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_第1页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_第2页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_第3页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_第4页
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 1一、什么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教研活动的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21、从一则案例看课例研究实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案例)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教学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 3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春游你想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师:我们选“

2、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47,37)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谁再来说一遍”4 “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更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

3、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6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

4、行口算。”7 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5417=”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8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 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 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授课老师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对什么

5、是“交流”做出改进。 9“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10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 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

6、会交流还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 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象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形成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11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目的是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12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接受 知行割裂案例讨论:从案例中获取关于行动的知识“教案不能复制效果” 微格教学:分解训练教学中的技能忽略学科本质教育叙事:通过反思教

7、学经验而超越经验忽略行为跟进同伴学习:分享经验与技能容易同质重复以往教学研究的几种途径13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把研究的阵地搬到课堂中来,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行为跟进为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作为教师进修的内容与提高的途径。142、从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特点看课例研究加 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中说,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15(1)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师的研究是以案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教师擅长的表达是运用案例的表达。

8、以案例为载体的专题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张皮的问题。16(2)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英国人雷格列文(Reg Revan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概念。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概括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师的学习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才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才能使概念不断明晰;课例研究就是要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以差异推动进取,不断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人与他人的差距,挑战能力边缘,超越自我。17(3)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

9、ky)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人类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个人与他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教师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指导型的合作学习,校内专家、教研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的指导; 交流型的合作学习,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读书汇报课等; 研究型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18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堂关注与学习需求: 发展阶段课堂关注点学习需求职初教师自我生存班级管理的知识,教学基本功经验教师教学任务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专业教师学生发展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智慧193、课例

10、与课例研究的区别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叙述),还要交待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20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规范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具体说它是围绕如何改进一堂课,展开研究,其目的不仅仅是上好这堂课,更关键的是让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掌握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方法。“课例研究”是一个“做课例”的过程,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上海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

11、教育。21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22二、课例研究的内涵1、课例研究是以课为载体的研究2、课例研究的特征23(1)主体性。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不是旁观者,不是陪衬,而是真正的研究者、亲身体验者。(2)问题性。课例研究是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的,问题来源于教学的真实情景,而不是来自某本教科书或某种现成的理论。(3)思辨性。课例研究虽然是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研究,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对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思辨,引发新旧教学理念在研究

12、过程中发生撞击、交锋。(4)过程性。课例研究重在过程,重在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24(5)互助性。课例研究是在专业理论引领下,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过程,为专家与教师之间、同事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即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6)叙事性。课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叙事研究,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人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7)科学性。课例研究的思维方式注重假设、归纳与演绎。253、课例研究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有主题:问题驱动学习。研究什么问题? 有目标:差异推动进取。制定教研组或备课组活

13、动计划,解决谁该对本次课例负责,参与教师分担什么角色?有方法:技术突破经验。如何使用观察技术记录课堂信息?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如何获取学习效果?有基点:共识导向深入。每一轮授课后的讨论如何展开? 每一轮授课改进在哪里?有什么相关研究可以利用?最后达到了什么共同认识?264、课例研究的成果27三、课例研究的流程28 课例研究的基本途径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29教学设计反馈会议课堂观

14、察课例研究的一般流程30研究主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教学”(案例来源于广东省东莞市常平振兴中学)研究课题: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文明的冲撞与交流课例研究的背景:老师们对于涉及文明史与文明史观的内容感到很困难,很想集中梳理一下,正好振兴中学邓老师要参加全市教学大赛,于是选择了这个研究主题与课题。31研究概况:在研究之前历史教研组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并进行了分工,前后进行了四次听课、议课的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包含了“授课教师设计听课教师评议研究小组分析提出改进办法再设计授课”这样的循环研究过程,称之为“磨课”。32研究过程:授课教师的设计:首先邓老师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第一次试讲

15、,她按照教科书的自然结构展开课堂教学: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介绍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二、古代文明的暴力冲突:1、希波战争,主要介绍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2、亚历山大东征和影响;三、古代文明间的和平交流: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2、马可波罗来华。第一次研讨:怎样让一节历史课有“灵魂”33听课老师评议:教材处理平淡、艰涩,虽面面俱到,却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没有印象深刻的东西。特别是教材内容的零散性以及时空的跳跃性,使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构架,无法形成文明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更难以从情感和价值观上进行体验。研究小组剖析:针对以上现象,研究小组认为邓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

16、够,缺少统领课堂的灵魂,而导致教学主题分散,不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教学”的问题,从而选定了研究主题。34改进办法:理论学习:集体研究课标和课题,加强学习,提升知识,研究小组的教师分头查阅了吴于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夫的全球通史、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书,对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发展、冲撞、交融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也有了基本认识。调整设计:紧紧抓住“文明”、“冲撞”、“交融”三个关键词来统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紧紧围绕“文明”这个核心词语展开教学,向学生传递的核心意义:认识人类文

17、明演变、整合的基本方式、基本规律、基本意义和发展趋势。35授课教师的设计:在第二次试讲中,为了切入“文明”这一主题,邓老师在前面增加了两点内容:首先,通过介绍“文明”的概念让学生有了知识的准备。第二,通过简单回顾上一单元的知识,介绍早期文明的种类、分布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文明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为下面更为深入的介绍奠定基础。第二次研讨:怎样体现文明史明晰的线索36听课老师评议:整节课有了“灵魂”。但整节课的思路仍然欠缺清晰。研究小组剖析:研究小组分了邓老师授课的PPT课件,发现教师呈现的教学材料过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在材料运用的过程中,缺乏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且材料难度的呈现没

18、有循序渐进。改进办法:邓老师对材料进行精简,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解读、构建时间;重新调整教学设计,将必要材料从易到难使用,并通过“文明”主题提纲挈领地把教学素材串联起来。37授课教师的设计:邓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形成如下教学思路:一、首先介绍什么是文明,即史学家对于文明的定义; 二、然后介绍早期的文明的特点;三、从纵的层面(即时序的层面)介绍文明进步的历程 四、从横的层面(即空间的层面)介绍文明的发展的方式(暴力方式和和平方式)五、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文明与文明交往”。听课老师评议:整节课主题鲜明,结构严整,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从课堂的效果看来,这节课课堂气氛较为沉

19、闷,学生反应不够活跃,师生互动比较少。 第三次研讨:怎样让文明史教学贴近学生实际38研究小组剖析:邓老师所举有关人类文明的冲撞和交融的例子不够生动、活泼,没有贴近学生、吸引学生;所问题的设置比较空洞、直白、单一,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思考起来没有“味道”,所以没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改进办法:建议邓老师教学素材的选择突破教材束缚,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对反映人类交往方式的史实进行补充、梳理、整合。设置的问题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特点,让学生在鉴古知今过程中感悟真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9史实梳理:从世界的范围看来,在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中,

20、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发起的大冲突、大入侵一共有三次。从公元前6世纪,真正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冲撞开始:第一次,东方入侵西方,希波战争;第二次:西方入侵东方,马其顿王国的崛起与亚历山大东征;第三次:元朝蒙古人西征。和平交往的素材补充: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来华、四大发明的西传、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40问题设置调整: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文明的隔阂和误解依然存在,文明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依然存在,由文明间的冲突引起的斗争或战争延绵不断,如“911事件”、巴以冲突等。和平和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理想,请问人类各文明如何相处才能消除纷争,实现真正的和

21、平共融?41听课老师评议:邓老师的第四次试讲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赢得了科组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但仍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授课过程出现不连贯现象,节与节之间的衔接欠自然、流畅。研究小组剖析:研究小组认为邓老师对多次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不熟悉,没有把教学内容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没有把它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同时,教师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改进办法:邓老师反复熟悉课文和教学设计;充分搞好教学预设,并注意课堂生成,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学生暴露出的疑点、难点,有效引导和应对。第四次研讨:如何让文明史观内化为

22、教师的教学行为42课例研究的流程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43四、如何做课例研究?1、他们如何寻觅问题情境的独特性、如何发现问题的?44郑老师:(邓老师)你要通过这节课向学生传递什么东西?你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领悟到什么呢?邓老师:(把本课的知识要点读了一遍)郑老师:这是这节课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知识点,也是课标所要求的必须达到的“底线”。我问的是通过这节课你要向学生传递什么“核心理念”?也就是本节课的“灵魂”,是立足于课标基础上“形而上”的“高端”。只有首先找到本课的“灵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才有明确的方向,整节课才会“活”起来,才会有“生命”。45从追问“核心知识”到追问“核心理念” 462、他

23、们是如何重新框定问题、如何梳理问题的? 47“整节课的思路仍然欠缺清晰” 现象的分析研究小组围绕“教学素材”对问题进行了梳理:材料过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在材料运用的过程中,缺乏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材料的呈现没有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48“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反应不够活跃,师生互动比较少”现象的分析:王老师:千百年以来,人类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应该是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波澜壮阔的,但邓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列举和讲述了课本中所提到的几个简单的事例,挂一而漏十,而且完全没有列举出能揭示出人类文明冲撞与交融的基本规律的教学素材。邓老师(满脸委屈):我所选择的教学素材都是课标所要求的,是教科书中所列举的,我

24、能脱离课标和课文选择其他教学素材吗?49“教教材”“用教材教” 503、他们如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的?经过了四次研讨,进行反复“研磨”、“咀嚼”。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评鉴行动再评鉴”,观察、反思、收集资料、遵循相关原则作出判断,设计行动策略,并将计划付诸行动的螺旋式的反思过程中,这是一个在行动中反思的过程。51如何做课例研究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52五、课例研究所需的技能1、进行课例研究要有问题意识53在“史料探究教学”课例研究中王老师上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54依托课文中提供的材料去挖掘课文、解读课文:1、中国远古人类有哪些代表?他们距今的年代分别是?他们分别分布在什么地方?2、北京人的外

25、貌特点是怎样的?3、北京人使用怎样的生产工具?4、北京人会使用火吗?55在课后的小组研究中,有老师质疑:1、什么是史料?书上的结论是史料吗?有的老师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只引导学生依托课文中提供的材料,以为挖掘课文、解读课文就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2、什么是探究?学生把课本中的结论解释给教师听就是探究?无论是教师讲的还是学生讲的,都是课本中的观点、专家的定论,没有学生进行过探究的痕迹。56问题意识约定俗成的是真实的吗?经验告诉的是真实的吗?媒体发表的是真实的吗?专家论断的是真实的吗?寻求真实权威传统57问题意识与问题的归纳 与陕西初中历史国培班学员对话发现教学现象课件似乎越来越受欢迎,黑板板

26、书似乎落伍了,我还用不用?归纳教学问题如何处理多媒体教学课件与黑板板书的关系?梳理教学问题1、技术反思: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2、哲学反思:你的课堂观是什么?3、伦理反思:你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解决教学问题1、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的特点分析(热媒体与冷媒体)。2、从文字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办法。3、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中心的课堂在教学手段上的选择与运用。582、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 59在集体教研活动中最擅长做和最经常做的是 问题意识差。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603、课堂观察的技能 61听课与观课

27、“听课”行为有以下特点: 首先,听课的目的性不强; 其次,我们“听”到的是少数人(讲课的老师或发言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其他人的表现我们“听”不到; 再次,“听”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可能是学生胡乱猜测,还有可能是言不由衷、投师所好; 最后,“听”基本上是个体行为,听课者记录一鳞半爪。62“观课”有以下特点: 首先,“观课”中,观课者针对研究主题,事先设计观察表格,确定观察要点,带着任务去观察; 其次,“观课”着眼的是全体学生的表现,不仅要倾听发言学生的表现,更要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 再次,“观课”立足于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聆听学生的语言,还要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记录课堂教学的气

28、氛; 最后,“观课”是一种集体行为,观课者分工合作,或观察教师教学行为,或观察学生学习行为。63 关注知识传授 高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发展 高参与度 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课堂观察64 在欧盟形成历程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结合结构示意图,出示各种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欧盟形成的阶段性特点,最后以结构示意图为结束,对欧盟阶段性特点进行提炼。整个过程历时约7分钟,历史线索清晰,教学过程流畅,师生彼此呼应。在以前,这段教学毫无疑问是值得赞扬的。 但是,在议课时,一位专门负责观察学生的老师说,她听到身旁的学生嘟囔了一句:“这些都是常识。”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原来,我们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案例来自张汉林老师65问题分

29、析问题1:这家葡萄酒公司是哪家公司? (简单判断)问题2:张裕葡萄酒公司是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建立的?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陈述过程:依照这样的提问,本该组织什么样的学习活动?)问题3:与张裕同时期还兴办了哪些企业?背景如何?发展历程如何? (1、作为引子,依照逻辑该探究什么问题?2、作为承接性问题,下面该组织什么样的学习活动?)问题4: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知识回忆)问题5:占主导位置的经济是什么?后来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新变化、新的经济因素?(知识回忆,但渗透了复杂概念。)问题6:明中晚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如何?(知识回忆) 问题7: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复杂且模糊)问题8:到底近

30、代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复杂且模糊)问题9:近代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叫近代企业? (复杂概念,怎样组织学习活动?)66问题10:看到外国人发财致富,给了中国什么影响? (模糊直觉) 问题11:为什么是地主、官僚效仿? (简单判断)问题12:兴办一个企业除了资金外,还需要什么条件? (模糊) 问题13: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经济是自然经济? (复杂,知识回忆)问题14:中国的自然经济出于什么原因解体?表现如何?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复杂且模糊)问题15:是整个中国的自然经济都解体了吗? (提示) 问题16: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中的哪些人兴办的?(自问自答) 问题17:两种观点在主张上有什么不

31、同?有什么相同? (简单判断)67问题18:洋务运动都做了什么?(自问自答。) 问题19:洋务派办的军工企业具备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复杂判断)问题20:你们对如果没有外国的进一步侵略,中国也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启发,但前提不足。)问题21:洋务运动怎么就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好处呢?(材料判断) 问题22:由哪些人兴办了民族企业? (简单判断)问题2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材料判断) 问题24:为什么投资在轻工业? (判断)结论:直观判断、知识回忆类问题过多;较高层次的思维或经验挑战性问题几乎没有;只注意了陈述性知识,没有关注程序性知识;68课例研究所需的技能:

32、问题意识同伴互助差异推动进取课堂观察69六、如何撰写课例研究的成果文本70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71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 优秀教学经验的凝炼 教学实践的难点或突出问题 先进教学理念中的挂钩点 新颖的理论视角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72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 交代背景、问题 有困惑、有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 有研究思路的概括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小标题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73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

33、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 有矛盾的焦点 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引人入胜的情节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74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者的诠释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75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研究结论和启示学生感受和教师反思教学的效果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76七、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77【教师的成长】 孙老师这样写道: “在课例研修之中,授课教师的进步几乎是可以量化的。在老师们的精心统计之下,一个问题可以被分出若干层次,一个片断可以统计出多少次提问,每次提问又可以分辨出有效或者无效,甚至哪个学生走神、在哪个环节走神,是否与教师的教学有关,都可以通过一组组精确的、严谨的数字显示出来。这种评课方式大大缩短了我在教学中所走的弯路。” “课例研修中的我不孤单,每一个环节之中都会有老师们的参与,在第一次课后的讨论中,我似乎感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课堂。的确,在第二次的教学实录中,我可以发现其他老师的影子,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更加轻松地讲课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