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_第1页
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_第2页
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_第3页
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_第4页
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 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大陆一般简称为红军,中华民国方面先后称其为“匪军”和“共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1928年5月前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1955年被授予将帅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绝大部分来自红军部队。红军来源于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和参加暴动的工农群众。 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司令自始至终都是朱德,总政委先后是周恩来、张国焘和毛泽东。总政委具有重大事务的最后决定权。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和红军的三个方面军接受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2、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央军委及有关中央局、中央分局(这是党中央在苏区的派遣机构)指挥红军,但紧急时刻中央政治局也可以直接指挥红军。除了三个野战军性质的方面军,各个根据地还有军区组织。负责领导红军游击队和独立师团,配合野战军作战。红军各级组织均实行政治工作制度。团以下设指导员,团及以上设政委。理论上政委权力大于同级军事指挥,但在实际战斗中主要仍由军事主官具体指挥。 红军内部多次进行了严酷的肃反斗争,大批红军指战员被杀害。 红军一般使用游击战战术,规模较大的正规红军也采用运动战和阵地战。红军作战的主要对象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也包括一些地方军阀。红军和敌人作战的基本样式,初期是反会剿,后期是

3、反围剿,反会剿和反围剿是在根据地内线作战,一般得到根据地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反围剿的间隙,红军也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以便扩大根据地,筹集物资。 按毛泽东的总结,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工作队。红军要承担发动群众、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职能,特别是军队的政工人员还要负责指导地方党政工作,这通过党政军的联席会议或前敌委员会来实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先后建立了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有35个(若算上先后授予同一个番号的军级部队,这个数字更大),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才全部集中中国北方的陕甘宁边区,但此时南方八省仍有为数上万人的红军游击队分散活动。

4、中国工农红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成军,至1930年1月,初步形成了统一的战斗序列,直至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列入中华民国统一的战斗序列中。 一、红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6月11日,在李立三主导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要求红军进攻各大中心城市,以配合当地工人暴动夺取政权,进而在短时期内夺取中国政权。在此要求下,红一军团准备进攻南昌,红三军团准备进攻长沙,但是由于红军实力仍然远逊于国民革命军,至当年8月,该计

5、划以失败告终。红三军团虽然短暂占领长沙,但是无法坚守,在受到极大损失后撤出,相反,红一军团在朱德、毛泽东的率领下并未全力出击南昌,因而保存了较强的实力。 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双方自发组成红一方面军,并成立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3万余人。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由总前敌委员会兼任领导,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红一军团下辖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蔡会文代之)、参谋长周子昆;红四军,军长林彪、政

6、治委员林清泉(罗荣桓代之)、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彭牿;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罗炳辉代之)、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 红三军团辖:红五军,军长邓萍(兼任)、政治委员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治委员黄志竞、政治部主任吴天骥。 红一方面军编成以后,并未取得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承认,直到同年九月,中共中央再次要求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时,才默认了红一方面军的存在,9月,红一方面军从长沙郊外再次撤退,转而攻下了吉安,将赣江两岸的苏区连成一片,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到达江西新余罗坊

7、,召开了罗坊会议,确定了先在农村巩固根据地,再进而解放城市的战略目标,这被视作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形成。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后,红三十五军和红七军先后归入红一方面军。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部队统称中央红军,直属中革军委指挥。1932年6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恢复建制,下辖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朱德兼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后为周恩来代替),叶剑英任参谋长(后为刘伯承代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后为杨尚昆代替)。在此期间,红一方面军经过多次扩编,除原有三个军团外,又增设了红七军团、红八军

8、团、红九军团。1933年后,实际指挥权在李德手中。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一方面军被迫长征,一路遭受重大损失。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所辖第一、三、五、九军团依次改为第一、三、五、三十二军。8月,与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北上。 途中由于与张国焘发生分裂,第一、第三军改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番号继续北上,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师,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辖红一和红十五军团,全军共1万余人。 1936年10月9日和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先后与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193

9、7年8月,红一方面军全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投入抗日战争。 红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地方武装在长汀整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红一军团下辖三个军: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参谋长陈奇涵;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蔡会文代)、参谋长周子昆;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罗炳辉代)、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全军1万余人。同年8月23日,红一军团同红三军团自发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1932年3月12日,根据中央指示,红一军

10、团调整为红四军和红十五军两个军,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不久,红三军又重新划入,另外新建的红二十一军和红二十二军也加入到红一军团序列中。1933年1月,红十二军和红二十一军改为方面军直辖。 1933年6月,红一军团遵指示进行了整编,全军团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编为三个师,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徐彦刚(12月后为左权)、政治部主任李卓然(1934年秋后为朱瑞)、保卫局局长罗瑞卿、供给部长赵尔陆。第一师师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后相继为王开湘、黄苏);第二师师长徐彦刚(后为陈光)、政治委员胡阿林(后为刘亚楼);第三师师长周昆(后为黄德善)、政

11、治委员伍修权(后为旷朱权)。 1934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红一方面军,直接指挥各军团。10月10日,各部队开始长征,重新恢复红一方面军编制。此时,红一军团编制和各级主官为: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后为黄苏)、参谋长聂鹤亭(后为耿飙)、政治部主任谭政;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一军团缩编为两个师,共六个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7月21日,红一军团番号取消,改称第一军,随右路军行动。9月14日,因毛泽东等人与张国焘等人产生分裂,一军和由红三军团改编的三军被迫单独北

12、上。10月19日,抵达陕西吴起,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师。11月3日,恢复了番号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为新的红一军团。 1936年1月19日,红一军团作为东征军一部分东渡黄河作战,不久撤回,后又向西出击,参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正式结束。 1937年8月22日,红一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矩,下辖685团(杨得志任团长)和686团(李天佑任团长),投入抗日战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通称红三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红三军前身是红一军团中的红六军,1930年7月

13、,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整编为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牺牲后徐彦刚代)、政治委员陈毅(后蔡会文代)、参谋长周子昆。全军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刘作述。后三个纵队分别改为七、八、九师: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朱良才。 1932年3月12日,红三军与红十三军编为红五军团,不久又归建红一军团。1933年6月,中央红军取消军级建制,红三军番号随之撤销。 另:红二军团在1931年至1934年间也采用红三军番号,具体请参见其条目。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通称

14、红四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后建立的著名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军一级的武装力量。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残军和湖南南部的农民武装,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史称井冈山会师。5月4日,两支部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下统称“红四军”),全军共6000余人。由于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英勇奋战,人称“铁军”,而第四军下辖的叶挺独立团主力参加南昌起义后加入该军,因此该军命名为“第四军”,意为“铁军精神的继承者”。 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下辖 第10师:师长朱德(兼)、党代表宛希先,下辖: 第28团

15、,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原南昌起义残余部队)改编,团长王尔琢,党代表何长工 第一营:营长林彪,党代表熊寿祺 第二营:营长袁崇全(后叛变),党代表:杜松柏(后叛变) 第三营:营长肖劲,党代表:吴弼 第29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三师(原湘南起义部队中的宜章农民军)改编,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 第一营:营长朱舍我,党代表: 第二营:营长李光化,党代表:胡世俭 第三营:营长肖荣标,党代表:彭晒 第11师:师长张子清(由于张子清在酃县战斗中腿部负伤,由毛泽东代理)、党代表何挺颖,下辖 第31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原秋收起义残余部队)改编,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兼 第一营:营长员一民(后陈

16、毅安),党代表:毛泽潭 第三营:营长伍中豪,党代表:杨岳彬(后叛变) 第32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原井冈山农民自卫军)改编,团长袁文才,党代表陈东日,副团长王佐 第一营:营长袁文才(兼),党代表:陈东日(兼) 第二营:营长王佐,党代表:康健 第12师,师长陈毅(兼),党代表邓宗海,由原湘南起义部队中其它各部改编 第34团:团长邓宗海(兼),党代表:刘泰 第35团:团长黄克诚,党代表:李一鼎 第36团:团长李奇中,党代表:黄义藻 其中以两大起义部队为骨干的28、31团为红四军主力部队。1928年5月初,第12师番号取消,缩编为第30团(团长刘之至)、第33团(团长邓允庭)两个团,

17、分别划归第10、11师建制。5月下旬,由于根据地经济和后勤补给困难,30、33团离开红四军建制返回湘南。7月中旬,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来到井冈山,要求红四军打回湘南,28、29团在会湘南过程中受到重创,29团基本被消灭。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带领红五军主力之一部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彭、滕被分别任命为红四军副军长和副党代表,而其部队则缩编为新的红四军第30团,但对外仍称红五军。 1929年初,中华民国政府军对井冈山地区进行第三次湘赣两省会剿,朱德、毛泽东带领红四军主力跨过赣江,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发展,部队也随之整编成3个纵队: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袁文才、政治部主任陈

18、毅。下辖: 第一纵队:纵队长林彪、党代表陈毅(兼) 第二纵队:纵队长胡少海、党代表谭震林 第三纵队:纵队长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 全军共3000余人。而红四军30、32团负责留守,但未能守住井冈山。4月1日,红四军与从井冈山辗转突围的30团(即前红五军一部)在瑞金会师,30团随即被改编为红四军第五纵队。4月13日,红四军前委将井冈山地区原部队改编为红四军第六纵队。6月下旬红四军前委将闽西地方武装编为第四纵队,纵队长傅柏翠、党代表张鼎丞。 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要求,红四军与赣南、闽西的农民武装合编而成红一军团。1933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取消军一级编制

19、,红四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简称红十二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红十二军(闽西) 1930年1月,福建西部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四县地方武装分别改编为闽西红1、2、3、4团,武平北部和长汀南部赤卫队合编为闽西红5团。同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福建省委指示,以上五团合编为红十二军, 军长邓毅刚(即邓伟)、政治委员高静山(后邓子恢代)、政治部主任陈正、参谋长郑益,全军3200余人。后所部五个团被改编为三个纵队,不久各纵队改称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第三十四师师长邓毅刚(兼任)、政治委员刘型;第三十五师师长胡少海、政治委员张际春。6月,该军编入红一军团。时任军长

20、为伍中豪、政治委员为谭震林。10月,军长伍中豪在同地主武装作战时牺牲于江西安福。 1931年10月,所部三十四、三十五师调归红三、四军。12月,军部和三十六师同闽西新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闽西新红十二军改称该军三十四师。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1932年4月,增编三十五师。同年10月,军部和三十六师并入红二十二军。由萧克任军长,黄苏任政委。1933年6月,红十二军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一团。 新红十二军(闽西) 1930年5月,原红四军第四纵队部分与闽西地方武装合编成红二十军和红二十一军。11月,两军编成新红十二军。由贺声洋代理军长(12月由左权任军长)、施简任政治委员、李力一任政治部

21、主任。1931年10月,新红十二军与闽西老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新红十二军改编为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军长游瑞轩、政治委员黄苏、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 1933年1月,红十二军根据命令改由红一方面军总部直属。同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二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简称红二十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主力部队之一,因富田事变闻名。 1930年6月在吉安编成,主力是江西西部地方武装,军长曾炳春(后刘铁超代)、政治委员刘士奇(后曾炳春代),全军约2500人。编成后该军负责富田一带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卫戍工作,10月划入红一军团。当年12月12日,红二十军在

22、刘敌等人领导下发动兵变,反对毛泽东及其支持的反AB团运动,史称“富田事变”。事变后,红二十军自行渡过赣江以东,宣布脱离红一方面军领导,并推举萧大鹏为军长。 1931年4月18日,红二十军主要领导在前往中共苏区中央局1参加原定的谈判时被诱捕,不久被全部枪决。7月23日,红二十军奉调至江西南部于都平头寨,被彭德怀和林彪率部包围后缴械,包括军长萧大鹏、政委曾炳春在内的副排长以上700余人全部被处决,余部编入红七军。红二十军番号取消。 另,福建西部的部分地方武装在1930年5月亦自行编成红二十军,军长胡少海,全军1200余人。11月,与红二十一军合编为红十二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简称红二十二军

23、,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6月,江西南部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方武装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纵队等合编而成红二十二军,军长陈毅、政治委员邱达三,下辖5个纵队,共2400余人。此后会同红三十五军连攻赣州受挫,受到惨重损失。同年底,缩编为第六十四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高自立。 1932年7月,赣南独立四师和独立五师重新合编而成红二十二军,军长肖克、政治委员梁锡祜。同年10月,红十二军军部和红三十六师与合编入红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邝朱权、政治部主任谭政。1933年6月,中央红军整军,红二十二军改编为红一军团第三师。 红三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6月,

24、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成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总政治委员滕代远(后杨尚昆代)、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全军1万余人。下辖红五军:军长彭德怀兼任(后邓萍兼任),政治委员滕代远兼任(后张纯清代);红八军,军长李灿(后何长工代理),政治委员何长工(后邓乾元代理)。不久,红十六军也划归红三军团建制:军长胡一鸣、政治委员李楚屏。 红三军团组成后,根据李立三控制下的中共中央指示,开展了对长沙的攻击,并于7月27日一度攻占长沙。不久,由于遭到何键的反攻,红三军团被迫撤出长沙,受到严重损失。8月23日,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双方自发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1932年3月

25、,根据中共中央要求,红一方面军撤销,红三军团改辖红五军、红七军和红十四军,6月5日,红十五军回归红三军团。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红三军团下辖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第四师:师长张锡龙(后洪超代)、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黄克诚代);第五师师长寻淮洲(后李天佑代)、政治委员乐少华(后为陈阿金、钟赤兵代);第六师:师长洪超(后彭雪枫代),政治委员陈阿金(后为江华、徐策代)、政治部主任欧阳钦。 1934年1月,中央军委取消了红一方面军的编制,红三军团直属中央指挥,10月10日,红三军团开始参加长征,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26、下辖三个师:第四师师长洪超(后彭雪枫、张宗逊代)、政治委员黄克诚;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第六师师长曹里怀、政治委员徐策。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三军团由于损失巨大,取消了师一级的编制,改组为4个团。7月21日,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三军团番号取消,部队归红一军团指挥,编为红一军团第四师。 1937年,原红三军团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李天佑任团长,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简称红五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于湖南平江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将起义部队自行编为红

27、五军第十三师,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参谋长邓萍,下辖第一团,团长雷振辉、党代表李灿;第四团,团长陈鹏飞、党代表黄公略;第七团,团长兼党代表黄纯一。全军共2500余人。 1928年8月至9月,红五军3个团改编为5个大队,10月,红五军与平江、浏阳一带的地方武装合编,下辖5个纵队。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第四、五纵队及军部直属部队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暂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对外仍称红五军。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入江西、福建作战,彭德怀、滕代远率第三十团、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3月,彭德怀一度率主力转入赣南寻找红四军,不久返回井冈山,8月在湘鄂赣苏区与黄公略率领

28、的红军游击队合编,恢复红五军编制,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吴溉之。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李灿(后孔荷宠代);第二纵队,纵队长黄公略(兼任)、政治委员张启龙;第三纵队,纵队长吴溉之(兼任)、政治委员于定一;第四纵队,纵队长郭炳生、政治委员张纯清;第五纵队,纵队长李灿(后游雪程代)、政治委员何长工。1930年,红五军的四个纵队改编为第一、三师。6月,以第五纵队为基础扩编为红八军,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 1933年6月,红三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五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简称红八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

29、队之一。 1930年6月,由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湖北东南改编成红八军,并与红五军合编为红三军团。军长李灿(后何长工代)、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下辖第一纵队,司令员刘文琪、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二纵队,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郭一清;第三纵队,司令员谢振亚、政治委员黄克诚。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八军番号取消。 在1930年6月的改编中,原赣北和鄂东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八军第四和第五纵队,四纵队司令员陈奇,五纵队司令员黄刚。1930年10月,四纵和五纵在湖北黄梅考田镇改编为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军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原四纵

30、改编为第一团,团长查子清,团政委李奚石;原五纵改编为第三团,团长黄刚,团政委陈奇。1930年冬,红十五军脱离鄂东苏区,转移至鄂豫皖苏区,部队被分散隶属于后来的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的各部队。 另外,在红军历史上还有两支部队也采用过红八军番号。一是1932年春湘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三师合编而成的部队,代理军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同年11月,军部正式成立,军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政治部主任王震。下辖第二十二师,师长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兼任);第二十三师,师长杨茂、政治委员谢国俞;第二十四师,师长弋勇、政治委员胡楚父。全军2200余人。1933年7月,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

31、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后王震代)、政治部主任李朴、参谋长李达。二是1930年2月1日,俞作豫率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龙州起义,部队也编为红八军,军长俞作豫、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何家荣、政治委员潘裕明;第二纵队,纵队长俞作豫(兼任)、政治委员涂振农;第三纵队,纵队长黄飞虎,全军共2000人。3月,邓小平政治委员,不久,红八军因受李宗仁的进攻,基本覆灭,全军仅剩100余人,后编入红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简称红十六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7月,由湘鄂赣苏区的红军和平江、修水、铜鼓等地的工农地方武装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改编成红

32、十六军,属红三军团,军长胡一鸣(后孔荷宠代)、政治委员黄志竞(后于兆龙代)、参谋长余发明、政治部主任吴天骥。下辖第七师:师长邹之漠、政治委员李楚屏;第九师师长俞庚、政治委员高咏生。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六军番号随之取消,原部队缩编为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政治委员温锦惠,属红六军团编制。 红五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1年12月,奉命进攻中央苏区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原冯玉祥西北军部队一支)于江西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萧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下辖红十

33、三军,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邝朱权;红十四军,军长赵博生(兼)、政治委员黄火青;红十五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全军团共17000人,归红一方面军建制。 1932年3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红三军团改辖红三军和红十三军,不久,又将红三军划归红一军团。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红五军团下辖第十三师、第十四师和第三十四师。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朱瑞(后李卓然代)、参谋长郑如岳(后李屏仁代)、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供给部长胡南生,十三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谢良;十四师师长程子华(后张宗逊代)、政治委员朱良才;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 1934年10

34、月10日,红五军团开始长征,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代表陈云、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下辖两个师,第十二师师长陈伯钧(兼任)、政治委员谢良;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在长征期间,红五军团主要负责中央红军的后卫战斗,因而损失在各支部队中数一数二。1934年12月26日黎平会议后,红八军团撤销,全部部队编入红五军团。1935年2月9日遵义会议后,红五军团撤销师一级编制,缩编为三个团。 1935年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军长董振堂、代理政治委员曾日三、代理参谋长曹里怀。1935年11月一、四方面军分裂后,红五军随红四方面

35、军行动,与原属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三军合编为新的红五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后随四方面军北上。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五军随同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作为西路军的一部分进军甘肃,在战斗中损失殆尽。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三军同时改编而成,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邝朱权(后何长工代)。下辖第三十七师:师长郭如岳、政治委员李涛;第三十八师师长李教泽、政治委员刘型。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三军番号随

36、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简称红十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四军同时改编而成,军长赵博生、政治委员黄火青。下辖第四十师:师长边章五、政治委员程子华;第四十一师:师长李锦亭、政治委员李翔吾。1932年3月12日,改由红三军团领导。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四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简称红十五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五军

37、同时改编而成,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下辖第四十三师:师长卢寿椿、政治委员高自立;第四十四师:师长苏进、政治委员唐天际。1932年3月12日,转由红一军团领导,8月8日,回归红五军团建制。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五军番号随之取消。 另外,在红军历史上还有一支部队也采用过红十五军的番号,即鄂东红十五军。1930年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为红八军,下辖三个纵队,而原赣北和鄂东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八军第四和第五纵队,四纵队司令员陈奇,五纵队司令员黄刚。1930年10月,四纵和五纵在湖北黄梅考田镇改编为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军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原四纵改编为第

38、一团,团长查子清,团政委李奚石;原五纵改编为第三团,团长黄刚,团政委陈奇。1930年冬,红十五军脱离鄂东苏区,转移至鄂豫皖苏区,该军第一团改编为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后是主力团),到四川后改为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团(后是三十一军的主力团),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抗战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第三营(活动在太岳区);第三团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抗战开始后,该团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团第二营。 红十五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5年9月18日,原在鄂豫皖苏区留守的红二十五军渡过渭河后,于陕西延川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

39、十七军会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两军合编而成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下辖第七十五师(由红二十五军改编):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第七十八师(由红二十六军改编):师长杨森、政治委员张明先(后崔田民代);第八十一师(由红二十七军改编):师长贺晋年、政治委员张达志。全军团共7000余人。 1935年11月3日,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会师,并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冯文彬,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第八十一师和一个骑兵团。 1937年,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称红二十五军,初隶属中国工农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