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途径探究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途径探究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途径探究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途径探究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途径探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途径探究2021年1月8日,新年伊始,教育部便颁发了文件关 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 1号), 文件要求深入贯彻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 会的精神,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要求此 项工作要在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等环节加以贯彻落实。语文 课程因其性质,首当其冲,要树立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并通过创新教育教学实 践加以落实。语文教育工作室2019年4月成立后即申请并 立项了教育“三名”工作室专项课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立 德树人文化资源开发与实施实践

2、研究,着力研究开展此项 研究,研究内容和实践正好契合了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本文 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的情况,拟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语 文课程教材,开发相应的文化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 求。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有开掘立德树人文化资源的自 觉意识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基于此,九年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H年版)(下称课标)在“课程基 本理念”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 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 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

3、扬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 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气。”如何落实语文课程这一理念?必须要依据课标,循 着教材,凭借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课标指出:“语 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 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可 见,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凭借就是 承载着语文课程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材料,具体呈现为语文 教材。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按人文素养主题及语 文能力训练双线,由一篇篇课文组成。我们的语文教学,很 大一局部是阅读教学,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 程,但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

4、获取。阅读这种思维活动,是为 了从相关素材中获得准确、具体、有用的信息的,阅读目的 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获取的信息也就不同。广东省语文特 级教师郑建中说:“引领学生在一篇篇文学经典中深层领悟 智者的思想,感受文字的魅力,深味人间的真情,体会人生 的真谛,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锻造出卓越的人 格。”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自觉的文化发 掘意识,发现教材中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因素,引导学生在文 字的列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精神与情感的熏染,了解、理解、 扬弃、继承和开展我们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形成学生文化的自我认知。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立德树人的文化资 源课标开宗明义

5、地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局部。”语文 课程天然地需要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熏陶,课标也明 确要求语文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 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在课标“总体目标与 内容”第一条提到的人类优秀文化。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构成大多有明确的人文主题, 少数几个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单元,如八上第一单元的 新闻活动探究、八下第四单元的演讲活动探究、九上第一单 元的诗歌活动探究,虽没有相对集中的人文主题,但选文也 是非常注重其文化内涵的。以八上第一单元的新闻活动探究 为例,

6、这一单元的选文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 民*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 凌空一一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一一目击我国 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些选文除了暗含着有 关新闻的各种文体知识之外,也承载着继承革命文化、培育 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以及爱国情感的育人任务。毛泽东*的 两篇消息展示了革命年代人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 入探究,那么可以开掘人民战争必胜的根本性的历史规律;首 届诺贝尔奖颁发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认真阅读“飞天”凌空一一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一 一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么可以激发学 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都是语文教育的

7、应有之义,同时, 管中窥豹,可以想见,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丰富的文化资 源,有待我们开发。三、阅读教学要善于开掘教材中立德树人的文化资源要在阅读教学中到达立德树人的语文教育目标,教师要 善于从语文教材中开掘有用的立德树人的文化资源。语文教 材一般由选文(课文文本)、助读系统、思考与探究、积累 拓展、活动探究等局部组成,这些组成局部正是我们进行立 德树人文化资源开掘的矿藏。选入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有着 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下第一 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选入了鲁迅先生的社戏、 贺敬之的回延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吴伯箫的灯 笼,都是经典的诗文,都蕴

8、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社戏 中描绘了平桥村以及赵庄等为代表的浙东绍兴鲁镇一带农 村淳朴民风以及朴素的民俗,出嫁的女儿夏日归省、春赛、 社戏,在鲁迅先生的细致描写中展现出别样的美好,给人温 暖,让人怀念。在进行社戏的阅读教学时,既要有意识 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知,也要由此拓展开来,引 导学生资料,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过去农村的人情风俗, 了解春赛、社戏等民间文化活动的相关材料,从而了解我们 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往,培养学生淳朴善良的情感态度。有用的文化资源,还可以从课文的助读系统中开掘。课 文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学习提示、课文预习提示、课文注释、 课后拓展积累等内容。以贺敬之的长诗回延安为例,这

9、 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指出:“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气, 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 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从中看到一 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 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在课文预习提示中 编者提出了两条要求:“延安是革命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 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你对延安有哪些了解和认识?与 同学交流。” “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 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朗读 全诗,体会这样的特点,并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课文注

10、释里也涉及大量当地、当时的文化信息,如“几回回”“宝塔山” “白羊肚手巾” “米酒油馍” “鸡毛信” “社主 任” “枣园” “赤卫军”等等。课后积累拓展“六”要求:“延安,曾经是中央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 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资 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还可以对照这首诗,延伸阅 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 表达了怎样的延安精神。”这些课文助读系统,既指示 了对这一篇课文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也指明了我们在传统 文化、革命文化上开掘及拓展教育资源的方向,在阅读教学 中要加以充分利用。另外,课后的思考探究中也常常蕴含中文化资源。回 延安课后思考探究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 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题目给出的提示如 下:.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 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 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情。这道思考探究题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来看,是对概 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分析;从语文课程性质来看,落实 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这一认知。题目引导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