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全教案_第1页
八年级下科学全教案_第2页
八年级下科学全教案_第3页
八年级下科学全教案_第4页
八年级下科学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作业本A本P1第4题重点难点分析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运动学:vts电学:RIU单位:m/ssm单位:QAV这些都是一些符号【新课】一、常见的符号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投影展示:常见的符号如:交通符号,安全符号等(作业本A本P1第1、2题)二、符号的意义主问: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讲解:1、简单明了地表达事物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

2、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2、避免因语言文字的不同而引起的混乱。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3、避免因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小结: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2、避免混乱三、模型主问:为什么要使用模型?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画出细胞模式图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

3、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四、水的三态变化模型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作业本A本P1第4题)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请同学在书上填空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份表格,一条曲线,一条公式等。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

4、的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五总结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板书设计一、符号二、模型三、水的三态变化模型课后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型和符号在生活、学习中建立和作用,所以除了书本提到

5、的例子以外,可以再举一些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材所要求的目的。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第1课时)教学目标1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2知道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教学重点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等特性。这节课我们进一

6、步学习分子及其他一些微观粒子板书: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课件显示:水的汽化和水的电解实验装置主问:水的汽化和水的电解有什么不同?讲述:水的汽化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是物理变化而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提问1:你能用直观的方法表示上面两种变化的区别吗?课件显示:水分子电解模型提问2: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

7、出多少相关的信息?(作业本B本P1第3题)讲述:1、分子由原子构成。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提问3:从上述水的两种变化的模型中你能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吗?还能说出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吗?(作业本B本P2第5题)讲述:物理变化一一分子本身不变,可以是分子间地距离变化。化学变化一一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更小的微粒一一原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读图:下面图告诉了我们什

8、么呢?讲述:一杯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的。读图:各种各样的物质填图:水由构成金刚石由构成铜由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食盐由构成提问4:这些信息告诉了你什么?讲述: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是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碳、硅。二、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有由原子构成的有A、铜B、二氧化硫C、液氧D、硅E、碘F、冰2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o当碳和氧气发生化学变化时,在化学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化学变化中重新组合成的新分子是二氧

9、化碳分子,反应前的分子和反应后的分子是不同物质的分子,所以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不同。三、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可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难点: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作业布置:教学过程:一、复习:作业本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项目1分子原子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显示: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主问:你能用“球”表示下列分子的模型吗?(作业本A

10、本P2第3/4/8/11题)读图:问1:你是否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读图:问2: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你联想到什么了吗?24个英文字母可以组成多少个单词?出示:甲烷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模型提问3:上图表示了几种分子的模型?提问4:数一数上图中一共有几种原子?分别是什么原子?提问5: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它分子吗?通过上述这么多物质的构成情况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讲述: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原子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出示:石墨、二氧化碳、氧气模型提问6:上述三个模型又表示了什么呢?填图:二氧化碳由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构成石墨由构成。氧气由构成,氧

11、分子由构成。小结: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但能构成分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主问:一种分子能构成多少种物质?填图: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甲烷分子构成讲述: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思考:一种原子是否也只能构成一种物质?提问1:构成上述几种物质的原子分别是什么呢?提问2:碳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的原因是什么?讲述: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思考:想一想金刚石与石墨在性质上有哪些不同?与结构有什么关系?出示:1、一滴水的分子个数:1021个水分子构成,1ml水需要约20滴水组成。2、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那么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3、铅笔留下的黑色的笔迹是碳原子

12、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讲述:分子很小,原子更小实验:掂一掂硬币谈谈自己的感受?讲述:硬币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提问3:五角铜币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从实验结构和分析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讲述:原子虽然很小,但还是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作业本B本P2第5题)出示:一个氢原子质量:1.674X10-27千克一个碳原子质量:1.993X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质量:2.657X10-26千克一个氢分子质量:3.348X10-27千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质量:7.307X10-26千克体验:感受10-27数量级天平上称1克大米,算出一粒大米的质量,然后耐心的计算:如果等分这粒米,要分几次才能把它

13、分到10-27克。二、课堂练习:1、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别很大,石墨很软,而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导电而金刚石不导电。你推断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A.结构不同B.组成不同C.用途不同D.化学性质不同2、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相同的()A、氧原子个数B、碳原子个数C、原子总数D、以上都不对三、作业板书设计一、分子1、分子由原子构成。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3、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项目分子原子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14、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分2课时。第1课时上到P7不同种类的物质。第2课时包括不同种类的物质和粒子的大小和质量。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用球棒模型来帮助理解。因为作业本及课后的练习有较多是书本上没有讲到的,所以在课堂上略作补充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

15、思想。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2、复习:物质的构成【新授】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一一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作业本A本P3第1题)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作业本A本P3第4题)【介绍】实验:a粒子轰击原子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一一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

16、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二、原子的结构:(作业本A本P3第2题)1、原子:原子核:带正电(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读表】主问: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作业本A本P3第8题)(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2、质子、中

17、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作业本A本P3第3题)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作业本B本P4第2/4题)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18、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汞有7种同位素。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五、带电的原子离子(作业本A本P4第3/5/6题)【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并通过flash动画演示)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

19、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板书设计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20、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带正电(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2、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比较四、原子的“孪生兄弟”一一同位素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五、带电的原子一一离子阴离子阳离子教后反思关于同位素原子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课外安排了一个探究作业:上网查找同位素原子的应用,再在课上交流。在课上对于阅读材料的讲解,学

21、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科学真奇妙。本节内容安排4课时。第1课时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重点介绍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现象的分析及模型建立的历程,体验科学家提出假设、建立模型、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第2课时:揭开原子核的秘密;第3课时: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第4课时:带电的原子离子和本节内容的简单小结和复习、练习。一下子在本节内容中出现很多概念,学生很难接受,所以安排半节课左右的时间来温习。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教学重难点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

22、、混合物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讲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新授】一、元素的种类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氧气、金属铁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二氧化碳、水等。【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分类依据(作业本B本P5第4/8/9/11题)【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进一步来了解元素的分类并学会判断金属与非金属二、元素的分布(作业本B本P5第2/3题)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

23、,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阅读】人体种元素的作用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课外探究】海水中氕、氘、氚的利用4、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5、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板书设计一、元素的种类氧、硅、铝、铁二、元素的分布元素分类:金

24、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课后反思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或分类能力较差。需要反复练习常见的一些物质。建议下次上该课时能及时的给予当堂练,且加以强调。第五节表示元素的符号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0、C、S、Si、Na、Fe、Cu、Cl、Ca、Ag、Al、I、K、P),会查阅元素符号。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3、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地形、典型历史事实,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元素符号难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简单运用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复习】元素的种

25、类、分布以及与物质、原子、分子间的关系【新授】一、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作业本A本P6第1/3/4题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与其它元素重复时,克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2、元素符号一般表示:(作业本A本P6第5/7题)一种元素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这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练习】“2N等的意义;与“N2”的区别二、元素周期表【介绍】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作业本B本P7第2/3/4题)7个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8族);112种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探究】寻找元素

26、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作业本B本P7第6题)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性质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种类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量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子数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中子数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发现史上;3、设计方案:研究课本上的元素周期表4、记录考察结构5、验证假设6、交流【小结】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元素符号;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及探究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在上第二节课时,就先教学生背前20号元素口诀,后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书写要求,在上该课时在课堂上进行过关默写。第六节表示物质的符号教学目标1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

27、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2、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价、金属和非金属3、能用;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教学重难点重点: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难点: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复习】1默写元素符号2、说明符号的意义【新课】一、化学式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由实验测定组成,如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凭空想象,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3、化学式的书写原则(作业本A本P7第2/4/5/6题)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稀有气体:_固态非金属(结构复杂,习惯上用元

28、素符号表示):a用元素符号金属(同上):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一定顺序: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口诀:“氢金前,非金后;氧化物,氧在后。”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的最简单整数比表示。【例】见课件【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氯化氢(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2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水(分子都由三个原子

29、构成)3氯化钠、硫化锌(各组成离子的比例均为1)4、化学式的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个分子里的个数。5、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作业本A本P7第7/11题)表示某种物质(纯净物)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例】CO2【练习】P2O5【补充】1化学式能代表某种质,如CO2这个化学式就代表二氧化碳。因为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组成。如H20这个化学式能表示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学式能表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个数比。如NaCl这个化学式表示在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比为1:1。通过化学式可计算式量。如水的化学式是H20H

30、20的式量=1X216=18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如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32:16X2=1:1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二、离子的符号【引入】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离子时,怎样用符号来表示呢?1、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2、离子符号的意义:(作业本B本P9第5/7题)3、常见的离子(包括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作业本B本P9第4题)详见课本P24离子的符号三、化合价1、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用化合价来表示。2、常见化合价:(作业本A本P9第1题)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氢、氧元素的化合价规律;钾钠

31、银氢1价钙镁钡锌2价氟氯溴碘1价(末尾时)铝3,氧2亚铜1,铜2亚铁2,铁3假如氯,硫来结尾,1,2不能忘;莫忘单质是0价常见原子团(根)的化合价。见课本P25原子团的化合价3、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作业本B本P9第3/5/7/8/12题)4、单质的化合价为零。(作业本B本P9第2题)5、注意标价方式与离子表示方式的区别。(作业本B本P9第3题)6、应用: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作业本B本P9第3题)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例】见课件板书设计一、化学式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3、化学式的书写原则4

32、、化学式的读法5、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二、离子的符号三、化合价1、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用化合价来表示。2、常见化合价:3、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5、注意标价方式与离子表示方式的区别。4、单质的化合价为零。课后反思在学习中,学生碰到了很大的难题,学生不能了解化合价为什么显示这样的价态。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如在A班可以介绍电子排布结构,以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另外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学生也感到难度很大。本节内容4课时。第1课时:化学式(包括化学式的定义、确定、书写原则及书写、读法);第2课时:化学式的意义及离子的符号;第3课时:化合价的确定、表示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第

33、4课时:综合练习及讲解。第七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学目标1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含量、所含元素质量比。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了解及查阅;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难点: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C”表示的意思表示碳元素Cv表示一个碳原子I表示碳元素的质量关于前面两层意思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第三层含义【新授】我们知道“C”这个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碳

34、原子的质量,且由相关的表中可以查得C:1.993x10-26千克H:1.674x10-27千克0:2.657x10-26千克由此可见,原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直接用它的真实质量会使计算复杂,且数据不容易记忆,所以我们取他们相对的值。在取这个相对的值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标准。就像画地图时用的比例尺,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按比例缩小画到一张纸上,现在我们的原子质量太小了,所以我们要让它按比例扩大,而且扩大后的数值要尽可能易记,实际上这就是建立原子质量模型。找出了原子质量的标准,我们就把其它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把比值就定义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下面就来规定这个标准C-12(提冋: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

35、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12,由于碳有两种同位素,即C-12,C-14,所以必须指明是哪种碳原子。)C-12M=1.993x10-26千克1/12C-12M=1/2x1.993x10-26千克=1.661x10-27千克先留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取1/12C-12作为标准?找到了标准,我们就可以给出任意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了例如:0:2.657x10-26千克/1.661x10-27千克一、相对原子质量(作业本B本P10第1题)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练习】查找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阅读】张青莲教授与相对原子质量-激发爱

36、国热情二、相对分子质量(作1、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业本B本P10第2/4/9/11题)【例题】注意规范及计算方法。H2SQ3CQCuSQ.5H2O等2、化学式的意义:5点(作业本B本P1Q第6/1Q题)(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5)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讲解】及【练习】三、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1、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作业本A本P11第3.2题)【例题】H2ONHNO【练习】FqO、CQH2SQNHHCO2、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37、作业本A本P11第3.3题)【例题】讲解例题。某元素帧量分数学站该列呼子傕xioc石辜幕k不能韦感五奚k內汰曲中的毎元索不昂氮气.根PTEI*ITO341ST3本不含気分子,按一或却,尺管蝕*吉果样,f旦化#慨念和顶于甲却错丁+这呈樹们在化带林舁中抉不兀许的计舁中一犁=irH4isro3不甘区写成:因拘LTH中响2个Nil-提醒学生注意:各元素的质量比跟原子个数比是不同的。例如NHNO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7:1:12,而它们的原子个数比是2:4:3。计算NHNO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时,【练习】【补充】计算5t氧化铁中含铁多少吨。(作业本A本P11第3/4题)解氧化铁的化学式是FqO氧化

38、铁的式量是56X2+16X3=160氧化锻中铁的同早分数是_2Fe_隔611210=70M5t氧化铁中所含铁的质量是:5X7Q%=3.5(t)答:5t氧化铁中含铁3.5t板书设计一、相对原子质量二、相对分子质量1、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2、化学式的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5)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三、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1、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2、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课后反思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也发现大多数学生能过关。

39、而且,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很多学生能提早完成作业,效果很好。本节内容3课时。第1课时上至化学式;第2课时上完;第3课时综合及例题。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2、了解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的利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难点:用实验证明空气的成分和体积关系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地球上空气和水等物质一起养育着地球上的生命,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行星。空气是怎样的物质?空气与生命,以及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我们怎样来保护空气免受污染?【问题】先来谈谈你对空气的了解。一、空

40、气里有什么空气里有水蒸气降雨和降雪现象证实了这点。(作业本A本P12第7题)空气里还有什么?【实验】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见课本P34活动3);【实验】1、在呼出的气体和洁净的空气中比较燃着的木条的燃烧现象(见课本P34活动2);2、澄清石灰水验证呼出的气体(见课本P34活动1)(作业本A本P12第7题)现象:1、线香在洁净的空气中可燃烧较长时间。2、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结论: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见课本P35活动)(作业本A本P13第9题)、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瓶内水位上升,约有1/5体积的水进入瓶内。结论: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从碳酸银、硝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