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捕食性天敌昆虫-84_第1页
4、第四章-捕食性天敌昆虫-84_第2页
4、第四章-捕食性天敌昆虫-84_第3页
4、第四章-捕食性天敌昆虫-84_第4页
4、第四章-捕食性天敌昆虫-8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捕食性天敌昆虫目 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蜻蜓目第三节 捕食性半翅目第四节 脉翅目第五节 捕食性鞘翅目第六节 捕食性双翅目第七节 捕食性膜翅目第一节 概述捕食性昆虫是捕食其他昆虫或动物作为食物的昆虫。按照捕食对象分为:多食性单食性寡食性捕食范围广,捕食对象包括不同目的昆虫。捕食范围较窄,捕食生活习性相似或相近的昆虫。只捕食一种昆虫或同属中的几个近缘种。蜻蜓,体中到大型,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端翅痣,腹部细长。全世界已知5000余种,中国约350多种。 第二节 蜻蜓目复 眼 由成千上万个六边形的小眼紧密排列组成,每个小眼能独立成像。 蜻蜓的小眼可达28000左右,而且构造奇特:

2、上部分看远处,下部分看近处,在捕捉食物时,能得心应手,百发百中。 豆娘和蜻蜓的区别 豆娘 蜻蜓两复眼之间分开距离较大 复眼相连或小距离分开腹部纤细,呈圆棍状 腹部粗而扁平前后翅形状大小相似 前后翅形状大小差异较大休息时翅平展与身体两侧 休息时直立于背上复眼间的距离豆 娘蜻 蜓豆娘和蜻蜓的区别腹部、休息时的翅豆娘蜻蜓豆娘和蜻蜓的区别翅 膀蜻蜓是飞行能力最好的昆虫,飞行速度较快。飞行时,前后翅振动频率不同,可悬停在空中。翅端有翅痣,用于防止共振而引起的翅膀折伤。(仿生学:飞机机翼应用此原理)口器与食性蜻蜓的口器(嘴巴)为咀嚼式,能在飞行中捕获食物。蜻蜓的一生卵稚虫(若虫)成虫卵稚虫成虫蜻蜓的卵是产

3、于水中的。稚虫水虿(chi)在水里生活。肉食性,以水中的小动物为食。蜻蜓的幼虫特別爱吃蚊子的幼虫,一只蜻蜓幼虫一年能吃掉 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蜻蜓幼虫还会十分有效地保卫自己。 成 虫 成虫在水面上羽化,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交尾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握住雌虫。然后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末端贴到雄虫的身体上,进行交尾。产卵蜻蜓在飞行中将卵产于水中。“蜻蜓点水”指的是蜻蜓在飞行时将卵产于水中。常见种类蜻蜓豆娘1.猎蝽科Reduviidae体壁坚硬,常有鲜艳的色斑。头部常在眼后变细如颈状。触角4节,喙3节,粗短而弯曲,不能平贴于身体腹面,端部尖锐 。膜片常有两个大翅室

4、,许多种类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第三节 捕食性半翅目 猎蝽科昆虫绝大部分为捕食性,以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幼虫等体软而行动不甚活泼的昆虫为多,但亦有捕食体壁坚硬的昆虫(如象甲成虫、蚁类等)和攻击力强的蜂类等。受惊扰时亦可刺人,引起激烈疼痛。 2蝽科Pentatomidae触角多5节,具单眼,喙4节,前胸背板常为六角形。小盾片发达,三角形或舌状,膜翅一般有5条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发出。其中益蝽亚科中大部分是捕食性的,河北最常见的是蠋(zhu2)敌。生活在林木中,取食鳞翅目幼虫,如粘虫、榆叶甲、叶蜂,1龄有群集性,吸食植物汁液,2龄开始为肉食性,与斑须蝽很相似。斑须蝽蠋敌特征蠋敌斑须蝽喙粗壮,基节可活动细

5、长,基节不能动触角颜色黄红色,3,4节黑色每节端部黑色,基部白色体表无细毛密被细毛前胸背板前侧缘小盾片末端颜色淡褐色黄白色生境林地大田蠋敌和斑须蝽的区别7.花蝽科Anthocoridae前翅具楔片,具单眼,跗节3节的小型陆生蝽类昆虫。通称为花蝽。全世界已知500余种,中国已知70余种。是一类分布广泛,比较常见,有较好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小花蝽小花蝽的翅(一)形态特征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多节,复眼发达。两对翅大小、形状和翅脉均相似,翅膜质透明,有许多纵脉和横脉,多分支,翅脉呈网状,翅脉在翅缘2分叉。无尾须。包括草蛉,蚁蛉,螳蛉,蝶蛉,褐蛉等。溪蛉第四节 脉翅目(二)生物学特征完全变态;卵

6、为长卵形,草蛉科有丝质长柄;幼虫蛃型,捕吸式口器。成幼虫均为捕食性,是重要的天敌。草蛉科 体翅多为草绿色,复眼金绿色,触角丝状,Rs脉不分叉。幼虫蛃型,胸部和腹部两侧长有毛瘤,口器捕吸式,幼虫称为“蚜狮”。成虫寻找猎物草蛉的成虫在捕食蚜虫(下图为多斑草蛉捕食蚜虫的情况)草蛉的卵幼虫捕食鳞翅目幼虫草蛉成虫左:草蛉成虫在植物花上寻找昆虫右:草蛉成虫在林木上寻找昆虫捕食蚜虫头斑前缘横脉颜色阶脉黄色纵带幼虫头斑大草蛉2-7黑色中间黑两边绿胸部背面黄色纵带1条“品”字型中华草蛉4近Sc为黑色,其他为绿色黑胸腹2条纵带倒“八”字型叶色草蛉9近Sc为黑色,其他为绿色绿色无丽草蛉9黑绿色无四种草蛉的形态区别前

7、缘脉与亚前缘脉之间的横脉头斑前缘横脉颜色阶脉黄色纵带幼虫头斑大草蛉2-7黑色中间黑两边绿胸部背面黄色纵带1条“品”字型中华草蛉4近Sc为黑色,其他为绿色黑胸腹2条纵带倒“八”字型叶色草蛉9近Sc为黑色,其他为绿色绿色无丽草蛉9黑绿色无四种草蛉的形态区别1.虎甲科Cicindelidae头下口式;头比前胸宽;触角位于着生于额区;触角间距上唇宽;下颚内颚叶有能动的钩 (一)肉食亚目Adephaga第五节 捕食性鞘翅目骆驼虫是虎甲科昆虫幼虫的俗称。 骆驼虫的头大,胸部驼起,腹部弯曲,外形像骆驼,第五腹节背面隆起,并长有逆钩一对。 头前口式;头比前胸窄;触角位于着生于颊区;触角间距上唇宽;下颚无能动的

8、钩。2.步甲科 Carabidae头宽与前胸宽的比较 头式 触角着生位置 唇基宽度与两触角间距比较 内颚叶构造 虎甲科头比前胸宽 下口式 着生于额区 唇基宽于两触角间距 有能动的钩 步甲科头比前胸窄 前口式 着生于颊区 唇基窄于两触角间距 无能动的钩 虎甲科和步甲科的对比虎甲步甲体卵圆形,背面弧形或半球形隆起;多为红、褐、黄、黑等色,具斑点;头一般潜入前胸背板下,鞘翅边缘有显著缘折;下颚须末节呈斧状;足跗节为隐节;多为捕食性;是蚜虫、介壳虫、螨类的天敌。3. 瓢甲科Coccinellidae瓢虫的体型瓢型长足型突肩型前胸背板基部最宽,从背面看为圆形,横切面为半圆形。从背面看接近于圆形,横切面接

9、近帽盔形。从背面看接近长圆形,横切面为薄片。植食性的肉食性的瓢虫的幼虫 瓢虫的卵瓢虫的蛹瓢虫的成虫瓢虫雄雌的区别:看腹板,腹板后缘向后弯曲为雌性;腹板后缘平直为雄性。雌雄异色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异色瓢虫体卵圆形。色泽和斑纹变异甚大,大致可分为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鞘翅在7/8处有1条显著横脊,是鉴定该种的重要特征。捕食同翅目的蚜虫和木虱等昆虫。它体长5.48mm,宽3.85.2mm。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浙江、福建等地。 异色瓢虫称得上是一种“超级杀手”,它能捕食多种蚜虫、蚧虫、木虱、蛾类的卵及小幼虫等,此外它还能捕食其它瓢虫。 我国曾用异色瓢虫防治松树的大害虫日本松

10、干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异色瓢虫异色瓢虫各虫态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小麦、豇豆、白菜、玉米、高梁。(2)七星瓢虫分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等地,另记载于蒙古、朝鲜、日本、原苏联、印度及欧洲地区。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2-6.5mm,宽4-5.6mm。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

11、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捕食情况 :七星瓢虫取食量大小与气温和猎物密度有关。以捕食蚜虫为例,在猎物密度较低时,捕食量随密度上升而呈指数增长;在密度较高时,捕食量则接近极限水平。气温高的条件下,影响七星瓢虫和猎物的活动能力,捕食率提高。据统计,七星瓢虫对烟蚜的平均日取食量为:1龄10.7头,2龄33.7头,3龄60.5头,4 龄124.5头,成虫130.8头。七星瓢虫近80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万头蚜虫。 毒性 七星瓢虫对人、畜和天敌动物无毒无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

12、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而仓皇退却、逃走。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 (3)龟纹瓢虫外观特征: 体长3.44.5mm。外观变化极大;标准型翅鞘上的黑色斑呈龟纹状;无纹型翅鞘除接缝处有黑线外,全为单纯橙色;另外尚有四黑斑型、前二黑斑型、等不同的变化。 生态习性: 除了冬季外均可发现成虫,但在早春特别多。会捕食蚜虫、叶蝉、飞虱等。是益虫。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宁夏,北京,河

13、北,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江苏,上海,浙江,湖南,四川,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日本,俄罗斯,朝鲜,越南,不丹,印度。 常见种类,也是与大众甲壳虫车最像的瓢虫。斑纹多变 (十多种),有时鞘翅全黑或无黑纹。常见于农田杂草,以及果园树丛,捕食多种蚜虫。它耐高温,7月下旬后受高温和蚜虫凋落的影响,其他瓢虫数量骤降,而龟纹瓢虫因耐高温,喜高湿,在棉花、芋头、豆类等作物田数量占绝对优势 (90%以上)。在棉田7、8月以捕食伏蚜、棉铃虫和其他害虫的卵及低龄幼若虫。7-9月也是果园内的重要天敌,在苹果园取食蚜虫、叶蝉、飞虱等害虫。(3)澳洲瓢虫雌虫体长约4毫米,宽约2.5毫米。体朱红色,被黄

14、绒毛,黑色和红色相间。头部黑色,复眼黑褐色,触角黄色。鞘翅肩角处有一肾形黑斑,翅中央和接近前缘中部,各有一黑斑相连,两翅相并,构成方形黑斑,后翅灰黑色。腹部红色。卵呈鲜红色;幼虫体深红色,头部黑褐色;蛹呈椭圆形,黑褐色,全身密被黄色绒毛。喜荫蔽环境,有假死习性,初孵时,常集中取食吹绵蚧雌成虫,以后逐渐分散,原产于澳大利亚,是农业益虫。 身体瘦长,鞘翅软弱,触角11节,丝状或锯齿状;跗节式-;鞘翅末端常分开;爪裂成两片;前足基节窝开式;复变态,幼虫肉食性,成虫植食性;可分泌斑蝥(mao2)素。 4. 芫菁科Meloidae幼虫为捕食性或寄生性。捕食性的如芫菁亚科的斑芫菁属和豆芫菁属,幼虫取食蝗卵

15、,对于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有益的作用。寄生性的如芫菁科的短翅芫菁属、栉芫菁亚科的歧翅栉芫菁属等,幼虫寄生于花蜂或蜜蜂的蜂巢内,对养蜂业有害,对植物的授粉亦不利。芫菁体内含有斑蝥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近年来中国对斑蝥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对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为了摸清中国芫菁科昆虫的自然资源和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上芫菁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并利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了不同性别以及交尾高峰前后的芫菁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发现雄性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均高于雌性成虫。交配高峰后的芫菁雌性成虫体内斑蝥素含量高于交配高峰前的芫菁雌性成虫体内斑蝥素含量。 两种芫菁成虫对

16、比图第六节 捕食性双翅目体中型,有的外形似蜂。具黄、黑两色相间的斑纹。触角3节,扁形,具触角芒;主要特征是R与M之间有1条两端游离的 “伪脉”。1食蚜蝇科Syrphidae黑纹食蚜蝇食蚜蝇是常见的天敌昆虫,以幼虫捕食蚜虫而著称。但实际上,还有不少食蚜蝇种类,它们的幼虫并不捕食蚜虫,而是植食性的,幼虫在植物体内取食植物的组织,或者是腐食性的,幼虫以腐败的有机物或禽畜粪便为食。即使在捕食性食蚜蝇中,也可以其他昆虫为食,如捕食鳞翅目的幼虫、叶蜂幼虫,或甚至捕食其他的食蚜蝇幼虫。 河北常见的有15种8个属。大灰食蚜蝇灰食蚜蝇成虫体长910毫米。腹部黄斑3对。小盾片棕黄色。足大部棕黄色。腹部两侧具边,底

17、色黑,第24背板各具大形黄斑1对;雄性第3、4背板黄斑中间常相连接,第4、5背板后缘黄色,第5背板大部黄色。雌性第3、4背板黄斑完全分开,第5背板大部黑色。腹背毛与底色一致。 雄性斜斑鼓额食蚜蝇体长14毫米左右。头部棕黄色,眼毛密,雄性复眼上部小眼面较大;额鼓出,尤以雄性更显,毛黑色,长密;颜毛黄色,雄性在两侧沿眼缘处具明显黑毛。小盾片黄棕色,大部被黑长毛,仅前缘及侧缘混以少数黄毛。腹部黑色,有黄斑3对,第1对平置,第2、3对略作向外倾斜,即黄斑的内、外前角不在同一横线上,前缘凹入明显,第4、5背板后缘黄色。捕食棉蚜及其他各种蚜虫。 黑带食蚜蝇体较狭,长811毫米。整个头部除头顶三角棕褐色外,

18、余均棕黄色,粉被灰黄;额具黑毛,颜具黄毛。中胸背板绿黑色,粉被灰色,亮黑色纵条4,中间1对不达背板后缘,外侧1对较宽。小盾片黄色,具黑毛,前、后缘及侧缘有黄毛。足棕黄,基节与转节黑色。腹斑变异很大,大部棕黄色,第2、3背板黑色后缘较宽,第4背板后缘棕黄色,各背板中央有一条细狭黑色横带达或不达背板侧缘,第5背板大部棕黄色。幼虫捕食棉蚜以及其他各种蚜虫。中型至大型,体细长多毛。头顶在两复眼间向下凹陷,是本科的重要特征。触角3节,鞭节端部有芒,爪间突刺状,腹部细渐尖。成虫捕食各种昆虫,如胡蜂、蝗虫、蝇类等。 2盗虻科Asilidae盗虻体粗壮,中至大形,头部半球形。复眼大,占据头的大部分,雄虫为接眼,雌虫为离眼。触角第3节牛角状。口器适于刺吸。爪间突垫状。3虻科(Tabanidae)4蜂虻科Bombyliidae 中到大型,体粗壮,多毛,形似蜜蜂;喙细长;翅上有斑纹。成虫常见于花上。飞行迅速,能在空中停留。幼虫寄生于鳞翅目幼虫、蛴螬、膜翅目幼虫、蝗虫卵等。我国常见的有大蜂虻Bymbylius major L等。 第七节 捕食性膜翅目 1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