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_第1页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_第2页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_第3页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_第4页
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作者:日期:钱塘江北岸海塘的文化价值钱塘江北岸海塘是世界上修筑最早,工程最大的海塘之一,对于 人类社会来说,它既是物质的橐一块块整齐的条石,手挽着手, 肩并着肩,昂首挺胸地屹立在钱塘江北岸,默默无言地经受着千 千万万次江潮的冲击,又是精神的橐海塘身上的斑斑伤痕,记载 着钱塘江北岸(海宁)劳动人民抗御潮患的英勇斗争历史,凝聚 着海宁人民与潮患奋斗的智慧结晶,传承着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 文化遗产。因此,钱塘江北岸的海塘极富文化价值。一、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钱塘江北岸海塘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 具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

2、的历史缩影。历史是连续的,是不容割裂的,而历史每 每包容着时代精神。海塘作为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历史缩影,它包容着海宁各个时代的人们 与江潮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海塘是有形的,人们肉眼可以看得到的,而海宁人民与江潮 的精神是无形的,人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够体会。正是这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精神相 融合,才构成了文化,具有了价值。因此,今天我们赞美海塘,不仅仅是因为它雄伟壮观, 坚固不摧,它用自己的身躯捍卫着杭嘉湖平原几千万亩良田和数百万劳动人民的甜蜜生活, 而更重要的是在钱塘江北岸60公里海塘的分分寸寸中都凝结渗透着海宁人民的心血汗水和 奋斗精神。“唐开元元年,重筑盐官捍海塘堤”。“宋宣和四年,

3、海溢。十一月,降铁符十道以镇之。”“嘉定十二年,盐官海决。下浙西诸司条具筑捺之策。十五年,命浙西提举刘于盐官 县治南北各筑士塘捍咸潮。“元泰定四年,兴修盐官州咸塘。四月,命都水少监张仲仁治海,下石囤本柜。”“明洪武十四年六月,筑浙西海塘成。”“永乐九年,发军民修筑海塘。”“清康熙三年八月初三日飓风三日夜,海啸冲溃海塘二千三百八余尺。总督赵延臣,巡 按朱昌祚疏清发帑修筑。委兵巡道熊光裕督修,至次年九月塘成,并尖山石堤五十余丈。”“乾隆元年八月,石塘等工告竣。计仁宁两邑治塘土墩共长一万三千九百九丈,修坦水 共长八千四百九丈八尺,择修砌石塘共长一千十二丈三尺五寸“乾隆四十八年七月,老盐 仓旧有柴塘四

4、千二百余丈全部添建石塘告竣,其砌筑坚整。”乾隆年间,海宁石塘的联贯工程已告完成。1953年春,翁家埠至老盐仓海塘险象环生,其中遐还字号石塘坍毁60米,海宁民众立 即进行抢修加固,第二年制止了险情。1956年8月,受强台风影响,钱塘江大潮冲坍九里桥一带石塘5处,长数十米,石塘 头石塘被巨浪掀失条石三四层,长约800米,经人民群众奋力抢修,于次年修得。二、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智慧结晶钱塘江海塘之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具 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智慧结晶。所谓智慧,乃人们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 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固然不属精神范畴,但它也是

5、一种无形的东西。事情往往会 这样:大凡人们在用智慧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海塘是我们的先辈 留给世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物质财富。与江潮的斗志则是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两笔 财富之间的桥梁就是智慧。不难设想,我们的前辈如果只有抗御潮患的奋斗精神,而没有智 慧,那么建筑海塘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海塘是海宁人民的智慧结 晶,而这种智慧的结晶,也可以说是文化的沉淀。正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之花,才结出了 “海塘”这丰硕之果。从土堤到石囤木柜塘。金元以前,盐官的海塘只是土堤。由于土塘的牢固度不够,经受不 住日复一日江潮的冲击,屡作屡坍,邑城几有不存之势。我们聪明的先

6、辈就在元时创筑石囤 木柜塘,它以栅作络实以砖瓦石填塞沟港以防涌入,如是沙涨塘身渐固。这种石囤木柜塘较 土堤牢固度增强了不少。变石囤木柜塘为鱼鳞石塘。石囤木柜塘由于互相不牵制,经受江潮冲击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还是时常要被潮水冲坍。于是,人们就想到了修筑石塘。康熙年间,以块石垒叠的五十丈尖 山石塘乃是海宁石塘之始。雍正二年七月十八日,钱塘江风潮大作,海宁境内的土塘柴塘石 囤木柜塘尽决,唯尖山大石塘巍然独存。依照此法,乾隆二年初七日开始修筑鱼鳞石塘。乾 降四十八年,老盐仓一带塘堤坍塌,添建鱼鳞石塘。开工后,由于这一带沙性活,难以钉桩, 仿有已钉复起之患。这时,有一老兵建议用木竹探试,俟抨定沙窝再下桩

7、,梅花桩要五大攒 作一处同时齐下,方能坚实不致使已钉的桩复起。如其法试之,果然有成效。抛作丁字坝。钱塘江北岸海塘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塘基过高。以翁家埠至老盐仓一带 海塘为例,塘脚普通刷深,塘基一般在吴淞零点3.5米左右,塘外又无护坦,因此全长9 公里的海塘内均出现险情。解放后,群策群力,人民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全线抛石36.2 万立方米,砼0.9万立方米,以护塘脚,同时修筑19条护塘丁字坝,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举一反三,其它地段的海塘一并仿效之,有力的保证了钱塘江北岸海塘的完好无损,制止了 江潮淫威,对保障海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三、海塘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

8、文化遗产钱塘江北岸海塘所以极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 具体表现在于它是海宁人民抗御潮患的文化遗产。钱塘江北岸海塘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 筑工程,它与长城齐名,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建筑之一。它留给世人的乃是极为珍贵物质和精 神财富。鱼鳞石塘。鱼鳞石塘在我国、乃至世界海塘建筑史是一种世无前例的创造。鱼鳞石塘的建 筑十分精巧,塘基用5米多长的粗木料打成“排桩”、“马牙桩”、“梅花桩”等不同类型 的桩。塘底宽4米,顶宽1.4米,垒石18层至23层不等,均用上千斤重条石丁层上迭。其 时因为还没有发明水泥,因此每块条石之间,用糯米浆拌石灰砌连,再用铁铜扣榫。钱江大 潮的能量惊人

9、,但在鱼鳞石塘面前不得不低头服输。巍峨的鱼鳞石塘蜿延伸展,宛如一道江 滨长城,它虽无言,却铭刻着历代劳动人民为之付出的代价。海塘志书。海塘志书,是钱塘江海塘的历史的记录。笔者所见,有两浙海塘通志和新 塘志两种。两书凡海塘记载详实,内容丰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新海塘志为 例,凡清朝修筑海塘都有详细的记录。更有价值的是,此书对鱼鳞石塘不仅载有修筑之工艺:“鱼鳞大石塘顶宽四尺五寸,一层宽一丈二尺,高一丈七尺。用丁顶间砌,参差不缝,底外 口钉马牙柱二路,中心又钉排桩一路,及后一路四路用桩,共八十根,又间钉梅花桩七十根 二,共钉桩二百五十根。砌高十七层,内除去底面共二层,不留收分,外自第二层直至十

10、六 层每层外留收分各四寸,内留各一寸。自十层及十二层十四层十六层上扣砌生铁锭二个,熟 铁铜二个,又盖面一层,前后砌生铁锭二个共十六个”,而且还有21幅图案附以说明,如 “右一层底宽一丈二尺用丁石一丈砌于底桩之上”。诗词碑文。一部海塘史,实际上就是劳动人民向江潮作斗争的历史。钱塘江海塘历经沧桑, 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吟唱歌颂,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清代诗人查慎行海塘叹 诗云:“沙崩岸塌风驾潮,潮头势与城争高,愚公移山或可障,精卫填石诚徒劳。”面对江 潮,查慎行感叹万分:只有持续不断地修筑海塘,才能抗御潮患,少量补修则无济于事。任 凭钱江潮“马驱怒挟雷雨遒”,清诗人应时良是一腔豪修,岂能砥柱

11、镇中流。浪随鲸背高低 落,工集鱼鳞上下同。”近代训诂学家朱起凤对于鱼鳞石塘的丰功伟绩更是赞叹不已。清代 女词人蒋英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描绘了石塘捍海的清新太平世界:“蜃气浮空,霓光映 彩,石塘捍海迢遥。”说及海塘的诗词碑文,不能不提及清高宗乾隆。史载乾隆六次南巡,四幸海宁,都以钱 塘江海塘的塘务有关。在海宁,乾隆撰写了阅海塘记、尖山观音庙碑文、尖山坝 工告竣碑文、视塔山志事碑文、南巡记等碑文。作为一代君王,乾隆对于修筑石 塘之事十分重视,他曾圣谕:“浙江建筑石塘,所保卫民生,关系甚重。”四幸海宁,乾隆 写下了数十首有关海塘的诗,如“西塘尚有沙涂护,既至东塘沙总无,石不能为柴欲朽,防 秋要计可徐图。”(塘上四道)“如杭第一要,筹奠海塘澜。”(陈氏安澜园即事杂 咏四道)“鱼鳞诚赖此重堤,堤里人家屋脊齐。”(塘上三道)“依旧潮头逼近塘, 贴谋昔日计深良”(阅海塘再叠旧韵)。且不管这些诗的成就如何,作为清高宗皇帝, 乾隆能这样巡视乡间,关心民生,躬身笔耕,写作了这么多海塘诗,实乃难能可贵。就是舍 其帝王身份,这些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