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 西北大开发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举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北五省区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光热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显著比较优势,按照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并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西北地区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四、西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经过“一五”和“三线”两个重点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西北五省
2、区已基本改变了传统农牧经济形态,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但总体上产业结构仍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1.三次产业趋于协调,但结构层次仍很低 与全国相同,西北五省区GDP三次产业构成已呈现“二、三、一”形态,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份额跃居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份额退居第三位。然而,五省区第二产业份额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份额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5-1)。 从就业结构看,1998年全国滞留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已不足一半(49.8%),而西北五省区仍高达一半以上;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第三产业除外)。 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相关,西北地区人均GDP也都在全国平均水平
3、之下,最低的甘肃1998年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的54%。结构层次低还表现在三次产业内部。表5-1 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现状表5-1 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现状GDP结构(%)就业结构(%)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元)全国18.448.732.949.823.526.76392陕西20.541.138.458.616.724.83834甘肃23.243.932.858.915.125.93456青海18.940.240.961.215.123.54367宁夏21.441.337.358.717.723.64270新疆26.138.635.457.715.526.9
4、622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和第135页。 2.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但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西北地区产业大多是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建立起来的,但对资源的加工又大多是初级的。表5-2显示,五省区轻工业主要依赖于当地农产品原料,其中新疆的这一比重高达近90%;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除了陕西外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资源深加工的比重加工很小;整个工业中,重化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表5-2 西北地区产业的资源依赖性(%)表5-2 西北地区产业的资源依赖性(%)全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轻工业比重65.367.263.673.881.589.5
5、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50.441.675.383.063.187.0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57.365.279.185.183.273.3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17.127.023.725.125.641.3注:*为1998年数据(当年价格),其余为1997年数据。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1997年工业统计年报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计算。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1997年工业统计年报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计算。 3.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比重大,机制灵活性差 西北地区中央隶属企业多,不少省区工业产值一半以上来自中央企业,地方工业产值只占小部分,由此产生了长期难以解决
6、好的中央与地方经济的融合问题,新疆除了自治区企业与中央企业外,还有一个独特的与建设兵团企业的融合发展问题。 西北地区国有经济占有很高的比重。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59.7,比全国高31.3个百分点,比西部10省区市高13.4个百分点。不少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缓慢,企业活力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经营陷入困境。1998年,五省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4.6%,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工业多年出现净亏损,亏损面高于全国。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二)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制约条件 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优势。西北地区石油及天然
7、气资源储量较丰,是我国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接替基地。黄河上游可建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以上的20多座大中型水电站;拥有一批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的大型煤田,可以建成水火共济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钾盐、非金属矿的储量在全国都占有较大比重。西北地区土地广袤,水土光热资源组合较好,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的潜力较大,为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特色加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还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 2.劳动力成本低。西北是我国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1998年西北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除青海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持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8、.区位条件。西北地区边境线较长,与南亚北部、中亚和独联体国家相毗邻,处于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第二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区。西北地区与毗邻国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以及在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相似性,为西北向西开放,开拓南亚北部、中亚和独联体市场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条件。 4.技术基础。西安、兰州等中心城市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密集,拥有一批科技人才,并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可以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材料工业的某些领域上抢占制高点。 制约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主要有: 1.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
9、源贫乏,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的生长,而且严格限制了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因干旱少雨,加上森林植被破坏,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因而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重,产业开发建设必须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 2.距离中心市场和出海口远,基础设施落后。地处西北边陲的五省区距离我国大城市消费区和出海口最远,特别是新疆,出疆物资的平均运距一般高达2000-3000公里,单位产品的运费成本高,由此大大减弱了地区产业的竞争力。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虽有改善,但整体上路网密度还很低,等外路比例大;西北虽然严重缺水,但有大量水流出境外,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旧是制约西北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
10、瓶颈”。 3.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人才外流严重。西北地区除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省会中心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口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率高。新疆就业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为16.71%,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者不到1%,农牧区教育水平更低。新疆每年人才外流数目惊人,年均流失各类人才上千人,高峰期达年均3000人。 4.地方自身积累薄弱,资金严重短缺。西北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仅为“吃饭财政”,新疆93%的县(市)为赤字县,迟发、欠发工资较为普遍,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自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区内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股票交易和横向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沿海地区。 5.内陆意识重,市场经济观念淡
11、漠。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三)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能矿和农牧业资源,要改变长期以来“立足资源搞开发”的传统思路。选择产业发展的依据不是“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产业(项目)”,而应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为此,首先要分析掌握国内外的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然后考虑本地的资源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宜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如西北地区的“黑”(石油天然气煤炭)、“白”(棉花及纺织)、“红”(枸杞、红花、番茄、辣椒及其加工)、“黄”(黄金)等产业,在全国优势较为突出。应注意的是,有特色就会有市场,突出产业特色是地区产业选择的
12、基本原则,但是“人无我有”的特色,毕竟是少数和短期的,从根本上要靠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资源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西北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要纠正过去“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的资源开发模式,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效益,避免走“先污染或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为此,在产业调整中要下决心关闭和淘汰一批高污染、高消耗的行业。要汲取西北一些地区过去挖甘草、发菜造成荒漠化的深刻教训,对于任何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尽早实现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3.产业调整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相结合 针对西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的特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要大
13、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对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大多数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同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鼓励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使西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尽快降下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4.注重培育地区产业的自我调整机制地区产业调整中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要改变长期以来“政府主导型”或“政府推动型”的结构调整机制,逐步形成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自我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机制。政府的作用在于,及时提供宏观经济及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并通过政策诱导和一
14、定的行政干预,使企业的投资符合地区长远发展目标。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在未来一个时期,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重点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在改造提高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以旅游业为支柱,构筑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 西北地区工业要重点扶持发展石油天然气与化学工业(含盐湖化工)、以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为重点的冶金工业、电力能源工业、电子信息及机电一体化制造业等优势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加快改造提高机械、轻纺、医药、建材、钢铁等传统行业;限制或退出丧失优势的制糖、木材及竹林采运业、部分棉纺和毛纺行业及
15、高污染行业。力争到“十五”末期,初步形成以基础工业为支撑、优势加工工业为支柱、高新技术工业为先导,特色明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关系协调的工业体系。 农业结构调整首先要解决不合理的种植业结构,将过高的粮食比重降下来,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粮食生产要以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完全自给或基本自给为底线,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玉米和小杂粮以及饲料用粮,重点依托关中平原、银卫平原、河西走廊、湟水谷地和伊犁河谷,形成五省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积极扩大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重点发展新疆的棉花特别是天然彩色棉、青海的油菜、甘肃的百合、宁夏的枸杞和
16、马铃薯等。其次要促进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协调发展,将过高的种植业比重调减到全国平均水平,不适合耕种的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结合西北防风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发展速生用材林,根据西北气候和土壤条件重点发展陕西的苹果,新疆、甘肃和宁夏的瓜果,以青海、新疆、宁夏的白色养殖业为主推进畜牧业的发展。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除了商贸(包括边贸)、房地产、信息咨询业、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等需要发展以外,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应放在优势突出的特色旅游业上,并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稳定观光旅游,发展休闲旅游,开拓探险旅游;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开拓国际旅
17、游;重点发展经典、精品旅游,积极探索、开拓特色文化旅游。 根据西北地区的产业特点、比较优势和制约条件以及产业调整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我们将进一步提出西北农业结构、工业结构的具体调整意见和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一)西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1.自然条件复杂、区域特色鲜明 西北五省区1998年五省总人口8725.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2% 。其中农业人口6600.8万,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7.3% 。五省区属于我国北方典型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区,也是我国荒漠、半荒漠以及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黄土高原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9亿吨,占每年流入黄河泥沙总量的50%。沙化与荒漠
18、化严重,如青海土地沙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7.4% 以上,新疆更是占到49% ,而且每年还分别以13万公顷和3.5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 五省区内虽有黄河、黑河、塔里木河和渭河等多条河流,但水资源依然匮乏,水资源总量仅为4873.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7 % ,而且多集中在青海和新疆,陕甘宁三省区缺水较为严重。 近些年来,由于降雨量大大少于蒸发量,以及水源上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持续性缺水已威胁到五省区乃至黄河中下游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五省区海拔高度相差较大,光热条件也不尽相同,为生物多样性生存、农业生产多样性发展创造了较好条件。黄土高原区海拔较低,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
19、,适合发展旱作农业和林果业;青藏高原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属高寒气候,无霜期一般在150天以下,光照不充分,热量不足,适合高原耐寒农作物和植物的生存与发展;青海湟水河谷、陕西关中平原、宁夏银川和卫宁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伊犁河谷,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灌溉条件相对较好,加上当地特定的气候条件,不仅是五省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而且也是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重要地区。 2.农业生产水平偏低,潜在发展空间较大 一是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1998年,五省区每公顷粮食平均产量新疆最高,达到5.28吨,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比东部平均水平还高出0.27吨,但其余四省区均较低。按
20、当年现价计算,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新疆最高,为8436.92元,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余四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陕西省只有2071.4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84个百分点(参见表5-3)。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对产出的贡献率不高。1998年,五省区科技对农业产出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贡献率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五省区农业生产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状况。三是农产品流通不畅,卖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据我们调查,五省区农产品出现卖难,除市场供求发生逆转原因外,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进入市场难是主要因素。四是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
21、平均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和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的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综合考虑,目前五省区农业发展处于全国偏下水平,局部地区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表53 1998年五省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统计表53 1998年五省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统计农业中间物质消耗与农业增加值之比*以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元/人)单位耕地粮食面积产出(吨/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产量(公斤)农村人均纯收入(元)陕 西1 : 1.422071.463.23476.001405.59宁 夏1 : 1.622691.163.60766.441721.17甘 肃1 : 1.512231.
22、893.02431.651393.05青 海1 : 2.172569.143.33380.451424.80新 疆1 : 1.398436.925.28920.001600.14东部地区1 : 1.293549.835.01635.402853.56中部地区1 : 1.593239.394.44889.441986.12西部地区1 : 1.702320.383.89544.241474.25全国平均1 : 1.463131.004.50699.632161.98* 指农林牧渔业。资料来源:水利部水资源研究及区划办公室,全国水资源初步成果汇总技术小组(北京1981)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
2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9)有关资料计算。 尽管五省区农业发展处于全国偏下水平,但其潜在发展空间较大。具体表现在:一是增加农产品供给潜力较大。中低产田构成了五省区耕地的主体,如果能够对现有中低产田进行彻底改造,发展节水型农业,那么,可以在现有耕地面积情况下,大大提高五省区农产品供给能力。二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的潜力较大。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五省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几千年传承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沿用至今。因此,对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任何改革、哪怕是局部的改革,用现代科学技术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都将带来农业和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并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24、 3. 农业发展不平衡格局将长期存在 五省区既有关中平原、银卫平原、湟水谷地和伊犁河谷那样发达的现代农业地区,也有陕西延安和榆林、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青海玉树和果洛那样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业地区;既有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城郊农业地区(宁夏银川市郊区,1999年),也有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贫困地区(宁夏泾源县,1999年);有现代化作业程度很高、且农业经营规模巨大的兵团,也有户均耕地不到1公顷的家庭农业;有用科技知识武装的现代农民,也有根本就不识字的文盲。总之,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由此形成的发展差距,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下去。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二)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1.结构不合理,结构生产力效率不高 五省区农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二个层面上。 第一,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重偏高。1998年,五省区按产值计算的粮经比重高于东部和中部、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陕西、宁夏和甘肃,粮经比重分别为10.2 : 1、6.72 : 1和6.58 : 1。 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其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尤其象我们这样有着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应如此。然而,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大于需求总量,五省区粮食生产总量与需求总量基本平衡,甚至还略有剩余的情况下,发展收益相对较低的粮食作物,放弃发展收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显然对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会产生不利影响
26、。 第二,农林牧渔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较高,而林牧渔业比重偏低是五省区农业结构的突出表现(参见表5-4)。五省区中,青海省农业比重最低,比最高的新疆低26.06个百分点,同时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6个百分点。牧业在五省区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虽然都超过20 % ,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也只有青海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27个百分点。大多数省区,蓄牧业仅占农业比重的20 % 多一点。同样,五省区有着发展林业的基础,但林业比重更低,仅高于渔业。五省区农业结构与8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结构格局十分相似,说明五省区农业结构的演变,至少落后全国10年以上的时间。表5-4 1998年以产值计算的五省农业结构比较
27、农业结构比重:农业比重林业比重牧业比重渔业比重陕 西71.114.0124.180.70宁 夏68.561.2828.191.97甘 肃75.212.6221.830.34青 海51.532.5145.830.13新 疆77.591.4920.210.71东部地区59.314.2020.1416.35中部地区62.014.2127.466.32西部地区69.314.2324.621.84全国平均58.093.4728.569.88资料来源:根据1999五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9)计算。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 2.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结构调整受到制约 农产品生产波动加剧,以及生
28、产还未达到应有规模就出现卖难,始终是困扰五省区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和影响当前农业产业结构顺利调整的突出问题。 农业产业化可以利用其特定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如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在不改变现有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形式的前提下,一方面通过种养加、农工商、贸工农等一体化运行模式,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带动作用,将初级农产品转换为收益较高的工业制成品,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克服低水平阶段上初级农产品市场饱和对农业发展制约的问题。五省区农业产业化已有一定程度发展,出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带动农户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29、但它们存在的诸如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不够领先,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了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这些企业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的能力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当前农业和农产品结构调整。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生产依然“靠天吃饭” 五省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上不仅短缺,而且在五省区内部的分布也极不平衡。除河谷地带、引黄灌区和绿洲地区,以及少数降雨量较多的地区外,农业生产和发展基本要“靠天吃饭”。2000年长达数月之久的干旱,造成夏粮减产,秋粮不能及时播种,使靠天吃饭问题更为突出。建国以来,国家虽然在五省区兴建了一大批水利灌溉设施,部分缓解了农业“
30、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但远远不够。 一方面,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新建一些大型水利设施;另一方面,已建成的大型水利设施需要维护,而五省区财力有限,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进行较大的水利建设。同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使已建成的水利灌溉设施功能降低,或者失效。缺水一直是困扰五省区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4.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直接造成五省区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陕西杨凌农业科技城,不仅在农业科研开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且在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通过其辐射带动效应,使一部分地区农业的传统生产方
31、式得到改造。但对五省区大部分地区来说,尤其是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节本增效、保护性栽培、反季节生产、高效特种栽培、养殖和优化动植物品质、资源综合利用、转基因等技术,还远未普及。五省区农业还停留在依靠扩大种植规模的传统增长方式上,还没有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现代农业增长轨道上来。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是合理、高效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优化农业结构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在生产要素的地域布局上体现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就是要在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实现
32、农产品的品质、品种优化;就是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组织创新、流通组织创新、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 2.高起点、扶优、扶强原则 结构调整不是经济发展低水平的平面重复,而是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使生产要素向具有相对国民收入优势的产业转移或流动的调整。因此,结构调整需要高起点,要突出扶优、扶强的原则。高起点就是优先发展具有潜在技术领先地位、竞争能力和广阔市场空间,能够带来较好经济效益和回报的行业与产品,通过高起点带动一般农业发展。扶优、扶强就是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组织给予大力扶持,特别是要对具有一定规模、竞争力和有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
33、龙头企业给予大力扶持,让它们发展壮大。 3.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原则 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多样化的生物种群,为五省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创造了机遇。一些只能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生长、且具有特殊品质的农产品,不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有很强的市场垄断性,是优势农业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就是要发展五省区独有的农产品生产,将五省区建成我国优势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四)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和重点 1.种植业结构调整目标与重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稳定粮食生产,主要是口粮和饲料用粮的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生产。将过高的粮食比重降下来,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
34、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以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完全自给、或基本自给为底线。在品种上,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玉米和小杂粮,以及饲料用粮。在区域布局上重点依托关中平原、银卫平原、河西走廊、湟水谷地和伊犁河谷,以及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形成五省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扩大经济作物生产,要注意发展那些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如新疆的棉花、特别是天然彩色棉,青海的油菜、甘肃的百合、宁夏的枸杞等。同时,也不要忘记发展那些经加工生产后,有广阔市场前景,且能够带动千家万户摆脱贫困的一般经济作物生产,如马铃薯生产。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分工原则,形成经济作
35、物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2.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目标与重点 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目标是:降低农业比重,扩大畜牧业和林业比重,发展优势产业。近期目标是,将过高的农业比重调减到全国平均水平。调减农业比重,一要将不适合耕种的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二是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将林业比重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将畜牧业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有条件的省区接近当前青海省畜牧业比重水平。 林业发展要重实效,要有长期发展的规划,要结合西北防风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展速生用材林。要根据西北气候和土壤条件,重点发展陕西的苹果,新疆、甘肃和宁夏的瓜果。要以发展青海、新疆、宁夏的白色养殖业为主,
36、推进畜牧业的发展。品种改良和饲养方式的改革,是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将传统放养改为设施圈养,不仅可以提高饲养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避免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退化、沙化,以及生态破坏。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五)对策建议 农业结构调整已不单单是农业领域内的问题,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认为,顺利完成五省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落实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退耕还林草,不仅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林牧渔结构调整,而且还可以缓解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因而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有关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是退耕还林、还草地区人民
37、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物质保障,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市场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一次尝试,因此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给予贯彻落实。 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第一,避免搞政府推动式的运动,要通过利益诱导机制,使退耕还林、还草真正变为群众的自愿行动。第二,退耕还林、还草要因地制宜,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退耕以后的土地是种树还是种草,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水利灌溉和土壤条件,决定种树还是种草,即使是种树也还有一个种什么树的问题。二是种树种草要讲求经济效益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性。总之,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将优先考虑经济效益高或投资回收期
38、短的植物种植。退耕还林、还草要与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结合起来,做到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从而保证退得下来,稳得住,不反弹。第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偿政策,建立地方政府补偿机制。中央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偿,是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标准制定的,因而与五省区其它地区相比,补偿标准出现偏低是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向中央反映本地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在现有情况下,建立自己的退耕还林、还草补偿办法。 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要从宏观机制的建设方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包括:第一,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机制,并用法律和或法规的形式
39、,将其制度化,给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定心丸。第二,补偿标准要符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补偿标准偏低的地区,要相应的调高标准,或建立相应的补偿补充办法。第三,中央应该对流域性、或全国性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实行更加特殊的政策,在保护、开发和发展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试验,以期找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有效办法。 2.深化投融资改革,推动水利建设发展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是五省水利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应实行以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为主的水利建设;在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实行涵养水源,引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在
40、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实行集雨工程建设。 五省区水利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难以落实。根据公共产品收益原则,即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中央与地方在水利建设投入上应该有所分工,国家、集体和个人应有所分工。具体说就是:关系到全局性和跨省区的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应以中央政府直接投资为主,地方政府协助为辅,但大型的、关系到贫困人口脱贫的水利工程建设,应以中央直接投入为主;省区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建设,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中央政府投入为辅;小型的、辅助性的水利工程建设,或基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采取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考虑到五省区财政实力较弱的现实情况,建议中央政府在五省区水利工程建
41、设资金筹集上给予支持和倾斜,具体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建立黄河中下游水资源使用保护基金筹集资金,并专款专用于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利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第二,加大专款专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五省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第三,通过必要的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减免税政策,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投资者,到西北投资,从事水利开发和建设。第四,允许五省区中有条件的省份,发行地方水利专项建设债券,支援水利建设。第五,适当提高水的使用价格,并把提价后所得用于水利建设。 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 3.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五省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应发展畜牧业、养殖业、蔬
42、菜种植业和林果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当前应通过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目前存在的产权模糊、投资主体不明等问题,并在企业改制基础上,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经营自主和机制灵活。因此,制定加快龙头企业转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政策尤为重要。这些政策包括:第一,鼓励和允许企业按照现有资本构成形态,确定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第二,坚决执行政企分开,加快对国有性质、或国有资本占较大比重的龙头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第三,按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鼓励并扶持民营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资产重组和兼并,
43、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在兼并和重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技术改造是保持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中央政府应该在这方面给予五省区必要的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如从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改,并用制度的方式将其固定下来,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国家和省低息工业技改资金,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级政府尤其要对关系千百万贫困人口脱贫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支持。 4.加快市场网络建设,围绕知名品牌培育市场 围绕知名品牌培育市场应重点实行“三突出”方针,突出全国性品牌市场的培育,突出区域性品牌市场的培育,突出本地品牌市场的培育。全
44、国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和本地市场为框架构成的市场网络体系,以及它所形成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和不同需求,是五省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发展的依据,是农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是,考虑到不同层次市场对五省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应把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市场的培育,尤其是前者放在第一位。利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推动网上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加入全国性农产品网上销售网络,建立五省区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网站,是当前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首要任务,各省应给予高度重视。 5.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 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机制,是改
45、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培育知名品牌、建立科技型农业的基础。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一要眼睛向外,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或部门合作,以建立农业示范和开发项目为主要形式,引进、利用国际、国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形成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多形式、多用途、多功能、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二要推动有一定科技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三要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吸收和推广功能的建设,发挥已有农业科技部门和农业科技队伍在使用、推广农业科技,改良农产品品种上的作用。四是重视对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与再教育。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真正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三、西北
46、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 近些年来,西北五省区工业占全国的份额不断减少,工业增速减缓,经济效益恶化,下岗职工增多。西北工业的整体衰退除了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外,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个十分不利的产业结构,即属于“结构性衰退”。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西北优势资源性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行业,同时要下决心退出已丧失市场竞争力、附加值低且污染严重的行业。振兴西北工业需要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一)近些年西北工业整体呈现衰退趋势 1.占全国工业份额不断减少,位次后移 1990年,西北五省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份额为4.93%,之后不断减少,近三年依次为3.71%、3.58%和3.56%,1990年至1
47、999年共减少1.37个百分点,其中陕西和甘肃分别减少了0.68和0.44个百分点(参见表5-5)。另据甘肃省统计,1978年该省工业曾占全国的2.2%,而1998年下降到0.93%,1999年进一步降至0.86%,在全国各省区的位次也由1978年的第19位后移到1998年的第24位,是五省区位次后移最多的省;其次是陕西,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8位降至第22位。表5-5 西北五省区工业占全国份额的变化(1990-1999) 单位:%陕 西甘 肃青 海宁 夏新 疆西北合计19902.051.300.300.300.994.9319921.831.070.260.271.034.4719931.710
48、.960.260.261.104.3019941.440.900.240.240.983.8019951.290.900.170.210.873.4319961.360.950.190.230.823.5519971.440.900.180.230.963.7119981.330.930.190.230.903.5819991.370.860.200.230.903.56变化值(90-99)-0.68-0.44-0.10-0.07-0.09-1.37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 2.增长速度低、波动大,效益恶化 从增长速度看,西北工业近些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9、1979-1998年工业增长区位商(地区年均增长率与全国年均增长率之比):陕西为0.71、甘肃为0.77、青海为0.76、宁夏为0.83、新疆为0.91,五省区均小于1。1999年陕西、甘肃和青海略有一点上升,而新疆、宁夏分别降至0.53和0.58(参见表5-6)。甘肃工业增速不仅低于全国,而且也一直低于本省GDP的增速。工业增长波动幅度最大的属新疆,近5年增长率分别为13.6%、7.2%、13%、3.03%和6.1%,呈显著的锯齿状,最高与最低增长率相差10个多百分点。表5-6 西北地区工业增长区位商表5-6 西北地区工业增长区位商年 份陕 西甘 肃青 海宁 夏新 疆1979-19980.7
50、60.770.760.830.9119990.80(9.2%)0.78(9.0%)0.82(9.4%)0.58(6.7%)0.53(6.1%)注:区位商定义为地区工业增长率与全国工业增长率之比;括号内为工业增长率,1999年全国为11.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0)和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有关数据计算。 1999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负值的省区有7个,其中5个在西北(其余两个为内蒙古和重庆),亏损最多的是甘肃,占五省区总亏损额的63.5%(参见表3-5);五省区亏损企业的亏损额高达104亿元。今年上半年,五省区工业略有好转,但主要受石油及部分原材料市
51、场价格回升的影响,而且除宁夏外,其余省区的工业增长率仍达不到上半年全国11.2%的平均水平;五省区只有新疆开始由亏损转变为盈利。 3.企业债务负担重,下岗工人多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负债率,1999年为62%,西北五省区均高于这一比率,其中青海高达84.6%,最低的宁夏也达到67.2%(参见表5-7)。陕西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484户,资产负债率达79%以上,约有1/3资不抵债。甘肃省24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120户资产负债率超过70%,还有一部分企业连年亏损,生产经营困难,资产负债率高达100%以上。1998年,五省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4.6%,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表5-7
52、 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与负债(1999)陕 西甘 肃青 海宁 夏新 疆全 国利润总额(亿元)-0.2-7.3-1.6-1.9-0.52202资产负债率(%)69.968.684.667.268.862.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工业的不景气造成西北地区的下岗职工较多。据统计,截至1999年7月末,陕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30.1万人,占国企职工总数的15.6%,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达11.2万人,占集体企业职工总数的23.6%。新疆近几年每年约有8万下岗职工;宁夏1999年底实有下岗职工3.4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 三、西北地
53、区工业结构的调整(二)西北地区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导致西北地区工业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从外部看主要是长期资金投入不足,而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北地区一直处于一种不利的结构状态,也就是属于“结构性的衰退”。 1.西北工业的衰退与长期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 从基本建设投资看,“八五”时期,西北五省区基建投资在全国的比重大幅度下降(5年降低2.61个百分点),尽管“九五”以来有所回升,但1990-1999年9年间仍下降0.86个百分点,其中甘肃和陕西分别下降0.23和0.2个百分点(参见表3-6)。甘肃省1990-1997年工业建设投资共565.81亿元,仅占全国同期投资的1.9%,1998和1999年的基建
54、投资比重分别是1.27%和1.47%。这些年来西北几个省区基本上没有大的工业项目上马,没有形成新的工业支柱和优势。 西北地区更新改造投入不足更为严重,占全国更新改造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1990-1999年9年间共下降1.76个百分点,降幅比基建投资比重还大(参见表5-8)。甘肃省技改总投资占全国比重,“一五”是4%,“二五”是3.2%,“六五”是1.75%,“七五”是1.68%,“八五”是1.34%。青海省工业技改投入最多的一年仅有9亿多元。由于缺乏较强的资金投入,致使西北工业技术装备陈旧,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特别是有些起步较早的工业(如80年代甘肃的电子、医药、食品等),也没有能够壮大起来
55、成为新的增长点,老的支柱产业逐步弱化。表5-8 西北地区投资占全国份额的变化(1990-1999年)表5-8 西北地区投资占全国份额的变化(1990-1999年)基建投资份额变化更新改造投资份额变化陕 西-0.20-0.84甘 肃-0.23-0.19青 海-0.18+0.06宁 夏-0.06-0.22新 疆-0.18-0.58西北合计-0.86-1.76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 2.西北地区有一个整体上十分不利的工业结构 所谓不利的工业结构,是指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行业或产品在整个经济中成长性差、需求弹性低、关联度小、效益不高。西北地区
56、的工业结构正是具备这些特征,而且很长时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资源性产业和初级产品在工业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迄今,西北地区的重工业比重平均仍在77%以上,高于全国约20个百分点;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平均也在70%左右(陕西较低),而加工工业比重一般不足30%;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比重平均为75%,其中新疆高达89.5%。可见,西北工业一直未摆脱对矿物资源和农产品资源较强的依赖性;其产品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和消费弹性低,几乎没有形成市场覆盖面广、附加值高、为最终消费服务的“拳头产品”。特别是,近些年一些资源性地区不仅陷入资源枯竭的困境,而且
57、又面临着资源性产品的市场过剩,“两大威胁”给资源性产业为主的西北地区发展以沉重的压力。 (2)高技术产业弱小,技术装备落后。甘肃省尽管已形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8个大类的高技术产业,但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5%左右;据对该省1103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调查,主要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占1.3%,国内先进水平的占7.4%,国内一般和落后水平的占91%(青海工业装备水平大体也是这样的情形);“九五”前三年,甘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只有1.4%。陕西省综合科技实力较强,但科技的产业化水平仍不高,国有工业的技术装备总体上还停留在国际80年代初期水平,全省68%的大中型工业
58、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以下,创新能力弱。 (3)国有工业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缓慢。西北地区是全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的地区。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78.43%,比全国高出30.94个百分点,比整个西部(10省区市)还高10多个百分点;西北工业产值占全国3.64%,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6.02%。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缓慢,企业活力不足,而机制灵活的民营经济却未能发展起来,西北地区有的城市民营工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的1%。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三)重点扶持、改造、限制或退出的行业 遏制西北地区工业的衰退,单纯增加资金投入是无济于事的,必
59、须着力改变不利的工业结构。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和西北地区的资源禀赋,要大力扶持发展西北地区的优势资源性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同时重视对西北拥有庞大存量资产的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提升,并对部分已丧失优势的行业实行退出或限制发展。“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使西北工业结构由“不利”转变为“有利”,并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 1.重点扶持发展优势资源性行业与高新技术行业 (1)石油天然气和化学工业。西北地区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库(我国四大气区,三个在西北)。要充分发挥西北油气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油气资源。一是要加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
60、采,争取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二是要立足现有基础,通过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油气化工要重点改造现有的炼油装置、乙烯装置以及大化肥油改气和合成氨装置。三是要有计划地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尤其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化肥工业。 (2)以有色、稀有金属为重点的冶金工业。西北地区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黄金矿产资源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今后发展的重点是利用科技力量,加大资源的深度加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特别是重点发展铝、铅锌、稀土材料、钽、铌、铍等深加工产品和黄金矿产的开发,并开展镁、铷、铯、溴、碘等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是西北地区能否将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数显式工程陶瓷抗压强度测试仪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隧道式电阻炉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纸包装制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等孔隙冷却塔立体填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生涯规划主题班会
- 2025-2030年中国LPG市场规模容量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矿用浮选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玻璃门上夹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宿州航空职业学院《环境生物修复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大数据分析实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24)培训试题及答案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营销(南昌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健合集团笔试在线测评题
-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CrMnTi较详细材料属性
- 99S203 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图集
- 《三国演义》竞赛100题含答案
- (新版)农网配电营业工(综合柜员)资格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完整版)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施工方案
-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概论
- 叉车日常使用状况点检记录表(日常检查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