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原理课件:第八章 税收原理_第1页
财政学原理课件:第八章 税收原理_第2页
财政学原理课件:第八章 税收原理_第3页
财政学原理课件:第八章 税收原理_第4页
财政学原理课件:第八章 税收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税收原理第一节 税收概述第二节 税收原则第三节 税收负担第四节 税收效应*第五节 最优课税理论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本质与特征二、税收要素三、税收分类1.税收的定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公共需求,以政治权力为基础,按法律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课征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征税的主体:国家(征收办法、征收活动、税收收入)征税的依据:政治权力征税的目的:补偿国家在提供公共商品过程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耗费;同时利用税收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广泛影响,来引导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 (一)税收的本质2.税收与国家其他收入的区别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强制性、无偿性收入; 国家凭

2、借其他公共权力,如以资产所有权或占有权、交易参与权、信用权为依据也可以取得收入,但这些权力统归为经济权,属于经营性、交易性或有偿性收入。 3.税收的类型: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农业社会的主要税类,如土地税、人头税等;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避免税收对市场活动的过度干预和缓解收入分配上的矛盾,以所得税作为主要税类; 间接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扩展,以交易额为对象课征的间接税逐渐成为主导性的税类,如销售税、关税等。 4.税收的本质 无论何种形式或类型的税收,实质上均体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即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及纳税人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 无论哪种社会,都将税收作为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基本资金来源。

3、(二) 税收存在的依据1.传统观念的依据:公需说、交换说、经济调节说公需说:国家的职责在于增进公共福利,而履行这一职责需要经费开支,因此,国家征税是为了公共福利的需要,社会成员则有义务为公共利益分担费用。 交换说:国家的职能是保护人民的利益,而人民向国家缴税就是对国家保护人民利益的一种交换代价。 经济调节说: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的领域,如不能提供公共产品、无法解决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等,需要运用税收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调节收入与财富的分配,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现代税收存在的依据为公共商品的供给提供资金保障:政府活动主要表现为为社会提供公共商品,以满足公共需要,税收就成为政府以非市场方式取

4、得收入,为公共商品的供给提供资金保障的基本手段。税收是公共商品的价格。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在市场制度下,由于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和财富分配难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应当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状况。 稳定经济:由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定的盲目性造成诸如经济结构扭曲、价格水平不稳定和难以保持充分就业等问题,从而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需要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进行结构性和“反周期”性的调节。 注意:在税收存在的各种依据中,补偿公共商品的成本是基本依据,其余依据都是派生的,如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等都是把税收作为一种既定的工具加以利用的。(三)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

5、固定性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强制力,以国家颁布的税收法律、法令为依据进行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的强制性使财政收入具有必要保障,避免因公共商品消费上的“搭便车”行为使公共需要无法满足。 强制性是相对的。当纳税人自觉纳税时,强制性转化为自觉性,但强制性是自觉性的基础。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税款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无偿性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征税后无需直接向纳税人提供相应数量的公共商品或利益,不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就国家与纳税人的具体关系而言,国家向纳税人征税是无偿的,而纳税人消费

6、公共商品也是无偿的。 二是指国家所征税款为国家所有,不需要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无偿性是相对的。2.无偿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征收标准和课征办法,并且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的规定征税与缴税,不得随意更改和违反。 税收的固定性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能使政府活动的必要支出得到保证。 税收的固定性并不是说税收制度及征收标准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对税制结构及征收标准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是税收发展的必然。 3.固定性二、税收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减税免税(一)纳税人1. 纳税人 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按

7、照税法规定负有直接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表明对谁征税。纳税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拥有民事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公民或居民个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并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类企业和非盈利性的公益团体。2.负税人:负税人是税款的最终承受者。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 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情况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 在税负可以转嫁的情况下,纳税人只起缴税作用,并不因缴税而减少其收入,因此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3. 扣缴义务人 是指按照税法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当收入分散、纳税人分散时,为了实行税源控制,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简化纳税手续,需要在税法上明确规定

8、扣缴义务人。1. 课税对象:又称为课税客体,是课税的目的物,表明对什么东西征税。 课税对象可以是商品、所得、财产、资源、行为等。不同的课税对象构成不同的税种。 每一种税都有其特定的课税对象,也就是说,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二)课税对象2.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课税基础,即“税基”。 是决定国家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计税依据是课税对象的应税部分,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如个人所得)。 计税依据可分为两类: 一类按价值量计算,如销售额、营业额、所得额、增值额等; 另一类按实物量计算,如重量、面积、容积等。3.税目:课税对象细化后形成的具体征税项目

9、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它反映了具体的征税范围,体现了征税的广度。 将课税对象进一步划分为税目有利于明确征税的具体界限,并可对不同项目设计差别税率,进行经济调节。 如消费税,课税对象为消费品,可细分为多个税目,如烟、酒、成品油等。税目的设计: “单一列举法”:按每种商品或经营项目分别设计税目,有正列举法和反列举法。 “概括列举法”:按商品大类或行业涉及税目。(三) 税率(比例、累进、定额税率)1. 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是计算税款的尺度。税率的高低是影响政府税收数量和纳税人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2.比率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数量大小,均按一个比

10、例征税。分为统一比率税率和差别比率税率。 统一比例税率:在一个税种只设置一个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在一个税种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例税率,差别税率可按产品、行业或地区设计。比率税率计征简便、等比负担、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平等竞争;但有悖于量能负担原则,具有累退性。 3.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的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在课税对象的数额达到适用高一级税率时,对课税对象的全额均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税,即课税对象全部数额均按所适用的边际税率计税。 超额累进税率:在课税对象的数额达到需要提高一级税率时

11、,仅就其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的税率征税,即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可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其全部应纳税额是各等级部分应纳税额之和。 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与全额累进税率相比,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税,税负的累进幅度较为平缓,且不具有跳跃性,能为纳税人所接受,因而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累进税率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所得税,是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例:累进税的计税方法:假定收入15000元。 应纳税额=100010%+(5000-1000)20%+(10000-5000)30%+(15000-10000)40%=100+800+1500+2000=4400速算

12、扣除数=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款-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款应纳税额=应税收入适用边际税率-速算扣除数即:应纳税额=1500040%-1600=4400 (元)级次税级(元)税率(%)110001021001-50002035001-100003041000040全额累进税100100030006000超额累进税10090024004400速算扣除数01006001600速算扣除数=上一级最高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 +上一级速算扣除数4.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实物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税额,而不采取征收比例的形式。 如按重量、面积、数量等实物单位规定单位税额。 定额税率的特点是计算方

13、便,且税款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但税负不尽合理,只适用于少数税种或某些税种中的部分税目。 5.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平均税率:全部应纳税额占应税收入的比重。 ATR=应纳税额/应税收入边际税率:应纳税额的增量与应税收入增量之比。 MTR=应纳税额增量/应税收入增量比例税率:平均税率=边际税率。即税率不随税基价值的变化而变化。超额累进税率:随着应税收入(税基)增加平均税率上升但始终低于边际税率的税率。税基税率tO累进比例定额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级次税级(元)MTR(%)11000以下1021001-50002035001-1000030ATR(%)101824超额累进税1009002400税基

14、税率O102030MTRATR5.加成征税和加倍征税加成征税:是对按法定税率计算的税额再加征若干成数的税款,如加征一成为10%。加倍征税:是对按法定税率计算的税额再加征一定倍数的税款,加征一倍为100%。税收加征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对其经济活动起限制作用。 (四) 减税免税税基式减免:对纳税人应税收入项目给予减除或免除的税收照顾,包括起征点和免征额的规定。 起征点:是指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课税对象的数量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要全额征税。 免征额:免征额是指在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只对课税对象中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税率式减免:是通过降低法定税率对纳税人的税收

15、照顾。 税额式减免:是对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减除或免除。 减税免税:是依据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少征部分税款或全部免于征税的优惠规定。包括三种形式: (五)其他要素1.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和劳务活动中(商品的生产、销售、消费等)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2.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时间。3.纳税地点:是指税法规定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地点。三、税收分类(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二)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四)按课税标准分类(五)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和征管权限分类1.商品税:商品税是以商品或劳务的交易额或交易量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商

16、品税课征普遍,税款不受课税对象成本、费用高低的影响,征收管理较为方便,有利于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性。 但商品税会影响课税商品的价格,同时从价征收的商品税本身也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商品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2.所得税:所得税又称为收益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税可以量能负担,即所得多的多征税、所得少的少征税、无所得的不征税,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并能对纳税人的收入水平进行调节。 但所得税受纳税人收入水平的制约,同时征收成本较高,要求税务机关有较强的征管能力。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

17、税等,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税、资本利得税一般也划入此类。3.财产税: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数量或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财产税的税基较为固定,收入比较稳定,同时具有调节财富分配的作用,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所采用。 财产税主要有房产税、车船税、遗产税、赠与税等。4.资源税:资源税是以纳税人占有或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征收资源税除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外,还能够促使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调节纳税人因占有或使用自然资源的不同情况而形成的级差收益。如对土地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使用等征税。 资源税类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5.行为税:行为税是以特定的

18、经济或社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类。这类税种的设置有较强的选择性。 政府课征这类税收,有的是为了筹集财政资金,有的则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政府目标。 中国的行为税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印花税等。(二) 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1.直接税直接税是税收负担不能转嫁或难以转嫁的税种如:个人所得、企业利润、财产、社会保险等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2.间接税间接税是税负能够转嫁或易于转嫁的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消费税等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可以把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1.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价内税的计税依据为含税价格。2.价外税:凡税

19、金作为商品价格之外的附加,称为价外税;价外税的计税依据为不含税价格。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是消费者,价内税的负担是不透明的,价外税的负担是透明的。中国的消费税和营业税属于价内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三)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价外税税价关系包含不包含计税依据含税价格不含税价格课税重点生产者消费者税收负担转嫁不透明转嫁透明税种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价内税和价外税的比较(四) 按课税标准分类1.从价税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为计税标准实行比例课税或累进课税作为计税依据的价值额,可以是销售额、营业额,也可以是所得额。 2.从量税从量

20、税以课税对象的实物量为计税标准,如重量、面积、容积、辆数、个数等。 适用于特定税种或特定的课税对象,如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五)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和征管权限分类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1.中央税:指税收立法权、管理权和收入支配权由中央政府掌握的税收;2.地方税:指税收立法权或管理权、收入支配权由地方政府掌握的税收;3.共享税:指收入按一定形式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享的税收。中央税、地方税及共享税在一国税收制度中的具体划分,各国的作法不尽相同,但一般将收入规模大、调节功能强的税收作为中央税或共享税,而将税源具有地域性、税基具有非流动性、收入规模相对较小的税收作为地方税。2009年中央和

21、地方财政收入构成(亿元)项 目国家财政收入中央地方1 总计68518.3035915.7132602.592 税收收入59521.5933364.1526157.443 国内增值税18481.2213915.964565.264 国内消费税4761.224761.225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7729.797729.796 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6486.61-6486.617 营业税9013.98167.108846.888 企业所得税11536.847619.093917.759 个人所得税3949.352366.811582.5410 资源税338.24338.2411 城市维护建设

22、税1544.11124.191419.9212 房产税803.66803.6613 印花税897.49495.04402.4514 #证券交易印花税510.38495.0415.3415 城镇土地使用税920.98920.9816 土地增值税719.56719.5617 车船税186.51186.5118 船舶吨税23.7923.7919 车辆购置税1163.921163.9220 关税1483.811483.8121 耕地占用税633.07633.0722 契税1735.051735.0523 烟叶税80.8180.8124 其他税收收入4.800.044.7625 非税收入8996.712

23、551.566445.1526 专项收入1636.99223.711413.2827 行政事业性收费2317.04359.541957.5028 罚没收入973.8635.25938.6129 其他收入4068.821933.062135.76第二节 税收原则一、税收原则与发展二、法定原则三、财政原则四、公平原则五、效率原则纳税人应按各自能力的比例来负担税款 纳税人的应纳税赋和完税方式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 纳税手续尽量从简,为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便利 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使纳税人的付出尽可能等于国库收入 税收收入应充分满足财政需要且随财政支出需要的变动而增加或减少 税源的选择应有利

24、于保护税本,尽可能选择税负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 税收的征收应普遍与平等,使每一公民都负有纳税义务,并依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大小征税 税法应当简明确实,纳税手续应简便,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尽可能节省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项原则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节约原则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平原则税务行政原则Wagner的税收四项原则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公平与效率二大税收原则现代一、税收原则的发展:斯密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税收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判断税制优劣的标准。一、法定原则政府征税权法定:是否征税、如何征收、开征新税等,均由法律规定。纳税

25、义务法定:纳税义务由法律规定;纳税人必须履行纳税义务。课税要素法定:与税收课征有关的一切要素由法律规定;要求税收要素明确,无歧义。征税程序法定:税务征收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稽核征收,无权随意改变法定课税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税收的法定原则:税收的课征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才能进行。居民企业政府税法二、财政原则财政原则:一国税收政策的确定及税收制度的构建和变革,应保证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如何实现税收的财政原则呢?充分原则: 税收绝对额、税收/GDP正确确定税种、尤其是合理选择主体税种 发展中国家:商品税是主要税种 发达国家:所得税是主要税种税负水平适当:财政收入规模与财政支出规模相适应。税负水平过低税

26、负水平过高弹性原则:税制设计应具有较好的弹性税收弹性: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公平原则税收公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符合公平标准。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1. 横向公平:是指经济情况相同、纳税能力相等的纳税人,应当享有相同的纳税待遇,交纳数量相同的税款。纳税能力的衡量依据或标准:财产:土地和财产税支出:消费税收入:所得税2. 纵向公平:是指经济情况不同或纳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收也不相同。纳税人纳税能力不同,实行差别课税的原则包括:(1)利益原则:主张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应当根据他们从政府活动中期望获得的利益大小交税。(2)牺牲原则 牺牲:纳税人从税前财富中所获得的满

27、足与从税后财富中所获得的满足的差额。 绝对均等牺牲、比例均等牺牲和边际均等牺牲。注意: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随收入增加而递减,因此,收入越多,其货币的边际效用越小;相反,收入越少,其货币的边际效用越大。如果对不同收入的人征收同样比例的税,则这样的税收是不公平的,故要对高收入者征高税,而对低收入者征低税,以使每个纳税人牺牲的效用相等。MULMULO收入EKGDCPFB绝对均等牺牲: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设L和H的税收负担分别为CB和CB,税收总额为CB+CB。则:L的效用牺牲CBDE等于H的效用牺牲CBDE。MMUHMUHO收入EKGDFPCBMMUL为低收入者的边际效用曲线、MUH为

28、高收入者的边际效用曲线,且都随收入递减。税前收入分别为OB和OB,总效用分别为OBDM和OBDM。比例均等牺牲: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设L和H的税收负担分别为PB和PB,税收总额为PB+PB。则:L的效用牺牲比例PBDK/OBDM等于H的效用牺牲比例PBDK/OBDM。边际均等牺牲: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因纳税而蒙受的总效应牺牲最小。设L和H的税收负担分别为FB和FB,税收总额为FB+FB。则:当FG=FG时,总效用牺牲FBDG+FBDG最小。四、效率原则 税收的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1. 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在以课税方式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

29、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1)税收额外负担:是指课税除了给纳税人带来正常的经济负担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产生的不良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税制设置不合理导致商品比价关系与人们经济行为的扭曲,从而造成福利损失。 (2)税收的额外收益:是与额外负担相反的一种状态,即课税后经济活动得到促进,社会利益获得增加。 这主要是源于税收政策的恰当运用弥补了市场缺陷。 (3)如何使税收具有经济效率? 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影响,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应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运用差别性的税收政策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4)

30、实现税收的经济效率涉及到税收的中性与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问题。 税收的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对纳税人的市场行为选择不发生影响,不给纳税人带来超出税款之外的额外负担,不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税收的非中性: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应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的调节作用:意味着税收对市场活动的干预,对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引导,并与实现一定的政府目标有关。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提出税收中性的目的主要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要

31、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组合。再就是税收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取消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实际中,一般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 2.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税收征纳过程所发生的费用最小化,即税收成本最低。 税收成本:包括税务当局执行税收法令的成本和纳税人遵照税收法令纳税的成本(即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 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要求税制简便、透明、易于操作和实施,税务当局的管理效率和税务人员的素质较高,社会成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较强。额外负担额外收益市场机制市场缺陷税收效率原则经济效率行政效率微观中性宏观调控征税费用纳税费用税收的效率原则

32、第三节 税收负担一、税收负担的含义二、合理的税负水平三、税负转嫁与归属一、税收负担的含义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受的经济负担。1. 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经济层面)(1)宏观税负:是从国民经济总体看的税负水平,反映一国社会成员税收负担的整体状况。 (2)微观税负:是从纳税人个体看的税负水平,反映具体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作出的牺牲。 税收负担宏观税负微观税负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企业税负个人税负个人所得税负担率企业整体负担率个别税种负担率税收负担税收负担计算公式1995-2012年宏观税负2.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具体的表现形式)(1)名义税负(法定税负) 依据税

33、制规定的纳税人应承担的税负水平,表现为纳税人依据税法应向国家缴纳的税款与课税对象的比值。 如企业所得税率33%,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2007年),即企业的名义或法定税负。 (2)实际税负 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考虑影响纳税人向政府实际缴付税款的各种因素后,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负水平,一般表现为纳税人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值。 如:考虑税收扣除、减免、退税、加成或加倍等合法因素和税收偷逃、以费代税等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 二、合理的税负水平确定合理的税负水平是一国税收制度设计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主要有两个标准:经济发展标准和政府职能标准。1.经济发展标准 税收负担影响纳税人的收入水平,进而影响经济

34、主体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以及投资和消费水平,因此,一般来说,税收负担水平过高,是不利于经济增长或发展的。 拉弗所提出“拉弗曲线”较形象的说明了经济发展、税收收入和税率之间的关系。在曲线的左端点,即当税率为零时,经济最为活跃,但税收为零;当税率为100%时,所有经济活动都将停止,政府的税收仍然为零。当税率由100%降为t4时,此时税率降低将增加税收。相反,当税率由0上升到t1点时,政府将开始获得税收。当税率由t4下降到t3或由t1上升到t2时,政府税收都会增加。当税率达到最优点T时,政府的税收达到最大。此时,若降低税率,生产会增加,但税收会减少;若提高税率,则生产和税收都会减少。因此:同样数额的税

35、收,既可以在高税率的右半部分获得,也可以在低税率的左半部分获得。找到最优税率T是关键。拉弗曲线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2取得同样多的的税收收入,可以采用高税率或低税率。而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该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2.政府职能标准 筹集财政资金、满足政府需要,是税收的基本功能

36、。政府的职能范围不同,对税收的需要量也不一样,因此,一国总体税负水平的高低,还要根据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来确定。 三、税负转嫁与归宿(一)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以一定方式转嫁给他人承受的过程。表现为纳税人通过操纵商品交易价格把其税收负担转移出去,一般认为商品交换是税负转嫁的基础。 税负归宿:是指经过转嫁后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在这一环节,税收承担者已不能把其所承受的税负再转嫁出去了。税负转嫁与偷漏税: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理性行为选择,不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与依法纳税无关,只引起相关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 税收偷逃是违法行为,并引起国家税收收入的

37、损失。(二) 税负转嫁的方式1. 前转。也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前转是税负转嫁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2. 后转。也称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应者。 制造商销售商加价消费者加价加价压价混转3. 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指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主要是房屋、土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未来应纳税款,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的一种形式。税收资本化与一般意义上的税负转嫁不同的是,后者是“现时”税负的即时转嫁,前者是“未来”税负的预先转嫁。税收资本化实际上是税负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三)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1.

38、税种因素。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价格联系不密切或不直接的税种,其税负则较难转嫁。一般来说,商品课税容易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而所得课税难以转嫁,如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2. 商品的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 结合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则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销售方的大部分税负可以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销售方的大部分税负只能由自身承受。 PPdP0PSOQ1Q0TS+TSQDE0E1NM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税负不易转

39、嫁PPdP0PSOQ1Q0TS+TSQDE0E1NM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的商品,税负不易转嫁PPdP0PSOQ1Q0TS+TSQDE0E1NM供给弹性大的商品,税负容易转嫁PPdP0PSOQ1Q0TS+TSQDE0E1NM3. 课税范围。一种税的课征范围不同,税负转嫁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课税范围广的商品税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若一种税对所有商品都同等课征,购买者无法找到不征税的替代商品,只能接受因课税而形成的商品加价,因而税负容易转嫁;若一种税只对部分商品课征,且购买者可以找到不征税的替代商品,则这种税的税负难以转嫁。(四) 研究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意义1

40、. 要实现税收的效率,应考虑税负转嫁的影响。 对一般商品同等课税,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高税,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征低税。 2. 要体现税收的公平,应考虑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方面应适当控制商品课税的比重,逐步提高所得课税的比重; 另一方面在消费品的课税中,对生活必需品课征低税,而对奢侈品课征高税。 3. 加强税收征管,要考虑税负转嫁因素。 在税负容易转嫁的情况下,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较强,税收偷逃行为较少; 而在税负难以转嫁的情况下,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较弱,税收偷逃行为较多。(五)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某种商品或要素市场均衡时价格与数量的关系。一般均

41、衡分析:是分析两个以上的相关商品或要素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与数量决定。 ABECDFQ0Q1P0PsPd需求供给E0E1QP 没有税收时 有税收时 变动消费者剩余 A+B+C A -(B+C)生产者剩余 D+E+F F -(D+E) 税收收入 无 B+E +(B+E)总剩余 A+B+C+D+E+F A+B+E+F -(C+D)无谓损失或超额负担:税收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无谓损失=C+D向卖者征税ABECDFQ0Q1P0PsPd需求供给E0E1QP向买者征税无关性定理:在既定的供求弹性情况下,政府选择不同的市场主体(卖者或买者)征税,其结果相同。即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均衡产量水平、交易主体的税负和额

42、外负担与政府选择的征税对象无关。唯一改变的是均衡价格。 生产商与消费者分担税负的比例是由各自的价格弹性决定的,即: Ts、Td分别代表生产商与消费者负担的税负,Es、Ed则分别是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PPdP0PSOQ1Q0TS+TSQDE0E1NM 一般均衡方法分析:当把分析拓展到两个或以上的相关商品或要素市场时,无关性定理也可以推广。 即: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无论政府选择的征税对象为生产要素、或者为商品,其产出水平、额外负担、税负归宿不变。(六)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模型: 假定整个经济仅有制造品和食品两个市场,家庭没有储蓄,所有收入用于消费,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

43、素,且资本和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模型共有四种税:对某部门某种生产要素收入征收的税、对两个部门的某种要素收入征收的税、对某种商品消费征收的税、综合所得税。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1行TKFTLFTF对食品产出征税第2行TKMTLMTM对制造业产出征税第3行TKTLTT对生产要素征税第4行对资本收入征税对劳动收入征税对所有产品征税税收关系表 表中F和M分别代表食品行业和制造行业、K和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TKF表示以食品行业德资本收入为征税对象的税,TKM、TLF、TLM的含义类似;TK表示以食品行业和制造行业两个部门的资本收入为征税对象的税,TL的含义类似;TT为对所有产品征收的

44、税。第四节 税收效应*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用一种价格下降的商品替代其它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增加对价格相对下降的商品的需求。换言之,替代效应是指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收入效应:是指因收入的购买力下降或上升对商品消费所作的调整。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一般含义一、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效应:国家课税对纳税人行为选择的影响。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纳税人的总体收入水平,从而对纳税人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即征税后纳税人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或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政府采取选择性征税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即当

45、政府对不同商品征税(征税、不征税、重税或轻税)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商品替代征税商品。XYODX2Y2U2CE2U1X1Y1ABE1税收的收入效应YXOAU2E2X2CY2BE1U1X1Y1MX3E3NY3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E1到E2为税收效应,其中,E1到E3为收入效应,E3到E2为替代效应。YXOAE1BU1E2U2CMNE3E1到E2为税收效应,其中,E1到E3为替代效应,E3到E2为收入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通常,就对商品比价关系的影响而言,税收的收入效应具有中性,而替代效应则是非中性的。因此,使征税只产生

46、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是较佳的选择。二、税收的劳动供给效应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收入效应:当政府征税后,减少了个人所支配收入,为了维持税前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劳动者减少或放弃闲暇,而增加工作时间。替代效应: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来替代工作。闲暇收入ABCFL1OU1E1DL2U2E2闲暇工作闲暇收入ABCL1OU1E1FDL2U2E2闲暇工作U1AOE1DU2E2CBZ收入闲暇W(1-t)比例税的劳动供给效应当没有所得税时,个人的预算线为DZ,其斜率是由放弃小时闲暇而增加的净收入决定,即净工资率。OZ为个人所拥有的最大闲暇

47、数量,此时没有工作,收入为0。无差异曲线U1与DZ的切点E1,表示闲暇时间为OA,劳动供给的数量为AZ。Z假定征收以税率为t的比例税率,则预算线因征税向内转动至CZ,其斜率为W(1-t)。CZ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2点,该点所决定的工作时间为ZB。与E1相比,E2点表明劳动供给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BA(=ZB-ZA),即征收比例所得税的总效应。替代效应:作平行于CZ且与U1相切与E3点的预算线MN,从E1点移动到E3点,由于闲暇的价格下降,个人会占用更多的闲暇时间,减少劳动供给,图中显示,增加的闲暇时间或劳动供给的减少量为AF。E3FMN收入效应:征税后,个人所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既定的满

48、足程度而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时间,表明只减少了收入但没有改变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从E3点移动到E2点,使闲暇减少或劳动供给的增加量为FB。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反向运动,前者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增加的数量为BF;后者刺激人们减少劳动供给,减少的数量为AF;其净效应是使劳动供给增加BA(即BF-AF)。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只要是激励作用,促使人们增加工作;相反,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效应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在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这一问题上所做

49、的 种种研究,其结论往往是不一致的。 在我国,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供给。 其它税种也可能间接地影响劳动供给。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简要评价注意!征收定额税(人头税)不影响劳动者的边际收入,只具有收入效应,不产生替代效应。征收比例所得税,对劳动者的边际收入有一定影响,会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力的供给有所减少。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劳动者的边际收入有较大影响,从而使劳动力供给有较大幅度的减少。1. 假设: (1)第一时期的储蓄在第二时期将完全消费掉; (2)第二时期的收入来源只能有利息所得; (3)政府课征所得税,税率是比例税率。2. 预算约束线: 个人目标:U=U(C1,C2) 预算

50、约束:Y1=C1+S1 C2=S1(1+i)个人预算约束式:Y1=C1+S1=C1+C2/(1+i)三、税收的储蓄效应C2C1U1U2U3ABOD(1+i)个人效用最大化在均衡点D,需要满足的条件:表明在第一时期的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所放弃的第二时期的消费等于(1+i)时,个人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C1ABOU1E1C2C11C21U3E3(C13)C23C12MU2E2N(C22)3. 税收对个人储蓄的收入效应C2C1U1ABOC21C11E1U2NC22C12ME2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

51、降低第一时间的消费和储蓄水平。从E1点移动到E2点,第一时期的消费从C11下降到C12,第二时期的消费预期从C21下降到C22。即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和储蓄水平同时下降,这就是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4. 利息所得税的储蓄效应 当对储蓄收益征税,将使第一时期消费与第二时期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即第二时期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第一时期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个人将增加第一时期的消费,于是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下降,个人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将会减少第一时期的消费或第二时期的消费。 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收利息所得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

52、使第二时期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从而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4. 利息所得税的储蓄效应U1ABOC21C11E1U2NC23C13E31+i(1-t)(1+i)C2C1C22C12E2ST征税前,个人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E1点,此时,第一时期的消费为C11,第二时期的消费为C21。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个人预算线AB向内转动到AN,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3点,此时,第一时期的消费为C13,第二时期的消费为C23。E1与E3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就是第二时期消费(储蓄)的下降程度,即总效应。作平行于AN,且与U1相切于E2点的约束线ST。这表明,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从

53、E1点移动到E2点为替代效应,第二期的消费下降了,数额为C21C22,第一期的消费增加了(C12C11),即消费替代了储蓄。总效应:C21C23替代效应:C21C22收入效应:C22C235. 税收对个人储蓄影响的简要评价所得税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 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 税的边际税率高低;(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 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 用越大;(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 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 有利于储蓄。四、税收的投资

54、效应 1劳动和资本是两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储蓄虽然为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但储蓄主要是由家庭完成,而投资大部分是由企业完成。 2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而投资者关心的不是毛收益率,而是净收益率。 3设投资额为I,毛收益为R, 则毛收益率为r=R/I; 假定企业所得税率为t,则净收益率为r(1-t),再假定市场利率为i,投资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要求r(1-t)=i,能否实现这个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率t的高低。 当r(1-t)i时,将产生亏损,存在投资风险,很显然,由于课征企业所得税,增加了投资风险,而税收

55、却不能为投资者承担风险。税收对纳税人投资行为的影响对纳税人投资预期收益的影响收入效应:使纳税人为了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而增加投资替代效应: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对纳税人投资风险因素的影响是否允许纳税人用投资亏损抵销投资收益最终影响取决于不同因素的相对影响力度1. 征税对投资的替代效应O消费投资B E1I1U1 U2C1 C2I2 E2D 征税对投资替代效应A对企业征收所得税,会降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降低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导致其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产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左图所示:纳税人因政府征税倾向于减少投资,增加消费,预算线从BA向内旋转至BD,与无差异曲线U

56、2相切于E2点,此时,I2C1。2. 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0消费投资B E E2E1 U1 U2C2C1 I2 I1 A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税前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即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左图所示:纳税人因政府征税倾向于增加投资,减少消费,预算线从AB向内旋转至AE,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2点,此时,I2I1,C2C1。第五节 最优课税理论一、最优课税理论的基本命题研究政府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来筹集税款,即如何优化税收体系、税种设计和税收征管,实现效率与公平。最优税收:是依据税收中性原则设置和征收的,不产生税收额外负担或不造

57、成任何经济扭曲,且符合公平原则的税收。其特点是:只产生收入效应,不产生替代效应,不干扰相对价格。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的税收。二、最优课税的基本目标内在优化目标:通过对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优化设计,使征税对相对价格和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不发生或仅发生很小的影响(替代效应小,扭曲也小)。按受益课税:如燃油税或轮胎税、土地税等对需求和供给弹性小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课税:如对生活必需品征消费税,对缺乏弹性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征税也是同样的道理。采用征税范围广的税种并尽可能按单一税率课税外在优化目标:在市场失灵领域,通过税收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矫正经济主体的行

58、为扭曲,谋求效率的提高。矫正外部效应:如征收环境保护税或污染税,也称为“矫正税”或“庇古税”。限制产业垄断:如对垄断利润征税,抑制垄断。鼓励风险投资:如加速折旧、风险投资退税、盈亏互抵、税收优惠等。三、最优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相互配合直接税和间接税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但不能相互替代。直接税:体现税收公平对商品比价关系扭曲影响较小间接税体现资源配置效率对市场影响较大一国税制中,究竟是以所得税还是商品税为主体,取决于政府收入目标、税收征管能力和税收政策中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权衡等因素。但是,对商品征税和对所得征税是完全等价的。 包括: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最

59、适所得课税理论、最适税收征管理论。 假设经济中有两种商品X和Y,其价格分别为Px和Py,消费数量分别为x和y,工资率为w,劳动时间为l,商品税税率为 ,所得税税率为t,消费者的效应函数为U。征商品税:预算约束方程为:最优解的拉格朗日函数为:一阶为条件为:(1)(2)则商品X、Y与工作时间的l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为:征所得税:预算约束方程为:最优解的拉格朗日函数为:一阶为条件为:(3)(4)则商品X、Y与工作时间l的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为:根据(1)式和(3)式(1)(3)可得: 因此,无论是征商品税还是征所得税,三个边际替代率两两相等,即对商品征税和对所得征税完全等价。(二)最适商品课税理论1. 理想

60、的最优商品税 如果对消费者可能消费的所有商品按相同税率征税,则不会产生扭曲,也就不存在超额负担,真的是这样吗? 假设消费者只消费商品X、Y和闲暇l,其价格分别为Px、Py和工资率w,消费者的年工作时间为T,所有收入均用于消费,则有:整理后得到: 现假设按同一比例的从价税率t对商品和闲暇征税,则有:整理后得到: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以同一税率征收包括闲暇在内的所有商品的税收,可以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按相同比率减少,相当于征收了不产生超额负担的总税收。但是,在实际中几乎没有可能对闲暇征税,从而难以实现不产生超额负担的最优商品税。2. 拉姆齐法则效率损失最小的条件:所有商品的边际超额负担相等。实现最优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