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县志》之乡村篇_第1页
《安远县志》之乡村篇_第2页
《安远县志》之乡村篇_第3页
《安远县志》之乡村篇_第4页
《安远县志》之乡村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之乡村篇-江西省贛州市安远县浮槎乡长河村简介1一、长河村的概况及历史沿革1、安远县浮槎乡长河村,位于江西南部,安远县东北方,与于都县和会昌县临交界。离龙布和浮槎各7公里,距县城62公里。在浮槎南面的低丘宽谷地带,境内以山地为主,年均温度为20。长河属冰雹区域。有11个小自然村,耕地面积2447亩。主种水稻,副产大豆、西瓜、花生、红薯、木梓油、桐油、脐橙、橘子、甘蔗、老茶婆等,还有竹笋、苦笋、蕨菜、杨梅、牛古软头、梨占仔、木子泡等各种野味。全村面积15.1平方公里,本村1.5平方公里。双芫水经过龙布自西南部进入长河村内,在长河绕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之后,在长河村的西南部流往龙布的黄珠潭、金沙。再

2、往东南经天心镇心怀村的下渡寮汇入廉江河,之后在于都县汇入贡江河,最终在赣州汇入赣江,进入鄱阳湖。长河村原来有初中一所,后在1980年迁往浮槎赖屋东面0.5公里、小河东侧的半山腰上,即现在的浮槎初级中学。2一、长河村的概况及历史沿革2、建国前夕,属龙布区长河乡长河保,管辖长河、浮槎、双迳和河秋。建国初属长河乡长河村。1951年土改时,为长河乡,分为第一村(下门),第二村(金沙)和第三村(上门)。195253年,为互助组。5456为初级社。57年为高级社。5860年为人民公社。(58年长河属于长沙先锋公社长河作业区。)1961年为长河公社。分为三个大队:分别为长青(上门、青林迳、高虎兴、小蚕、瓦砾

3、塘、河坪、黄泥钳),长河(下门),长连(上街、莲塘湾、下岗、焦头坑)。63年又合并为长河大队。69年又分为长青、长河、长连三个大队。(68年又并入龙布公社。)。80年合并为长河至今(那年建长河中间桥)。(71年成立浮槎公社,72年长河转入浮槎公社,仍为长河大队)。81年建长河水库,左侧作水渠用于农田灌溉,右侧水渠用于农田灌溉和发电,同年建水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78年开通龙布到浮槎的公路)。3二、长河村村民的姓氏1、长河村本村全村都姓廖(不含外村嫁进来的),总人口大约7000人左右。现在黄泥钳和高虎兴还有几户姓徐的(从天心镇迁来的)。在北宋仁宗年间(注:宋仁宗年号为 1022年1063年)

4、,出生在福建省汀杭觉坊花公系下的政公四世孙念二郎(号荣彰,字德明),为生计所迫,四处漂泊,最后落脚于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河秋石湾(现在还有个祠堂位在那),之后再迁往长河村(具体时间未知),并在此娶妻生子,开基立业。经过5代单传,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直至继宗公,生四子:志高、志祥、志玉、志荣。此后房房子孙繁盛,嗣为四大公房。各公房都建有祠堂,一座座祠堂威武壮观,显示了历代祖宗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后代子孙的繁荣昌盛。自荣彰公在长河立基以来,历经6个朝代,九百余载沧桑。历代祖孙奋发图强,已是枝繁叶茂、鼎盛无比。其子孙还不断向外发展、迁徙。在安远主要分布在以长河村为中心的周围几十里乡镇的范围内,大小屋场星

5、罗棋布,至今总人口约有两万多人。4二、长河村村民的姓氏2、据先辈传下来的说法,在廖氏先祖荣彰公从几里外的河秋石湾迁入长河前,长河村已居有6个姓,分别为邹、萧、何、罗、陈、赖,刚迁入长河村的荣彰公非常勤劳,那个时候长河只是以现“三栋厅”为居住中心,其他四处均荒野,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耕种收获比其他几姓人都多,其财富不断增多,子孙队伍不断扩充,几十年后,荣彰公家族在长河村已成为一显赫家族,其他6姓人家则都以廖氏先祖起床开门(古时是木门,开门会很响)的“吱呀”声做为起床晨号,譬如凌晨公鸡报时。再后来,其他6姓人丁不旺,陆续迁离长河,最终在19171922年之间(候根据老辈说法推算,大约是这个时候)

6、,最后一户异姓人家-陈姓,离开长河,自此百年来,长河村只有廖氏一姓。3、廖姓从河秋石湾迁往长河时,始居长河,后裔分居围点、莲塘湾。遂成长河片村。5三、长河村村内的古迹及寺庙长河村有2支塔,1座大桥(小桥很多),多栋祖祠,一所小学,2座寺庙。1、长河有2支塔,分别为长河古塔和吉祥塔。6长河古塔,位于长河村南面河背的石排嶂尾部,东接石碛下小溪与涯仔嶂崎脉对望,荷树坳相映,西连石排嶂和尖尾脑高峰,南接沾塘段脑的石龙,北面直连长河,以古塔为中心构成了长河东南面之屏障。它是我安远北区(龙布、双芫、塘村、重石、长沙、天心)建筑在高峰顶上独一无二的古代文物遗传的大型风景建筑物。古塔,据史料及古传遗言考证,它

7、始建於明朝永乐前期(14031405)距今已六百余载,建筑高大雄伟、巍峨而壮丽。从摧残的砖头和中空天白推测,原建九节(层)每节约3.5米,全长高约30米,每节有楼、小窗和楼梯,最低层有门而且向北长河村。古塔内圆空积直径约4.5米,外圆沿周约2530米,外壁砖墙六角形,每节六个门模形都有精工制作的花纹图案,在年华之久及风霜雨雪的摧残下,顶部二节砖壁、楼、楼梯全毁,现在只剩下七节砖壁,今天它还屹立于群山环绕、山川秀丽的高峰顶上,构成了一副大自然的美丽图画。(1)长河古塔7相传在建古塔前有一段地理先生相地形的传统。在元末明初期间长河是个杂姓的村庄,各姓都请地理先生相地形、看龙脉,妄想独霸长河繁衍千子

8、万孙,可是各姓请的地理先生的说法都很相近,有的说“长河是只船,船在河中穿,若要住长久,必须拉住船”。有的说“长河是条排,排从下游来,若要繁衍快,只有拴紧排。”还有的说“四水河第二,非船即是排,约求子孙贵,造塔可拴排,南低北面高,此排必然跑,北低南面高,此排落中腰”。顾名思义“四水”即“江河湖海”,这条河亦就从合头发沅至心怀河口夹江,经过的村庄最长的地方只有长河(早禾江入口至黄珠潭出口),所以前辈取这个村庄为长河,他就是四水之二。这样各姓都有造塔的想法,可是一个姓想造心有余而力不足,互相各怀心思。到了明永乐初年廖姓有个叫畅茂的人是个古代将才力大如牛,统一了各姓的想法和做法,不管谁能得福大家合起来

9、,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分开南北二处,北面由志祥子孙为主,南面由志高子孙为主,南、北同时开工。可是,北面追求快砌土砖,南面追求好砌火砖。经过一二百年的时间北面的土砖塔全部倒了,南面的火砖塔虽然有损坏,但还留下了七节。也就是一九八五年北面猛董山荷树坳在原来的塔址重新建塔的原因。站在古塔的旁边辽望远处,方圆百里之内尽收眼底,远观山连山、峰接峰彼此相应藏龙卧虎、郁郁葱葱。近看山明水秀、村庄片片、稻田绵绵,鱼跃稻香。古塔它与公元一九八五年(丑)重建的北面新塔南北相对。精彩的配制起,远近可观的南北的二座美丽而秀气的文坛笔尖,构成了南龙北虎的大气脉,而方圆百里之内的群山之中的高峰顶上都能看清长河村所在位置标志

10、。古代的前辈们花尽了精力和心血,建筑起百鸟归巢,游子思乡的画卷。8(2)上门吉祥塔长河上门吉祥塔位于村庄的西北面,山名门董岽。吉祥塔八角七层楼阁式塔,三合土结构,空筒式,高十八米,各层各面设真假相间的圭形窗,各层设菱形牙子叠涩出檐。塔膛对径二点八四米,墙厚一点三七米,每层各面设暗门,唯底层门入塔膛可登顶层。吉祥塔座落在此山的荷树坳上,以吉祥塔为中心构成了西连龙布、塘村、双芫来龙滚滚,北接浮槎、于都雄狮抛球,山连山峰接峰彼此相应藏龙卧虎形成雄伟的一大屏障,它是我县北片(龙布、双芫、塘村、版石、重石、天心、长沙)等乡镇重新修建在高山坳顶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八角式文物遗传大型而又壮观的建筑物。吉祥塔的由

11、来,是据会昌县的史料及古传遗言考证。此塔的原始真相属泥塑塔,它始建于南宗1277年,距今已有八百多余载,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摧残,泥塑塔早已溃烂倒塌,只剩下一座土塔的地面基模。时届1985年(乙丑年)春3日,族众决讨,为弘扬祖先的民族文化,决定于捐献为原则,重建一座吉祥塔,于1985年9月9日起,族众团结一心,有钱捐钱,无钱捐物,只用了二个多月时间,同年11月19日,长河吉祥塔重新竣成于原始古土塔的旧址门董岽荷树坳之巅。此塔重建于群山环绕,山川秀丽的高山坳顶上,与对面石排障另外一座古塔相呼应,构成了我长河村一副大自然的美丽图画,巍峨而又壮观的吉祥宝塔,距平面不下千米之高端,七层之塔身,高十二米

12、,四周八方卦式,直径五米,塔门向南,用坚石实砌,塔顶设置成一支天神大笔尖形状,顶部安装好现代科学的避雷针,以保永年。92、长河有1座大桥。长河大桥在长河往浮槎的公路上,地点在长河樟梨坝与围点之间。大桥建于1976年,中间有2个桥墩、3个弯拱,宽6.8m,全长63mm。之前中间是车道,两侧是人行道,在2005年从浮槎到龙布的公里铺打水泥路面时,增加钢筋水泥后与两侧的人行道持平。该大桥是浮槎通往龙布的必经之桥。3、长河多座廖氏祖祠。 廖姓在长河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所以廖氏在长河扎根已深,在长河的祖祠也多。目前在长河比较大的宗祠有志高堂和致祥堂,还有三栋厅比较大,年数比较久远,也保存得比较完整。其余各

13、大小宗祠一二十栋,虽然岁月没那么久远,但也雄壮威武,彰显出长河廖氏的各房子嗣昌盛繁荣。4、长河小学。现在长河小学有一千多学生,教学楼3栋,因学生不断增多,现在面积还在扩大。(为原长河初中原址)5、长河有2座寺庙,分布为长河寺和雷隐山寺。10(1)长河寺长河寺概述:长河寺又名宝钟山,地处安远县北片的浮槎乡长河村,位居安远的北大门。具体位置在从龙布往浮槎的公路旁,即从百坑进入长河的首部,在长河村的西南方向。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先有长河寺,后 有长河村的传说。是安远、会昌、于都三县边境地区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刹圣地。长河寺经过这样的名字更替:乾坤山宝钟山长河寺。11(1)长河寺古建历史:据历史记载,长河

14、寺创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一位来自建福(即今福建)汀杭的托体僧人(人称大胆表围)化缘而来到长河,发行长河这块地风水不错,即便在此停留下来,并在百坑山寮念佛修行。由于他苦心修行、普渡众生,深受附近信众的信赖与尊重。后来在当地民众支持和帮助下,创建了土木结构的简易寺庙,以“三罗谷”为本(628635年)先后建起了殿堂和禅院,取名为“乾坤山”。方位是坐南朝北。百坑乾坤山,是个长住和尚之庵,曾出过和尚百余人,良田三十余亩,油茶山二亩,是个农禅并举的禅寺。有正殿,禅房,住房(现在还有瓦砾屋基),明末清初(16401650年),寺院僧人与长河百姓争地盘和买良田而发生纠纷。被官方下令拆毁,僧人星

15、散,佛像搬迁。由此造成搬山分神(现在下精坑,信水窝,新布坑等地还有和尚主持的坟墓)。温康朱肖上长河雷隐山,王马关赵去金沙“龙王庙”,三僧三宝进入长河寺。杨列法师和朱沙圣母将佛像接至长河村内,并在长河山坡旁,另外新建殿堂,为继乾坤山之庵与佛名故又化名宝钟山,该殿堂坐西向东,面积约300平方米。后又建有正殿,左右厢房,住房和厨房。左相有观音和地藏王,右相有“大胆表围(纪念开建之人),廖杨烈(法师),朱沙太婆(女法师),仙帝。左相正殿是斋,右相是荤。故又名“长河寺”。之前长河是个杂姓之村,各姓均无祖祠。逢年过节均在长河寺杀鸡宰鸭来祭奠荤神和先祖。并在长河寺议各姓之事。之后长河寺又新增设许多佛像菩萨,

16、并再添建厢房禅院。长河寺历来遗留有一百单八尊神像的古传,按老人的传言有大三宝:释迦摩尼,阿弥陀,药师佛,中三宝有:达摩,南无观世音,南无大势至,还有地藏王,许真君,罗祖,接引佛,二十八宿,二十四位枝天,十八罗汉,八大金刚,四大天王,文珠,盖贤,八仙,伟兰,伟陀佛等。长河寺从建寺起经历了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朝代。每逢改朝换代长河寺都有一番起落,但只有清朝乾隆年间重建留有碑记(乾隆二十六辛巳1761年)。在1761年,廖平川、兆魁、宗舜、侣彭、爵天、周开、德堂、元节、恒车等通过化缘,在长河寺的原址上重建了殿堂住房,至今还留有碑记。还有先有长河寺后有安远县的传言,大概在明末清初时

17、期,长河,长河,固营,天心,重石等五堡属于会昌管辖。12(1)长河寺人物简介:大胆表围大师:福建汀杭人士(约595662年),是宝钟山前身乾坤山的创始人。杨烈法师:又名廖学让,是长河牛栏背人士(16561735年),是续建宝钟山改长河寺的茅山法家道长。朱沙圣母:长河上街农村妇女,因念佛得道。廖平川、兆魁、宗舜、侣彭、爵天、周开、德堂、元节、恒车等是在乾隆年间重建长河寺的组织者。13(1)长河寺长河寺的重建与现状:长河寺经历了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明国等朝代,1300多年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几度沉浮、饱受沧桑。解放前原寺庙全部拆毁,佛像焚化,香火凋落,寺院变为废墟。解放后,尽管有宗教信仰自由

18、的政策,但仍无人敢竖起重建的大旗。1991年春(庚午年)长河寺佛门重开,念经声传遍了附近宗教信仰爱好者的耳中。一个重建长河寺,重塑宝钟山佛像的概念彼此传播。1993年,以廖美祥,廖云飞,廖献浩,廖北泉,廖水先组织自筹资金采伐塑造佛像的樟树。1994年春,合众公推理事,经推选,廖隆培、廖光松等组成长河寺理事会。其中,廖隆培为正理事,廖光松为副理事。1994-1995年建上堂并塑造神像,并在1996年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庆典。1997-1998建下堂,后续接着制钟鼓,建餐厅、厨房,建客房、会议室、保管房,修山门、围墙等各设施且日益完善。在2009年新铺了水泥路并举行了通车典礼。如今重建后的长河寺在原来

19、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占用面积达七百平方米。方位仍然是坐西朝东。现今,一到过年过节,前来寺庙进香朝拜信众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注:总共有8尊神,其中雷隐山4尊,为斋神。分布为温(领头)康(副将)朱(当头、主将)肖(当家),另外4尊为荤神,则分至金沙的水口庙,分别为王马关赵。】14(2)雷隐山寺雷隐山寺位于安远县浮槎乡长河村与龙布镇龙布村、新村畲族村交界处的雷隐山山顶。建寺庙已经千年之久,虽然几经废立重修,却历来都是浮槎乡、龙布镇3万多群众宗教信仰、祈福求平安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每逢年节都有大量群众上山入寺庙祭神祈福。雷隐山寺的来历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人从长沙乡的员当村走水路往龙布镇运理天石(之

20、前整条龙布河都没水库的),当走到雷隐迳时,突然被什么东西顶住了,怎么撑都是走不动。押运的人只好跳下水去查个究竟。下去一看,原来是有三块石头,而且每块石头都很像菩萨的形象。他们就把这三块石头捞起来,几天后,经过石工的加工,三副完全是菩萨模样的神像形成。之后不久便成石仙,于是他们把它们放在老仙岩内,之后又搬到雷隐山上,但河坪人的祖墓先立在那里。经过商讨协调,河坪人同意把祖墓搬迁。起马(即神授予这个人发言时会上跳下窜的情况)时说若将祖墓迁移到水头坑口,那里有一动物,头朝那里,墓的方向就朝向哪里,结果去得太迟了,麂子的窝都还是热的,因为没看到具体麂子的头的具体朝向,那就只好随意了。随后,河坪人将整个雷

21、隐山头捐献给雷隐山寺。之后雷隐山寺香火旺盛。附近各乡镇的村民前来祈福纳祥的人络绎不绝。如今,雷隐山寺已成为上三排(含枫树岗、金钱脑、下谢、垇下、暗背、早禾岗和周屋排)和下五排(含河坪、高虎兴、瓦砾塘、长河村、下岗、焦头坑)过年过节的聚会祈福的重要场所。15长河寺和雷隐山寺神像摆设位置16四、长河村的部分小地名及其他1、长河的部分小地名上街,樟梨坝,门前福,力背,青林迳,高虎兴,围点,河坪,莲塘湾,塘仔坎,下灶坪,焦头坑,下岗,瓦坜塘,牛栏背,水角楼、申收坝、店背、小蚕,黄泥凤,发仔广脑,九份街,六风点,百坑,瓦历塘,街上,店背,风水排,黄泥钳等。2、长河的部分小地名的来历及具体位置长河:在浮槎赖屋南面7公里、龙布河南岸冲积的平坝上。村址呈船型,又近河,而得名。青林迳:在浮槎赖屋南偏西3.5公里的两山包间谷内,周围松林青翠。始称松林迳,后演变为青林迳。小蚕:位于浮槎赖屋西南4公里。村建蚕形咀坡地上。黄泥钳:在浮槎赖屋南偏西4公里。小溪东侧山脚下。屋侧两黄土咀呈钳状。高虎仚:位于浮槎赖屋西南4.5公里山脚坡地,后山形似虎。分水排:位于浮槎赖屋南偏东6公里小山下坡地。村西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