小孔进行单眼观察;在每个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周围用黑布遮挡,组成一条黑布的通道观察。结果表明,在双眼和单眼观察条件下,被试都表现出良好的大小恒常性,使用双眼和单眼的效果基本相同,但是在条件3,恒常性大大降低,条件4由于几乎完全没有深度线索,恒常性比条件3更低。可见,深度线索和视觉结构对大小恒常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形状恒常性实验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时,看到的物体都保持相同的形状,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表现出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整合。在大小恒常性中,形状恒常性的程度是

32、随着可利用的方位空间信息的多少而变化的。形状恒常性会受到深度线索和物体的空间排列的影响,当相对于观察者来说,缺乏关于被观察物体的位置的视觉信息时,形状恒常性将受到损害,甚至完全消失。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1.空间知觉实验空间知觉的线索有两类:一类为单眼线索,一类为双眼线索。(1)空间知觉的单眼线索第一,插入。是指一个物体部分的隐藏或遮挡另一个物体。艾姆斯(1951)实验首先给被试观看两张放在不同距离处的扑克牌,K放在5英尺处,(?放在10英尺处。两张牌的放置位置部分重叠,K遮住了 Q的一角。实验中控制其他距离线索,由于这种遮挡关系,被试能够正确判断两张牌的前后关系。第二步,再次呈现这

33、两张牌,但把两张牌的位置互换,并且将Q的一角(先前被K遮掉的那只角)剪掉。结果被试会知觉到放在远处的K仍在Q的前面。第二,空气透视。当我们观察处场景时,远处的物体不如近处的物体洧晰,这叫做空气透视。第三,阴影。物体表面离光源最近的部分最亮,当物体表面离开光源一定距离后,其表面变暗或产生阴影。在非连续物体表面阴影也能产生深度知觉,并且深度感随光线和阴影对比度增加而增加。第四,线条透视。通过线条透视,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深度知觉,即三维立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会发生变化。第五,结构级差。大多数物体的表面都以其纹理或结构等微观形式而相互区别,这些表面的结构具有连续的密度变化或级差。当我们观察具有结构的表面

34、时,随着距离增加,组成结构的成分的密度越大。第六,相对大小。当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观察两个不同大小的相似或相同形状的物体时,通常感觉比较大的物体离我们较近,这种线索称为相对大小。第七,熟悉大小。通常我们知道周围环境中许多物体的实际大小,我们能够根据记忆和观察到的远处此物体现在的大小推测其离我们的距离,熟悉大小线索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观察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第八,运动视差。观察者在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被观察物体之间深度知觉或距离的单眼线索称为运动视差,特别是当观察者的头运动时,离观察者不同距离的物体移动后所形成的视像差称为运动视差。第九,调节。注视不同远近物体时,眼睛的调节反应的差异可以通过

35、睫状肌提供的眼睛运动调节信号来完成空间中目标定位的任务。第十,高度。物体在水平面上的高度也是空间知觉的线索,如果我们把同样大小的物体置于不同水平面的高度上,高水平面上的物体看起来较远,低水平面上的物体看起来较近。第十一,颜色分布(远-蓝,近-红)。(2)空间知觉的双眼线索第一,辅合。辅合是指注视物体时双眼视轴的趋势,在观察近处和远处物体时,肌肉紧张程度的差异能够提供深度或距离线索,但辅合线索只是在一定距离内起作用。第二,双眼视差。人在注视物体时,两只眼睛视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近于和远于注视目标物的所有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视像的位置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双像的产生。人们在观察空间中的立体物体时

36、,左眼看到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到物体的右边多些,两只眼睛把各自所看到,所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经过一定整合产生一个单一的具有深度感的视觉映像。远于注视点的物体产生的双像是不交叉的,称为非交叉双像。近于注视点的物体产生的双像是交叉的,称为交叉双像。因此产生双像的不同形式也可以作为相对距离的有效线索。2.运动知觉实验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产生运动知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痕迹,二是观察者自身的运动所提供的动觉信息。影响运动知觉阈限值的因素包括:目标物的大小,目标物的距离,目标物的背景,亮度水平,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和眼睛的适应状态

37、。物体在很好的照明条件,固定的背景,并且其视像投射到中央凹的条件下,人眼对其运动产生知觉的阈限值最低。谢弗等人(1966)曾用信号测验论的方法对运动知觉阈限做了研究。他们在实验中用恒定刺激法比较了两种条件下运动知觉的阈限。一种条件为:背景静止,物体运动:另一种条件为:背景运动,物体静止。他们发现,在这两种条件下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经验是相同的,但觉察运动的阈限却不相同。当运动速度为每秒164分时,物体只需位移1.8分便可被知觉到运动,而背景需位移4.8分才可被知觉到运动。布朗的研究要求观察者把一个比较刺激的速度与标准刺激的速度进行匹配,使两者速度在主观上相等。在一个实验中,被试观察一个大于比较刺激

38、一倍的标准刺激,并且,标准刺激所在的背景两倍于比较刺激所在的背景。布朗发现,被试为了获得较满意的匹配,往往把比较刺激的速度调到大约为标准刺激速度的一半。所以他得出结论说,现象的速度依赖于物体的相对大小友其背景。4知觉与觉察实验(1)Stroop启动实验启动词为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提示将要出现的目标色块的颜色,被试要快速地报告出这个色块的颜色,这就是stroop启动实验。在实验中,马塞尔采用了掩蔽技术来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程度。掩蔽是指在呈现启动词后紧接着出现无序的字母图案,来阻断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由于不同被试意识到启动词出现的时间阈限不同,在检验启动效应之前,通常要使用极限法来确定启动词

39、和掩蔽刺激的时间间隔。马塞尔研究发现: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被试都显示出stroop启动效应。也就是说,即使被试对启动词没有觉察,启动效应仍然出现,由此马塞尔认为对意义的知觉可以不通过觉察。(2)无意识知觉与有意识知觉的实验性分离奇斯曼和梅里克尔对stroop启动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操纵启动词和色块颜色一致的出现频率来获得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在觉察条件下,当启动词与色块颜色一致实验的出现频数增加时,stroop启动效应增强,同时对不一致的启动词反应时明显拉长,出现频率效应。在无觉察条件下,stroop启动效应不受一致实验频数的影响。实验结果完全证明了觉察和无觉察条件出现的实验性分离。

40、奇斯旻和梅里克尔提出双阈限理论:一为主观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却能进行辨别反应的水平,另一个为客观阈限,即被试在辨别操作任务上显示出完全随机水平。奇斯曼等的双阈限理论认为,在低于主观阈限不低于客观阈限之间的觉察状态或刺激能量水平时,被试才能产生无意识知觉,即无意识是主观状态上的无觉察。然而,有研究发现与他们理论不符的结果。达根巴克、卡尔和威尔黑姆森发现启动效应随启动词和掩蔽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而变化:当间隔时间从主观阈限以上开始逐渐缩短时,启动效应也逐渐减少,达到单词辨别阈限时,启动效应消失;但是,当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的间隔时间继续减少时,启动效应又增大,且在刺激觉察客观阈限上达到最大

41、。面临这一问题,实验者转而借助实验性分离的方法来证明无觉察知觉独立于有意识知觉的存在通过操纵自变量A能使对象B和对象C发生不同的变化(如若B对A的变化敏感,同时C对A的变化不敏感,或者出现相反的情况,则归为经典实验分离,如若B和C中有一个对自变量A的某个刺激维度更为敏感,则归为相对敏感性实验分离),那么,我们认为B和C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区分无觉察知觉和有意识知觉只要确定某一自变量A对某一种阈限所区分的无觉察和有意识影响不同时,我们就认为这阈限有效。梅里克尔和瑞恩哥尔德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一个词或仅呈现空白,被试首先判断呈现的是刺激还是空白,然后进行迫选再认或者词汇判断,结果发现,当刺激呈现而

42、且被试声称看到刺激时,被试的单词、非词的再认和判断成绩均高于随机水平;当刺激呈现而被试声称没有看到刺激时,被试的单词再认和判断成绩仍然高于随机水平,但非词的再认和判断完全处于随机水平。在这一实验中,自变量A为单词与非词再认和判断,单词为一个水平,非词为另一个水平,单词和非词不影响主观阈限之上的有意识知觉,只影响主观阈限之下的无意识知觉。另一方面,如果用客观阈限作为意识觉察标准的话,将看不到这种实验分离现象,表明主观阈限能够更好地区分意识和无意识。2.盲视韦斯克兰茨(1986)报吿一则盲视的案例。病人DB十四岁时,大约每六周发生一次剧烈的头痛。头痛时,伴随出现其左侧视野一块椭圆形的暂时失明。到他

43、二十岁时,头痛的次数增加,并且在某一次头痛发作后,那块椭圆形的局部区域彻底失明了。X光片显示:他大脑右侧视皮层顶端的血管增大。之后,手术切除了 DB脑部的这部分视皮层和膨大的血管,当即DB的头痛停止,然而,他的左侧视野却失明了,通过动态视野程序发现DB在每只眼睛左半部都有一个盲点。观察发现,DB能够済晰定位处在盲视野区内的物体,DB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向的猜测都远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但是DB仍然不能辨别在盲区出现的物体。实验中控制照明条件,DB头的位置和视线的方向保持不变。第四节学习实验考点:2008-35一、条件

44、性学习实验条件性学习又称条件反射。实验是在行为主义思想指导下按刺激-反应(S-R)的模式进行,强调的是联结的形成,重点考察反应是如何获得的,以及反应如何与刺激建立联系。因早期实验的对象主要是动物,因此又称动物学习实验。1.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最早提出。实验中无条件刺激物引发无条件反射。在条件刺激相继或同时伴随无条件刺激一定次数以后,当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也同样引发了无条件刺激诱发的反应,这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即对信号(条件刺激)进行了学习。条件刺激的种类、数量、强度、相似性、持续的时间、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等都可作为自变量,而无条件反射的许多生理指标都可作为反应变量。另外,当

45、条件刺激出现后,无条件刺激的出现与否,或出现的次数比例或出现的强度大小等也可以作为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则是除作为条件刺激以外的其他环境变量,以及实验对象的机体因素,都需严格控制,否则会与自变量混淆。2.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桑代克称之为工具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学习。它与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工具性条件反射中的“强化物”只在动物先做出一个适当的反应后才呈现。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理论上与工具性条件反射并没有差别,都是在动物作出反应后,得到奖赏。不同之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斯金纳箱中进行,动物可以随时进行反应,随时得到奖励,动物的反应可以自动记录,可以测量其反应速度,而工具性条

46、件反射是反复试验学习情境中的反应种类。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中,自变量是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也可以是不同的操作的地点和方式,也可为在动物得到奖励之前各种声音、颜色、明暗、形状等刺激的变化,或奖励的差异(强度,种类)。反应变量是穿过迷津的速度或错误的次数。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中,强化的间隔顺序、刺激的种类都可作为自变量。而以动物的反应按键的速度或正确率作为反应变量。3.反馈学习实验生物反馈是学习控制、调节自己身体机能(心跳、血压等内脏活动和脑活动)的一种方法。米勒用奖赏的办法使被用箭毒排除了任何随意肌反应的动物心率和肠收缩发生预期的变化:心率快时受奖赏,快心率就增加,慢心率就减少,而肠活动不变。当肠收

47、缩受奖赏时,肠收缩活动就增加,当肠舒张受奖赏时,肠收缩就减少,这时的心率快慢维持不变。这说明没有任何随意肌为中介,内脏活动也能形成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同样,人通过反馈可以学会控制内脏反应,皮肤电反应,脑电变化。即当人们默想某件事时,或使心率加快,或使血压降低,都可用仪器显示出来,或使自身感觉舒服,再反馈去认识所想事件,如此反复训练,就会建立使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等操作性条件反射。反饿实验中,还可借助表象来实现控制自身的机能。4. 程序教学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原理用于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教学方法,叫做程序教学。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把所要教给学生的一些信息,以一系列框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每个框面都

48、包含一个新的项目,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先有一个反应),学生写完答案后,给学生一个正确答案,以供学生核对(奖惩),然后再提出一个新框面,如此循环,学生就一步一步往前学,逐渐进入学习更为困难的材料,学生每走一步都可得到即时强化。这一类实验中,不同的问题形式所构成的新项目、学习情境、正确答案的出现形式、时间间隔以及被试的不同情况,都可作为自变量加以操纵,而学习成果则作为反应变量。除此以外,其他一切影响因素都作为无关变量应予以控制。5.行为塑造及行为矫正实验(1)逐步强化法:以所要求的复杂动作或行为为最终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对所要求的复杂动作或行为划分不同的阶段,巧妙地对强化进行安排,即只要是最终目标方向所要求的动作或行为一出现,就予以强化,直至最终目标的动作或行为出现。(2)消退:通过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