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居士传》解析课件_第1页
《六一居士传》解析课件_第2页
《六一居士传》解析课件_第3页
《六一居士传》解析课件_第4页
《六一居士传》解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 一 居 士 传 我们以前曾学过欧阳修的文章,记得是哪篇么?当中的名句是?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欧阳修的文学创作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2、他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著有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著有欧阳文忠集。 2资料链接(了解背景) 熙宁三年(1070),64岁的欧阳修由知青州改知蔡州,这时,那个充满朝气、奋力拼搏的欧阳修早已不存在了,几度贬官,历尽坎坷,他的意志已十分消沉,于是自号“六一居士”,并写了六一居士传来表达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和无可奈何的苦闷,可以说,六一居士传正是作者晚年官场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欧阳修:初贬夷陵益慎职,无饮酒 又贬滁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改

3、知蔡州六一居士充满朝气,奋力拼搏安于职守与民同乐?青年中年晚年急流勇退、修身养性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将退休于颍水之上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阅大战涿鹿之原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赐其骸骨 累于此者既佚矣而讫无称焉请给下列红色词注音,并解释其涵义(zh)贬谪(yng)颍水,淮河支流(qio)责备,讥讽(zhu)涿鹿,地名,在今河北(gu)一种玉制礼器(hi)骨头。“乞骸骨”,归死故乡(y)通“逸”,安逸(q)通“迄”,至今恻然( c )恻隐之心。六一居士传一、更号原因二、“六一”之乐三、“三宜”归去向往归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结构: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退休谪:贬官3、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古:隐退辞

4、官今: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2、既老而衰且病既而且:又又又 (被动句)第一段重点文言词句积累:文脉探究问题:1.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 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之前有别的名号吗? 自更名 初谪滁山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何谓也?译:讲的是什么呢?是为五一尔,奈何?尔:通“耳”,罢了。奈何:怎么说?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第二段重点文言词句积累:“谓何也?”(宾语前置句)为:只是。(表判断)以:把,介词。 (状语后置句)固:本来。 聊以(之)志吾之乐尔。聊:副词,姑且。以:介,用。志:表明。译:姑且用它表明我的乐趣罢了。 胜道:说得尽。方

5、其得意于五物也。方:当时。其:指自己。(状语后置)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 虽:即使。阅:观看。(状语后置)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极:动词,尽情享受。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者也(判断句式)译: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轩:官车。裳:官服。珪:符信。组:印绶(一种彩色丝带,用来系官印或勋章。)劳:使动,使劳累。形:身体。于外,于内:从外面,从里面。(状语后置)病:生病。而:却。尚:尚且,还。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

6、夙愿焉。虽然:复合虚词,虽然这样。自乞其身:请求告老还乡。一日:一旦。皆:一同、一起。庶几:差不多。夙:素来的,旧有的。译:虽然这样,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一旦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把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同回归田园,就差不多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此吾之所以志也。所以:的原因。志:标明。也(判断句)累于彼者已劳矣累于此者既佚矣彼者:指那官场。此者:指这些物品。于:被动用法。 累:形容词作动,拖累。吾其何择哉?(宾语前置)我将选择哪方面呢?置之:停止辩论。【置辩:进行辩解、申辩。】区区:()私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数量少,不重要。2作者说明“六一”自号时运

7、用了什么形式?有何作用?“六一”包括哪些?【提示】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客人的问语正是读者想知道的,吸引读者读下去。居士的回答体现了居士高雅的生活情趣。 所谓“六一”即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一老翁作者自己,凑足了“六个一”。诙谐的语言中隐隐透着作者的自傲。3.这让我们想起哪一位隐逸者?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拓展联系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

8、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5作者“乐”在何处?“世事之累”又表现在哪里?【提示】(1)作者乐在两个方面: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2)“世事之累”表现在“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 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4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提示】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

9、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第三段词句积累:已而:不久,过了些时候。少而仕,老而休。而:表顺承。 素:向来,一向。 宜去一也: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 讫:结束。 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乃:却、居然、竟然。 以:凭、用。 过分:(古)过多的;(今)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程度或限度。 译:居然用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恋超越的职位俸禄。6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 【提示】(1)作者提出了三条隐退的理由: “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

10、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2)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3)虽无五物,其去宜矣。7文中居士有没有“六一”之乐呢?为什么?(在文中找出句子)【点拨】 没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8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儒家学者的传统,你觉得欧阳修做到了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辞官?做到了。居士官场不得志则请求告老归隐田园。

11、9 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都不一样,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是怎样理解快乐的,你觉得醉翁的快乐是什么呢?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吾安往而不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本文的主旨“三宜去”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处才点出?【点拨】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归于

12、结尾,但那精辟的点睛之笔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前面写的种种乐趣,只是作者向往的,这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把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己归去的目的。小结:技法借鉴:1.传记形式别具一格。(采用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有什么作用?) 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2.卒章显志。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A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更改 B而常置酒一壶置:准备 C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疾:迅速 D吾之乐可胜道哉胜:胜利,骄傲D【胜,尽;胜道,说得尽】3、一词多义:课堂练习2、古今异义词

13、:退休古 辞别官职,颐养天年今 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 古 跑今 指人的脚交互 向前移动,行走。虽然走古 虽然这样古 一旦今 表转折,虽然今 指一天一日累累于彼者已劳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拖累)(积累)4.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1)六一,何谓也? (宾语前置,应“六一,谓何也?”)(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也,表判断)(3)方得意于五物也 (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4)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 (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秦”之前)(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定语后置,应“吾累者之世事”)(6)此吾之所以志也 (也,表判断)作业:一、请翻译下列句子1然常患不得

14、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2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3吾其何择哉?作业答案:、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吾其何择哉?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受,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二、练笔:古人有“三立”(

15、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请你谈一谈“三立”与“六一”的关系。(结合课后练习)提示:注意两者不同之处: 前者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者意志消沉,寄情于物,独善其身。“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两个半人孔 子王阳明曾国藩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他培养教育了“贤人七十

16、,弟子三千”,开创了积极入世的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此为“立功”。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可以说是万世不刊之论,此为“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王守仁,又叫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著有传习录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对于人生存在意义所作的哲学反思。他的功劳在于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提高。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17、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先声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

18、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传习录上) 曾一度争论不休的山中无人花不红命题: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规律已经决定了山中的那朵花儿是红色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和人们是否看到没有关系。唯心主义认为,你自然规律再客观,但对事物的认识必须纳入思维规律的轨迹。没有认知就描述,是思维主观性和物质客观性的牵强结合,是把未曾知说成已知,是不可信的。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不下,不可开交。这时,和谐社会哲学体系领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走进山中。一看,花确实是红的。唯物主义说,这回你还有啥话说?这不是红的吗?唯心主义笑答,这不正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经过我的思维规律认知吗?不经过我的确认是没法结论的。曾国藩半个三不朽曾国藩,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曾国藩一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