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卫健脑治疗失眠_第1页
调卫健脑治疗失眠_第2页
调卫健脑治疗失眠_第3页
调卫健脑治疗失眠_第4页
调卫健脑治疗失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调卫健脑治疗失眠一、概 述(一)疾病简介 失眠症是指在具备良好睡眠条件,且无躯体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出现入睡困难、反复易醒、早醒,并且每周多于3个晚上,连续1个月以上失眠,因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而出现白天功能异常的一组综合征。 疾病简介 睡眠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是人们关心和关注的生命科学奥秘。觉醒和睡眠的周期性变化是人和高等动物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普遍生理现象,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化在睡眠上,睡眠可以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 疾病简介 虽然睡眠具有平静、安祥的外部表现,并且大脑在此期间也失去了对外界刺激的

2、响应功能,但大脑在睡眠期的活动并未停止,在某些睡眠阶段(如异相睡眠期),脑各个部分的血流量还比觉醒时期明显增加。 总之,睡眠期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对于人的学习记忆和脑力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睡眠期大脑的处理工作,使人在充足的睡眠之后,感觉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疾病简介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缺乏规律性、患得患失的心理问题也增多,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都使睡眠问题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睡眠障碍不仅导致生理秩序的异常,影响生活和工作,也常常伴随许多疾病,或加重病情,慢性睡眠障碍还是长寿的大敌。 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公布的睡眠障碍比例为29%,

3、并逐年上升。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疾病简介 古今中外人们都非常关注睡眠,同时更是生物学与医学重点研究的对象。十九世纪,西方人建立了睡眠实验室,将睡眠研究引上科学研究的轨道,形成了睡眠机制的几大学说,而中医学有关睡眠的理论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创立,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特点,在睡眠障碍的诊治上也有一定优势,并有睡眠养生的理法。 (二)中西医对睡眠的研究1、西 医 对于睡眠的研究一直受到人类广泛的关注,人们从医学、心理学、文化学、比较生物学乃至航天医学多角度研究睡眠,在生理、病理、药理、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并且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睡眠生理知识:睡眠-觉醒的昼夜节律、依睡眠脑电形成的睡眠分期

4、以及与睡眠相关的中枢和物质。目前,睡眠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但是到目前为止,睡眠的机制仍不甚清楚。西医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相当种类的物质与睡眠相关 (1)睡眠相关的中枢神经结构杏仁核 杏仁核参与多种行为活动调节,与下丘脑和脑干等调节睡眠部位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研究表明BLA在睡眠和行为调控中有重要作用。海马 海马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而充足的睡眠和高度觉醒的状态是完成学习记忆过程的必备要素;睡眠-觉醒周期失调是早老性痴呆患者的主要症状,而这种患者病理改变最明显的皮层组织之一是海马;海马可能亦是与睡眠密切相关的脑区。腹外侧视前区 近年研究发现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

5、 preopic area,VLPO)神经元放电和c-fos基因表达与睡眠密切相关,推测VLPO是参与机体睡眠调节的关键部位。 除上述结构之外,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下丘脑背内侧核以及中缝背核5-HT能神经元等都被研究认为与睡眠-觉醒的调节有关。西医研究(2)睡眠相关的物质 近年来有关睡眠物质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不断有与睡眠有关的物质被发现,主要集中在: 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褪黑素(MT)免疫调节物质 除上述与睡眠相关的物质外,神经肽、食欲肽、催乳素释放肽以及内源性促眠物质和激素等都被证明与睡眠-觉醒的调节有关。西医研究(3)病因 失眠的原因繁多,一方面与本身的易感素质包

6、括个性性别、年龄和遗传素质等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外界的特定条件如生活质量、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睡眠环境、睡眠习惯、精神因素和躯体疾患等有关。总的说来,是由于脑部产生正常睡眠的部位和功能发生异常,导致睡眠的结构和进程出现紊乱。较为常见和重要的失眠原因如下:西医研究病因心理行为障碍引起的失眠 泛指由于心理精神因素和睡眠习惯不良引起的失眠,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失眠之一情绪调整不良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习惯不良性失眠入睡条件性失眠环境性失眠西医研究病因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因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引起的失眠,原发病的表现为诊断依据。但应注意各种失眠,均可产生神经衰弱、焦虑症和抑郁症症状,需注意两者的因果关系。神经症引

7、起的失眠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等,是失眠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抑郁症性失眠十分常见。西医研究病因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失眠 也称脑器质性失眠。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95%有睡眠失调)、脑外伤、脑变性病变、痴呆等。产生失眠的机制繁多。西医研究病因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常见病因有:感染和中毒性疾病。内分泌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病等。其它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病、肝肾功能损害、食物过敏等。后者可见于小儿从母乳开始喂牛奶时,常引起整夜哭闹。西医研究病因醒-眠节律失调性失

8、眠时差综合征轮班性失眠西医研究病因药物引起的失眠应用药物后引起的失眠。发病原因:药物的兴奋作用:常见的有咖啡因(包括浓茶和咖啡)、茶碱、甲状腺素、皮质激素和抗震颤麻痹药等。药物副作用对睡眠的干扰。白日服用各种镇静药物后引起的醒-眠节律紊乱。撤药反应。应重视安眠药依赖性失眠,系用药3周以上因药物耐受性或戒断反应所致的失眠。多为短效安眠药物用量较大、用药时间较久和撤药过快,导致反跳性失眠,因而继续用药。但连续用药后,药物产生耐受性又促使患者增加药量;而一旦减药则因长期用药而出现戒断反应,使失眠进一步恶化,迫使患者不得不继续用药。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患者终至不能自拔。西医研究病因 老年期失眠晚饭后瞌

9、睡而早醒、多醒。可能病因:脑功能衰退:多导睡眠图上可见深睡时慢波波幅下降,深睡和REM睡眠均减少。一般健康差,使白日活动和光照减少,反之躯体疾病以及睡眠中周期性肢动、睡眠呼吸障碍等明显增多,干扰睡眠。服药机会增加,导致药物性失眠。精神因素的影响:如退休、丧偶、缺乏照料、抑郁症等。夜间睡眠差,白日瞌睡增多,进一步引起醒-眠节律紊乱。长期失眠,诱发一些躯体和精神疾患。西医研究病因 各种睡眠疾病伴随的失眠较常见的有:睡眠呼吸障碍、胃食管反流、夜间心肌缺血、睡眠期频繁发生的各种不自主运动(如周期性肢动症、下肢痛性痉挛和磨牙症等)以及睡眠期发生的各种精神运动障碍,如睡行症、睡惊症、夜间惊恐发作等。西医研

10、究诊断(4)诊断 失眠的诊断当前主要依靠患者自述的病史,但应指出,慢性失眠患者由于警觉性和浅睡比例较高,常判断不清入睡与觉醒的界限;更由于受到情绪焦虑的影、响,对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时间不足常有夸大,即使服药睡眠改善后,也不例外。个别患者甚至极度夸大失眠的严重情况,但客观检查睡眠完全正常,称为“假性失眠”。 西医研究诊断多导睡眠图(PSG)检查。PSG是在全夜睡眠过程中,连续并同步地描记脑电、呼吸等10余项指标,全部记录和参数由仪器自动分析后再经人工逐项核实。客观地、科学地、量化地了解睡眠的真实情况和评估失眠。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

11、x, PSQI),是Buysse等1989年编制的睡眠质 量自评量表。因其简单易用,信度和效度高,与多导睡眠脑电图测试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已成为国外精神科临床评定的常用量表。西医研究治疗(5)治疗病因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用于神经症失眠或心理生理性失眠治疗过程 中,可适当使用一些药物。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西医研究治疗药物疗法20世纪60年代开始主要应用苯二氮卓类(BDZ),80年代开始,使用环吡咯酮(如zolpiclone)和咪唑吡啶类(如zolpidem,思诺思)。药物的进展,在于提高安全性。因此,应充分了解安眠药的缺点和弊端,掌握正确用药原则。安眠药的缺点和弊端a延续效应和蓄积作用:凡半衰期3

12、h者均可发生。b耐药性:使用2周以上后,逐渐失效,且可使深睡和REM睡眠减少甚 至消失。c依赖性:用药数月后,生理性和心理性依赖均有可能发生。d戒断反应:与剂量、药物半衰期、使用时间、撤药急缓和个体差异 有关。e不良副作用:剂量适当时,一般不多见。三唑仑、氯羟安定、氯硝安 定和导眠能可影响认知和记忆功能。西医研究治疗安眠药的合理使用原则 a.在病因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适当用药。 b.严格掌握适应证:安眠药主要用于一过性失眠和短期失眠患者,防止演变成慢性失眠,前者临时服用12次,后者也不应超过23周,避免连续用药。慢性失眠则仅在过度疲劳或次日有重要任务等情况下偶尔用药。 c.针对失眠特点

13、用药:如入睡困难用短效药物;睡眠不宁和早醒用长效药物;睡眠不宁晨起又须保持清醒头脑者用中效药物;醒后难以入睡可在醒后服短效药物;伴焦虑抑郁者用兼有抗焦虑抑郁作用药物;精神异常者用有较强催眠作用的精神药物。 西医研究治疗 d.首次用药均自小量开始,特别是老年人;一旦达到有效剂量后,不再任意减量或增量,因减量影响疗效,增量并不能增加睡眠。对机动车驾驶或机械操作等职业患者,并应警惕白日因药物延续反应而发生意外,故首次用药最好在节假日前夜,或次日暂停工作,以观察反应。e.经常更换使用非同一类型的药物,包括使用抗抑郁剂在内。也可在使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治疗躯体疾患时,将其中一次放在睡前服用,或有意睡前

14、使用有嗜睡作用的药物。用药时尽量与其它条件刺激相结合,如聆听轻柔音乐等以便日后取代安眠药,包括偶尔使用安慰剂 西医研究治疗 f.严格掌握禁忌证:如儿童、孕妇、哺乳期、睡眠呼吸障碍、肝肾功能不全、重症肌无力、酒前酒后、夜间应值人员、青光眼(三唑仑、溴替唑仑)以及睡眠期需被唤醒并保持高度警觉性的人员,如值夜班的医生等。防止对抑郁症的漏诊,以免发生一次大量服药自寻短见。应用其它中枢抑制剂如抗抑郁剂、抗精神药物、解痉药、镇痛剂和镇咳剂时,均应慎用或减量。老年人因耐受力和排泄功能较差,也应减量用药。 g.及时核实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真实情况,防止仅凭主诉长期或大量用药。西医研究治疗常用安眠药a.苯二氮卓类

15、: 短效者半衰期10 h,1520 min生效,维持46 h, 常用者有咪哒唑仑、三 唑仑、 去甲羟安定和溴替唑仑等。 中效者半衰期1020 h,30 min生效,维持68 h,常用者有阿普唑仑、舒乐安定、 羟基安定和氯羟安定。 长效者半衰期2050 h,4060 min生效,维持8 h,常用者有安定、硝基安定、氯 硝安定和氟硝安定b.苯二氮卓类以外安眠药: 短效药物:速可巴比妥和思诺思。后者据观察可不抑制深睡和REM睡眠,不产生 耐药性和戒断反应。 中效药物: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导眠能、水化氯醛、眠尔通和zolpiclone, 后者延续作用少。 长效药物:苯巴比妥。c.其它有安眠药作用的药

16、物:抗抑郁剂:小剂量对心理生理性失眠也有显著疗效。内源性促眠物质:如松果体素(“脑白金”、“睡宝”、“美乐托宁”),由视上核调控其分泌,入夜后分泌增加,与醒眠节律有关,失眠患者有分泌紊乱。大量实验室结果和临床疗效提示,作用不同于安眠药,可作为中老年失眠患者的辅助药物。西医研究 现代医学还原分析的方法对于整体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因而在研究睡眠机制和治疗睡眠疾病和睡眠相关疾病时,往往忽略了人身的整体性,比如治疗失眠的药物,所有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均有抑制作用,均会使患者不同程度地产生依赖性、戒断症状和“宿醉”现象,而有些心因性失眠,镇静催眠只是权宜之计,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与此同时还会给

17、患者带来新的问题。因此,在睡眠机制的研究中,虽然现代神经生物学和医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科学的认识睡眠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但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使得睡眠机制的研究趋于更加微观的方向,而对于睡眠相关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略显不足,这也是现代睡眠医学亟需思考的问题。2、中医的睡眠理论 失眠中医多称为“不寐”,还有称“目不冥、不得眠、少睡、少寐、不睡、不眠”等,是指:入睡困难、睡眠浅而易醒、或时寐时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仍感倦怠乏力、头昏思睡,严重者整夜不能入寐。中医(1)睡眠生理 有关中医睡眠生理主要有以下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认为睡眠是阴阳之气相互潜藏出入的过程,它与人体的卫气循行和昼

18、夜节律的阴阳盛衰有密切关系。人的白昼醒觉属阳,夜间睡眠属阴。正常睡眠是由阳转阴,阳潜于阴的生理过程。营卫循行论认为卫气运行日夜不休,昼行于阳在表,夜行于营阴在里而寤寐交替。心主神明论认为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属五脏,即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肾志,但总属于心。心藏神,“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肝舍魂,魂随神往,昼随神游于目而动,夜魂归于肝而静,静则神安而寐。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主决断,肝胆相连,性喜宁静而恶烦扰,喜通利为恶壅郁,与肝一气贯通,胆宁则助神安魂静。中医脑主神明论认为脑为众神之元神,脑是元首,统帅五脏之神,脑主神明的正常,五脏各自的形神就协调。肾藏精,精、生髓,

19、髓聚而成脑,脑为髓之海,精充髓满,则脑神有所依,神安则寐。尽管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很多医家,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依据临床需要还是各有所侧重。 上述4种理论,并非截然分开,彼此相互包容。营属阴,卫属阳,营卫隶属于阴阳之中,异名而实同类。结合临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五神安归五脏,神安魂静胆宁,是阳入于阴、卫气潜归于营的前提条件;而阴平阳秘,营卫相和是神安魂静胆宁的物质基础。(2)病因病机 失眠发病的病因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是阳盛阴衰,阴阳不交;近年来,诸多学者对失眠的辨证分型较细,但总的来说,均不离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瘀血阻滞、心肝火旺、心肾不交、气血亏虚等几个

20、常见证型(肝郁、痰热、心脾两虚证在失眠的治疗中可占85%以上)。本病病因病机繁杂,临床表现常以“热象”居多,而且复杂多样,常为各型夹杂出现。尽管如此,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是肯定的, 显示出可喜前景,特别是在中西结合治疗失眠方面,中医药有着无可替代的强大优势。(三)疗法简介 调卫健脑针法是在奇经八脉理论指导下,选取百会、大椎、申脉、照海及耳穴(缘中、神门),运用针刺、耳压方法,调整卫气的运行,健脑安神,以改善大脑功能的失调状态,达到益脑安眠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是养心安神治疗睡眠,重点在心,本方法调卫健有效的基础上,为临床提供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技术操作规范.疗法简介跷脉与睡眠 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

21、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若“正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阐明了睡眠与机体阴阳盛衰及卫气运行的关系。若人体为邪气所扰,卫气运行失常,阴跷、阳跷之脉调节失序,即会发生失眠。如灵枢邪客篇:“今邪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明确指出失眠与机体的阴阳失调有关。疗法简介跷脉与睡眠阳跷脉 起于跟中,出足太阳之申脉循外踝上行,沿髀胁上肩,循面,交目内眦、会睛明,入脑,下耳后,入风池。阴跷脉 起于跟中,出足

22、少阴然骨之后(照海),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至咽喉,交贯冲脉,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疗法简介跷脉与睡眠 “司目之开阖”跷脉的功能主要为 主肢体运动。 复习:跷脉 大椎、四神聪 补泻手法病例:互动考试复习诊断标准一、西医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化(CCDM-3-R)。(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以睡眠障碍为几乎惟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晨醒过早,醒后不能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23、。(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诊断标准二、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不寐制定如下:(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小时。(2)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3)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多梦等症。(4)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5)有反复发作史。诊断标准三、中医辨证标准 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如下:(l)心脾亏损:心悸健忘

24、,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2)心肾不交: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质红,脉细数。(3)心胆虚怯: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4)肝阳上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红,脉弦。(5)脾胃不和: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诊断标准四、轻中重分级标准 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如下:(l)轻度:睡眠时常觉醒或睡而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2)中度:睡眠不足4小时,但尚能坚持工作。(3)重度: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适应证 符合西医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要求,且符合中医不

25、寐的诊断标准要求,诊断明确,年龄在18-65岁者。禁忌证一、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和肝炎等,溃疡性皮肤病和血液病患者。二、妊娠或哺乳期患者。三、不是以失眠为主的其他相关病症的患者。技术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l)材料特性、性能:针具要求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不锈钢针灸针,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2)型号:直径为0.35mm,长度为1寸、1.5寸、2寸。(3)产地:苏州华佗牌针灸针,或陕西三元牌针灸针。技术操作方法二、详细操作步骤(l)体位:让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2)选取穴位: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

26、正中直上5寸。 四神聪:在头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l寸,共4穴。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申脉:在足外踝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耳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缘中: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的中点处。(3)消毒:选好针刺穴位后,用酒精和碘酊进行严格 消毒。技术操作方法(4)进针:用右手拇、示、中三指持l寸毫针,在百会、四神聪平刺进针0.5寸,快速捻转1分钟,局部产生酸胀感, 四神聪针尖朝向百会穴:用1.5寸毫针在申脉、照海穴直刺1寸,行捻转手法1分钟,局部产生酸胀沉感,留针40分钟,其间行针2次。(5)起针后,将王不留籽放在0.5cm0.

27、5cm的胶布上,贴压在耳神门、缘中穴,出现刺痛感,以耳郭发红、发胀、发热为度。并嘱患者每天按压2次,每次按压15分钟,以耳郭发热为度。技术操作方法(6)配穴: 肝阳上扰加太冲(双侧),心肾不交加太溪(双侧), 心脾亏虚加神门(双侧), 脾胃不和加足三里(双侧)。 太冲在足背,当第一、二指间,指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腧穴定位以针灸学石学敏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为准。技术操作方法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28、 每天针灸1次,每次取7个穴位(取双侧,左右对称),5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的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四、关键技术环节(1)针刺治疗的时间选择在下午。(2)针刺得气程度要合理掌握,以持续而和缓的得气,针感不宜太强,也不能太弱。(3)耳压一定要有发热、发胀的感觉。技术操作方法五、注意事项(1)初次治疗选穴宜少,手法要轻,治疗前要消除患者对针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避免由于过度紧张而造成晕针。(2)针刺手法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避免由于手法过重或时间过长,造成局部疼痛或轻度肿胀,甚或青紫瘀斑、疲乏无力等。(3)针前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及时剔除。(

29、4)针刺头部穴位时,因头发遮挡,出血不易发现,因此,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避免出血,引起血肿。(5)在针刺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变动体位,避免受到挤压迫造成弯针。技术操作方法六、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个别患者由于手法不当,可能造成局部疼痛或轻度肿胀,甚或青紫瘀斑,疲乏无力。要及时调整手法,以免影响治疗。(2)个别患者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等,可能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疲倦、血压下降、脉沉细等症状,应立即起针,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即可恢复。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针刺水沟、内关等穴,即可恢复。(3)出现意外情况时,应进行以上相应的处理,并追综调查,记录结果。将出现的症状及其病情程度、发生日期、频率、持续时间、缓解日期、处理措施、处置经过、结果及随访情况等记录于病例观察表上,并且在综合考虑合并疾病、合并用药、方法的基础上,评价其与试验的相关性,由医师详细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未发现不良反应。睡眠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身等,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保养生命。日思三餐,夜思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