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_第1页
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_第2页
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_第3页
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_第4页
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省桐乡市民风民俗桐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景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地方特色一一旅游桐乡乌镇: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它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一一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乌镇民

2、俗风情浓郁,是反映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博物馆。乌镇经济发展迅猛,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富庶之镇。丰子恺纪念馆: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1898年11日9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为石门镇,属桐乡县)。父名丰字解泉,清末举人。母钟氏云芳,生子女十人,先生行七。九岁丧父,十七岁毕业于石门湾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先生学图画音乐,从师更丐尊先生学写作,从此奠定了一生的事业与前途。一师毕业后,与同学在上海创办专科师范学校。1921年东渡日本游学十个月,归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校任教,1924年末与同人在上海筹办立达学园。又曾任开明书店编辑

3、。193孙遭母丧后蓄须;193孙在故乡建缘缘堂,后毁于日寇炮火。抗日战争开始,先生率全家避难往大西南。曾在桂林师范、浙江大学任教,到重庆后任国立艺专教授。后辞教职,以写作卖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上海分会主席等职。1960年起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千年浩劫中惨遭迫害。1975年春曾回故乡。同年九月十五日含冤病逝于上海,终年七十八岁。一九七九年六月二个八日,党为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福严佛教文化苑:位于福严寺南面,占地4000肝方米,是为了配合著名的福严寺而设计建造的。它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内涵,集宗教

4、、旅游、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分东西两苑。西苑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是人们了解佛教、认知佛教、体味佛教博大精深的理想场所;东苑是典型的江湖水乡园林,有石有水,供游客观光。苑内绿草如茵,遍植花木,尤以桂树为多;由桂花之乡-石门姚家康移植而来,春来绿荫如盖,郁郁葱葱,秋至桂香四溢,沁人心脾,是游客赏桂的好地方。整座文化苑在设计上以圆为基本框架,离意佛教的圆满,圆融,以体现佛教的一切皆从圆演变而来”的哲学思想。该苑由浙江省旅游局佛教文化专家何思源先生设计,于1999年70月破土动工,2001年5月竣工并对外开放。茅盾故居: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是一代文豪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

5、时代的地方,198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面积有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后两幢,前幢是3间平屋,是茅盾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有一别致的小庭园。后园有1934#茅盾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和手植的大竹、棕楣。据称这所房屋是用子夜稿酬所建,式样仿日本住宅。后幢是二层小楼。整个建筑采用我国传统的木构民居形式,简朴无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邻有茅盾母校立志书院,现为纪念馆,收藏和陈列着包括茅盾小学时代作文本在内的大批文物与图片,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室及典型的水乡古镇风情,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桐乡乌镇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

6、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组织文学研究会,后接办小说月报,成为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阵地。1930年与鲁迅等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建国后当选为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并任第一任文化部长,也是历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博物馆:桐乡市博物馆位于市区庆丰南路,占地640肝方米,建筑面积260阡方米,环境悠雅,馆藏丰富。桐乡史迹陈列展出各类文物400多件,通过古老的罗家角遗址出土文物,精美的良渚玉器、质朴的商周硬纹陶和原始瓷,到明清瓷器,系统介绍了桐乡从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历史面貌。新地里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隆重推出了新

7、地里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精华。引入入胜的一系列馆藏精品展览令观众在参观、鉴赏之际得到丰富的知识充值和美的享受。缘缘堂:在桐乡市石门镇木场桥境。始建于1933年春,由丰子恺亲自设计,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朴素深沉之美。丰子恺曾在此度过其创作上的黄金时代。1938年三月,“缘缘堂”被日军焚毁。1984年桐乡县政府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分前后二个庭院,前院三楼三底,占地200平方米,后院为二间平房约50平方米。整个房屋布局,庭院、堵门、花坛及种植的花草,均按照当年的原貌。“缘缘堂”内陈列着丰子恺生前的遗物、著作、手稿、照片和一些当代名家的字画。垒石弄:垒石弄位于桐乡市石门镇中部古运河的转弯处。早在250

8、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的分界线就存此,其南属越,其北属吴:当时越国曾在此垒石门以防吴,吴亦结寨于此以拒越。大清一统志记载道: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二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石门镇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的。后来,两边以此为界各建民居,慢慢便形成一条弄堂,取名垒石弄。垒石弄如今成为当年吴越疆界遗迹的标志;1991年元月,当地文管会和石门镇镇政府在弄口运河畔立一“古吴越疆界”石碑以示纪念。弄长约50米,宽3米左右,两旁砖墙相对,有些壁砖已风化别落,湿残露缺。一一百度网节日风俗春节正月初一,俗称“年初一”凌晨。爆竹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曰送旧迎新。天色发白,设供果,泡佛茶,点香烛,男女老幼穿戴新衣新帽新鞋

9、袜,敬拜天地神佛。然后国主人开正门,全家喝糖茶,吃年糕。是日,有庭院有井者,设香案糕果茶酒于井边,祀之,以物掩井栏口,日“封井”。是日不扫地,谓可聚财。邻里间相互拜年,双手抱拳作揖,口称“恭禧恭禧!”“发财发财!街坊商店停业,唯点心店、茶馆开业。人们吃馄饨、烧卖,老人照例上茶馆喝茶,店主泡上橄榄茶,日“元宝茶”,茶客送红纸包,谓之喜钿。街头遍设花纸(年画)摊,孩童们喜购各式花炮、玩具,年轻人群集一起,敲打年锣年鼓。正月初二(也有初一)夜,户主将新的灶神像供入灶龛,挂上新的红布灶幔,设供时、粉贺子,合家向灶神膜拜,谓“接灶”。是日(也有初三)起,亲友互相拜年祝贺,接续到初入,日“走亲戚”。旧俗先

10、到娘舅姑夫家,再去其他亲友家。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红纸包钱,名日“拜年钿”。元宵节五月十五夜,各户张灯结彩。遇丰收年景,常有集会迎花灯。明万历海盐县志载:“闹元宵,纵游人观灯,元近百里毕集。”民国期间县内灯会以澈浦最盛。正月十五上灯起至二月初进入高潮,有龙灯、狮子灯、鱼灯、蟹灯、蚌灯、走马灯以及大型亭台楼阁花灯,各式灯彩,斗奇竟巧,绚丽多彩。还有一种滚灯,边迎灯边表演武术,人称英雄灯。年少好胜之辈常纠众抢夺,易生事端。抗日战争爆发后,迎灯之俗渐废。元宵夜,农家有烧“田财火”习俗,用稻草产柴扎成火把,点燃后在自家田边,边跑边咕边将田边茅草点燃,盼五谷丰登,蚕花茂盛。此俗六七十年代一度中止,

11、近年来一些乡村又兴。二月二二月初二,各家吃“撑腰年糕”。俗谓“吃了撑腰年糕,腰北肝,体健壮,又利劳作”。清明节家家备酒菜祭祖,称为“过清明”。家人去祖先坟上扫墓,小辈还给坟墓除草、添土、修剪树枝。是日,家家吃草头团子。旧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停止用火一天,不烧饭,不点灯,怀念春秋时隐居而死的介之推。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载:沈汇于每岁清明前后三日,士人装龙舟为竞渡戏。50年代起,群众团体和学校组织青年、学生祭扫革命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立夏日食白水焙肉、白焙蛋、新蚕豆、菜油蒜末拌生豆腐,忌孩子坐门槛,以防建夏。是日儿童少年结伴去郊野,自己动手用咸肉、竹笋、新蚕豆、茵苣等和粳米煮烧。称“烧野米饭

12、”。端阳节五月初五端阳节,俗称“端午日”。旧时门上贴钟底像,挂端阳符。门口插艾叶菖蒲,俗有“艾旗菖剑”之说,谓能辟邪祛恶。是日家家食五黄,即黄鱼、黄皤、黄泥蛋、黄瓜、雄黄酒,孩子额上用雄黄写上“王”字,耳朵里抹雄黄酒,幼儿穿黄色印花老虎衣,谓能驱邪避毒。是日正午时室外内熏苍术白芷,妇女用丝线结香袋,内置桅子、生大黄等,佩挂在小孩衣襟上,并用大蒜菖蒲扎在床檐上,谓能解毒避瘟。家家户户吃粽子。芒种前,父母去婿家看望新焙女儿,带肉一方,鱼两条咸蛋、水果及端阳粽若干作为礼物,农家另置办秧凳一只、拔秧伞一把、布伞两把、扇子两把、着帽或草帽两顶,一并送至婿家,婿家设宴招待,日“拿端午”。今吃粽子、拿端午、

13、熏苍术白芷等俗仍流行。家家户户翻六月六六月初六,届盛暑季节,俗谓“六月六,晒得鸭蛋熟”晒农服,以防霉蛀。也有“六月六,猫狗要*浴”之语。此日起,长辈允许孩子下河游泳。七月七七月初七乞巧日。是夜设案中庭,陈西瓜、糕点等祭牛郎织女星,妇孺仰观双星巧云,姑娘们对月竞穿乞巧针,祈求心灵手巧,谓之“乞巧”。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有斋月习俗。祭毕,合家分食月饼,若有人外出,外一小块留着,以示团圆。贫困之家以黄南瓜团子代替月饼。是夜,备八宝鸭等丰盛酒菜,全家团聚合欢。富户人家设宴邀亲朋赏月。也有在是日熬制桂花粮吃的习俗。节前,新焙婿、女去看望岳父母,送礼品鱼肉鸭酒及月饼等,俗称“望八月半”。重阳节九月初九重

14、阳节。民间有赏菊饮花酒、吃重阳糕习俗。重阳糕系糯米制成,上插竹蔑五色三角小纸旗。先祭灶神,然后分食,此俗寓“登高(糕)避灾”之意。早先户户自己蒸制,先后市上糕团店购买。武原镇糕团店卖红、黄、青、白色团子,上插小三角旗、斗、状元郎。此习今废。民问谓,重阳日晴,一冬无雨。此日后,百工入夜操作,谓“做夜作”。十月朝十月初一各家祀祖,也有扫墓的,但已不普遍。冬至节是日起进入腊月,上一夜为“冬至夜”,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吃“蛋洒头”。富裕人家延中药铺熬制膏滋药,冬令进补。另外,贫苦人家无力筑墓,浮厝在郊野的棺材,只覆以稻草编制的草苫。是日,或加盖草苫,或由家人趁冬至日下午,将剩下尸骨,纳入陶鬟内,挖土掩埋

15、。同善堂把无主遗骨捡拾入鬟,人称善举。除夕年三十(月小为廿九)下午祀祖先,供丰盛酒菜。是夜燃年烛,种年火,把火炭纳入铜炉内,保持到次日不媳,谓“财源不断,富(火)到明年”。全家聚餐,菜肴丰盛,俗称“吃年夜饭”,有肉圆(合家团圆)、鱼(岁岁有余)、线粉(长寿百岁)、菠菜(生活甜蜜)等,东北乡一带年夜饭必吃两碗(象征性的),日“成双饭”,寓意吉祥。食毕,贴春联队、年画,物品上粘红色剪纸图案,长辈给儿孙辈“压岁钿”。是夜,各户剩米饭若干盛入淘箜,上插万年青、吉祥草。一切安排定当,全家围炉,达且不寝,名日“守岁”。解放前,有的贫困户无力还债,外出躲避,直至年初一才回家。谚云:“有钱过年,无钱过关。”今

16、种年火,躲债等已消失。婚嫁礼仪提亲提亲又叫提蜡,由媒人来往于男女两家,介绍双方及家庭境况,进行说合;若女家应允,则将女儿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书于贴子上(即“八字”),谓草贴,由媒人送往男家。男家接到贴子后,请星家排合八字。若得吉无克,即请媒人往女家讨大八字,并请女家择吉下定(订蜡)。50年代,焙姻法贯彻后,男女焙姻一般经人介绍,家长和子女意见一致后,由女方母亲、姊姊或嫂嫂陪同姑娘去男家看人品、房屋。俗称“看人家”。女方如中意,便坐下喝茶吃糖和蛋酒头,如不中意,即告辞。亦有男女自由恋爱。再征求家长意见,约媒说亲。对亲对亲也就是通俗的订蜡。男女双方同决亲事后,由女家择定吉日,经媒人通知男家。吉日一

17、到,男家向女家馈赠聘礼(行小盘),谓之对亲。并请女家确定一名媒人,合称“双媒”。聘礼视家庭情况而定。届时,男家张灯结彩,堂上供寿屋、和合二仙神马,燃点香烛,摆对亲酒,邀媒人及至亲好友赴宴。并给媒人谢仪。女家亦邀舅父、姑夫等至亲,摆酒聚餐,焙事遂定。东北乡一带在订蜡前,有男方送女方信物一举。一般送猪腿、鲤鱼、衣裤、礼钱,女方中午宴至亲,男方晚上宴至亲族人,俗称“着日子”,初步定下蜡事。亦有女方宴至亲时,媒人陪同男方青年赴宴。同样,媒人陪同姑娘至男方赴晚宴。如是,男女两家始有礼仪往来。话亲话日子。男家延星家择定焙期,写在红纸上,提前七八个月由媒人送至女家求娶。经女家同意后,男家于蜡前三四个月再次向

18、女家馈送聘礼。谓“行大礼”。一般再送银洋若干,作为置备嫁妆之用,同样要随送四色果盒、糕点及鱼肉篮。是日,男家邀媒人、至亲聚餐。发妆发奁焙期临近,女方亲友送贺品,以衣料、日用物品为主,俗称“陪嫁”。眠床由男家置备,并在结焙前夕安床,新郎与一未焙青年(或孩童)睡一夜,谓暖床。焙前一日,男家派人送新娘礼服、凤冠霞帔(新娘礼服和凤冠霞帔向轿行租用)以及四时衣着至女家。同时,迎取嫁妆。男方要备带喜钿红包,分送女方帮工。次日,言家将事前系有红丝绵条的各式嫁妆,陈列厅堂,男家迎妆队伍一到即发妆。南乡盛行女家送嫁妆。无论贫富,嫁妆中必备红漆马桶,俗称“子孙桶”。桶内盛喜果一包,红蛋两个,到男家后,由女主人命一

19、男童取出并开尿,称为“送子”。嫁妆一般有被褥、首饰、橱箱、方件(桌椅等各式木器用具)、圆件(脚盆、粉桶等木器用具)等。小康之家还有铜器、锡器、瓷器等。豪门巨富奢磨惊人,日用所需无不具备,甚至有陪嫁寿板、田产以及婢女者。运嫁妆队伍启程,一种鸣放鞭炮,直至男家。待佛焙礼前,男家在家里设筵待佛一天一夜至三天三夜,家境贫寒者则省去待佛排场颇大,请骚子先生(传香人)主持仪式。族中男性长幼全部邀齐。是日厅堂大开,中庭设茶炉,司炉供应茶水。小康之家还聘牌子(坐唱班)演唱。厅堂上一般设五筵(五席)至七筵,豪富之家有设十三筵的。骚子先生排筵,各桌上分别供全猪、全羊、全鱼、荤素菜肴、干果、糕点,桌后方供马幢神(佛

20、)位,桌前方点燃红烛檀香。然后由骚子先生伴唱,先后通神、赞符官、接神、安位、拈香、进酒,主人及族中长幼频频礼拜。在神佛进酒期间,骚子先生续唱“神书”、“汤书”,四邻八舍争相观看,彻夜不散。直至天将明明,结合伴唱,发舟、交纳、送神,仪式才告结束。娶亲旧时娶亲用花轿,路远则用娶亲船,花轿置于船首。官绅豪富之家,以媒人坐小轿为前导,新郎坐青毡大轿。红灯引路,鸣锣开道,列队前往女家娶亲,称“迎娶”。普通人家,新郎不亲自迎娶,由舅父、姑夫去娶亲,称“花娶”。花轿至女家,正门虚掩,待男家递上帖子,送上使用红包,放铳三响,吹打一番之后,女方始大开正门迎接。花轿进门停堂前,主人设茶点招待娶亲者。稍待,吹鼓手频

21、奏催妆曲,此时,喜娘家为新娘穿戴,母亲为姑娘插蚕花,称“上头”。新娘象征性吃碗饭,称“上轿饭”,然后异别父母。喜娘将大红幢巾把新娘的头蒙上,搀扶着踏着红毡缓慢上轿。轿内座位下放脚炉,内贮炭火,寓意象火一样发。此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母、嫂、姐妹说吉利话相送。花轿将至男家,男家放铳三响,燃入鞭炮,奏乐欢迎,门前燃三所属妥草(三蹲火),花轿即旋转数圈,从东南向进入中堂,称“兜青龙头”,寓吉祥意。花轿停妥后,小姑开轿门,喜娘陪婆婆为新娘喂粮茶或粮饭,轿前入袋踏脚米,新娘出轿踏上米袋,由喜娘搀扶进婆婆房内歇息。拜堂拜堂在正厅或正屋举行。正中壁上挂双喜金字大红喜幢,四壁挂贺幢贺联,礼桌大置天地神马、香

22、炉、龙凤花烛、陪烛。拜堂仪式开始,鸣炮奏乐,新郎新娘站在红毡单上,主人拈香礼佛,新人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先拜天地,继拜祖宗,再向父母行大礼,跪着敬酒三杯。父亲训话,勉励新人尊长爱幼,勤俭持家,互敬互爱等。最后新人交拜。礼毕,开始迎花烛,新人尾随手持花烛、陪烛者环绕礼桌行走。掌礼人唱12月花名(或四季花名),乐人高奏洞房曲。此时再次鸣炮,掌礼人为前导,持花烛、陪花烛者随后,新人各执连理花(中间结扎成大彩球)红绿牵巾一端,绕礼桌一周后,踏着地上铺的麻袋,缓步入洞房。边走边铺麻袋,前后接替,谓之“传代”。洞房掌礼人进洞房门,口唱吉词,用枣子、花生等向四方上下抛撒,边唱边撒,谓之“撒帐”。持烛者分别将烛

23、台置桌上。喜娘请新人按男左女右位置并坐广西壮族自治区沿上,日“座床”。又请新人洗和气手,随后新郎用秤杆梢挑去新娘头盖的陵巾,寓意“称心如意”。接着喜娘陪婆婆为新娘喂糖饭,象征新人幸福甜蜜。接着行见面礼,男家亲戚全部到齐,按辈份次序,新人向父母、舅父母、姑父母等一一跪拜,敬献粮茶、喜果,喜娘依次介绍称豆。叫父母俗称“开金口”,其余称“见面”。长辈给新人见面红包,新人给晚辈见面红包,俗称“结缘”。合杳和闹房拜堂后中午宴客厅堂正中设新娘专席,新娘面向众宾,由四名姑娘陪席,席间,乐队奏龙凤呈祥等乐曲,在喜娘指引下,新娘向众宾客施礼,谓“坐席”亦称“侍宴”。席毕,新娘离座向众宾告辞。日“谢席”。午后新郎

24、去外婆家,随带祭宴一桌,祭外婆家祖先,俗称“上花坟”。晚宴,洞房中设专席,新人并肩而坐,喜娘给新人基酒,新人交换酒杯喝一口,称“吃交杯酒”,亦谓“合膏”。晚宴后闹新房。喜娘忙着敬茶,供瓜子茶点,新娘起立行礼。众宾客请新娘面对众宾抬头让众人看,称“看新娘”;屡次向新娘讨培果,称“吵新娘”;请新人共食枣子,祝愿早生贵子;共食桂园,祝愿生活幸福圆满;共食长生果,祝愿寿比南山;如此再三,称“戏新娘”。凡此,总称“闹房”,直至深夜始散。闹持续3晚,寓意闹归闹归,兴汪发达。喜庆礼俗出生妇女怀孕,俗称“有喜”。家内添丁,亲朋前来庆贺,历代相沿成习。催生、添丁孕妇产期将届,若是头胎,外婆家送催生礼,俗称“拿催

25、生篮”。礼品有婴儿衣裤、鞋帽、抱裙、尿布及产妇食用的鸡蛋、红糖、胡桃、桂圆等,由外婆或舅娘送去,曰“催生”。生下孩子曰添丁”。旧时孕妇皆在家里做产,分娩时请收生婆接生。孩子生下后,用温洗浴,浴后包入襁褓称体重。50年代起,城乡逐渐改由接生员接生。今住院接生已占多数。分娩后,产妇一般休息一个。期间,产妇穿长袖布衫、长裤,头上包毛巾或戴帽子,紧闭窗户、房门避风,产妇不劳作,一切由家人料理。报生、做三期婴儿落地后,农人即往外婆家报喜,称“报生”。婴儿出生第三日称“三期”,外婆家送去鱼肉、糕点、果品、香烛等,称“做三期”。主家斋佛和做三朝圆子分送四邻八舍。是日,即在喂奶之前,先让婴儿食三黄汤(黄连、黄

26、柏、雄黄)解除胎毒。亲朋疗知添丁,前来送礼祝贺,俗称“拿汤篮”。一般送鸡蛋、红粮、肉及糕点包,主家以“蛋酒头”作点心,并设便宴招待。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亦称“弥月”。若是头胎,由外婆家送来礼物,为其做满月。礼品有衣裤鞋帽及肉鱼、糕团、爆竹等。款拿汤篮的亲友亦送礼祝贺。是日,主家点红烛清香,供果品,祀神祭祖,办满水酒席,宴请亲朋,并向邻里公送团子。婴儿剃满月头,由娘舅抱着,请理发师傅剃去胎发。胎发搓成发圆,同桂圆、红枣一起,用红丝线用之,挂于床头,谓可镇邪。然后母亲怀抱婴儿向神祖跪拜,口念祷词,鞭炮齐鸣。礼毕,母亲怀抱婴儿同亲友见面并致谢意,亲友们说些讨彩吉利话。宾客告辞后,主家抱婴儿至近邻串门,谓日后婴儿长大时会胆大。今做满月从简,主人邀亲朋聚餐,共同庆贺。周岁婴儿双满月时,父母携婴儿随带礼品首次去外婆家作客,称“望外波”。儿百日、周岁,外婆家馈赠礼品,小康之家有庆周岁之举,届果亲朋送一*盘盘内放纸、书、笔、砚、算盘、秤、尽、水果、玩具等。主人先向天地叩拜祝褥,婴儿由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