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PCB设计-基础理论_第1页
高速PCB设计-基础理论_第2页
高速PCB设计-基础理论_第3页
高速PCB设计-基础理论_第4页
高速PCB设计-基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速PCB设计基础理论一、典型的分布参数系统传输线 在一般的电路分析中,所涉及的网络都是集总参数的,即所谓的集总参数系统:电路的所有参数,如阻抗、容抗、感抗都集中于空间的各个点上,即各个元件上。各点之间的信号是瞬间传递的。集总参数系统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1. 电参数都集中在电路元件上。2. 元件之间连线的长短对信号本身的特性没有影响,即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无畸变, 信号传输不需要时间。3. 系统中各点的电压或电流均是时间且只是时间的函数。集总参数系统是实际情况的一种理想化近似。实际的情况是各种参数分布于电路所在空间的各处,当这种分散性造成的信号延迟时间与信号本身的变化时间相比

2、已不能忽略的时侯,就不能再用理想化的模型来描述网络。这时,信号是以电磁波的速度在信号通道上传输,信号通道(或者说是信号的连线)是带有电阻、电容、电感的复杂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参数系统。任何一个电子学系统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连接线,有的连接线很短,只有几厘米,有的连接线很长,有几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在这样长的连接线上,信号从始端(信号源所在处)传到终端(负载所在处)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验和电动力学的理论都证明了以空气为绝缘介质的均匀导体,电信号的传输速度可以接近光速即3X108 米/秒,也就是0.3米/ns。假设有5米长的导线,信号从始端传到终端需要17ns时间,换句话说,终端信号相对于

3、始端有17ns的延迟。这段时间相对于微秒或更低速度的系统是无关大局的,但对于毫微秒(ns)量级的高速电路就不能等闲视之了。高速门电路(如74FTTL系列数字集成电路)的每级平均延迟时间可以小到几个ns,这时由上述连接线产生的延迟就不可再忽略。而速度更高的ECL数字集成电路,其典型延迟时间为12 ns(ECL 10K系列),甚至只有300500 ps(ECLinPS系列)。在这样的高速电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上的连线延迟也都不可再忽略。问题还不止于此,从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当高速变化的信号在电路连线中传输时,若终端和始端的出现阻抗失配现象,则会出现电磁波的反射,使信号波形严重畸变,并且引起一些有

4、害的干扰脉冲,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在高速电路设计中,信号传输问题必须予以慎重考虑。这时,电路连线应作为分布参数系统来对待。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利用某一长度的连线,如:同轴电缆线,来产生所要求的固定延迟,或利用终端开路或短路的连线来成形脉冲,以得到宽度符合要求的窄脉冲。表1-1几种常用的传输线的分布参数计算公式在电路分析中,对于那些必须考虑信号传输的连接线,我们称之谓传输线。由于传输线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信号在其上的传输需要时间,因而人们也常常将传输线称之为延迟线。作为一个分布参数系统,传输线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1. 电参数分布在其占据的所有空间位置上。2. 信号传输需要时间。传输线的长度直

5、接影响着信号的特性,或者说可能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畸变。3. 信号不仅仅是时间(t)的函数,同时也与信号所处位置(x)有关,即信号同时是时间(t)和位置(x)的函数。 为了保证信号在传输线中不失真地传输,我们必须找出信号随时间、位置变化时的变化规律,即U(x,t),i(x,t)的变化规律。为此,首先要建立传输线的物理模型,列出描述U(x,t),I(x,t)的数学方程,最后解方程,分析其变化规律。如前所述,传输线是一个分布参数系统,它的每一段都具有分布电容、电感和电阻.传输线的分布参数通常用单位长度的电感L和单位长度的电容C以及单位长度上的电阻、电导来表示,它们主要由传输线的几何结构和绝缘介质

6、的特性所决定的,它们的数值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但对结构简单的传输线可用计算方法得到。表1-1列出了几种常用的传输线的分布参数计算公式。注+:1. 这里2. 应用这些计算公式的条件是传输长度要远大于截面尺寸. 分布的电容、电感和电阻是传输线本身固有的参数,给定某一种传输线,这些参数的值也就确定了,这些参数反映着传输线的内在因素,它们的存在决定着传输线的一系列重要特性。 二. 传输线的物理模型和电报方程为了研究信号在传输线上随时间、位置变化时的变化情形,即u(x,t)和i(t,x)的变化规律。我们以平行双线为例引入分布参数的概念,求解导线上的电压和电流变化规律所满足的方程电报方程。此处假设传输线

7、是均匀的,即构成传输线的两导体的距离,其截面形状以及介质的电特性和磁特性沿着整个长线保持不变,我们选取这样的平行双线的一小段进行研究。小段长度为x,如图1-2-1a所示。虽然传输线是一个分布系数系统,但我们仍先用一个集中参数的模型来描述,如图1-2-1b所示。显然, x越小, 就越接近传输线的实际情况。当x0时, 该模型就逼近真实的分布参数系统。 图1-2-1 平行双线及其等效电路 选取传输线起点为作标原点即X=0,再看距原点为X到X+x处的情况,设:L为单位长度上的分布电感,R为单位长度上的分布电阻,C为单位长度上的分布电容,G为单位长度上的分布电导(介质漏电引起),在X处的电压为u(t,x

8、),电流为i(t,x),而X+x处的电压则为u(t,X+x),电流则为i(t,X+x) (注意: 此处电压u 及电流i是时间(t)和位置(x)的二元函数),根据克希霍夫定律,从传输线的x到x+x段,应有: 整理后,则有: 对上述两式分别取其二边x0的极限,则有: 方程组()称为电报方程,为简单起见,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用变量u和i来分别代替u(t,x)和i(t,x)。 由于上述每个方程中都含有二个因变量u和i,因此用消元法来获得两个分别只含u和i的偏微方程。对(1.2.1a)两边进行,对(1.2.1b)两边进行,则得到: 把(b)和(1.2.3)式代入(1.2.2)式后可以消去含有i的项,经

9、整理得: 同样也对(1.2.1a)式两边进行,对(1.2.1b)式两边进行,并按代入消元原理可得到: 上一页下面的讨论,我们以理想导线来进一步简化上述方程, 即假定这条导线是无损耗线, 因而: R=0, G=0。这时, 图1-2-1b可简化为图1-2-2所示的无损耗线等效电路。 图1-2-2 无损耗线等效电路 式()和式(1.2.5)则可以被简化为: 从数学上讲,这是一维波动方程,也可称为双曲型方程。要解这组方程,还必须给出具体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这由具体情况来定。下面讨论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图1-2-3 无损耗线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讨论 设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起始值为零,在t=0+时刻和内

10、阻为ZS 的信号源接通,负载电阻为ZL 线长为L ,如图1-2-3所示,这实际上给定解问题确定了如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的限定,相当于将电压和电流函数u(t,x)和i(t,x)看作为一个阶跃函数,在t0时,u(t,x)和i(t,0)均为零。 这时, 这里L(t) 为单位阶跃函数。 我们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来解这组偏微分方程,由于初始值取t=0-时刻,因此拉氏变换的下界也开拓到0- 。整个解的过程可以分如下四步来完成: 第一步: 按给定的偏微分方程组()和(1.2.7)式,对时间t取拉普拉斯变换,从而形成t的象函数的关于x的常微分方程: 令 则()式和(1.2.7

11、)式分别变为: 把初始条件代入上面二式,得到: 这实际上已经是函数U和I 的常微分方程了,因此可以写成: 可见这一步完成,就把一个求解偏微分方程的问题转化成了求解常微分方程的问题了。三、有限长无损耗传输线方程解的物理意义 如前所述: 在用拉氏反变换求解方程解和中, 我们应用了所谓延迟定理。因而从数学角度上考虑, 式(1-2-14)和式(1-2-15)中的两项对应原阶跃信号应有一个相应的延迟。从阶跃函数的性质可知,当函数中的时,函数等于0 。 在式(3-1-15)第一项中,下面我们将证明,即并不独立于。由于才有意义, 所以不可能为负数,因此第一项: 在时,始终有值。在式(3-1-15)的第二项中

12、, 因此,当时, 阶跃函数没有意义,或者说只有当时,第二项才对波形有贡献。中两项的情况与完全一样。下面我们以为中点,分别讨论和时的情形。 1. 电压中的第一项是入射波。 当时,设时刻传输线上处的电压为,时刻处的电压为由于前面认为传输线是无损耗的,因此: 此时必须满足: 上式还可以演变为: () 这正是电压或电流波在传输线上传输速度的定义,它和一样,也是一个只取决于传输线本身特性的参数,对于平行双线,从表1.4查出: 亨/米 法/米, 再将它们代入()式,由于介质是空气,所以有,因此得到: 米/秒(略去L中的) 这个数值刚好等于光速C,因为在计算中我们忽略了L式中的,所以实际传输速度比光速略低。

13、用同样方法可以算出在同轴电缆中电信号传播速度为,式中C为光速,为同轴电缆二导体中介质的相对介电率,为相对导磁率。 在()式中,由于,都是正值,所以若,必然有,所以(1.2.14)式中项表示当传输线始端加上电压以后,这个电压波以速度沿着传输线向终端推进,此为入射波。 2. 第二项是反射波 前面是论述当时,第二项等于0。只有当时,第二项才有意义。当以后,电压中两项均对波形有贡献。由于已知第一项始终不变,则在无损耗线条件下,第二项也应该是始终不变。设在这种条件下时刻处第二项波形为,时刻处为,则有,略加整理,有:,如前所述:是正值,因此若有,必有,即第二项为反射波,反射系数为。3. 当负载取不同数值时

14、,传输线上电信号的传播有不同规律。 由上述解的意义中可看出,在图1.3中当开关K闭合后,由于信号源内阻刚好等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所以有的电压波以的速度自线的始端向终端传播,当时,信号传到终端,传到终端后将分两种情况: (1) 负载电阻等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即,这就是终端匹配情况,此时由于反射系数,公式()和(1.2.15)中的第二项恒为零,所以无反射波存在,来自信号源的电流将源源不断地流进负载,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有害的反射,需要尽量作到终端匹配。 (2) 当时,反射系数,此时将有反射波存在,我们对几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讨论。a. 终端短路。此时,即当电压波传到终端后,反射系数为1,所以将在终端全

15、部反射,而相位与入射电压相差,即倒相。电流波也在终端发生全反射,但相位不变。设输入是幅度为+E的阶跃电压,则()式和(1.2.15)式变为: 当时,电压、电流的幅度分别为和,从始端向终端处传输,第二项不存在。 当时,电压、电流到达终端。 当时,第二项存在,电压反射波的幅度与入射波幅度相同,但相位相反,因而相互抵消,;而电流反射波与入射波幅度相等,相位相叠加的结果,幅度为。 当时,反射波到达始端,由于始端匹配,反射波不再被反射。 图1-3-1 分别画出了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运动的波形。注意,这里横轴代表空间位置(x)。 图1-3-1 (a) 终端短路的电压波 (b) 终端短路的电流波 再看看处的电

16、压波形,如果1-3-2所示。其中为信号自传输线起点传到终点所需时间,此处为传输线长度,为电波沿传输传播的速度。显然,单位长度延迟时间, 这也可以直接由推导出。 图1-3-2 x=0处的电压波形若输入信号为一快上升沿慢下降沿的宽脉冲,且脉冲宽度T大于信号在传输线上往返一次所需时间,则在处波形是一个输入信号与反射波形的迭加,结果形成一个前后沿都快,宽度为的窄脉冲,如图1-3-2,若脉冲持续时间T比小,则处的波形是一对时间相隔为脉冲偶,如图1-3-3,上述原理可用来成形窄脉冲。 图1-3-2 时x=0处的电压波形 b. 终端开路。即负载,此时, 则电压和电流的表达式为: 图1-3-4 (a)终端开路

17、的电压波 (b)终端开路的电流波 电压波传到终端后,由于终端开路,反射系数为-1,电压波全部反射,相位不变,同项相加,。电流波相位则相反,反项相加,。反射波到达始端后(即处)由于信号源内阻刚好为,所以全部被吸收。终端开路情况下设的输入是幅度为正E的阶跃波,此时传输线上电压电流运动波形如图1-3-4所示。在处的电压、电流波形如图1-3-5所示。 图1-3-5 当后,电压、电流都到达平稳态值。电压,电流,即稳态时的电路开路情况。电阻上没有电流流过,自然有:。 一般情况下即,此时又可分为二种情形。首先是当时,所以入射电压到达终端时反射电压是入射电压乘以系数,因而相位不变,幅度为。同理可知这时候电流波

18、的反射波与入射波是反相的。其次当时,因此电压反射波反相,电流反射波同相。它们的幅度各为入射波的倍。四、信号在传输线上多次反射过程。 在上面讲过的情况都是始端匹配的情况,当从终端返回的反射波回到始端时全部由始端电阻吸收,不再发生新的反射。但在实际情况下始端不一定匹配,因此反射波到达不匹配的始端时将发生新的反射,因此在始端和终端均不匹配时就会发生多次往复反射。这种现象会使传输的信号波畸变。在前面的讨论中,为了使问题简单,我们曾假设,这似乎与多次反射的讨论相矛盾。在本节讨论中,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分段考虑,即不管是始端还是终端在讨论时均看作为终端。每次反射时,将反射的波形看作为入射波,该波要到达的端点看成是终端,这样即可用前述的结果进行讨论。以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突出物理意义。由于始终端均不匹配,则入射波不再以1/2分压,而是以某个比值分压。由于,前述推导中方程解的四个系数不再以简单的两个系数替代,所以这里只是定性的分析,不再是严格的定量解。下面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多次反射的一般分析方法。 如图1.11所示的理想传输线系统,传输线波阻抗Zc =150,信号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