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源流新考_第1页
禅茶源流新考_第2页
禅茶源流新考_第3页
禅茶源流新考_第4页
禅茶源流新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容摘要:禅茶文化史的表达多自降魔藏倡导饮茶始.将其作为弹与茶结合的开端,或将马祖道一作为借茶传法” 的第一人。这些研究以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后世禅宗典籍为主要材料,忽视了敦煌出土的早期禅宗史书。本文 利用敦煌文献历代法宝记,首次明确揭示其中有关禅茶的记载,提出巴蜀是禅茶的发源地,无相和无住是“借茶传法” 的首倡者,蜀系禅师是禅茶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关键词:历代法宝记;禅茶文化;巴蜀Abstract: Most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an tea culture cite a well-known passage in which Chan master Xian

2、gmo Zang advocates tea drinking, and regard Mazu Daoyi as the first one to use tea as a tool in dharma transmission. These studies are mainly based on later Chan classics such as Zutang Ji, the earliest extant document on Chan history, and Jingde Chuandeng Lu, a book on Chan history and neglect the

3、historical books on early Chan history unearthed at Dunhuang. By consulting the Lidai Fabao Ji, from among the documents of Dunhuang, this paper clearly reveals that the earliest records about Chan tea practices are contained in this very text. The research further concludes that Bashu was the site

4、at which tea drinking and Chan Buddhism became associated with one another, that the Chan masters Wuxiang and Wuzhu were the first to transmit the dharma using tea, and that the Chan masters in Sichuan were the primary founders of Chan tea culture.Keywords: Lidai Fabao Ji; Chan tea culture; Bashu引言茶

5、是世界三大款料之一,自其从中唐时盛行后,逐渐开展成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虽然茶树原产地问题聚讼 纷纭,但更多证据说明,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即大致在今天的云南、四川两省1。漫长岁月里,饮茶之风东渡西 渐,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茶不仅为世界文化的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茶叶贸易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另外,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佛教宗派,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参禅与吃茶,二者的结合孕育出独树一帜的禅茶文化。当前禅茶文化研究可分为两类:其一偏重于时禅宗机件内涵及其现代文化意义的阐绛,尤其是为赵州从诒和尚吃 茶去这一著名禅宗公案和所谓曲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条幅的阐发2;其二为禅茶文化的开展历程

6、与脉络3。然而茶史 研究往往对佛教文献关注不够,禅茶文化研究又主要依据景德传灯录及后世禅师语录等资料,敦煌出土早期禅宗史 料却并未进入研究者视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世人得以一览中古时期的原始文献。敦煌文献中有大量佛典,包括一些久已失传的典籍, 其中禅宗文献尤为引人注目。历代法宝记记载了唐代剑南一地的禅宗传法谙系,约成书于大历九年(774)之后不 久。该书以菩提达摩多罗为第一祖,之后依次为二祖惠可、三祖僧麋、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意能.常能之后紧接 者是智诜。历代法宝记声称武那么天将慧能的传法袈裟赐予智诜带回剑南,以此证明剑南禅派的正统性。智诜之后分 别是处寂、无相和无住,无住之后未载传人。

7、珍贵的早期禅宗史书历代法宝记中有三那么关于茶的问答,但是迄今为止这些禅语机锋并未出现在禅茶文化研 究之中,它在禅茶文化史上的地位被埋没了。本文首先明确据示出这些记我,并以此发蜡,重新论证禅茶文化的源流与 开展。一 历代法宝记中的茶芽无相去世前不久,在白崖山修行的无住曾遭董敏到成都府看望他。历代法宝记4云:和上(无住)云:“居士,达摩祖师一支佛法,流在剑南,金和上即是。假设不受绿,恰似宝山空手归。蕊闻巳,合 掌起立,弟子即入成新府受缘去。和上山中,知金和上遥忆,彼即知意,遂向璇说:“比有茶芽半斤,居士假设去,将此茶 芽为信,奉上金和上,传无住语,顶礼金和上。金和上假设问无住,云无住未拟出山。”瑛

8、即便辞和上,将所奉茶芽,至建 巳月十三日至成都府净众寺,为金和上四体违和,辄无人得见。莹栽逢菩提师引见金和上,具陈无住禅师所奉茶芽,传 项礼金和上。(1)亚装出发前,无住让他携带半斤茶芽作为信物以奉无相.无相听闻或读所传无住的话,并看到无住奉寄的茶芽后 非常欢喜。无相告诉亚簸,他有信要寄与无住,让垂燕在返回白崖山前再来相见。董雄再来时,无相令左右亲事弟子先 行回避,即传董燕上堂,付嘱法衣,具见4历代法宝记:及依命入堂,跪合掌,金和上将袈裟一,人间罕有,勿呈示人:此是那么天皇后与诜和上,诜和上与唐和上,唐 和上与吾,吾传将付与无住禅师。此衣久远已来保爱,莫遣人知。”语已,悲泪哽咽:“比衣嫡嫡相传

9、付授,努力努力。” 即脱身上袈裟、覆牌、褶杉、坐具,共有十七事。吾将年迈,汝将此衣物密送与无住禅师,传吾语,善自保爱,努力努 力。未是出山时,更待三五年间,自有贵人迎汝.即出。”便即发遣董毅急去,莫教人见。无相付嘱法表与无住之后不久即去世。在这段记载中,无住所奉的茶芽作为信物,无相在收到茶芽后付嘱佛法, 因此可以称之为“借茶传法二据历代法宝记,大历元年杜沟渐迎请无住来到成都.大量僧俗皆前来顶礼无住。在无住和他们的对话中,有 两处谈及饮茶,第一苑记我如下:和上(无住)呷茶次,是日幕府郎官侍御卅人,礼拜讫,坐定,问:和上大爱茶?和上云:是。便说茶偈:“幽 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樵人采其叶,美味人流

10、杯。静虑澄虚识,明心照会台。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1273无住对茶的喜爱在他与信众之间的对话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偈子中极力夸赞茶叶,认为茶能够澄澈人们的思 虑,是引导人们直达法门的有力媒介,而这首偈子当是现存最早的茶偈。第二段有关茶的问答如下:又时有广庆师、悟幽师、道幽师、道宴师、大智师,己上并是坚成禅师弟子,来至和上(无住)坐下。是时和上 呷茶次,悟也师向和上说:“呷茶三五琬,合眼坐,恰似壮士把一瘦人腰,着急腔腔地大好。”和上语悟幽师:莫说闲言 语,永淳年不吃泥博托。悟曲闻语失色。和上云:阿师今将世间生灭心测度禅,大痴愚。此是龙象贼踏,非妒所 堪。303-304这又是一段无住与其他僧人

11、之间的禅语机锋。悟幽等人见无住喝茶,便夸赞喝茶的好处,但无住却呵斥了他们, 认为他们所说尽是些闲言语。后世禅宗语录大都是答非所问、拳打棒喝之类的机缘问答,在这种激进语录正式形成之前, 存在着多种萌芽形态2.无住以永淳年不吃泥傅饪来回答悟幽呷茶三五碗”,已经初见后世禅宗语录中这种似是而非 问答机锋的端倪1。以上就是历代法宝记中有关茶芽的三段记载,这当是茶首次出现在禅宗史书之中。柳田圣山为以上三段记载 做了简要注驿188, 275, 306。柯嘉豪(John Kieschnick)也曾简略提及历代法宝记中的这些内容,同时他也指 出唐末末初的禅宗典籍内时常杂见僧人饮茶的记载,并认为僧人饮茶之习很可能

12、始于四川及南方等盛产茶叶的地区2. 不过柯嘉豪并未详细论证,也未探讨历代法宝记与禅茶文化之关系。二巴蜀的茶叶种楂与饮茶风气西汉神爵三年(前59),王褒在成都买了一奴仆,并写下僮约规定该奴仆应做的事务,其中两项便是“烹茶” 和武阳买茶3。王褒字子渊,蜀人,以文学知名,汉宣帝曾召他入京待诏金马门4。西汉时,武阳隶属核为郡,在成 都之南不远41599。学界一般以此作为蜀人在汉代饮茶的证据1。晋人郭璞注尔雅横字条云:树小似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萍,的人名之苦茶。5在这段记栽中,茶叶应是制成羹来饮用的。稍晚于郭琰,常城所撰华阳国志又记我:其地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

13、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盖茶鲜粉,皆纳贡之。 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翡.香茗、给客橙、费。6这段文字之前是武王伐纣的故事66,陈椽据此认为这是巴蜀地区民族首领将察叶作为贡品进奉给周武王,并将四 川地区的茶树栽培一直上溯到西周初年7。方健认为这是对文献的误读,武王伐纣与巴人贡茶是两件独立的事情8,方 健的观点更合理。华阳国志中另有几处关于茶的记我,有学者认为这足以说明汉魏、晋初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茶叶的生产种植已经到达一定规模9。中唐时陆羽所著茶经问世,茶叶知识第一次得到系统整理,这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和茶文化的真正成型。 陆羽字鸿渐,不知所生,长于寺院中,他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

14、联系101G茶经凡三卷,共分十个门类介绍茶:一之 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七之事篇所载典故有多条涉及巴蜀茶叶历史。陆羽引扬推方言称“蜀西南人谓茶日薮工又引晋人傅咸司 隶教日:闻南市有蜀妪作茶锵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干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 11蜀地老妇人以卖 茶粥为业,亦可从侧面反映出巴蜀地区饮茶之风颇为盛行。又引晋人张载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候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张载登临成都楼,于其上饮茶赋诗, 这再次印证晋朝时成都人饮茶风气之盛。6茶经又载晋人孙楚称“姜、桂

15、、茶萍出巴蜀工陆羽又称桐君采药录记 载:“巴东别有奥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嵬李作茶,并冷。2大约在萧梁之前,巴东地区产的这种茶 叶具有非常显著的提神醒脑作用,当时已经有很多人采摘和饮用。在八之出篇中,蜀地占有重要比重:刎南,以给州上(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与兴州同),绵州、蜀州次(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 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邛 州次,雅州、泸州下(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也),眉州、汉州又下(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 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11据此,中唐时蜀地共有彭

16、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等八个州产茶,其中尤以彭州所产质 量最正确。茶经的这段记载缺漏颇多,经学者们不断辑补,我们对唐五代时期巴蜀地区的产茶区有了更为全面地认识。 贸大泉增补筒州、渝州、涪州、巴州、菱州等五州12。杜文玉又补利州、通州等,并指出茂州在唐代并不产茶叶,到 五代时始有产茶的记载13。从无住在茂州白崖山送茶芽绐无相来看,中唐时茂州可能就已经产茶。当然,还不能排除 无住的茶芽是通过丝绸之路得到的。另外,相传彭州九陇县有一座茶笼山,其山名的由来当与茶叶生产有关14。唐宋时期,巴蜀地区还逐渐培育出一些名茶。比方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杰众。剑南有蒙顶 石花,

17、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15)。蒙顶即蒙山之顶,在雅州,元和郡县图志称蒙山“每岁贡茶,为蜀之最16, 从中可以想见蒙顶茶在唐代的风行程度。敦煌文献中有数件茶酒论写本,其中列有当时名茶:浮桀、歙州,万国来 求。蜀山、蒙顶,其(骑)山蓦顶。舒城、太胡(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17其中再次出现蜀茶的 身影。剑南东川又产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等茶,皆一时之珍品1。因此,有“茶必市蜀之佳者”的赞誉18因蜀茶质量上乘,所以经常当作礼物馈赠亲友,白居易就曾屡次在诗中提及友人寄来的蜀茶,比方萧员外寄新 蜀茶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前来始觉珍。满RR似扎塔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19又如谢李六郎中寄

18、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嫌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就鱼眼,末下刀圭搅翅尘。不 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191044萧员外,陶敏认为是萧祜,元和中佐西川慕20)。李六郎中,朱金城认为当指忠州剌史李宣,元和十一年(816), 屯田郎中李宣任忠州刺史。朱金城将此诗系千元和十二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因此,第二首诗中的新蜀茶当来自忠 州。从诗中可以想见白居易时所收蜀茶之喜爱,他甚至还在送杨汝士赴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时戏称1觅得野委为妹塔,可能 空寄署茶来! ”192290不过白居易诗中并未明说他所收到的蜀茶是何品种。刘禹锡也好茶,其尝茶诗云:生拍芳丛鹰嘴牙,老郎封寄谪仙

19、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21又薛能*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云:鸟嘴援浑牙,精灵胜银镇。交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拒碾干声细,掉封利颖斜。衔产齐劲实,啄木聚菁华。盐 损添常诫,麦宜着更夸。得来描道药,携去就僧家。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除。千惭故人意,此惠敌笄砂。22郁贤皓怀疑这里的蜀州郑使君是郑允谟,他曾历任蜀、彭、潦、晋四州剌史23。诗中的鸟嘴茶当是鹰嘴茶的别称。 薛能极力赞赏鸟嘴茶的质量,认为此茶甚至胜过是年益寿”的丹砂2。唐朝时,茶叶不仅销往内地,也会运往周边地区,其中蜀茶占了很大比重。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 烹茶帐中,赞普问日: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20、。赞普日: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日:比寿州 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麻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15)30924这些都是当时名茶,所谓昌明者,即剑南东川 所产。进入宋代,蜀茶得到进一步开展。贾大泉估计当时蜀茶的重量已经超过其他地区产量的总和25。方健虽然认为贾 大泉的估计过高,但是也认为蜀茶产量仅次于江南路26。此时,茶马贸易得到进一步开展,巴蜀地区凭借地域优势. 所产茶叶多运往蕃市,正如黄庭坚所说“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7389-39825122-1242728。因此,蜀茶 也成为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巴蜀地区的饮茶之风自然更加盛行,吴拭题成都西台院暑雪轩诗云:咒士台头寺,披襟笑语

21、间。千年云抱石,六月雪弥山。酒熟笋尝外,茶新辗试间。要怎时点笔,来此赋再攀。29同时,周素等人还有唱和之作。文人屡客相聚于西台院著笺轩中吟诗作赋,席间新茶之味渗入清谈之中。著李轩 当律名于剑南西山上经年不化的积雪,想必在轩内能一览雪山风光。成都文类卷五寺观1条下又有游西台院善雪 轩观石镜,所以西台院暑雪轩应当在成梯某座像寺内。这正是饮茶之风在佛寺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上笛要表达了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及饮茶情况,作为茶叶的起源地,巴蜀一直都是重要的产茶区,当地饮茶之风 盛行。而且蜀茶不仅被当地人消费,还远销帝国其他地区,甚至经过长途运输售至塞外,蜀茶之影响可见一斑。三“吃茶去”饮茶之风起初在少数地区零

22、星兴起,然后逐渐扩散到整个中国,在茶叶传播的过程中,僧人扮演了重要角色。茶 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僧人们坐禅那么需要保持清醒,所以茶便与禅修紧密结合。随着禅宗兴盛,禅与茶更变得密不可 分,并逐渐开展出禅茶文化。现存文献中禅僧与茶的最早联系发生在开元年间,见于封演封氏闻见记3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宙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 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檬,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就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 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30几乎所有茶史和禅茶研究新会引用这段记载,并将其作为禅茶文化的源头。降魔大师即降魔

23、藏,俗姓王,赵郡人, 因北宗正当鼎盛之时,便依神秀修行,不久之后入泰山1。如赵克尧据此论证禅宗的创立对茶文化的巨大贡献31。朱 自振认为降魔藏在“泰山灵岩寺一开门传宗,(禅宗)就很快风行整个中土了.,“唐代茶业的这些显著开展,耕是与开元 后北方大兴禅教,禅教倡导饮茶相联系的32,这可能是因为不太了解禅宗的开展历程而得出的结论。柯嘉豪认为,虽 然难以证明降魔藏提倡坐禅、鼓励饮茶,但是有其合理之处33)。李斌城、韩金科认为“降魔藏禅师允许僧人坐禅饮茶, 不仅在本寺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向四面八方辐射,在大唐帝国逐渐形成一个新的风俗一禅茶”341宋时森也有类似 观点952-53、263-264.这种观

24、点值得怀疑。泰山在兖州,而唐代兖州并不是产茶区,所以封演又说“其茶自江、谁而 来,此外,降魔藏在北宗诸禅师中影响有限,远不及曾安、义福等人,兖州又位于东方,距高京邑甚远,所以他在泰山 准许僧人饮茶,其风即吹遍邹、齐、京邑等地的说法稍嫌学张。从封演所记来看,降魔蕨只是听许信众饮茶,而且饮茶 的原因仍然只是在于茶能使人不寐,利于坐禅修行,此时还未看到后世所谓“禅茶”的痕迹。传世禅宗文献中屡见僧人在茶园劳作和相聚饮茶的场景,其中最早言及茶者是马祖道一,景德传灯录云:洪州沿潭惟建禅师,一日在马祖法堂后坐禅,祖见乃吹师耳。两吹师起定,见是和尚却曳入定。祖归方丈,令侍 者持一婉茶与师,师不顾,便自归堂。3

25、5沈冬梅认为这是马祖道一在借茶传法,也就是禅茶的谥够,因此后世禅师多借茶说法以使人开悟36。这段记载稍 镰简略,不能论证马祖付法于惟建。相比之下,无住遥寄茶芽给无相,无相见后明确付法与无住,历代法宝记的记 我才可称为严格意义上的以茶传法。道一俗姓马,创南道汉州什邠人。少年时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后听闻南岳怀让盛名,便离蜀远赴衡山求学,妓后 驻锡于洪州;贞元四年(788),道一逝世,春秋八十3738,那么道一生于景龙三年(709)。为道一剃度的资州唐和尚 即历代法宝记中智诜的弟子处寂,贾晋华认为道一后来的禅师生涯可能与其在沙弥时期追随处寂相关39。关于道 一的师承,宗密有不同记我:洪州宗者,先即六祖

26、下傍出。谓有禅师姓马,名道一,先是剑南金和尚弟子也(原注:金之宗源即智诜也,亦非 南北)。高节至道,游方头陀,随处坐禅。(40宗密认为道一是剑南金和尚的弟子,金和尚即唐和尚处寂的弟子无相,也就是历代法宝记中无住的老师。宗 密在另一处还提到无相有一弟子为长松山马41,柳田圣山认为长松山马即马祖42。杜继文、魏道儒认为道一曾经师事 无相43。杨曾文、邢东风认为道一可能既曾受学于处寂,又W受学于无相4445。不过无相入身时间较晚,道一可能 并没有机会见到他39324647.冲本克己甚至认为马祖在成都继承了无相的禅法,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成都可称为 中国禅宗的摇篮48。其实不管道一是不是无相的弟子,他

27、与巴蜀禅宗的联系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匕遒 一与无住具有共同的宗源。道一之后谈及茶的是庐山智常与南泉普愿:师(智常)尝与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别,加茶次,雨泉问日:从前与师兄商量语句,彼此,此后或有人问, 毕竟事作么生?师云:遮一床地大好卓庵。泉云:卓庵且置,毕竟事作么生。”师乃打却茶钛便起。泉云:师兄吃茶 了,普愿未曾吃茶。”师云:“作遮个语话,滴水也销不得。”师铲草次,有讲僧来叁,忽有一蛇过,师以锄断之。僧 云:“久响归宗元末是个粗行沙门。师云:坐主归茶堂内吃茶去。”35256a智常是马祖道一的弟子,驻锡于庐山归宗寺,文中的南泉普愿也是马祖道一的弟子。第一那么公案中雨泉普愿以吃 茶回

28、答智常的话头,第二那么中智常以“茶堂内吃茶去”作为对讲信评语的回应,这是“吃茶去”首次在禅宗公案中出现。之后,“吃茶去”又出千处做之口:虔州处微禅师。僧问:三乘十二分教体理得妙,与祖师意为同为别?师云:恁么即须向六句,外鉴不得随他声 色转。僧曰:如何是六句.”师曰:“语底厥底,不语不默,总是总不是,汝合作么生?僧无对.师问仰山:.汝名什么? 封日:慧寂。师曰:“那个是慧?那个是寂? ”曰:只在目前。师曰:犹有前后在。寂日:前后且置,和尚见什么? ” 师日:“吃茶去。”口5269a处微承自西堂智藏,而西堂智藏那么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智藏俗姓廖,虔化人,八岁时便从道一学习38223。上那么 公案中问

29、处做问题的仰山慧寂俗姓叶,貂州人,府从济山灵佑38290-291,而洗山灵佑与处做一样,也是马祖道一的再 传弟子。吃茶去一语是在赵州从论口中大放异彩的,因此后世禅林有赵州茶之称,祖堂集我:师(从读)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苦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 到。师云:吃茶去!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致;曾到,为什么敖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 应喏。师云:“吃茶去! 49从没年少落发,后到池州师从南泉普愿,年至八十,移锡于赵州观音院3825850。换言之,从诒是遒一的再传 弟子。因此,他的“吃茶去”之说与道一、智常、普愿一脉相承,与处微的“吃茶去”同根

30、同源、互为表里。叶栉注意到赵州 不是产茶区,她据云居山新志,认为从论皆游历于云居山,因此提出从谤.吃茶去”的源头在云居山51。然而她未注 意从途与马祖禅系的直接渊源,从读的禅茶思想当来源于普愿等洪州宗眷师。马祖一系以“吃茶去”回答各种问题的禅师还有资福贞逐:吉州资福贞遽禅师。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何意旨便欲去?师作圆相示之。问:“如何是古人歌? .师作圆相示之。 问:如何是最初一句? ”师日:“未具世界时,阉梨亦在此。”问:百丈卷席意如何? 1师良久。问:“古人道前三三后三三 意如何? 师曰:汝名什么? B: 某甲。师日:吃茶去。35302a贞邃师从仰山慧寂,是马祖道一的三传弟子,由此可见马祖一

31、系对吃茶去”的偏爱。马祖的另一位著名弟子百丈怀 海虽然未见借茶谈禅的公案,但是他在禅门茶礼的形成过程中影响巨大。怀海俗姓王,福州长乐县人,落发于西山慧照,后到洪州师从马祖38236-23652。为适应当时禅宗的开展形势, 怀海创立惮门规式,对禅修活动中的各项事宜做出细致规定,指导禅僧日常修行。禅门规式早已佚失,宋高 僧传G景德传灯录等文献中保存有怀海禅门规式的局部内容,只是这些新简残文没有关于茶的文字。然而禅 门规式影响深远,“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3823653)后世禅 门清规基本是从怀海首创的禅门规式开展而来。禅门众多清规中,茶礼占有重要地位

32、54-57)。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说怀海的禅门规式奠定了后世禅门茶礼的基础。除了马祖一系禅师,其他派系也有很多禅师常讲“吃茶去,其中以洞山良价较早,祖堂集记载:有一僧到参。师见异.起来受礼了,问:从何方而来?对日:从西天来。师曰:什摩时离西天? ”曰:“斋后离。” 师曰:大迟生!对日:“迤通游山玩水耒。师日:即今作厚生? ”其僧进前,叉手而立。师乃祗揖云:“吃茶去! ”49304洞山良价通常被认为属于青原行思一派,其实他并非只与行思一派有联系,他和马祖一系也渊源颇深。良价俗姓 俞,会稽诸暨人,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续迫云岩,疑满顿寝,最后驻锡于洪州商安县。成通十年(869),良价去 世,春

33、秋六十三3司280。所以良价说“吃茶去”时,当在马祖及其弟子之后。祖堂生中也保存下一那么雨泉与良价的公 案:南泉因归宗斋,垂语云:今日为归宗设斋,归宗还来也无?“众无对。师(良价)出来,礼拜云:“请师征起。南 泉便师对曰:“待有伴那么来。南泉跳下来,抚背云:“虽是后生,敢有睡啄之分。师曰:“莫压良为贱。因此名播天 下,呼为作家也。后参云岩,尽领玄旨。止大中末间,住于新丰山,大弘禅要。49)296艮价转益多师,曾受业于马祖弟子普愿之门,想必受益匪浅,而且他的大半生涯都在洪州弘法,而洪州正是马祖 洪州宗祖庭之所在,可以想见马祖一系对良价的影响。此外,祖堂集3景德传灯录3称良价制法云岩昙展,而云岩

34、昙展又曾游于百丈怀海门下,二十年为侍者,职同庆喜,法必我闻,身假设中涓,心居散位。38257此又是良价与洪州 宗之间的一段渊源1。良价的众多弟子中,天童山咸启也曾以1吃茶去答耒僧之向35339a。育原行思禅系中,习于说“吃茶去”的禅师不在少数,继良价之后便是行思下五世的雪峰义存,祖堂集载:问:“古人道:路透达道人,英将语默对。未审将什摩对? ”师云:1吃茶去! ”49348除此之外,景德传灯录中还记载了义存的另一句“吃茶去”:师问慧全:汝得入处作么生? 全日:共和尚商量了。师曰:什么处商量?日:什么处去来?师曰:1汝得入 处又作么生? ”全无对,师打之。全坦问:平洋浅草,盘鹿成群,如何射得麋中

35、主? ”师唉全里,坦应诺,师白:吃茶 去。”35327c义存俗姓曾,唐长庆二年(822)生于泉州南安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去世。义存十二岁时曾随侍莆田玉润寺 庆玄律师左右,十七岁落发后到芙蕾山札谒恒照,唐宣宗时又北游吴、楚、梁、宋等地。在武陵时,义存随德山宣鉴研 习禅法,宣鉴评说道:“斯无阶也,吾得之矣。”或通六年(865),义存返回芙蓉山定居修行38286-288.义存与上述 诸僧的问答当发生在他返回芙蓉山之后,时代巳经晚于马祖及其弟子讲论.吃茶去了。另外,义存虽然大局部时间活动 于江南一带,但他的老师德山宣鉴却是眉人38275。虽然现存直鉴语录中没有吃茶去,我们也很难说宜鉴和义存没有

36、受到蜀地及蜀僧禅茶思想的影响1。随节禅茶思想逐渐传播开展,开枝敞叶,以茶论禅的僧人越来越多,如长庆慧棱、永福超证、保福从展等,其中 尤须称道者是北宋末年的圆悟克勤禅师。克勤经常提及“赵州茶”公案.比方:赵州吃茶去,秘魔岩擎扭,窗蜂推球,禾山打鼓,俱肽一指,归宗拽石,玄 沙未初,德山棒,临济喝,并是透顶透底。58这是时赵州从诒祥茶思想的继承,另外,克勤还经常以1遇茶吃茶,遇饭 吃饭”和“遇饭吃但不知是饭,遇茶吃茶不知是茶耒开择僧众58750b, 755a。克勤的主要弟子有大慧宗杲和虎丘绍隆, 而日本临济宗各派的大本山都属于虎丘绍隆法系,因此,克勤对日本禅宗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人物2。有趣的是,克勤

37、也是蜀人。克勤俗姓骆,彭州崇宁县人,先在妙寂院出家,后到成都师从文照,又从圆明院敏行 学习楞严经。经真觉寺胜禅师点化,克勤方出蜀游历,寻师访道。崇宁年间(11021106),克勤返回蜀地,先 住于成都六祖院,后移锡昭觉寺,弘法八年。此后,克勤再次出痫传法,至建炎初(11271130)返回,驻锡昭觉寺 直至绍兴五年(1135)去世59。克勒的事迹又是禅茶文化与巴舞的一段渊源。小结通过对传世禅宗典籍的杭理,我们发现马祖道一最早在禅门公案中谈及饮茶,但是道一的言行毕竟过于简略,不 能和敦煌出土早期禅宗史书历代法宝记中明确以茶芽为信物的传法活动相比。然而无住和马祖宗源相近,在无住、 马祖之后的一段时间

38、里,“吃茶去”主要流行于马祖的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之间,其中百丈怀海又对禅门茶礼影响深 远。至于洞山良价、天童山成启等禅师,他们虽然在现有谙系中不属于马祖门下,但是也与马祖系禅师存在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字峰义存虽然与马祖禅系联系不多,但是他的老师德山宣鉴却是曷人。最后,降及北宋末年,又有对日本茶道 影响颇大的巴蜀禅师圆悟克勤。从这些大力倡导禅茶思想僧人的履历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交点巴蜀。马祖道一、圆悟克勤都是巴蜀本 地人,并曾在蜀地弘法多年,无住入蜀后便再也没有离开。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巴蜀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和饮茶之风 的起源地,也就是说,中国其他地区的饮茶之风均与巴蜀息息相关。因此,巴

39、蜀地区自然成为禅茶文化的发源之地,经 过无住、马祖、克勤等蜀僧的弘扬而流布全国.远届东策,0参考文献:柳田圣山.初期(D禅史(口)M.东京:筑摩书房,1976: 171.2)John R. McRae, Seeing through Zen: Encounter,Transformation and Genealogy in Chinese Chan Buddh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74-100.王褒.他约M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 467.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821.

40、5郝懿行,携.王其和,等,点校.尔雅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7: 790.常瑜,著.刘就,校注.华阳国志新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8.7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4-45.网方健.战国以前无茶考同.中国农史,1998 (2) : 6-8.9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210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611-5612.11陆羽,撰.沈冬梅,校注.茶经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1: 123.12贾大泉.唐和五代时期四川的茶叶天府新论,1987 ( 4) : 56-61.13杜文玉.唐五

41、代时期茶叶产区分布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 : 78-87.14严世伟.山林与僧侣从无相和无住的头陀行看巴蜀的佛教地理(C)叶炜.唐研究:第26卷.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21: 31-36, 41-43, 48-49.15李肇,撰.聂清风,校注.唐国史补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1: 285.16李吉甫,报.贺次君,点校.元和梆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04.17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23.18王设,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91.19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

4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44.20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 824, 665.21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73.22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494.23郁贤皓,唐剌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988.2用唐耕耦,张秉伦.唐代茶业JJ.社会科学战线,1979 (4) : 159.25贾大泉.宋代四川地区的茶叶和茶及J.历史研究,1980 (4) : 109-124.26方健.唐宋茶产量和产地考5.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 (2) : 71-85.27黄庭坚,撰.任渊,等,注.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17.28陆离.唐宋与吐蕃间的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