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模拟题_第1页
自然辨证法模拟题_第2页
自然辨证法模拟题_第3页
自然辨证法模拟题_第4页
自然辨证法模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答(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 造自然 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 本观点;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

2、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闹述。(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 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 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2、如何理解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间 的思想关联?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渊源:

3、生产力发展要求走出神话思维;素朴自然科学基础上形成自然哲学;2、观点:自然界统一于具体物质形态;自然界处于永恒变化发展中。3、特点: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4、地位:哲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科学上孕育了许多以后 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思想渊源:原子论思想与古代机械世界观;伽利略和牛顿的经典力学。2、基本观点: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机械的自然图景, 即自然界是一架精确运转的机器;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宇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3、进步性: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辩性和 猜测性;机械唯

4、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否定;机械唯物主 义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4、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思想渊源: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 2、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和运动 在质和量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自然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 集合体。 在自然界特定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出现了具有新质的人化 自然。3、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

5、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4、重大意义(1)实现了自 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 值论的理论指导。(3)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3、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贡献和局限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笼统性。古代自然哲学以研究本体论为主,探讨世界本原。人们以信念和直观代替了深入的探 索,依靠经验和直观认识自然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也不满足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图 寻求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规律性以及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性,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研究方法以简单的观察法和演绎法为主,没有形成独

6、立科学方法论。 总体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成为以后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但也包含一 些唯心主义的思想,为以后哲学的分裂埋下了种子。科学基础:粗陋的观察和思辨的猜测。局限性:那时人们不能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缺乏具体实证,只是凭 直觉对事物进行思辨抽象。由于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从整体上笼统地考察 事物,对于自然界各个具体领域的细节是不清楚的。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贡献和局限答:1基本观点1)机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一架硕大无比的、精确运转的机器。2) 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宇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必然 性就是原因和结果之

7、间的固定不移的恒常不变的联系。物理系统的未来一切时刻的行为, 都由系统内部所有物体在某一给定时刻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及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完 全而精确地确定。2.重大贡献和局限性1、重大贡献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直观 性、思辩性和猜测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否定。机械唯物主义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 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2、性质与局限(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4、如何理解系统、系统自然观?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

8、有 机整体系统自然观1、思想源泉:自然哲学思想;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自然界的一切物 质客体都可以看作是系统。2、基本内涵: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 仅是确定的,而且会产生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而且是复杂的;自然界是线性与 非线性的辩证统一。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有机整体性;层 次有序性。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 史主义模式)a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 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 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

9、史是连续渐近的历史。b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 -猜想-证伪-新问题;科学的起点: 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 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c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 范式战胜旧范式)- 新的常规科学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前科学:尚未形成该科学“范式”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 段。常规科学:范式的形成是科学达成成熟的标志,形成范式的成熟科学。反常:当科学家发现了

10、用范式难以解释的现象,这些属于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 现象、新发现就是反常现象。危机: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导致了危机。革命: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 代旧范式,以解释吸收反常。新的常规科学:革命之后进入的常规科学比较科学与技术本质上的异同。科学和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是有区别的1技术和科学 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 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 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2两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是什么” “为什么

11、”的问题,并建立 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系统。3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如何等等一般是不可预见的。而技 术有了科学的依据,有了明确的目标及手段等,总体上是可以预见的。4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而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111工科类研究生为什么要学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对工科研究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自然辩证 法课在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新其思维方式、开拓其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 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而,

12、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工科研究生是学习工程技术 的,将来也是要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 因此,工科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好、 学精自己的专业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上。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 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足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科技工作者。首先是因为,一方面在 现代技术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而另一方面,现代技术问题又越来 越综合化,任何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 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如现代数控机床技术,不仅涉及到机械,而且与自动控制、 计算机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现行的越来越专门化的技术教育与技术

13、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是相背离的。其次,技术与社会密切相关,任何技术都是由社会中的人去掌握和操纵,任 何一件技术产品又都是为社会服务,供社会所“享用”。技术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技术知识,而且必须了解必要的社会知识。如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机 器时,要使操作人员方便省力,必须懂得人体工程学的知识;要使产品外观美观漂亮,还 得掌握一些心理学与美学的知识;还有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也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备 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有些设计尽管从技术本身考察合理可行,但由于外观设计“傻大 黑粗”,操作费工费力,成本昂贵等,未必为社会所接受。而现实中,工科学生不仅把自 己禁锢在自己狭窄的专业中

14、,而且非常缺乏社会知识;因此,就必然会出现有些学生在学 校“高分”而在实际工作中“低能”的现象,空有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宏伟的设想、 设计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教育没有帮助他们找到技术与社会的联络点。而自然辩证法恰恰在这方面弥补了现行教育的不足。首先,自 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不仅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而且也把技术 本身作为整体来考察。它使得学生们从哲学、社会的高度上认识到,技术本身也是一个体 系。社会中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联系起来存在于社 会之中。就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来说,虽然设立了各门专业,但各门专业之间

15、是紧密联系 着的。任何一个专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而“孤军深入”,相关或相邻学科的超前和滞后发展往往对该学科也有制约和影响。如学机械专业的,并不能把“电类”专业的知识认为 是事不关己,机电一体化才是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 得不在愈来愈狭窄的专业领域内从事学习与研究,甚至使一些人沦为狭隘分工的奴隶,但 同时也使得各专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工科学生不应也不能囿于自己狭窄的专业, 从认识上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专业面,广泛吸取各类专业的知识素养,这样才不会眼 光狭窄。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也能使学生摆正本专业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他们能够辨证的认识自己专业

16、的优与劣、冷与热。使他们认识到:从技术本身来说,任 何专业无所谓优与劣,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的确存在着“热门”与“冷门”的专业之分, 其次,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密切相关 的。科学技术要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不仅仅是由其自身所决定的,而是受到许 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作为一个技术工作者,“高精尖”和广博的知识面是形成其技术能力的基础,但技术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却需要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学习与掌握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知识或许并不能提高一个人的技术能力,但却是制约其 技术能力能否发挥或充分发挥的实在因素。因此,学技术或从事技术工作并不意

17、味着只学 好专业,好需要掌握与技术和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知识。只有这样,才更有可能在科学技 术领域内做出成就。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科技工作者能否自觉地认识到,他们 总会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在他们 的研究活动中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一名优秀 工程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与社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有利 于其才能的充分发挥。目前工科院校大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对工科学生了解和 掌握唯物辩证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终归只是一般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和概念,辩证法在他们头

18、脑中还是抽象的、甚至是模糊的,更谈不上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 的应用了。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辩证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 统一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变化,又从 逻辑上阐释了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具体介绍了具有哲学素养的一些现代科学家的 科学实践体会,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与哲学间的本质联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并 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科学技术通向哲学需要一座桥梁,即自然辩证法,从而克服了他们中 间存在着的把科学技术与哲学关系简单化的倾向,进一步地明确了确立良好的哲学素养对 科技工作者来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其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作为

19、一门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当然也具备其他政治理论课的一般功能,对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无产阶 级的人生观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但自然辩证法与其他政治理论课又应当是同中有异的。 三、自然辩证法提高了工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吸收和接受大量 的现代科技知识,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对他们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即科研能力的培养。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知识的涌现,使得大学知识传授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现代科学技 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在“爆炸”,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大量涌现的新知识都“压缩”在短 短的三年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而是培养 他们具备解决社会与技术

20、问题的能力。因此,与其单纯地灌输新知识,倒不如从培养他们 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入手,这样做必将事半功倍。而自然辩证法正是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中 必不可缺的“活化剂”,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第一篇1、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自然观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定义:P29;关系: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但无论 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反过来,自然观对科学发展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 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 趋明显。唯心主义

21、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 展形态。发展及意义: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 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古代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肯定 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 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因为 其特点与局限性, 所以称为“朴素的自然观”。特点:1、直观性。2、猜测性。3、神秘 性。4、思辨性。5、整体性。 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 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近几百

22、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 的基本条件。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 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局部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从而 造就了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意义参考题3)现代科学革命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全面挑战,为辩证自然观提供了更丰富的科学基础。 现代科学彻底变革机械自然观,极大地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辩证思维方 式上提供了可操作的思维方法,在辩证自然观上明晰了自然界联系、发展的具体机制。现 代科学的发展提出诸多新的问题。研究和总结这些新的问题,是完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要求,不断建构辩证自然观的工作正在进行中。2

23、、什么是自然的数字化?自然数字化对近代科学革命的独特作用。藉此阐述历史上 科学发展的自然观背景,并论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自然观变革。自然的数学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上万物之 所以有差别,是因为其数学结构的不同;自然的本质在于其数学结构。柏拉图基本上承继 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认为自然的真蒂不在于我们面前转瞬即逝的现象世界,而在于永久 不变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按照数学的世界构成的,数学是我们通向理念世界的桥梁。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柏拉图主义在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的旗帜下复兴了。在这 种复兴的柏拉图主义中,上帝变成了数学家,于是,自然作为上帝的作品,理

24、所当然地要 以数学结构为基础。对自然中的数学结构的和谐的赞美,就是对作为造物主的上帝本身的 赞美。去寻求与发现自然中的数学结构规律就是认识上帝本身。随着自然的数学化,一种新的自然图景出现了。自然变成了一个不具“目的”的循数学规律而运动的物体。这种新出现的自然图景所导致的一个首要结果就是17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无一不是在以自然数学化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伽 利略视自然为一数学宇宙,而物理学就是应用几何学。牛顿认为,自然就是一个大钟表。 而除了导致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外,新的自然图景也构成了近代技术文明兴起的重要前提之 一。这是因为,随着自然的数学化,自然成了可预测、量度、计算、

25、验证的,亦即可以的 集合体。既然自然是可以认识的,那么,人类只要能捕捉住自然的运作规则,就可以借此 来支配自然、控制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自然的数学化,先前原始浑然一体的人与自然也开始分置于 两个不同的世界之中。一个是主体世界,一切目的与意义均属于这个世界。另一个客体世 界,遵循数学规则的机械的、客体的自然属于这个世界。在这种主-客体世界的两元对立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原始同一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人对 无意识的客体世界的控制与利用的关系。3、论述机械论自然观的进步性和缺陷,并根据科技的发展,阐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 生的必然性。并说明辨证唯物自然

26、观取代机械自然观的必然性。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里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 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 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在这幅图景里,自 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 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机械论的自然观没有提供关于自然界的演化图景。概括:第一,自然界中只有物质和运动,一切感性事物都是由物质运动造成的;第二, 所有的运动本

27、质是机械位移运动;第三,宏观事物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第四,自然界一 切物体包括人体都是某种机械;第五,自然这部大机器是上帝制造的,但是上帝只给予第 一推动,它以后不再干预自然的运动。特点: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2、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结合, 重视分析,形成把事物孤立起来分析的方法,并绝对化后,逐渐形成孤立、静止和片面的 思维方式。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深层的机械论则以牛顿为代 表。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只要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的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利用牛顿定律及其方程,便可以单值地确定物体任何时 刻的运动状态。“宿命论

28、”(一切命中注定,或一切早已被决定)5、还原论。牛顿指出:“在 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 才用综合方法。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 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 为止。”历史意义:机械论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科学的 基础上,反对神学和迷信;解放人性和自然科学。在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有的 自然观。为技术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社会生活中机械轰鸣,人们按照钟表的指示规定着 自己的行动。历史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29、导致对事物最终错误的认识,最终不得不回归 神学的上帝。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不能解释:运动如何发 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把神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一一牛顿的第一推动。辨证唯物自然观取代机械自然观的必然性: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从收 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材料的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 量守恒与转化定理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 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深刻的揭

30、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辨证性质,从而使辩证唯 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 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它指出了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和 系统。在该系统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形成了一个无穷系列和层次;物质是运 动的。相互联系的物体由于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运动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其四种基本形式(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提出

31、)为:机械运动、生物运 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运动的规律性。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有规 律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这种自然观既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又摆脱了古代自然观的朴素的、自发的属性,而是 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建立的新的自然观,它是建立在精确的观察材料上的; 它以自然界本身的真实联系代替了以往的哲学思辩的幻想的联系;是以事物内部的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说明自然界的多样性、统一性的。它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 要的意义。4、简

32、述你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解。重点说明自然观变革在处理今天人与自然 关系上的特殊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着重于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函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 人类的生活质量”着重于从经济属性的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 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不 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着重于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 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布伦特兰:可持续发展是指

33、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需要的能力 的发展。江泽民: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经济的可持续: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 达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的可持续: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 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Fairness原则: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各 民族之间的公平,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持续性(S

34、ustainability)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共同性(Common)原则: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全球要联合行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突出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它要求人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适应自然界先定的条件,否则 人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人在依赖于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对于自然界的相对独立 性,否则就谈不上人所特有的存在。实际上,人

35、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与独立的关系。由于人的能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 关系的纽带。科学是人与自然的沟通,技术与生产是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人的社会实践, 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从消极的被动适应自然到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实现了由自然的“仆人”向自然的“主人”的历史性转变。科学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使近代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巨大动力。借助科学的力量,近代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得到了惊人的发展。随之建立起来的近代工业体系展示了人类 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巨大能力。随着科学技术被

36、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对自然的支配 能力急剧放大,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是自然主人” 的观念被牢固地确立了下来。人工自然的特点和演化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于是,便出现了 “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类和人化自然构成一个双向的通信系统,人通过对自然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 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而自然界通过人类信息的 介入,实现自然的人化过程。人化自然随着人类信息手段的逐步完善而拓展,其拓展过程 一般由自然科学史来表征。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工自然

37、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 工自然物。人类和人工自然构成一个调控系统,人凭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变革、改 造自然,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人工自然随着人类控制手段的逐步进化而拓展,其 拓展过程一般由技术史来表征。自然界决不会制造机器、火车、铁路、电报机、自动纺纱机,等等。它们是人的工业 的产品,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或在自然中活动的工具的天然材料。它们是人手创造 的人脑的工具;是对象化了的知识力量。从人化自然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变革自然的依据。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的物质条件。 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交错发展。人化自然 的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的

38、自发过程,而人工自然的扩大则以自然过程的改变为条件,其 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和重建。5、科学假说的作用,假说验证的过程。谈谈你对科学假说检验中证实与证伪的理解。 论述科学假说的检验和问题(P212,书上都有)。简述你对科学与伪科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参考P117。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 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 例且具有可重复性。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 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 进行辨别: 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不能进行重 复性实验;断言不合逻辑;在

39、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与预言、神学、玄学 不同,伪科学宣称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被科学方式观测到。基于“神佛”、“通灵”基础上的思想系统不被认为是伪科学,因为它们本身并不宣称自己是科学或者将推翻现有的科学系统。6、论述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和局限。逻辑思维:比较与分类;归纳与统计;分析与综合(P185);形式演绎法;数学方法。比较方法的作用:可以建立科学概念,如比重、比热等。可以导致新的理论的诞生, 如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自然地理,产生了比较自然地理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生物机体和器 官,产生了比较解剖学,提出“同源器官”概念。比较方法有其局限性,绝对就容易片面 化。归纳法的作

40、用:与科学认识过程一致,有很大的创造性(科学发现的逻辑),从范围较窄的一般原理到普遍的一般原理。局限性:完全归纳法固然可靠,但很难做到;不完全 归纳法具有或然性(需要多种方法配合);归纳原理不能在逻辑上得到证明,也不能从经 验上证明演绎法的作用: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证明,这是主要的作用,如把知识联系 起来,形成公理体系;反驳错误学说;预见科学事实,提出科学假说;帮助检验假说。局限性:创造性小,结论原则上包含在前提之中,主要用于“证明”,而不是“发现”, 可靠性受前提制约。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P196)、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直觉思维在科研创新中是不可缺少的。依靠直觉思维

41、 进行选择;科学家依靠“战略直觉力”,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直觉思维的局限性:可靠 性最小,与类比方法相比,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不提供成果,只提供新的启示、设想、 思路和途径。数学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认识手段,主要表现在: (1)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在数学中,由于创立了一系列科学而又精 确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才使数学的高度发展成为可能。同时,符号化也是科学技术运用数 学方法的一个前提。(2)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 分析和计算,是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数学方法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

42、逻辑推理的工具。逻辑的严格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是数学方法的基本 特征之一。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就使由此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原理等,具有逻辑的 必然性和可靠性。7、理论与观察的关系,以及理解这种关系对科研的作用。传统上,观察中性,理论依束观察,而不受理论制约。现代发现,观察渗透着理论。因为观 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所以必然与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乃至生活经 验、心理定势相联系,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过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观察,就其是对被观察对象的反映,无疑具有客观性。但观察不可能绝对中立,又没有纯 粹的客观性。但是,科学家渗透在观察之中的理论,主要是指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理论,它反映

43、着客观世界的规律。这与猜想和假说有区别。因此 ,重视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对 于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本质上是一致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探索的一种认识活动。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的 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科学认识作为一种高级的认 识形态也不例外,它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实验是人控条件下的观察)这种实践形式去获得 自然信息(感性认识),经过抽象和逻辑思维,提出假说(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假说是否 真有道理,还须放到观察和实验中去进行验证,然后上升成为理论,实现对自然界本质规 律的认识。因此观察是取得科学认识的主要源泉。任何自然信息的获得都

44、必须经过人的感觉器氏而观察和实验就是依靠感官(包括延长的感觉器官-仪器)去获取自然信息的最普通和最基本的方法。虽然科学的观察总是在一定 的理论思维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先于实践。指导 我们从事观察和实验的实践活动的那个理论,也是从以前的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决不能产生科学理论。任何理论部是建立在以前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 而问题也是由于这个理论中的一些方面不能符合新观察到的事实而产生的,所以,归根结 蒂,人们的一切认识都发源于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始于观察”。8、什么是科学发展模式,试举一西方科学哲学流派关于科学发展模

45、式的理论,并加 以说明。科学发展的模式是对科学理论和科学结构发展规律的一种抽象描绘和整体把握。以下 试举几例:P2259、谈谈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异同。结合课堂讲授的技术的维度和谱系观点,对你 所持有的技术观加以梳理(P235) /什么是技术? ( P237)并谈谈你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理 解.(P245)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谈谈如何提高我国的技术创 新能力。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经历,谈谈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后,你对科学发现与技术开发(发明)有何新的理解?科学知识:自然;是实在论的。对于科学家来说,自然是值得研究的“物自体” 。自 然,从最小的原子到巨大的天体,都具有同样有价值

46、。科学家的兴趣在于通过系统的考察 与实验,发现所有那些直接面向人类经验的,或通过对自然过程的人为干涉(如原子裂变) 显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将关于自然的普遍规律陈述出来,以说明自然界是怎样运行的。在 这里,于科学家而言,实在是科学的对象,知识是终极目的。技术知识:是工程师所应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同其目的在于操纵人类环境的人工制 品的设计、建造和操作相关连的,是设计、建造、操作人工客体的知识。技术是一种问题 解决活动。如果说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所追求的是关于世界的知识,那么,工程师的 任务就是改造世界,是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中,知识是作为解释 世界的手段。在工程中,知识是作为实

47、用目的的手段。如果说在科学知识中,规律是其核 心的焦点,那么,在工程知识中,技术规则是其核心焦点。工程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有目 的的活动,因此工程知识是以技术规则为基础的。在当代工程知识中,相当多的技术规则 奠基于科学规律之上,或者是由科学规律所转换过来的。科学知识与工程知识的共同点:有一个外部世界的存在;这个外部世界是可知的,至 少是部分可知的,只要我们给予关注,关于外部世界的每部分知识都可获得改善。补充资料联系:(1)科学知识对技术知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现代的技术知识完全是建立在科学 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现代技术的主要标志,基础科学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往往推动整个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48、的迅速发展,带来重大的技术革新以至技术革命,从而开 拓前所未有的全新生产领域。(2)技术知识对科学知识具有推动作用。一方面,当今世界许 多重大的科学课题是受技术发展的需求而得出的;另一方面,现代许多突破性的科学发现 和重大学科的诞生都依赖于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与设备。区别:(l)从任务和性质看,科学是反映自然界,认识自然界。基础科学所反映的还是天然的自然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 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属于社会精神文明的范畴。技术的任务是 要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是要有所发明,从而 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并使人类生活得更好。(2)科学知识和技术

49、知识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科 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 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追求满足主体需求的目的性。技术的问题、通常是相当复杂 的,它不仅与一门科学有关,而且往往要涉及到多门科学的综合知识, 还要涉及到经济的、 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资源的、环境的、心理的和生理的因素。(3)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方法不同。科学家所关心的是如何从认识过程的经验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技术上安 全系数的确定,虽然可以先在理论上作最充分的计算,但最后仍离不开经验的估计。而且 技术上的完善总要受到经济(成本)、时间(工期)等因素制约,很难避免要在这些方面“折衷”

50、。 (4)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知识结构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 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 ; 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祸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 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5)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研究过程不同。尽管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计划性,但科学的 目标是相对不确定的。在开始进行探索时,难以预见在何时会做出何种发现,也难以确切 计算出某种新发现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和成本。要求科学探索必定成功或指日成功是不切实 际的。技术活动也有它的不确定性,但诸

51、如新产品的研制和设计,它又可以有相对确定的 目标,可以有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技术工作的计划性较强。(6)科学知识和技术技术知识的社会功能不同。科学知识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完备的知识体系,技术知识的最 终成果是人造物一物化产品。科学知识在人类零散、粗糙的经验材料和深奥精致的形而上 学体系之间架起一座理性的桥梁;技术则在人类社会与天然自然之间筑起了 “人工自然”的 屏障,透过它使人类获得了认识自然的独特方式和变革客体的有效手段。前者构成精神文10明的基本要素,后者的影响则主要在物质文明的层面。科学知识反映着人们对客观存在的 正确认识,并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普遍的理性标准。而技术知识则直接与人们的

52、物质生产活 动以及经济行为相联系。科学知识研究成果的评价主要由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可的标准决定, 而技术知识价值的判断则由相应的人造物决定。同时,科学知识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条件是 崇尚理性的文化氛围和个性自由创造的环境,而技术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的实际需要,恰当的先例以及有才华的发明家。进而可见:“纯粹科学的特性,就是研究科学的人 的动机都很单纯,只为求知,不考虑实用问题,也不追求商业性利益??至于应用科学,则是利用科学的知识原理,对具体的目标和问题进行探讨?技术就是把应用科学所得的原理和 方法等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7)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传承的方式不同。从纵向的传承来 看,科学的发展表现

53、出明显的逻辑体连贯性, 技术的发展则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和随机性。 所以,科学的发展是进化,技术的发展是积累。自然辩证法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定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一般方法,及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研究对象:(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或自然界的辩证法)(2)人类通过 科学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或科学研究的辩证法)(3)人们通过技术创新改造自然的一 股方法(或技术开发的辩证法)(4)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或科学技术发展的 辩证法).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

54、观和技术方法论 (马 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的本质及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的理论)(3)、辩证唯物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的本质及人们改造自然的一般的理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 和理论)4学科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1)它研究的是一般规律而非个别(2)、对一般的研究是从总体上进行把握的。是介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与 科学技术的特殊之间的一门科学。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 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55、3)、近代科学革命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道,展示了在此之间人 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科学技术力量,吧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及经济发展动力的源泉。 (5)、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生产力不 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6)、科学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 协调,是科学与人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三、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所做的贡献1、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为我们的意 识所反映、模拟和复写(物质观)2、列宁坚持和发展了恩格斯的观点,认为没有运动的 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运动观)3、

56、列宁还指出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时空观)人类的时空观是相对的,人类的时间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 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时间、空间客观实在性问题) 4、在真理观上,列宁相 信“绝对真理是有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相对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 体的相对正确的反映,每一个科学真理尽管有相对性,其中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5、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胜利 的最重要的保证。(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四、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所呈现出的特点:11第一,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研究自然 科学

57、和技术发展的成果,通过研究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第 二、它不仅研究自然发展的过程和认识自然的过程,而且研究改造自然的过程,不仅研究“天然的自然”,而且研究“人工自然”,由此促进了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 学各学科的广泛交叉和结合。第三、它着眼于同事及的联系,以服务于我国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社会现代化建设。第四、它依靠广泛的联盟:自然辩证法专业工作者 同科学技术工作者、关注科技发展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注意理论研究的广大科学 技术管理工作者以及在生产第一线的对自然辩证法有兴趣的工人、农业和技术人员的联盟, 并且通过教学的开展,联系广大的青年学生。第

58、五、它坚持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坚持百 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章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哥白尼的日心说内容(1)、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处在宇宙的 中心。(2)、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与其他行星一样的周 年运动。(3)、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 辐合运动。(二)、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科学意义:1、冲破了地球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的传统 观念。1、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目2、推翻了占统治地位长达100多年的托勒密 的“地心说”,以天体的真实运动,代替了视运动。3

59、、使人类对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系内各天体的位置与运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哲学意义: 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是向宗教神 学发出的挑战书,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实现了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二、伽利略的贡献:第一、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研究了惯性定 律,提出了著名的力学相对性原理,第二、提倡并建立了科学的实验方法,把实验的方法 与数学方法成功的结合起来,成为近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发现了月球、金星和太阳等天体,一系列肉眼观察不到而又前所未知的天文现象,大大开 阔了人们认

60、识自然地眼界。第三、清晰认识到哥白尼学说的革命性意义,并机智勇敢的宣 传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哥白尼学说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科学论证。三、机械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物质观: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基石。时空观:绝对的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都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运动 的。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独立实体。运动观: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因果观: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 和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只存在因果性必然性排斥偶然性。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 作用在空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