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寒者热_第1页
老中医:解析寒者热_第2页
老中医:解析寒者热_第3页
老中医:解析寒者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一般来说,寒证表示机体阳气不 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热证表示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致的 证候。寒热在内经中论述颇多,比较明确,如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明确指出: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 又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寒证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 证候。其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 大便稀澹、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其病因病机为:感受寒邪, 或因阳气不足,皆能致人体温煦不足,故现恶寒、面白、喜暖;阴盛 于内,津液不伤则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小液,故小便清长,大便 澹薄;阳气不足,寒湿

2、内生,必见舌淡苔白而润;阳虚气弱,血脉则 鼓动无力,脉迟。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衰,表现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 黄而干,脉数。其病因病机为:其病因可由外感火热之邪而致,亦可 由七情郁火,或饮食积热、或房室劳倦,阴精受损,导致阴虚阳亢等 引起。若阳热偏盛,则身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口渴饮冷, 且小便短赤;大肠津液不足,则大便燥结;阳热亢盛,迫血流加速, 故脉数。寒证与热证关系寒热错杂寒热错杂,是指寒、热证同时并见。临床上一般常见有上热下寒、 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上热下寒: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

3、频欲吐(上 热);腹痛喜按、大便稀薄(下寒)。上寒下热: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稀(上 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表寒里热:外受寒邪所侵,表未解而邪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 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 口渴饮冷、尿赤便秘(里热)。表热里寒: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 致。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澹薄、 畏寒肢冷(里寒)。寒热转化临床上寒热的转化,一是先寒证,而后转为热证,寒证渐退;一 是先热证,而后转为寒证,热证渐退。这种转换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 的盛衰,凡寒转热者,皆为邪盛而正气尚充,阳气旺

4、盛,而从阳化热。 如感受寒邪,开始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为表寒 证。病变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等症状消退,并出现心烦 口渴、苔黄、脉数等症,此即表示证候已由表寒转化成里热。凡热转 寒者,多是邪热伤正,正不胜邪,阳气衰败所致。如高热者,由于大 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频频,阳随津脱,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 白、脉转沉迟,说明由热证转化成寒证。寒热真假寒热真假,指疾病处于危重阶段,往往会出现临床征象与疾病本 质不一样的情况,即热证见寒象,寒证见热象。真热假寒: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格阴于外。症见面色晦滞,但 目光炯炯有神,唇红焦燥,神昏但时烦躁,扬手掷足,气血息热,声 音响亮,口气臭秽,排泄物臭秽气味、口渴饮冷、身寒反不欲衣、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沉按之有力、手足冷而胸腹灼手、舌红绛、苔 焦黄黑、干燥起刺。真寒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症见身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