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_第1页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_第2页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_第3页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_第4页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肆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mePage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 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 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始 见汉 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 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 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

2、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济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 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 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 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延续到宋 代。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 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 里。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关于芍陂工程的 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 豪占垦和盗决。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 变塘为田 达56967亩多。芍陂设置减水

3、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 )始见记载。系因地主 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 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 制。清乾隆二年(1 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到民国年间,芍陂 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济史杭灌区的一个反 调节水库。返回目录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 韩 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邛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 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邛城(今扬州市), 开通邛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

4、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 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 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 建堰城、水门节水,河上亦建有多处堰城。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 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边。开元二十二 年(7 34),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征运口 并用。北宋,在邛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 上最早的船闸一复闸。元代开京杭运河,邛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 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返回目录引漳十二渠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

5、区在漳河以南(今河 南 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 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 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 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 地因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堪称为十 二登,改名开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 西门豹后约10 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溯志采用这 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东魏天平二年( 53 5)改

6、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 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沮 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 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 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返回目录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 1)开 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 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 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 二者皆入淮河。中途在开

7、封东分水(古汴水)。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岁 (涣)水,皆可通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直通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 运交 通网。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 于鸿沟 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 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湮塞了。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湎或犍尾堰返回目录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 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 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 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 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 供 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 古有“天府之国

8、”美称。都江堰始名于 枢纽布置 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 则等工程设施,经后代不断完善,成为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 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此外,还 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控制水量和泥沙的建筑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又增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等工程。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 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为引水总干渠,由飞沙渠、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 泥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外江为岷江正道,以行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至 沙黑供右岸灌区用水。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 材料。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

9、人字堤等工 程。每年岁修需 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 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 并在其顶端铸铁 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 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 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 钢筋混凝 土结构。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2000多年来,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 都江堰 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由于三大主要工程在合 理规划布局和精心设计施工,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 合作用。在适宜河段

10、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内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 在河流弯段末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 以减免成都平 原洪涝灾害。都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 严格执行岁修制度。据历史文物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即有“深淘滩,低 作堰”的岁修“六字诀”。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 格言”等。历代都设置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每年的岁 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水期的抢修等四类。工程改建与 灌区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工程进行了较大改建,灌区有了 大规模的发展。加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调整和

11、改建了内外江 几条大干渠的引水口 ;新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 ;在老灌区修建 了 50余座重要分水枢纽;改造了 3万多条旧渠道。都江堰 灌区由194 9年的 288万亩发展到80年代的近1100万亩,并在新灌 区相应建造了黑龙滩、三岔、 鲁班、继光等10座大中型水库,300余座小型水库,以及许多渠系建筑物、中 小型水电站和扬水站。返回目录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 西 泾惠渠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 6)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 十向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 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

12、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 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种(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 统一六 国的战争。西汉太始十年(公元前95)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 引泾水东行,至栋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干渠长200里,灌 溉面积4500顷。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前秦付坚时期(3 57 384)曾发动3万民 工整修郑白渠。唐代的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 称三白渠。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县(今 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唐初郑白渠灌田1000 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 建造水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

13、在 水部式 中有专门条款。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和分水堰。分水 堪称“将 军”,长宽都有百步(唐代一步等于五尺)。宋代改为临时性梢桩 坝,每年 都要重修。由于引水困难,后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主要有北宋大观二 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石渠3141尺,土渠397 8尺,灌溉面积号称2 万余顷,并改称丰利渠。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至延右元年(1314 )延展 石渠510尺,有拦河坝仍系石结构,后称王御史渠, 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 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 汉渠图说中有详细记载。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14 56 148

14、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至清代乾隆二年( 1737)将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称龙洞渠,灌溉 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万多亩。直到1932年泾惠渠初步建成,引 泾灌溉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返回目录灵渠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 西壮族自治区溢安县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 元前219 ),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 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西) 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

15、灵渠渠首处用 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 入 漓江上源支流,并对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今称 北 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再入湘江。用拦河大小天平(用条石砌的溢流坝)、 铎嘴(导水分水堤)、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 洪等项功能。渠道由人工渠、开挖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 成,南渠长33 km,北渠长3. 5km以弯道减缓坡度;以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 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 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证了灵渠航运长期不衰,对 广东广西地区的

16、政治、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 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的航运逐渐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灵 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 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效益,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返回目录金堤汉代黄河下游的堤防。始见于史记.河渠书。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 游已普遍兴筑堤防。但各诸侯国以邻为壑,堤防不规则不合理。秦统一中国 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整治。汉代进一步修成系 统堤防,并不断增修石工,加高增厚。因此,汉代人称黄河大堤为金堤。西 汉末,黄河下游决溢,往东南摆动。王景治河后,又在新河两岸修筑堤防,

17、自汴口以东 沿河积石垒堤,也统称金堤。迄宋代,黄河又多次变迁。河道每 大摆动一次,沿河两岸均要兴筑大堤。这样,在古河道长期行经的地方形成 多重大堤,当地群众和一些文献也称这些堤防为金堤。自汉代以来,也多用“金堤”泛指其他修筑坚固的堤防,如都江堰的金刚堤、江 陵的长江堤防等。返回目录宁夏古灌渠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 前117)的引黄 灌区。当年曾实行大规模屯田,”皆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东汉也在 这一带发展水利屯田。大型灌区的兴建魏书.刁雍传载:在富平(今吴 忠县西南)西南三十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灌溉河西农田。北魏太平 真君五年(4 44)薄骨律镇将刁雍在

18、旧渠口下游,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并开渠四 十里,下合旧渠,灌田四万余顷,史称艾山渠。水经注记载,黄河自青 铜峡以下还可东分水,灌溉农田。唐代宁夏引黄灌区有薄骨律渠、汉渠、胡 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北宋前期宁夏 一度为西夏政权所在地。宋史.夏国传载:今银川、灵武一带有唐彳来渠、 汉延渠,无旱涝之忧。1 032年至104 8年还曾修建长三百里的李王渠,大约是 艾山渠的重建。元代至元元年( 126 4)郭守敬曾修复宁夏灌区。明清以来灌 区的发展明代除利用旧渠外,有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喇渠(都 是唐彳来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 (以上在今卫

19、)、 羚羊角渠、通济渠、七星渠、贴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以上在今中 宁)等渠名出现。清代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开大清渠,灌溉唐彳来、汉延二渠 之间高地。雍正四年( 172 6)开惠农渠,取水口在汉延渠口下游,灌溉汉延渠 以东地区。同年又开昌润渠,灌溉惠农渠以东至黄河间的滩地。以上三渠和 唐彳来渠、汉延渠合称河西五大渠。民国年间,宁夏灌 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 和青铜峡上游的中卫、中宁区。据19 36年资料,共有支渠近三千条,干渠总 长二千六百多里,共灌田一万八千顷左右。1958年开始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 60年代中期建成后,宁夏灌区又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独特的水工和灌溉技 术宁夏水

20、利沿袭两千多年,其原因除有黄河的方便引水条件外,还由于创 造和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水利技术。在引水工程中采用无坝取水,多用 分劈河面约四分之一的叠石长坝导河水入渠。闸前渠道 也很长,临河一侧建 有泄水堰闸。支渠以下渠口多为分水涵或闸门,称为陡口。不同高程的渠道 相交多建木渡槽,称为飞槽。横穿渠道的泄洪和退水涵洞称作 阴洞、暗洞或 沟洞。渠道疏浚时,常使用堤工封堵渠口,即今之草土围堰。工程岁修时, 采用埋入渠底的底石作为渠道清淤的标准。用木制水则测水位。入冬后,以 堤堵塞渠口,称“卷堤”。来年清明征夫岁修淤,立夏则撤堤“开水”。开水后,先关闭上游支渠斗口逼水至“梢”(渠尾),名“封水”。上游各

21、 斗 口仅留一二分水,名“表水”。水至梢后,就自下而上逐次开渠浇灌,灌足 后 再逼水至梢,重新进行一轮封、表、灌。大致立夏到夏至轮水浇夏田,二轮 水立秋至寒露浇秋田,三轮水自立冬至小雪为冬灌,用以提高土壤埔情,预 备 来年春耕。夏秋两作能及时浇三四次就可以丰收,如农田起碱时,有时于 春秋 开水洗碱,或三四年中种稻一次洗碱。返回目录龙首渠陕西古代引北洛水的灌溉工程,洛惠渠的前身。位于今澄城、大荔一带, 创建于汉武帝元狩三年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20 前111)。当时征调1万多人 开渠,干渠自征县(今澄城县南)引洛水,向南至临晋境,再回注洛水,灌溉 1万多顷盐碱地。施工中最艰巨的一段穿越商颜山。商颜

22、山高40余丈,明挖 时渠岸易崩坍,于是改用隧洞。隧洞全长10多里,为了增加施工工作面 和 满足若干竖井。这种隧道称井渠。由于施工时挖出了龙骨(化石),渠道遂命 名为龙首渠。龙首渠前后施工10多年,虽曾能水,但未能收到预期实效。北 周保定二年(562)又曾重开龙首渠。唐代也曾在这一带引洛水和黄河水,并利 用朝邑县北的通灵陂调蓄,灌溉2000多顷稻田。195 0年建成洛惠 渠,引洛 水灌溉50万亩农田。返回目录瓠子堵口西汉时黄河上次大规模的堵口工程。元光三年(公元前132),黄河在瓠子 (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银野泽,泛入泗水、淮水、淹 及 十六郡,灾情严重。汉武派汲黯、郑当时率十万

23、人堵塞,未成功。丞相田分 为了私利,反对堵口,说河决是“大意”,不能靠人力强塞,此后黄河泛滥 23年。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才派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再次堵口。汉 武帝亲临现场,并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参加堵口劳动,工程十分艰巨。 堵口采用的方法,有人解释为桩柴平堵法。堵口需要薪柴,砍光了百里之外 的淇园竹林。汉武帝还作瓠子歌记述了决口造成的巨大灾难、堵口工程 的艰巨性和堵口的措施。堵口成功,在堤上建宣房作纪念。返回目录鸿隙坡位于今淮河干流与南汝河之间的今河南省正阳县息县一带的古代大型蓄 水灌溉工程。据水经注记载,陂水自淮河分出,经鸿隙陂蓄积调节后, 与淮河支流填水上的各小陂塘汇合,再回

24、归淮河。始建时间不详。西汉永始 至元延年问(公元前16-前9)丞相翟方进因这一带洪涝成灾,废毁了这一 蓄水设施。西汉末年大旱,百姓要求恢复鸿隙陂。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 许扬为汝南都水掾主持恢复鸿隙陂,几年间修成堤塘四百多里,灌溉得以恢 复和 发展,并连年丰收。北魏时鸿隙陂还存在,隋唐以后不见记载。返回目录长江以南最早的大型塘堰工程.位于今浙江绍兴城南,又名镜湖、长湖。 东汉永和五年(14 0)会稽太守臻主持修建,筑塘300里,灌田9000顷。绍兴 境内,东南至西北一线以南为山地,北部为平原,再北为杭州湾。鉴湖是拦 蓄山北诸小湖水所形成的东西狭长的水库,堤长一百三十里(一说一百零一 里)

25、,东起曹娥江,西至西小江,中有南北隔堤,将鉴湖分作东西两部分。 水经注记沿湖有放水斗门69座,历代有所增减。至北宋时,沿湖堤广设 斗门、堰闸、涵洞,著名的有42座。另有水则碑(水尺)三座,用作控 制 蓄泄的标准。由于湖水高于农田,农田又高于江海,因此,干旱时开斗门涵 洞 放湖水灌田;雨涝时排田间水入海或关闭斗门、涵洞、拦蓄山溪洪水;洪水 过 大则开溢洪道泄洪,东由曹娥斗门、蒿口斗门排入曹娥江,西由广陵斗门、新 迳斗门排入西小江,北经朱储斗门由三江口排入海。北宋熙宁问鉴湖已被围 垦700顷,虽屡次有人倡议废田还湖,到政和年间,地方官竟垦湖为田。南宋 初年围垦耕地二千三百余顷。到元代仅少数特别低洼

26、处还保留着湖泊水体。 至今,零星散布的艾塘湖、百家湖、鉴湖、白塔洋、洋牌湖等是古鉴湖的残 迹,面积共约5. 8 km2。返回目录赤山湖在今江苏省句容县西南三十里,主要用于蓄水灌溉的古人工塘泊。又名 赤山塘、绛岩湖。赤山湖三皆岗地,西北一面地势平坦,两侧山崖对峙,名 赤山。相传孙吴赤乌二年(2 39)在这里筑堤,蓄山溪水成湖,下流通秦 淮河。 南齐明帝时( 494 49 8)沈禹于湖西兴工增修柏岗煤,控制下入秦淮河水 量,以便灌溉通航,后废。唐麟德(664 665)时,按故 堤修复,不久又废。 大历十二年(777)再度兴工修成。当时湖周长约12 0里,有二斗门控制水量, 号称灌田万顷。南唐及宋更

27、注重管理。 湖心原 有磐石,用以观测水位,宋 庆历二年( 1024 )在其上立石柱水则。元以后湖周滩地逐渐围垦。明赤山湖 周长缩至60 - 70里。清代赤山湖已大半围垦成田,虽屡禁垦,终不能制止。 至民国年间,仅剩水面约1 5Km2,现代已全垦为田。返回目录破冈渎三国时开凿的古运河,用以连接秦淮河和太湖水网,是通往建业城(后 名建康,今南京)的运输干线。原太源流域的行船都由京口(今镇江)出长 江, 沿此路去建业。路途回远,风涛大。天赤乌八年(245)开凿运河自句容 东 的小其至丹阳西的云阳西城,连接两端的原有运道,使太湖流域的船只经 此道直达建业,所凿通的分水岭名破冈,所以称破冈渎。此河纵坡较

28、陡,水 源缺乏,由冈顶向两侧各建7座堰城,共14座,用以平水和节制用水,成为 有记载的 最早的完全用建筑物控制的运河。南朝梁时,又在被冈渎北。自分 水岭顶点向 西南建5座堰煤接秦淮河水系,向东南建16座堰域接太湖水网。 南朝陈时,又废上容渎,重开破冈渎,陈灭亡后被废弃。返回目录戾陵堰三国时,在湿水(今永定河)上修筑的引水工程。位于今北京石景山西 麓,可灌溉农田百余万亩。三国魏嘉平二年(250)镇北将军刘靖镇守蓟城(今 北京市),派军工造戾陵堰,拦截湿水,经过人工开业凿的车箱渠,下游利用 古高梁河道,向东到潞县(在今通县境)入鲍丘河。堰体用石笼砌成,高1丈、 长3 0丈、宽70余步,取水口位于上

29、游北岸。洪水时,堰顶可以溢流;平时 可拦截河水入渠,设计合理,堰体又易于维修。晋元康五年(295 )堰被洪水 冲毁3/4,引水闸也被冲坏。刘靖之子刘弘派一千多军工修复日蛭北魏神 龟二 年(5 19)幽州刺史裴延派卢文伟主持修复督亢渠(位于今河北省)和戾陵堰, 共灌田百余万亩。北齐开统元年(51 9)幽州刺史斛律羡,又导高梁水北合易 京水(今温榆河支流)灌田,将灌区发展到温榆河地区。唐永徽 年间(65 0 655)幽州都督裴行方引户沟水(永定河),开稻田千顷,属于戾陵堰灌区的 修复。金代于大定十二年(1 172),在石景山以北的麻峪村引浑河(今永定河) 水,开凿金口河以通航运。引水路线上段大致与

30、戾陵堰引水渠相近。金口河 因坡度过陡,河水含沙量太大而失败。元初郭守敬曾重开金口河,成功地使 用了 30年。元末至正二年( 134 2)又建金口新河,将取水口上移到三家店,结 果工程以失败告终。返回目录古代江苏省丹阳县城北,兼有济运、灌溉和防洪效益的水库。又名练塘、 曲河后湖、丹阳湖。湖水以西、北两个方向的山溪为源。西晋永兴年间(304 30 6),陈敏据有江东时开凿,起初用于防洪和灌溉,南北朝时周围号称120 里,唐代以后分上下二湖,有中境相隔。在唐代,练湖开始对江南运河进行 水量补给。在宋代于江南运河入江口建京口闸,在常州方向建奔牛闸和吕城 闸,中间是江南运河较高仰的一段,练湖成为这段运河

31、的重要供水水源,有 “湖水一寸,益漕河一尺”的作用。南宋以后,环湖围堤有四十里。明清时建 有石闸,引上湖之水到下湖;又有石闸,引上湖之水到运河,还有石达(溢 洪道)一座。涵闸多处,引下湖灌溉农田。当时仍以济运为主,有“七分济 运,三分灌田”之说。历代对练湖管理很严格,但元明以后,因淤积和围垦, 逐渐 理塞成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练湖农场。返回目录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 洪 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梁天监十三年(5 14),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 (今安徽省寿县),采取水攻。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寿阳。 用军民20万人施工,历时两年

32、。主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进筑,中间用大 量铁器垫底,并用巨石大木截流。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坝高20丈(约合48m), 顶宽45丈,底宽140丈,长9里。坝旁曾开有两条溢洪道。上游形成巨大水 库。200km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堰底河床为沙土。建成当年的八月涨水时, 堰溃决,下游受雎居民数以10万计。20世纪50年代初治淮旱,峰山切岭工 程利用了一条呈梯形断面,边坡陡峻,底宽1 00m的干河 槽,应即浮山堰水 库溢洪道的遗迹之一。另在下游老河道中发现方井形大木笼,疑系当年填石 截流所用。浮山堰今尚略存遗迹。返回目录汴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也称汴河又名通济渠。古汴河是 自战国以来鸿沟

33、运河系统的一支,从今郑州西北黄河水,经今开封、商丘、 虞城、硕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水,在汉代和南北朝时都是重要 运道。王景曾大修过。隋大业元年(6 05),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 水入黄河,又自黄河板渚(今荥阳县汜水镇东)引水与古汴河合,至开封以 东改道 向东南,经今杞县、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泗洪, 至泗州(今江苏省吁哈县城淮河对岸)入淮河,唐宋时改称汴渠或汴河,但 与古汴河线 路不同。唐建都长安、洛阳,北宋建都东京(今开封)都依靠这 条运河运输江 南的粮食和各种贡品。宋史.河渠志载:“漕引江湖,利 尽南海,半吴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唐每年漕运

34、粮食400 万石至长安、洛阳,宋代每年运粮600万石至东京,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南宋与金对峙时,南北交通断绝,汴渠理废。汴渠取水于黄河,由于黄河流 势经常发生变化,只能采用随势开挖引河以 满足取水要求;在汛期要堵塞汴 口,以免泛滥成灾。由于随水引入泥沙,汴渠内不能建闸堰工程,每年要组 织大量劳动力疏浚。为减少疏浚工程量,曾以锯牙、木岸等建筑物束窄河床, 加大流速,冲刷泥沙。由于不能解决泥沙问题,北宋时汴渠已成为地相河, 防洪问题突出。为此,经常加固堤防,还要建造泄 洪斗门和设置滞洪区,组 织维修专业队伍,完善防洪抢险的组织和物资准备,健全管理制度。元丰二 年(1 079)开清汴工程,堵塞了黄

35、河汴口,在洛河入黄处建拦洛坝,引水沿新 开引水渠入汴渠,以含沙量较小的洛河作为汴渠水源,并对补充水源、防洪、 与黄河的通航和河道整治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使汴渠的航运条件产生根 本性的改变,可惜只用了较短的时间就废弃了。返回目录永济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与海河流域的航运水道。隋大业四年(608)开。东汉 建发九年(2 04),曹操曾开白沟(比今卫运河偏西),又开平虏渠(相 当今沧 州以北的南运河),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隋代开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 北通涿郡(治蓟城,今北京)。这是白沟的改道,并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沟稍 向东移,在今卫运河之西,今德州以下与南运河大致相合,至今天津市 西再 向西转北,

36、沿当时的永定河分支至涿郡。自永济渠经黄河、通济渠、淮河、 邛沟,过江经江南运河至杭州,构成了南北大运河。隋、唐向辽东用兵,永 济渠都是运输军需粮饷的主要交通干线。北宋时,又称御河,上源已与沁水 隔绝,以卫河为源,自卫州(今河南省汲县)以下能行载重三四百石的船只。 下游与 漳河、源沱河汇合,水量增加,但常受黄河决溢的干扰。金代仍利用 它漕运。元代开京杭运河,御河(永济渠)的德州至天津段,成为京杭运河 中南运河的一段。返回目录相思康古代沟通柳江和漓江的运河上的分水堰坝,并作为这条运河的简称。这 条运河又名临桂陡河、桂柳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这漓江支流 良丰江和柳江支流洛清江的支流相思江,

37、直接沟通桂林同广西西、北部及与 贵州东南部的水运交通,避免绕经梧州的迂远航程。工程始建于唐长寿元年 ( 69 2)。自分水塘起,东西两侧分别筑堰煤节制分水流量。分水塘处没有明 显的分水岭,水源为自山丘岩洞流出的地下水。沿途利用洪水季节地表和地 下蓄积 的水量补给。自唐至明,都有修筑。清雍正九年(1731)大修,建 陡22座,又建泄洪建筑物。工程整体规划、建筑物形式都与灵渠相似,因止匕, 并称南北陡河,或桂林府东西陡河。有灌溉之利。又由于河道坡度平缓,有 平衡良丰江和相思江水量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还可以通航。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改造成以排涝为主的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返回目录它山堰古代甬江

38、支流邺江上修建的御咸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 市西南,唐大和七年(833 )贸县(今堇B县南)令王元玮创建。筑堰以胶,海潮 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来则沟洽皆盈,出则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 饮”。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于是在邺江上游出山处的 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坝顶长42 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据记载,坝的设 计高度要求是:“涝则七分水入江(奉化江),三分入于溪(即引水渠南塘 河),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这座坝平时可以下 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邺西平原七乡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

39、过南塘河供宁波 城使用。为防止洪水涌入城市,在南塘河历岸建乌金、积渎、行春曷等三座 侧向溢流堰,下游通江。宋代在宋波城东北建三座泄水闸(契),以排泄积水。 这样由坝(堰),渠、闸等组成了完整的灌排系统。初建时渠首淤积较少,每 年只淘浚一次。南宋时泥沙淤积严重,淳右二年(1 242)魏觇在坝上游40余丈 处建 三孔回沙闸,以减少入渠的泥沙。为保证灌渠闸契按时启闭,吴潜于开 庆元年 ( 1259)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以测算出各处水情。以后历元明 清三代都对工程进行维修。明嘉靖十五年( 15 36)加高堰(坝)顶1尺(今 仍存),清咸丰七年(1857)曾进行较大修治。19 14年清理堰上淤积,使

40、水道 通畅。目前所见它山堰顶长134.4 m,堰顶宽4. 8m,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 已无引灌作用。1987年定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返回目录会通河沟通泗水和卫河的运河。北至临清接卫河,南至济宁以南接泗水、黄河, 是京杭运河中地势较高的一段。元代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 1276 128 9) 开成,明代永乐九年(1411)重开。会通河以汶、泗二河为源,但枯水季节 水量不足,要依靠汇集沿途泉水济运,明代统计的泉源有三四百处。汶水的 水量最多,先由罡城坝分引经光河至济宁,后主要由戴村坝引水至南旺 向运 河两个方向分水。另在兖州城东筑金口坝,壅泗水西合光水至济宁入运河。 为调节各季节水量的不平衡,利

41、用运河沿岸的湖泊洼地调蓄,称为水柜,具 中 主要有:安山湖、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马肠湖、独山湖、昭阳湖和 南阳 湖等。为节制用水和保持航行水深,河上建通航闸,元代有30余座, 明清有40余座,所以会通河又有“闸漕”之名。闸旁一般修有月河,河上根 据需要 还建有拦河坝、滚水坝。运河旁还有引水闸、泄水闸多处。清末,漕 运逐渐废 弃,只有济宁以南湖区尚可通航。返回目录通惠河(古代北京城水利)开发利用永定河和潮白河,并防治其洪水危害,保 证漕运和城市供水是北京历代水利的重点。城市供水自公元250年在湿水(今 永定河)上修建戾陵堰,引水至当时的蓟城(今北京),至元代近千年问,北 京古代城市供水不断地

42、修复利用 这一引水工程。元代建大都城后,城市扩大, 只依靠上述工程和西郊的玉泉水为源已无法满足城市用水和漕运的需要。至 元二十九年( 129 2)由郭守敬规划设计修建了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将温榆 河上源的泉水引至瓮山泊(今昆明湖),供大都用水。明代白浮瓮山河湮废, 北京的地表水源只剩玉泉山一处。永定河因含沙量大,泛滥严重,威胁城市 安全,已无法引用。为补充水量不足,清乾隆年间兴建引用西山的香山、卧 佛寺泉水的石渠工程逾10km,将分散的泉水引至玉泉。北京城市园林供水, 一直是水利部门的重要任务。因此,兴修的水利工程一开始便为美化首都环 境起着重要作用。最著名的工程如元代瓮 山泊,既是通惠河上源

43、调节水库, 又是著名风景游览区,元代皇帝多次乘船前 往游乐。经清代扩建为昆明湖, 成为大型皇家园林。北京居民饮用水历来以井水为主,因地下水埋藏较浅, 一般质量较好,条件便利。漕运古时以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称为漕运。自金建中都起,漕运任务十分艰巨。在水资源短缺的北京地区发 展漕运,历来重视水的综合利用和节水工程的效益。从北京到通县(以下接 北运河)的运输古代一直有南北两条通航水道。北线运河创自金大定四年(11 64)以前,但时断时续,到元代至元十六年改建为坝河,在河道修建七 座拦河坝,实行分段运(倒载法)。最大漕运量达110万石,一直使用到元朝 灭亡。明清都有修复。现存坝河是其遗迹

44、。南线运河自金大定十二年开凿金 口河,引浑河(今永定河) 水通漕运,上段要用戾陵堰车箱渠路线,中间过 中都北城,东至通州城北入潞水(今北运河)。结果因浑河水泥沙含量过多, 河道坡降过陡而失败。泰和五年( 1205)开闸河,水源改用白莲潭(今积水 潭、什刹海等)清水,并在下游河道上建闸五六座以节制水流。因水量小, 勉强通航10余年。元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 2 129 3)郭守敬修通惠河, 长164里,并增加水源,在下游河道上建闸11处共24座,严格节制水量, 将入北运河口处下移到张家湾李二寺,从而实现了顺利通航。元代船只可沿 通惠河直驶入大都 城内积水潭,漕运量最高约200余万石。明以后水源柘竭, 通惠河缩短到东便门外,航运不很畅通,经明、清不断维修,一直使用到20 世纪初。农田水利早在东汉时,渔阳(今密云、顺义)太守张堪曾开稻田八 千顷。三国时建戾陵堰引水灌溉农田。金代引永定河通航虽不成功,但仍有 灌溉之利。元以后禁止从永定河引水,但沿河农民仍然私开小渠引水灌溉。 于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