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_第1页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_第2页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_第3页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_第4页
颛顼帝喾-二帝陵档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名 称颛顼帝喾陵时 代史前时期类 别古墓葬所有权国家所有使用人颛顼帝喾陵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所在地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西海拔高程50米经 度114°4513纬 度35°4350保护级别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内黄县文物旅游局简介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城南30公里梁庄镇三杨庄村。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隶属滑县,1940年新置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颛顼帝喾陵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17万平方米。顺中轴线发现有御桥、山门、祭拜殿、陵冢等主体建筑遗迹。墓冢位于務隅山之阳,东、西排列,两

2、冢形制规模基本相同。墓冢周围残存元代护陵墙。颛顼陵、帝喾陵前墙镶嵌有标志碑。嫔妃墓区位于務隅山之阴。1986年在陵墓区和祭祀区对沙丘进行了清理,发现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唐至清代建筑基址15处。经考古钻探在陵东南和陵北分别发现龙山文化陶片、红烧土块、贝壳、灰坑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颛顼帝喾陵是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帝王陵寝为一体的名胜古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遗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以及我国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申报对象文物构成清单文物名称文物类别保存现状颛顼陵冢古墓葬好帝喾陵冢古墓葬好接官厅遗址较好祭拜殿遗址好东配殿

3、遗址好西配殿遗址好唐建筑基址遗址较好二门遗址好山门建筑好宋井建筑较好御桥遗址一般嫔妃墓遗址一般唐代陵寝主事居住区遗址较好甬道建筑好围墙遗址较好自然与人文环境1、自然环境(1)气候颛顼帝喾陵所在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冷暖多变,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冷,雨量少。(2)地貌颛顼帝喾陵所在地区属黄河冲积平原,亦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全县面积1161平方公里,全部是平原,地形平坦,起伏较小。海拔高度在60-70米,土壤肥沃。(3)地质该陵区附近的地层,为第四系黄土普遍覆盖,基岩未曾出露,境内地层发育不

4、全。地质构造为华北地区坳陷区内黄古隆起部位,其主要矿产资源有磁铁矿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盐、碱、硝是内黄县历史上主要矿产。(4)土壤颛顼帝喾陵所在地区的土壤:上层为耕土层,二层为黄沙土,三层为水流冲积层,四层为浅黄土,五层为生土。土壤分为潮土类、风沙土两个大类,6个亚类,11个土层,31个土种。(5)水文颛顼帝喾陵所在区域的水系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黄河故道部分改道为硝河。西边有卫河流经。其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6) 植被、动物植被:颛顼帝喾陵的所在地,目前原始植被甚少,除耕作地带,多为次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丛和疏散乔木,或为人工栽植用材林、经济林、固沙林及少量天然薪炭林。树木主要有枣树、刺槐、泡

5、桐、榆、杨、柳等;林果主要有红枣、苹果、桃、梨、杏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西瓜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谷子、红薯等。动物:该陵区所在地的主要野生动物有野兔、刺猬、蛇、灰喜鹊、野鸡等。家养的动物主要有羊、马、牛、猪、狗、鸡、鸭、鹅、鸽、猫等。(7)陵墓周围的特殊景观颛顼帝喾陵东侧500米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杨庄遗址”。解放初期栽植的5万亩槐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天然氧吧。不仅为颛顼帝喾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风景和幽美环境,而且为游客提供了一处返璞归真的田园、休闲场所。2、人文环境(1)居民状况目前在颛顼帝喾陵的周边区域内,分布有三杨庄村、二杨庄村。村内常住居民4000 多人。

6、(2)产业状况该陵墓所在地是黄河故道,地广人稀,因此,种植面积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三杨庄附近的农副业红枣、花生、尖椒形成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林果业也在经济产业中占主导地位。(3)交通状况该帝陵所在地的交通非常便利,东侧有“东前路”旅游专线从中穿过,距北侧的“濮鹤高速公路”仅5公里。(4)环境变化、主要环境问题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增加。尤其是近几十年,企业的突飞猛进,使该陵区周围的大气和地下水污染受到影响,水土流失也影响了该陵区的环境风貌。文物本体状况颛顼帝喾陵位于務隅山之阳,坐北面南,东西排列。东为颛顼陵,西是帝喾陵,两冢大小相同,均为南北长66米,东西宽52米,高25米的封

7、土冢。目前,已发现下部残存元代砌筑的护陵墙,刷红色,残墙高约1.2米,两冢相距60米。颛顼陵前墙镶嵌有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颛顼帝陵”和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颛顼陵”两通标志碑;帝喾陵前墙镶嵌有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喾陵”标志碑。两陵前均有青砖铺设的纵横甬道。祭祀区位于颛顼帝喾陵冢以南186米处的高台上。经清理发现唐大和四年修建的近方形院落基址,南北长47米,东西宽42米,占地面积1974平方米。整个院落由山门、棂星门、东西配殿、祭拜殿和碑廊组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祭拜殿从残存情况可知,房顶塌陷,残墙高2.8米。面阔5间,东西长20.5米,进深8.4米,为出前

8、檐的悬山式建筑,后有神门通向陵冢。东、西配殿各3间,均南北长10米,进深6米,残墙高1.5米。棂星门3间,仅留基址,东西长7.4米,进深8.5米。山门比较完整,由三个半圆形拱券门组成,中门宽1.8米,进深1.7米,高2.8米。两侧门大小相同,宽1.2米,进深1.7米,高1.8米。山门至祭拜殿之间铺设三条甬道。围墙由山门两侧向外延伸,前墙拐角处呈弧形。东西两墙与东西配殿后墙相距3米,北部与祭拜殿后墙衔接。在祭拜殿西北处留角门,西墙北至南11米处有一侧门。残墙最高处1米,厚0.48米,用蓝砖白灰砌造,刷红色。接官厅位于祭拜殿西侧50米处,发现房基、砖铺地面、无字碑和流芳百世碑。唐代陵寝主事居住区位

9、于祭祀区西侧130米处。发现有房基、围墙、石磙、门枕石、锅灶等遗迹遗物。宋井位于祭祀区西南30米处,从井内挖出二龙戏珠碑首、“棂星门”条石及宋代瓷片、瓦当等遗物。御桥在陵南800米处。系清代建筑,为三孔青石拱桥。现存桥基、望柱、栏板及虎形柱头等构件。嫔妃墓区位于颛顼帝喾陵冢北950米处,经考古调查发现5处墓冢遗迹。御祭碑碣多出土于祭拜殿内和东西配殿前后。仅祭拜殿基址内就有碑碣46通。目前,初步发现元、明、清历代碑碣165通。这些碑碣大部分保存完好,其内容多是历代帝王派遣特使祭拜颛顼帝喾的御祭碑,还有重修颛顼帝喾陵的记事碑、标志碑等。据有关文献记载,这里还应有唐、宋及其以前历代王朝来此祭典的碑碣

10、。如宋史·礼志载:“徽宗正和二年,定历代陵寝,祭高阳、高辛于澶州。”明史·礼志载:“洪武四年祀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颛顼、高辛。”滑县志载:“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唐代柱础和宋代覆盆形柱础出土于祭拜殿。在柱础榫口内发现唐“开元通宝”和宋“淳化元宝”等古钱币。并在倒圮的堆积物里发现唐代黑釉筒瓦和宋、元、明、清历代瓦当。龙山文化时期陶片发现于陵北650米和陵南150米处。同时发现红烧土块、贝壳等文化遗存。颛顼帝喾为我国五帝中有重大影响的帝王,随着对颛顼帝喾陵的宣传,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对其均有高度评价,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撰文指出:“颛顼帝

11、喾二帝被确认为是我们华夏民族功德卓著的远祖,并且还有大量历代祭祖的碑碣等文物保存在二帝陵前。因而颛顼帝喾二帝陵也应得到重视和保护。”2006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颛顼帝喾陵考察时明确指出:“颛顼帝喾陵虽是传说时代,但它所保留下来的文化内涵完全符合申报国保标准”。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华夏人文始祖祭祖节”,颛顼帝喾陵现已成为华夏后裔和海内外侨胞寻根朝觐、观光、旅游的胜地。颛顼帝喾陵所在的位置为黄河冲积平原,由平原、沙地、陂洼三种地貌组成,尽管景区周边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比以前有所好转,但风沙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水源不足等因素,是对颛顼帝喾陵周边地区的环境形成一定威胁的主要问题。历史沿革颛顼帝喾

12、陵简称“二帝陵”俗称高王庙(因颛瑞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建庙而来)。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隶属滑县。1940年新置高陵县(即因二帝陵而得名)。1949年划入内黄县。1958年大跃进时期,陵地周边建设林场,第二年,划归鹤壁矿务局林厂使用至今。颛顼、帝喾陵历史久远,传统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汉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建庙,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修,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重修,元代后又多次修葺。昔日建筑雄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是滑县志著名的十二景之一“鲋岭松楸”。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如明史·礼志记载:“洪武四年

13、,谕中书省,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颛顼、高辛”等等。此外,群众性祭祀活动历史悠久,至今尤盛。然而,到了清代末期,帝陵被黄沙湮埋,直到1986年、2003年,经过两次清沙,才得以面世。1978年元月25号,内黄县革命委员会公布“颛顼帝喾陵”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颛顼帝喾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评估颛顼、帝喾是我国古代“五帝”中的第二帝和第三帝,距今约4500至5000年。范文澜先生称“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徐旭生先生称“帝颛顼生当原始社会的末期,氏族制度即将解体的时候”,“帝颛顼是一个有革新能力的大人物”,他的“改革虽然只限于宗教

14、范围以内,可是对于文化的进展也有好的影响”,“直到帝颛顼才以宗教的势力明确规定男重于女,父系制度才确实地建立”。基于此,足以证明颛顼、帝喾为华夏人文始祖。1、颛顼帝喾陵为帝王陵寝目前颛顼帝喾陵的考古发现与文献史籍所载二帝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合,其规模的宏大,文物古迹之众多,足以显示它的历史之悠久,文化内涵之丰富和很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学术价值。同时它大量的历代祭祀碑碣,也为研究帝王陵寝、古代祭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二帝陵遗址是一处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文化遗址陵寝内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和夹砂红陶以及红顶碗陶片,证明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无疑,并发现了龙山时期的文化遗物。此地为古代顿丘

15、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墓葬,内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形。与传说中 “五帝”时期的年代相吻合,因此,二帝陵对于我国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3、御祭碑碣数量之多,为我国古代帝王陵寝所少有陵寝初步发现了165通历代帝王及民间的祭祀碑碣,在我国古代帝陵中也是罕见的,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怀念和崇敬。这些碑碣不仅是研究历代官职、祭祀文化、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瑰宝。相关研究情况颛顼帝喾陵距今5000年的历史,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二、第三帝。碑刻记载:汉代建陵,唐代建庙,明、清又多次修葺。关于颛顼

16、帝喾的地位、地理位置、历史功绩在文献史记·五帝本记、华夏·历代帝陵、先黄汇典、山海经校释、重修滑县志等都有记载。但由于该陵冢没有经过发掘,陵墓所处的时期为传说时代,因此,对颛顼帝喾陵的学术研究很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资料整理和发表情况颛顼帝喾陵遗址初探刊载安阳古都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内黄县颛顼帝喾陵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论证会纪要内黄县志1993年版。河南内黄“颛顼帝喾二帝陵”新考安金槐著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18日。河南省内黄县二帝陵保护和开发亟待加强国内动态清样1994年第11期。内黄进一步加强颛顼帝喾陵保护工作中国文物报2003年5月23日。颛顼帝喾陵

17、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张文斌、张顺朝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文献资料索引1、史记·五帝本记卷一第12页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第13页载:“高辛生而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信而惠,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厉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巍巍。其动也时,其服也

18、士。”2、华夏历代帝陵黄濂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18页载:“颛顼陵在河南省内黄县城南三十公里的梁庄乡三杨庄村西北,陵墓修筑时代不祥,占地约五万平方米。陵前建筑始建于唐大和四年(830年),后经历代重修。”“帝喾陵与颛顼陵同葬在河南省内黄县,帝喾陵湮埋于黄沙灌木之中,正在清理。”3、炎黄汇典李学勤、张岂之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载:卷三舆地·山川载:“颛顼墓,在顿丘城外,广阳里中” 。“顿丘县有鲋嵎山,颛顼所葬之处,今名广阳山。”4、山海经校释第2002页载:“務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5、明史·礼志第1292页载:“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

19、顼、高辛。”6、重修滑县县志铅印本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第232页载:“鲋岭即鲋嵎山,在城东北七十里,颛顼帝喾之陵寝在焉。”7、中国文物报 安金槐撰 1993.7.18 河南内黄“颛顼、帝喾二帝陵”新考8、部分碑碣序录部分碑碣序录名 称 形状 年代 公元 遣 祭 官(1)颛顼圣帝庙记 圆 首至元十二年十月 1275(2)颛顼帝陵 圆 首天历二年 1329 中顺大夫浙东道宣慰副使李元德立(3)御祭祝文 圆 首正统十年八月 1445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武胜(4)御祭祝文 圆 首景泰元年二月 1450皇帝谨遣翰林院修撰周旋(5)御祭祝文 圆 首景泰四年八月十日 1453皇帝遣大名府滑县知县

20、李实(6) 圆 首景泰七年八月 1456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水桓(7)御祭 圆 首天顺元年四月 1457皇帝谨遣中书舍人程洛(8)御祭 圆 首成化元年三月 1465皇帝遣户科给事中黄缙(9)御祭 圆 首成化元年三月 1465皇帝遣户科给事中黄缙(10)御 祭 圆 首成化四年二月 1468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陈安(11)御制祭文 圆 首成化七年八月 1471皇帝遣大名府滑县知县蔡(12)御制祭文 圆 首成化十三年八月 1477皇帝遣大名府滑县知县蹇霆(13)御祭祭文 圆 首成化十六年八月 1480皇帝遣大名府滑县知县蹇(14)御制祭文 圆 首成化二十二年八月 1486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

21、县丞李祥(15)御祭祭文 圆 首弘治元年三月 1488皇帝谨遣通政使司左通政张璞(16)御制祭文 圆 首弘治二年八月 1489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冯允中(17)御制祭文 圆 首弘治五年八月 1492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冯允中(18)御制祭文 圆 首弘治五年八月 1492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冯允中(19)御制祭文 圆 首弘治八年八月 1495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丞杨琮(20)御祭祭文 圆 首弘治十一年八月 1498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张鸣凤(21)御祭祝文 圆 首弘治十七年八月 1504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邓翰(22)御制祭文 圆 首正德元年正月 1506皇帝遣都察院右签都(

22、23)御制祭文 圆 首正德元年三月 1506皇帝谨遣通政使司右参议熊伟(24)御制祭文 圆 首正德三年 1508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贾进(25)御制祝文 八字首嘉靖元年四月 1522皇帝遣鸿胪寺左寺丞翟宗仁(26)帝喾陵 八字首嘉靖七年 1528赐进士第知滑县事前监察御史潼川欧珠(27)御制祭文 圆 首嘉靖十年八月 1531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贾进(28)御制祭文 八字首嘉靖十三年八月 1534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范爱(29)御制祭文 八字首嘉靖十六年八月 1537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杨儒(30)御制祭文 八字首嘉靖十九年八月 1540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刘维(31)御制祭

23、文八字首嘉靖二十二年八月 1543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刘贤(32)御制祭文八字首嘉靖二十五年八月 1546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徐承祖(33)御制祭文八字首嘉靖二十八年八月 1549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彭范(34)御制祭文八字首嘉靖三十四年八月 1555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嵇相卿(35)御制祭文八字首嘉靖三十七年八月 1558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孙应魁(36)御制祭文八字首嘉靖四十年八月 1561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刘汉儒(37)御制祭文八字首嘉靖四十三年八月 1564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沈人种(38)御制祝文八字首隆庆元年九月 1567 皇帝遣通政使司

24、右参议夏范(39)御制祝文八字首隆庆元年九月八日 1567 皇帝遣通政使司右参议夏范(40)御制祭文八字首隆庆四年八月 1570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刘(41)御制祝文八字首万历元年三月 1573 皇帝遣吏科给事中李日强(42)御制祝文八字首万历元年三月 1573 皇帝遣吏科给事中李日强(43)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四年八月 1576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刘师鲁(44)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七年八月 1579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掌滑事本府通判王三(45)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十年八月 1582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钟羽(46)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十三年八月 1585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刘卿(

25、47)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十六年八月 1588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候庆远(48)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十七年八月 1589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张新诏(49)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十九年八月 1591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候庆远(50)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二十二年八月 1594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卢世登(51)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二十五年八月 1597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史学迁(52)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二十八年八月 1600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赵士吉(53)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三十一年 1603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54)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三十四年八月 1606 皇帝遣直

26、隶大名府滑县知县武图功(55)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四十年八月 1612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张新诏(56)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四十三年八月 1615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谢升(57)御制祭文八字首万历四十六年八月 1618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赵时晋(58)御制祝文八字首天启七年八月 1627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杨进(59)御制祭文八字首崇祯三年八月 1630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张忻(60)御制祭文八字首崇祯六年八月 1633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王都(61)御制祭文八字首崇祯九年十月 1636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刘作霖(62)御制祭文八字首崇祯十二年九月 163

27、9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罗壁(63)御制祭文 圆 首崇祯十五年九月 1642 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署县事本府同知李果珍(64)御制祭文 圆 首顺治八年四月 1651 皇帝谨遣銮仪卫协理卫事都督同知乔可(65)御制祭文 圆 首顺治八年四月 1651皇帝谨遣銮仪卫协理卫事都督同知乔可(66)御制祭文 圆 首康熙七年四月 1668皇帝谨遣内弘文院学士加一级周天成(67)御制祭文 圆 首康熙七年四月 1668皇帝谨遣内弘文院学士加一级周天成(68)御制祭文 圆 首康熙十五年二月 1676皇帝谨遣詹事府少詹王昌(69)御祭碑文 八字首康熙二十一年十三月1682皇帝谨遣通政使司通政使王盛唐(70)谕祭

28、碑文 八字首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1688皇帝遣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加壹级支四品俸邬黑(71)御制祀文 八字首康熙三十三年八月1694皇帝谨遣左侍郎加三级阿尔(72)御制祭文 八字首康熙三十五年正月1696皇帝遣日讲官起居注侍郎学士加一级王九龄(73)御制祭文 八字首康熙四十二年四月 1703皇帝遣太濮寺御之辩(74)御制祀文 八字首康熙四十八年五月1709皇帝遣内阁学士黄(75)御制祭文 八字首雍正十三年十二月1735皇帝遣詹事府詹事觉罗(76)御制祭文 八字首乾隆二年七月1737皇帝遣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双喜(77)御祭碑文 八字首乾隆十七年正月1752皇帝遣侍读学士图山(78)流芳百世 八字首乾隆四

29、十年九月1775(79)御祭祝文 八字首乾隆五十年三月1785皇帝遣礼部左侍郎庄存兴(80)御制祭文 八字首乾隆五十三年三月1788皇帝遣内阁学士傅森(81)御制祭文 八字首嘉庆七年八月1802皇帝遣直隶大明府滑县知县欧朱(82)御祭碑文 圆 首 嘉庆十四年二月 1809皇帝遣理潘右侍郎策丹策(83)御制祭文 八字首嘉庆二十一年八月1816皇帝遣直隶大名府滑县知县张佳胤(84)御制祭文 八字首嘉庆二十四年二月1819皇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韩鼎晋(85)颛顼陵 八字首嘉庆二十四年1809赐进士出身知滑县事张兆安(86)御制祭文 八字首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1820皇帝遣河南河北镇总兵官西哩德克巴图鲁

30、马济胜(87)御制祭文 八字首道光元年七月1821皇帝遣河南南阳镇总兵段琨(88)御制碑文 八字首道光九年二月1829皇帝遣镇河南河北等处地方总兵官带寻常纪录三次杨明魅(89)御制祝文 八字首道光十六年二月 1836皇帝遣河南河北镇总兵官谢金章(90)御祭祀文 八字首道光二十六年二月1846皇帝遣河南河北镇总兵官德建(91)御祭祝文 八字首道光三十年四月1850皇帝遣河南南阳镇总兵图塔布(92)御制祝文 八字首咸丰二年1852皇帝遣护河南南阳镇总兵霍隆武(93)御制祝文 八字首咸丰十年六月1860皇帝遣河南归德镇总兵庆文(94)御祭祝文 八字首同治元年四月1862皇帝遣河南城守尉富保(95)御

31、制祝文 圆 首同治十二年十月 1873皇帝遣河南河北总兵崔廷桂(96)御制祭文 八字首光绪元年五月1875皇帝遣南阳镇总兵赵鸿举(97)御制祭文 八字首光绪十年八月1884皇帝遣大名府滑县知县贾世祥(98)千秋盛兴 八字首光绪十三年八月1887皇帝遣河南归德镇总兵牛帅韩(99)万代流芳 八字首光绪二十九年1903皇帝遣提督河南归德镇总兵刚勇巴图鲁监斯明(100)御制祭文八字首宣统元年 1909黄帝遣南阳总兵郭殿邦(注:分别祭颛顼帝喾)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1、以往的调查和清理工作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残存的护陵墙基和“颛顼帝陵”、“颛顼陵”标志碑。1985年,河南安阳地区文管

32、会在陵寝区钻探。在地下2.7米处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红烧土块、贝壳、灰坑等。1986年至1988年,对祭祀区的沙丘进行清理调查,发现山门、祭拜殿、配殿和碑碣及其它文化遗存。2002年,对祭祀区后侧的沙丘进行第二次清理调查,发现一处唐至清相叠压的遗址文化层。2003年,再次对祭祀区后侧进行清理调查,发现明、清时期祭拜殿通向颛顼陵和帝喾陵青砖铺砌通道两条;2003年春,在对帝喾陵前沙丘的清理中发现明嘉靖七年刻有“帝喾陵”三字的标志碑一通。经过二十余年的清沙调查,在陵区先后发现唐至清历代建筑遗迹15处,御祭碑碣165通。目前,清沙7.2万立方米,仅为清沙总量的五分之一,还有大部分文物古迹仍埋于地

33、下,有待进一步清理调查。2、保护工程1989年,内黄县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修复颛顼陵护冢墙。1992年,内黄县人民政府集资20万元,修建围墙1200米,对陵区和祭祀区实施绝对保护。1995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拨款10万元,省旅游局拨款5万元,修建山门一座。1997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拨款10万元,内黄县人民政府筹集资金48万元,在原址上修复了祭拜殿。1999年内黄县人民政府集资35万元在原建基址上修复东、西配殿。2001年,内黄县人民政府拨款42万元修建二门和100米长的护碑廊。对96通御祭碑碣实施绝对保护。2002年经省文物局批准,拨款10万元,内黄县人民政府拨款30万元对祭祀区后侧进行

34、清沙调查。2003年省文物局拨款10万元,安阳市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内黄县人民政府拨款80万元,内黄县文物旅游局筹资40余万元,再次清沙发现明嘉靖七年“帝喾陵”标志碑;整修帝喾陵护冢墙;修建管理机构办公用房;实施了大殿、碑廊彩绘保护;在陵区内广植松柏,对陵区进行绿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2003年,内黄县人民政府集资12万元,修复帝喾陵部分护冢墙。修建了六角攒尖式护井亭。2004年,内黄县人民政府投资15万元,安装陵冢标志碑、古松柏、重要碑碣等遗迹、遗物防护栏。2007年,从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争取资金10万元,由河南大学古建园林设计院设计,对颛顼帝喾陵原山门实施抢险加固及保护性修复。承担修复

35、单位:郑州二七古建筑工程公司。2007年,为确保清理出来的明、清甬道原状保护,颛顼帝喾陵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在甬道原址旁边修建辅道,供游客参观使用。2006年6月,由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颛顼帝喾陵文物景区编制保护规划。3、文物展示颛顼帝喾陵文物景区从2003年开始对游客开放,是目前内黄县唯一开放的景点。由于整个陵区被风沙淹埋,全貌没有完全揭露,遗迹展示只有一部分。“四有”工作情况1、保护管理机构1997年以前由内黄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管理。1997年5月,成立“颛顼帝喾陵文物景区管理办公室”。2000年3月,成立“颛顼帝喾陵文物景区管理处”。2002年6月,成立财政事业全供副科级“颛顼帝喾文

36、物景区管理委员会”,编制5人,自筹人员、临时人员20余人。单位性质隶属内黄县文物旅游局,经费来源于财政和自筹收入,并负责保护管理工作。2、保护范围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 :以陵墙边沿为基点向东面465米,向西480米,北以嫔妃墓区边沿为基点向北100米,南以御桥南端为基点向南100米。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的边沿为基点四周向外扩200米。南北长2450米,东西宽1460米。3、保护标志2000年,颛顼、帝喾陵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门左侧树有“颛顼帝喾陵”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须弥座。标志牌长1.50米,高0.97米,厚0.15米。河南省人民政府二000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布,内黄县人民政府二000年九月二十三日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