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滞胀”的回响_第1页
全球“滞胀”的回响_第2页
全球“滞胀”的回响_第3页
全球“滞胀”的回响_第4页
全球“滞胀”的回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全球进入“滞胀”模式、 全球加息潮开启7 月份,欧央行终究开启加息,告别了维持 8 年的负利率时代,也补齐了本轮全球加息潮的“最后一块拼图”。事实上,本轮加息周期早在 2021 年底就已经开启,究其原因是全球通胀水平的抬升。疫情后,凯恩斯主义“回归”,通过财政补贴创造需求,托底疫后经济,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选择。流动性泛滥,需求激增成为 2021 年通胀抬头的主要原因。进入 2022 年,俄乌冲突更是加剧了全球能源供给的困扰,全球“大通胀”的序幕已然拉开。图 1:全球加息进度图 2:全球通胀情况概览通胀高于过去5年国家占比100%90%80%70%60%50%40%30%20%10%0%通

2、胀高于过去10年国家占比Global-Rates、注:统计样本为 2022 年以来改变过政策利率的央行,红色表示加息,蓝色表示降息196519751985199520052015WorldBank、 似曾相识的滞胀全球通胀“高烧不退”,需求端的疲态已经逐渐显现。“滞胀”的迹象在不少经济体已经初见端倪,这令人不禁回想起上世纪 70 年代全球经济被 “滞胀”笼罩的阴霾。图 3: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与通胀情况、Fred、造成 70 年代大通胀的原因,能源危机是表,货币超发是里。美苏争霸格局下,70 年代,中东两次石油危机,致使全球原油价格“翻两番”是全球通胀上行的主要“导火索”。然而,货币超发早已

3、为大通胀埋下了种子。“大萧条”的惨痛回忆催生出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强调政府干预经济,创造有效需求的理念根深蒂固,60 年代中期,全球货币超发的现象越发明显。回过头来看,从尼克松推出“新经济政策”放弃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都是货币超发的“前兆”。图 4:70 年代 WTI 原油现货价格图 5:70 年代全球货币超发美元/桶WTI原油现货价格第二次原油危机第一次原油危机4540353025201510501965197019751980198530%全球各国M2同比增速(中位数)252015105196119711981199120012011Fred、WorldBank、事实上,本轮全

4、球经济颇有复刻 70 年代全球“滞胀”的意味。悉数当下经济环境,与 70 年代存在 4 大相似点:地缘冲突引发能源危机。正如 70 年代的两次中东地缘政治危机一样,俄乌冲突的爆发无疑为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添柴加火”。而目前美国和 OPEC均无法迅速提升产能来平抑原油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能源通胀成为当下全球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需求没有与之相应的供给进行匹配。2020 年疫情爆发后,欧美国家大规模发放财政补贴,试图通过需求端刺激推动经济重回正轨。然而,高福利政策下,劳动力短缺问题迟迟无法解决,国内长期存在“制造缺口”,供需不匹造成了全球通胀的持续上行。图 6:全球主要产油国产量仍未回复到疫情前水

5、平图 7:主要国家工业生产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OPEC美国(右轴)德国 日本百万桶/天百万桶/天32141330132812122611241110221020920192020202120221101051009590858075706560英国法国2019202020212022、海外商品供应受阻。70 年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进口替代使得商品流通效率下降。而这与本轮全球供应链存在阻滞类似,劳动力缺口、疫情扰动以及俄乌冲突等因素,都使得当下全球供应链存在不少压力。薪酬通胀的螺旋上升。工会势力强大,劳工议价能力高是 70 年代“大通胀”期间出现“薪酬-通胀”螺旋的核心原因。而当下,虽然

6、欧美国家工会影响力大不如从前,但是疫情以来,由于劳动力缺口长期无法弥合,劳工薪酬持续上升,向通胀产生正反馈,进而形成了新一轮的“薪酬-通胀”螺旋。本期报告,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轮全球大通胀的起承转合,并尝试推演全球通胀的收场。图 8: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压力剧增图 9:“薪酬 - 通胀”螺旋%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薪酬指数同比 CPI同比5164123281400-1-21998200220062010201420182022-4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New York Fed、2、 70 年代“滞胀”的启示当全球通胀逐渐蔓延,各国的响应并非一蹴而就。回顾 70

7、 年代的全球“滞胀”时期,大致可以分为 3 个阶段:1)问题国家选择“躺平”;2)发达国家进入阵痛期;3)商品输出国债务问题显现。图 10:70 年代滞胀危机演绎过程资料来源:、 阶段一:问题国家直接“躺平”当滞胀来临,自身存在经济或政治问题的国家将最先受到波及。70 年代的滞胀周期持续了 10 余年,不同于财力雄厚的发达国家,危机爆发后,“问题国家”通过财政托底经济的能力相对薄弱,选择就此“躺平”,以 70 年代的阿根廷和加纳为例:阿根廷:“三高”经济体60 年代开始,阿根廷国内政局交替频繁,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叠加国内民粹主义盛行,经济长期存在“高腐败、高福利、高通胀”等三高问题。长期以来

8、,阿根廷试图通过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进程的收效甚微,60 年代阿根廷制造业出口占比不足 15%,经济增长乏力。在此格局下,早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前,阿根廷国内通胀已经高达 58%。政党加速分裂,使得军政府上台有机可乘,1976 年起,阿根廷实行“军事独裁”,自此国内通胀和外债管理彻底失控。图 11:70 年代阿根廷通胀、外债失控图 12:阿根廷商品出口结构占比700600500400300200100070%阿根廷CPI同比增速军事独裁,通胀彻底失控“三高”经济下,通胀问题凸显60%50%40%30%20%10%0%100%80%60%40%20%0%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阿根廷燃料出口

9、:占商品出口比重:阿根廷矿石和金属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阿根廷19601965197019751980Fred、19621966197019741978加纳:工业转型失败的农业国家70 年代以前,加纳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为了进行工业化转型,政府通过低价收购国内可可,再以高价到国际市场进行出售,以资助国内工业化。这种模式直接造成了居民收入下降。1973 年,伴随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极端天气的出现,国际农贸商品价格开始上涨,由于政府对可可收购的限价,造成居民收入远远落后于通胀增速。在此格局下,国内需求严重受损,在 1973 年开始的 10 年里,加纳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图 13:加纳

10、可可产量与 CPI图 14:加纳 GDP 同比增速% 可可豆产量(右轴)加纳:CPI:同比万吨14070120601005080406030402020010-20019611966197119761981198620%加纳:GDP:不变价:同比151050-5-10-15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Wind、 阶段二:发达国家的阵痛期伴随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后的通胀抬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逐渐上行,但却并没有带来通胀的消退,菲利普斯曲线的信仰逐渐崩塌。对保就业和稳通胀“既要又要”的想法,令各国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实行上显得优柔寡断,使得发达

11、国家进入了相当长的“滞胀”阵痛期中:图 15:1960 - 1979 年失业率与通胀的关系(以美国为例)1970-19791960-1969141210CPI %8() 6420345678910失业率(%)、注:菲利普斯曲线描绘了通胀和失业率此消彼长的关系,1960-1969 年美国失业率与通胀基本符合这一关系,1970 年-1979 年美国失业率和通胀明显打破了这一关系。英国:工会罢工带来持续阵痛70 年代英国工会势力格外强大。在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英国国际收支迅速恶化、国内通胀飙升。在此格局下,英国持续出现大罢工,严重阻碍了生产活动的继续开展。迫于工会压力,1974 年,

12、工党推出一系列工资上调政策,暂时平抑“民愤”,然而,财政纪律的丧失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滞胀”。直到 1976 年英镑危机爆发,英国被迫向 IMF 求助,英国政府才开始逐渐收敛财政。图 16:70 年代英国国际收支恶化,经济衰退图 17:70 年代英国罢工现象频出%百万英镑英国:GDP:不变价:季调:同比英国:经常项目差额:季调121086420-2-4-6352,000301,500251,0002050015010-5005-1,0000百万天因为罢工而损失的工作日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6519751985199520052015、英国国家统计局、日本:“大滞胀”

13、加剧就业问题70 年代日本出现严重的滞胀,背后是工业结构的单一和财政纪律上的放松:一方面,70 年代初期的日本,重工业发达,能源使用上,对外依存度高,因此,当石油危机爆发后,国内产生了严重的通胀问题。另一方面,1972 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融提出“列岛改造计划”,希望为日本经济注入新的动能,财政上的宽松为“大滞胀”提供了基础。“大滞胀”来临后,“列岛改造计划”被迫暂停,日本经济增速出现显著放缓,失业率较 60 年代也出现了持续性的提升。图 18:1974 年“大滞胀”后,日本经济增速下降图 19:“大滞胀”过后,日本失业率持续上行日本:CPI:当月同比日本:GDP:不变价:当季同比(右轴)%大滞

14、胀后,日本经济增速下台阶30122510820615410205-20-42.6%日本:失业率:季调2.42.22.01.81.61.41.21.019721974197619781980Wind、1965197019751980美国:面临就业和通胀的两难抉择70 年代能源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对于通胀的态度并不坚定。当时的美联储沉溺在菲利普斯曲线的“铁律”中,坚持认为只要失业率上行,通胀的压力就能得以缓释。因此,在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后不久,1974 年美国通胀出现略微松动后,美联储就立马开启了降息周期,防止失业率继续上行。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分析的,菲利普斯曲线在整个 70 年代是失效的,而美联储

15、在沃尔克上任前又没有清楚意识到通胀的根源问题是货币超发。因此,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在面对就业问题和通胀问题时,总是“顾头不顾脚”。在此格局下,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直呈现出“时紧时松”的现象,政策上的优柔寡断,使得 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彻底将美国通胀推向了失控的边缘。图 20:70 年代前期,美联储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图 21: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通胀更为严重% 日本贴现率美国贴现率 英国贴现率美国利率偏低20181614121086420197019741978198230% 美国CPI英国CPI日本CPI25201510501970197419781982、 阶段三:潮水褪去,外

16、债的宿命轮回70 年代的“滞胀”时代,无疑是一场拉锯战。全球大宗商品涨价的环境中,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输出国在此期间成为了“暂时的赢家”。以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在 70 年代出口剧增。然而,70 年代拉美政府财政纪律松散,试图通过举债来发展基建,在此期间,外债规模逐渐高企。然而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开启加息后就变得难以为继:全球需求衰退下,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挫。原来的出口优势不复存在,经常账户净流入降低,外储下降。在此期间,短期外债的外储覆盖率急速下降,使得拉美债务违约风险加剧;发达国家开启加息潮。第二次能源危机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普遍开启了“猛烈加息”以抑制通胀,这无疑增加了拉美国家续滚

17、债务的融资成本,外储资金链的断裂,使得拉美国家最终走向了违约的道路。图 22:70 年代拉美政府短期外债占外储比重图 23:80 年代初,拉美国家出口增速迅速下降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120%货物出口金额:墨西哥:同比货物出口金额:巴西:同比100806040200%短期外债:占总储备比重:墨西哥短期外债:占总储备比重:巴西0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20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Wind、3、 “滞胀”何以消退?全球“滞胀”将如何解决?纵观 70

18、 年代各国面对滞胀的处理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是两种典型的代表:、 美国模式:绝境下的力挽狂澜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通胀再度上行,最高时期读数高达 14.80%。然而,在 80 年代中期,美国通胀便迅速回落至了“大通胀”前期水平,一举“根治”了长达 10 余年的高通胀问题,整体来看,美国控制通胀主要有两大抓手:沃尔克义无反顾加息。70 年代末期,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盛行,美联储开始逐渐意识到通胀是货币超发的结果。回顾 1970-1980 年时期,美国 M2 同比增速大约领先美国 CPI 同比增速 30 个月左右。沃尔克上任后,一举摒弃“既要又要”的思想,力排众议,牺牲“就业”换取“

19、通胀降温”。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加息手段,最高时期将联邦基金利率抬升至 20%,目标将 M2 年化增速控制在 6%-9%。里根打击工会,扭转通胀螺旋。70 年代通胀难以消退的另一大主要原因是 “薪酬-通胀”螺旋的形成,其背后是当时工会势力的强大,拥有较高的议价权。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通胀抬升幅度显著,这也使得工会成员频繁通过罢工来谋求涨薪。1981 年,美国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大罢工,造成了航班大规模取消。里根政府自此开始打击工会的罢工现象,致使 1982 年开始,美国工会人数持续下降。这一举扭转了当时工会极高的议价能力,控制住了“薪酬-通胀”的螺旋。图 24:美国货币增速领先CPI 增速 30

20、 个月图 25:里根打击工会% 美国:CPI:当月同比美国:M2:季调:同比:-30月2018161412108642022,00021,00020,00019,00018,00017,00016,00015,00014,000工会人数前10富有居民掌握财富占比(右轴)千人里根镇压美国空交管理员工会罢工50%45%40%35%30%197019741978198219731983199320032013Wind、BLS、UnionStats、事后来看,美国主动缩减需求的确是全球通胀得以遏制的主要原因之一。70 年代,美国原油消耗量占全球 30%左右。美联储开启加息后,美国原油消耗需求量迅速回落

21、,从而带动国际油价出现下行。图 26:70 年代美国原油需求在全球占比中较高图 27:1980 年开始原油价格持续下行11,00010,50010,0009,5009,0008,5008,0007,5007,0006,5006,000美国原油消耗占比TWH%1965197019751980198538%36%34%32%30%28%26%24%22%20%45美元/桶WTI原油现货价格4035302520151050196019651970197519801985WorldBank、 日本模式:提前紧缩,产业升级相比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或许是 70 年代的“满分答卷”。在经历了 1974 年“大

22、滞胀”后,日本主动走上了缩减财政,布局产业升级的道路:经历 1974 年“大滞胀”后,日本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税收下降。日本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支持福利开支,实际上也变相回笼了货币,与此同时,削减福利支出。不难发现,日本在 1974 年“大滞胀”后,很好地控制住了 M2 同比增速,为抑制通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日本也在 70 年代积极布局产业升级。从 1960-1980 年间日本出口商品构成,不难发现,70 年代日本机械产品的出口逐渐增加,工业生产从原先化纤制品为主的重工业,成功转型成“小而美”的机电产品制造,进而摆脱了高耗能的生产模式,从供给侧上激发经济潜在动力。图 28:日本出口商品结

23、构图 29:70 年代日本政府削减福利支出日本:财政支出对国债发行依赖度%食品纤维制品化学制品 日本:总支出:社会保障费:同比(右轴)100%90%80%70%60%50%40%30%20%10%0%非金属矿物金属制品机械 日本:M2同比增速(右轴)40%35%30%25%20%15%10%5%0%50403020100-10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196619711976198119861991日本“未雨绸缪”使得其在 70 年代成为发达国家中通胀控制和经济增速都表现相对较好的国家。在第二次能源危机,通胀见顶后,由于日本不存在“滞胀”压力,使得其成为发达国家中率先开启降息周期的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