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通论-第五讲四书 先秦诸子(老庄)(武汉大学)_第1页
国学通论-第五讲四书 先秦诸子(老庄)(武汉大学)_第2页
国学通论-第五讲四书 先秦诸子(老庄)(武汉大学)_第3页
国学通论-第五讲四书 先秦诸子(老庄)(武汉大学)_第4页
国学通论-第五讲四书 先秦诸子(老庄)(武汉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四书概说 四书卽?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的总称。 四书系统的形成北宋儒学为了对抗当时佛、老之学的挑战,正本清源,于是特别强调孔子儒家之道有一个传承系统,也卽“道统。朱子?中庸章句序?:“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程朱所理解的儒家“道统 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二程、朱子?论语?:代表孔子之学。?大学?:代表曾子之学。?中庸?:代表子思之学。?孟子?:代表孟子之学。朱子自?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并与?论语?孟子?合并称为四书,并为之作注。宋代以后,儒者对四书系统的重

2、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六经系统,宋明儒学普遍认为四书是六经的阶梯。?朱子语类?卷一0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 ?朱子语类?卷十四:“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大学?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朱子?大学章句?:“右经一章

3、,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三纲八条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子?大学章句?:“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二程:“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朱子?大学章句?:“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那么知所止矣。意诚以下,那么皆得所止之序

4、也。曾子?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经典。 ?论语?不但是中国传统经典,而且也是整个东亚文化圈所共同成认的经典,它对东亚文化与儒家文明的开展起到深远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与算盘涩泽荣一1840-1931,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大实业家。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荣一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他的著作?论语与

5、算盘?主张“义利合一,旣讲赚钱之术,也讲儒家忠恕之道。 ?论语?集中表达出孔子的“仁学 活泼泼的“仁 孔子:“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朱子?论语集注?:“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迟之心而告之。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

6、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那么不侮,宽那么得众,信那么人任焉,敏那么有功,惠那么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朱子?论语集注?:“讱,忍也,难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假设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使其于此而谨之,那么所以为仁之方,不外是也。“愚谓牛之为人如此,假设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为仁之大槩语之,那么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终无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盖圣人之言,虽有高低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学者之身,而皆为入德之要,那么又初不异也。读者其致思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

7、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朱子?论语集注?:“敬以持己,恕以及物,那么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程子曰: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惟谨独,便是守之之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朱子?论语集注?:“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

8、以胜私欲而复于礼,那么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总结:孔子“为仁由己的成德之教 一、仁作为德性之根本意识 1.德性义务的意识:“爱人。 2.德性责任的意识:“忠恕。 3.德性自觉的意识:“克己复礼。二、仁作为成德的根本要求 1.亲属关系的德性要求与标准:孝弟。 2.人际关系的德性要求与标准:忠恕、温良恭俭让。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标准:中庸,人际关系高度和谐。三、仁与德性修养的根本方法最终目的:“圣人 1.求之于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问的提高同时是德性的充实 3.躬行实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颜“仁学的境界?论语公冶长?

9、:“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n盛饭的圆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粗饭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朱子?论语集注?:“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极困,而乐亦无不在焉。?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山东邹城人。?史记?谓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着有?孟子?一书。后儒将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有“亚圣之称。 刘向?列女传?: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 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 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

10、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每月初一)望十五前后,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祠碑孟子的“心性之学 孟子的主要思想集中在他对于“心、“性的阐发上,以“心、“性为根底,孟子扩展并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并且引申出一套政治学说和修养学说。人“性的来源 “性由心显、“性非外铄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

11、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朱子?孟子集注?:“怵惕,惊动貌。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卽所谓不忍人之心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

12、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不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人之本性仁义礼智等是人所本来具有的,并非是由于外在经验才形成的。因此人性之本然是纯善而无恶的。?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而“性那么又是与“天联系、贯穿在一起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心性之学的引申之一:“存心养性的修养论1“反求诸己2“养浩然之气/“夜气“心性之学的引申之二:以“仁心行“仁政的政治论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2“民贵君轻3“得民得心4“

13、先义后利?中庸?朱子?中庸?章句:“?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道与“人道 ?中庸?“性、道、教与“诚的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那么明矣,明那么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那么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

14、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与天地参矣。朱子?中庸章句?:“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那么无不明矣,明那么可以至于诚矣。 子部概述;先秦诸子 “诸子,指我国周秦汉魏,特别是周秦之际、秦汉之际不同的学术流派、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学者及其著作。诸子产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先秦诸子产生的原因诸子出于王官论以刘歆为代表诸子原本六艺说 以庄子为代表前者属于历史社会学的解读与描述;后者属于对思想系统本身的演变的考察。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

15、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乃春秋战国时期。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的时代。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天子与诸侯宫府中的典籍文物、礼乐器具及掌管它们的官师合一的司礼、司乐或所谓祝、巫、卜、史逐渐下移,流散于民间。 原为贵族子弟的“士们,离开王室,变成为“游士或私人之“师儒。他们有学问技术,精通礼乐史籍,把王官之学带到了列国民间,使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时机,从而将贵族之学演变为平民之学。 “士成为一个十分活泼的阶层。他们或能文或能武,十分有能量,且交通频繁。各诸侯国的执政者出于稳固统治权力和提高声望的目的,争先“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兴起了养士、用士之风。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

16、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吕氏春秋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可以说,诸子百家是在文化学术的下移、私学的兴盛和士阶层的崛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从“六艺、“六经思想本身的演变分析?庄子天下篇?:“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

17、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以“诸子作为某类古书的称谓,开始于西汉成、哀帝时的刘向、刘歆父子。?汉书艺文志?分诸子为九流十家,即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农、小说。 自先秦至汉世,诸子开展的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春秋与战国之际的孔、老、墨的时代;第二阶段是

18、战国时期诸家鼎盛的时代,即孟子和庄子的时代;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吕不韦的时代;第四阶段是两汉诸子的时代。 先秦的儒、道、墨、名、法家 在本课中先秦儒家诸子类主要讲荀子 道家:老子与庄子 ?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世之学老子者那么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估计最早的

19、?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开始的文字不一定有五千字。?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笔之于简帛,不断加工、编排、整理、丰富,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河上丈人作?老子注?又名?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流传下来的通行本,除河上本外,著名的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魏国的天才哲学家王弼的?老子注?,还有唐代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编?等,以王弼本影响最大。战国末年的韩非曾写过?解老?、?喻老?,从韩非子的这些注解中,我们可知西汉前的?老子?文本至少是韩非读过的那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很有意思的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局部章次、文字不同于今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十数种先秦儒家、道家古佚书,再次震动了海内外。其中有?老子?甲乙丙三组,三组总和只有一千七百字,相当于帛书本、今本的三分之一,章序与今本、帛书本有较大出入,文字也有不同。 老子的“道论 1论道之“体 2论道之“用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