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基本格律要求与平仄通用字_第1页
律诗基本格律要求与平仄通用字_第2页
律诗基本格律要求与平仄通用字_第3页
律诗基本格律要求与平仄通用字_第4页
律诗基本格律要求与平仄通用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7/7 律诗的基本格律要求:1. 每句末字是平声即需要押韵。2. 第一字的平仄不拘,第二、四、六、七字的平仄不能改变。只有一个特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可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使用这一特例时,除第一字的仄可改为平外,其余六字的平仄不能再改变。3. 第三字的平仄规则,不能犯孤平。即在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如果由平改为仄(发生拗),则第五字必须由仄改为平(实施救),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可拗救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在其它句式中第三字的平仄不拘。4. 第五字的平仄规则,不能有三平调。即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不能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即后三字都是平声。在其它句式中第五字

2、的平仄不拘。律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要求:1. 律诗每两句合成一联。第1,2句合称第一联(首联),第3,4句合称第二联(颔联),第5,6合称第三联(颈联),第7,8句合称第四联(尾联)。2. 除首联和尾联外的其它各联都必须使用对仗。所谓对仗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放在一起,使两个句子形式上互相映衬,内容上互相补充。通俗地说是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字词的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严格些说是词类相同或相近,如天文类对天文类,天文类对地理类也行。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做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做粘。当然,在“粘”的时

3、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对”的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和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一 怎样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对仗是做诗词的基本功。过去童蒙读书,未学做诗,先学对“对子”,因为对仗是做诗的基本功。对仗有如下要求如: 律诗对仗有三个要求: 1、字面相对 构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词的意义相对。 2、词性一致 在一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相对字词的词性应该是相同的,是工对还是宽对,往往由此决定。 3、平仄相对 工对:满足词性相

4、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宽对:一般说来,在一首近体诗中很能对得如上面“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样工整。一般的对仗,只要是词性相同的字词都可以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不必分细类如天文必须对天文,动物必须对动物。 流水对: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对仗避忌 1 忌同字相对 在一组对仗的句子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不能同字。同字必同声,同声就必然失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若改成“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便成了同字相对。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都是“无”对“无”便是同字相对,此为大忌。 2 忌合

5、掌 合掌是指句的意义相同,应该避免同义词相对。如“蚕屋朝寒闭,田家昼而闲”中的“朝”与“昼”便是对仗合掌。 失对:律诗每联的出句与对句是平仄相对的,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是平平平仄仄,对句就应该是仄仄仄平平。首句押韵的,末字落在平声上,因而首联不全相对,但其他各联都要平仄相反;这叫“对”,不符合“对”的规则,就是“失对”。 1) 失粘:粘就是粘连的意思,五律要求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前两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由于律诗的一、三、五处可以不论平仄,实际上我们只用看第二个字是否平仄相同。不符合“粘”的规则,则是“失粘”。对于七律则是第三

6、、四字处平仄相同,由于1、3、5处平仄不论,所以我们只用看七律第四字平仄是否相同。 2) 失粘又一说法:五律要求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在偶数处的字必须平仄相同。五律是二、四字;七律是二、四、六处。不符合平仄要求,就是失粘。 3) 失粘又一说法:五、七言律诗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在第二字处必须平仄相同。不符合平仄要求,就是失粘。 因说法不一,难以绝对,各自斟酌。其实掌握了律诗的正格及注意了下面律诗的变通方法,不会出律。 关于“一、三、五不论”这个口诀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1)仄脚句: 1.1 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不论。 1.2 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

7、、五不论。 2)平脚句: 2.1 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以不论,但第一字不可以不论,否则会犯孤平。 2.2 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会犯孤平。 2.3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以不论,但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 2.4 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可以不论,但第五字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 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 不合平仄就为“拗”,有了拗句,可以补救,叫做“拗救”,拗救有三种情况: 1 本句自救: 1.1)五律句: 平平仄仄平,一字拗,救成为“仄平平仄平” 1.2)五律句:平平平仄仄,三字拗,救成为“平平仄平仄;第一字须保持平声,” 1.

8、3)七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平仄仄平平仄平” 1.4)七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1.5)七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字拗,可不救,或救为“平仄仄平平仄仄,或者 平仄平平仄平仄” 2 对句相救: 2.1)五律句:平平平仄仄,出句第一字拗,对句第一字救,成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拗平救。 2.2)五律句: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成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情况是半拗,可救可不救。但是如果第四字拗,则应在对句第三字救,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3)七律句:五律句前加两字,第一字拗可不救。余下的五

9、字同五律句。 3 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3.1)五律句:仄仄平平仄,出句拗为平仄仄平仄,对句相救为仄平平仄平。 3.2)七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第一、三字拗救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对句相救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所介绍为平仄格式变通和拗救的通用情况,初学的诗友如能掌握便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变通少见,这里不在缀述。如一时半会也无法掌握变通,初学者不妨多用律诗的正格,以免变通出错。 补充: 1 下三仄:也就是诗句末三字连续三个仄声,有诗家称为犯忌,有诗家不称为犯忌,在唐诗中下三仄的诗是很多的,故很多诗家不以“下三仄”为忌。个人也认为“下三仄”不算出律,但是初学诗者最好不要尝试写出“下

10、三仄”的句式。另:“下三平”也就是“三平调”的意思,连续三个平声在诗句末尾,是为近体诗大忌。 2 孤平又一说:两仄夹一平的诗句都为犯孤平,现将此种说法的所有犯忌句式录如下: 1.)仄平仄仄平 本句自救为“仄平平仄平” 2.)仄仄仄平仄仄平 本句自救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3.)平仄仄平仄仄平 本句自救为“平仄仄平平仄平” 4.)仄仄仄平仄 对句变为“平平平仄平”相救,对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实如上所讲“对句相救2.2) 5.)平仄仄平仄 对句变为“仄平平仄平”相救,对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实如上所讲“对句相救3.1) 6.)仄平仄仄平平仄 本句自救为“仄平平仄平平仄” 7.)仄平仄仄仄平平 本句自救为“

11、仄平平仄仄平平” (实如上所讲“本句自救1.4) 8.)平平仄仄仄平仄 对句变为“仄仄平平平仄平”相救,对句第一、三字处可平可仄。 9.)仄平仄仄仄平仄 对句变为“平仄平平平仄平”相救,对句第一、三字处可平可仄。 以上的补充内容,大家在诗词文学赛上尽量避免之,新手入赛尽量以正格来写之。而平时之习作与投稿“补充”中的“2 孤平又一说”中的后6点是不必顾虑的,但是有些句子必须救的还是要救的。 格律诗的结构 起、承、转、合 格律诗盛行于唐代,称之为近体或今体,这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因为在唐人看来,从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开始,上溯到春秋的诗经时代,中国的诗体都属于古体诗;只有唐代新兴的五言和七言的格律诗

12、,才是近体诗。所以,唐人把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或往体诗;而把唐代新兴的格律诗叫做近体诗或今体诗。可见,古、往、今、近都是唐人的说法。这在唐宋文人的诗集或诗文中,都可以得到证实。所谓格律诗,就是指受到诗歌格律规则严格限制的近体诗。它的主要特点:每首限定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这样,一首标准的格律诗就有四联,它们的名称依序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中的各句亦有其名。一首诗中,第一句叫首句,最后一句称尾句。一联之中,上句叫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用字都限定平仄,句与句之间有着比较严格的平仄格式。一般地,近体诗平仄结构的基本特点: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两句之中平仄对立,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中间四句必须用

13、对仗。近体诗的韵位、韵数和韵部都有严格的限定。通常,近体诗以平水韵为用韵标准。偶句入韵,首句用邻韵;例用平声韵,不用仄声韵;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所谓章法,是行文的规则。近体诗中,律诗有四联,绝句有四句。四联、回句的安排,都有一定法则。前人用起、承、转、合这四者所形成的格律程序来概括这种安排法则。其中,起,即开端,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承,即承起,是承接上文,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转,即转折;合,即收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具体的构思内容表现为:描景 叙情 感叹 领受。这四者是格律诗必备的条件。另附:平仄可通用字76字表如下: 注:此字谱是网络上一位词长整理

14、的,请斟酌使用。 衷=平聲一東韻,去聲一送韻=義同中心也. 撞=平聲三江韻,去聲三絳韻=義同擊也欷=平聲五微韻,去聲五未韻=義同噓氣也驅=平聲七虞韻,去聲七遇韻=義同奔馳也楷=平聲九佳韻,上聲九蟹韻=義同楷模也諄=平聲十一真韻,去聲十二震韻=義同誠懇貌患=平聲十五刪韻,去聲十六諫韻=義同憂也供=平聲二冬韻,去聲二宋韻=義同供奉也貽=平聲四支韻,去聲四寘韻=義同餽遺也慮=平聲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同憂也締=平聲八韻,去聲八霽韻=義同結也晦=平聲十灰韻,去聲十一隊韻=義同不明也嘆=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慨嘆也纏=平聲一先韻,去聲十七霰韻=義同繞也燒=平聲二蕭韻,去聲十八嘯韻=義同焚燒也撓

15、=平聲四豪韻,去聲十八巧韻=義同擾也颺=平聲七陽韻,去聲二十三漾韻=義同揚也廷=平聲九青韻,去聲二十五徑韻=義同朝廷也瀏=平聲十一尤韻,去聲二十五有韻=義同水清也巉=平聲十五咸韻,上聲二十九豏韻=義同險峻也司=平聲四支韻,去聲四寘韻=義同主其事也搖=平聲二蕭韻,去聲十八嘯韻=義同動也矇=平聲一東韻,上聲一董韻=義同盲也淙=平聲二冬三江韻,去聲三絳韻=義同水聲敲=平聲三肴韻,去聲十九效韻=義同叩也拖原字=左手右它=平聲五歌韻,上聲二十哿韻=義同曳也瑩=平聲八庚韻,去聲二十五徑韻=義同玉色光潔也吟=平聲十二侵韻,去聲二十七沁韻=義同呻吟也砭=平聲十二鹽韻,去聲二十九艷韻=義同以石針病日砭噓=平聲六

16、魚韻,去聲六御韻=義同吹噓也教=平聲三肴韻,去聲十九效韻=義同訓誨也壅=平聲二冬韻,上聲二腫韻,去聲二宋韻=義同塞也除=平聲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同去也施=平聲四支韻,去聲四寘韻=義同廷設也媛=平聲十三元韻,去聲十七霰韻=義同美女也振=平聲十一真韻,去聲十二震韻=義同舉也怨=平聲十三元韻,去聲十四願韻=義同恨也觀=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視也漫=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水大也歎=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嘆息也鈿=平聲一先韻,去聲十六霰韻=義同金飾也轎=平聲二蕭韻,去聲十八嘯韻=義同小車也溶=平聲二冬韻,上聲二腫韻=義同水盛也譽=平聲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同毀譽也如=平聲

17、六魚韻,去聲六御韻=義是同也噴=平聲十三元韻,去聲十四願韻=義同鼓鼻出聲也蜿=平聲十三元韻,去聲十三院韻=義同屈曲之狀也瀾=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大波也讕=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誣言相加也謾=平聲十四寒韻,去聲十五翰韻=義同欺也訕=平聲十五刪韻,去聲十六諫韻=義同毀謗也膠=平聲三肴韻,去聲十九效韻=義同黏也燎=平聲二蕭韻,去聲十八嘯韻=義同照也漕=平聲四豪韻,去聲二十號韻=義同水運也簍=平聲十一尤韻,去聲二十五有韻=義同籠也驁=平聲四豪韻,去聲二十號韻=義同駿馬也峨=平聲五歌韻,上聲二十哿韻=義同高也望=平聲七陽韻,去聲二十三漾韻=義同遠視也忘=平聲七陽韻,去聲二十三漾韻=義同忽也評=平聲八庚韻,去聲二十四敬韻=義同平議也聽=平聲九青韻,去聲二十五徑韻=義同從也受也,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