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的冬病夏治_第1页
风湿病的冬病夏治_第2页
风湿病的冬病夏治_第3页
风湿病的冬病夏治_第4页
风湿病的冬病夏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风湿病的冬病夏治 *风湿病医院 李满意一、什么是冬病夏治二、风湿病为什么适合冬病夏治1风湿病的病因所决定 虚、邪、瘀2风湿病的辨证施治规律所决定 扶正祛邪 标本论治 三因治宜 杂合以治3风湿病的治疗法则所决定 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三、哪些风湿病适合夏治四、冬病夏防目前已近小暑,很快就要进入伏天了,人们常说冬病夏治,伏天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此时是最好的治病季节。一、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所谓冬病夏治,其实就是利用夏季的气象条件直接或间接的治病、养病。人类依赖大自然而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规律影响和制约,风霜雨雪、阴晴冷暖都对人体产生

2、微妙的影响。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治疗*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阳克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到达标本兼治的效果。如风湿病、哮喘、气管炎等都属于这一类疾病,利用夏季治疗,冬季可以减轻发病或者彻底根治。所谓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每到寒冷冬季易发作,或复发,或病情加重的疾病,如中医所谓的风寒湿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寒湿型,此类病多具有阳气虚损,恶寒怕冷等特点,往往于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甚至夏季尚不能脱去棉衣。所谓夏治是指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冬病到夏季有所缓解,如果这时乘机辨证施治,配合内服、外用等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

3、倍的效果。风湿病中医统称痹证,其原因主要由于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为痹,多由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而引起、发作或加重,而夏天阳热之气对其有一定缓解作用,因此,这时配合辛热之药以治疗,效果更好。故本草纲目曰: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另外,正因为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所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投医治疗也往往集中在冬季,一旦入夏病情见缓即停用药,以致治疗不彻底,病情不断反复和加重,殊不知夏季是治疗痹证的最好时机,不但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意义。二、风湿病为什么适合冬病夏治?一风湿病的病因所决定风湿病的病因很多

4、、很广、很复杂,但根据娄多峰教授的治痹理论,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1虚正虚正虚,即正气缺乏。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是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根底的。因此正气缺乏,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缺乏,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正气缺乏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禀赋缺乏 一般指人体先天*种物质缺乏或功能低下,是发生痹病不可无视的因素。目前认为多种风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根据临床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有更强的遗传倾向。这都说明禀赋缺乏是痹病发生的原因之一。禀赋缺乏,表现相当广泛,可为营卫、气血缺乏,脏腑经络组织功能低下等。其中就

5、脏腑而言,以肾虚较为突出,符合肾为先天之本之说。2劳逸过度 劳逸,一般指劳动、运动和休息、睡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的维持既要靠劳动、运动来促进,又要赖休息、睡眠来调节,二者缺一不可。适度的劳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适度的休息、睡眠,又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二者配合,则生命活动有*有弛,生生不息。当过度劳累或安逸,可损伤正气,而成为痹病发病因素之一。1劳累过度:也称劳伤,包括劳力、劳神、房劳三者。劳力过度:指劳动用力过度。内经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临床上,痹病常有劳力过度或慢性损伤史;农村劳力之人,农忙过后其患病率高,即说明此问题。劳力过度,

6、主要伤及营卫气血,就脏腑而论,以脾、肺、肝为主。劳神过度:指思考过度,劳伤心脾,实际属七情致痹的一个方面。内经曰: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藏神。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血,损及脾气,使人体正气虚弱。另外,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气机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恚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也可致痹。房劳过度: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因房劳过度引起的痹病,临床以腰膝痹痛较为多见,房劳,男女皆可得之,以损伤肾气为主。另外,年老之人易患痹病,也与少壮房劳有关。2安逸过度:也称过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劳动、不运动。也可成为痹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因为生命在于运动,假设长期不劳动、不锻炼,易使气血运行缓慢,脾胃功能减弱

7、,而出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病症。即内经所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逸,除引起正虚可致痹病外,还易引起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而发痹病。3病后、产后 指痹病之前患其他大病、久病,或妇女产后,导致正虚,成为痹病的发病原因。1病后:无论患何疾病,其本身即是机体内外环境失调的反映,病瘥之后,多具有阴阳未和,正气亏虚,正虚邪恋等根本特点。总之均使机体防御、抗病、调节能力下降,而易感邪致痹。痹病还可由他病直接转化而成。病后所致正虚,可有营卫气血、阴阳等不同,其为痹病的发病条件之一。2产后:妇女以血为本,除经、孕、乳外,以产后脱血更为突出。然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血脱而气往往随之也

8、脱,以致气血双虚,易感邪罹痹。古代医籍,多称之产后身痛。临床上所见产后防护不慎,引发痹病者甚多。除以上原因外,正虚还可由饮食失调、外伤等引起,而成为痹病的发病因素。2邪邪侵外邪侵及人体,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外因。素问痹论开篇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后世医家多循此说。与外邪有关的因素主要为:季节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调摄不慎等。1季节气候异常 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反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寒暴暖,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痹。从临床上看,痹

9、病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病情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外因。2居处环境欠佳 主要指居处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等环境中生活工作。是形成外邪侵袭,发生痹病的又一因素,是痹病发病的重要外因。3起居调摄不慎 指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和劳后居处檐下,空调、电扇下受风,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临床由此发为痹病者甚多。以上因素是引起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导致痹病的客观因素。3瘀痰瘀痰瘀即痰浊瘀血,是人体受*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

10、,引起新的病证。导致痰瘀的直接原因主要为饮食所伤、七情郁结、外伤等。1饮食所伤 为形成痰浊的重要原因,多由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饮酒过度等而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由于暴饮暴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恣食生冷、肥甘,伤阳助湿;饮酒过度则湿热内生。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水湿停聚,化为痰浊,痰浊阻滞经脉,发为痹病。2七情郁结 七情致瘀,以怒、思为多。怒则气逆,思则气结,两者均致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瘀血既成,阻滞脉络,而发痹病。痹病的发病与七情有关。3跌仆外伤 跌仆外伤形成瘀血,由于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临床因外伤瘀血致痹者并不少见。综上所述,痹病的

11、病因可归纳为正虚、邪侵、痰瘀三大因素。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一般说,正虚是发病的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当正气缺乏时,外来风寒湿之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痹病;即所谓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侵是致痹的重要条件,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不可否认,在一定条件下,邪侵致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痰浊瘀血停滞,则使经络气血不通。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正虚,特别是阳气虚的时候,抵御外寒的能力就会下降,风寒湿之邪易乘虚而侵,阳虚本就怕冷,冬季风寒湿之邪气较重,故冬季易发病或病情加重。夏季为一年阳气最盛之时,阳虚或风寒湿邪较重之人,夏季机体阳气也旺盛,

12、恶寒病症就会减轻,这时假设借助外界三伏天之阳气,予以温补肾阳之药或散寒除湿之药,内外结合,使阳气充盛,驱逐宿邪,使人体阳气充分,抗寒能力增强,病症则减,即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痰瘀易停滞闭阻,冬季阴寒之气盛,寒则凝滞,痰瘀阻滞较重,不通则甚,病症则重。夏季阳热之气盛,热则通畅,痰瘀阻滞较轻,不通则缓,病症则轻,假设此时予以活血祛瘀之药,并佐温经散寒之药,则经络气血融会贯穿,皮肤、肌肉得到濡养温煦而病症减轻,因此,风湿病病因决定风湿病适合夏治。二由风湿病的辨证施治规律所决定1扶正祛邪 痹病的演变过程,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邪正双方斗争的过程。1扶正:即是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

13、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力,到达驱除病邪,恢复安康之目的。适于正虚为主的痹病,如虚寒型痹病具有怕冷、恶寒等病症,治疗可相应地运用温阳补肾等法,即虚者补之。假设乘夏天阳热之气旺盛,这时温阳补肾治疗,效果更佳。2祛邪:即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从而到达邪去正安的目的。适于人体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的痹病。如风寒湿痹,具有关节局部发凉、怕风怕冷等病症,可相应运用祛风散寒祛湿之法治疗,即寒者热之。而夏季阳气盛,阴寒之气较弱,这时假设配合辛热之药,祛风寒湿之邪,效果更好。2标本论治 标本之概念是相对的,用标本的方法,来决定治疗的原则时,称之治病求本,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1治病求

14、本:本与标是相对而言的,本是疾病的根本、本质,犹如树之根本。治疗疾病,只要病本能除,标也随之而解。以病机和病症言,病机为本,病症为标。如关节沉重,可因湿浊下注,也可因肾虚,治疗时必须抓住引起沉重的病机根本,分别采用相应的治法。这种针对病因病机的治疗就叫治病求本。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即属于治病求本。2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则治其标,指标象甚急,如不马上治疗,会影响本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病势缓而不急者,皆从本论治。如痹病日久,正气已虚衰,复感外邪出现发作期的病症,可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以祛风散寒等祛其表邪,待其发作期的病症缓解后,再予以补气养血治其本。总之急则治其标多为权宜之计,待危象去除,缓

15、治其本以除病根。3标本同治:即标本同治治疗,是痹病较常用的一个治则。标本同治法,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3三因制宜 痹病的发生、转化与自然界和人的体质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必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和不同体质,具体分析,区别对待。1因时制宜: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疾病的性质等制定治疗原则,即因时制宜,如夏天,炽热当令阳气旺盛,机体腠理疏松、多汗,患风寒湿痹应用辛温发散之药时,如麻黄、桂枝、防风、川乌、草乌等,量不可过大,药不可常用,以防阳气耗散或汗多伤阴。我们所讲冬病夏治即是因时制宜的具体表达。2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来

16、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同一痹病,南方、北方治法各异,地势上下治法也不尽同。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人体的生理适应性、痹病的病理特点等均不尽一样,所以治疗用药也不一样。故素问曰: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 3因人制宜: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老年人气血衰少,生机减退,患痹病也多虚证或正虚邪实;女子具有经、带、胎、产特性。因此用药原则不同。即言因体质不同,治也有别。4杂合以治 痹病是一种*围较广,致病因素多样,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的病证,临床上用单一疗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所以

17、采用此治疗原则,非常重要。内经提出了内服药、外用药、摩膏、针灸结合治疗痹病的原则。如风寒湿痹可以内服药为主,配合外用药外洗、外敷、外贴等、食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结合各方面的治疗方法,进展冬病夏治,效果明显。三由风湿病的治疗法则所决定治疗法则,是指遣方用药时遵循的法则,因风、寒、湿之邪通常是引起痹病的外在因素,所以散寒、祛风、除湿等是风湿病常用的祛邪之法;如风寒湿痹用温热性质方药治疗,借助夏季阳热之气,祛除寒湿之邪,效果更好,即寒者热之;由于正气虚弱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因此,养气血、补肝肾等是本病的常用扶正之法。如肾阳虚者,予以温补肾阳为主,假设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时治疗,效果更佳,即虚者

18、补之。三、则哪些风湿病适合夏治呢?感受风寒、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而受寒加重的风湿病;局部关节肌肉发凉,遇风受寒加重,得热则舒的风湿病;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周炎等现代风湿病寒湿型及其他具有关节肌肉部位固定凉痛的风湿病;感受风寒、湿气所致具有寒冷时发作、天热时消失特点的各类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注意:具有发热病症或关节局部发热以及虚热型的风湿病不宜冬病夏治。四、冬病夏防临床医学说明,*些冬季常发或加重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过高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在体内,一旦到了冬季天气寒冷便会发作或加重。由此看来,从初夏开场,就必须处处注意与这些致病因素相

19、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到达防病的目的。而对于风湿病来说,由于夏季降临,阳气充分,外界风寒湿之邪大为减少,所以病症相对减轻,但由于夏季湿邪较重,又增加了人体感受湿邪发为痹证的时机,针对风湿病夏季既要抓住时机,积极治疗,又要提高警觉,预防患病。夏季天气炎热,空调风扇为大家带来清凉,但一定使温度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不要过低,以免受寒,埋下祸根,更不能贪图一时凉爽,过多冲洗凉水澡,汗后当风而卧,席地而睡,夜间露宿,冒雨涉水,这都极易患上风湿病;除此之外,夏季忌用冷水洗头,洗头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在风中吹干,制止直接对着电风扇或空调冷风长时间吹。注意少食生冷、瓜果,不要贪凉,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厚味,积

20、极参加户外锻炼,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情。娄多峰教授治疗风湿病经历1辨证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性质、部位,辨病邪之偏胜、以痹痛性质辨;疼痛呈游走性、放射性、闪电样者多属风邪偏胜;痛有定处,疼痛剧烈,局部欠温,遇暖则舒,多属寒性偏胜;疼痛重着,属湿。以疼痛的部位辨:上肢、全身多个部位疼痛多属风邪偏胜;下肢疼痛多属湿邪偏胜;腰部冷痛多属寒邪偏胜;局部疼痛不移多属瘀血。根据病史、兼证,定虚实及瘀血:痹证,新病多实。实者,往往发病急,早期正气尚盛,脉有力。久病多虚。虚者,往往遇劳累即发。有外伤史,局部皮色紫暗,或痹证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关节僵硬,肿大变形,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夜痛甚者属瘀血

21、。以上所述征象,均属痹证虚、邪、瘀的典型征候。但是根据临床长期观察,多难各证悉具。例如,病初很少见虚象;瘀血除疼痛外,其他特征也见之不多;即使明显属风痹、寒痹、湿痹,一些患者也难自述清楚孰之偏胜。这是因为痹证的病变部位重点在肌表、经络、筋骨,未直接涉及脏腑;或病程长久,正邪在体内几经变化之故。因此,临床要谨守病机,把握特征,结合兼证,辨证施治。2施治在守法施治的同时,用药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祛邪活血勿忘益气养血:气血运行于经脉之中,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痹证病邪之恋,往往导致气虚血瘀。另外,治痹之药多辛燥,过服则耗气劫血临床多项选择用既能祛邪活血,又能养血功能之药;如当归、丹参、鸡血藤等。血虚

22、者加白芍;阴血亏虚者,重用生地黄,此增水行舟,既缓急止疼,又制诸药之辛燥。假设一味祛邪活血,轻视益气养血,临床疗效多难理想,甚则愈治愈重。故祛邪、活血,应重视益气养血。2正气尚可,宜大剂驱邪:治痹证,对正气尚可者,宜大剂驱邪先小量,渐增大量。因病人禀赋不同,对药物耐受、反响各异不可骤用大量,以防药物反响。其道理在于痹证病变部位在肌肤经络,小剂小调,难达病所;痹证为病邪、瘀血阻闭,临床常须应用大剂经络血脉方能通达;痹证患者疼痛为主要痛苦,缓解疼痛为当务之急,小量微剂,多难速解痛苦;新病初得,正胜邪实,宜速用大剂将邪驱出,否则邪久恋必伤正,使疾病缠绵难愈。临床选用大剂,个别患者首次服用可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响,此和体质有关因胃肠骤不耐受之故,一般3剂之后即可适应,反响多能消失。假设不消失者,可改为饭后服用。3辨证既确有方有守:痹证非同急暴之病,其病势多相对稳定,病理变化、证候演变一般较慢,尤其久病患者,治疗时即使方药对证,初投也不一定必见效果。个别患者,初服几剂,反而可出现病症加重。此乃药达病所,正邪相搏之佳象。假设医者不明病变之规律,加之患者要求速效,必改弦易辙,使前功尽弃。但是,守方绝不是死守不变,证变而药应随更,切忌刻舟求剑。类风湿关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