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1_第1页
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1_第2页
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1_第3页
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1_第4页
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1散文家梁衡说:“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 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诚 如斯言,人们生活在自然中,从自然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从自然 中获得美感、启示和寄托。而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又 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专门设置了 “自然情怀”散文单元,其 中所选的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着自然之美、生活之爱、 人生之悟,无论是作者浸润其间的文辞之美、表现角度、创作手法、审 美眼光还是文化心理,都堪称经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0

2、1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他的意思是, 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 扬名。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 子,会不会长久隐没在空山之中呢?比如秋这个每个人每年都会经历的 时节,为何在郁达夫的笔下具有特别的美?比如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 为何在朱自清的笔下就能呈现出诗情画意来?下面我们就以郁达夫的 故都的秋为例,一起来把握写景散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征, 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文化心理,理解景物选取与作者心境及审美风格 的关系。课本点击故都的秋(节选)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

3、是啊,北国的秋,却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 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 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什四桥的明月,钱 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 味不永

4、。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 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3岁丧父,家道衰 贫;1913年赴日本留学,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 的熏陶。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郁达夫的爱国热忱, 也造就了他抑郁、孤僻的个性。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 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创作的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惊国内文坛;1930年参加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1941年12月,

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抗 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为民族解 放事业殉难的烈士”。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 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 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 移易;总之是懒得动。”(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两三年间,郁达 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

6、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郁达夫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 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故都的秋。全文赏析故都的秋一文通过对故都秋色洗练、优美的描写,赞叹了故都 秋色特有的美,勾勒出清、静、悲凉的情境,抒发了作者眷念秋色、热 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落寞的情怀。郁达夫开篇就是一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将他对故都的秋的感觉定位于清、静、悲凉,为全文 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他写院落里的“一椽破屋”,写槐树的落蕊、衰 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穿着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闲

7、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都有非常高的郁达夫 式的既传承了古代文化传统又眷恋故土的知识分子的辨识度。全文写景状物饱含深情,善于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比如写落蕊“脚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觉”。特别奇妙的感受,不仅把落蕊卑微、柔弱到极致的状态描摹了出 来,而且还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面对生命消亡时淡淡而又深邃的哀怨与 落寞。此外,本文在构思上也独具匠心,开头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做对比,进一步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语言表达工整雅致,多短 句,多整句,音韵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富有抒情性。学习札记景是客观的,审美是主观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

8、的表达方式。其实, 景物是客观的,景物呈现什么样的风貌,取决于写作者的审视目光和当 下心境。而这又会受写作者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审美风格、创作背 景等制约,在阅读理解作品时这些都是不得不考量的因素。.知人论世必不可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性化情思的体现,这就给阅读带来了难度。 因此,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如在阅读故都的秋时,我们要知道,其作者郁达夫3岁丧父, 生活困顿,青年时代,旅居日本,饱受屈辱和歧视,造就了他抑郁、孤 僻的个性,产生了极自卑又极自尊的“零余者”的心理,整个人“颓废、 忧郁、感伤”。此外,在日本旅居十年,使郁达夫或多或少受到日本文 化的熏陶。比如他提倡“静”的

9、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 叙传”,写的也多是“静若止水的遁世文学”,他笔下的秋景呈现出柔弱细腻之美,无论是破屋、落蕊还是秋雨、扫帚纹等都体现了他“以悲 为美”的个性化审美观。.时代背景不可忽视我们阅读文章,要体会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还需要了解作品诞生的 时代背景。如前面所说,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但他很快发现杭州也并非“世外桃源”,于是 1934年7月,他离开杭州去青岛避暑,8月转赴北平。郁达夫的长子 就是在北平长住时得脑膜炎去世的。北平是他的伤心之地,再加上辗转 多地的流离之苦,都会使他在身处秋天的北平时,自然而然地引发丧子 之痛和知音不在的孤寂落寞。面对满地的落叶、低矮破败的房屋、衰弱 的蝉鸣、忽而来的秋风,他的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会生出一种怎 样的感情? 了解这些,我们就很容易体味故都的秋中蕴藏的悲凉意 味了。.文化传统值得探究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 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尽管各个朝代风气有所转换,但却没能 改变一些代代相沿袭的精神追求,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得到不 断的丰富和发展。如,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