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苏教版知识精讲_第1页
高二语文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苏教版知识精讲_第2页
高二语文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苏教版知识精讲_第3页
高二语文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苏教版知识精讲_第4页
高二语文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苏教版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二语文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淮阴侯列传是史记的名篇。在这篇人物传记中,司马迁纵开笔墨,以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叙事,独具匠心地安排叙事结构, 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方法,完美地叙述了韩信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展现其卓越的军事才华、佐汉破楚的巨大功绩,与此同时,也对他被杀的结局深表痛惜。作为一篇成功的人物传记,它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表现出巨大的艺 术性;有纷繁复杂的结构安排, 又有条理性;结合多种叙事方法而突出主题的集中性。这样,淮阴侯列传就成为传记文学史上的杰作,对后世的人物传记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一)韩信为汉代的名将,被汉

2、高祖刘邦誉为“三良”人物之一。淮阴侯列传主要是从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出发,站在全知视角的高度,以人为主,真实、客观、全面地记叙了韩信 一生的主要事迹。淮阴侯列传主要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塑造了真实的写作环境。传记的 开篇,叙述了韩信为平民时的三件小事:他为亭长妻“不为见食”而怒;对漂母“进食”,他表示日后要重报; 受淮阴屠中少年之辱,他竟忍耐。在这里,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将韩信人穷志不短、 有恩必记、大智若愚,能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真实的展现出来,尤其是 对两位女性的不同态度, 表明了韩信的人生追求。 当然,史公不仅重视细节的真实性,亦重视战事描写的真实性。在下文的井径之战中,通过一

3、系列的对话情节描写,将广武君的智慧、 成安君的庸儒、众将的愚钝和韩信的用兵如神真实地体现出来,成功的塑造了韩信一代 “兵仙”的形象,字里行间透出对韩信的佩服之情。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叙事,采用的是客观叙述的方式。在这篇人物传记中,史公用 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写蒯通说韩信谋反,足见史公对韩信的“痛惜”之情,但即使如此司马迁也并没有让自己站出来进行评论或解说,而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慢慢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这就是第三人称叙事角度中所谓的客观叙述,即“作者将自己隐蔽起来, 把事件或故事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子叙述出来, 读者并不感到有一个叙述者站在面前。”(史传文学第105页)这在酷吏列传写张汤时亦有所体现,司马迁对

4、于张汤一类酷吏是深恶痛绝的,曾在酷 吏列传中借赵禹的口骂张汤:“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 ”对于张汤这类人,司马迁当然有自己的评价,这在“太史公曰”中可见端倪。但是司马迁写张汤儿时劾鼠掠治一事,同样 也没有站出来进行评论或解说, 读者却可以由此了解张汤性格的一个侧面,这就是客观叙事。它不受拘泥,可以将所写之人的性格真实地凸现出来。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 全面的展现故事情节, 对塑造韩信这一人物形象起了重要的 作用。在记叙淮阴侯列传的战争场面时,在叙述者那里,战争双方的各种活动是无任何 军事秘密可言的。在写韩信这个人物时,作者亦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全面的展现韩信其人其 事,甚至内心活动。如“至南

5、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 亡。”这里写的就是韩信当时不被重用时的心理活动,既体现出韩信的心高气傲又有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世俗感,写得很具人性化。这就是第三人称叙事角度中所谓的全 知视角高度。也就是郭丹所说的“叙述者无处不在通晓任何人物的内心隐秘。”(史传文学第106页)这种写法的运用将史公对韩信的复杂感情酣畅淋漓的宣泄在字里行间, 使得韩信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不但如此,全知视角还可以虚拟悬想, 设身处地地揣摩人情,将“生无旁证,死无对证” 的场面、言语描述出来。 在文中,武涉、蒯通对韩信的力说、 韩信与陈唏密谋“谋反”等事,都是攸关生死的大事, 没有

6、全知视角,外人何从晓得?因此, 全知视角是史公能将淮篇写的如此声情并茂、完整集中的相当重要的手段。不仅是此篇, 在史记人物传记的其它杰出篇章中, 司马迁也很好的利用了全知视角的叙事角度, 在李 斯列传中,作者在展示这个地主阶级政治家的一生时,其中写了他五次在重要节骨眼上发出的感叹,深刻地揭露了他的由地主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品 质,如何在他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了极坏的影响。而这五次感叹都只有在全知视角的前提下, 才能成为李斯的独白,才能成就李斯的枭雄形象。司马迁在先秦史传文学注重客观叙述的基 础上,明确的站在全知视角的高度,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人物传记,这种叙事角度的运用对后世史

7、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汉书的写作就深得其法。当然淮阴侯列传中也有用第一人称叙事的,这出现在结束语中的论评之中:“太史公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不务出此,而天下 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短短数十字,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的篇末 第一人称叙事不仅在淮阴侯列传中,在史记的其他篇章中亦屡见不鲜,比如留侯 世家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不过总体来说第一人称叙事仅是出现在论赞之中,而论赞并非叙事的主体部分,所以淮阴侯列传中的第三人 称叙述才是最主要的。(二)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通过先叙后议的整体结构安排和巧妙的详略安排构建此传,

8、将韩信其人其事生动的叙述出来,体现了淮阴侯列传杰出的叙事艺术。淮阴侯列传的整体结构是先叙后议。文章按时间的顺序,叙述韩信从布衣到拜将封 侯,为大汉朝攻城掠地,立下举世战功,但因为功高盖主,最后被诛全族的故事。结尾部分 是作者的一段史论。 此文重点记叙韩信的战功和被诛的因由,耐人寻味。叙事部分分为拜将廛战和说劝被诛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韩信事业的上升时期,从追亡登坛到垓下之战,他为西汉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一部分是韩信事业的下降时期,由于不善谋身而遭猜忌, 最终被吕后用计诛杀,留下千古谜案。全文以韩信为中心,组织进了一系列的事件加以描写,而其中尤着力于追亡登坛、井羟之战和武涉、蒯通之说这几件大事的

9、描写。史论部分文字虽短, 其意尤深。史公不仅述淮篇如此,史记其他重要人物的传记,也大都按时间顺序记事,包举一生重要行事,开篇写姓名、乡里、家世、生辰,结尾述其死,用人物一生重要言 行,构成首尾完备的故事,最后则以一段论赞作结。例如写李将军列传,重点记叙李广追杀匈奴射雕者、佯死脱险、斩霸陵尉、佑北平射虎没链、破左贤王之围、不对簿自刎等六 个故事,展现了他一生的“数奇”和怀才不遇。再看廉颇蔺相如列传,此篇重点记述三 个故事,即完璧归赵、濯池之会、负荆请罪,中间穿插赵奢、赵括、李牧事迹,也可分解为若干故事。史公这样结构人物传记,就把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历史事件发展的关键和本质 揭示得非常清楚,使读者

10、读后,有“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吴见思史记论文)之感,成为后世写作人物传记的典范。由于篇幅有限,作家在写作人物传记时不可能对人物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进行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就成了作品能否引起共鸣的关键。而淮阴侯列传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史公爱憎分明、意味深长的详略安排。在淮阴侯列传一篇中,前半详写“追亡登坛”和井羟之战二事,对于突出韩信的兵 仙形象功不可没。在楚汉战争中,韩信不愧为一位英雄,作者全力歌颂韩信杰出的军事才干, 他不同于曹参、樊哙那种攻城野战的猛将,也不单是孙膑、庞涓一流的军事家,他是有深谋 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的, 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登台拜将时的那段

11、精彩议论上。这是韩信的初露头角、一鸣惊人。在这段议论中,他分析了刘项双方的形势,列举 了项羽在用人、战略、政策上的种种失误后,明确地指出了他目前的这种貌似强大,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是可以打败的。接着他又分析了三秦的形势,比较了章邯等三人在关中的不得人心,和刘邦当时在关中打下的基础。结论说“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这是何等的眼光和气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对当时的敌我形势、项羽为人的缺点以及“其强易弱”的原因认识,分析得十分到位,其提出的汉的应对策略也是十分正确,说他“未为 大将,已知天下三分”不过为誉。明代杨维桢说:“韩信登台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与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

12、之谋卒定于韩信之手也。”有了这段叙述,就把韩信这个人物形象大大地丰富,提交起来了,作为这样一段关于楚汉战争成败的决策制定的对话, 司马迁对它进行的详述,充分体现了史公对韩信这一人物价值的正确定位。而其后的荀悦在作汉纪时虽也基本袭用了这一段,但以“于是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也”作结,而删去“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这在分量上就差多了。同时,也正因为韩信对当时的形势有 着清楚的认识,所以他在对魏、赵、燕、齐、楚各国的几次用兵,都能够采取正确的对策, 处处主动,获得很大的胜利,于是司马迁就抓住韩信用兵如神的这一特点,通过他赢得的几次战争,特别是对韩信破赵的井羟之战的描写,把他善于将兵的才能充分表现出

13、来了。在井羟之战中,韩信以一招千古流传的 “置之死地而后生”战术将赵军击败,成就了自己一代“兵 仙”的形象,史公亦用这一具体战例,充分表现了对韩信用兵的赞扬,钦佩之情。楚汉战争结束后,楚汉对抗的矛盾解决之后,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韩信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司马迁在文章的下半部分详细记述了武涉,蒯通劝韩信叛汉而韩不从的经过,说明韩信先时的一些行为虽已深深在最高统治者的心里埋下了对他猜忌的种子, 而此时他本人还“自以为善汉王”。至后车囚废、私第闲居,也还是不思稍稍收敛锋芒,竟 然分开表示羞与绛、灌辈为伍,在刘邦面前夸言自己将兵“多多而益善”,韩信虽然善于谋天下,却拙于谋身,他就终于不免在

14、“天下已集,乃谋畔逆”的情况下被杀害。这里详述武 涉,蒯通之说,引入大段言论,以翻历史旧案,其意颇深。当韩信破赵定齐,兵成大振,他 占据着魏、代、燕、赵、齐、鲁的大片地区,其势力已摇摇直出于刘邦、项羽之上,这时项 羽派了武涉劝韩信“参分天下而王之”,韩信不忘刘邦之情,发誓“虽死不易”;接着蒯通又 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蒯通博古论今,他透彻地分析形势,引征历史经验,说 得确确凿凿,令人触目惊心,而韩信仍是不从,武涉与蒯通的两段话共有一千三百字,占了整个作品的四分之一, 使有些一知半解的读者感到比例太失调了。其实这是作者刻意为之的结果,目的是为了把韩信遭罪被夷宗族的事件写得极为隐晦而又真

15、实。篇中详记韩信与陈舜的谋反过程,并在赞中写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 不亦宜乎! ”似乎承认韩信确有谋反之罪,理当被杀。但是,假如我们细心阅读,就不难产 生下述疑问:第一,天下未定之时,韩完全有能力,有机会背弃刘邦,另立山头,但他没有 那样做,尽管武涉,蒯通极力怂恿,劝诱;尽管刘邦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收其精兵”、“夺其印符”,他仍信之不疑,不肯“乡利倍义”。然而在天下安定之后,在既无军队,又无 机会的情况下,他却要利用“诸官徒奴”来“图天下” 了,这种不识时务,不自量力的举动,

16、发生在一位富有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的将军身上是令人不可思议的。第二,韩信傲慢得“羞与降,灌等列”,何以会无端对陈缔吐肺腑之言,何以会那么相信陈缔的力量和才干呢?从 这些疑问中,不难看出司马迁的苦心,所谓“依成案,阴白其冤”(邱逢年史记阐要班马优劣)是也。面“阴白其冤”正是通过行文中情节之间的矛盾,漏洞来实现的。赵翼也 曾指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全载蒯通语,正以见淮阴之心在为汉,虽以通文说喻百端, 终确然不变,而他日之巫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言也。(陵余丛考 史记四),再把此传同韩王信卢维列传中的陈舜传相比照,后者通篇未提陈韩相约谋反之事,陈舜之反缘于周昌怀疑他养宾客另有所图,致使刘邦对他产生怀疑

17、, 陈舜见无法辩白,恐被杀,不得已而谋反,自立为代王。两篇传记的内容抵悟,再次证明了韩信之冤。作者写韩信被杀情景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当韩信被萧何骗入长乐宫,陷入吕后的埋伏时,韩信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言,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临死才悔当初不反,正说明当初的确没想反。这些有意造成的矛盾(为披露隐情而制造的矛盾),矛盾建立在一个基点上,那就是司马迁为自己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认识主体而作的努力和挣扎。钦定的制度,他要放出自己的眼光再去评判;他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和认识,不承认权力对它们的规定,只要有机会,有可能,他就 反复申诉,充分表现,不惮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惩恶扬善。因此,此处说言的详述正是体 现了

18、司马迁结构此文的高明之处。当然,作为像司马迁这样的大家, 他是决不会将一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搬到 文章中的,因此,决不能说史公在淮篇中的略写部分是作用不大的。为了充分地体现韩 信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史公罗列了韩信生平的几次大战:他设疑兵,装出欲强渡临晋的样子,而实际上从上游的夏阴以木罂缶渡军,奔袭安邑,一举俘获了魏豹;又北破代兵,禽夏说于闷与;又袭破齐历下军,击败楚国的援军二十万于潍水上,杀其将龙且;最 后统率全部汉军与项羽决战垓下,使项羽的十万兵马化为灰尘, 连项羽本人也被逼得自刎于乌江。诚如宋代陈亮所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酌古录),还有文中的那些着墨 不多或者

19、一笔带过的“小事”叙述,譬如开篇时的三件小事,韩信的回乡报恩以及他与樊哙 的对话,这些恰恰是从别一个侧面反映了韩信的人格和性格,在整篇人物传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文中的详略安排可以看出,史公在结构此文时, 并不是记流水帐, 而是使用一种文学色彩很浓的笔法,按照韩信一生的几个主要阶段,有次序,重点突出地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 从而使韩信这个人物的精神气质、聪明才干,历史功过,连同作者的真情实感,一起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再加上这是一篇表现“当代”史实的人物传记,作者在某些地方不得不使用一些宛转含蓄的笔法,更使这篇人物传记意味深长。由此可见,司马迁作为一位善于结构 艺术的大师,他写作人物传记,

20、 不是细大不遗地再现人物生平中的一切;不是为历史人物填写履历表,而是从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出发,在材料取舍和结构安排上经过一番慎审的选择; 能够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环境的矛盾斗争的情况,分析这个矛盾斗争及人物对这个矛盾斗争的认识,以生活事件本身,作者对这个生活事件发展中的一些因果关系的认识及一事件与其 它事件联系的认识, 成为他结构作品的基础。 所以,如何结构作品,不只是一个技巧性的问 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和作者世界观对生活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司马迁由于有着比较进步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的卓越能力,再加上他不凡的天才,因此就使他在结构人物传记时,有如出奇制胜的将军用兵,总是能够适应着历史事件的不同

21、的内容、情节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的不同特征,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不拘一格,又无不适意,不只是能够把事情叙述得有条不紊,而且还能够透过作品的组织结构表示出作者的看法和感悟。使这篇人物传记在叙事方法的安排上张良、刘邦、项羽等和韩信同时代的人, 他们对韩信的影响鲜而易见,就连后人 ”而在这几个人物中,特别是韩信对项淮阴侯列传运用互见法和文学化的叙事模式, 独树一帜,集中体现了叙事艺术之美。在淮阴侯列传中有很多的篇幅提到了萧何、 这些都是在韩信的一生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在评价韩信时都会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羽其人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项羽的许多个人缺点和军事上的错误,这些史实在项羽本纪中都没有被

22、提及,而只是说“语在淮阴事中”。这样做是与史公重点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特 征的创作意图相一致的。项羽本纪的中心主题是揭示项羽盖世的英雄性格和悲剧结局,因此那些对项羽形象有影响的次要性格,就没有写进他本人的传记里,而是写在了淮阴侯列传里,并且是通过韩信的口说出来的。这样便能使项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突出而集中, 而这样的缺点在另一个地方经由韩信的嘴说出,又便于突出地表现韩信“能知人所不能知” 的非凡才能,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这类例子,在留侯世家、萧相国世家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这就涉及到叙事艺术中关于“互见法”的运用的问题。项羽本纪和淮 阴侯列传两篇就是史记中运用互见法的典型篇章。互见法是司马迁首

23、创的一种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史公写作人物传记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纪传体史书所特有的。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之中,参差互见,相互补 充。要知道每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是很丰富的,他的思想、性格也是很复杂的,为 了在人物传记中集中表现一定主旨和人物的主要特征,又不违背历史之真, 司马迁就将与一定主旨、人物主要特征不统一、不和谐的方面,分散于其他人物之中,或为了达到一定的隐讳目的,也用此法,将隐讳部分散于他传,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 互见法。采用这种方法,以事情系于一人,而在有关人物的传记里以“语在某某事中”作为 交代,有时或不

24、加交代,就能够避免重复、累赘的缺点。当然,采用互见法更重要的为了更 集中、更鲜明地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 任何一篇写得成功的人物传记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有时作者便有意地把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甚大,甚至根本与主题相抵触的材料放在别的地方加以叙述。这样做,既使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不受损害,也不会歪曲历史事实的真相, 集中体现了文学性与实录性的统一。在淮阴侯列传中,作者丰富的感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长之先生就这样说过:“情感者,才是司马迁的本质。他的书是赞叹,是感慨,是苦闷,是情感的宣泄,总 之,是抒情的而已!不惟抒自己的情,而是代抒一般人的情。”(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91页)这种灌注强烈情感进行

25、文学创作的叙事手法就是所谓的文学化的创作模式,这也是淮阴侯列传在叙事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之一。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用一颗英雄惜英雄的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聚精会神的 描写了韩信这一人物。在这篇人物传记的开头,描写了韩信早年贫困时受人侮辱的一个细节:“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以为怯。”明代董伤说这里“形容如画”。这个细节写得如此形象逼真,充分体现出韩信性格中冷静沉着, 决不意气用事的一面和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对表现他的志趣抱负、 性格好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像这样的细节小事,如果是

26、后代的史家,可能弃而不取,但在司马迁的笔下,这 是与韩信的为人志节极有关系的事,正是这样的小事,才更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状态,不仅体现着司马迁对韩信其人的爱憎而已。当韩信平齐,遣人向刘邦请求为假齐王时, 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下面可能就要说“发兵伐竖子” 了,这时张良、陈平“蹑汉王足,附耳语”,刘邦立刻醒悟,于是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 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这又是多么活灵活现的一场戏啊!明代钟惺说“往往复骂得妙,转变无迹。”清代何焯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 汉 王怒,良平谏,乃许之。(义门读书记)这个细节不仅表现

27、了刘邦的流氓本性和绝顶聪明, 而且埋下了韩信日后遭祸的伏笔,一举两得。类似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出现多次,说明史公是有意识的安排这样一些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入木三分地揭示人物的神态。由此可见,细节描写是司马迁在人物传记中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史公在写作人物传记时,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琢,通过这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种在史书中写进生活细节,用一些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某一特征, 使人物的形象性格令人难忘的写法是司马迁所常用的,这样一些笔墨,有时看似无关紧要, 其

28、实绝不可少,恰如戴眉轻描,虽然细微,却有点睛之效。而后代的许多史书恰恰缺少了这 种传神的细节描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淮阴侯列传 中不仅有突出的细节描写,更有精彩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更是波澜壮阔,气势如宏。在夏阳一役中,韩信以“木罂瓶”把军队渡过黄河,袭击 魏王豹军,虏魏王豹;在井羟之战中,他“背水为阵”,引诱赵军倾营出击,另外却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帜”,使赵军惊溃;在潍水之战中,韩信与楚大将龙且交锋, 他用沙囊堵塞水流, 诱龙且渡水出击,龙且军队渡过一半后,他就撤去沙囊,击溃龙且军二十万。后面两次战役都是以处在战略上不利的地位,结果由于运用神机妙算,全歼敌人,震

29、 动了当时。司马迁在描写这两次战役时, 都显出了非凡的笔力。特别是在井羟之战中,对汉军改旗易帜的恢弘场面的描写;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史公驾驭场景的能力。这种对场景的描写,不仅是在淮篇中很是突出,在史记的其他人物传记 中亦是甚为显眼。如项羽本纪中所描写的滩水之战,它的场面安排也是有声有色:“ 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滩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滩 水,滩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 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这里用简短的文字写出了巨大的场面,山、水、大风、沙石,几十万人的厮杀,都

30、是十分惊心动魄的景象,而通过这一系列的 场景描写,又从侧面衬托出了历史人物的形象性和历史事件的典型性。可见,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的运用,其实质是一种具体地描绘和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办法,这种写法使人物传记增加了故事情节,具有故事性,这同先秦史传文学中的那些简单的记言记事的 方法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写人方面,这些描写显然增加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很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除此之外,淮阴侯列传 中的几处心理描写也是极为出彩的。文中言道:“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

31、 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这段描写,人们往往只取其“多多益善”的成语含义,而忽略了这一段对话中刘邦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骄矜心理和韩信内心所感悟到的命运弄人的无可奈何。这两个人物的心理状态, 司马迁全用对话表现,说明史公注意从微观的细致性上下手来描写人物,即用人物的行动和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又如,写韩信在听取蒯通的游说之辞的过程中,韩信曾一度动过心, 这表现在他的言谈中:“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可是过了几天之后,当蒯通 又再次劝他早下决心反汉时,他却“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司马迁在这里对韩信心理状态的揭示也是很

32、深刻的。韩信之所谓“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表明他在体察他与刘邦的关系上是很不清醒的,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不如张良和萧何。后来,刘邦实践了蒯通的预言一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既夺了他的封地,又要了他的命。通过这一心理描写,成功的表现了韩信其人工于谋天下而不善 谋其身的性格特点。除了用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外,独白也是这篇人物传记表达内心活动的一种方法:“信常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日:生乃与哙等为伍!通过韩信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的感慨,形象地体现出韩信 清高孤傲的性情和他当时自嘲的心境,惟妙惟肖。在记叙韩信的“道亡”和被拜

33、为大将时,司马迁这样写道:“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此二处,用一个“度”字将韩信的心理活动和盘托出;用“喜、自以为、惊”几个字形象地写出了诸将由期待一一自以为有把握一 一到意外失落的心理过程,堪称心理描写的经典范例。 不仅在淮阴侯列传中,在史记人物传记的其他篇章中,心理描写亦是比比皆是。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展示蔺相 如和秦昭王在秦国章台宫围绕着和氏璧所进行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时,将秦昭王与蔺相如二人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极其细致:“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视秦王无意

34、偿赵城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 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昭王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不只是周围的环境对他有利, 而且还在于他本人非常狡猾。在他面前,斗勇也要斗智,脑子要转得快,否则稍一迟钝,就 将为秦昭王所算而陷于被动,遭到失败。蔺相如在情况瞬息万变之下, 能够迅速地判断敌情,随机应变,终于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司马迁在这里伴随着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深刻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可见,一个作家要使他作品中的人物成为血肉饱满的活人,能够在读者面前站立起来,他就不只是应该让读者

35、了解到人物说什么、做什么,还要同时告诉读者人物在这么说、这么做时在想什么。这也就是说,要打开人物心灵的窗户,让读者看到他 内心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心理描写,正是史公替我们打开历史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恩格斯在他的著名的1859年5月18日致斐拉萨尔的信件中,在论到人物性格的刻画时,这样指出:“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44页)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什 么往往都是一样的,可是怎么做就因人而异了,而揭示出人物在“做什么”时的心理活动, 正是表现一个人“怎样做”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班固写汉书时,汉武帝以前的许

36、多人物传记都是采自史记旧文,但也有所改动,从有的改动中,可以看出班固有时不像 司马迁那样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例如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文字:“秦始皇帝常日: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压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砌山泽岩石 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这里的“即自疑”三字,是对高祖当时心理的很恰当的描 写,汉书却删去这三个字,马上就显示出了差距。当然,淮阴侯列传的文学化的叙事模式并非只体现在它的文学化的描写手法上,还 体现在它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和排比等修辞方法上。文中的多次对比烘托都用的非常贴切,其中在叙述井羟之战时,文中写道:“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

37、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 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谏。”此处将成安君的愚蠢、不会变通写得淋漓尽致;当写韩信一方的诸将时说:“诸将皆莫信,详应日:诺。诸将效其虏,毕贺,因问信日: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日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这里又将众将的庸碌平凡一一刻画;而写韩信用兵时则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38、!”在三者相互对照、烘托之间,使读者一眼看出儒者的庸俗愚昧、庸人的平凡无奇、智者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这种通过成安君与韩信的对比,让我们一眼看出儒者的; 通过诸将和韩信的对比, 形象的烘托出韩信的才智过人和用兵如神。这种对比烘托的手法不仅在 淮阴侯列传中得到融会贯通的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还被应用在篇与篇之间。例如把淮阴侯列传和萧 相国世家、留侯世家进行对比烘托,使韩信和萧何、张良的性格特点在这三篇人物传记 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将韩信的善谋天下而不善谋身、萧何的勤勤恳恳中庸为人、张良的明 哲保身真实展现,使这三个千古传诵的英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淮阴侯列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

39、在写蒯通游说韩信叛汉自立时连用的四个排比上:“猛虎之犹豫,不若蜂雀之致螫;骐骥之局躅,不如弩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此四句,一句紧似一句,旁征博喻,具有强烈的劝诱力量,充分体现出史公作文善于取势、蓄势,等到蓄足势时,然后让文势倾泻而下,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集中体现了史公文学化的叙事模式的魅力。好酒要醇,好文要神。淮阴侯列传着笔于韩信的一生,抓住其人生的大事,从第三 人称的叙事角度出发, 出神入化的进行叙事结构安排,灵活运用多种叙事方法, 将韩信性格突现出来,充分体现了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之美,堪称绝唱。【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40、,完成 1 5题。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 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 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日:“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日:“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日:“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撼。批亢捣虚,

41、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 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 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 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

42、至马 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日:“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日:“遂 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以刑徒阴见阴:暗中B.田忌一不胜们冉.胜再:第二次C.齐将田忌善加客待之客:客气D.明日为五方灶明日:明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B.赵急,请救于.齐C.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D

43、.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门虽设而.常关项王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刑馀之人不可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A.C. B. D.4、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 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 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

44、果被打败。C. “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 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译文:(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译文:(3)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译文: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 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

45、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 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 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疣,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 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 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 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46、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 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 我故国土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 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 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

47、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日:“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史记?刺客列传)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B.则虽死不恨,恨:仇恨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日数:责备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尝:曾经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且公子纵轻胜7、下列各组句子中,A.去阿事智伯B.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C.襄子乃.数豫让日D.且吾所为者极难耳8

4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去而事智伯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我故国土报之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A. B. 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C. D.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 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 结果被襄子识破。C.豫让“漆身” “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 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

49、他刺杀的襄子 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题。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 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日:“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日: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日:“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文信侯日:“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日:“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日:“去!我身自请之而 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日:“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

50、臣, 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日:“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卿日:“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 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日:“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日:“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 ?”日:“知 之。甘罗日:“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日:“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日:“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日:“闻张唐相燕欤?”日:“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 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