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_第1页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_第2页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_第3页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_第4页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促织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注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放 妻: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以出旬“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 和不得意

2、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 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 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2.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 D.运用了借代和对比(或反衬、衬托)的手法。诗人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以“悲 丝” “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呜声啼叫相比较, 都无法让人达到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的效

3、果。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 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作者 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 怀。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意思是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 音如此感人。以“悲丝” “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同时,还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悲急的音乐声同促织的自然真

4、切的啼叫声对比,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 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 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蚕麦二首(其一)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注)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 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 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

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 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 要分析。【答案】. B.本诗首联以“天养人”为起句,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颈 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写面 对一

6、年来得之不易的大丰收,自己借来千钱也要参加四邻乡亲举办的秋社祭祀活动,表达 对丰收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 己,而非是自己真的懒散。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 这里的“嫌”所表达的应该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首联“贫病可怜天养人”是“起”,作者感慨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点出 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

7、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颈联话锋 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 如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 心。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注)张说:唐代诗人,此诗创

8、作前一年,作者由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受命为幽州都督等 职,在任数月,政绩颇可观。此诗是作者因岁序之改有感而作。燎火:即庭燎,庭中用 以照明的火炬。日:喻指皇帝。.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分别写两地的景物和气候,雪和梅反复互喻,饱含着对仕途遭遇的酸甜苦辣 之感。B.诗的颔联抒发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慨叹,表现出对世事难料、时光蹉蹈而不能自主的复杂 心理。C.诗的颈联通过对边镇和京城两地不同境况的抒写,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盼望进京做官的心 情。D.诗的尾联写诗人暗暗地遥遥祝祷,幻想着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 祝寿。.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 D.

9、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 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D. “诗的尾联为自己祝寿”错误。诗后的注释已点明“日”字比喻的是皇帝,因而此 句祝寿的对象应该是皇帝,而不应该是诗人自己。尾联实际上表现了诗人盼望进京在皇帝 身边做官的急切心情,有媚上之嫌。故选Do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 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 遭遇。

10、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 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 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渝祓,割鸡令得近乡关。注:凌云:楣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渝祓:即荐拔。割鸡: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 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

11、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下列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司马相如的故事盛赞朋友才华横溢,并用借代手法表明其身居卑微的官位,前后对比,感情强烈。B.颔联写友人本应安享晚年,却依旧为仕途奔走,只能等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C.颈联以不合正常节奏的节奏构成对偶,诗句读来拗崛顿挫,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牢骚 不平之气。D.诗人在结尾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推荐自己做个靠近家乡的地方官, 语气委婉而谦卑。.诗人给执政诸公的“寄语”情感复杂,请你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答案】. D.对友人才华横溢的赞美与怀才不遇的同情:友人有相如之才,却屈居低位

12、,年老依旧 在为仕途奔波操劳,令人同情。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颈联写友人心系喝 酒,看似豪迈,却是为怀才不遇、年华流逝而心生悲愤。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尾 联用典,写诗人希望诸公能让友人做个靠近家乡的小小地方官,让他的才能稍微得到一点施展。【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 “语气委婉而谦卑。”错误,诗人是为朋友求官,语气虽委婉,却并非谦卑,而是说自 己友人大才只能小用,带有怨愤不平之气。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首联说老友有像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却只是身处下僚,可概括出,对友人才华横溢的赞 美以及对位沉下僚的同情;由颔联说友人头白眼花却仍奔走

13、仕途,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挂冠归去,可概括出,对友人 迫于生计,委身官场的同情;由颈联的心系喝酒,豪兴犹在,盛年不再,从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这貌似旷达, 内心却有种种牢骚抑郁,由此概括出,为友人的怀才不遇、年华流逝而心生悲愤; 由尾联作者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 官。可概括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中用人才的渴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弃官归山居雍陶不爱人间紫与绯,却思松下著山衣。春郊雨尽多新草。一路青青踏雨归。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中,诗人用“不爱” “却思”等词语直接表达了友人的人生选择和追求。“

14、松”是描写山居环境的典型意象,与“桃李” “榆柳”等描写田园风光的意象不同。“春郊雨尽多新草” 一句描绘了一幅春天郊外雨后新草长出的图景,色调清新自然。D.尾句诗人用“踏雨归”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色彩词运用的艺术效果。【答案】. D.“紫与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借指高官显宦或者仕位、官阶。“不爱人间紫 与绯”表达了友人不慕功名的心志。“青青”运用叠词,写出了 “春郊”青草的生机与 旺盛,营造出清新、美好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友人潇洒、闲适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 其隐居选择的赞赏,同时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

15、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能力。D. “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错误。结合诗意,尤其是 三、四两句可以看出,诗中所写的景物是清新自然、富有生机的,“一路青青踏雨归”正 是诗人与友人陶醉于大自然中的表现,这里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选择归隐的肯定和赞 美,并无“伤感”与“担忧”。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明确了赏析的方向,即“色彩词运用。抓住“紫” “绯” “青青”这三个词,首 先理解其字面意思,“紫” “绯”借指红色和紫色的官服,结合诗句大意可知,“紫” “绯”运用了借代手法,表明友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的心 志。“青青”

16、指的是春草的颜色。“青青”是典型的叠词,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展现了 春季郊外的勃勃生机,色调清新自然。体现出友人享受这种田园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其 选择隐居的赞赏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嘉峪关感赋(其三)林则徐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磺入遥天。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 前。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注)林则徐在 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嘉峪关 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燕磺:代指关外西域之地。贰负陈尸: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

17、变成干尸。匈奴断臂: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B.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绝不能与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西域即已列入华夏版 图。C.颈联巧用典故,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和汉武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业 绩。D.作为客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关,追古思今,浮想联翩,悲怨陡生,艺术感染力 强。2.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答案】. D.抒发深沉悠远的家国情怀,他驻足嘉峪关,抚今

18、追昔,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 担忧;礼赞华夏文明的悠久,他借用贰负作恶被诛的典故,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 明气象;缅怀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他引经据典,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他借古抒怀,期盼道光皇帝能振作精神,励精图 治,重振国威。(答对三点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D. “客中赠别诗”错误,由本诗的标题及全诗的内容来看,应为咏史怀古诗,且“悲怨陡 生”的说法也不准确,这首诗的情感是昂扬高亢的,抒发的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首联“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中作者

19、驻足嘉峪关,追述古今,由边塞之思, 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作者虽然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但仍心怀天下,表现了作者为 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担忧的感情。颔联“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磺入遥天”写嘉峪关绝非楚汉相争的鸿沟,把关内关外分 成两半。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盛世,关外的土地一一无论是浩瀚无际的戈壁,还是大雁停 留的浅滩一一全都属于中国辖管,表现作者对悠久的华夏文明的赞颂,歌颂华夏民族文治 武功的文明气象。颈联“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作者此处用典,用具体史例,进一步歌颂了 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业绩。汉武帝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 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

20、骞提出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 的计划。作者由此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治理成效。尾联“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在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 成效的同时,通过“何时此地罢防边”,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盼望道光皇帝发扬汉武 帝的精神,不因战事暂时失利而气馁,要重新振作起来,抗敌御侮,处变不惊,励精图 治,宣扬国威的迫切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

21、宵垂泪痕。.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朱门沉沉按歌舞”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此处“朱门” 代指权臣贵族,写权臣们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 作乐的情形。“戌楼刁斗催落月”,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 诚。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 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 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D.这首诗既有生动的描写,丰满的形象,也有

22、充沛的感情,深刻的思想。语言精练自 然。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描绘了许多对比鲜明的情景,请结合诗歌任选两 处进行赏析。【答案】. D.“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与马棚里战马肥死,武 库中弓弦霉断形成对比。“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沙头空照征人骨”: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 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岂有逆胡传子孙! ”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 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中原干戈古亦闻” “遗民忍死望恢复”:两句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

23、” “将军不 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 “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错误。本诗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行文具有现实 主义的风格。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意思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马棚里战马肥死, 武库中弓弦霉断。这里将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国土沦陷的现状只指寻欢作乐与抗金 的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形成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 片荒废的现状。“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沙头空照征人骨”写到落月的 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

24、映。将生者无聊幽怨与死者暴尸沙场进行对比,生与死的对比 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岂有逆胡传子孙!”写到中原大地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写到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这里将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 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中原干戈古亦闻” “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遗民忍死偷 生盼望着失地收复。“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 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这里将中原战争不断,遗民渴望收复失地 和朝廷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下达了十五年以及

25、驻守在边疆的将军不去作战的现状形成对 比。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参片雨过城头,黄鹏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 里使,闻已到瓜州。注武威;今甘肃凉州。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还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 更丰富。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鹏,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 垫。C.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籍,意味 深长。D.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

26、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 变化。.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答案】. B.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 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 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B. “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鹏,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分析错误。诗歌首联 写作者在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鹏飞上戍楼,暮春的边城一片空寂,营造 了一幅悲凉的意境,使得此时的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觉。故选Bo2.本题考

27、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个 “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 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 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 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 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 表达出来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浦途中 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28、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 无?(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 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为问寒沙新到雁” 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 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来时还下杜陵无” 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 深致地表现了出来。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

29、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答案】B“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 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 悲凉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 “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 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

30、舟水、漂泊无依之 感。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 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传说阮籍作“青白眼”。黑 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 示轻蔑。与白鸥盟: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 禄之心。.下列对本诗理解不e哪.

31、的一项是()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 至极。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 的雅致。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 出来了。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 洒脱。.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 C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因世 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 那种自由自在生

32、活的愿望的流露。【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C “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青眼”运用阮籍的典 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 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 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这 里写

33、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 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桃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注)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三 更津吏报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三更 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1.下列对

34、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争分”写出了岭水分流的态势,“暗”字表现了桃榔椰叶的茂密。B.颔联写诗人怕毒雾、蛇草,避沙虫、燕泥,写出了途中提心吊胆的情状。C.颈联以五月收获稻米、三更时津吏就报潮汛到来表现了岭南人们的勤劳。D.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末句“红槿花中越鸟啼”。【答案】. C.本句写红槿花开,越鸟在花丛中啼鸣,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岭南风景图。本句以乐景 衬哀情。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本句以景 结情,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本句视听结合,使画面 充满立

35、体感,生动形象。(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C.颈联两句的意思是“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 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这两句并非在表现岭南人们的勤劳,而是在表现岭南与北方 不同,并为尾联抒发诗人被谪贬瘴疣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最后一句“红槿花中越鸟啼”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 那树上越鸟的鸣叫,这是一幅典型艳丽的岭南风景图。作者此处写岭南美景并非是为眼前景色所陶醉,而是写岭南的风物与自己北方的故乡的不 同,此处表面上是写岭南美景,其实

36、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 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同时,诗句中以视觉的“红花”和听觉的“鸟鸣”进行描写,视听结合,使所描写的画面 立体形象,更有感染力。最后,诗歌以描写景物结尾叫以景结情,此句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 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 思。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笛曲

37、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 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从体裁上看,两诗属于 ;从题材上看,高诗属于 。.两诗皆说风传笛曲,境界动人,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 七言绝句边塞诗.高诗实写雪净月明之夜听到梅花落的笛音,想象梅花落满关山的场景,虚实相生,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征人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李诗实写春夜洛城听到折杨柳的笛曲声,想象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表达 了客居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之心切。【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和题材的能力。两诗都是四句,每句七言;两诗押韵“间” “山” “城” “情”,都是平声韵,所以从体 裁上看,两诗属

38、于七言绝句。塞上听吹笛诗歌里面有“胡天” “牧马” “羌笛” “关山”等意象,都是边塞特有的 景象,题目中还有“塞上”,都表明此诗为边塞诗。.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 花落?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 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 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 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

39、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 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 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 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 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 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潘桥即为 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 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

40、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所以,诗人 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 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 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春夜洛城 听到折杨柳的笛曲声,想象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强调“此夜”,是面对 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 “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夜泊水村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

41、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老子:陆游自称,犹言老夫。.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箭上的羽毛早已脱落,叹息自己不能刻石勒功。B.颔联写自己想横穿大漠参加北伐的壮志,及对抗金缺乏斗志的士大夫的批评。C.颈联写诗人因为时光无情,霜染双鬓,青春难再,所以他不畏生死,报国效力。D.尾联写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在停泊于湖边的船上,卧听新雁鸣叫,心情复杂。.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C(1)首联:手法:用典,用窦宪登临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作用: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了未能抗金、壮志难酬的惋

42、惜哀痛之情。(2)颔联:手法:对比,自己想横穿大漠参加北伐,与诸君只会相对哭泣形成鲜明的对比。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表 达了诗人抗金的决心不息,以及对抗金情绪低落、缺乏斗志的士大夫的不满和批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写诗人因为时光无情,霜染双鬓,青春难再,所以他不畏生死,报国效力。”错误。强加因果。颈联揭示了岁月蹉蹈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双鬓 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 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作者抱定了

43、 “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 他的志向的人。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写了诗人陆游山村闲居时的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1)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 成。属于用典。“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2)颔联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

44、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 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 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 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 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属于是对比的手法。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隐居士 谢逸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 不入州。注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玉唾:珍贵的书籍。 庞公:即庞德公,后汉隐士,其

45、事迹载于襄阳耆旧记。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以隐居明志,在选择住所方面,只求有幽静的树林水塘,就心满意足。B.颔联写先生藏书之富、读书之勤及治学之久,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与感叹之情。C.先生在四海之内所谓的“相知”,志趣实则与先生不同,谁也没有被先生垂青。D.先生生不逢时,高卧庵中,虽然头发变白,却内心藏着一段人世报国激情。2.尾联是如何表达对“先生”的赞美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C.作者运用庞公不入州门的典故,赞扬庞公清操自励,旨在借此歌颂“先生”如同庞 公,是真正的隐士,并以此自励。拿襄阳耆旧来相比,别人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 为延誉出山作准备,先生

46、却独如庞公,始终不入州门,写庞公正是以古喻今,衬托“先 生”孤高独行的风格。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赞美先生的风格和节操。【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C. “谁也没有被先生垂青”错误。颈联“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告诉我们, 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 “高卧一庵”的生活。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对“先生”的赞美之情的。作答时可以结合抒情手法和 表现手法等加以分析。结合注释可知,庞公是庞德公,后汉隐士,尾联中“庞公不入州”表明庞公清操自励, 始终不入州门,有着崇高

47、的品格和声望。作者运用庞公的典故借此赞美先生和庞公一样崇 高的品质;尾联“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中“节独苦” “只有”等词语表明,庞公不同 于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的那些襄阳故老,清高自励,写庞公正是以古喻今,是对“先 生”的一种映衬。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赞美先生孤高独行的风格和节操,突出体现 先生是真正的隐土。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

48、从杨柳和春风写起,写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B.颔联以“倾” “涨”夸张地抒发了诗人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诗人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 “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2.诗人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例说明。【答案】1 . C2.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 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 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 涨起,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悲痛之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

49、出,镜颜朱早 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 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直接抒情:尾联“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直接抒发诗人的无 奈愁苦的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诗人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错误,不是因为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只能”太过于绝对,从诗的背景可知此诗是王安石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 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 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 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50、而不是只能辞官归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寻找诗人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方法。可以从抒情方式入手。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间接抒情:首联客思似杨柳”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颔联“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 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悲痛之重。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 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直接抒情:尾联“未知轩冕乐,但

51、欲老渔樵”直抒胸臆,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 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 为生的意愿,写出王安石内心的无奈。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出句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 雅谦恭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

52、很好 的表达效果。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 群的故友形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 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2.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 A.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 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 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A. “儒雅谦恭”错。从

53、诗歌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这是写自己 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 很有游土的风貌,“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写 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诗七言八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 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 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 形,但现实却是“身老

54、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 壮志难酬的郁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其人生暮年的悲苦之 情,表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悲。“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直接抒 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释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迁流:迁徙、流 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55、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颌联 以喻写悲愁之多,以 暗写时光流逝。.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 江声不尽草木秋. (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2)异: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 激愤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 草木依旧枯黄。“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 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由此

56、可以概括出答案。注意填空时,第一 处填写“不尽” “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廛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 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 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 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 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 蜀地。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千古

57、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 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 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 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根据以上分析,两诗的相同点都是借孙权的典故表达自己面对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壮志 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感;不同点是辛弃疾借用典故表达的是物是人非,不能收复中 原的遗憾,陆游借用典故表达的是一种壮志难酬而又被任用于远离都城的四JI后的激愤不 满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

58、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注夜合花:又称合欢花,花瓣红色,叶子夜间成对相合。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述了夏夜在庭院中所见到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 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B.中间二联写二人话旧,但因离别的年头太多,世事沧桑变迁,相叙的往事太伤感、凄凉 而只好中断聊天。C.尾联中着一 “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之情,而“愁见”尽显诗人难以面对 的惜别之情怀。D.诗歌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欢饮和苦叙之间,蕴含了诗人 漂泊坎坷的人生历程。2.近代诗人俞陛云评论中

59、间两联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 所有也。”(诗境浅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答案】. B.俞陛云的评论是有道理的。颔联用议论和抒情写出长久分离又音信断绝的表兄弟二人 今日重逢叙旧,但因其间所发生的事情太凄凉又不忍心听下去。颈联是用白描的手法写 今昔的变迁。儿女如今都长大成人,可当年的亲友有不少已经辞世。这四句虽然并没有 直接描述亲故重逢的欣喜和人生遭遇的甘苦,但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 是容易使中年以上的人产生共鸣的。(意思对即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而只好中断聊天”理解有误,“不可听”的意思是“不忍心听”,并

60、没有说“而只好 中断聊天”。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天真”即为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的含义。因此提干要求“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 “天真”这一特点,就要赏析本诗表达的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性情。颔联:从内容和情感角度看,“旧事凄凉”,两人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 绪。那纷乱的年代,“远书珍重何曾达”,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 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 不下去。运用议论和抒情手法,表达这种人世凄凉之感,让人为之伤心。颈联:“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