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共体反规避立法概况及规定解读_第1页
欧共体反规避立法概况及规定解读_第2页
欧共体反规避立法概况及规定解读_第3页
欧共体反规避立法概况及规定解读_第4页
欧共体反规避立法概况及规定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欧共体反规避立法概况及规定解读上世纪 80年代初, 各进口国反倾销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加 强, 出口倾销商纷纷采取各种手段以避免进口国对其产品征收反 倾销税 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出口商在受到 反倾销制裁以后 , 就通过将相同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到进 口国,在进口国组装或生产后再进入商业流通领域 , 或把相同产 品的形状加以改变 , 或对其进行深加工然后再出口到原来的进口 国, 或把上述零部件等出口到第三国进行组装加工后再由第三国 出口到原来的进口国销售 , 以达到规避反倾销税的目的 针对出口商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 ,欧共体于 1987年 6月对其反倾 销法进行修改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

2、针对规避行为的条例 , 即第 1761/87 号反倾销条例 欧共体第 1761/87 号反倾销条例 针对出口商对共同体的“零件倾销” (Part Dumping) 行为或 “螺丝刀式经营” (Screwdriver Operations) 行为 , 进行了限 制性规定 : 欧共体委员会可对在欧共体内组装或制造的并被投入 共同体商业的制成品征收固定的反倾销税 19941995 年欧共体又分别通过了 3283/94 和 384/96 条例(两条例中的反规避条款是一致的 , 本文主要针对后 者加以分析 ), 根据第 384/96 号条例的规定 , 欧共体反规避立法 措施主要有组装规避和其他形式的规避

3、两种类型欧共体的反规避立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0 年 5月 16日,关贸总协定部长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欧共体零部件进口 反倾销规则案 ( 即著名的“改锥案” )的专家报告 该报 告对反规避的立法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欧共体反规避立法概况 随着各进口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 , 出口倾销 商纷纷采取各种手段以避免进口国对其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当时,日本或者韩国的某些出口商 ,将他们的制成品 , 例 如照相机 复印机 电子打印机 电子秤 以及液压挖土机等 ,在欧共体被征收反倾销税后 , 便转而在欧共 体投资设厂或者组建合营企业 , 然后把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的 零配件出口到欧共

4、体 , 由这些工厂或者合营企业组装或者加工成 制成品,在欧共体内进行销售由于欧共体的征税对象 是制成品 , 零配件不属于制成品的相似产品 , 也不属于同一海关 税则号之内 , 因此 , 欧共体无法限制这类零配件的进口 欧共体认为 , 日本韩国出口商的这一行为显然是为了规 避业已在上述产品上征收的反倾销税 , 非但不能避免国内工业所 受损害,还使反倾销法流于形式 ,违背了基本的公平贸易理念 基于此考虑 , 欧共体通过了 1761/87 号反倾销条例 , 针 对组装规避作出了反规避的规定 : 欧共体委员会可对在欧共体内 组装或制造的并被投入共同体商业的制成品征收固定的反倾销 税然而, 欧共体的反倾

5、销法在实践中的救济力显然不能缓解规 避行为对其有关工业所造成的压力和损害 , 其反倾销条例虽经几 次修订 , 但远非完美无缺 对零件倾销征收反规避税后 , 出口商便把生产转移到第三国进行 , 以逃避反倾销税的发生 为了应付新的规避形式 ,1995 年 12月 20日,欧共体开 始实施第 384/96 号反倾销条例 ,较之以前的反倾销条例 , 该条 例对反规避措施的规定更加具体 更为严密 更 具可操作性 其表现为 :( 一) 新的反规避立法的范围扩大1987 年的反规避立法并没有对规避进行定义 , 且其内容只规 定了在欧共体境内的组装规避 , 而新的反规避立法在此基础上还 规定了通过在第三国组装

6、规避的情形 第 384/96 号条例 增加了针对“第三国规避行为” 按第 384/96 号条例 , 反倾销税可适用于在反倾销税针对的出口国之外的第三国国内 装配完成的产品 在欧共体反倾销实践中 , 也曾有一些案 件涉及到“第三国规避行为” ,但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的立法 , 欧 共体当局主要援引原产地规则等法规裁定征收反倾销税 1992 年欧共体委员会对日本在中国大陆组装的彩色电 视机提起反规避调查 , 实际上也属于这种类型 可以看出 欧共体原产地规则在反倾销中起着重要作用 , 是限制出口商规避 反倾销税的重要法律依据 现欧共体理事会将此类所谓 的规避行为进行了专项立法 , 从而为反规避调查提供了

7、更大的便 利 较之于原产地规则 , 反规避立法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新的规定改变了过去的原产地原则 , 为反规避调查提 供了更大的便利 ,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阻止倾销商通过第三国 采取反倾销规避措施 , 从而更有力的维护反倾销措施的后果 同时欧共体已经认识到旧规定只会鼓励制造商在第三 国的投资设厂 , 从而导致欧共体的投资下降和就业率的降低 另外,新规定还对规避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 即“规避 是贸易方式的一种变化 , 这种变化若不是旨在避免被征收反倾销 税,便无足够的正当理由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利用适用条件上的限制 , 并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法 , 使反规 避立法的定义更为精确 , 同时

8、使其适用范围进一步得到了扩大 (二)新的反规避立法对适用时间和主体的扩大旧的欧共体 2423/88 号条例明文规定 , 规避成立的前提条件 必须是组装商与被认定倾销产品的生产商有业务上的联系 新的规定在这方面作了两方面的改变 : 一是取消上述 “联系”的规定 , 将反规避条款的规定扩大到与国外倾销商无任 何联系的厂商 , 即原则上在欧共体或第三国组装“相同的产品” 的公司,即使与另一个国家的被认定正在倾销产品的公司没有任 何联系,但仍会受到欧共体新条例所确立的反规避规则的处罚 ( 即被征收反倾销税 ) 另外反规避措施的适用时间扩大 旧的反规避条款规定 , 反规避行为的发生是反倾销调查 之后,但

9、新的反规避条款规定 ,反规避行为是在“装配活动在反倾销程序即将开始之前开始或实质增加”该规定无疑将反规避行为的调查时间进行了扩大 事实上许多生 产商并非是在反倾销调查发起之后 ,才在欧共体或第三国开展组 装业务 时间向前延伸无疑防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是,该规定对“开始之前(ju st prior to) ”和“实质 增加”(a substa ntial in crease)并没有作出解释,赋予了欧共体委员会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三)新的规定采用了“ 60%规则”和“ 25%规则” 欧共体虽然仍坚持零部件构成规则 ,但是新的条例规定“产 于面临反倾销措施国家的零部件价值达到装配所使用的全部零 部

10、件价值总值的 60%以上”这明显比 1988年的“ 50%规 则”的规定有所放宽 但是该条件和其他条件同时符合 , 则就构成规避 ,将被征收反倾销税 另一方面 , 欧共体新 规定如果组装中的增值大于组装制成品生产成本的25%,则在任何情况下不构成规避 这主要吸收了乌拉圭回合反倾销 守则 (草案)的增值标准 ,该标准有利于预防反规避措施的滥用 值得指出的是反规避条款中 25%的增值标准与判定货物 原产地的增加值标准有两点不同之处:其一,原产地标准的增值要考虑当地来源的零部件的价值及加工组装程序中的增值这两 方面的价值之和 ;其二是原产地标准中 ,增值幅度是与制成品的 工厂交货价 (出厂价)相比,

11、 而不是上述 25%标准中的生产成本 ;工 厂交货价包括生产成本 利润销售及一般行政 管理费用 (Selling,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and Profits,SGA) 尽管两者均为增值 , 但计算时其分子 分母的含义均不相同 此外 25%的增值是判定是 否构成“规避”的一个条件 ; 原产地中增值是用来判定货物是否 取得加工地的原产地证书的一种标准 (四)新的规定采用了“倾销”和“损害”标准 , 出现了对其 他规避形式的规定1996年反倾销协定中的一项限制性的标准 , 即“根据组装产 品的价格 /数量导致反倾销税的救济效果受到损害 , 并且有证据 表

12、明与原先确定的相似产品的正常价值相比 , 存在倾销证 据” 该规定对反规避税的征收作了一个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反规避措施的滥用 该立法的理论依据在 于, 反规避税只能是一种反倾销税 , 而不能是国内税 , 这样才能符 合WTO勺基本原则此外, 在第 384/96 号条例中 , 出现了对其他规避形式的规定 这显然极大的拓展了规避可能采取的形式 , 按照欧共体 委员会的解释 , 主要包括如进口拆散的成套配件 错误的 原产地申报以及对产品的轻微改变等 但由于欧共体 委员会没有进一步的实践和解释 , 因此对其他形式 , 我们应该继 续关注 (五)第384/96 号条例还增加了反规避措施程序性的规定

13、 1988年的反规避立法规定了所有反规避措施均适用反倾销 程序随着案件数量的日益增加 , 为了更好的发挥反规避 立法的最佳效果 , 欧共体新的反规避立法增加规定了一些特殊程 序性的规定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 具体规定了 反规避调查的起止时间 新的条例规定反规避调查一般 应在 9 个月内结束 , 如果欧共体委员会认为情况特殊 , 可以经提 交理事会讨论后由简单的多数表决通过来延长调查时间 这比反倾销调查规定的“一年内但最长不得超过 15 个月”有所 缩短 这表明欧共体对反规避制度的重视 2. 从 特定多数到简单多数 与 1988 年的“改锥条款”比较 , 由于理事会投票决策机制发生变化

14、, 如果事实表明要采取反规避 措施,根据欧共体委员会的建议 , 欧共体理事会经简单多数同意 , 从零部件在海关的登记之日或从要求提供担保之日起 , 对进口的 原产于倾销国家的这些零部件征收反规避税 , 而无须遵守过去的 特定多数同意表决制 上述新的规定同样也适用于欧共 体反倾销程序规则 3. 实行海关登记和证明书制度 零部件的海关登记起始日期决定于欧共体委员会在欧 共体的官方公报上发布立案后并向海关部门通报要求对有关受 到规避指控的相似产品或零部件进行登记的日期 一旦 确定规避行为成立 , 则反规避税的征收就直接溯及到登记之日 , 同时对于登记之前的零部件免受反规避调查 如果进口 商能在反规避

15、调查之时获得一份证明其进口的零部件不构成规 避的一份海关证明书 , 就可被免于反倾销调查及被征收反倾销税具体的申请程序是由进口商向欧共体委员会或理事会 提出书面申请 , 由其根据申请进行全面评估来决定是否发放 与 1988 年条例相比 , 新条例对反规避措施进行了重大修正 , 无论从适用范围 ,还是实质要件抑或程序规则 , 新条例规定得更 具体更严密,也更具操作性 , 充分满足了欧共体反规避 实践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其保护主义色彩更为浓重, 但其中的某些规定如“损害”“倾销”标准以及程序规则 上的“中止程序” , 对反规避措施的滥用起到了一定限制作用 二 欧共体反规避立法规定解读欧共体理事会 1

16、995年 12月 22日通过的欧共体反倾销规 则(第384/96 号规则)在国际反倾销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的 反规避措施也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 反映了当前反规避措施的新发 展以下具体分析欧共体的反规避措施 根据第 384/96 号条例的规定 , 欧共体反规避措施主要有组 装规避和其他形式的规避两种类型 另外, 本论文也对与 反规避措施有关的欧共体原产地规则一并讨论 , 因为欧共体一再 强调,这些规则对决定第三国规避措施是否存在有重要作用 (11)第 13 条共有五个条文 , 包括了一个一般的条款和一个关于 特定规避措施的条款 第13(1) 条的规定十分模糊和广泛 可以适用于任何“第三国与欧

17、共体之间发生于实践 过 程或者行为的贸易方式” ,第 13(2) 条只适用于具体的规避措施 , 即组装规避 (assemble operation) 措施 (-) 组装规避第 13(2) 条规定了具体的组装规避 第 13(2) 条规定 (12):在下列情况下 , 在共同体或第三国进行的某种装配经营被视 为规避现行的反倾销措施 :l. 这一经营是在发起反倾销调查之 后或是在此之前开始的或迅速扩大的 , 并且有关的零件来自这个 受到反倾销措施的国家 ;2. 这些零件构成装配产品的零件总价 值的 60%或 60%以上,然而, 如果这些零件在装配或完成过程中的 增值大于生产成本的 25%,则决不应视为

18、发生了规避 3. 反倾销措施的矫正效果正在从组装的相似产品的价格方面和或 数量方面受到损害 , 并存着与以前为相似或相同产品确定的正常 价值有关系的倾销的证据 第 13(2) 条包含了在欧共体内和第三国内组装规避的条件 对于第一个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 , 和旧的反倾销条例 (第 13(10) 条)相比, 并不要求组装生产商和受到反倾销调查的生产 商之间有联系 , 而只是要求所使用的零件来自受到反倾销措施的 国家第13(2)条第 2项规定了组装规避的实质要件 ,即 “60%规则”和“ 25%规则” (l)60% 规则“ 60%规则”是欧共体用来衡量来自被征反倾销税的制成 品国家的零配件占产品全部

19、零配件价值的比例 如果在欧共体内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原料 零配件价值 60%以 上产自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出口国 , 则对超过 60%的零配件征收反 倾销税 欧共体委员会通常要求受调查组装生产商提供 一份零件清单 ,并包括在调查期间零件的进厂价格 , 即包括运输 费用 (transport costs) 海关关税 (customs duties) 清关费 (customs clearance fees) 等费用 欧共体委员会还会要求该生产商提供每一零件的原产 地证明(包括原产地证书和成本细目 , 但是欧共体委员会并不是 必然地承认这些原产地证明的效力 (13)对于组装件 (sub-assembli

20、es), 欧共体采取了特殊的处理方 法如果组装件不被破坏就不能予以分开 , 则被视为一个 单一的部件 , 而不论组成这一零部件的各部件的原产地 (14) 对于可以拆开的零部件 , 欧共体采取个案处理的方 法, 一般在估计各零部件价格的基础上确定其原产地 然 后再决定来自受反倾销措施的国家的零部件所占的比例是否超 过 60%(2)25%规则25%是欧共体提出的一个新的指标 它以装配或者组 装中的增值幅度作为衡量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是否存在的标 准 如果零配件的增值不超过生产成本的 25%,就可以认定其行为构成规避 对这一规则的解释 , 欧共体有更大的 弹性,因为对何为生产成本 , 在实践中很难有

21、一个统一的标准 般认为,“生产成本”应排除SGA销售及一般行政管 理费用 ) 成本和利润 在实际解释时有两种方法 一种认为 , 生产成本 ( 不是零部件成本 ) 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劳动投 入生产中的开支 , 它应占包括零部件价值在内的生产成 本的 25%另一种解释方法认为除了以上的计算方法外,地方原产的零部件价值也应包括在那25%之内欧共体在非官方场合曾表示 , 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第一种解释方法 (15) 如果这样的话 , 那么组装商的解释便很难有说服力 因为组装成本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生产成本的25%的 ( 二) 原产地规则 由于零件的倾销涉及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零件价值之 间的比较问题 , 因

22、此确定零件的原产地是确定倾销是否存在的一 个重要因素 对于来自第三国的零部件 , 欧共体委员会有两种选择 第一, 他们可以不采取行动指导欧共体内工业提出新的 反倾销诉讼 在这种情况下 , 欧共体应首先决定从该国进 口的产品是否真正原产于该国 如果欧共体发现该产品 实际上原产于其它国家 , 如 A 国, 则欧共体会停止对来该第三国 的调查,而对来自第三国实际上原产于A国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这种情况发生在欧共体对“泰国滚珠案 (ball bearing from Thailand)(1 6) ”和“台湾电子打字机案 (electronic type writers from Taiwan)(17)

23、”的调查过程中 在泰国滚珠 案中 ,欧共体认为这些产品在泰国组装的事实并不能证明该产品 原产于泰国 , 事实上 , 该产品的原产地应是日本 在电子 打字机案中 , 部分成员国海关当局甚至认为 ,应该对日本回溯 (retro-actively) 征收反倾销税 (18), 因为这些产品的实际原产 地应是日本而不是台湾 除了展开新的反倾销调查之外 ,欧共体 (或其成员国海关 当局 )也可以直接调查该第三国产品的原产地 进行这一 调查的依据是欧共体的 2913/92 号(19) 条例: 非特惠原产地规则 (Non-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该条例规定了进 行原产地调查的实体和程序规则 此处仅讨论与反规避 措施有关的确定零部件的原产地的标准 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