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_第1页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_第2页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_第3页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_第4页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丽水市国土资源局二一七年三月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71896692 前言 PAGEREF _Toc471896692 h 1 HYPERLINK l _Toc471896693 一、规划基础与面临形势 PAGEREF _Toc471896693 h 1 HYPERLINK l _Toc471896694 (一)规划背景 PAGEREF _Toc471896694 h 1 HYPERLINK l _Toc471896695 (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PAGEREF _To

2、c471896695 h 3 HYPERLINK l _Toc471896696 (三)面临的形势 PAGEREF _Toc471896696 h 7 HYPERLINK l _Toc47189669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PAGEREF _Toc471896697 h 8 HYPERLINK l _Toc471896698 (一)指导思想 PAGEREF _Toc471896698 h 8 HYPERLINK l _Toc471896699 (二)基本原则 PAGEREF _Toc471896699 h 8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0 (三)规划目标 PAG

3、EREF _Toc471896700 h 9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1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PAGEREF _Toc471896701 h 11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2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PAGEREF _Toc471896702 h 11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3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PAGEREF _Toc471896703 h 13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4 四、主要任务 PAGEREF _Toc471896704 h 15 HYPERLINK l _Toc47

4、1896705 (一)地质灾害防治 PAGEREF _Toc471896705 h 15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6 (二)地质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 PAGEREF _Toc471896706 h 15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7 (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 PAGEREF _Toc471896707 h 16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8 (四)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PAGEREF _Toc471896708 h 17 HYPERLINK l _Toc471896709 五、重点工程 PAGEREF _Toc

5、471896709 h 17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0 (一)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行动 PAGEREF _Toc471896710 h 17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1 (二)地质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工程 PAGEREF _Toc471896711 h 18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2 (三)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与综合治理工程 PAGEREF _Toc471896712 h 19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3 (四)地质遗迹保护行动 PAGEREF _Toc471896713 h 19 HYPERLINK

6、 l _Toc471896714 (五)热矿水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工程 PAGEREF _Toc471896714 h 20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5 (六)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程 PAGEREF _Toc471896715 h 20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6 (七)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PAGEREF _Toc471896716 h 21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7 六、保障措施 PAGEREF _Toc471896717 h 22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8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7、 PAGEREF _Toc471896718 h 22 HYPERLINK l _Toc471896719 (二)健全完善制度,创新管理体系 PAGEREF _Toc471896719 h 22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0 (三)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成效 PAGEREF _Toc471896720 h 23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1 (四)强化技术支撑,提高保护水平 PAGEREF _Toc471896721 h 23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2 (五)深入宣传教育,构建良好氛围 PAGEREF _Toc4718967

8、22 h 24附 表: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3 附表1 丽水市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PAGEREF _Toc471896723 h 25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4 附表2 丽水市地质灾害易发区一览表 PAGEREF _Toc471896724 h 26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5 附表3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区一览表 PAGEREF _Toc471896725 h 34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6 附表4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关任务分解表 PAGEREF _Toc47

9、1896726 h 49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7 附表5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重点工程一览表 PAGEREF _Toc471896727 h 50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8 附表6 丽水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乡镇一览表 PAGEREF _Toc471896728 h 61 HYPERLINK l _Toc471896729 附表7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年度目标计划表 PAGEREF _Toc471896729 h 62 HYPERLINK l _Toc471896730 附表8 丽水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隐患点工

10、程治理安排一览表 PAGEREF _Toc471896730 h 63 HYPERLINK l _Toc471896731 附表9 丽水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安排一览表 PAGEREF _Toc471896731 h 64 HYPERLINK l _Toc471896732 附表10 丽水市部分县(市、区)不稳定斜坡一览表 PAGEREF _Toc471896732 h 65附 图附图1 浙江省丽水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附图2 浙江省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附图3 浙江省丽水市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图附 件丽水市莲都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PAGE 85前言加强

11、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丽水市“十三五”时期打造“两山”样板,争当“双区”示范,力争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重要基础。在系统收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及总结分析“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浙江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等法规和相关文件为依据,编制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

12、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丽水市“十三五”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十三五”时期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适用于全市范围;也是市属各县(市、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2016-2020年。一、规划基础与面临形势(一)规划背景1、基本情况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属武夷山系腹地,东邻温州市、台州市,西南与福建省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接壤。市域总面积17276.9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境内有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

13、江、交溪水系,水力资源蕴藏丰富。丽水市下辖莲都1区,龙泉1市,云和、遂昌、松阳、缙云、庆元、青田6县以及景宁畲族1自治县,共有53个镇,90个乡,30个街道。总人口266.38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4人。“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2.34亿元,各县(市、区)均摘掉欠发达帽子。产业结构在加快转型、扩量提质中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345.646.1。2、地质灾害现状丽水市地质环境复杂,是全省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之一,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种类型。全市地质灾害具有点多、分布面广、危害程度大、隐蔽性强等特点。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

14、造、气候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关系密切,并大多受到修路、切坡建房、采矿、低丘缓坡开发、土地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因素的影响,而降雨则是最直接的诱发因素。截止2015年底,全市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共1696处,其中崩塌265处,滑坡1021处,泥石流397处,地面塌陷12处,膨胀土1处。“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发生或新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300处,造成56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3604.8万元。通过应急排险、勘查治理、避让搬迁等防治工程的实施,已有1001处灾害点予以核销,不再作为今后主要的监管对象。截至2015年底,全市尚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95处,其中,滑坡470处,崩塌79处,泥石流142处,地面塌陷4处,

15、对12221户39362人,56360万元财产造成直接威胁。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是全市“十三五”规划和今后主要的防治对象,其中威胁人数30人以上的298处,威胁人口34697人。“十二五”期间,遂昌、景宁、莲都、松阳已完成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317处,不稳定斜坡176处,划分出140个重点巡查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涉及人数5450人,涉及财产7550万元。3、地质环境资源(1)丽水市地质遗迹资源较丰富,在浙江省级以上地质遗迹名录中占37处(全省共271处),以地质剖面类、地貌类为主;先后开展景宁、遂昌、缙云、青田、庆元、龙泉、云和7县(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

16、共查明地质遗迹资源472处;已建成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缙云仙都省级地质公园,景宁九龙山省级地质公园已完成挂牌仪式。(2)全市有遂昌湖山、缙云-云和2个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目前已开发遂昌红星坪温泉旅游度假村,日可开采量2842立方米,水温3740摄氏度,综合指标达到AA级温泉标准;已探明遂昌湖山乡香炉岗地热资源量8.011012千卡,地热田热储温度40.28摄氏度;对缙云县五云镇-壶镇盆地、莲都区碧湖盆地、松阳县松古盆地地热资源已进行了初步调查。(3)青田、缙云各开展1处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工作,目前已办理探矿、采矿证,建立矿泉水保护地;已初步查明龙泉青坑底天然矿泉水单井

17、涌水量327349吨/天。(4)丽水市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较少,仅莲都区和松阳县少量开发利用。(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国土资源厅指导下,通过努力,丽水市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基本形成。形成市、县、乡(镇)三级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巡查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要求。9县(市、区)均全面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和“五到位”国土所,其中庆元县已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高标准“十有县”。设立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1个,县区级地质环境监测分

18、站4个,地质灾害应急中心2个。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定期编制防治规划,确保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对全市69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了“一点一预案”编制工作,做到预案应知尽知、实时更新。每年“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活动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范宣传20余次。举办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培训班和基层地质灾害管理干部培训班50余场,参加培训人员1万余名,全社会识灾、辨灾和防灾能力显著提高。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坚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548个,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完善

19、了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实现了纵向到底;加强了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力度及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队伍的建设;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普及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开展了45余次应急预案演练,1万余名基层干部群众参加;完善了汛期巡查、值班和灾情速报等制度,国土与气象部门深度协作,加强了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完善了预警信息发布与提醒系统,发布三级以上预警信息770余次,出动巡查人次31798余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新发生地质灾害300起,比“十一五”的521起减少了42%,

20、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启动全市9个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其中景宁、遂昌、莲都、松阳已全面完成,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317处,不稳定斜坡176处,划分出重点巡查区140个,总面积2.41平方公里,其他5个县(市、区)目前已基本完成野外调查工作。进一步健全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建立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12个,共配备15台滑坡专业监测仪器,发布预警信息10万余条。市、县(市、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9个县(市、区)均已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地质灾害

21、治理、排险资金约1.158亿元,完成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52个,解危人口达21716人;完成避让搬迁16612人,投入资金1.6亿元,建成13个集中安置小区(其中千人以上的安置小区7个)。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8起,避免人员伤亡245人,避免经济损失1200万元。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启动并完成青田、庆元、龙泉、云和4个县(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共调查评价地质遗迹237处。根据浙江省重要地质遗迹点(地)名录(第一批),在全市设立了14处重要地质遗迹标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缙云仙都获批省级地质公园称号,同时参与申报“浙江流纹岩”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已完成景宁九龙山省级

22、地质公园的总体规划工作及挂牌仪式。地质环境调查、地热资源勘查进一步深入。“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全市地热资源评价和勘查工作,对遂昌湖山、缙云-云和2个地热异常区做了整体评价,分析开发利用价值。对缙云县五云镇-壶镇盆地、莲都区碧湖盆地、松阳县松古盆地地热资源做了初步调查,分析其开发利用风险,为科学合理地推进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指导与依据;已探明遂昌湖山乡香炉岗地热资源量8.011012千卡,地热田热储温度40.28摄氏度,属低温地热温热水,为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市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仅22人,其中专业人员7人,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或地质灾害应急中心7个,

23、地质环境管理机构、队伍、设备与经费投入不足,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组织建设和管理支撑体系较薄弱,特别是基层防灾能力不足,与繁重的防治任务和地质环境工作之间的矛盾较突出。地质灾害防治协调、配合及监管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和常态化。地质环境多要素实时监测体系比较滞后,监测技术薄弱,内容不全、手段单一、且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化程度低,导致监测预报预警准确度不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及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全社会参与保护地质环境的氛围尚未形成,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和破坏地质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区域性基础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程度和精度偏低,特别是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尚未涉足,难以满足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

24、境建设及解决环境地质问题的需要。(三)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是丽水拓展生态文明发展空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五年。全市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并重,着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富民”的发展道路。这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地质灾害防治有待加强。丽水市地质环境背景决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及其占比较大,地质灾害仍处于高发态势,全市尚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95处和相当数目的不稳定斜坡,随着调查工作深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灾害点还将增加,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扩大,地质灾害防御形势不容乐观,防御任务依然艰巨。

25、地质环境信息有待查明。“十三五”期间,丽水市将全力培育生态产业体系,将生态旅游产业培育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推进民宿产业培育,这要求进一步开展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调查评价工作,为生态产业体系建立提供更加精准的地质环境信息。地质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多年来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诸多地质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这要求“十三五”期间,要积极开展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矿泉水源地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开展地球化学调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服务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十三五”期间,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升级并拓展应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要

26、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提高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能效,构建信息平台。行政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十三五”期间,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动力,着力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保民生、保安全为目标,坚持“防迁治提”相结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并重,坚持“应搬必搬”原则,以“搬迁为主,防治结合”和“在保护中开发

27、,在开发中保护”为主线,实施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环境保护两个战略,全部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摸清地质环境资源家底,改善地质环境质量,创新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为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安全。以人居安全、通行安全为核心,立足当前,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放在首位。优先防治威胁人数多、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切实解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地质环境问题。坚持搬迁为主、综合防治。地质灾害防治要预防优先,坚持以搬迁为主,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坚持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地质灾害防治与下山脱贫、新农村建

28、设、小城镇建设、低丘缓坡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建设工程相结合,地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相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根据地质环境资源的稀少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原性,全市要坚持走地质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保护优先,维持良性生态发展,在保护中适度、合理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县、乡各级政府要明确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及其责任红线,建立和完善逐级负责制;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并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依靠科技、强化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常规方法与高新技术相融合,建

29、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创新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能效。(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与应急体系。已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全部消除,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进一步深入,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地质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地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具体目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庆元、龙泉、云和、青田、缙云5县(市)15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完成;8个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新“五到

30、位”国土所全面建设;已知地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类别指标单位2015年现状2020年底目标属性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新“五到位”国土所建设个19约束性已知地质灾害隐患消除率%/66约束性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万人/3.71约束性已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消除率%/100约束性新发生地质灾害处置率%/100约束性12000110000万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个/65预期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点1251约束性地质资源保护利用省级地质公园处25预期性国家、省级矿山公园处12预期性地质遗迹保护点(地)处1423约束性地质文化村个/1预期性温泉文化

31、村个/1预期性新增地热处12预期性矿泉水保护地处23预期性地质环境调查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个平方公里/2900预期性15万城市地质调查平方公里/1500预期性11万城市地质调查平方公里/133预期性15万县(市、区)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县万亩/9187.5约束性11万县(市、区)农业两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个/10约束性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质量档案万亩/54.13约束性地质环境监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点04约束性土地质量监测点点0160约束性注:约束性指标,是指须严格管控,确保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通过规范引导,力争实现的指标。质灾害隐患消除率66%,威胁人数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32、全部消除,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3.71万人,新发生地质灾害处置率100%;开展65个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更加深入。开展9个县(市、区)的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总调查面积187.5万亩;开展10个11万农业“两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建立54.1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质量档案;丘陵山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全覆盖;在丽水市主城区、龙泉市主城区各开展1个图幅的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开展15万丽水莲都-碧湖城市地质调查和11万碧湖镇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环境资源保护更加有效。新建3个省级地质公园和1个省级矿山公园;新建1个地质文化

33、村和1个温泉文化村;新增9个地质遗迹保护点;新增地热1处;新增矿泉水保护地1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新建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4处;新增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39处;新建土地质量监测点160处。地质环境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地质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等制度逐步规范;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机制初步形成;开展市、县、乡三级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本轮丽水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在“十二五”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已完成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县(市、

34、区)的15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综合岩组、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修编,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和不易发区(D)。1、高易发区(A)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2个,面积748.9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33%。主要分布在遂昌县北部及南西部、松阳县西部、莲都区仙渡乡北部、缙云县大洋镇中部、龙泉市西部及中部局部、云和县崇头镇中部、青田县南东部、景宁县西部及东部、庆元县南部一带。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4处,受威胁人数14097人,威胁财产23476万元。2、中易发区(B)全市共有地质灾害中易发区60个,面积2497.10平方公里,占全

35、市面积的14.45%。主要分布在遂昌县北部及中部、松阳县南西部及东部、莲都区北部及东部、缙云县南部、龙泉市中部、云和县西部及中部、青田县、景宁县及庆元县县域内大部分乡镇均有分布。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7处,受威胁人数16207人,威胁财产22199万元。3、低易发区(C)全市共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个,面积13652.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79.03%。丽水市境内各县市各乡镇均有分布,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92处,受威胁人数8918人,威胁财产9435万元。4、不易发区(D)全市共有地质灾害不易发区4个,面积378.4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19%。主要分布在缙云县壶镇镇西部、新建

36、镇-仙都街道、松阳县赤寿乡-西屏街道、莲都区碧湖镇-岩泉街道一带。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受威胁人数140人,威胁财产约1250万元。(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综合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及重要工程布局、旅游开发、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划出31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个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基本概况:位于遂昌县北部及中部、松阳县西部及东部、莲都区东部、缙云县北东部及南西部、龙泉市北部及中部、云和县中部及南西部、青田县西部及南东部、景宁县中部及东部、庆元县中部及南部一带,面积共3521.6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20.38%。区内高易发区全覆盖,中易发区覆盖

37、率96.6%。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新农村建设、修筑公路、铁路、修建水电站及切坡建房等,总体上改造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现状: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47处,其中滑坡308处,崩塌40处,泥石流95处,地面塌陷4处;规模特大型2处,大型5处,中型31处,小型409处;危害程度重大级89处,较大级248处,一般级110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28224人,威胁财产41856万元。防治工作重点:(1)地质灾害隐患避让搬迁和综合治理;(2)完成全市65个乡镇12000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高易发区全覆盖,中易发区覆盖率50%;(3)对拟建公路、铁路沿线和水库库岸开展地质灾

38、害调查工作;(4)对风景旅游区、学校等人口集中区做好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加强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及汛后复查;(5)做好新建工程和农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6)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监测预报预警体系;(7)健全应急处置、救援体系,加强地质灾害施工监管。防护重点:遂昌、龙泉、景宁、庆元县城;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仙渡乡旅游区、仙宫湖景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S328、329、228、229省道、G25、330国道等交通干线沿线;黄村水库、紧水滩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防治区基本概况: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面积共13755.26平方公里,占全市

39、面积79.62%。区内多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中易发区覆盖率3.4%。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新农村建设、修筑公路、修建水电站及切坡建房等,总体上改造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现状:区内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48处,其中滑坡162处,崩塌39处,泥石流47处;规模大型1处,中型7处,小型240处;危害程度重大级31处,较大级157处,一般级60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11138人,威胁财产14504万元。防治工作重点:(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2)做好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3)认真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4)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有效避免人

40、为引发地质灾害;(5)对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勘查治理或避让搬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6)保护地质生态环境,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防护重点:人口聚集区、重点工程区、山区公路沿线、水库岸坡、旅游风景区等。四、主要任务(一)地质灾害防治1、地质灾害调查全面完成5县(市、区)15万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启动全市9个县(市、区)12000110000高中易发区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部署65个乡镇。2、地质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全面完成8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新“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建设,完善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制;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巡查区均纳入群

41、测群防体系,加强群测群防监测员专业技能培训,增强群众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能力;做好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网点建设,新增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39个;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及信息发布工作;修订和完善市、县、乡三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全面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3、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防治“十三五”期间,全部消除已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不欠新帐,逐步还清老账”,已知地质灾害隐患消除率达66%,威胁人数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消除,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3.71万人,新发生地质灾害处置率达到100%。(二)地质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1、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启动莲都

42、区东西岩、龙泉披云山、云和黄家畲-云和梯田3处省级地质公园及青田山口叶蜡石省级矿山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点(地)建设,全市地质遗迹保护点新增9处;支持地质遗迹丰富、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地方产业特色鲜明的乡村,整合地质遗迹及其相关人文资源,打造“龙泉下樟地质文化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2、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支持在成矿地质条件好、资源潜力大、开发利用前景好的地热资源重点勘查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力争地热资源勘查取得新突破;推进遂昌县湖山乡香炉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推进遂昌红星坪温泉度假村开展“温泉文化村”建设。3、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开展龙泉查田镇青坑底

43、矿泉水勘查及保护地建设工作,对水质进行分析评价,计算允许开采量,圈定保护区及保护边界。(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1、基础地质环境调查在丽水市主城区、龙泉市主城区分别开展1个图幅的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启动15万丽水莲都-碧湖城市地质调查、11万碧湖镇城市地质调查;启动全市9个县(市、区)丘陵山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推进全市9个县(市、区)15万基本农田土地质量调查;开展10个农业“两区”土地质量调查;建立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质量档案。2、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监测推进地下水质量与污染监测网建设,加强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浅层地下水监测,新增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4个;推进土地质量监测,布

44、设土地质量监测点160个,开展包括土壤、水、农作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在内的有益有害元素等30余项指标的监测。(四)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创新,提升地质环境管理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五、重点工程(一)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行动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组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对9个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学校、集镇、旅游景点、村庄等人口集聚区,以及交通沿线、重要基础设施、低丘缓坡开发区

45、等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高中易发区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开展全市65个乡(镇、街道)12000110000高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实现高易发区全覆盖,中易发区覆盖率达50%。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系,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制定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办法,实现地质灾害分类和分级动态管理,建立乡(镇)重点巡查区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坚持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工程建设和农民建房等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地质灾害,推动相关管理部门和防治主体落实防灾责任和防治措施,落实地质灾害

46、防治工程“三同时”,有效避免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评估率达到100%。(二)地质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新“五到位”国土所建设。将全市8个县(市、区)建设成“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建设、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高标准“十有县”;建成“评估到位、预案到位、巡查到位、宣传到位、人员到位”的新“五到位”国土所。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重点巡查区群测群防。对全市9个县(市、区)内69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十三五”期间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巡查区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及时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每年在汛期前进行现场排查,并在汛期中开展巡查,

47、汛后复查,实施地质灾害隐患“三查”。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开展多元素、多方位专业监测,各县(市、区)在完成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基础上,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大型后小型”的原则,新增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39个,其中松阳、龙泉、云和、莲都、缙云、青田各4个,景宁、庆元6个,遂昌3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完善市气象风险预报(警)模型,逐步推进莲都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警)工作。会同同级气象、水利等部门构建“三位一体”的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提高短历时实时预报水平。积极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微信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多部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快速的发布预警信

48、息,确保基层防灾人员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群众及时收到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修编市、县、乡(镇、街道)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完成1个市、9个县(市、区)、173个乡(镇、街道)、69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十三五”期间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编制与修编。(三)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与综合治理工程以丽水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导,考虑地质灾害点总数,在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基础上,适当增加20162018年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任务,合理安排“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与综合治理目标指标。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施搬迁项目261个,避让搬迁1.86万人。地质灾害工

49、程(应急)治理。实施工程治理项目200个,解危人口1.85万人,新发生(或发现)工程(应急)治理率达到100%。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示范点。9个县(市、区)各建成1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特色示范点(小区)。地质灾害治理优秀工程。9个县(市、区)各建成1处地质灾害治理优秀工程。(四)地质遗迹保护行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开展莲都、松阳2个县(市、区)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查明地质遗迹的分布、类型、数量、丰度、形态、规模与景观特征、保存与保护现状;划定地质遗迹类型、开展地质遗迹区划,研究地质遗迹的成因机理以及形成、发育演化过程,做好重要地质遗迹登录;提出保护与利用建议。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开展莲都区东西岩、龙

50、泉披云山、云和黄家畲-云和梯田3个省级地质公园和青田山口叶腊石省级矿山公园建设。编写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总体规划及公园博物馆(陈列室)建设方案;拍摄科普影片;编写地质公园解说词及标识系统;完成地质公园开园前的建设工作。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点(地)建设。对重要地质遗迹点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方案、做好标识工作。全市地质遗迹保护点新增9处。地质(温泉)文化村。将“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中国特色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有序推进龙泉下樟地质文化村和遂昌红星坪温泉文化村建设。(五)热矿水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工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开展遂昌县湖山乡香炉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医疗、温泉洗浴、温室等,推

51、进温泉旅游度假村建设。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开展龙泉查田镇青坑底矿泉水勘查及保护地建设工作,详细查明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泉水生产井位置及保护边界,调查面积50平方公里。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展莲都区城市规划建设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地下浅部空间热能的调蓄能力,为开发与保护浅层地温资源提供储量及其所必须的地质资料,完成调查面积约1502.1平方公里。(六)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在丽水市主城区、龙泉市主城区各开展1个图幅的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调查面积900平方公里,查清图幅区水工环地质条件,建立图幅区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结构,查明图幅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52、,为专题调查评价提供基础地质条件背景依据。城市地质调查。开展15万丽水莲都-碧湖城市地质调查和11万碧湖镇城市地质调查,调查面积分别为1500平方公里和133平方公里。查明城市发展的基础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模型,开展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开展全市9个县(市、区)丘陵山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宏观掌握全市土地质量状况,汇总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编制出版全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图集,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总调查面积15294.89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开展9个县(市、区)的15万

53、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总调查面积187.5万亩;开展10个11万农业“两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其中龙泉市开展2个,其他8个县(市、区)分别开展1个;建立54.1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质量档案。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建设。引进新的监测技术手段,开展多元素、多方位的监测,将所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的监测信息纳入数据库,搭建专业监测网络。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监测。完成160个土地质量监测点布设,9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建立丽水市基本农田地质环境监测网,开展包括土壤、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等存贮介质中的有益有害元素等30余项指标的监测,规范监测技术,编制年度监测预警报告,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地下水监

54、测。建设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4个,均布设在莲都区。(七)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以青田县祯埠乡锦水村下个寮山体滑坡和遂昌县北界镇苏村村上村山体滑坡为案例,在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下,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究探讨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等制度;逐步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机制。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开展市、县、乡三级网络环境及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建设与系统集成。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创新,提升地质

55、环境管理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政府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实行逐级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市、县、乡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议事日程。坚持抓具体、具体抓、抓落实,并将目标考核与现代化丽水建设考核相结合,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建立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防治责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明确、措施有力、责任

56、到人、落到实处。(二)健全完善制度,创新管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省、市规划性文件。依照规划要求,健全和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抓紧出台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实施意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执法检查力度,对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予以奖励;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除承担相应治理责任和费用外,还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三)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成效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

57、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市、县(市、区)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相关经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探索并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经认定属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和费用。切实加强投资项目及投资资金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项目实施的绩效评价,提高项目实施的成效。(四)强化技术支撑,提高保护水平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地勘单位的科技和技术优势,开展地质灾

58、害防治领域和地质环境保护方面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水平。鼓励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在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增挂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和地质环境保护中心牌子,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建立健全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科技骨干;充实和加强县、乡两级技术人员,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担当、善做善为的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五)深入宣传教育,构建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计划

59、。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把宣传教育的重点放在基层乡(镇)、农村、山区、学校、厂矿企业、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及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附近的群众,面对面向群众宣讲识灾、报灾、避灾、救灾等基本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自防和呼救能力。附表1 丽水市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县(市、区)隐患点个数(个)类型稳定性规模威胁情况危害程度滑坡(个)崩塌(个)泥石流(个)地面塌陷(个)稳定(个)较差(个)差(个)特大型(个)大型(个)中型(个)小型(个)户数(户)人数(人)财产(万元)重大(个)较大(个)一

60、般(个)缙云县65272018035030005607702393285773325景宁县143942425060083001142209769279248248633莲都区4130470041000239106529701143072113龙泉市624631300233902654823323242757505青田县7855617027150216691144404110118143826庆元县172125245019936002131574424132621104310920松阳县5438106000540015382728451287082422遂昌县4831791004800345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