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化政治_第1页
翻译的文化政治_第2页
翻译的文化政治_第3页
翻译的文化政治_第4页
翻译的文化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翻译的文化政治陈永国文艺研究 2004年第5期内容提要从跨文化交际和差异政治的角度看,翻译本身就蕴涵着各种差异:语言 的、理解的、阐释的、表达的,而就翻译实践而言,最重要的当是原文与译文之间 的差异。但从西方解释学的角度看,尤其是从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观点看, 这些差异的背后起作用的是某种意识形态因素,是导致一种语言不同于另一种语 言、一种文化不同于另一种文化的多元决定,其中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 宗教的尤其是政治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翻译都是政治的。本文从差异与 同一性、界限与越界、身体与爱欲、征服与抵制以及全球言论场上的双重言说等 方面探讨翻译的文化政治问题。关键词西方译论

2、文化政治全球翻译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 历史中讲了两个传奇故事。一个故事说 埃及的两个女祭司(priest-ess孩腓尼基人绑架,分别被卖到利比亚和希腊。开始时 当地人把她们当成唧唧喳喳的黑鸽子 ,因为她们是黑皮肤,讲一口陌生的语言,听 起来像是“鸟叫”。后来她们学会了希腊语和利比亚语,并利用这两种语言把她们 在埃及庙里掌握的祭祀仪式用当地语言传给了当地人。显然,语言在此成了传播宗教信仰的主要工具,而传播的过程无非就是从埃及语向希腊语和利比亚语的翻 译。另一个故事讲埃及的十二国王签订和约,决定和平相处。一次,他们按惯例来 到赫菲斯托斯神庙(Hephaestus并行祭祀活动。活动的最后一天是

3、用 金杯祭酒。但是主持祭酒仪式的祭司算术不好,少 拿了一个金杯,所以,当酒倒到最后一个国王即萨姆 提克(Psammetichus时,酒杯没有了,这位国王急中 生智,摘下黄铜头盔权当酒杯。在其他国王眼里,这 触犯了神灵,于是就请求神谕,要求给他处罚。神谕 说,用铜器盛酒的人以后必独得天下。他因此遭到 其他国王的妒恨,被剥夺了权力,流放到沼泽地,不 允许再回到埃及。在沼泽地,他伺机报仇,于是派人 请求神谕。神谕说,帮助他报复的人必从海上来。 不久,他得到了从海上来的爱奥尼亚人(lonians)和 卡里亚人(Carians用帮助,打败了另外H一个国王, 成了埃及的惟一统治者。为了报答他们,国王就把

4、尼罗河两岸的两块土地封给了爱奥尼亚人和卡里亚 人。接着,他又派埃及男童到这两个地方学习希腊 语。一般认为,这是埃及学习外语和培养翻译的开 端。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比西 方翻译理论之父西塞罗约早四百年。但故事的引 中意义却已经包含了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 几乎全部发展脉络,甚至预示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研究的主要课题。这就是说,如果从翻译理论和解 释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两个故事,我们就可以同时既把它们置于跨文化交际的语境,又可以置于地缘政 治的语境,甚至置于地缘解释学的语境。一、翻译中的差异和同一性任何翻译都必然出于跨文化交流的需要。翻译 的过程就是要把“唧唧喳喳的鸟叫声”变成让人

5、理解 的“人语”,就是要让讲不同语言的民族达到沟通,这 就使上面两个传奇故事具有了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 的意义。只不过巴别塔的故事把翻译的跨文化交流 价值追溯到语言之初,不仅表明翻译的必要性,而且 说明了翻译的完整建构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 能的。何以如此呢?这是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差 异游戏,是在自我与他者、同一性与位移之间的一种 差异游戏。换句话说,翻译是从同一性向他者的转 换,是从一个对立条件向另一个对立条件的过渡,而 过渡的目的不是“为了看到对立被抹除,而是要看到 究竟是什么表示一个条件必须作为另一个条件的延 异而出现,作为同一性经济中被延宕的不同他者而 出现”。翻译中的转换既然是一种

6、差异游戏,那么它转 换的就决不是意义的整体,而只是意义的碎片,是这 些碎片的拼贴或重组。在翻译中,语言不过是引导 代理者/译者的一条重要线索;语言利用自身的修辞 性进行一种增补、播撒、颠覆,这是德里达论说的 场所,是他思想的发源,也是他给翻译划定的界限。在德里达看来,命题、陈述、句子、意义、理解、交 流,所有这些构成了原文本的界限,是作者向读者/ 译者传输意义的渠道,因此规定着翻译的可能性或 不可能性。在这些因素中,总会有不同语言所能共 享的东西,有代理者/译者进行正确判断的客观内 容,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文化的共同财产。它们 可以无休止地重复,无休止地产生差异,再通过差异 而成为意义的流通场

7、所。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就是 胡塞尔所说的“ Bedeutung,弗雷格所说的“ Sinn”,也 是小E.D.赫施所说的“ meaning,因此是可译的。然而,语言中还有一些因素是不能够在正常的重复中产生差异的,它们总要克服一些“异国情调”, 总要区别出一些入微的表达(nuance)这是延异在差 异系统中留下的踪迹(traces)而“事物的踪迹永远不 能被呈现;踪迹本身也永远不能被呈现”,因为“踪迹 总是不断地进行区别和延宕,它永远不是它所显现 的样子,它在显示之时就涂抹了自身,在发声之时就 窒息了自身”。这些是“顽固的、未物化的、未溶解 的、未扬弃的个别主体的踪迹”,是“翻译中丢失的东 西用此

8、是不可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这种差异实际上决定着翻译中出现的一种不对称性,即原文与译文之间 表达的不对称性,因为翻译保留的是意义,丢失的是 入微的表达,后者的“异国情调”或闪亮的“地方特 色”是不能够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别处的。在翻译中, 译文并不是对原文的等量替换,不是从此岸到彼岸 的摆渡,即使是在可能出现的意思对应的情况下, 当用一种新的语言“重组”时,原文的入微表达或主 体性,其不可渗透的语气、格调、情感氛围,也不可能 总体地、缜密地、丝毫不差地移植到新的语言中。即 使是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之决定因素的概念的再现 , 也不能充分表现存在的物性、主体性和完整性,因为 概念和构思的阐释力恰恰

9、取决于未被思想的东西 , 未被言说的东西,在存在的过程中被自我与他者的 关系所遮蔽的东西,这就是解构主义者所说的“投入 深渊”(mise-en-abyme)。按照这一观点,一件完整 的艺术品的形象要经过不断的内部复制,以至于无 数消失的不可见的形象被再度生产出来,就仿佛在 两块面对面置放的镜子之间观看自己的影像一样 , 而就文学而言,文本一镜子(text-mirror)所反映的并 不是作品的全部,只是它的部分而已。因此,即使是 能捕捉语言本质的概念也难能再现出整个存在的过 程。翻译需要一种“在,之中存在”和“与,共存”的思维方式,一种以差异为前提的理解和构思, 一种以指涉和参与为先决条件的表达

10、。真正纯熟的 翻译是要进入一种自然流露的状态,参与一个多元 决定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心中栖息着复 数的“翻译主体”,包括理解原文意思的主体,诠释“口述”文本意思的主体,将意思转换成“艰深的汉 (译)文”的主体。这等于说,翻译的过程是阅读的 过程;阅读的过程也是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是从瞬间的理解过渡到瞬间的表达。这也等于 说,“读者通过创作接受作品”,而译者则通过重新 建构来再现原作,因此,翻译也是一种阅读游戏,译 者就是“作为译者的读者” (RAT) 11,而且是最耐心 的、最亲密的、最可信的读者。他/她不仅要弄懂每 一个字、词、句,还要身不由己地、本能地、自发地被 文本

11、所慑服,被一种特殊的语境、文化、语言所慑服。 在这种被慑服的状态中,主体与客体、源语言与目标 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于瞬间消失了 ,于是,译 者在距离自我最近的地方跨越了他者的踪迹12。如此说来,翻译所表现的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 者、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对等的再现 , 而是踪迹的延宕;不是纵向的词语转换,而是横向的30翻译的文化政治能指推延;不是同一性追求的“信”,而是重复所要达 到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的两端由两极对立 转变成了横向的空间流动,变成了语言或文化从一 地到另一地的旅行:就是说,在把原文转化成译文的 过程中,译者把语言从一个文化空间移入另一个文 化空间,使原文离开

12、了源语言的地理空间,在进入新 的目标语的地理空间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但所传 达的信息却不可能是等量的,因此产生了意义的差 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原文得以在译文中获得再生 的前提。换言之,原文在译文中得以存活,是因为翻 译的行为激活了静态的、同一性的原文,使其获得了 他性,使同一的文化在他者文化中得以延续,同时也 改变着他者文化的历史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翻译使语言或词语具有了地缘文化或地缘政 治学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流动的文化资本的解辖 域化价值。二、翻译中的界限和越界如果翻译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而阅读的过 程也就是阐释的过程,那么,被解作“误读”的错误和 偏差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

13、,翻译的理想是尽 量避免“误读”,尽量用同一性替代差异性,尽量使译 文“忠实于”原文,尽量如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意 图”。按斯皮瓦克的说法,把差异作为同一性来处理 并不是不可行的13。亚里士多德的“ eleoS可以译成“怜悯”,在基督教的圣歌中又被译成了 “仁慈”。在 19世纪的英语和德语的转换之间,马克思往往不是 同一个马克思,甚至恩格斯的“高水平的认识性翻 译”有时也会呈现另一个马克思14。何以如此呢?因为“翻译本来就是由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来决 定的 15。为了参与翻译的政治,就必须把差异作为 同一性来处理,而在这种政治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 因素是目标语的修辞性(rhetoricity)

14、0这种修辞性体现了翻译中的一种暴力(violence) 和一种越界(transgression) “真正的话语是以一种 被暴力所扭曲的形式浮于表面的”,而话语、权力和 知识都涉及一部越界的历史16。对米歇尔福柯来说,知识/权力涉及三种越界:在前两种中,真理意志 (the will to truth)隐藏在话语和真理的背后。在第 三种中,历史学家通过政治行为克服隐藏真理的具 体禁忌(taboos然而,越界非但不能除掉禁忌,反 而巩固了禁忌。越界既是知识意志的一个原始特征,也是知识史叙述的一个特征;既是真理向自身的 永久回归,也是被扭曲的真理再度与被扭曲的真理 相遇的一个原始循环。对乔治巴塔耶来说

15、,人类首 先给性欲罩上了一层禁忌,人类又通过生命科学来 打破了那个禁忌。当性欲跨越了禁忌所设立的界限 时,爱欲就产生了同时既跨越又保留了禁忌的界限。界限是越界的内在必然,而生命知识就是跨 越那个界限的暴力行为。因此,对他们两人来说,真 理意志是作为对其理想的各种可能性的越界而存在 的17。翻译中的暴力和越界是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确切 的翻译的一种适当尝试。如果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越 界行为,那么,所跨越的界限就必然是由原文设定 的,或者就是原文本身。当作为越界行为的翻译发 生时,作为界限的原文不过是一个狭隘地带,是越界 行为所运行的轨道或路线,包括它的起源和全部的 活动空间。界限与越界是由一种简单的韧

16、性 (ob- stancy冰调节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 是螺旋式发展的。越界以纯粹的暴力释放了界限所 禁闭的力量,迫使界限意识到自己即将消亡的事实, 但也在这种意识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极限和命运。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死亡意识,原文意识到了越界的 必要性,意识到了通过翻译进入新的辖域从而获得 新生的必然性/偶然性。然而,越界就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夜 空,驱散了浑浊,给黑暗带来了光明,但也恰恰是它 的光明显示了黑暗的强度,预示了它所打破的那个 单一空间的回归,以及那划破夜空之后的沉默 18。 因此,作为越界的翻译行为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 的;不是要把原文与译文对立起来,而是让二者相

17、互 映照,相互强化,相互认同。越界的语言是非话语性 的,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它只承认“差异的 存在。越界的语言直面和考问界限,再现了 “一种 思想形式仍然沉默地探索着的幽灵,在探索中,对界 限的考问代替了对总体性的求索,越界的行为取代 了矛盾的运动” 19。作为越界行为的翻译所要跨越的最小界限是词 语。所谓“确切的翻译”就是要适当地处理“词语” 因为词语是“一个语言实体,具有语言总体的全部特 征”。然而,“自然的词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德里 达在阐述翻译的“确切性”时谈到:31文艺研究 2004年第5期作为一个翻译性实体,词忍受着翻译,或把翻译展示为受难(passion)勺记忆或痕迹,

18、或悬 浮在上面,作为辉光或晕光。这个翻译性实体 (translative body)正处于被引进法语语言的过 程,处于跨越疆界的行为之中,经受欧洲之间几 个关口的检查,不仅有法语一英语的关口,人们 可能会从这样一个事实推断出这个结论,即源 于拉丁语的这个词(relevant)就其目前的用法, 其使用价值,其流通或流行,都更具英语性(rel- evant/irrelevant)尽管它也处于法语化 (Frenchfication)的过程。这个本土化过程(ac- culturation),这个法语化过程,严格说来并不是 翻译。这个词不仅在翻译之中,即人们所说的 在作品中,或在转换中,在旅行中,在劳作

19、中,在 分娩中。20这里,词的“法语化”和“本土化”,不仅经受着“翻 译”、“作品”、“转换”、“旅行”、“劳作”和“分娩”,而且 在“增补的皱褶”中。词的“适当性”或“确切性”,或词的“确切的翻译”,经过了暴力和越界之后, 简单说就是“好的”翻译,与人们的期待相 符合的翻译,简言之,履行了使命、偿付了债务、 完成了任务或职责的一种表达(version),同时又 在接收语言中抄写了对原文最适当的(relevant) 等同物,最正确的、合适的、相关的、充分的、适 宜的、明确的、单声的、惯用的语言。21这是在“质”和“量”两方面“达到最可行的、最可用 的、最适当的经济的翻译”22。这里所说的“量”

20、当然不是词语的同质空间或数量的问题,是不能用符号、 字母、能指、词汇等单位加以计算的。这种“量”在某 种意义上体现了 “质”的制约,体现了词语传达思想、 形象和感情的力度,在尽可能达到“词对词”(word toword)或“逐词”(word for word)翻译的同时融会或意 指不可分化的整体意义或概念。在这种翻译中,每 一个词都是不可简约的实体,不可分化的发声形式, 不可逾越的意义界限,但它必须以扭曲的形式“浮于 表面”,因为,界限和越界只有在行为之中,在过程之 中,在跨越和被跨越、在施加和接受暴力的瞬间才具 有生命力。然而,越界并不是任意的举动;越界本身涉及政 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地理

21、的乃至道德的局限性。 在全球化语境下,蔓延的全球文化中缺少的恰恰是 属下或后殖民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巨大的异质性;同 时,后殖民状况下的越界往往指从都市国家 (metropolitan countries)向边缘国家(peripheral coun- tries)的跨越或进入,而不是相反23。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越界的翻译就必须采取暴力的方式打破词语的同质空间打破所谓“质”或“量”的霸权性制约,以目标语的修辞性抵制源语言的修辞性宰制,从而获得独立的、自治的、他性的语言空间,就后殖民翻译而言,就是以边缘或属下国家语言的修辞性跨越原文狭小的地带,以在他者眼中略显扭曲的形式进入都市国家广阔的文化空间,获得

22、“世界公民”的生存权利。三、翻译中的身体和爱欲这种生存权利无疑是语言的修辞性对语言的逻辑系统进行颠覆的结果,是当文本的意义被掘除后产生的身体快感,是原作者与读者/译者之间在释放精神和理性的重压之后进行的身体间的爱欲游戏。换言之,在语言的外围存在着某种任意的偶然性,某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意义的播撒,以及由两种被命名的历史语言所创造的一个空旷的沉默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作为阅读的翻译变成了一种身体行为,变成了快感的生产;而作为读者的译者则行使着“爱”的权力,在阅读和交流中感受着“爱”的甜蜜(或苦涩),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徘徊往返中体验着一种含有他性的经验24。爱是一种权力,一种政治,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23、情感、思想和词语都在这种爱中产生。然而,激起翻译的激情或爱欲的并不是作为语言最小单位的词语本身,不是与词语密切相关的普遍语法或字汇,而是词语独特的修辞性,独特的习惯用法,也就是词语的独特的身体。“当翻译的激情像一团烈火或火辣的爱舌接近它的时候,在尽可能接近的同时,于最后的时刻拒绝威胁或简约,拒绝消费或完成,保持另一个身体的完好无损,但不能不引起另一个的出现就在这种拒绝或撤退的边缘在烈火的摇曳中,或在爱舌的抚摩下,唤起或激起了对这个习语的欲望,对他者的独特身体的欲望。” 2532翻译的文化政治文章编号:0257-5876(2004)05-0029-09翻译的文化政治陈永国内容提要从跨文化交际和差

24、异政治的角度看,翻译本身就蕴涵着各种差异:语言 的、理解的、阐释的、表达的,而就翻译实践而言,最重要的当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但从西方解释学的角度看,尤其是从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观点看,这些差异的背后起作用的 是某种意识形态因素,是导致一种语言不同于另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不同于另一种文化的多元 决定,其中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宗教的尤其是政治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翻译都是政治的。本文从差异与同一性、界限与越界、身体与爱欲、征服与抵制以及全球言论场上的双重 言说等方面探讨翻译的文化政治问题。关键词西方译论文化政治全球翻译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讲了两 个传奇故事。一个故事

25、说埃及的两个女祭司(priestess孩腓尼基 人绑架,分别被卖到利比亚和希腊。开 始时当地人把她们当成唧唧喳喳的黑鸽子,因为她 们是黑皮肤,讲一 口陌生的语言,听起来像是“鸟 叫。后来她们学会了希腊语和利比亚语,并利用这 两种语言把她们在埃及庙里掌握的祭祀仪式用当地 语言传给了当地人。显然,语言在此成了传播宗教 信仰的主要工具,而传播的过程无非就是从埃及语 向希腊语和利比亚语的翻译。另一个故事讲埃及的十二国王签订和约,决定和平相处。一次他们按惯例来到赫菲斯托斯神庙 (Hephaestus并行祭祀活动。活动的最后一天是用 金杯祭酒。但是主持祭酒仪式的祭司算术不好,少 拿了一个金杯,所以,当酒倒

26、到最后一个国王即萨姆 提克(Psammetichus时,酒杯没有了,这位国王急中 生智,摘下黄铜头盔权当酒杯。在其他国王眼里,这 触犯了神灵,于是就请求神谕,要求给他处罚。神谕 说,用铜器盛酒的人以后必独得天下。他因此遭到 其他国王的妒恨,被剥夺了权力,流放到沼泽地,不 允许再回到埃及。在沼泽地,他伺机报仇,于是派人 请求神谕。神谕说,帮助他报复的人必从海上来。不久,他得到了从海上来的爱奥尼亚人(lonians)和 卡里亚人(Carians用帮助,打败了另外H一个国王, 成了埃及的惟一统治者。为了报答他们,国王就把 尼罗河两岸的两块土地封给了爱奥尼亚人和卡里亚 人。接着,他又派埃及男童到这两个

27、地方学习希腊 语。一般认为,这是埃及学习外语和培养翻译的开 端。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比西 方翻译理论之父西塞罗约早四百年。但故事的引 中意义却已经包含了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 几乎全部发展脉络,甚至预示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研究的主要课题。这就是说,如果从翻译理论和解 释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两个故事,我们就可以同时既 把它们置于跨文化交际的语境,又可以置于地缘政治的语境,甚至置于地缘解释学的语境。一、翻译中的差异和同一性任何翻译都必然出于跨文化交流的需要。翻译 的过程就是要把“唧唧喳喳的鸟叫声”变成让人理解 29语言和身体交流的基础是爱,在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语言产生于表达情感和

28、友爱的欲望,尽管友爱 并不仅仅满足于言语的表达 26。也许,代理者/译者 /读者正是以爱的力量,以身体的快感生产,以修辞 的颠覆性逻辑展开伦理的、政治的、日常生活的行动 的。毋宁说,修辞性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性,就携带着 一种文化政治。不然的话,表示“十字路口”或“街 道”的“ carrefoW何以会成为百姓愿意光顾的“家乐 福”呢?“一个中性词语”何以“顷刻之间就弥漫着中 国的乡土气息,既温暖又诗意”呢?这种“本土化”的 译法不仅掩饰了该词所代表的利润动机,”还掩饰了 它的跨国性”,“抹去了异域的痕迹,将跨国资本、跨 国连锁店和本土性巧妙地缝合起来,既缓解了隐伏 在心理上的民族冲突,也松懈了类似

29、殖民主义的创 伤记忆”。这种译法创造的“其乐融融,合家欢乐”的 氛围是一种“妄想的购物环境”,一种“剔除了意识形 态的意识形态” 27。这里,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明显差 异标志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伦理化和意识形态 化;资本主义商品占领社会主义市场的成功恰恰取 决于被占领民族的语言的修辞性,而作为购买者的 被占领民族则在缤纷的爱欲符号中享受着身体的快 乐。这里,“家乐福”的译者成了这家连锁店的政治/ 伦理代理者,把法国商品经济的他者变成了中国消 费文化中的自我,而中文的修辞性则成了资本主义 已经高度发达的亚太地区的文化政治的表征。这种身体和爱欲的修辞性还体现在译者对原文 和作者的屈服上。如果承认翻译

30、是一种最缜密的阅 读行为,那么,译者就必须成为细绎的读者,必须与 作者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必须响应原文的特殊召唤, 探察出目标语的局限性,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融 洽的爱欲关系。这是斯皮瓦克从事文学翻译的前 提。她所关注的是通过翻译建立一种“伦理特性” (ethical singularly),一种密切接触,一种秘密相遇, 一种来自双方的义务和责任(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如果把这种接触称作译者与作者之间 的身体接触,把这种责任关系称作二者间的爱欲关 系,那么,这种特别接触就能揭示出语言所未能表达 的东西,就能建立政治运动、人类学研究以及任何善 意的

31、伦理行动所不能建立的那种“亲密友谊”,也能 跨越性别、种族、地位、等级等界限,为集体的政治斗 争提供一个可能的增补 28。那么,如何建立这种亲密接触呢?斯皮瓦克曾提出“跨国读写” (transnational Hteracy)的概念,试图 为“美国大学中新来的移民英语教师”定位,使其语 言水平达到跨国政治中最小的流利程度,接近世界 的读写水平,以参与语言边界上的政治斗争。这似 乎从根本上把翻译与外语学习联系起来,与在课堂 上一个个被规训的身体联系起来,也与作为权力代 理的教育制度联系起来。早在13世纪,英国哲学 家、教育改良家和经验科学的倡导者罗杰培根 (Roger Bacon)M在他的反翻译

32、理论中提倡“外语学 习的制度化”,这主要基于他对翻译提出的反对意 见:1.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翻译不可靠;2.目标语 (拉丁语)中术语的缺乏使得译文艰涩难懂;3.源语 言和目标语中以及学术界(哲学和科学界)称职的译 者的缺乏使得译文相互矛盾,无法卒读29。后来叔 本华在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3 发扬了这一观点,认为译文是对原文的不负责任的 曲解,因此不仅要回过头来认真学习古典语言,而且 提出翻译要借鉴学习外语的经验。学习外语的关键在于学习新的语言中已有的、 旧的语言中没有的那些概念,尤其是那些不完全对 应的概念也就是细微的差别或入微的表达(nuances)

33、 学习外语就是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绘制迄今 为止未曾绘制的概念地图。学习外语不是增补词 汇,而是添加概念。他认为学习外语的过程和翻译 的过程都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必须对原文中的思 想进行化学处理,把它们融化成最小的构成单位,然 后再重新组合起来。这就是说,只有与原文不可简 约的习惯表达达成共鸣,才能正确地感觉原文语言 的威慑力,才能克服目标语在传输过程中体现的脆 弱性;只有把源语言内化,与之建立一种亲密的语内 (intralingual)阐释关系,才能领会那种语言的精神, 在语际间(interlingual)实现传神的翻译30。毕竟,作 为一种转换形式,翻译所转换的只是概念,不是词0质言之,外语学

34、习和翻译乃至阅读等与概念密 切相关的认知活动都离不开身体的参与,离不开身 体的情感状态,离不开译者作为个体身体的偶然性。 作为概念认知活动的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 语言的翻译,而是从身体到伦理符号的不断的穿梭 运动,在运动中,译者扮演的不是分析者的角色,而 是作为读者的译者,是把翻译的不断的穿梭运动翻译成可读的文本,最亲密地接近源文化和目标文化 33文艺研究 2004年第5期的内核,最大限度地遵守文化再现和叙述的规则,最 准确而负责任地阅读/书写/翻译作为客体的原文, 最终把原文作为他者而吸纳到译文的语言和文化 中。如此说来,译者在动手之前一定对原文怀有一 种强烈的欲望,对他者语言怀有一种

35、莫名的神秘感, 当这种欲望和神秘感转化成一股身体冲动时,翻译 的行为便发生了。由于作为身体冲动的翻译行为不 完全是意识的,而来自身体记忆的深处,因此词汇的 使用就不是有意选择的,而具有身体的偶然性。这 就是说,翻译,包括对原文的理解和接受,词语的增 补和删减,意义的传达和丢失,个人习语的使用,等 等,都取决于译者身体禀赋的偶然性,取决于译者爱 欲冲动的状态,其情绪的饱满和呆滞,激情、灵感、喜 悦乃至成就感等精神因素都决定着翻译的结果,它 赋予原文/译文的生命是单纯的词语转换所无法获 得的。四、翻译中的征服和抵制语言的内化,语内的亲密阐释,语际的传神翻 译种种类似的说法实际上都强调源语言的本土化

36、, 既涉及对与源语言相关的文化、政治、伦理、意识形 态等方面的通达领会,也涉及具有颠覆性的修辞是 否符合目标语的社会逻辑、社会理性和社会实践的 问题。这些实际上都是翻译的准备工作。作为译者 的读者必须首先是熟练的双语者,他/她必须在语际 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的情况下具备语内翻译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的能力,在传输信息的过程 中具备对语符进行重新编码的能力,在接触文本生 产的现状时具备专业的甄别眼光,在面对原文特定 的语境时产生一种负责任的紧张感,而在作为代理 者为两种语言建立特殊再现关系时还必须生产出“没有译者的译文”。如此规

37、定的译者的任务既是对文化翻译的亲密 性做准备,又是为普通翻译培养一种政治意识。尼 采曾经把翻译比做一种征服,实际上说的也是这个 意思。在快乐的科学(1882)中,尼采认为一个时 代的历史感可以通过这个时代所做的翻译和吸收此 前各个时代的精神和书籍的多寡来推断。在谈到罗 马诗人对希腊经典的翻译时,他说,“翻译是一种形 式的征服。不仅突出了历史的东西,而且为现在增 添了典故,具有了罗马帝国最优秀的良知”31这可以解释为现在对过去的征服,或过去对现在的征服;又可以解释为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征服,或 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征服。在这个意义上,征服 是双向的,译者在这种双向征服中面对的是一种双 重束缚,即

38、征服和被征服、控制和被控制、宰制和被 宰制的权力关系。然而,翻译中的征服是以屈服为策略的。如果 没有译者对原文语言的屈服,如果原文语言不对译 者产生威慑力,如果译者不把这种屈服和威慑力转 变成一种亲密的接触,就不会有对所译文化的表征 和民族心理的征服,就不会促使文学和人类精神进 行“征服性的航海旅行”,就不会激励文学和政治的 变革,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形式,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活 力变为己有32。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成了把外来文 化本土化、”依据外来文化构筑理想的文化自我”的 一个手段,“被赋予了历史必然性的文化自恋主 义” 33,既能引入外来的精英文化又能丰富本土文化 内容、提高本土文化地位的文化互译

39、(intertranslation) o在这个意义上,外来精英文化的引入是服务 于民族文化的建设的。希罗多德记载的古埃及宗教 在古希腊世界上的接受,西塞罗时代古希腊哲学向 拉丁语世界的融(译)入,圣经翻译对基督教文化的 传播和普及,佛教文化译入中国后与儒道形成的鼎 足之势,这些都不能不说明翻译作为一场“普世运 动”而蕴涵的杂交性(hybridity)。“翻译在殖民和后殖民环境下释放的这种杂交 性的确侵越了霸权的价值,使其服从于一系列局部 变体。但这种翻译产生的文化和社会效果必然要受 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所译文本的文类及其接 受情况。” 34按韦努蒂的说法,翻译把外来(霸权)文 化与本土文化

40、相杂糅从而导致文化变革,在后殖民 状况下,这不仅要重新把握本土文化传统的方向,还 要重塑文化精英和人民大众的文化身份。毋宁说 , 这是“改造国民性”(鲁迅语),使人民大众摆脱传统 观念的束缚,唤醒变革意识,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洪 流中。在这个意义上,征服也是一种抵制,一种“交 换的经济”,一种由文字到精神到行动的转化,在这 个过程中,翻译的策略变成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策略, 语言的表达成了对外来思想的同化途径,而外来思 想独特的表达形式在本族语顽固的抵制之下屈服 了。亚历山大泰特勒提倡的翻译的启蒙精神35,德斯塔尔夫人使用的民族词汇,林纾和严复使用的中34翻译的文化政治国文言文,以及翻译实践中常见的

41、改写、注释、阐释、附录和补遗、序和跋等各种挪用和越界,都是这种抵 制的具体表现。对比之下,斯皮瓦克则采取了完全“屈服于原文、突出原文独特的修辞性”的陌生化手法,要让她 的英美(精英)读者“幡然醒悟,认识到民族间的许多 距离和差距” 36。就她所处的特殊境遇而言,这是一 种“境外的本土化”,是对读者进行“解殖”教育,因 此,她的翻译涉及“一系列参照框架,从地方语言的 能指,到民族的生产框架,再到跨民族的全球剥削框 架” 37。为此,她总是为每一篇译文写序跋,做注释 (有时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标为著者),为读者提供导 读或指南,通过描绘一幅“想象的地图”来揭示在“第 三世界女性文学”的阅读和教学中存在

42、的严重的文 化相对主义,让读者感受到社会正义的不可能性,以 此来“验证语言、主题和历史的特殊性,增补一种有 关杂交的全球文化的霸权观念”38。在这个意义上,译者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翻译权限,不但是文化的传 播者,还是文化的批评家,而其批判性就是要让无知 的第一世界学者注意到“第三世界妇女作家的修辞 性和文本性”,避免走“东方主义”的老路。对斯皮瓦 克如对德斯塔尔夫人一样,翻译成了一种权力批判 和政治介入的活动39。五、全球市场上翻译的双重言说然而彳惠斯塔尔夫人的权力批判和政治介入是与她所处时代的文学“世界主义”分不开的,她所提 倡的是思想和艺术领域内的“自由贸易”。歌德曾在 这个基础上进而提出建立

43、“世界文学”体系的设想 , 把德国语言作为进行一种普遍贸易的“市场”,让世 界上各个民族在这里“贩卖(文化)商品”,促进相互 间的精神交流40。但在全球市场的文化政治语境 下,翻译参与权力批判和政治介入的形式发生了根 本变化,传统上狭隘的“精神贸易”变成了全球规模 的话语霸权,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中蕴涵的普遍 贸易的商业意象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和经济含义 , 当时为抵制法国文化霸权建立的“德语市场”现已为 大写的英语所占领,原来以语言为单一媒介的翻译 正面临着后现代无孔不入的多元媒体的巨大冲击 , 已经由“通过伟大文学的启蒙力量把整个人类联合 起来” 41的文化普世主义变成了 “跨国翻译”或“

44、全球 市场上的翻译” 42。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如果可以 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话,势必要考虑研究客体和策 略的转变,即把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文学的政治 转向语言的政治,把批判矛头从高雅文化的内在逻 辑转向新近潜入大众文化中的资本逻辑,从可译/不可译的经典文本转向可以译成语言、文化和社会语 境的一个全球客体。诚如德塞都所说,“在一个社会 与其各种科学模式之间,在一个历史环境与属于它 的各种知识工具之间,存在着构成文化体制的一种 关系。事件能改变这种关系,因此号召重新调整文 化再现和社会制度” 43。全球市场上的翻译就是这 样一个事件,它能够促进这种关系的改变,承担起“重新调整文化再现和社会制度”这

45、一历史使命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解决的翻译理论问题还是翻译的可能性 /不可能性问题。但这里所说的可能性/不可能性不 是老生常谈的语言对应的程度和译文与原文的等量 问题,而是“把语义的连贯性赋予某一政治文化的世 界”的可能性/不可能性44。目前,这个政治文化的 世界是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显见于英语作为主导 语言的全球性普及。这首先体现在学习英语(尤其 是美国英语)的人数急剧上升,英语与少数族裔语 言、混合语言以及其他民族语言之间的主从关系已 趋于明显。各种混合语言,如克里奥语、洋泾浜语、 马来西亚英语、印度英语,甚至新近出现的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虽然在功能上起到了为

46、资本主义经 济全球化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形式上却受到规范 限制,不但使散居在第一世界国家的新移民或少数 族裔陷入一种语言的困境,还逐渐侵占了民族语言 或本土语言的市场,在第二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 精英阶层始发一种双语或多语现象。英语在国际政 治和文化事务中占据的主导霸权已经确立。语言和经济的主导决定了一种霸权的文化政 治,随之而来的是有关民族文学的出版和营销的政 治,文化和美学形式的国际化,大众文化和公共文化 的全球化,以及文化商品化和意识形态等问题。诺 贝尔文学奖和奥斯卡电影奖等国际文化奖项都首推 英语作品,即便是出自少数族裔作家之手笔(如近五 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所示)。在北京的人文、教育和

47、 社会科学书店里,译自英文的书和英文原版书琳琅 满目,占据书架的大部分空间,而位居榜首的畅销书 则十有七八是国际名家的名作,这一方面说明了知 35文艺研究 2004年第5期识精英坚持的一种文化普世主义,促进了外来文化 和思想的本土化,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英文原版书 (尤以教材和工具书为甚)和译著无疑打赢了争夺出 版和营销市场的战役,因而也打响了争夺作为文化 资本的意识形态霸权的战役。我们不妨从翻译的角度把这种意识形态称作语言的政治。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最充分地体现这种语言 的政治的是网络。它促进了大众文化的非地域化 , 为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于瞬间进入虚拟空 间的条件,甚至不用语言就能在同

48、一时间内把自己 的作品展现在世界各地(尤以网络艺术展为甚)。这 种跨国际单一语言和单一审美文化的构成既决定了 全球教育的可能性TESOL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决定了非地域化、非差异性文化的可译性,一种语 言的、思想的、政治的、翻译的跨国主义诞生了。然而,异质性产生于同质性,差异产生于重复。“英语的全球化,英语语言文化产品的世界市场的出 现,反倒确保了翻译不仅仅传输英美价值,相反把英 美价值屈服于局部差异,被某一居少数地位的异质 性所同化。” 45这是因为,第二和第三世界的语言和 文化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从属地位并不意味着被动 的从属,它们对霸权语言和文化的接受也不是被动 的接受。“抵制的可能性固存

49、于殖民话语的基本矛 盾之中:殖民话语建构了被殖民者的认同,要求他们 模仿殖民价值,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一种片面的、不 完整的和带有偏见的表征,被当作不适当的差异的 一种相像性,促成了具有潜在危险的监督和规训的 混合。” 46作为差异、暴力、爱欲和征服的翻译恰恰充 当了这种抵制的工具,而抵制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双 重言说:“一个人以标准的名义说话,而这个名字的 言说却不是用来标志那个人的。” 47从斯皮瓦克提倡 的翻译实践来看,全球市场上的翻译使用的是霸权 语言,而言说的却是少数族群的文化,也即全球经济 中从属文化的跨国化和主导文化的本土化。这里,双重言说不过是为未来绘制的一幅临时 地图,它或许预示了

50、未来的翻译任务。用同质的霸 权语言规定文化资本的流动,统一异质的文化场所, 并藉此规范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实践,这种规范化 和标准化表面上是努力实现语言表述的统一,而实 则意在思想见解的一致。然而,正如朱迪思巴特勒 所说:“言论并非在各处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事实上, 言论成了冲突的场所,发生在这个冲突场所的是 这样一种翻译,原义已不再对一种、终极解读发生 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被接受的意义,而相互冲 突的各种立场没有最终决定。这种终极性的缺乏恰 恰是值得研究的阐述困境,因为它把终极判断悬置 起来,而热衷于肯定语言易于被盗用的脆弱性。” 48 最终,文化翻译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述行矛盾。 Doug

51、las Robinson(ed.),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second edition,St.Jerome Publishing,2002,pp.2-3,p.1西塞罗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鼻祖,对翻译过 程和翻译教学加以系统论述的第一人,其重要贡献是 把古希腊思想传播到拉丁语世界,对14到17世纪的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影响甚大(See ibid.,pp.6-7)。 Jacques Derrida,“ Diff dance, in Hazard Adams& Leroy Seale(eds.),Criti

52、cal TheorySince1965,Uni- 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986,p.130,p.133. Eric L.Krakauer,The Disposition ofthe Subject: Reading AdornoDialecticofTechnology,Northwest- ern University Press,1988,p.155,p.156. See Mieke Bal,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 oryofNarrative,trans.Christine Van Boheemen,U- n

53、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p.146.Also see Lucien Dallenbach,The Mirror in the Text,trans.Jeremy Whiteley&Emma Hughes,Polity Press,1989. 小森阳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版,第40页。 Wolfgang Iser, Interaction between Text and Reader, in Vincent B.Leitch(edThe Norton Anthol- ogyofTheory and Criticism,W.W.Norton&C

54、om- pany,Inc.,2001,p.1674.11 12 24 Gayatri C.Spivak,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in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Routledge,1993, pp.197-200,p.198,p.199.13 14 15 Gayatri C.Spivak, Questioned on Translation: Adrift, Public Culture,V3,No.1(Winter 2001),p. 21,p.14,p.21.16 17 Charles C.Lemert&Garth Gill

55、an,Michel Fou- cault:Social Theoryand Transgress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p.63,p.65-66.18 19 Foucault, “A Preface to Transgression, inLCMP, 1977,p.34,p.50.20 21 22 25 Jacques Derrida /What is aRelevantTrans- lation? ” Critical Inquiry27(Winter 2001),p.177, p.177,p.177,p.175.36翻译的文化政治23 Gayatri C.Spivak,Death ofa Disciplin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p.16.26卢梭:论语言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23页o27汪民安:家乐福:语法、物品及娱乐的经济学,朱大可、张闵主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一卷,广西 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38 Gayatri C.Spivak, Translators P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