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_第1页
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_第2页
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_第3页
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_第4页
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摘要:1970 年代全球滞胀的经历表明,供给侧冲击和错误的货币政策应对是滞胀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当前,全球许多经济体正在经历40 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且全球经济扩张的势头正在迅速放缓。短期和中长期因素意味着全球经济面临供给侧冲击的完美风暴,而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行动严重落后于通货膨胀曲线,并有可能继续在应对通胀上犯错误。虽然当下的全球经济与 1970 年代的全球经济有很多不同,但全球性滞胀的风险已经不能忽视。全球性滞胀会通过多个渠道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早做准备。关键词:滞胀 供给冲击 货币政策1965 年11 月17 日,英国政治家伊恩麦克劳德 (Iain

2、Macleod) 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Nelson and Nikolov, 2004):“我们现在处于两个世界里最坏的情形-不只是通货膨胀或是经济停滞,而是两个都有。我们处于一种滞胀的情况。历史,在现代语言中,真的正在被创造。”作者系王曲石、杨悦珉、朱鹤,供职于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NFR 工作论文伊恩麦克劳德没有能够活着看到他所创造的“滞胀”一词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他于1970 年6 月20 日就任英国财政大臣,一个月后的7 月20 日死于任上,年仅56 岁,是迄今为止英国在任最短的财政大臣,而受到多数人关注的“滞胀”要到70 年代中后期才发生。本文写作时,“滞胀”这个词也正好是56 岁。但

3、和它的创造者命运恰恰相反,“滞胀”在56 岁时面对的将不是骤然死亡,更可能的是卷土重来。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图1),上世纪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前期“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时期,全球通胀水平平均接近11%的高位,全球经济增 速仅为3%,并且经历过两轮明显的衰退。上世纪80 年代中期至全球金融危机 前的20 多年间“高增长、低通胀”的“大缓和”阶段,全球通胀水平回落至 6.1%,经济增速则上升至3.4%。2008 年金融危机后至新冠疫情爆发这十年 “低增长、低通胀”的长期停滞时期(Summers,2014),全球经济平均增速仅为2.7%,通胀水平进一步回落至3.2%。在过去两年多新冠疫情冲

4、击之后,全 球经济很有可能即将面对“滞胀”的卷土重来,也就是新一轮的“低增长、高通胀”组合。18% S.0%10.9%S.4%2.7% 6.1%S.2% 16%14%12%10%8%6%4%2%0% (%1 EFGMBUPS BOOVBM, %) (%1 fi (%, )7% S% S% 1%2%4%图1 1971 年至今全球通胀率与GDP 增速走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 数据集。2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接下来,本文首先将回顾1970 年代滞胀的经验教训,然后描述一下近期增长和通胀的情况,接下来分析为什么全球可能面临新一轮滞胀,最后讨论对我国

5、的影响和政策建议。一、1970 年代滞胀:供给侧冲击和错误的货币政策应对(一) 一些基本事实1970 年代的“滞胀”最为突出的例子是美国,但事实上当时不少主要经济体都经历了较高水平的通胀和较为疲弱的增长。从时间上看,滞胀特征比较突出的时间是从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至1980 年代初。美国经济在上世纪70 年代呈现出明显的“两高一低”特征。其中,“两高”为“高通胀”与“高失业率”,“一低”为“低增速”。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的年均实际GDP 增速为4.5%,至70 年代滑落至3.2%。通胀率从上世纪 60 年代中前期不及2%的水平,到80 年代初接近15%。失业率在60 年代末一直在3.5

6、%的低位徘徊,但到整个70 年代,美国年均失业率高达6.2%。16%14%12%10%8%6%4%2%0%19SS 19S6 =19S7 19S8 1960 1961 =1962 196S 196S 1966 =1967 1968 1970 1971 =1972 197S 197S 1976 =1977 1978 1980 1981 =1982 198S 198S 1986 =1987 1988 1990 1991 =1992 199S 199S 1996 =1997 1998 2000 2%4% (%1 $1*fl 图2 1955-2000 年期间美国的通胀、增长和失业情况 (季度)数据来源

7、:美国劳工部、美联储、美国经济分析局。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 3NFR 工作论文其他主要的OECD 经济体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对比欧盟、英国、日本和德国四大经济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表现来看,英国的滞胀情况最为严重,德国表现最为平稳。英国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衰退,滞胀风险突出。1974 年和1980 年的GDP 增速均降至-2%以下。通胀水平在1975 年飙升至24.2%,在1980 年达到了18.0%的高位。欧盟也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高通胀和衰退趋势,但程度均弱于英国。日本在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日本的GDP 增

8、速和通胀率在 1974 年分别达到-1.2%和23.2%,滞胀程度不亚于英国。但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日本的GDP 增速和通胀率在受冲击当年(1980 年) 仅为2.8%和7.8%,并在次年恢复至4.2%和4.9%,几乎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滞胀风险。相对而言,德国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表现最为稳定,两次石油危机时期的通胀率始终保持在5%左右,没有明显的滞胀风险。 2S%20%1S%10% S% 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S% 20% 1S%10% S% 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

9、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S% 2S%20%1S%10% S% 0% (%1 10%8%6%4%2%0%fi fi fi (%1 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S% 0$ 0$ 0$(%1 2% 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 (%1 图3 主要OECD 国家1972 年至今的通胀、增长和失业情况 (年度)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 数据集。4新金融评论/ New Fina

10、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二) 滞胀发生的经验教训尽管对1970 年代滞胀的原因仍然存在分歧,但学术界总的来说还是形成较多共识。从理论的角度说,滞胀的发生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个必要条件是负面的供给侧冲击。负面的供给侧冲击,引发总供给收缩,进而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同时通胀升高。在供给冲击的情况下,产出和价格反向而行,“滞”和“胀”才会同时发生。这与通常的需求侧的冲 击不同,总需求冲击下产出和价格同向变动,“滞”则不“胀”,“胀”则不 “滞”。1970 年代的供给冲击主要是由两次石油危机和粮食价格危机所致。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1973 年10 月,阿拉伯石油禁运导致欧佩克原油

11、价格暴涨 300%。根据Blinder 和Rudd (2008) 描述,美国因为以国内原油占主导,炼 油商购置成本 (RAC) 仅翻了一番。传导至零售端的能源价格上涨45% (年 化),并最终在宏观层面直接推动美国PCE 通胀率上升2.5 个百分点。70 年代 末的中东战争带来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再次飙升,1978-81 年间RAC 指数上涨了两倍,但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通胀率的贡献较第一次更弱,持续 时间也更短。与此同时,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都伴随着大规模的粮食价格危 机,诱发因素包括恶劣天气和农业病害等。第一次粮食价格危机冲击较大,食品价格指数在1973-74 年分别同比上升20.1%和1

12、2.1%,对总体通货膨胀的 影响分别为4.5 和3 个百分点。在1978-80 年发生的第二次粮食价格危机冲击 较弱,但食品价格同比增速也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期间对通货膨胀的影 响约在1.7-2.0 个百分点。而且,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还向其它商品和服务 的价格传导,推高美国国内的核心通胀率。根据Blinder 和Rudd (2008) 的测 算,在 1973-74 年间,食品和能源价格对核心 CPI 通胀率贡献了 2.5 个百分 点,对核心PCE 通胀率贡献了1.5 个百分点。在1978-80 年间,供给冲击对 CPI 和PCE 核心通胀率的贡献均超过3 个百分点。两次供给侧冲击消退后,

13、通 胀仍高于冲击前的水平。第二个必要条件货币政策应对失误。如果仅仅供给冲击,冲击一旦过去,经济应该较快恢复正常的增长,通胀也应该回归常态。但1970 年代的滞胀前后长达十余年,不少发达国家的通胀率达到两位数,而且滞胀最终是以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 5NFR 工作论文沃尔克联储的强势收紧货币政策和二战后到那时为止最严重的一次衰退才得以终结。这种现象并非单靠供给冲击能够解释。事实上,对于货币主义者而言,任何通胀最终都是货币现象,没有货币政策的失误,高通胀不可能出现,所谓滞胀也就不可能发生。学术界对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为什么犯错误和犯了什么错误有不同的假说(见Bordo 和

14、Orphanides, 2013),但最终的结论似乎都是美联储在1970 年代的货币政策在通胀面前显得过于宽松,最终导致通胀预期失控,因此尽管经济增长乏力但通胀却始终处于高位,也才有了滞胀。衡量美联储的政策错误有很多方式,一个简单的方法(也是事后诸葛亮的做法) 就是比较一下美联储实际采用的政策利率和根据泰勒规则并且已经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之后倒推出来的政策利率之间的差距。从图4 可看出,虽然有效联邦基金利率(EFFR) 在整个70 年代期间一直处于上升区间,但却一直显著低于基于泰勒规则估算的政策利率值。这反映出美联储虽然看似在收紧货币政策,但加息的幅度根本达不到抑制通胀的水平,货币政策滞后于通胀曲

15、线,货币政策事实上仍过于宽松。这样的结果是,通胀未能受到有效控制,而且通胀预期也无法有效锚定,不断走高。图 5 是 Groen 和 Middeldorp(2003) 倒推出的10 年期通胀保值债券(TIPS) 的隐含通胀率,可以作为通胀预期的一个度量。非常明显,整个1970 年代美国的通胀预期处于失锚状态,20% 1S%19610201196S01011964120119661101196810011970090119720801197407011976060119780S011980040119820S011984020119860101198712011989110119911001199

16、S0901199S0801199707011999060120010S01200S0401200S0S01200702012009010120101201201211012014100120160901201808012020070110% S% 0%S%8%6%4%2%0%2%4%6%8%10%10% fi fl $( )fl fi (&3) fi fi 图4 美国1961 年至今的政策利率真实值与估算值之差 (月度)12%数据来源:美联储、费城联储。6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12% 10% 8% 6% 4% 2% 197191197SS119

17、74911976S11977911979S11980911982S1198S91198SS11986911988S11989911991S11992911994S1199S911997S11998912000S1200191200SS12004912006S12007912009S12010912012S1201S91201SS12016912018S12019912021S10%10 fl (5*14) (#SFBLFWFO CBDLDBTU)10 fl (5*14) (#SFBLFWFO JOGMBUJPO SBUF)图5 美国1971-98 年与2003 年至今的通胀预期估算值 (月度)

18、数据来源:Groen 和Middeldorp (2003)、圣路易斯联储。特别是在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末,通胀预期呈飙升态势。最终,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必须数次激进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大幅提升至20%以上,才得以真正的收紧货币政策,最终压下通胀、重建信誉,但也付出极大的代价,美国经济陷入二战后到那时为止最为严重的衰退,失业率一度高达10.8%。与美联储相映衬的是德国央行。德国一样面对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带来的能源和食品价格高涨,但德国并没有在1970 年代经历高通胀,经济增长尚可。Beyer 等(2013) 比较了德央行和美联储、英央行的货币政策,发现德央行的政策事后看是始终严格遵循泰勒原则

19、,政策利率保持了非常强的连续性,对偏离通胀目标的增长差具有很强的纠正倾向,但对产出缺口的反应并不显著,也就是说主要原因在于德国央行始终坚持把控制通胀作为最重要的任务。Ito (2013) 对日本央行的行为也进行了回顾,认为日本央行在第一次石油价格危机期间容忍了通货膨胀的上升。从图6 可以看出,日本贴现率在通胀上升至9.4%的高位后才有所反应。但在第二次石油价格危机期间也采取了锚定通胀目标的货币政策,在通胀趋势尚未显性化时就及时介入,使得通胀没有出现像第一次那样的飙升情形。由此可见,面对类似的供给侧冲击,货币政策应对的对与错对于事后的结果会有非常大的不同。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

20、eview 7NFR 工作论文 10% 8%6%4%19700101197011011971090119720701197S0S0119740S01197S0101197S1101197609011977070119780S0119790S0119800101198011011981090119820701198S0S012%2S% 20% 1S% 10% 197001011970080119710S011971100119720S0119721201197S07011974020119740901197S0401197S110119760601197701011977080119780S01

21、1978100119790S01197912011980070119810201198109011982040119821101198S0601S% 0% fi 0$ fi 0$ 图6 1970-80 年代德国与日本的政策利率与通胀走势数据来源:IMF IFS,OECD。回顾1970 年代的“滞胀”,不仅是因为这可能是现在经济史上仅有的带有全球性质滞胀的案例,也是因为当前全球经济面对的问题与1970 年代有着一些类似之处。虽然不少分析人士仍觉得“这一次会不同”,但有一点也许是明确的,全球经济现在确实面临着现实的“滞胀”风险。二、即将到来的全球滞胀?本文所说的全球滞胀指的是在中长期的时间范围内(

22、例如未来2 年到5 年)全球经济处于较低增速和较高通胀的状态。这有别于在经济周期的时间尺度内(例如未来6 个月到1 年) 短暂出现经济减速和通胀高企并存的状态。换言之,本文所说的“滞胀”描述的是一种中长期的持续状态,既不是周期转换时增长下行和通胀上行短期走势的错位和交叉,也不排除其间会出现短期的恢复性增长和通胀下行。从各种因素的分析看,全球滞胀的可能性已经显著增加。而且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似乎很难有很好的办法来降低这种风险。(一) 全球通胀处于多年来高位,经济减速已经难以避免伴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性影响,以及乌克兰冲突、发达国家政策进一步8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

23、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收紧、需求端热度消退等因素,全球“滞”“胀”倾向进一步加深。从“滞”的角度看,主要国际机构近期纷纷下调全球GDP 增速,显示出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悲观预期。世界银行6 月7 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2 年的全球GDP 增速从年初预测的4.1%下调至2.9%。其中,发达经济体的GDP 增速从3.8%下调至2.6%,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从4.6%下调至3.4%。6 月8 日,经合组织将2022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4.5%下调至3%,同时预计2023 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至2.8%。分国别来看,俄乌冲突爆发后,主要国际机构对欧洲的增长前景更偏悲观。IMF 在 4

24、 月下调了主要经济体在 2022 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其中对德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的下调幅度较大,分别为1.7、1.1、1.1 和1.0 个百分点,对美国、中国和印度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小,仅为0.3、0.4 和0.8 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在6 月的预测中,进一步下调了对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预测,欧元区、日本、印度、美国和中国分别较年初的预测值下降1.7、1.2、1.2、1.1和0.8 个百分点。表1 2022 年上半年IMF 与世界银行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实际GDP 增速的预测 fl*. $ $ 2022 (%1 (%)202S (%1 (%)2022 (%1 (%)202S (%1 (%)1 $ 4

25、$ 1 $ 4 $ 1 $ 6 $ 1 $ 6 $ $4.0S.72.62.SS.72.62.62.4fiS.92.82.S2.S4.22.S2.11.9 S.82.12.S2.74.7S.72.S1.20$S.S2.41.82.S2.91.71.21.S4.84.4S.2S.1S.14.SS.SS.2fl9.08.27.16.98.77.S6.87.1数据来源:IMF、世界银行。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 9NFR 工作论文从“胀”的角度看,2022 年 4 月,全球通胀水平高达 7.8%,这也是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从20

26、21 年初开始快速爬升,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分别从2021 年1 月的0.5%和3.1%,到2022 年4 月攀升至7.0%和9.4%。其中,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处于40 年来的历史高位。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表现来看,美国、德国和英国的通胀率分别从 2021 年 1 月的 3.8%、2.4%和 2.5%,到 2022 年 4 月攀升至 8.4%、7%和 7.3%。2022 年3 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各大经济体的通胀走势更趋陡峭。分商品类别看,2022 年5 月,世界银行的能源价格指数高达160.9,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比增长86.5%。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到了159.0 的历史高

27、点,同比增长 24.6%。从主要商品价格来看,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2 月期间,全球布伦特原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月均水平同比涨幅分别高达87%和187%,玉米和小麦价格的月均价同比涨幅分别为56%和26%。自3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天然气价格和小麦价格进一步飙升。2022 年3-5 月,天然气和小麦价格的月均价同比涨幅分别高达252%和125%。18016014012010080604020196001196111196S09196S0719670S19690S19710119721119740919760719780S19800S198201198S11198S09198707198

28、90S19910S199S0119941119960919980720000S20020S200401200S1120070920090720110S201S0S201S0120161120180920200720220S0 图7 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指数走势 (2010=100,月度)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ind 数据库。87% 69%8%SS%2S2%187%27%4%S% 4%S6%27%12S% S% 8% 26%fi $ fl $3 $ fl $ fl $ fi $ fl 2019.12020.2 2020.S2021.2 2021.S2022.2 2022.SY图8 全球主要能源和粮

29、食类别价格同比走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ind 数据库。10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从房价走势来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估算,按实际价格计算,当前全球房价比金融危机后的平均水平高出27%,其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分别高出37.0%和19.2%。分国别来看,印度、加拿大、德国、美国和土耳其的实际房价涨幅均超出金融危机时期平均水平的50%。疫情爆发后,全球房价增速更是显著高于2010 年以来的趋势。2021 年四季度,全球实际房价同比增长虽较三季度略有放缓至4.6%,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发达国家的实际房价增速甚至已连续多个季度超过7.5%。朱鹤和孙子涵

30、(2022) 指出,目前部分欧洲国家的房价甚至已明显偏离基本面。图9 2010 年以来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的实际房价总体走势 (较去年同期,%)图源:国际清算银行。如果仅仅只是经济周期转变过程中暂时出现高通胀和经济减速,虽然也会给经济和宏观政策带来不少困难,但走出这种短期痛苦的代价不会太大,可能就是一次正常的经济衰退。如果运气好,甚至可能实现软着陆。但根据前文对 1970 年代“滞胀”的回顾,全球经济目前又处于供给侧冲击和(很可能) 错误的货币政策应对的组合之下,因此陷入比较持续“滞胀”的风险大大提高。(二) 供给侧的完美风暴从供给侧看,全球经济正在面临短期和中长期供给冲击的完美风暴。就短期的供给

31、冲击而言,主要是来自于两方面: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 11NFR 工作论文一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及其对全球产业链产生的短期冲击。新冠疫情爆发两年多以来,疫情一直用各种方式影响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第一、各国为控制疫情所采取的控制行为对人流和物流都不可避免产生了影响。图10 是牛津新冠政府应对追踪系统(OxCGRT) 计算的政策反应强度指数所衡量的各国疫情防控程度。从五大主要经济体的情况来看,亚洲两国的防疫强度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而且各国都仍保持着或高或低的疫情防控措施,仍未回到疫情前的状态。90807060S0 40 S0 2010202012220202222020S2

32、220204222020S222020622202072220208222020922202010222020112220201222202112220212222021S2220214222021S222021622202172220218222021922202110222021112220211222202212220222222022S2220224222022S220$ 0$图10 五大经济体防疫政策强度走势 (Strigency of COVID-19 response)数据来源:牛津新冠政府应对追踪系统(OxCGRT)。第二、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

33、造成了磁滞效应 (hysteresis) 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劳动力供给,许多劳动力因为疫情退出劳动力市场或者推迟返回工作。以美国为例,相较于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供给端增长乏力。2022 年1 月美国劳动参与率回弹至62.2%的疫后高位,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在62%之上。但与疫前(2020 年2 月) 63.4%的水平相比,美国的劳动参与率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美国职位空缺率自2022 年以来始终保持在7%及以上的历史高位,远高于疫前 (2020 年2 月) 4.4%的水平。劳动力市场供需面临严重失衡,中短期内压力难以释放,将持续推升通胀。12新金融评论

34、/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68%8%67%7%66%6%6S%S%64%4%6S%S%62%2%61%1%200012200108200204200212200S08200404200412200S08200604200612200708200804200812200908201004201012201108201204201212201S08201404201412201S0820160420161220170820180420181220190820200420201220210820220460%0%$:yfi fl : $: : :fi: 图11 美

35、国劳动参与率与职位空缺率走势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第三、疫情期间集装箱短缺和港口拥堵等因素带来的海运价格暴涨和时间拉长。疫情爆发导致全球运力吃紧,供需极度失衡使得运价不断攀升。根据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Drewry) 编制的世界集装箱运价指数(WCI) 走势来看,疫情爆发后,全球集装箱运价持续飙升,并在 2021 年 10 月一度达到10377.2 的历史高点。近几月来虽有所回落,但也远高于疫前水平。从运输时间来看,由于疫情期间,各国采取各类防控及相关措施,导致全球主要港口都面临严重拥堵。航运咨询机构Sea-Intelligence 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后,全球船舶的平均延误天数从疫前的4 天左右

36、拉长至6-8 天。9120007810000680004S 6000S 400012200020181$2018S$2018S$20187$20189$201811$20191$2019S$2019S$20197$20199$201911$20201$2020S$2020S$20207$20209$202011$20211$2021S$2021S$20217$20219$202111$20221$2022S$2022S$00 $ ( )图12 2018 年至今全球平均船舶延误天数与中国国际航运费用走势数据来源:Sea-intelligence, Drewry。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

37、e Review 13NFR 工作论文第四、芯片片短缺及其带来的广泛影响等。受疫情冲击,全球芯片短缺压力从2020 年中期开始出现。图13 显示了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 测算的全球芯片平均交付周期 (芯片从订购到交付的时间),从2020 年下半年开始交付周期明显拉长,2022 年5 月达到27.1 周的历史高位,远高于疫前15 周左右的平均水平。芯片短缺的影响最先集中在汽车行业。随着2020 年下半年封控解除,汽车业的反弹快于预期,而疫情期间,许多芯片提供商纷纷将原本汽车行业的闲置产能转向电子设备等行业,导致汽车行业面临严峻的芯片供给冲击。根据美国白宫一份报告(

38、White House, 2021) 中的数据,芯片短缺会使全球汽车制造业在2021 年的损失高达1100 亿美元,并导致汽车制造商减产近400 万辆。与此同时,芯片短缺开始扩大到其他部门。全球有多达169 个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芯片短缺的打击,覆盖了从钢铁产品、混凝土生产、空调制造、啤酒生产在内的诸多领域。图13 2017 年至今芯片交付周期走势数据来源: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综合来看,全球产业链在新冠疫情后就一直处于较大压力。图14 是纽约联储发布的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GSCPI),该指标汇集了27 个变量,包括来自全球运输成本和七个经济体的区域制造业

39、调查的数据,以跟踪从1997 年至今的供应链压力的变化。该指数在疫后急剧上升,并在2021 年底一度达到4.4的峰值,直至2022 年初全球供应链压力才有所缓解。由于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的反弹延长了交货时间,该指数从3 月开始又重新上升。这些对物价的影14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响都可以看成是供给侧的冲击。正因为这些冲击看似都是因为疫情而起,似乎也会随着疫情逐步消退而恢复正常,也一度让美联储等主要央行认为通胀是暂时的。S4.S84S 210119981$199810$19997$20004$20011$200110$20027$200S4$2004

40、1$200410$200S7$20064$20071$200710$20087$20094$20101$201010$20117$20124$201S1$201S10$20147$201S4$20161$201610$20177$20184$20191$201910$20207$20214$20221$2图14 1998 年以来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走势数据来源:纽约联储。二是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和粮食等问题。俄罗斯是全球最主要的油气生产国之一,俄乌均是世界主要的粮食、油料作物、化肥和金属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如图15 所示,主要商品类别的出口份额占比均超过10%,天然气、小麦、大麦、钯等商品的出

41、口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超过了20%。60% S0%40% S0% 20%10%0%$3 fi $ flfl fi fl 图15 2020 年俄罗斯与乌克兰主要商品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比重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 15NFR 工作论文部分国家对两国的进口依赖度极大。欧洲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原油,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地区12%的石油和和8%的天然气进口均来自俄罗斯。多国对乌克兰部分农产品的进口存在较大依赖。如表2 所示,部分国家从乌克兰进口的粮食在国内总进口中的占比超过了50%,部分甚至达到80- 90%。俄乌冲突无疑加剧了全球短期能源和粮食的供给压力

42、。表2 2020 年各国对部分乌克兰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度fi :fl91.8%fl 89% 096.7% B 81.2%$fi68.7% 77.9% 64% fi 67.7% 77.S% 49.S%fifl64.S% 76.7%fifl48.S%SS.8%;76.2%B 47.9% S0.9% 7S.6%fl 28.7% S0.S%$ 7S.1%fl 26.2% fiS9.8%:fl74.7%2S.6% fiS8.6%fl74.4% 2S.2%$ S4.4% 72.S%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俄乌冲突爆发后至5 月底,布伦特原油、欧洲天然气较2 月分别上涨了 17.4%和9.6%,5 月单月同

43、比增长分别为235%和65.2%。从主要粮食走势来看,全球(软) 小麦、玉米和大麦价格在 3 月均出现两位数的环比高速增长,欧盟同类农产品的增幅甚至还要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0%以上。4 月环比增幅虽大幅回落,但同比增速仍然远高于俄乌冲突前的水平。表3 2022 年2-4 月欧盟和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环比和同比变化 fi qfl qfl2 $S $4 $2 $S $4 $fiflflfiflflfiflflfiflflfiflflfiflflfifi1%19%40%6S%2%78%2%SS%SS%6S%S%S6% fi7%S9%2%S8%2%6S%S%20%26%77%S%79% S%16%4S%6

44、1%4%S9%6%18%1S%S6%4%S1%2%2S%42%74%1%90%1%21%S1%62%2%6S%数据来源:欧盟理事会。16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6 月8 日,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危机应对小组 (GCRG) 发布第二份关于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粮食、能源和金融渠道之间也开始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譬如更高的能源价格 (特别是柴油和天然气),加剧了化肥和运输成本,两者推升粮食生产的成本,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甚至进一步强化了食品价格的上涨,这些又加剧了整体的通货膨胀趋势。总的来说,这一轮原油、天然气和粮食价格的上涨,与触发

45、1970 年代滞胀的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相比毫不逊色(图16)。SS0% S00% 2S0%200%1S0%100% S0% 0%S0%600% S00% 400% S00% 200%100%0%196101196S01196S01196701196901197101197S01197S01197701197901198101198S01198S01198701198901199101199S01199S01199701199901200101200S01200S01200701200901201101201S01201S01201701201901202101100%$3 $fi ( )图16

46、 1961 年至今主要能源和粮食价格同比增长趋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但是更让人担心的可能是从中长期供给侧的图景更加不容乐观,这里至少有六个方面:第一、全球生产率的增长已经持续多年放缓,目前尚未看到逆转的力量。图17 描述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率走势。可以看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率增长均陷入急剧、全面的放缓,且连续多年处于低迷之势(Dieppe,2021)。全球生产率放缓的具体原因有很多解释,但似乎没有理由认为这一趋势在新冠疫情后会发生根本变化。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 17NFR 工作论文图17 全球、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

47、体的生产率走势数据来源:Dieppe (2021)。第二、全球化自2008 年之后就开始变缓,这一趋势还将继续,目前还有去全球化的动向。全球化从二战后开始酝酿,并在上世纪80 年代加速发展,但2008 年金融危机后大幅放缓甚至逆转,经济学人 将称之为“慢球化”(Slowbalisation)。图 18 从贸易开放度的角度衡量了全球化的进程。可以看到,全球贸易开放指数在2008 年经历了二战以来的首次下滑并一直延续至今。Antras (2020) 指出,全球化的放缓和逆转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包括贸易,也包括全球价值链相关的贸易和跨国投资收缩,甚至包括跨境资本流动的放缓。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进一步冲

48、击了以跨境贸易和全球价值链联系为代表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放缓似乎仍将继续,甚至可能出现去全球化。图18 1870 年以来的全球化趋势图源:PIIE;数据来源:Our World in Data。18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第三、全球贸易和技术体系的碎片化。其一,区域贸易协定层出不穷,部分贸易安排基于地缘政治考虑而非经济考量。Dadush (2022) 指出,中美之间不断加深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分歧、WTO 争端解决机制失效以及成员国一再对规则的破坏,使得世界各国纷纷诉诸世贸组织以外的其他安排以寻求贸易关系的可预测性。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

49、CEP) 正式批准后,拜登政府在2022 年推出“印太经贸新框架”,试图在亚洲地区形成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新贸易区,意在把控亚太地区的经贸主导权。 7060060S00S0 40040S00S0 2002010100194819S019S219S419S619S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00 fl ( ) fl ( ) $fi$35( )Ifi 850 35 fi( ) f

50、lflfl fi 35 ( )图19 1948-2021 年正在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及相关走势数据来源:WTO,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Information System (RTA-IS)。其二,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过度集中的脆弱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的供应链决策开始更基于安全而非效率的考量。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从原来以“精细化、即时生产”(Just- in-Time) 为基础,向强调“保障性的生产”(Just-in-Case) 模式转变,区域化、近岸化和本土化特征凸显,客观上提高了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生产运输和劳动力等各类成本

51、。另一方面,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得地缘政治因素在供应链决策中的地位更趋突出。近期,西方国家大力鼓吹“友岸外包”,敦促跨国企业将更多业务转向友好国家,以保障重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给渠道,这不仅意味着西方国家将面临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和利润下降,还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经贸体系的分化。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 19NFR 工作论文其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近年来在制裁和贸易摩擦中越来越频繁地采用出口管制与技术封锁。譬如在近期对俄制裁中,美国商务部大幅扩充 “外国直接制造产品规则(FDPR) ”,在军工及其他核心技术方面对俄实施再出口管制,并限制第三方主体向俄出口含有美国成分的技术和设备

52、。该规则最早在2020 年5 月被用于对华为的制裁,也是中美在5G 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一个缩影。从2018 年以来,美国对华为中兴密集实施技术制裁,以期对中国的5G 技术实现全方位的封锁和打击。2021 年,美国总统拜登召开“半导体联盟”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芯片开发制造体系,从而在高科技领域与中国进行切割。频繁且不断升级的制裁也对全球技术贸易造成显著冲击。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 年,全球高技术出口从2018 年的2.91 万亿美元下降至2.85 万亿美元。而在此前两年,全球高技术出口同比增长分别高达19.47%和9.19%。不管是贸易、供应链,还是技术,将安全与政治考量置于经

53、济效率之上,势必造成全球经贸和技术体系的碎片化,全球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也将受到不可逆转的冲击。世界贸易组织今年4 月的一份报告指出(WTO, 2022),由于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地缘政治因素驱动的贸易体系渐趋分散化。在最极端的情形下,即当世界经济永久性地分化为两大集团,在未来 10-20 年间,全球经济产出损失将达到5%,相当于约4.4 万亿美元。第四、人口老龄化。从图20 可以看出,当前全球面临较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全球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经从 1960 年的 4.97% 上升至 2020 年的 9.32%。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老龄人口占比基本都超过15%。古德哈特在人口大逆转:老龄化、不平

54、等与通胀一书中的观点,当大量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对供给的促进超过对需求的提升,是个去通胀的力量。但当人口老龄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时,这种动态将反转对供给的拖累超过需求的下降,因此是个抬升通胀的力量。第五、低碳转型。低碳转型的本质是能源转型。在重大技术尚未实现突破时,过渡时期将面临类似能源价格冲击的效果。以电力行业为例,虽然从单位成本来看,太阳能和风能已经实现了“电网平价(grid parity) ”,即每千20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 S0% 2S%20%1S%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

55、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10% S% 0% fi$ 0$ 图20 全球主要经济体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瓦时的发电成本和传统能源相差无几。国际可再生能源局 (IRENA) 甚至表示,风力发电成本比最便宜的煤电成本还要低20-27%。但若考虑到供电系统的稳定性,不管是调峰所需要的传统能源,还是大规模地增加储能电池供应,都加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导致绿色溢价为正。Mills (2021) 估算,若要达到传统机器所需电量并持续数年,

56、需要的太阳能、风能和电池组合的投资成本大约是传统电力的3 倍。仅在美国电网层面,12 小时电量的存储成本就将达到1.5 万亿美元左右。若仿效德国的做法,即保持大致相同的常规发电的影子电网作为备份,这种解决方案的成本也相当高昂。反映在消费端,德国普通居民的电费要比美国普通居民高出300%。这也意味着,若没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各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将持续面临结构性的通胀压力。第六、中国的经济转型。过去20 年,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并实现快速增长,生产率大幅提升,并逐步奠定了全球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的崛起也是全球供给增加和生产率提升最重要的来源。如图21 所示,中国在全球贸易和 GDP 总量中的占比从 2

57、000 年的 2.57% 和 3.6% 上升至 2020 年的 11.5% 和 17.4%,同期人均GDP 相较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从17.3%上升至95.6%。2019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在全球的占比从2004 年的8.7%上升至28.7%,比第二名的美国高出将近12 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经济转型,产业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张斌,2021),增长驱动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这也意味着,虽然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然举足轻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 21NFR 工作论文重,但很难像过去20 年那样迅速的提高全球供给和生产率,稳定全球物价的能

58、力边际上逐步减弱。S2% 28%24%20%16%12%8%4%1970197S197619791982198S19881991199419972000200S200620092012201S20180%100% 80%60%40%20%0%fl fl$fl fl fl (%1 flfl fi fl (%1 fl fl ( )图21 1970-2020 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走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上述这些短期和中长期的因素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对增长和通胀负面冲击的完美风暴。如果说1980 年代中期以来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是一个顺风航行的状态,所以才为“大缓和”创造了适宜的条件。那未来相当

59、长的时间里,全球经济可能都要处于逆流而上的状态。“滞胀”并非必然会到来,前提是货币政策不能重新犯1970 年代的错误。但至今为止的迹象似乎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行动迟缓,这就使得“滞胀”的风险大大增加。(三)(很可能) 错误的货币政策应对尽管现在断言主要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联储,会重复1970 年代的错误可能有点武断,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各种迹象并不能让人感到乐观。这里面有货币政策框架的问题,有实际操作的问题也有客观上的限制条件,使得即使美联储等央行即使在主观上有决心避免错误,在客观上也未必能真正实现。从货币政策框架上说,主要央行刚刚用上打上一场战争的兵书。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

60、面对的主要矛盾是“低增长、低通胀”的“长期停滞”状态,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面临“零利率下限”的局限,是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长期低于各央行的通胀目标的现状 (如图22 所示)。因此,新冠疫情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担心的不是过高的通胀,而是无22新金融评论/ New Finance Review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 论采取如何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几乎没有通胀。经济虽然一直在复苏,但看上去总是不愠不火。货币政策最担心的是没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手段来刺激经济,避免通缩。为此,美联储和欧央行在过去几年都进行了货币政策框架审查,并且对原来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调整。美联储把2%的通胀目标由变成了平均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