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可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精品可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精品可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精品可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精品可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目 录录项目特性表.1第一部分 实施方案.31 综合说明 .3的 .3.42 项目区概况.62.1 酉阳县简况.6后溪镇简况 .7.72.4 社会经济条件 .11.113 项目可行性分析 .123.1 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12.13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5.183.5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03.6 水资源平衡分析 .24.274 项目规划.284.1 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28设计依据 .28目标 .31.314.5 工程布局 .325 工程设计 .34.345.2 灌排工程 .426 施工组织设计.52.52.536.3 施工质量管理 .576.4 施工进度计划 .587 项目投

2、资预算效益分析 .597.1 投资预算 .597.2 社会效益 .59.607.4 经济效益 .618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62.62.63.639 工程实施管理与后期管理建议 .659.1 组织机构设置 .659.2 工程建设管理 .669.3 资金使用管理 .679.4 质量管理 .679.5 文件资料管理方案 .689.6 后期管理建议 .68第二部分 项目投资预算说明书.701 预算编制依据.702 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说明.702.1 工程施工费 .70.75.773 各单项工程实物工作量项目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774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78附 录.801 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

3、土地开发项目预算表.802 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现状图.803 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规划图 .804 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单体图 .80项目特性表项目特性表名 称单 位数 量备 注一、项目概况1、建设规模hm22、项目投资万元453、亩均投资元/亩38054、新增耕地hm25、新增耕地率%6、项目性质开发、整理7、项目类型县级8、地貌类型高丘9、建设期月410、水资源利用地表水(池)二、土地平整工程1、耕地土方移动m397642、荒草地土方开挖m3363603、爆破取石m3269504、人工清理杂草hm25、人工砍伐灌木、挖树根hm26、耕地筑土

4、坎m336117、荒草地筑土坎m3145508、土地翻耕hm253.259、耕地筑石砍m3185410、荒草地砌石坎m31236811、挖基槽m33934三、农田水利工程1、渠系工程新修排水沟(12 条)(宽高)m1311新修排水沟(10 条)(宽高)m1773新修排水沟(9 条)(宽高)m2398新建截水沟(2 条)(宽高)m271新建截水沟(1 条)(宽高)m10772、水利构筑物蓄水池(容积:50m3、100m3)口6、24沉沙凼(容积:主要、地边)口33、55过田间道农涵个5过生产路农涵个18四、田间道路工程1、田间道维修田间道(共 2 条,路面宽)m24932、生产路新修生产路(共

5、34 条,路面宽)m7982维修生产路(共 1 条,路面宽)m879六、综合经济指标1、年效益万元2、静态回收期年8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实施方案实施方案1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土地开发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一方面土地开发整理可新增部分耕地,另一方面通过配套、完善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可能。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是深化土地使用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必

6、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退耕还林和非农建设对耕地的需求量却日渐增加,根据酉阳县农村经济统计年鉴(2005 年度) ,全县 2005 年度新增耕地 5773 亩,同期减少9321 亩,全年耕地净减3548 亩,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2006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根据国家制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保持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目标和加强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的政策要求,酉阳县国土资源局立足于经济、社会、

7、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酉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酉阳土家族苗族后溪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顺应后溪镇政府及当地人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强烈要求与迫切愿望,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项目区的实际,对荒草地和耕地进行田、水、路综合治理,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在酉阳县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提出将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项目作为县级项目申报立项,并自筹资金。受酉阳县土地整理中心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实施方案和预算编制工作,接受设计任务后,我公司派设计人员对项目区进

8、行了实地察勘,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现有水利设施、交通道路、排灌设施和电力设施进一步核实,最终确定了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项目名称项目名称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把竹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项目性质及类型项目性质及类型项目性质为开发整理(其中开发 64.41 hm2,整理 15.81 hm2) 。项目申报类型为县级投资项目。 项目建设规模、位置及范围项目建设规模、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镇,涉及后溪村九社一个村民小组。项目区东邻王家山脚,西至把竹山处,南达大水,北靠王家山中部,地理坐标在东经 1090519-1090617,北纬285527-2856

9、232。地貌类型地貌类型酉阳县地貌属四川盆地巫山大娄山中山区,山体以八面山、武陵山为主。项目区海拔高程在 420m-670m 之间,各小山丘相对高差多在30-120m,微地貌类型为高丘。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只涉及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一个行政村,土地权属均归后溪村九社农民集体所有。新增耕地新增耕地2hm2hm2) ,新增耕地率 66.52%。主要工程内容及投资主要工程内容及投资根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三部分。具体如下:(1)土地平整工程拟土地平整量为 46124m3,筑土坎 18161m322,爆破取石 26950m3,干砌块石田坎 14

10、222m3,挖基槽土方 3934m3,土地翻耕。(2)农田水利工程新建排水沟 1311m,新建排水沟 1773m,新建排水沟 2398m;新建截水沟 271m;新建截水沟 1077m;新修 50m3蓄水池 6 座,100m3蓄水池 24 座;新建主要沉沙凼 33 座,地边沉沙凼 55 座,新建田间道农涵 5 个,新建生产路农涵 18 个。(3)田间道路工程维修田间道及边沟 2493m;新建宽生产路 7982m;维修宽生产路879m。项目预算总投资 457.88 万元,亩均投资 3805 元/亩,建设期 4 个月。2 2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2.1 酉阳县简况酉阳县简况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

11、东南边缘,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东连湖南的龙山县,西濒乌江与贵州省的沿河县隔江相望,南与秀山县及贵州东北部的松桃县、印江县为邻,北和黔江县、彭水县及湖北省的咸丰县、来凤县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 10818301091902和北纬 281940292420之间。幅员面积5173km2。受地质构造影响,境内山脉多呈东南-西南走向。境内地势起伏,河流交错,呈现立体地形,多元地貌特点,全县最高海拔 1985 米,最低海拔 260 米。土壤种类较多,根据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 5 个土类,10 个亚类,21 个土属,104 个土种。其中以黄色石灰岩(土) 、水稻土所占面积最大

12、,分布亦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 14.316.0,全县历年平均日照数为 1131 小时,年积温沿江河谷一般为 6628,到中山区则递降到 4341,平均年降雨量 11001500mm,无霜期 280 天。按照地形、地势、土壤条件和耕作制度特点,全县划分为平坝、丘陵、低山、中山四个农业自然区。 全县辖 39 个乡镇,278 个行政村,有土家、苗、汉等 17 个民族,是重庆市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大县,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正处于发展价段。2004 年底总人口 7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95%左右,全县财政收入 11213 万元,城镇居民可支

13、配收入达 6630 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745 元。酉阳县位于渝、黔、湘、鄂四省边区结合部和乌江中游地区,处于武陵山区、和乌江干流沿岸地区两个经济开发区之间,319 国道纵贯酉阳县境,酉水和乌江可全段通航,对外交通方便,具有综合开发、发展区际贸易经济的区位优势,随着渝怀铁路的通车,酉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建设高潮。2.2 后溪镇简况后溪镇简况 后溪镇位于酉阳县东部,地理位置介于 1090210911,北纬 28492857之间,东接沙田,南与秀山县接壤,西与亮垭、米旺相连,北靠酉酬镇,距县城89km。全镇土地总面积168346.1 亩,其中耕地 18608 亩,共辖 7 个行政村,

14、63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796 人,其中农业人口16133 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418 万元1,是酉阳县社会经济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基本情况基本情况项目区简况项目区简况项目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后溪村,距镇驻地,东邻后溪村九社王家山脚,西至后溪村九社把竹山处,南达后溪村九社大水,北靠后溪村九社王家山中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90519-1090617,北纬 285527-285623之间。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5.48 hm2,只涉及后溪村九社一个村民小组,权属归后溪村集体所有,土地开发整理实施面积2,地貌类型为高丘。自然条件自然条件(1) 地形地貌项目区位居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形成的

15、酉酬背斜, 项目区属河谷高丘区,微地貌以高丘为主。海拔高程在 420m-670m 之间,各小山丘相对高差多在 30-120m。项目区地形总的趋势是南部地势较低,由1 摘自酉阳县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2005 年度)北向南倾斜,其中项目区南部马家槽较低,地形海拔在 420m 左右。项目区内各丘顶地形坡度多在 6-15之间,而山丘侧面地形坡度多为15-25,少部分山丘侧地形坡度在 6-15,区内无大于 25的坡耕地。(2)水文与地质酉阳县岩层属古生界和中生界 沉积岩,岩性以碳酸岩和碎屑岩为主,加上新华夏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裂,为地下水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境内地下水从类型上分有三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

16、主要分布于小坝一带,蓄水性差,地下水贫乏;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分布最广、贮量最大,是最好的蓄水性岩层;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分布面积不大,地下水贫乏。项目区虽处于地下水丰富的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区域,但出露低,又因地高水低,利用很不充分。项目区内及附近无水文、雨量监测站,根据酉阳农业区划资料汇编的径流深等值线图,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 910mm,常年平均降雨量 1500mm,常年平均蒸发量 660mm,降水量是蒸发量的 2 倍多。项目区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位居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形成的酉酬背斜,出露地层出露地层绝大部分为沉积岩,岩石种类以白云岩、灰岩为主。(3)气候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

17、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但冷暖不均;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农业气候条件较好,较适合农作物生产。境内耕地利用以粮食作物为主,属酉水流域粮油柑麻亚区。根据酉阳县气象局资料显示:项目区年平均气温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为,极端最高气温为,极端最低气温为,0的年积温,10总积温 4341。常年平均降雨量 1500mm,平均降雨蒸发量为 660mm,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10mm;降雨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 4 月10 月,占年降水量的 84%。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131.0 小时,全年无霜期为 280 天左右2。 (4)土壤项目区土壤主要为矿子黄泥土,土类为黄壤,亚类为山地

18、黄壤。该区域内矿子黄泥土分布很广,其母质系由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一套碳酸盐岩类发育而成,主要性状为土层厚,团粒结构差、板结,属低硅土性质、渍水易分散,质地中壤至重壤,有后劲。由于各系灰岩岩性不同,发育成的土壤在后天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具有的生产性能和肥力也表现极大差异,另受淋溶蚀作用,基石零星裸露,土壤不连续,俗称岩窖地3。项目区土层厚度约为60cm,旱地土层较薄区多分布在丘顶。项目实施后通过精耕细作和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和可耕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及供水、供肥能力,宜种玉米、红苕、马铃薯、油菜和蔬菜等作物 。(5)植被项目区的自然植被有速生优质树种马尾松、杉木 和

19、竹林等;人工植被主要为农作物,有玉米、红苕、马铃薯和油菜等。(6)自然灾害项目区的农业气象灾害较多,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而影响严重的是寒潮低温、连绵阴雨,其次是洪涝和伏旱,项目区出现伏旱灾害较少,一般是由于异常高温暑热天气,耕地缺水较严重。寒潮低温、连绵阴雨:寒潮低温多发生在每年的3 月-4 月,历年 3月-4 月是大春播种季节,也是冷暖空气交替活动的季节,月大于或小于10的演变很快,并伴有阴雨,作物播种后出现大量烂种;连绵阴雨多2 资料来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3 资料来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 、 酉阳土壤发生在每年的9 月-10 月,该时段正是秋收季节,不利于

20、作物收获、贮藏,容易造成粮食霉烂损失。洪涝:夏季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较频繁,降雨强度大,洪水来势猛,导致田间水流不能及时排出,影响农作物生长,常常造成大量水土流失。7 月-8 月的伏旱和局部地区的冰雹、大风也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3.3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1)光热资源2,其中大春生长季占77.9%,小春生长季占45.9%。年平均气温为,0的年积温,10总积温 43414。(2)水资源项目区内及周边虽无河流、水库、坑塘和泉眼等水源,但降雨量较丰富,年均降雨量 1500mm,且降雨量大多集中在 4 月10 月,占年降水量的 84%。在 80%保证率的大春生长季有 1020mm,占全年的81.

21、6%,小春生长季有 620mm,占全年的 49.6%。(3)生物资源项目区以中中亚热带植物为主。林木类型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叶林、竹林、灌木林。植被中有速生优质树种马尾松、杉木等;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红苕、马铃薯、水稻和油菜;家畜主要为猪。2.42.4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后溪村现有人口 4621 人,其中农业人口 4076 人,劳动力 2378 人,耕地面积 3978.3 亩,人均耕地 0.86 亩/人。玉米亩产 300kg/亩,红薯1050kg/亩,马铃薯 900kg/亩,油菜 97kg/亩。农村年总收入 655 万元,4 资料来源酉阳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 。人均 1417 元。 交

22、通设施状况交通设施状况项目区未修建公路,对外交通较为不便。 项目区内未形成完整的农村道路体系,居民出行和生产仅靠两条田间道和两条生产路,且路况较差,不利于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对其加以改善,修建相应道路,完善项目区农村道路体系。项目区内共有 2 条田间道,其中一条从项目区东南部关山进入项目区,呈东西走向横穿项目区,一直延伸到项目区西部把竹山寨,总长约1746m。另一条田间道以第一条田间道进入项目区后约 300m 处为起点,呈“之”字形沿关山山坡延伸,至项目区北部大槽附近,长 747m。两条田间道均为土路,路面宽 4 米,无路边沟,地面坑洼不平,下雨泥泞,不利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项目区内仅有两条

23、生产路,一条位于项目区西北部,从把竹山寨至项目区北部的山坡,长约 879m,一条位于项目区东北端,从关山至大槽,长约 425m。项项目目区区道道路路设设施施现现状状表表表 2-5-1 编号坐落长度(m)类型田间道1关山至把竹山寨1746(土)2关山至大槽747(土)合计2493生产路1把竹山寨至项目区北部的山坡879(土)2关山至大槽425(土)合计1304 电力设施状况电力设施状况目前项目区架设有 220V、380V 电网,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农田水利设施现状项目区无农田水利设施,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除有部分天然防护林外,

24、项目区无其它生态防护设施,耕作方式仍为顺坡耕作,水土流失较重。3 3 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3.13.1 项目的合法性分析项目的合法性分析该项目符合酉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 、 酉阳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9-2010 年) 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 ,规划的土地用途、位置和面积等与以上规划协调一致;项目区不在国家规定的退耕还林范围内,符合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当地林业等部门已出具对项目区内的荒草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批准文件;项目规划设计标准 符合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土地适宜性分析

25、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土地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项目区现有耕地虽然部分存在质量低下、土地生产力不高的问题,但鉴于项目区人均耕地较少,当地农民已耕种多年的现实,拟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消除或缓解其土地利用限制因子,继续作为耕地使用。所以,本研究确定的土地适宜性分析范围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在广泛征求当地领导、技术人员和相关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规划拟将项目区现有荒草地开发为耕地。因此,本研究针对项目区的荒草地对于耕地用途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1)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农作物的确定本评价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

26、作为基本评价单元,项目区共有荒草地 4 块,所以共有4 个评价单元。项目区的荒草地拟开发成旱地,根据本项目的整理目标和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征求当地农民意见后,确定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时,以玉米作为评价作物。(2)评价因子的确定、分级及评价方法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考查土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是否适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是在宏观上起作用的控制性因素,鉴于项目区本身就种植有玉米,所以本评价不用再考虑气候因素。土壤、地形等是在微观上起作用的因素,在本评价中作为重点考查对象。参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分析技术规程TD/T100

27、7-2003,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选用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排涝能力、生态环境影响及水土流失程度等 6 个评价因子对荒草地以玉米为代表做适宜性评价。评价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即在有关评价指标的分级中,以分级最低评价因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价单元的等级。评价因子分级如表 3-2-1。荒草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分级表荒草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分级表表 3-2-1评价因子最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有效土层厚度100cm60-100cm30-60cm30cm土壤质地壤土砂壤或粘壤砂土或石砾含量15-50,可以改良的砾质土石砾含量在 50%以上不能改良的砾质土坡 度66-1515-2525以上排涝能力常年不引起洪涝,不

28、积水,排水条件好,不需改良或简单改良。季节性洪涝或季节性积水,可采取防洪、排涝措施加以改良。常年洪涝或长期性积水,需采取比较复杂的防洪、排涝措施加以改良。常年洪涝灾害严重或长期性积水,即使采取复杂的防洪、排涝措施之后,其效果也不明显。生态环境影响无或较小潜在的生态退化可能性,不需或采取简单措施可以防止。有潜在生态退化可能性,需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防止。有较大的生态退化可能性,需采取复杂的措施加以防止。生态退化可能性很大,切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之后也难以防范。水土流失程度程度较轻,基本上能够保证保水保肥。程度比较适中,水土流失程度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需要采取简单措施防治。程度较强,水土流失对土地肥力影响

29、较大,但在采取相应措施后能够改观。程度非常剧烈,水土流失程度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采取措施也难以防止或投入成本得不偿失。(3)适宜性分析评价过程根据实地踏勘,参考酉阳土地 、 酉阳农业区划图册等资料,对项目区荒草地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土层厚度:据实地踏勘,项目区 4 块荒草地的有效土层厚度都介于 30-60cm 之间。按耕地后备资源有效土层厚度限制等级的有效土层厚度标准,该项为较适宜。土壤质地:项目区 4 个评价单元内土壤质地并不均一,4 块荒草地土壤质地一般为重壤或粘土,该项为适宜。坡度:项目区坡度在 615hm2;坡度 1525 hm2;坡度大于 25 hm2。 625荒草地为适宜或较适宜。大于

30、25的荒草地不适宜开发,应从项目建设规模中扣除。排涝能力:项目区荒草地土壤质地较粘,虽然保水和抗旱能力强,但遇连续下雨,易引起湿害,荒草地开发为耕地后应完善排水设施,排水除害,该项为较适宜。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区 4 块荒草地成片分布在耕地周边,虽然有潜在生态退化的可能性,但进行田、水、路等综合配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会很大,并可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防止。该项为适宜。水土流失程度:项目区荒草地土壤的保水能力较强,虽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但由于地表植被尚好,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可采取简单措施防治。该项为适宜。(4)适宜性分析评价结果综合以上分析结论,4 个评价单元中有大于 25坡度荒草地 1

31、3.19 hm2,不适宜开发为耕地,其余荒草地 6 个参评因子都无不适宜的限制因子,故项目区有 64.41 hm2荒草地适宜开发为耕地。3.33.3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 2006 年 10 月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林地和荒草地。hm2,占土地总面积26.43%(其中:耕地12.21 hm2,占土地总面积11.58%; hm2,占土地总面积11.44%;其他农用地 3.6 hm2,占土地总面积3.41%)hm27%。项目区各地类面积见表 3-3-1。项项目目区区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结结构构现现状状表表 (2 20 00 06

32、 6 年年)表 3-3-1 单位: hm2 农用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其它农用地未利用土地旱地荒草地114311其中:灌木林农村道路田坎其中:地类总计合计小计小计岩石出露面积小计132小计153157合计小计25以上零星灌木丛岩石出露面积面积比例(%)10026.43 11.58 11.58 0.23 11.44 11.44 3.41 1.03 2.38 73.57 73.57 12.50 6.11 4.88 扣除不参与整理的林地2)和坡度大于 2522222,占 3.13%;252,占 80.29%。具体详见表 3-3-2。实实施施土土地地开开发发整整理理区区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现现状状表表表 3-

33、3-2 单位: hm2 农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其它农用地未利用土地旱地荒草地114311其中农村道路田坎其中地类总计合计小计小计岩石出露面积小计153157合计小计零星灌木丛岩石出露面积面积80.22 15.81 12.21 12.21 0.24 3.60 1.09 2.51 64.41 64.41 6.44 5.15 比例(%)100 19.71 15.22 15.22 0.30 4.49 1.36 3.13 80.29 80.29 8.03 6.42 实实施施土土地地开开发发整整理理区区旱地和荒草地分坡度面积表旱地和荒草地分坡度面积表表 3-3-3 单位:hm2 坡度级地类0-66-1515-

34、25小计旱地荒草地0.00 19.32 45.09 项目区内 25以下的荒草地共 hm2,其中 6-152,占30.00%,15-252,占 70.00%(分坡度统计详见表 3-3-3) ;按图斑划分成 4 块,面积大小不等,在项目区的东南及西北部均分布。地块中零星分布有裸岩石和灌木丛,经实地勘测,22。土层厚度在30cm-60cm 左右,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夹页岩。 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率仅为26.43%,耕地所占比例较小,土地垦殖率仅22,占整理总面积的3.13%;平均净耕地系数82.95%,平均田土坎系数为17.05%。 耕地质

35、量状况耕地质量状况2,全为旱地,主要分布在项目区南部,坡度多在 6-15之间。其中田坎占地面积为2.51 hm2,2,平均田土坎系数为 17.05%。土壤为主要为矿子黄泥土,土层厚度约 60cm,土壤较粘重,保水保肥和抗旱力较强,经干怕涝。主要种植作物为油菜、玉米、红苕和蔬菜等,多为玉米、红苕套种,同时种植各种蔬菜,以马铃薯为主。项目区农作物产量较低,玉米亩产 300kg/亩,红薯 1050kg/亩,马铃薯 900kg/亩,油菜 97kg/亩。项目区土地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限制性因素:(1)项目区的农业气象灾害较多,3 月-4 月的寒潮低温,9 月-10月连绵阴雨和7 月-8 月的伏旱及局部地区的

36、冰雹、大风等均对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2)农业投入不足,项目区灌排及蓄水设施缺乏,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3)项目区绝大部分为荒草地,地块中杂草丛生,裸岩出露,且项目区所在地较贫穷落后,地方政府无力进行投资开发,当地农民自行成片开发难度较大。 (4)现有旱地均为坡耕地,田块不规整,灌排设施缺乏,旱季农田灌溉无保障,暴雨时排水不畅,易造成田埂被冲毁、低洼处受涝,作物产量不稳定。(5)项目区内田间道路较少,且路况较差,交通不便, ,不利于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低。针对以上问题,将该项目列为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项目区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整理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具体对策如下:

37、(1)对旱地,通过坡改梯,将 6以上旱地降坡,改为坡式梯田,合理布设排水系统,减少水土流失。(2)按旱地的规划标准,将荒草地开发整理成耕地。(3)新修各种灌排设施,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减少受洪涝和旱灾的损失。(4)整修原有生产路,新修部分生产道路,改善生产交通条件,降低生产成本高,提高生产效率。3.53.5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新增耕地潜力分析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源于荒草地开发和原有耕地整理。通过坡改梯工程减少田坎占地面积以及开发荒草地来增加耕地面积。(1)项目区净耕地系数分析项目区现有坡度25222,项目区平均净耕地系数为 82.95%,具体分坡度净耕地系数见表 3-5-1。整理前各坡度净耕

38、地系数统计表整理前各坡度净耕地系数统计表表 3-5-1坡度净耕地系数(%)0-606-1515-25本设计拟将 6-25的旱地整理成坡式梯田,减少田坎占地,适当增加耕地面积。另将荒草地开发成旱地,荒草地开发后净耕地系数与整理同坡度旱地标准相同。由重庆市酉阳县同类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净耕地系数并结合实地踏勘意见,确定开发整理后各坡度级净耕地系数。具体数据见表 3-5-2。项项目目区区整整理理后后各各坡坡度度耕耕地地预预计计净净耕耕地地系系数数表表表 3-5-2 坡度旱地净耕地系数(%)荒草地净耕地系数(%)0-66-1515-25(该表中各系数为预测值,允许与工程竣工后实际值有差异)(2)新增工

39、程占地面积分析对项目区旱地及荒草地进行开发整理,按照“护土有坎,上山有路,排灌有沟”的要求,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田间道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的完善,需新增占地。工程占地情况见表 3-5-3 和 3-5-4。项目区工程占用地类情况表项目区工程占用地类情况表表 3-5-3旱地荒草地工程类型数量占地面积(hm2)工程类型数量占地面积(hm2)规划生产路12710.102 规划生产路67080.537 规划排水沟3230.026 规划排水沟9880.039 规划排水沟3350.030 规划排水沟14380.129 规划排水沟3850.039 规划排水沟2013

40、0.201 规划截水沟规划截水沟2860.026 规划截水沟规划截水沟11020.110 规划0m3蓄水池40.018 规划0m3蓄水池2 座0.009 规划 100m3蓄水池60.044 规划 100m3蓄水池180.132 规划主要沉沙凼110.005 规划主要沉沙凼220.009 规划地边沉沙凼190.003 规划地边沉沙凼360.006 合计0.266 合计项目区工程占地分坡度统计表项目区工程占地分坡度统计表表 3-5-4 单位:hm2旱地坡度荒草地坡度0-66-1515-256-1515-25(3)开发整理后新增耕地分析各坡度级毛面积见表 3-5-5。各坡度级毛面积统计表各坡度级毛面

41、积统计表表 3-5-5 单位:hm2 坡度级地类0-66-1515-25小计旱地荒草地1)整理新增耕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 Mz计算公式:Mz= (M1-M占) R2M净前 式中:Mz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M1整理前毛耕地面积;M净前整理前净耕地面积;M占新增工程占地面积;R2整理后净耕地系数。a)整理新增耕地(0-6旱地): Mz=(-)86.50%- =-0.02hm2b)整理新增耕地(6-15旱地): Mz=(-0.2%- =0.08hm2c)整理新增耕地(15-25旱地): Mz=(-0.05)83.74%- =0.05hm22)开发新增耕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 Mk计算公式:Mk= (M2-M

42、占) R2式中:Mk开发后新增耕地面积;M2开发荒草地面积;M占新增工程占地面积;R2开发后净耕地系数。根据表 3-5-5 提供的新增耕地计算参数,计算出项目区开发荒草地新增耕地面积。 a)坡度 6-15荒草地开发新增耕地: Mk =(-0.322)85.45% =hm2b)坡度 15-25荒草地开发新增耕地: Mk =(-0.877)83.74% =hm22。详见表 3-5-6。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计算参数和结果统计表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计算参数和结果统计表表 3-5-6类型整理旱地开发荒草地坡度0-66-1515-250-66-1515-25合计(hm2)待整理面积(hm2)0占地面积(hm2

43、)0整理后系数(%)整理前净耕地面积(hm2)000新增耕地面积(hm2)0小计(hm2)(4)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用地面积从22,22222);未利用地全部开发为耕地。详见表3-5-6。 项目区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对照表项目区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对照表表 3-5-7 单位:hm2农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其它农用地未利用土地旱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荒草地地类总计合计小计114小计153154156157合计311面 积00整理后000前后变化0.000整理后比例(%)1001000003.63.6 水资源水资源平衡分析平衡分析项目区

44、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雨量充沛,且降雨与农作物生长需水同步。因此,项目区属雨育农业区,区别于灌溉农业区。3.6.1 需水量计算需水量计算(1)农作物品种整理后项目区的耕地全部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红苕和马铃薯油菜等粮经作物。(2)灌溉设计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 75。(3)农作物需水量预测1)确定项目区灌溉面积项目区开发整理后耕地分布相对集中,灌溉面积涉及整理后的耕地面积。2。2)农作物需水量预测a)灌溉定额确定根据重庆市综合农业区划(1999 年) ,重庆市灌溉毛定额推荐值表(P=75%)见表 3-6-1。灌溉毛定额推荐值表(灌溉毛定额推荐

45、值表(P=75%P=75%)表 3-6-1。 单位:m3/亩水稻田旱田地貌类型2000 年2010 年2000 年2010 年中山低山33038031036070907090低山深丘35041033039070957090浅丘平坝400450370420801007595项目区地处酉东高丘区,因此取低山深丘区的灌溉毛定额值,旱地取 90m3/亩。本设计取 75%的保证情况下,灌溉需水量计算公式:Q需=QSQ需灌溉需水量(m3) ;Q综合灌溉定额(m3/亩) ;S灌区面积(亩) ; 旱地需水量为:Q旱需=9015 =88520m33。3.6.2 可供水量计算可供水量计算(1)灌溉水源项目区降雨量

46、较丰富,旱地以天然降水为灌溉水源。(2)灌溉方式项目区耕地为旱地,主要种植旱作物,其灌溉方式主要采用点浇方式。项目区无灌、排设施,针对上述特点和当地长期种植、灌溉经验,需修建截水沟、排水沟和蓄水池等设施拦蓄地表径流,用于灌溉。(3)可供水量项目区属中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降雨量较丰富,常年平均降雨量 1500mm。集雨面积按项目区总面积计算,由当地农业服务中心提供相关资料,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后,有效利用降雨量为全年降雨的15%左右。Q 供=1500100033。3.6.3 水资源平衡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33,项目区水资源可供给量远大于作物需水量。且根据酉阳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 ,在 80%保

47、证率的大春生长季有 1020mm 的降雨量,占全年的 81.6%,小春生长季有 620mm 的降雨量,占全年的 49.6%。可见,水资源从供给数量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不明显,能满足农作物需水量的要求,但考虑到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满足农民临时栽种、浇灌和施肥、喷药用水,需结合排水设施修筑一定数量的需水池,方便农民生产。整个项目研究始终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1)规划设计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县国土、农业、水利、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和当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2)同县土地整理中心和当地农技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及乡镇和当地村社干部一道勘察现场,在踏勘过程中充分听取了

48、村、社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获取了大量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整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有关政策、规定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在项目区实地制订出项目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初步方案确定后,召集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召、乡镇和村社干部及群众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再次征求他们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确定出一套符合实地情况和农民的意愿的方案。(3)土地开发整理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在踏勘现场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向当地干部和群众宣传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并耐心向农民讲解规划设计的目的和内容,增进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

49、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4 4 项目规划项目规划4.1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指导思想项目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法规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按照土地开发整理与农业、水利等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的要求,根据项目区存在的主要矛盾,因地制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规划原则规划原则本规划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衔接的原则;(2)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

50、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3)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三态(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4)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 有关行政规章有关行政规章(1) 关于进一步

51、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8166 号) ;(2)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9358 号)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国土资发2000282号) ;(4) 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土资发2003287 号) ;(5) 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3363 号) ;(6) 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1255 号) 。(7) 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529 号) ;(8) 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939 号) ;(9)

52、 关于设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950 号) ;(l0)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1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12) 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 ;(13) 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 、 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行办法 (渝国土房管发200597 号) 。4 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1)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1011-1003-2000) ;(2)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3)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 ;(4)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SL207-98)

53、;(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Y16453.1-16453.6-1996)(6)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试行) ;(7)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1891) ;(8) 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 (SL104-95) ;(9)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T4-1999) ;(10) 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SL/T191-96) ;(1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试行) ;相关计划、规划资料相关计划、规划资料(1) 酉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年2010 年) ;(2) 酉阳县后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 年2010 年) 。(3) 酉阳县土地开

54、发整理规划 (1999 年2000 年)(4) 酉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 ;(5) 酉阳县农业区划资料汇编 ;(6) 酉阳土壤 ;(7) 酉阳县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2005 年度) ;(8)项目区 2006 年 1:2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9)项目区 2006 年 1:2000 标准地形图;(10)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资料。规划目标规划目标项目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为前提,将土地开发整理开发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对项目区田、水、路进行综合治理。具体目标如下:(1)通过坡改梯和爆破取石,将坡耕地和荒草地变为坡式梯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55、,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使项目区耕地达到排灌有续、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3)通过布设田间生产路,改善项目区的交通状况,降低农民耕作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4)通过对田、水、路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规划标准规划标准在分析项目区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等相关规范和要求,结合相关规划,提出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结合项目区地形条件和当地有关部门及农民的意见,对项目区的坡耕地和荒草地进行坡改梯,整理成

56、坡式梯田,田块长度方向沿等高线布置,田面宽 310m,田块长 50m150m。坡改梯后,将 615的旱地和荒草台面坡度降低 5,台面高差1m,1525的台面坡度降低到 15,台面高差 2m。沿等高线在每层梯田台地修筑田坎,田坎原则上采用土坎,在土层较薄、陡坎处和生产路旁布设块石坎,在坡度 615之间的耕地修建石坎比例为15%,而 15到 25的耕地石坎比例为 40%。农田水利农田水利考虑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水方法等因素,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 、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SL207-9

57、8)和重庆地区特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设计项目区灌溉设施抗旱天数 30 天,排涝采用 10 年一遇 24 小时最大暴雨,1 日排出设计。道路工程道路工程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结合项目区实地情况,为方便田间耕作,对原有田间道进行维修,路面宽4m,为厚泥结碎石,路基为厚大碎石,路沿石为高、厚的M 水泥砂浆砌块石,并在来水侧布置边沟,边沟净宽,净深,边墙为厚的 M 水泥砂浆砌块石;结合排水沟、田块和田间道布设部分生产路,路面宽,路基为 20cm 厚块石,路面为厚 C15砼。4.54.5 规划布局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 hm2, 开发整理后全部变为农用地,hm2hm2hm2hm2。通过坡改

58、梯,将坡耕地和荒草地开发整理成坡式梯田,并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生产路,将项目区的土地整理成标准农田。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及农民的种植习惯,可种玉米、红薯、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花生、烟叶和药材等经济作物。4.5.2 土地平整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布局根据地形地貌及规划的生产路和排水沟等线性地物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坡度土地平整单元(即若干田块) ,田块长度方向沿等高线布置,田块长 50m150m,田面宽 310m。清除荒草地中的杂草、灌木丛和裸岩石,对现有耕地和荒草地进行坡改梯,改成坡式梯田,在耕种过程中经逐年下翻,最终变为水平梯田。沿等高线在每层梯田台地修筑田坎,将 615的旱地和

59、荒草台面坡度降低 5,台面高差每隔 1m 布设一道田坎;1525的台面坡度降低到 15,台面高差每隔 2m 布设一道田坎。在坡度 615之间的耕地修建石坎比例为 15%,15到25的耕地石坎比例为 40%。农田水利工程布局农田水利工程布局项目区没有农田水利设施,未形成完整的农田灌排体系,需进行规划。截水沟主要布置在汇水面积较大的山腰,汇集坡面来水,最终将水汇入蓄水池,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排水沟主要垂直等高线布置,排出农田多余水量,也有部分沿等高线布设在坡度较陡区域,汇集坡面来水,避免水流对农田进行冲刷,导致水土流失。蓄水池布设在坡面水流汇流的集中地或有排水沟流经处。在沟渠与田间道路交叉处布置农涵

60、,保证水流通畅。项目新修截水沟 3 条,分别在规划图上用 GJ-1、GJ-2 和 GJ-3 表示,GJ-1 布设在项目区中部,自大槽沿东北至西南走向顺等高线布置,长1077m。在项目区北部一小山丘的山腰布设 GJ-2 和 GJ-3,汇集坡面来水,一起排入 GP-12。项目新修排水沟 31 条,分别用 GP-1 至 GP-31 在规划图上表示,总长度 5482m。由于项目实施后,耕地集中分布在项目区中部,新建排水沟也主要布置在项目区中部,主要承接坡面和截水沟来水。为避免蓄水池溢水和多余雨水蓄积在项目区内,造成内涝,排水沟水流最终排入项目区外沟渠和天然冲沟。为防止水土流失、沟渠淤积,在排水沟沿程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