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总体技术组二o二年九月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0 o Current Document 1总论111目的意义112基本原则113“十二五”总体部署2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31.5技术路线51.6调査方法7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8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921建立清单9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1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1624调查监测18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
2、状评价26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27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3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831确定调查对象2832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283.3调查监测293.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03.5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31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4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3141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314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3243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3344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35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
3、法36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5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385.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3852数据库初步建设385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3854成果图件编制385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39 HYPERLINK l bookmark14 o Current Document 6质量控制396.1总体要求396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406.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416.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44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7时间进度安排467.1前期准备阶段4672技术
4、文件编制阶段467.3培训部署阶段4674调查评价阶段4775案例评估阶段487.6总结验收阶段48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8组织架构488.1管理层面4982技术层面518.3地方层面55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9产出成果5691省级成果569.2技术组56附件58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58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58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58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58 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
5、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资源占全国总供水量的近20%,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据统计,全国60%的人口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目前地下水环境管理基础相当薄弱,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不清,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水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饮水安全保障产生严重影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中优先实施的重要项目,是地下水环境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进一步完
6、善调查对象实施方案、总结2011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估的工作基础上,2012年将在全国各省(市)开展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试点省(区、市)进一步拓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范围,同时非试点省(区、市)将启动“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国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的相关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充分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的可行性,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建立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为顺利开展2013-2015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科学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奠定基础。1.2基本原则有限目标,
7、突出重点。围绕查清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人为污染成因的目标,重点针对“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层面;试点省(市)需兼顾“双源”的类型和数量,非试点省(市)以典型案例为主,个别类型面上调查为辅;在调查过程中以调查评价为主,分析模拟为辅;在查清敏感点或者潜在污染源情况下,全面评价反映情况。统筹部署,综合协调。统筹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整体部署2012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环保、国土、水利、发改、财政、建设、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各负其责。充分衔接和利用各部门污染源普查、地质环境调查、水利普查、供水监测、地
8、下水监测网络等资源和成果,共同做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体谋划,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在调查初期制定详尽可行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全面、系统和科学谋划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安排,分步骤、分类型、分区域有序推进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先行试点,统一规范。选择部分地区和类型进行试点,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可行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采用对同一类型地下水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1.3“十二五”总体部署2011年,成立了调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和
9、专家咨询组,完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顶层设计,提出了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2011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技术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初稿)。试点省(市)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筛选重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重点工业源等“双源”以及城市群、井灌区、岩溶区等典型区域,开展案例地区的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编写2011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11月底前,初步构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框架;完成了2011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
10、调查评估报告。2012年,各省(区、市)按照2012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开展“双源”及典型区域调查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技术指南;开展全国范围的调查评估培训;编制2013-2014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4年,各省(区、市)按照2013-2014年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调查评估工作。2013年,收集“十一五”以来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相关数据,全面推进全国31个省(区、市)水源地、污染源、区域的调查评估工作。2014年上半年,地市级调查评估机构对本地市调查数据进行汇总,
11、核查上报省级调查评估机构;下半年各省调查评估机构对数据进行汇总和调查评估收尾工作,各省级调查评估机构根据汇总数据,系统开展分析评估区域内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成因,研究提出辖区内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编制各省调查评估报告,完成数据库建设,并绘制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2015年,完成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调查评估报告;建设数据库和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拟定技术指南;构建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技术、政策体系。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1.4.1工作思路2012年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开展,进一步拓展试点省(区、市)的调查评估对象的类型和数量,启动非试点省(区、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在收
12、集整理国内已有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充分总结2011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通过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模式和方法。明确全国地下水污染源和水源地总体样本,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理清污染源、水源地空间对应关系,结合水源地和污染源的环境风险特征,选取具有较高环境风险的重点对象开展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布设监测点位、采样分析、地下水质与污染现状评价工作,针对污染严重的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结合2012年全国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形成完善的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相关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谋划2013年各省(区、市)
13、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1.4.2工作特点(1)突出“双源”,点面结合重点针对“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两者互相衔接、互为支撑。(2)指标选取,因源而异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除监测常规必测指标外,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筛选特征指标进行监测。土壤监测指标除了常规的理化指标外,针对地下水污染指标,增设相关的土壤监测指标。(3)水质评价,深浅分层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或水源开采层,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以目标含水层为主,兼顾潜水层,对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开展分层评价。
14、案例评估,注重示范在查清水质现状和污染成因基础上,选择污染严重、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区评估地下水污染趋势和健康风险,对于健康风险较大的典型案例研究制定修复目标和方案,形成完善的调査评估模式。1.4.3工作要求(1)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委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査评估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落实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省、市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2)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技术组要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理清技
15、术路线和工作步骤,严格控制调查评估的质量,组织好调查评估的培训工作。总体技术组会同地方技术组开展地下水综合评估、脆弱性评估、健康风险评估及修复方案评估,为地方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精心组织,深入调查各省(市)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本地区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调查评估地区特点,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工作,配合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的完善工作,分析汇总省(市)级调查评估成果。1.4.4主要任务(1)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2012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污染源的基本属性、
16、管理状况、水质状况、敏感点(或风险源)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水文地质及地下水水质等三个方面内容。(2)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现状评价根据2012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结果,对每个重点调查对象进行地下水水水质与污染评价。(3)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根据2012年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结果,选择地下水污染严重、风险较高的调查对象作为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污染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和修复(防控)方案评估。(4)完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在2011年初步建成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数据库、数据采集以及
17、评估系统,改进地下水信息化标准规范,编制地下水成果图件,建成满足2013-2014年全面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估需求的信息平台。1.5技术路线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位,综合协调环保、国土和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地下水保护工作,调查“三类对象”,查清“四个要素”,开展“四项评估”,建立“三大平台”。2012年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调查对象以“双源”为重点,兼顾典型区域,力争基本查清地下水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和风险源敏感点等,综合评估污染状况、脆弱性、环境及健康风险,编制针对性修复方案,构建地下水基础环境信息平台框架。本次调查评估,要统筹考虑区域层面的调查分析,以“双
18、源”(地下水饮用水源、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为主线,以“双源”之间的影响分析为主题,以按对象整体谋划、按技术统一规范的纵横结合为推进脉络,有机衔接各项调查评估内容,系统分析地下水污染状况、存在的问题、影响范围、成因及管理对策,为全面提升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打下扎实基础,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2012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对象和要素水源污染源区域管理状况3E水质状况敏感点/污染源基本属性全程质量控制调查评价/1/X是否存在人、为污染/明确对象收集资料现场踏勘调查监测=二地下水质量评价二若超标
19、._地下水问地下水污染评价.题及成因地下水问数据库和信息平台f是否存在人为污染是四大评估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若不超标地下水脆弱性评估风险是否可接受否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二:二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报告图1-12012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1.6调查方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以地面调查为主,根据任务需要,结合调查精度、工作目的等,配合不同的勘探、监测分析。(1)遥感技术在区域调查中,宜选用TM和环境卫星遥感数据,用于区分地貌类型、地质构造、水体、地下水溢出带、土地利用变化等。在场地调查中,宜选用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用于识别点、线、面污染
20、源,如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及规模,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2)地面调查地面调查要查明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发生源(人为污染源包括点源、线源和面源以及自然污染源)的类型、污染物的特征和主要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空间分布,污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包括废水排放去向、接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场所及特征),水的利用情况及废水处理状况等;了解与受污染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污染情况,包括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等。地面调查优先采用已有污染源普查资料、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资料,辅助开展实地取样检测工作。(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重点区调查和专题研究中用于调查人类活
21、动频繁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调查。在一定条件下,可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探明地下管道,初步识别土壤或地下水内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为监测点布设方案提供依据。主要应用加油站等有机污染调查对象。(4)水文地质钻探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对新打钻孔要保存相应的土样,如发现污染物质则可对土样进行及时补充分析。分析测试承担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价样品测试工作的实验室及其承担测试指标应具有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资质。(6)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在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过程中,应及时分析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
22、全面掌握地下水环境状况,提出地下水水源、污染来源和区域环境监测网优化方案,开展地下水动态连续环境监测,建立环保、国土和水利的地下水动态长效联合监测机制。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点部署方案应在充分分析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污染源类型、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物特征、污染途径、污染影响等布设。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610-2011)(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5)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O0
23、6)(7)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O8-O1)(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1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GB/T14158-93)(11)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87)(12)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1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14)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15)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16)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17
24、)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18)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19)水质采样技术指导(发布稿)(HJ494-2009)(20)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发布稿)(HJ495-2009)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水源地、污染源周边地下水调查评价工作分为建立清单、筛选重点调查对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与人员访谈、调查监测、水质和污染现状评价、问题和成因分析等步骤,具体内容如下。2.1建立清单各省(区、市)需建立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矿山开采区、工业污染源、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等清单,明确地下水饮用水源
25、地和七类地下水污染源的总体情况,为筛选重点地下水调查对象提供基础。建立清单工作主要包括:(1)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清单信息主要包括水源地名称、所在地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地理坐标、服务人口、取水量、监测指标及频次、水质类别、超标指标及倍数、超标原因等,完成不同调查对象清单表的填写(见附件一)。水源地清单建立以资料调研为主,现场实地调研为辅。资料来源: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农村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清单建立工作由技术组完成,依托水利普查和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等相关工作来完成。污染源污染源清单信息主要包括名称、所在地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地理坐标、
26、重点污染源基础信息、监测井信息和水质监测状况、主要污染指标等信息。完成不同污染源对象清单表的填写(见附件一)。污染源清单建立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实地调研为辅。资料来源为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详见表2-1。表2-1污染源清单填报范围、资料来源及归属部门编污染源类填报范围矿山开采大中型矿资料来源矿山调査表、污染源普査属部门国土、环县级以上(含县级)工业污染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工业污染企业、废弃场地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保、发改危险废物处置场全部污染源普环保、建设垃圾填埋场正规垃圾填埋场和200吨以上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源普环保、建查设5石油化工全部加油站名中石油
27、、生产销售区单、环评报告中石化、中海油、环保、工商6农业污染源再生水灌区、规模化IN养殖场水利普查、污染源普查水利、环保7高尔夫球场全部环评报告发改、环保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2.2.1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筛选原则2211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1)选择服务人口大于1000人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在西部等人口较少、地下水污染或超采较严重地区,服务人口数量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兼顾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等不同类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水源地;(2)优先选择取水口水质(全指标分析)超标或存在较大环境风险(即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径流区内存在“七类污染源”)的水源地。2.2.1.2农村集中式地下水型水源地调查评
28、估对象的筛选原则:(1)选择服务人口大于1000人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由污染造成的水质超标或环境风险较大的水源地;(2)重金属(汞、镉、铬、铅、砷等)等毒理学指标超标的饮用水水源地;(3)突出区域污染特征的超标饮用水水源。2.2.2重点污染源筛选原则(1)矿山开采区由于我国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金等矿类(种)矿山污染风险程度相对较高,尾矿、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确定以下矿山行业为主要筛选对象(矿山污染源重污染行业名录见表2-2)。表2-2矿山污染源重污染行业名录一览表编号行业类别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釆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行业中类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贵金属矿采选稀有稀土金属
29、矿采选铁矿采选其他黑色金属矿采选烟煤和尢烟煤的开采洗选褐煤的开采洗选其他煤炭采选土砂石开采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矿采选石棉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说明:该表中无小类的选择中类的全部行业,有小类的选择小类行业。调查对象为生产、闭矿矿山。选择所有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内的矿山,在此范围外的还应考虑矿山规模,选择(特)大、中型矿山;对于具有区域特征的,处于同一成矿带内的分散矿山开采区,应综合考虑它们对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的地下水的影响。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内的矿山矿山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影响是本次调查的核心之一。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内矿山纳入本次调查范围。大中型矿山大中型矿山纳入调查范围,并且兼顾区域
30、发展特点,对区域或者全国环保发展起特殊作用的矿山也纳入调查范围。从矿山规模角度,本次调查以大型、中型矿山为调查对象。具有地下水文完整性的成矿带内矿山矿山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对处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的矿山应综合考虑它们对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的地下水的影响。污染影响较大的矿山在矿山企业中,尽管不满足上述条件,但对当地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已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矿山纳入本次调查范围。工业污染源考虑到全国工业污染源涉及行业门类众多、环境管理水平各异、污染排放状况复杂等特点,凡满足下述原则之一的工业园区、企业或废弃污染场地均要进入重点调查对象清单。属于重污染行业,且运行年限5年以上(含5年)的工业污染源。
31、重污染行业见表2-3。以重污染行业为主导,批准并正式运行至少5年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外的重污染行业,生产运行至少7年的县控(包括县控)以上工业企业;c工业园区外的重污染行业且废弃场地面积达到0.1km2以上的废弃场地。位于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且涉及重污染的工业污染源。发生过地下水污染事件的工业园、企业或污染场地。根据上述原则,遴选出要重点调查的工业污染源对象。表2-3工业污染源重污染行业名录一览表煮号行业类别行业中类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精炼石油产品的制燃料加丄业造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常用有色金属冶炼贵金属冶炼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药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
32、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4纺织业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丝绢纺织及精加工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皮革鞣制加工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6金属制品业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说明:该表中无小类的选择中类的全部行业,有小类的选择小类行业。垃圾填埋场优先选择位于饮用水水源地附近的垃圾填埋场开展调査评估工作;被调查的正规垃圾填埋场和200吨以上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运行时间需在5年以上。(4)危险废物处置场综合考虑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典型性,优先筛选位于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内的危险废物处置场。省级规划的危险废物处置场采取普查原则;各大型企业自行建设的危险废物处置场,采取的调查原则是:
33、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危险废物处置场进行调查。(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加油站及地下储油罐)确认发生过油品泄漏事故的加油站/储油库均进行重点调查。尚未确认是否发生过油品泄漏的加油站/储油库选取原则:选择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内的加油站/储油库进行重点调查;在此区域外的选择建站在10年以上,无防渗池或埋地油罐(输油管线)为单层的加油站/储油库进行重点调查。农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此次调查的农业污染源主要涉及再生水农用区。再生水农用区内有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以及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部分或全部位于再生水农用区内。灌溉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历史上曾以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灌
34、溉的,以及灌溉历时(包括污水直接灌溉和再生水灌溉)在10年以上;再生水农用区土壤防渗能力较差的。(7)高尔夫球场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内的高尔夫球场,以大中型和标准高尔夫球场(18洞)为主,重点考虑运行5年以上。2.2.32012年全国地下水重点调查对象基于2011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2012年地下水调查试点工作将继续在北京、山东、海南和贵州开展。试点省兼顾“双源”的数量和类型,在全省(市)范围调查8类“双源”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其中每种类型的调查对象不少于一个,同时选择一个典型地市(区、县)对满足调查对象筛选原则的所有数量的集中式饮用地
35、下水水源地或2类污染源进行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各试点省(市)在地市(区、县)开展地下水调查的具体调查对象见表2-4。表2-4试点省(市)典型地市(区县)地下水调查评价对象省(市)地市(区县)调查对象调查数量1北京海淀区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石油化工生产及销售区、垃圾填埋场全口径山东日照市农业污染源、垃圾填埋场、危废处置场全口径海南海口市高尔夫球场、工业污染源全口径贵州安顺市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全口径注:1符合重点调查筛选原则的对象。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通过收集与调查对象相关的资料及现场勘查,对可能的污染进行识别,分析和推断调查对象存在污染或潜在污染的可能性,确定收集资料的准确
36、性。为下一阶段布设监测点位、采集样品提供科学指导。通过资料收集工作与现场踏勘,可完成对重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填写,见附件一。231资料收集收集与调查对象有关的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地形地貌、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土地利用类型、污染源和调查对象污染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及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文件、调查统计资料等,见附件三。2.3.2现场踏勘通过对调查对象的现场踏勘考察水文地质条件、重要水源和污染源、井(泉)点、监测情况、管理状况等情况,具体应完成以下重要的踏勘任务:对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源和污染源(区)信息、井(泉)点信息、土地利用情况、人口结构、环境管
37、理状况进行考察,以确定是否与资料中提及的一致。识别污染源场地污染关注区域。通过调查污染物生产、储存及运输等重点设施、设备的完整情况,设施及设备包括:包括如危险废物,一般废物和化学品储存,处置和堆放区域;地下构筑物,如地基,场地的地下水井,挖掘的深坑,渗井,废液池,下水系统,雨水系统,化粪池等等;液体输送管道,地上和地面储罐;货物,原料装卸区域等的维护状况,原料和产品堆放组织管理的状况,车间、墙壁或地面是否有污染的遗迹,变色,受抑制的植物生长,特殊的气味,确定相应的关注区域。调查对象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情况,包括数量、类型、分布、影响、变更情况、保护措施及其效果。明确地理位置、规模、与工程的相对位
38、置关系、所处环境功能区及保护内容。调查对象地下水环境监测设备的状况,特别是置放条件、深度以及地下水水位。观察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以确定是否可进行地质测量以及使用不同地球物理技术的条件适宜性。2.3.3人员访谈通过访问调查区的知情人员,获取生产活动、污染排放等相关信息;访问调查对象所在区域地质勘查局、地质调查院、水文地质队等单位,获知调查对象的水文地质及与地下水质量相关信息;访问调查对象所在区域环保、水利等部门,获知调查对象的污染排放情况、地表水信息、地下水利用情况等;访问区域气象部门,获知调查对象的气象信息。2.4调查监测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后,针对重点调查对象,地方需要开展调查监测工作,了
39、解重点调查对象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现状。主要包括地下水监测点及土壤采样点位的布设、地下水及土壤样品的采集、指标的测定。2.4.1釆样布点原则地下水采样布点监测点布设应考虑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收集水文地质资料或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明确地下水流向,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多个水文地质单元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加监测点数量;监测井主要布设在污染源周边、污染区、周围环境敏感点等;尽量利用现有的监测井点,现有监测井点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再进行新采样井点的建设,进行取样控制。根据范围和对象不同,水源地及周边地下水进行分层监测,水源地的地下水的补给区、主径流带及已识别的污染区为监测重点,监测点可适当加密。污染源及
40、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在实际操作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采样点密度,应以发现污染问题、基本摸清污染情况为原则灵活掌握布点数量和精度。原则上,该调查精度不按照场地修复工作的更高精度进行要求。土壤采样布点本次调查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考虑污染物可能释放的深度(如地下管线和储槽埋深)、污染物性质、土壤的质地和孔隙度、地下水位和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41、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4.2监测采样布点方法2.4.2.1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1)地下水监测布点方法以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径流区为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小于50km2时,水质监测点至少在5个/层以上。调查范围为50-100km2时,水质监测点至少在10-20个/层以上。调查范围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岩溶水地区(特别是南方岩溶发育地区)监测点的布设重点追踪地下暗河,并在与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地表水处,设置1-2个地表水监测点。(2)土壤采样布点方法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2422矿山开采区(1)地下水监测布点方法对具有相同
42、水文地质单元的矿山的采矿区、分选区和尾矿库,在矿山中心及周边布设地下水质监控井;一般要求在调查对象所在地的补给区,即矿山影响区边界50-100m处布设1眼背景监测井和矿山影响区两侧设置监测井应大于1眼(含1眼),及其排泄区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点。调查对象的开采区、分选区、尾矿库之间距离在10km,则各区下游50-100m设置一眼监测井,如三个区两两间距离少于10km,则在矿山主体下游50-100m处设置1眼监测井。对同一个矿山,其采矿区、分选区和尾矿库分别位于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则必须分别考虑每个区域的监测点布设。每个监测对象的监测井布点不少于7个。对地下水水文与水质进行监测的
43、同时绘制矿区地下水走向图。若监测区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井至少增加1眼。具体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610-2011),同时根据监测情况检验布点方式的可行性,可适当做相应调整。对于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出露泉眼点处可作为地下水监测点位;岩溶区地下水监测点可沿与调查对象有紧密联系的地下水通道布设。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下游增加1个主开采层(调查对象下游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2)土壤采样布点方法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
44、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2423工业污染源(1)地下水监测布点方法工业园区a工业园区上游10-100m范围内,以明显不受园区污染影响的地方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b工业园区下游在距离园区边界0-10OOm或地下水质点3000天的运移距离范围内,沿地下水流方向布设地下水监测点不少于3个。c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在工业园区两侧10-200m范围内各布设监测点1个。d工业园区内部监测点要求10-20个/百km2,若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点至少增加1个;工业园区监测点总数要求不少于3个。监测点的布设宜位于主要污染源附近的地下水下游处
45、,同类型污染源布设1个监测点为宜。e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园区内增加1个主开采层(园区周边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工业污染区及废弃场地a背景值监测井应布在地下水上游方向,工业污染区地理边界(厂区边界)外50米处布置1个监测点。b工业污染区内部监测井布置在可见污染源(污染物堆积点、污水井、坑塘等)附近(1-3米且不低于安全距离见表2-5)。一般来说,同一类污染源布置一口监测井,选择规模大,防护差的污染源附近布置监测井。内部监测点总数不少于2个。c工业污染区下游监测井布设,应分别布在地下水下游方向的工业污染区地理边界(厂区边界)处
46、,如果地理边界监测井发现有污染,可按外延50米等间距逐步布设,一般不少于2个。d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在污染源区两侧至少各布设1个监测点。e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附近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园区内增加1个主开采层(工业污染区周边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2)土壤采样布点方法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2424危险废物处置场(1)地下水监测布点方法一般填埋型场地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5眼,综合处置型场地地下水监测井至少
47、为6眼,其中后者填埋场监测井应满足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要求。充分考虑监测井代表性,布点的科学性,并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井,若不能满足数量与质量要求,需增加监测井;对填埋场四周衬层交接或折叠等易发生泄漏区,监测点应予以加密。监测点与处置场距离可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单元岩土性质与类型、水文地质参数及监测方位等因素适当延长或缩减。基于处置场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网点及历史监测情况(或基于区域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分区)布设监测井。对于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出露泉眼点处可作为场地地下水监测点位;岩溶区地下水监测点可沿与填埋场有紧密联系的地下水通道布设。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
48、水已被污染且附近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下游增加1个主开采层(调查对象下游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2)土壤采样布点方法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2.4.2.5垃圾填埋场(1)地下水监测布点方法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6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1眼,污染扩散监测井5眼。充分考虑监测井代表性,布点的科学性,并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井,若不能满足数量与质量要求,需增加监测井。对填埋场四周衬层交接或折叠等易发生泄漏区及污染扩散区,勘探
49、点可予以加密。监测点与填埋场距离可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单元岩土性质与类型、水文地质参数及监测方位等因素适当延长或缩减。基于填埋场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网点及历史监测情况布设监测井;填埋场附近如有地下水出露的泉眼点,处于地下水水流上游方向的可作为场地背景监测点,处于地下水流下游的可作为污染扩散监测点。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下游增加1个主开采层(调查对象下游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2)土壤采样布点方法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
50、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2426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1)地下水监测布点方法在加油站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流向清楚的前提下,加油站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中地下水监测布点至少布置两眼监测井,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下游增加1个主开采层(调查对象下游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a若加油站油罐为单层罐且无防渗池,或者输油管线为单层管线,至少布置3眼地下水监测井。其中背景监测点设在加油站场地上游20-50m处;污染源扩散监测井设置在泄漏点地下水的下游方向,但必须在安全防护范围外,且在污染物的可能移动距离之内。本方案建议污染源扩散
51、监测井距离埋地油罐和输油管线区域不超过100m;b若加油站埋地油罐和输油管线同时满足以下两条原则时,可只需建造1-2眼污染源扩散监测井,不需建设背景监测井,监测点位置与a相同;c埋地油罐为双层结构,或建有防渗池;d输油管线为双层结构,或有混凝土外壁保护;且输油方式为吸入式。若调查区域地下水流向不清楚,建议先在加油站安全防护范围外,污染物的可能移动距离之内(100m内)设置至少3眼地下水监测井,用以判断地下水流向。在加油站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流向清楚的前提下,进行布点。布点原则同上。对于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出露泉眼点处可作为场地地下水监测点位;岩溶区地下水监测点可沿与调查对象有紧密联系的地下水通道
52、布设。(2)土壤采样布点方法在加油站场地的绿化地带、办公区域、埋地油罐和输油管线附近区域(但必须在安全防护范围外,采集至少5个土壤剖面样品。根据地下油罐和输油管线埋深确定钻探深度(建议在地表1m下至罐/管线下方1m内),分层取样。原则上,每个剖面采取不少于3层土壤样品。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可适当增加土层数量。2427农业污染源(1)地下水监测布点方法监测点布设可反映再生水农用区及周边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再生水农用区内以网格方式布设,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式布设监测点,样品布点数量一般不低于7个(再生水农用区上游和两侧各1个,再生水农用区及其下游不少于4个)。再生水农用区面积大于100km2的
53、,至少设置20个监测点,且面积以100km2为起点每增加15km2,监测点数量增加1个。可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监测井、民井或泉水,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需增加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下游增加1个主开采层(调查对象下游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对于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出露泉眼点处可作为场地地下水监测点位;岩溶区地下水监测点可沿与调查对象有紧密联系的地下水通道布设。(2)土壤采样布点方法土壤剖面样品采样点应与地下水采样点相对应;新建钻孔或监测井时,需对包气带土壤柱状样品进行采集。2428高尔夫球场地下水
54、监测布点方法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可反映高尔夫球场及周边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布点数量一般不低于6个。其中,背景监测井1眼,设在高尔夫球场地下水向上游30-50m处。高尔夫球场内,如球场本身有监测井,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井,若没有,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在球场内布设2眼监测井。在球场外布设污染扩散井2眼,分别在垂直高尔夫球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30-50m处各设1眼,在地下水流向下游影响区设置1眼。可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监测井或民井或泉水,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需增加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当球场附近有污染源时需增加监测井的数目原则上按10-20%比例增加。高尔夫区域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
55、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对于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出露泉眼点处可作为场地地下水监测点位;岩溶区地下水监测点可沿与调查对象有紧密联系的地下水通道布设。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下游增加1个主开釆层(调查对象下游以饮用水开釆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土壤采样点位布设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对应。新建钻孔或监测井时,需对包气带土壤柱状样品进行采集。2.4.3制定采样布点方案整理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的资料,初步推断调查对象污染或者遭受污染的可能性以及污染的主要途径(如土壤、地表水、沉积物、地下水和大气等)、主要污染物种类、污
56、染程度以及大概的污染范围,可能的污染物来源。根据调查对象的地下水监测点和土壤采样点位布设方法,制定监测点位布设方案,省相关单位组织专家评审。2.4.4采样分析(1)采样频次采样频次见表2-5。表2-5调查对象地下水监测频次调查对象釆样频次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必测指标3次/年,分别在丰、平、枯水期各监测1次;特征污染物指标1次/月矿山开采区丰、平、枯水期各釆样1次,有条件的地方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样工业污染源地下水水质监测一年至少2次;土壤样采集1次,与第一次地下水样采集同步进行危险每季度采样1次,全年共4次;垃圾渗废物滤液与地下水同步监测;土壤柱状样采处置集1次,与第一次地下水样采集同步进垃圾填埋
57、场每季度采样1次,全年共4次;垃圾渗滤液与地下水同步监测;土壤柱状样采集1次,与第一次地下水样采集同步进行石油每季度采样1次,共4次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丰、枯水期各采样1次;灌溉再生水水样按灌溉期每年采集4次以上;土壤柱状样采集1次,与第一次地下水样采集同步进行测;在农药和化肥使用频繁的月份,应增加监测次数,以每月增加1次为宜每季度采样1次,全年4次;冬季关闭的高尔夫球场可在该季节适当减少监(2)样品采集、保存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査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实验室分析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
58、件四。地下水样品的分析应按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T164-2004)中指定的方法进行;土壤样品的分析应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T166-2004)中指定的方法进行,其中,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征分析应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中指定的方法进行。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1)地下水质量评价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单项组分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对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之外的指标,微量有机污染物组分采用地表
59、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的内容进行评价,指明超标因子与超标倍数。对于未列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指标,需指明检出组分名称和检出值。(2)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是反映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污染程度。评价过程中,在除去背景值的前提下,以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对照,能直观反映人为影响,同时反映水化学指标超过国际公认危害标准的程度。采用污染指数化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PkiC-Cki0CIII其中:化一k水样i指标的污染指数;Ckik水样i指标
60、的测试结果;C0代表k水样无机组分i指标的对照值,有机组分等原生地下水中含量微弱的组分背景值按零计算;CIII见附件四的标准。污染指标分级标准为PW0,污染级别为I级,污染分级为未污染;0VPW0.2,II级,轻污染;0.2VPW0.6,m级,中污染;0.6VPW1.0,IV级,较重污染;1.0VPW1.5,V级,严重污染;PN1.5,VI级,极重污染。评价基准使用地下水对照值,对照值选取的主要来源为:背景值监测井结果;地区最早的分析资料或区域中无明显污染源部分补充调查资料的统计结果。优先考虑使用背景值监测结果。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根据调查对象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结果,排除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