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运动学讲解课件_第1页
行走运动学讲解课件_第2页
行走运动学讲解课件_第3页
行走运动学讲解课件_第4页
行走运动学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学第四章 下肢第四节 行走运动学肖晓鸿2015.5.15概述1.人的走路动作规律人走路时左右脚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配合两条腿的屈伸、跨步,上肢的双臂就需要前后摆动。为了保持重心,总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才能提起跨步。在行走过程中,头顶的高低必然成波浪形运动。当迈出步子双脚着地时,头顶略低;当一脚着地,另一只脚提起朝前弯曲时,头顶略高。步行: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体特征性活动。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步态: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

2、究方法。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2.基本概念3.步态分析的临床意义(1)步行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一。(2)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3)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4)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4.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

3、伤等;其他:如疼痛等。(2)禁忌证:严重心肺疾病、下肢骨折未愈合、检查不配合者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5. 自然步态的要点(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2) 上身姿势稳定。(3) 最佳能量消耗。 5. 影响步态分析的因素步态分析调节或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改变正常的步态可以是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影响它的因素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1)外在因素:如地形,鞋,衣服,负载(2)内在因素:性别(男或女),体重,身高,年龄等(3)物理因素:如体重,身高,体质(4)心理因素:性格类型,情绪(5)生理因素:人体特征,即身体的一些量度的比例(6)病理因素:例如外伤,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异常,精神异常。6. 步

4、态分析的基本原则(1)步行是循环的运动.(2)一次只关注一个关节:髋、膝、踝、骨盆、躯干等.(3)一次从一个平面观察: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一、步态分析步态分析系统(一)步行周期步行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期和摆动期。一个步行周期包括支撑期和摆动期。步行周期 步态周期的阶段划分1. 站立期(1)站立早期:指进入站立期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1012%。(2)跟着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向前运动减速,落实足进入站立期的位置。(3)足放平:指首次触地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4)站立期中期:支撑足全

5、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期,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大约为步行周期的38%-40%。(5)跟离地: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6)趾离地。(1)跟着地(0%)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点,指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第一次接触地面的瞬间。(2)足放平(010%GC)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间。即首次着地至支撑腿于站立相过程中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的时期。(3)站立中期 (1040%GC)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4)跟离地(4050%GC)站立相中期过后,支撑腿足跟离地的瞬间。(5)趾离地(5060%GC)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站

6、立相结束和迈步相开始。2. 摆动期摆动期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摆动期早期、中期和末期。此阶段的动作要点是: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下肢向前摆动的加速期。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完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1)摆动初期(6070%GC)从支撑腿离地到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2)摆动相中期(

7、7085%GC)指下肢向前摆动的动作过程中,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的时期。(3)摆动相末期(85100%GC)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3.双支撑阶段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4. 步态分析参数步态分析的常

8、用参数 (1)步长:行走时一侧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跟着地平均的距离。正常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90cm;平均步长:75cm;2步长=步幅。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2)步幅: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步幅:1.5m。(3)步长时间: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2步长时间=步行周期。(4)步行周期:平均步幅时间,即站立期与摆动期之和。一般成人的步行周期约为11.32 s左右。4. 步态分析参数(5)步频:指每分钟的步行步数,步频=步数/60(步/分),正常人在95125步/分;平均步频:110步/分。(6)步速:步行的平均速度(m/s);步速=步幅/步

9、行周期;步速:1.3m/s或5km/h。(7)步宽:两脚跟中心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健康人约为83.5cm。(8)足偏角: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健全人约为6-7。4. 步态分析参数二、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正常成人重心,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约为50%的高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是支撑中期,最低点是足跟着地。二、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身体重心的上下转移步行中人体重心的移动人体重心:人体重心位于第二骶骨前缘,两髋关节中央。直线运动时该中心是身体上下和左右摆动度最小的部位。从运动学角度,身体重心摆动包括:(1)骨盆前后倾斜:摆

10、动侧的髖关节前向速度高于支撑侧的髖关节,造成骨盆前倾。(2)骨盆左右倾斜:摆动侧骨盆平面低于支撑侧骨盆。(3)骨盆侧移:支撑相骨盆向支撑腿的方向侧移。(4)重力中心纵向摆动:重力中心在单足支撑相时最高,在双足支撑相时最低。上下摆动距离一般为810 cm。(5)膝关节支撑相早期屈曲:支撑侧膝关节屈曲15度。(6)体重转移:支撑侧早期在蹠屈肌的作用下体重由足跟转移到全足。(7)膝关节支撑相晚期屈曲:支撑侧膝关节屈曲3040度。步行时降低身体重心摆动是降低能耗的关键。 行走:重力中心纵向上下摆动距离一般为810 cm。行走奔跑跑步跳跃步行中关节运动轨迹足跟着地骨盆 :5旋前髋关节:30屈曲膝关节:0

11、 踝关节:0 承重反应期骨盆 :5旋前髋关节:30 屈曲膝关节:0-15 屈曲 踝关节:0-15 跖屈 站立中期骨盆 :中立位髋关节:30- 0膝关节:15- 0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足跟离地(站立末期)骨盆 :5后旋髋关节:0- 10过伸展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趾关节:0- 10过伸展足趾离地(迈步前期)骨盆 :5后旋髋关节:10过伸展-0膝关节:0- 35 踝关节:0- 20跖屈(关键点:膝关节被动屈曲)迈步相初期骨盆 :5后旋髋关节:0- 20屈曲膝关节:35- 60屈曲 踝关节:20- 10跖屈迈步相末期骨盆 :中立位髋关节:20- 30屈曲膝关节:60- 30屈曲 踝

12、关节:10跖屈- 0迈步相末期骨盆 :5旋前髋关节:30屈曲膝关节:30屈曲 - 0 踝关节:0三、关节运动学 1. 髋关节时期活动度首次触地屈曲20-30站立期中期0站立期后期10-15足趾蹬离地面0摆动期早期至后期0-屈曲20(30)髋关节屈伸2. 膝关节时期活动度首次触地全范围伸展承重反应屈曲15-20站立期中期全范围伸展足趾蹬离地面屈曲35-40摆动期早期屈曲60摆动期后期全范围伸展膝关节屈伸3. 踝关节时期活动度首次触地0承重反应跖屈10站立期中期0足趾蹬离地面前背屈10足趾蹬离地面跖屈20摆动期0踝关节跖屈背伸4. 矢状面:重心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

13、活动范围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单足负重(站立期中期)最低点:双足负重(双支撑期)5. 冠状面:骨盆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最高点:站立期中期时,对侧骨盆处于最高点;最低点:摆动期中期时,对侧骨盆处于最低点。骨盆的侧方移动也是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出现一次,其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足处于支撑中期时出现的,在双足支撑期重心位于左右中间。骨盆在水平面内沿垂直轴旋转角度单侧为4,双侧为8。这种旋转可以减少骨盆的上下移动,最大内旋位发生在足跟着地后期,最大外旋位发生在摆动早期。骨盆

14、在矢状面内沿冠状轴的倾斜运动范围约5,双足支撑相骨盆几乎成水平,支撑中期时处于摆动相的骨盆倾斜角度最大,它可以减少重心的上下移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左右各倾斜一次。 6. 其它部位(1)头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上下振幅约56cm,左右移动振幅约56cm。(2)上体 上体垂直,双肩平齐,速度加快时稍有前倾;行走时上体有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反的转动,这个动作可以减少整个身体的扭转。(3)上肢 正常行走时双上肢交替前后摆动,其方向与同侧下肢的摆动方向和骨盆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如当左下肢与左侧骨盆向前摆动和旋转时,左上肢向后摆动,右上肢向前摆动。此时,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肩关节,足跟着

15、地时为最大伸展,为21.1,足跟离地时为最大屈曲,为17.4,共约40范围。肘关节屈伸是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期改变运动方向,最大屈曲为38.9,最大伸展为-0.4,共约40范围。(4)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身体平衡,减少转动。(5)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四、肌运动学在正常步行中存在向心性和离心性收缩。通常离心性收缩和向心性收缩交替出现。离心性收缩用以控制协调性的运动。四、肌运动学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16、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2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的在于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约在步行周期85%,大腿的运动方向改变为向后,成为下一个步行周期的准备。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四、肌运动学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

17、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4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为全身最大的肌,其中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往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此时作为膝关节伸肌,产生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支撑中期

18、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步行周期中,股四头肌的第二个较小的收缩活动见于足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峰值。此时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动相;其二,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来限制和控制小腿在摆动相初、中期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向前摆动成为可能。四、肌运动学5缝匠肌(sartorius) 是全身最长的肌,起于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为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6腘绳肌(hamstring)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均起于

19、坐骨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分别止于腓骨头和胫骨粗隆内下方、胫骨内侧髁,作用为伸髋屈膝。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支撑相。在摆动相末期,作为屈膝肌,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1.股四头肌2.腘绳肌3.胫骨前肌4.小腿三头肌四、肌运动学首次触地的正常部位为足跟,参与的肌肉主要包括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承重反应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骨盆运

20、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支撑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跑步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为双足腾空。由于地面反作用力,产生踝关节跖屈的扭力踝关节背屈肌产生扭力四、肌运动学站立期中期主要功能是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下肢承重力小于体重或身体不稳定时此期缩短,以将重心迅速转移到另一足,保持身体平衡。 四、肌运动学站立末期对侧足处于支撑相早期,属于双支撑相,约为步态周期的10%12%。踝关节保持蹠屈,髖关节

21、主动屈曲,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和髂腰肌(向心性收缩)。 1.肌肉活动:伸髋肌离心性收缩:出现在摆动期末期,控制下肢向前的速度向心性收缩:从首次触地到站立期中期,使髋关节伸展至中立位2.肌肉活动:屈髋肌离心性收缩:出现在站立期末期,控制由于重力而产生的髋关节后伸向心性收缩:出现在摆动期早期3.肌肉活动:髋外展肌离心性收缩:在站立期控制骨盆稳定性4.肌肉活动:伸膝肌群离心性收缩: 出现在首次触地,控制膝关节屈曲向心性收缩:出现在站立期中期摆动期末期呢?5.肌肉活动:屈膝肌群离心性收缩:出现在摆动期末期,控制下肢向前的速度向心性收缩:在站立期早期辅助伸髋摆动期早期呢

22、?6.肌肉活动:踝关节跖屈肌群离心性收缩:在站立期中期,控制踝关节背屈向心性收缩:出现于站立期末期,足趾蹬离地面7.肌肉活动:踝关节背伸离心性收缩:出现在首次触地,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向心性收缩:摆动期早期8.肌肉活动:竖脊肌存在两个峰值1,步行周期的10%,同侧竖脊肌2,步行周期的60%,对侧竖脊肌在重心转移时,控制躯干向前的运动步态周期的肌肉作用异常步态的原因骨关节结构异常肌肉力量减弱或不平衡神经控制异常减痛步态 常见的异常步态足下垂:踝背伸肌无力,偏瘫,脑瘫患者常见足内翻:偏瘫,脑瘫患者常见股四头肌步态:伸膝肌无力髋内收:髋外展肌无力,脑瘫患者常见(剪刀步态)划圈步态:偏瘫患者常见帕金森步态

23、:慌张步态(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异常步态1. 偏瘫步态 偏瘫步态表现为偏瘫侧上肢摆动时肩、肘、腕及手指关节屈曲、内收;下肢伸肌模式,髋关节伸展、内收并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趾屈、内翻。为了使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时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偏瘫下肢经外侧画一个半圆圈以代替正常的足趾动作,所以又称为画圈步态。 2. 剪刀步态 剪刀步态移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前行呈剪刀状,因双下肢肌张力增高,特别是伸肌及内收肌张力明显增高所致。见于脑瘫、截瘫者。 3. 慌张步态 这种步态主要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前屈,关节

24、活动范围减少,双下肢交替迈步动作消失,呈现的是足擦地而行,步伐变得很细小。患者以一种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很难控制停下,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行走时上肢摆动缩小或消失,常常容易跌倒,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4. 共济失调步态 大多是因为小脑或其传导通路受损所致。患者行走时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两足间距加宽,高抬腿,足落地时加重;不能走直线,身体摇晃不稳,又称酩酊步态或者醉酒步态。 (二)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异常步态1. 臀大肌无力步态 臀大肌无力时,伸髋障碍,躯干用力后仰,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2. 臀中肌无力步态 臀中肌无力时(髋外展肌群无力),髋无力外展,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者在支撑期使身体向患侧弯,以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防止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向前摆动。如果双侧臀中肌均无力,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形如鸭子走步,又称鸭步。 3.胫前肌无力步态 胫前肌无力时,由于踝背伸肌无力,患侧下肢表现为足下垂,摆动期使髋膝屈曲角度加大,以防止足拖地,又称跨阈步态。 4.股四头肌步态 患者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使膝被动伸直,患者在支撑期常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以便使膝伸直。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异常步态1. 疼痛步态 如患侧负重时疼痛,患者常缩短患腿支撑相,以减轻疼痛,表现为短促步。同时,患者为了避免疼痛一般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