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有限责任公司C80车双翻翻车机改造项目监测方案_第1页
发电有限责任公司C80车双翻翻车机改造项目监测方案_第2页
发电有限责任公司C80车双翻翻车机改造项目监测方案_第3页
发电有限责任公司C80车双翻翻车机改造项目监测方案_第4页
发电有限责任公司C80车双翻翻车机改造项目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电XX公司C80双翻斗车改造项目监控程序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11.1项目概述1第二章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工程风险特征22.1工程地质水文概况22.2项目周边环境及风险特征4第三章监测目的和依据53.1监测目的53.2监测依据5第4章监控外壳和工程监控6级4.1监控周界64.2工程监控六级根据上述分类表,本项目监测等级为一级。 7第五章监控对象和项目85.1监控对象85.2监测项目8第6章参考点、监测点布置、观测方法精度和保护要求及监测点布置 图96.1控制网络布局96.2巡检116.3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126.4桩位位移监测146.5支撑轴向力监测176.6周边地表沉降监测20

2、6.7建筑沉降监测216.8建筑倾斜监测236.9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246.10支护桩力监测246.11土壤垂直位移监测256.12路基地面变形及轨道偏差监测266.13监测点布置验收266.14监测点保护266.15监测点布置26第7章监测频率277.1施工监测频率277.2停止监测的标准27第八章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标准和监测措施288.1监测控制值、预警标准288.2预警级别和消防288.3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34第九章监测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要求369.1数据收集369.2数据管理369.3数据分析36第10章监控信息反馈系统3710.1监控信息化流程3710.2监测

3、结果3810.3监测结果报告39第11章监控设备、组件和人员配置4011.1监控设备4011.2监控人员40第12章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其他管理体系4112.1质量保证措施4112.2安全保障措施4112.3安全文明建设目标4212.4安全保障体系4212.5文明施工保障措施4312.6环境保护43第13章附件44第一章项目概述1.1 项目概述本项目为XX二电XX公司C80双翻车改造项目。一座发电厂位于县城东南约1公里处。项目一期和二期已完成装机容量。三期工程装机容量为2600MW,加上已并网的装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已达到2400MW。场地位于三期自卸车北侧,与现有两台自卸车并排布置。基础平面尺

4、寸为20.2m42.8m,输煤廊段基坑开挖深度为21.3m,其余部分开挖深度为14.1m。第二章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工程风险特征2.1 工程地质水文概况2.1.1 地质概况1 地形一座发电厂位于县城东南近 1.0 公里处。遗址东侧为新蒲屋村,西侧为与新安村相望,南为水磨沟,西北为东庄村。电厂附近有高速公路、铁路经过,交通更加便利。项目场地与原一、二、三期在同一地貌单元内,属于太行山前滁沱江二级冲洪阶地。建设用地及周边整体地形地貌为山间沟谷地形。根据某省地形图,属裂谷盆地平原亚区(6)和侵蚀构造山地()河谷平原区(6-4)。 .2 气象气候条件该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春季干燥多风、夏

5、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快速、冬季干燥寒冷四个季节。年平均气温13,平均最高气温18.7,极端最高气温41.3(1972年6月16日);多年最低气温为 -17.9C(1976 年 12 月 26 日);多年平均降水量558mm,最大日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1902.9mm;年最大积雪深度21cm(1978年12月20日);年平均风速1.7m/s,年最大风速20.7m/s(20002009 年 4 月 9 日);年平均日照21328小时;最大冻土深度为62cm。遗址北侧为沱沱河,发源于番山寺县孤山,入禹县燕庄。全长110公里,年流量11.63亿立方米。两河乡等流入港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遗址西侧为沱沱河支

6、流叶河,自西南向北流淌。叶河发源于省昔阳县姚尚村。根据某水文站资料,最大洪水位为126.55m(黄海标高),最大峰值流量为12600m3/s(1996年8月4日)。2.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岩土的形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混填场地南侧有倾倒机房,施工时受级配影响,场地南侧ZK15-ZK18附近的混填土层较厚。层底深度2.2-7.6m,层厚2.2-7.6m。 黄土层状淤泥液指数IL:0.160.75,压缩率a0.1-0.2:0.1300.300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层底埋深5.1-5.9m,层厚0.6-3.6m,平均标准贯入数5.5。层淤液指数IL:0.420.93,压缩率a0.1-0.2

7、:0.1400.300MPa-1,属于中等压缩性土。层底埋深6.5-11.5m,层厚0.9-5.6m,平均标准贯数8.0。层内砂层底埋深11.7-14.9m,层厚2.0-5.6m,平均标准贯入数10.7。层淤泥液指数IL:0.220.97,压缩率a0.1-0.2:0.1600.340MPa-1,属中压缩性土。层底深度15.0-18.2m,层厚2.0-4.8m,平均标准贯入数9.5。层状粘土液体指数IL:0.090.88,压缩率a0.1-0.2:0.1800.390MPa-1,属中压缩性土。层底深度22.5-24.2m,层厚4.8-8.7m,平均标准贯入数12.2。 砂质胶结点均分布,以胶结粉末

8、和细砂为主。胶结程度差别很大。芯呈柱状,不易被锤击折断。沙子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和一些鹅卵石。层底深度23.2-25.0m,层厚0.3-1.3m 鹅卵石杂色。卵石主要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填充物多为沙子和砾石,偶尔也有粉质粘土。鹅卵石致密坚硬,圆度好,粒径在3-5cm左右,有的在15cm以上。该层分布连续,最大出露厚度8.4m,地下水位埋深15m。2 不利地质影响调查结果结合场地周边地质资料,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岩溶、土洞、采空区、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经调查分析,调查地点无不良地质影响。3 现场地震效应拟建场地位于太行山山前地区,地貌特征是由山前的丘陵和残余向东向宽阔的刨削面、冲洪扇和次

9、阶阶地平缓过渡。前期资料和本次勘查结果表明,该场地上覆层岩性主要为Q4类黄土粉砂、Q3粉砂细砂、Q2粉质粘土、砂及胶结砂、卵石及胶结卵石。 ,厚度一般在1730m之间。根据中国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拟建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对应的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如图4-2所示,拟建场地地震归入第二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4点土壤标准冻结深度拟建场地冻土深度可考虑为0.60m。5 工地液化判断根据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以不考虑液化的影响。2.1.3 水文地质特征1 地下水埋藏条件、类型及赋存状态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

10、要产于第四层中砂,分布于整个场地。该区地下水总体情况如下:地下水埋深基本稳定,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沿孔隙下渗,汛河汛期地下水侧向补给建设用地。雨季,平季和旱季地下水 给河流补水。地下水流向基本为西南向西北,动力型基本属于降水入渗河流侧向补给或地下水向河流补给的径流型。地下水的排放主要是自然排放到叶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位埋深15m。2个田地地下水和土壤腐蚀评价场地水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弱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为轻微腐蚀。建议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GB50046)对建筑材料进行相应的防腐保护。2.2 项目周边环境及风险特征遗址东侧为新蒲屋

11、村,西侧为新安村,南侧为水磨沟,西侧为东庄村。电厂附近有公路和铁路经过。场地北侧为沱沱河,全长110km,汛期最大洪峰流量13100m3/s。遗址西侧为沱沱河支流野河,从西野村进入某县,从玉河村进入黄壁庄水库。它流经一条长7.5公里的河流。最大峰值流量为 12600m3/s(1996 年 8 月 4 日)。地下水位埋深15m,位于基坑底板以上。第三章 监测目的和依据3.1 监测目的基坑工程是当地政府的一项重大工程。其建设能否快速、安全地进行,对当地人民的经济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监测基坑结构工程和施工周围重要地下和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重要管线、地面道路的变形情况,可为相

12、关人员和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为了评估基坑结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基坑结构及施工线周边的重要地下和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重要管道和地面道路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3.2 监测依据(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规程 GB50308-2008 ;(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GB 50911-2013 ;(3)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 J 8-2007 ;(4) 深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DB42/159-2004;(5) 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2007 ;(6) 国家一、二级平准规程GB /T 1289

13、7-2006;(七)现行国家、省部级有关技术法规和标准;(8)XX二发电XX公司C80双翻斗车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9)XX二发电XX公司C80双翻车改造工程监测图。(十)省有关监测规定。第 4 章 监控外壳和工程监控级别4.1 监控周界监测围护应根据基坑设计深度、施工方法、支护结构形式、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包括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受影响区域。)本工程监控围护结构为基坑周围0.7H或Htan(45- /2);次生影响区( )为0.7H(2.03.0)H或基坑周围Htan(45-a/2 ) 2.03.0)H;基坑周围可能受影响面积( )为(2.03.0)H。 (注:1 、 H基

14、坑设计深度(mm), 岩土体摩擦角(); 2、当基坑开挖周围有基岩时,H可为表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 3. 工程冲击区分界线取最大值 0.7H 或 H tan (45- /2)。)4.2 工程监控级别工程监测等级应根据基坑工程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和地质复杂程度进行划分。4.2.1项目本身的风险等级基坑工程的风险等级应根据支护结构变形或损坏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岩土体的失稳,或根据设计深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基坑按表4.2.1.1划分。表 4.2.1.1 基坑工程自身风险等级项目本身的风险等级评分标准隧道工程1级设计深度大于等于20m的基坑中学设计深度大于等于10m且小于20m的

15、基坑3级设计深度小于10m的基坑4.2.2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周围环境的风险等级应根据周围环境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根据表 4.2.2.1 对属性进行分类。表 4.2.2.1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环境风险等级评分标准1级主要受影响区域包括轨道交通设施、重要构筑物、重要桥梁隧道、河流或湖泊中学主要受灾区有一般构筑物、一般桥梁和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场所。下线次生影响区的存在包括轨道交通设施、重要构筑物、重要桥梁和隧道、河流或湖泊隧道工程有轨道交通设施3级主要影响地区有重要的城市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城市设施有一般构筑物、一般桥梁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下线4级次生

16、影响区有重要的城市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城市设施4.2.3 工程监控级别工程监测等级可按表4.2.3.1划分,根据当地经验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调整。环境风险等级工程监控级别项目本身的风险等级1级中学3级4级1级1级1级1级1级中学1级中学中学中学3级1级中学3级3级根据上述分类表,本项目监测等级为一级。第五章 监控对象和项目5.1 监控对象本工程该段采用明挖法施工,结合施工方法,本工程主要监测对象包括工程支护结构监测、围岩土体监测、周边环境及周边重要构筑物监测、等等5.2 监测项目根据项目周边环境特点和设计单位对项目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要求,确定重要监测项目如下表所示。5.2 监测和测量项目

17、清单序列号措施项目方法和精度测量点安排评论1现场检查观察,记录目视观察,观察2桩顶沉降精密水平仪,铟钢尺; 1mm桩壁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测点一般设置在挡土桩的冠梁上,测点间距为15m。3桩顶水平位移精密水平仪、铟钢尺、全站仪; 1mm桩墙一般设置在挡土桩的冠梁上,测点间距为15m。4桩强度钢筋计、应变计、频率接收器布置在桩身竖向主筋上,间距60m,竖向间距5m5支撑轴力应变仪、轴向力仪、频率读数每层设置两个监控段,设置在支架和锚索之间;6沉降精密水平仪,铟钢尺; 1mm沿基坑边长15-30m设置观察断面;重点监测基坑深度变化和断面变化情况。7土壤垂直位移分层沉淀管、沉淀仪; 1mm沿基坑边

18、长40-60m设置观察断面;重点监测基坑深度变化和断面变化情况。8斜楼全站仪、经纬仪位于建筑物的四个角落,高低不一或新旧建筑物相接处,伸缩缝位于埋深不同的地基两侧;每栋建筑不得少于四个沉降点和两组倾角测点。测量倾角时,两点垂直排列在墙的顶部和底部。9建筑定居点精密水平仪,铟钢尺; 1mm10观察建筑裂缝目测、裂纹测试仪11路基地面变形、轨道跑偏精神层面每15m一段,布置在路基和相邻的铁轨上第六章 参考点、监测点布置、观测方法精度和保护要求及监测点布置6.1 控制网络布局6.1.1 控制网络布局形式控制网络建立在市政轨道交通工程高程系统的基础上。控制点由参考点和工作基点组成。控制网络分段布置成局

19、部独立网络,与观测点一起以闭环网、附网或附线形式布置。控制点布置原则控制点布局的原则是:基准点是检查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在远离基坑或隧道施工影响区的稳定位置;工作基点是直接测点变形观测点的基础。选择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一般至少为基坑开挖深度或隧道埋深的2.5倍;控制点的分布应满足对所有观测点进行准确、便捷的先导测量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量区域内的参考点和工作参考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查条件。地表基点或工作基点一般埋设在场地区内致密的低压缩土层上,建筑物的上基点或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墙体上; 基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主要交通道路、地下管线、仓库栈道、水源井、河岸、软填料

20、、滑坡及标志易损处。6.1.2 观察方法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法和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基准网观测应按照工程勘察规程GB50026-2007中二级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表 6-1 垂向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列号项目宽容1相邻参考点之间的高度差误差0.5mm2各站高差误差0.15mm3往返差和闭环差0.3mm (n为站数)4检测到的高差差0.4mm (n为站数)5视距30米6前后距离差0.5米7任一站前后累计视线差1.5米8距离地面的最低视线高度0.5米监测点按照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程中三级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

21、。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下表。表 6-2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列号项目宽容1监测点与相邻参考点的高差误差1.0mm2各站高差误差0.30mm3往返差和闭环差0.6mm (n为站数)4检测到的高差差0.8mm (n为站数)5视距50米6前后距离差2.0米7任一站前后累计视线差3米8距离地面的最低视线高度0.3米观测采用封闭式水准路线时,只能进行单向观测,必须以附加水准路线的形式进行往返观测,并采用两次观测高度差的中位数进行调整。观察顺序: 测量:后、前、前、后、后 测量:前、后、后、前。观察笔记如下:使用水平和水平应在工程前后进行检查,并在工程期间定期检查。当观察结果异常,分析后与仪器有

22、关时,应对仪器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校准;观测应采取三种固定方式,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站台; 观测前应正确设置记录文件的存储位置和方式,并检查和设置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公差参数,确保满足观测要求; 观察应在刻度标线成像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方可开始观察; 数字水平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以免遮挡视线。仪器应在制造商指定的环境中工作。只有在振动源引起的振动消失后才能激活测量按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频率;各测量段的站台簿应为偶数,否则需加标尺零点差校正; 由正向测量改为反向测量时,应调换两根尺子,重新定位仪器; 完成结账或附加路径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结

23、账或附加差异,确认通过后方可完成计量工作。6.2 巡检6.2.1 检验时间在基坑工程的整个施工期间,每天都要有专人检查。6.2.2 巡检内容1)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成型质量;冠梁、支撑、檩条是否有裂缝;支、柱是否有较大变形;墙后土是否有下陷、裂缝、滑移现象;基坑内是否有土涌、流沙、管涌。2)施工条件开挖后暴露的土壤状况与岩土调查报告有什么不同吗?基坑开挖断面长度、层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超长或超深开挖;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条件是否正常,基坑排水补给设施运行是否正常;基坑周围地面堆放情况及是否有超重堆放。3)基坑周围环境地下管线有无破损、泄漏;周围建筑物(构筑物)是否有裂缝;周边道路(地面)是

24、否有裂缝、塌陷;相邻基坑及建筑物(构筑物)的施工情况。4)监控设施参考点和测量点状况良好;是否有影响观察工作的障碍物;监控组件的完整性和保护。6.2.3 检验记录的安排检验记录应在当天进行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监理、第三方监测和业主等相关单位。6.3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6.3.1 基点与测点布置原则(一)监控网络布局形式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参考网络采用线网,监测点监测采用极坐标法。控制点建立在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施工平面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采用闭合线形式,在基坑精密线材上启闭。控制点根据场地围护条件和基坑位置合理分布。每个基坑有不少于3个测量点

25、。测量点在基坑正角加密,并与观测点一起布置监测网络。(二)控制点布置原则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如下:控制点是监测结果稳定性的基准点,应设置在距施工基坑开挖深度24倍的稳定区域。控制点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能观察到所有测点的需要; 每个相对独立的调查区域内控制点的数量不得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验条件。(3)测点布置原则测点应根据监测设计图的位置(沿基坑长边每隔15m设置一个)和外围密集测点设置在基坑周围的防护结构桩顶。基坑的角落。安排原则如下: 测点应尽量布置在基坑冠梁顶部,设置方便,不易损坏,能真实反映基坑桩顶侧向变形。基坑信封。尽可能将测量点设置为强制对准标记。6.3.2 基

26、点、测点的嵌入及技术要求(1) 基点和测量点的嵌入方法现场监测基准点采用强制定心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0.4米,地下部分深度1.2米以上,地面部分高度1.0米;埋藏形式如下图所示:图6-1 监测基准点实景示意图埋设监测点时,用冲击钻在冠梁顶部钻一个深约10厘米的孔,然后在孔内打上强制定心监测标记,间隙填满锚固代理人。埋藏形式如下:图6-2 埋地监测点示意图(2) 埋地技术要求埋设测点标记时,应注意保证测点之间的可见度和强制对中标记的顶面水平。测点埋设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和防锈处理,并做明显的标记。6.3.3 观察方法和数据收集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线测法,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观测,1秒

27、级全站仪观测。控制管网及监测点的观测按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2007中二级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技术要求进行。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表 6-3 主要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序列号项目指标或公差1水平角观察轮数62角度测量误差1.0 秒3左右相对误差1/1000004每边的轮数每次往返4轮5一轮测试阅读不佳1毫米6每次测量的距离都很差,单向1.5mm7气象数据确定的最小读数温度0.2摄氏度,压力50帕监测点的水平位移观测一般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极坐标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装全站仪,准确调平并居中,回望其他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量监测点与监测参考点的夹角和距离,计算各点的坐标监测点。将位移矢量投影

28、到与基坑垂直的方向,根据各周期与初始值的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一侧的变形量。观察笔记如下:所使用的全站仪和靶板在工程前后都要进行检查,在工程期间要定期进行检查,特别是瞄准部的水平管和电子气泡补偿的检查和校正。观测应采取三种固定方式,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站台;仪器与靶板放置牢固,严格对中、水平; 在目标图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观察;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方可开始观察; 观测精度应尽量避免外来干扰,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种公差。垂直位移与地面沉降监测方法相同。6.4 桩位位移监测6.4.1 测点布置原则测点设置在主基坑(沿基坑长边每30m一个点)和基坑外角的围桩周围,按监测方案设计图布置。6

29、.4.2 埋地测点及技术要求测斜管采用绑扎方式埋设。基坑开挖前发现埋地测斜管未经常使用时,需采用钻埋法。(一)绑扎埋藏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或套箍固定在挡土桩的钢筋笼上。钢筋笼插入孔内后,浇注混凝土。围护结构的测斜管与钢筋笼应绑扎埋设,绑扎距离不宜大于1.5米。测斜管和钢筋笼的固定必须非常稳固,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测斜管和钢筋笼脱落。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可能会导致测斜仪探头被导向槽卡住;就地埋设的测斜管必须保证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2) 钻埋首先,在围护桩上钻一个孔,孔的直径略大于测斜管的外径。一般测斜管为外径为76,钻孔直径为110的孔。孔深度一般要求穿过结构。软基取

30、小值,软基取大值。然后将接在地面上的测斜管放入孔内,用细砂或砂浆混合水泥和膨润土回填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间,并确保埋入到位的测斜管有一对凹槽和基坑的边缘是垂直的。埋葬方法见下图:图 6-4 埋地测斜管实际场景围护结构测斜管的埋设和安装应遵循以下原则: 底部应与钢笼底部平齐或略低于钢笼底部,顶部应达到地面(或冠梁顶部)。围护桩的斜管与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 测斜仪上下管道应连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应固定密封牢固。绑扎时,应调整方向,使管子的一对测量槽与测量面垂直(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密封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清洁、通畅、笔直。制定明确的标志和可靠的保护措施。6.4.3 观察方

31、法和数据收集(1)观察方法如下用模拟探头检查测斜仪导向槽;保持测斜仪读数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将探头导轮插入测斜仪管的导向槽中,缓慢下降至管底,然后从下向上每隔0.5m沿整个测斜仪读数一次。导槽距管底的长度。数据,记录测量点深度和读数。读数完成后,将探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向槽,用上述方法再次测量,深点深度与第一次相同。各深度正负读数的绝对值应相同,当读数异常时,应进行补充检测。(2) 观察要求 测斜管应在试验前 5 天安装好,同一测斜管应在 3 至 5 天内重复 2 至 3 次。确定处于稳定状态后,取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横向位移计算的参考值。倾角探头应放在倾角管底部,等待5分钟,使探头适应

32、管内温度。观察时要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的密封性,防止探头的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仪观察时,每0.5m标记必须贴在同一位置,每次读数必须等电压值稳定后再读数,以保证读数的准确性。(3) 监测仪器使用CA -CX-901E测斜仪,测试精度:2mm/15m。(4)监测原理:监测时,将测斜探头轻轻滑入预埋测斜管底部,自下而上每隔50厘米向上拉线,测量测斜与测斜管之间倾角的变化。垂线。 ,可以得到不同深度部位的水平位移。详情见下图:图6-6倾角仪工作原理示意图(5) 计算公式i个深度的累积位移(计算结果精确到0.1mm);Xi当前深度 i 的坐标(mm);Xi0深度 i 的初始坐标(mm);Aj仪器在0方

33、向的读数;Bj仪器在180方向的读数;C探头校准系数;L探头长度(mm);j倾角。6.4.4 基坑围护桩变形监测提交结果(一)监测点布置图;(二)监测记录和报告;(3)水平位移与埋深的关系曲线;(4) 测斜仪监测结果的计算和分析数据。6.5 支持轴向力监测6.5.1 测点布置原则根据监测方案设计图布置点位,选择典型支座观察轴力变化(每层布置两段),掌握支座系统的法向力。6.5.2 埋地测点及技术要求(1)钢支架测点埋地法 使用专用的轴向力计安装架固定轴向力计,将安装架圆形钢筒的无槽端面用电焊焊接到支撑牛腿(柔性头)上的钢板上。支撑中心轴与安装中心点对齐。待焊缝冷却后,将轴向力计推入安装架的圆形

34、钢筒中,用螺钉(M10)将轴向力计固定在安装架上。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的另一端(悬空端)与挡桩体上的钢檩条对齐。 将读数电缆连接到基坑顶部的观测站;电缆统一编号,并用白色胶带绑扎以标记电缆。电缆每两米固定一次,外露部分受到保护。地埋式轴向力计的详细信息,请参考以下参考图:图6-7 轴向力计测点布置剖面图 图6-8 轴向力计嵌入示意图(2) 埋地技术要求 安装前先测量轴向力计的初始频率,看是否与出厂初始频率一致(20Hz)。 安装过程中必须注意轴力计的轴线与钢支撑在一条直线上,且各接触面平整,以保证钢支撑的受力状态正常传递到支撑结构通过轴向测力计(反作用力计)。钢支架吊装前,将轴向力计的电

35、缆正确绑在安装架的两翼上,防止吊装过程中电缆损坏。(3)混凝土支座测点的埋设方法钢筋混凝土支架或围护结构的应力监测,采用钢筋计监测钢筋的应力,然后通过钢筋与围护结构的联合工作,反算出支架或围护结构的应力。混凝土、变形协调条件。布设测点时,先按设计要求或工程要求选择主监控断面,然后在主断面四个角或四个侧面中间(及支座的1/3处)布置加固设计。长度) 。对于一般监测断面,可在断面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或对角布置两个钢筋量规。钢筋量规与受力主钢筋一般采用连杆电焊连接。连接时,杆规与支架的主杆应相对。由于电焊容易产生高温,会对传感器产生不利影响,实际操作中有两种处理方法。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先将连杆

36、与受力钢筋对焊(或对焊),然后将钢筋量规旋上。第二:在安装棒规的位置将主棒剪掉一段不小于传感器长度的部分,然后将连接在被测主棒上的连杆的棒规焊接起来。钢筋量规的连杆应有足够的长度,以满足量规对搭接焊缝长度的要求。焊接时,为防止传感器受热损坏,在传感器上裹一块湿布,不断浇冷水,直至焊后钢筋冷却到一定温度。在焊接过程中还应不断测试传感器,以查看传感器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钢筋计电缆一般一次成型,现场不宜加长。如需延长,接线完成后检查钢筋表的绝缘电阻和初始频率是否正常。要求电缆接头的焊接可靠稳定,防水性能满足规定的耐水压要求。做好钢筋量规的编号。图6-9钢筋量规安装示意图6.5.3 观察方法和数据收集(

37、1) 轴力观测仪器和方法使用振弦式频率读数器读取读数并记录温度。轴力计可使用各种规格的FLJ型轴力计(如下图)图6-11 轴向力计实物图(2) 轴力监测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轴向力计安装后,在对钢支架施加预应力之前,测量轴向力计的初始频率。在对钢支架施加预应力时,应测量频率并计算受力。核对了轴力计的结果,增加了修正的计算公式。基坑开挖前应测试稳定值23次,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的初始值。 测量支轴时,应尽可能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温度下测量同一批次的支座,并记录每次读数的测温结果。(3) 钢筋应力观测仪器和方法使用振弦式频率读数器读取读数并记录温度。(4) 钢筋应力监测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技术要

38、求基坑开挖前,应测试稳定值23次,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的初始值。现场测量时,应尽量同时或同一温度测量同一批次的测量点,并记录每次读数的温度测量结果。在原现场记录中,除记录传感器编号和相应的测试频率外,还应记录环境和施工信息。(5)计算公式:然后,根据支座中混凝土与钢筋应变协调的假设,可得计算公式:式中: 混凝土支撑力(kN)(计算结果精确到1 kN);- 钢筋计的力(kN)(计算结果精确到1 kN);As钢筋的横截面积(m2);Ag钢筋的横截面积(m2);Ac支护混凝土的横截面积(m2);fi钢筋计当前频率(Hz);f0钢筋计的初始频率(Hz);K钢筋计的校准系数(kN/Hz2)。振弦式频

39、率读数仪作为二次读数仪,由式(2)得到的F作为混凝土支座的轴向力。6.5.4 支援力量监测提交结果(一)监测点布置图;(2) 轴向力监测记录和报告;(3) 支座轴力分布图。6.6周边地表沉降监测6.6.1测点布置原则包括道路和地面监测点,形成闭环网络。测点按监测平面图设计,每隔15-3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重点监测基坑深度变化和断面变化情况。6.6.2 埋地测点及技术要求基点和工作基点与建筑物的沉降共享。为了保护测点不受碾压的影响,路面和地表沉降测点以坑测点的形式标出,用钻具穿透硬质路面,再打入钢筋进行掩埋。测点应有防护罩保护,孔径不小于150mm。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平埋,防止人车受凹凸

40、影响。埋地形式见下图:图6-15 测点埋地形式(mm)6.6.3 观察方法和数据收集地表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法,电子水准仪观测。监测点的观测按照工程勘察规程GB50026-2007中三级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前,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从基准点通过水准测量,施工时测量的高程为Hn。则高度差H=Hn-H0为累计沉降值。初值的确定: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法。初始标高是通过基点和附近基准点的联合测量得到的。观察时应严格控制各种公差。每个测点读数的高度差不应超过0.3mm。对于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1 个测站不应超过 2 个,超过时应重新读取后视点读数进行校验。第一次观测,应在测点连续观测

41、两次,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0.5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6.6.4 地表沉降监测报送结果(一)监测点布置图;(二)监测记录和报告;(3)结算久期关系曲线;(4)沉降监测结果的计算分析数据。6.7 建筑沉降监测6.7.1 测点布置原则测点按监测平面图位置布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建筑物上。布置的原则是:建筑物的四个角落和角落; 新旧建筑的高低差或连接处、伸缩缝、沉降缝及不同埋深地基的两侧; 每栋建筑物(构筑物)的测点不少于3个。测点布置见附图。6.7.2 测点埋设方法建筑测点标志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采用不同的埋点形式。框架、砖混结构物件采用钻孔埋标测点,钢结构物件采用焊接测点,特殊装饰性好的物件采用暗装测

42、点。点形式。埋设各种测点进行沉降监测时,应注意避开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阻碍标记和观察的障碍物,垂直尺需与墙(柱)隔开地面与地面有一定距离,一般应高 房间的地面为0.20.5m。测点埋好后,在其末端的垂直尺上涂抹防腐剂。建筑物上布置的测点采用钻孔掩埋。埋设步骤如下:用电动钻孔工具在选定的建筑部位钻孔; 清除孔中的熔渣; 向孔内注入适量混合均匀的锚固剂; 放置观察点标记; 用锚固剂回填标记与孔洞的间隙; 维持15天以上。埋藏形式如下图所示。图6-21 建筑物埋地测点示意图(mm)6.7.3 观察方法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法和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监测点按照工程测量规程GB50

43、026-2007中三级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下表。表 6-4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列号项目宽容1监测点与相邻参考点的高差误差1.0mm2各站高差误差0.30mm3往返差和闭环差0.6mm (n为站数)4检测到的高差差0.8mm (n为站数)5视距50米6前后距离差2.0米7任一站前后累计视线差3米8距离地面的最低视线高度0.3米观测采用封闭式水准路线时,只能进行单向观测,必须以附加水准路线的形式进行往返观测,并采用两次观测高度差的中位数进行调整。观察顺序: 测量:后、前、前、后、后 测量:前、后、后、前。观察笔记如下:使用水平和水平应在工程前后进行检查

44、,并在工程期间定期检查。当观察结果异常,分析后与仪器有关时,应对仪器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校准;观测应采取三种固定方式,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站台; 观测前应正确设置记录文件的存储位置和方式,并检查和设置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公差参数,确保满足观测要求; 观察应在刻度标线成像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方可开始观察; 数字水平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以免遮挡视线。仪器应在制造商指定的环境中工作。只有在振动源引起的振动消失后才能激活测量按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频率; 各测段往返测站数应为偶数,否则应加标尺零点差修正; 由正向测量改为反向测量时,应调换两根尺子,

45、重新定位仪器; 完成结账或附加路径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结账或附加差异,确认通过后方可完成计量工作。6.8 建筑物倾斜监测测点埋设在被测建筑物的不同高度(应大于建筑物高度的2/3)并附有棱镜反射镜,建立上下观测点,并在某一位置设立观测站大于上下观测点之间距离的两倍。 ,使用全站仪(1 2 mm+2ppm ),按照国家二级位移观测要求,测量被测建筑物上下观测点的坐标值,可计算出建筑物的倾角两个观测坐标的差异,变化量及测点布局如下图所示。墙墙棱镜反射片测点置镜点图6-22 建筑物倾斜测点埋设图量测全站仪6.9 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调查现有建筑物的裂缝,施工前拍照,拍照时在垂直裂缝处放置钢卷尺。日常监测

46、,在裂缝两侧设置标记,用游标卡尺测量。6.10挡桩力监测6.10.1 测点布置原则对于围护结构中的应力监测,主要采用钢筋计监测钢筋的应力,然后通过钢筋与混凝土的接缝功反演围护结构的应力。变形协调条件。测点布置见附图。6.10.2 埋地测点及技术要求钢筋量规与受力主钢筋一般采用连杆电焊连接。连接时,杆规与支架的主杆应相对。由于电焊容易产生高温,会对传感器产生不利影响,实际操作中有两种处理方法。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先将连杆与受力钢筋对焊(或对焊),然后将钢筋量规旋上。第二:在棒规安装的位置将主棒材剪掉一段不小于传感器长度的部分,然后将与连接杆相连的棒规焊接在被测主棒上。钢筋量规的连杆应有足够

47、的长度,以满足量规对搭接焊缝长度的要求。焊接时,为防止传感器受热损坏,在传感器上裹一块湿布,不断浇冷水,直至焊后钢筋冷却到一定温度。在焊接过程中还应不断测试传感器,以查看传感器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钢筋计电缆一般一次成型,现场不宜加长。如需延长,接线完成后检查钢筋表的绝缘电阻和初始频率是否正常。要求电缆接头的焊接可靠稳定,防水性能满足规定的耐水压要求。做好钢筋量规的编号。图6-22 混凝土灌注桩应力测点埋设实图6.10.3 计算公式在哪里:N:计算轴向力,单位尺寸N;s:单根钢筋的实测应力,单位尺寸Pa;Ec、Es:混凝土和钢筋的弹性模量,单位尺寸Pa;Ac:混凝土面积,单位尺寸m2;As:所有纵

48、向钢筋的面积之和,单位尺寸m2;s:钢筋混凝土中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变,无量纲。6.11 土壤垂直位移监测6.11.1 测点埋地要求使用钻机在预定的孔上钻孔。孔的深度由沉降管的长度决定。孔的直径最好足以安装磁环。然后将其放入沉淀管中。连接沉降管时,使用接头或承插螺纹使外壳光滑,不影响磁环的上下运动。在沉降管和孔壁之间填充和篡改膨润土球。当达到底部第一个磁环的标高时,用专用工具将磁环套在沉降管周围,送至填土面,施加一定压力,制成磁环。将磁环上的三个铁爪插入土中,然后填入膨润土球并夯实至第二磁环的水平,按上述方法安装第二磁环,直至磁环埋入土中。整个钻孔。6.11.2 数据收集方法数据采集方法同桩位移

49、6.12 路基地面变形及轨道偏差监测路基变形和轨迹偏差监测方法同地表监测6.13 监测点布置验收监测开始前,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埋地监测点进行检查。各方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监测。6.14 监测点保护(一)现场储备相应数量的各种监测标志和资料,并保持完好;(二)各类监控点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严禁人员、机械无故损坏;(三)施工现场监测点周边区域设置围栏,并派专人巡查;(4)监测基准网及工作基准点周围应有围栏,确保稳定可靠;(5)监测点应立即加固,尽快观察。(6)监测点如有损坏,应立即重新嵌入原位,并尽快进行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以保持数据的可靠性和连续性.6.15 监测

50、点布置本项目监测点布置见附件。第 7 章监测频率7.1施工监测频率基坑监测时间从基坑围护结构开始,到主体结构之后结束。根据监控设计的一般描述,监控频率如下:表 7-1 基坑监测测量频率序列号措施项目监测频率速率报警值(mm/d)累计报警值(mm)1现场检查开挖深度10m的基坑时,1次/天;开挖深度10m的基坑时,每天2次;主体结构施工时,2-3天一次; 2至3次/天到基地2到320至252桩顶沉降25至303桩顶水平位移20至254桩强度设计控制值的60%-80%5支撑轴力6沉降1次/天2到325至307土壤垂直位移8斜楼10至159建筑定居点20至2510观察建筑裂缝2到311路基地面变形、

51、轨道跑偏1-2次/天25至307.2 停止监测的标准对结构施工已完成3个月且沉降变形速度小于0.04mm/d的部分,建设单位可提出停止监测申请报告。经标段监理、第三方监测、建设单位审核后,可停止项目监测,并上报铁路公司。作为记录。第八章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标准和监测措施8.1监测控制值、预警标准监控指标一般由累积变化和日变化两个量控制,累积变化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应超过设计限值。根据设计图纸,本工程的报警值见表8-1。表 8-1 基坑监测报警值序列号措施项目监测频率速率报警值(mm/d)累计报警值(mm)1现场检查开挖深度10m的基坑时,1次/天;开挖深度10m的基坑时,每天2次

52、;主体结构施工时,2-3天一次; 2至3次/天到基地2到320至252桩顶沉降25至303桩顶水平位移20至254桩强度设计控制值的60%-80%5支撑轴力6沉降1次/天2到325至307土壤垂直位移8斜楼10至159建筑定居点20至2510观察建筑裂缝2到311路基地面变形、轨道跑偏1-2次/天25至308.2 预警等级和火灾报警8.2.1 三级预警预警级别分为监测值预警、巡逻预警和综合预警。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级别的警告:黄色警告、橙色警告和红色警告。警戒等级分类见下表8-2。表 8-2 三级告警状态判断警告级别警报状态说明黄色监测预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绝对值和双控指标率值均达到限

53、值的70% 85% ;或双重控制指标之一达到限值的85% 100%,另一指标未达到该值时;橙色监测预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绝对值和双控指标率值均达到限值的85% 100% ;或者当双重控制指标之一达到限值而另一指标未达到时;或双重控制指标均达到限值且项目整体未出现不稳定迹象时;红色监测预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绝对值和速率值的双重控制指标均达到限值。同时,还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实测位移(或沉降)率急剧增加;隧道支架出现裂缝,开始渗水。表 8-3 明挖施工检查预警参考表检查内容巡逻状态说明安全状况评估普通的黄色警报橙色警报红色警报开挖面土壤状况土壤性质和稳定性支座周围土体塌陷量大,严重影响围护系统稳定

54、性土塌方围护面积大,影响围护系统稳定性其他部位土体坍落度围护较小,仅部分影响围护系统性能,不影响稳定性导致桩无法钻孔或成孔,影响施工工艺的适应性和设计功能要求。开挖面土体渗漏大水冲沙,或周边地面局部塌陷大洪水影响边坡稳定性,情况出现恶化小涌水,造成边坡大变形,暂时稳定小量的水流入没有引起边坡变形地下水控制效果抽水继续生沙,附近地面有明显下沉地下水位无法降低,影响施工安全降水系统容量不足支持漏水大水冲沙,或周边地面局部塌陷大洪水影响边坡稳定性,情况出现恶化小涌水,造成边坡大变形,暂时稳定小量的水流入没有引起边坡变形结构系统支撑系统开裂变形变化高安全风险部位的支护(如开挖角、明暗结合等关键部位)与

55、后方土体脱开,存在膨胀情况其他部分的支撑与后面的土分离,有膨胀的情况安全风险高的部位(如开挖角、明暗结合等关键部位)的支护与后面的土体脱节,暂不展开支架明显扭曲变形支持可见的变形和位移锚头滑倒或损坏施工导致腰梁混凝土开裂、与土分离、膨胀施工造成腰梁混凝土开裂与土体分离,暂时没有膨胀开挖施工导致表层开裂扩大开挖施工造成面层开裂,暂无扩容施工造成冠梁与桩身大幅度分离,或挡土墙开裂扩大。冠梁因施工开裂,或防护墙因施工开裂,暂无扩容支撑体系建设质量缺陷支架安装、螺栓连接、焊接或檩条、支架加固不符合要求断桩和严重夹泥发生在安全风险高的部位(如露天边角、明暗结合开挖等关键部位),其他部位发生断桩、陷泥严重

56、支持系统的实施和时间安排不合时宜的支持施工技术开挖边坡坡度不符合设计,有直坡、反坡现象,或较大圆周超过设计坡度30%以上如果坡度较大,周边坡度超过设计坡度10%30%边坡坡度超过设计的其他情况基坑开挖面暴露时间开挖面暴露时间过长,局部土体剥落开裂,支座变形较大。开挖面暴露时间过长,局部土会剥落开裂开挖面暴露时间过长,支座变形较大过程工艺不符合施工组织设计,造成土体及支护系统位移较大工艺不符合劳动组织设计,影响工程安全及周边环境流程不符合劳工组织的设计超级挖矿靠近围护边,大型围护结构超挖超过1m,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护结构或周围土体的稳定性。围围边附近局部超挖1m以上,大围围其他位置超挖1m以上

57、其他地点周边超挖超过1m基坑周边环境基坑影响区超载情况基坑强影响区荷载超设计,围护结构受力变化较大,支护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基坑外荷载受设计影响较大,围护结构受力变化较大,支护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地表水强灾区大面积积水,地基硬化不完善,截排水系统不完善,可能流入开挖区或渗入、冲刷或排空,或引起支护结构受力变化,可能严重影响安全系数重灾区大面积积水,地基硬化不完善,截排水系统不完善,地表水渗漏,影响安全系数表 8-4周边环境检查及警示参考表检查内容巡逻状态说明安全状况评估普通的黄色警报橙色警报红色警报构造建造结构开裂和剥落施工导致结构的承重墙、柱或梁开裂和剥落施工造成建筑物非承重墙开裂、剥落,影响正常使

58、用施工造成建筑物非承重墙开裂、剥落,不影响正常使用变形缝开合过大,填料与结构分离,或填料压坏道路地面开裂的地面重灾区地面出现裂缝,裂缝宽度、深度或数量增加开挖施工影响区域造成局部地面开裂,裂缝宽度510mm,暂无扩大开挖施工影响区域造成局部地面裂缝,裂缝宽度小于5mm,无扩展情况。沉降,隆起基坑边坡滑坡面附近或隧道中心线以上发生沉陷或隆起,或沉陷严重影响交通地面明显下沉或隆起,轻微影响交通地面发生沉降或隆起,暂时不影响交通,或构筑物、桥墩周围有明显相对沉降地下管道管体或接口损坏或泄漏地下管线不断漏水(气),有扩大趋势地下管线持续漏水(气),无扩容趋势地下通讯电缆被切断地下输变电管道破坏管道检查

59、井等附属设施的开裂和进水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周围的检查井等辅助设施出现裂缝或进水建造项目周边地质受到严重扰动,支护结构受力变化较大,对支护系统造成不利影响8.2.2监测预警措施预警过程响应黄、橙、红三级预警。预警发生后,各响应人员在规定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勘察,监理单位主任(总代表)主持分析会议。流程为:响应人员检查现场、现场拍照、分析、制定具体措施、形成会议纪要。按照既定的处理措施进行处置。1. 黄色警报响应流程监理单位根据各方监测数据和现场检查情况发布黄色预警;监理单位立即报告标段业主代表,标段业主代表通知标段设计单位代表、第三方项目现场负责人监测单位、建设单位。总工程师、工程总监、施工监理负

60、责人、监理单位总代表、现场监理工程师、监理监理工程师、风险评估单位工程师等人员参加了- 由督导单位总代表主持的现场警情分析会。会议分析预警原因,制定处理措施,主管单位形成会议纪要,送铁路公司项目管理部备案。监理单位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制定的处理办法进行整改落实。发生突发事件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2.橙色预警响应流程监理单位根据各方监测数据和现场检查情况,发布橙色预警;监理单位立即向轨道公司项目管理部主任(副主任)汇报,主任(副主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项目专业负责人,第三方监理单位项目现场负责人、风险评估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副经理)、总工程师、工程总监、安全总监、施工单位监测负责人、监理单位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