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七章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未打印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七章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未打印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七章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未打印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七章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未打印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七章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未打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社会影响一、社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二、从众:群体对行为的影响。三、人们以何种方式使他人顺从自己?四、权威人物是如何让我们服从他们的?米尔格兰姆的服从实验Stanley Milgram,(1933年8月15日1984年12月20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工作。在哈佛大学时他曾进行“小世界实验”,该实验启发了六度分隔理论。在耶鲁大学时他进行了米尔格兰姆实验,测试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性。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并被判处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

2、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实验人员告诉参与者,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告诉参与者他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

3、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实验方法“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

4、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真的进行电击。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电压“学生”的反应75 V嘟囔120 V痛叫150 V说,他想退出试验200 V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300 V拒绝回答问题超过 330 V静默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

5、序这样子回复他:请继续。(第一次提出停止请求时)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第二次)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第三次)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第四次)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

6、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拉姆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1974年)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

7、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一、社会影响含义: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社会力量是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其来源非常广泛,既可来自个人,也可来自群体;既可是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也可是自发的流言、时尚等。瑞文和弗伦奇区分了社会力量的六个来源:奖赏、压制、专家意见、参照影响力、信息、合法权威。请列举几个你受社会影响的例子。2、社会力量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社会促进:指个

8、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的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发现,自行车选手在有伙伴的情况下,比单独一个人时骑车速度提高了30%;Chen发现,当蚂蚁在一起时,每只蚂蚁的平均挖土量是单独挖时的3倍。结伴效应: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体育比赛中东道主为什么容易获胜?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某人从事某一项活动,会对此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其活动效率。社会抑制: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他人在场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查荣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当有他人在场时

9、,会造成个体的生理唤醒状态,从而提高其动机水平,使其优势反应能轻易的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刚会受到抑制。优势反应: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什么时候出现促进?什么时候出现抑制?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促进熟练工作成绩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他人在场就会产生唤醒,提高动机吗?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如果观众只是在场,看不到我们的行为时?评价与竞争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观众的评价是形成社会促进的重要原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并且会逐渐变得关注他人的评价,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好的评价。这种对评估的关注被称为“评价焦虑”(evaluatio

10、n apprehension)。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在任务简单时,意识到我们正在被评估会使我们更努力,而在任务复杂时,这种被评估的压力会降低绩效。分散冲突理论:社会促进现象也发生在动物身上。桑德斯、巴伦提出分散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他人存在是一种干扰,当一个人正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产生两种基本趋势之间的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这种冲突能增加唤醒水平,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唤醒是增加还是降低绩效取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为优势反应。如果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任务,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进度;如果从事熟

11、练或简单的任务,人们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全部的注意,为了补偿干扰,人们会更加专心,更加努力,实际效果会更好。生理心理反应模式:这种理论认为,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或威胁。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激励模式,在生理上,这种模式类似于做有氧运动时肌体产生的反应;相反,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肌体上产生类似于应对危险时的反应。不同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最终会影响个体的成绩。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又称社会懈怠或社会消遥。杰克森和威廉姆斯研究表明,共同完成任务时的群体规模越

12、大,个人的努力程度越低。当群体规模达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的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越大,个人努力还在继续下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克尔、布鲁恩和哈克斯认为,在群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淹没在人群中,评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卡饶和威廉姆斯提出群体努力模型,他们认为群体任务中个体的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体认为他人努力对成功完成群体任务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大小;二,个体认为群体成功的价值大小。当个体结合成群体工作时,个体不再是决定

13、群体成绩的唯一因素,其它成员的努力水平也会影响最终绩效,而个体努力工作的成果也可能被均分,个体的贡献最终也被抹杀。在付出和所得由于其它成员的加入变得不确定时,社会惰化便会发现。且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化程度越高。对群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会对社会惰化产生影响。对群体高绩效提供报酬会降低社会惰化。当任务困难或有挑战性时,个体一般也不会松懈下来。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的效果常常使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去个性化的原因: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的关键,群体成员身份越匿名,他们就越觉得不

14、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责任分散自我意识下降:迪恩纳认为引发去个性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群体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儿童偷窃行为实验二、个体在社会力量面前会怎么做?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1)、类型:真从众:外显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即通常所说的表里如一。权宜从众: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并不认同群体的看法,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迫于群体压力才暂时屈从于群体的选择。不从众:从众的对立面,指个体

15、在群体中不被群体意见所左右,而保持自我原有选择的一种行为。表面上的不从众:真不从众:实验:在一人面前掉东西,在一群人面前掉东西,向群体求助,向一个人求助2)、从众的原因多伊奇和杰拉德提出,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information social influence)和规范性社会影响(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信息性社会影响那是二00三年,刚过春节,我老兄那时的公司刚刚起步,操心较多,所以地早早回了广州,刚回广州几天,大约是正月初八或初十,我有点记不清了,他从广州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说广州人这几天排队抢购板蓝根和醋,板蓝根十几元一包,醋甚至涨到了

16、五十元一瓶,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这边是否也是如此,我大感不解,我们这边风平浪静,板蓝根区区一元二角的进价,多的是,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商机,反正我们这儿有的是板蓝根,顺便去广州走一趟也无妨。 我还是有经商头脑的,但缺乏胆略,马上,就在接到电话后一刻不停的购货订车, 。这样我顺利的花了600元伴着一路的猪屎臭和猪叫声前往广州了。 车子还刚来韶关,我们就隐约感到来自广州的恐慌,下车吃饭,已经找不到醋,老板说醋已经涨到了一百元一瓶。据说是用来消毒,广州那边有一场瘟疫传得很快,人也死了很多,有些地方已封锁了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真有点令我也不敢前往了。按老兄的按排,我在河源下了车,老表就开了

17、车接我去广州市康复中心,据说广州市康复中心恰好死了一个人,搞得人心惶惶的,我老表说这几天是分配板蓝根几乎没货可供。我的货恰好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当时仍不知流行的病疫是什么病,流传板蓝根可以预防,于是,板蓝根冲剂就成了一根救命稻草,每人都抢购一些,心里也安稳些,刚好因为他们医院据说得瘟疫死了一个,这病传播得相当快,死亡率相当高。每个人都忧心忡忡,仿佛大难临头。在生命面前,财富和其它一切都不微不足道了。我的板蓝根就接15元一包全部卖给了广州市康复中心,他们那里的人也就像得了宝贝一样,赶紧送往各处当官的了。 我去老兄那玩了一天,。到了下午二点电视里面就正式就这个瘟疫事件发表言论,这之前,宣传工具是沉

18、默寡言的。电视里面的讲话正式就这个瘟疫命名“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告诫人们不要惊慌,也尽量在家呆着,不要太多流动的人以免感染,同时讲究卫生,注意消毒。同时就板蓝根和醋也顺便提了一下,说虽然,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实际作用不大,不要老百姓肓目抢购,也规定医院药店不能哄抬物价,违者追究责任,这下反而变得没那么神秘了,板蓝根和醋也迅速降价,恐慌的人们心情平定了许多,一些瘟疫严重的地方开始隔离,街上戴口罩的人也越来越多。 第二天我就返回了湖南,火车站已经有许多人戴着口罩了,。此时,我们这边也热闹起来了,盲目和恐慌也造成了板蓝根和醋的热销,上级也开始传达精神,凡发现发热、咳嗽、特别是从外地回来的

19、要严加监管,每日测体温,于是,体温计和口罩也就飞涨,电视里面开始每天公布感染非典的人数,天天在增加,凡是与非典病人有过接触的人开始隔离观察。一些所谓的专家也开出一些预防非典的中药方,其中苍术、银花等用量较多,也就一夜之间,这些中药暴涨。 2011年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表示,受地震影响,因11日大地震而自动停止运行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 2011年3月15日,一条微博开始在网络传播:“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随后,这条微博在4个小时内被温州、宁波

20、和余姚的博友转发,并加入了当地早在15日下午就出现“抢盐潮”的内容。16日当晚,上海、南京等地的博友也开始传播了“抢盐”内容。而到了17日,“满城尽断食用盐”,已经蔓延到了北京、安徽、四川、山东等多个地区。2011年3月17日,中盐公司明确指出中国完全有能力保障食盐供应;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严打造谣惑众、扰乱市场不法行为;工信部发言人指出,我国原盐年产量是食盐销量8倍;卫生部辟谣,通过食用碘盐无法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在一系列官方权威信息发布后,谣言得以平息。 情境模糊不清危机、恐慌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性社会影响

21、,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人们越相信群体的信息,越重视群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群体保持一致。刺激情境越模棱两可、任务越困难,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越容易失去信心,越容易从众于群体的判断。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反应、适当行为、正确观点时,你将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你越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如果我们感到害怕、恐慌而不知所措,很自然就会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源自追求安全的本能规范性社会影响从众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有渴望被接受的需要,希望获得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人们通常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友好地对待自己。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

22、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由规范原因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因为群体成员一般都讨厌偏离者。宿舍除你之外的成员都喜欢化妆/吸烟,你会有何感何为?3)、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与从众率成正比)群体规模:(正比)群体凝聚力:(正比)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反比)4-5人组意见不一致导致从众率下降的原因:第一,人们对多数人的信任度降低,给本来持有怀疑的个体找到支持力量,提供了可以怀疑的空间,消弱了人们将多数意见作为判断参照的依赖性。第二,来自他人的支持力量提高对自我判断的信心。第三,会减少人

23、们的偏离焦虑恐惧,降低群体对个人的压力,使得人们进行独立判断的倾向增加。情境因素:刺激物的性质: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作出从众反应。 如果刺激物对观察者来说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人们越可能从众。如果涉及伦理、道德、政治等原则问题,人们不太容易丧失立场。时间因素:群体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容易发生从众,因为这个阶段双方处在相互适应阶段,双方都试图建立规范,双方相互接纳对方的程度较高,易于被说服和接受他人观点。在早期阶段如果个体自我怀疑,同时又有高群体压力,则易发生从众。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从众的性别差异在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个定论。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容易从众。个性特征: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

24、不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许需要的人、性别软弱、受暗示性强的人易从众。知识经验: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越不易从众。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越高越不易从众2、服从1)、涵义:服从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2)、服从和从众的区别:压力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来源于个体的内心,从众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被迫发生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众是自发的,外界并没有强迫或命令个体必须如何做。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往往会使个体受到惩罚,而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两者往往相互交织。3)、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权威性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职位高、权力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