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案_第1页
《生物化学》教案_第2页
《生物化学》教案_第3页
《生物化学》教案_第4页
《生物化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周第1次课(9月24日)第2次课(9月25日)第3次课(9月26日)第4次课(9月27日)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第1-6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周五19护理7班第3-4节;教材P1-P10页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生物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及基本单位。熟悉: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生物化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解决问

2、题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物化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难点:生物化学的概念;生物化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教师自我介绍(1分钟)。2、考勤(4分钟)。二、讲解内容1、课堂导入新课(5分钟)。2、讲解生物化学的概念(10分钟)。3、讲解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5分钟)。4、讲解生物化学的三个发展阶段(15分钟)。(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3)分子生物学阶段5、我国对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5分钟)。6、生物化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5分钟)。7、重点讲解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5分钟)。(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

3、(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3)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8、课堂答疑(5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第七周第1次课(10月8日)第2次课(10月9日)第3次课(10月10日)第4次课(10月11日)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第1-6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

4、8班第3-4节;周五19护理7班第3-4节;教材P10-P17页章节名称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二、三、四节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示、仿真等)实验室等)教学目标: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变性。熟悉: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和分类。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蛋白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蛋白质变性、沉淀等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蛋白质的兀素组成及特点;蛋白质理化性质。难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理化性质。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

5、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5分钟)。2、重点讲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20分钟)。3、讲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0分钟)。(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讲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25分钟)。(1)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2)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3)蛋白质的变性(4)蛋白质的沉淀与凝固(5)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5、讲解蛋白质的分类(10分钟)。6、课堂答疑(5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

6、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第八周第1次课(10月15日)第2次课(10月16日)第3次课(10月17日)第4次课(10月18日)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第1-6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周五19护理7班第3-4节;教材P18-P31页章节名称第三章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掌握酶的概念、酶的分子组成、活性中心;掌握底物浓

7、度、酶浓度、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熟悉:酶原、酶原激活、同工酶的概念。了解:酶的作用机制及酶在医学中的应用。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酶的分子组成;酶的活性中心;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难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酶的分子组成(5分钟)。2、讲解酶的活性中心(10分钟)。3、讲解酶活性的调节(15分钟)。4、重点讲解酶促反应的特点及作用机制(15分钟)。5、讲解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25

8、分钟)。(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6、讲解酶在医学上的应用(10分钟)。7、课堂答疑(5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第九周第1次

9、课(10月22日)第2次课(10月23日)第3次课(10月24日)第4次课(10月25日)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第1-6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周五19护理7班第3-4节;教材P32-P54页章节名称第四章维生素第五章生物氧化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示、仿真等)实验室等)教学目标:掌握:掌握维生素的概念,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线粒体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熟悉: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点,ATP的生成方式、能量代谢相关内容。了解:体

10、内其他氧化体。运用:学生能够运用维生素知识在临床工作中进行营养指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维生素的概念;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呼吸链的组成。难点: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维生素的概念(5分钟)。3、讲解维生素缺乏症发生的原因(10分钟)。4、简单讲解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5分钟)。5、其余内容课下自学5、讲解线粒体的氧化体系(50分钟)。(1)呼吸链的组成(2)氧化磷酸化(3)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4)ATP与能量代谢6、其他氧化体系(10分钟

11、)。7、课堂答疑(5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第十周第1次课(10月29日)第2次课(10月30日)第3次课(10月31日)第4次课(11月1日)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第1-6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周五19护理7班第3-4节;教材P55-P7

12、2页章节名称第六章糖代谢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糖的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糖异生的概念和意义;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熟悉:糖的生理功能及代谢概况,磷酸戊糖途径。了解: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运用:学生能够运用糖代谢知识解释血糖水平异常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糖的无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血糖的来源和去路。难点:糖的无氧氧化及有氧氧化过程。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糖的生理功能(5分钟)。2、讲解糖代谢的概况(

13、10分钟)。3、重点讲解糖的分解代谢(30分钟)。(1)糖的无氧氧化(2)糖的有氧氧化(3)磷酸戊糖途径4、重点讲解糖原的合成与分解(20分钟)。(1)糖原的合成代谢(2)糖原的分解代谢(3)糖原合成与分解代谢的意义与调节5、讲解糖异生途径(10分钟)。6、讲解血糖的来源与去路(5分钟)。7、血糖水平的调节(5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

14、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第十一周第1次课(11月5日)第2次课(11月6日)第3次课(11月7日)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7班第1-8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教材P73-P85页章节名称第七章脂类代谢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与排泄、血脂、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及功能。熟悉:脂类的生理功能、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了解:脂类在体内分布、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化检验报告单中脂

15、类含量的变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血脂的组成及功能。难点:脂类的代谢过程。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脂类在体内的分布(5分钟)。2、讲解脂类的生理功能(5分钟)。3、重点讲解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20分钟)。4、讲解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15分钟)。5、讲解磷脂的合成代谢(15分钟)。6、讲解胆固醇代谢(10分钟)。7、讲解血浆脂蛋白代谢(10分钟)。(1)血脂的概念(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3)血浆脂蛋白代谢及功能(4)咼脂蛋白血症8、课堂答疑(5分钟)。三、参考资料:1、

16、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第十二周第1次课(11月12日)第2次课(11月 日)第3次课(11月14日)第十二周第1次课(11月12日)第2次课(11月 日)第3次课(11月14日)1313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7班第1-8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教材P86-P98页章节名称第八章

17、氨基酸代谢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氮平衡的类型、必须氨基酸的概念;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的来源、去路及转运方式。熟悉: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一碳单位的概念、载体及功用。了解:氨基酸代谢的概况,血氨的来源与去路。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蛋白质的需要量与营养价值;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难点:一碳单位的概念及代谢。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蛋白质的生理功能(5分

18、钟)。2、讲解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10分钟)。3、重点讲解氨基酸的一般代谢(35分钟)。(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2)氨的代谢(3)a-酮酸的代谢4、个别氨基酸的代谢(30分钟)。(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2)一碳单位代谢(3)芳香族氨基酸代谢5、课堂答疑(5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第十三周第1次课(11月19日)第2次课(11月20日)第3次课(11月21日) 2、参考资料: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

19、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7班第1-8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教材P99-P106页章节名称第九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核酸的组成成分、基本单位及核苷酸的链接方式。熟悉:核酸的分布与功能,核酸的元素组成及特点,核酸的一、二级结构,DNA的变形、复性及核酸的分子杂交。了解:体内重要核苷酸衍生物,核酸的咼级结构及一般理化性质。运用:学

20、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核酸的元素组成及组成单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难点:DNA的咼级结构;DNA的变形与复性。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10分钟)。2、讲解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10分钟)。3、重点讲解DNA的结构与功能(25分钟)。(1)DNA的一级结构(2)DNA的二级结构(3)DNA的高级结构4、讲解RNA的结构与功能(20分钟)。5、讲解核酸的理化性质(15分钟)。(1)核酸的一般性质(2)DNA的变性与

21、复性(3)核酸的分子杂交6、课堂答疑(5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第十四周第1次课(11月26日)第2次课(11月27日)第3次课(11月28日)第十四周第1次课(11月26日)第2次课(11月27日)第3次课(11月28日) #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7班第1-8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

22、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教材P107-P115页章节名称第十章核苷酸代谢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嘌吟核苷酸、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嘌吟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熟悉:嘌吟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概念,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了解:核苷酸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嘌吟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难点: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及补救合成途径。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

23、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嘌吟核苷酸的合成(20分钟)。(1)嘌吟核苷酸的从头合成(2)嘌吟核苷酸的补救合成2、讲解嘧啶核苷酸的合成(20分钟)。(1)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2)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3、讲解脱氧核苷酸的合成(15分钟)。4、讲解核苷酸抗代谢物(5分钟)。4、讲解核苷酸抗代谢物(5分钟)。5、讲解核苷酸的分解代谢(15分钟)。(1)嘌吟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6、课堂答疑(5分钟)。第十五周第1次课(12月3日)第2次课(12月4日)第3次课(12月5日) 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4、11月出版.2、参考资料: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7班第1-8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教材P116-P128章节名称第十一章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DNA复制的方式和体系、逆转录及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熟悉:DNA损伤修复方式、转录过程、真核生

25、物转录后加工、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了解: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DNA的复制过程;RNA的转录。难点:DNA的复制过程。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重点讲解DNA的复制(20分钟)。(1)DNA复制的基本特征(2)参与DNA复制的酶和因子(3)DNA复制的过程2、讲解DNA的突变与修复(10分钟)。3、讲解逆转录(5分钟)。4、讲解RNA的生物合成(15分钟)。(1)讲解转录模版和酶(2)转录过程(3)真核生物转录后的加

26、工5、讲解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10分钟)。6、讲解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10分钟)。7、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自学)。8、讲解基因工程与聚合酶链反应(10分钟)9、课堂答疑(5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第十七周第1次课(12月17日)第2次课(12月18日)第3次课(12月19日)第十六

27、周第1次课(12月10日)第2次课(12月11日)第3次课(12月12日) 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7班第1-8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教材P130-P140章节名称第十二章肝的生物化学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生物转化的概念,胆红素的生成。熟悉: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了解:胆汁和胆汁酸化学。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物转化的概念;胆红素的生成。难点:胆汁酸的代

28、谢。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二、讲解内容1、讲解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5分钟)。2、讲解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10分钟)。3、讲解肝在蛋白质、维生素、激素代谢中的作用(15分钟)。4、重点讲解生物转化的概念(5分钟)。5、讲解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20分钟)。(1)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2)第二相反应一一结合反应6、讲解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5分钟)。7、讲解胆汁酸的代谢(10分钟)。8、讲解胆汁酸的生理功能(5分钟)。9、讲解胆红素的生成(10分钟)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

29、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授课时间周二19护理1-3班7班第1-8节;周三19护理4-6班第1-6节;周四19护理8班第3-4节;教材P141-P146章节名称第十三章血液的生物化学第十四章水与电解质平衡第十五章酸碱平衡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演示、仿真等)课堂讲授教室类型(多媒体、机房、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血浆蛋白质的组成,体液的分布与含量、水的生理功能;电解质的生理功能。熟悉:血液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质的功能、血红素生物合成的原料,体液电解质的组成分布特点,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了解:血红素生物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