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现状及建议_第1页
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现状及建议_第2页
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现状及建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校民俗文他育现状及建议学校调查统计表学校编号区域性质S1官渡区公办S2经开区公办S3盘龙区公办S4西山区民办S5盘龙区公办S6五华区公办S7官渡区民办S8官渡区民办S9呈贡区公办S10西山区公办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认为:民俗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 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民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已成为常态, 关于民俗文化的教材教法、德育美育、校本研发等研究也异彩纷呈。本研究在此背景下致力于探讨学校民俗文化教育发 展状况,并提出建议。一、研究过程与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昆明市主城六区10所小学进行民俗文化教育

2、情况调查,并对学校进行S1S10编码(见学校调 查统计表),内容涉及学校引入民俗文化资源及课程情况、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呈现形式、学校教授民俗文化课 的人员构成、学校民俗文化教育面向的对象、学校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制度或措施等方面,并随机抽取各个学校教师进 行深度访谈,了解教师对学校所在地民俗文化资源的认识开掘使用情况。学校调查统计表二、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引入的民俗课程涉及手工、表演、绘制、体验、活动等多种类型,异彩纷呈。但学校民俗文 化的教育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民俗文化资源的实践存在碎片化、形式化、外在化的问题。“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民俗文化 要素表达学校特色,

3、但更多局限于形式或活动的丰富。”仅限于热闹的外在形式。.学校民俗文化教育教师多为本校教师,专业性不强。“民俗教育中实际拥有和使用的知识多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基于教师的个人角色、个体经验和个性特征而 积累起来的。”在调查中发现,只有S5、S7、S10三所学校有专门的民俗文化课程教师,但是教授的课程并不多,其余 7所学校,基本都是由校内的音体美、班主任等科任教师兼任民俗文化课。在访谈中发现除个别教师会一些民俗技艺外, 大局部都只是了解一点儿皮毛。“目前的民俗教师多为兼职角色,但无论兼职还是专职,都应具备民俗教师的相关专业 素质,如此方能胜任民俗教师角色。”教师为完成学校任务也只是带着学生仿照

4、图片或视频简单制作一些小东西,根本谈 不上专业化与体系化。.学校民俗教育对象及范围窄化。现行学校民俗教育存在于多数人之外,局部课程的开设成为个人的学艺场,不涉及学生全体且结果多以表演形式 呈现,更像民俗展演的才艺秀和舞台剧。S1、S2学校对于滇剧、舞龙舞狮、花灯、滇派风筝等要求较高的由非遗老师 挑选专门学生来收费教学,时间灵活但次数不多。除了被挑选学习的少局部同学,其他同学对这类引入的民俗并不了解; 其次,学校民俗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是师生全体,只有S1学校有针对教师的葫芦丝课程。非民俗教育教师排除在民 俗教育之外,使得民俗教育只是民俗教育者的事,范围窄化,责任淡化,没有形成共同民俗文化认同感

5、。.本地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与学校民俗教育的融合度不高,没有形成体系。“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文化元素,还包括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访谈时发现大局部教 师认为本地民俗文化教育资源丰富,但局部学校引入的民俗文化照搬其他省市或地区的经验,仅仅把“吹拉弹唱”等置入 即可。S5学校老师表示:所在社区位于老昆明市中心,老昆明文化相对丰富,状元楼祈福,真庆观,尚义花街这些民 俗文化并没有很好融入学校校本课程或校园文化里。S6学校老师说:就算是云南的民俗文化,实际上也没有全部容纳 在课程里,而且不成系统,没有固定的教材。许多学校的剪纸艺术,没有把云南特有的剪纸文化融入进去。舞龙舞狮只 是随大

6、流,使得学生所了解的民俗只存在于程或教学之中,在生活中从未见过或听过,与现实相距甚远,极少起到润 化作用。.学校民俗文化创意产品萌芽,但囿于校园,传播范围狭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呈现萌芽趋势,S1、S2、S4、S9学校利用扎染制作舞台演出服、班服、围 巾、包等。S5学校利用昆明老童谣创作课间操。S6学校把民俗文化融入校服设计。S7学校把身着民族服的卡通娃娃 印在衬衣、背包、水杯、书签、笔记本上,作为文创产品进行义卖。S8学校通过对民族纹样及服装上的装饰布局的了 解,购买并进行自己服装纹样的设计,利用收集到的纹样在团扇、折扇、纸伞上绘制纹样,形成创意作品,结合纹样并 利用现代审美为

7、生活小物增光添彩等。可见在民俗文化传播过程中,学生已不再满足于课堂讲授和模仿操作,也不满足 于远离自己生活的民俗文化传承方式,而更愿意积极探索和开发生活化、个性化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但是民俗文化创 意产品只囿于校园,许多优秀的创意没有走出校园,在更为广阔的社区传播。.民俗文化以讲授+制作的体验性教学为主,民俗文化教育处于浅层传递水平。“当下,学校民俗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现状也凸显出一些缺乏,表现为抽象的思想理论教育、简单的行为规范教育 和平庸的说教训导教育等,使得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主导型过强、注重书本与说教,教育活动学生实际参与度不高,主 体体验性较差等。”许多有关民俗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流于书面

8、,教师讲授后带着学生简单模仿制作,作品精细度缺乏, 以体验性为主,学生在离开课堂后迅速遗忘。在调查中发现,S1、S2、S4、S9、S10学校都是以课程讲授民俗文化知 识为主,并在课堂上动手制作一些东西。其他学校涉及一些活动内容,但也仅限于热闹的外在形式。.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缺乏相关制度规范,处于松散状态。制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只有S8学校每月检查班级民俗特色文化建设,并将此作为加分考核 项;其他学校都没有相关的制度或措施,只是作为兴趣班开设,由校内外老师安排,在节日或学期末有成品展示的反应。 S3学校都是音体美老师给孩子进行展示教学,没有课程规范性的东西;S6学校由各校区的科学

9、老师自行设计和开展,也 没有太多的监督。由此可见,学校民俗文化教育处于松散状态,缺乏制度规范和监督指导。三、对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培养与选拔专业的民俗教师队伍,进行全体性民俗文化教育。“民俗文化要传承开展,既要延承民俗文化的文脉,也要关注作为民俗文化载体的人脉”教师具有专业性,民俗 文化教师也应具有专业性,这就要求民俗教师个体实现专业化,“民俗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民俗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 泉,是民俗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它的指向是专家型民俗教师和教育家型民俗教师,而非“业余”民俗教师。“民俗教育 是全员参与真正普及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民俗教育追求的是民众全面开展的图景,而非个体全面开展

10、的特性。”民俗文 化不是由个体形成的,民俗文化来源于群众,这就要求民俗教育要面向群众。“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的未来贡献心智和汗 水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熟悉传统,分析传统,变革传统,而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正是培育这种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的 最好课堂。”因此,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整理区域内特色民俗文化,致力于系统开发并开设专门课程进行专题式介绍。云南地处西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文化交融,精彩纷呈,别具特色。民族 文字、曲艺、节日、饮食、服饰、风情名城古镇等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巧妙挖掘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找准民 俗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封接点和共振点,

11、结合教学环节有机整合民俗文化,这是民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关键。”学校现有 的葫芦丝、扎染、滇派风筝制作、花灯、民族歌舞、手工制作民族建筑、民族乐器、民族小装饰品、民族团结、瓦猫设 计、民族纹样等这些课程充分表达着本土特色,特别有代表性,但大局部民俗课程形式泛化,这就需要地方组建专门人 才带头筛选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资源,并进行引入校园的可行性分析,以系统、逻辑的方式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积极开发学校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学校民俗文化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我们了解民俗文化的过去和现在,而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那么以过去和现在为 土壤,以不断涌现的思维活力为养料,指向未来,开辟出新的“文化空间”。“在民俗文化传承中,不仅需要培养直接的技 艺传承者和间接的文化参与者,也需要拓展新的文化空间来实践民俗文化。”单纯的知识传授给人以疲惫感,民俗文化 创意产品的动手操作大大调动了创造者的积极性,人们更乐意了解、研究、寻找、融合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学校应抓 住契机,积极鼓励师生参与开发学校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制定相关制度,使民俗文化教育规范化。制度是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有力保障,学校应积极探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