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总结_第1页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总结_第2页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总结_第3页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总结_第4页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总结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 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 见,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 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全面推动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与交攵能全面提升, 中医药治理体系日益健全,中医药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 如下:、中医药基本情况(

2、一)中医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全市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1037家, 其中中医类别医院62家,门诊部、诊所975家。全市中医医院按医院性 质划分,公立中医医院16家、民营中医医院46家;按医院等次划分,三 级甲等中医医院6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家、二级乙等中医医院13家、 一级中医医院38家。截至202。年,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床位数11827张, 总诊疗量610万人次,出院病人23万人次,执业(助理)医师5558人,相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 31.6% , 57.2% , 53.3% , 86.8%。我市中医医 疗资源和医疗服务量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二)中药产业基本情况。全市共有中药生产企业21家(规

3、模以上 企业18家)、医院制剂室15家、药品批发企业381家、药品零售企业 5895家。2020年中药生产企业产值近58亿,其中重点企业马应龙药业 集团产值超15亿,健民药业集团超8亿。各企业生产范围偏重不同,主 要涉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糖浆剂、合剂等剂型,部分企业以 医院代煎药服务为主。以马应龙药业集团、健民药业集团、国药中联等一 批老字号中药生产企业为代表,培育出了如龙牡壮骨冲剂、麝香痔疮膏、 金刚藤胶囊、中联强效等一批优势中成药产品,在市场上享有极高口碑。 我市中药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二、中医药发展主要工作(一)高位推进,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科学谋划发展。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

4、,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发展纳入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年)武汉市医 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 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医西医并重、 事业产业并举、预防治疗融合,逐步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中医药成 果转化高地”“中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全面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按照总体部署,组织开展了全市“十三五”中医药发展科学评价, 拟定“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强化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中医药发展领导 小组,统筹中医药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文化交流、质量监管等工作。2019、2020年,市财政分别

5、拨付中医药事业经费2.09亿元、1.95 亿元,占当年卫生事业总经费的10.07%、10.46%,达到了国家要求10% 以上的标准。积极争取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多方资金支持,为市、区 公立中医医院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4亿元。疫后,对我市重点中医药基 础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支持13.98亿元,给予市发改专项、抗疫特别国债等 资金支持2.68亿元。完善医保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省医保目录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 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逐步扩大纳入医 保支付的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鼓励全市医疗机构提供和使用适宜的 中医药服务。实行中药饮片加成25%销售政策,增加中医治疗项目1

6、8项, 现有项目的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调高32.85%。对2020年中医医院 医保费用清算,拟执行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平均清算标准传播中医药文化。积极开展湖北省中医药日”系列宣传活动,举 办了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健康中国行动”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活 动,通过线下义诊、科普巡讲、养生讲座等多种方式,宣传中医药知识, 传播中医药文化,使群众了解中医药、认同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提高中 医药公众知晓率。注重中医药非遗保护,全面推进“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 技艺”“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名录。(二)夯实基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激活龙头作用。实施“名院、名科、名医

7、”战略,在国家新一轮医 疗机构等级评审中,有6家中医医院通过三甲等级评定,5家中医医院通 过二甲等级评定。全市建成4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12个国家级临 床重点专(学)科、3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学)科、94个省级 中医重点专科和99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狠抓枢纽改造。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中医科、中药房规范设置,配齐中医医师、中医诊疗设备。截至 2020年,全市20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规范设置了中医药科室,已建 成国医堂196个,其中示范国医堂51个,名医堂11个和中医养生堂11 个。促进网底完善。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药工作,

8、 全市26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345家村卫生室均配备中医设备包,能开 展火罐、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 的优势和作用。加强骨干建设。全面推进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实现全市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全覆盖。开展全市综合 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25家综合 医院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单位。着眼扩充创新。创新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落实中医诊所备案制管 理。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数较试点前增长38.77%,形成了六源堂、雨之 堂等一批知名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和叶开泰中医药文化旅游区。(三)提升能力,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突

9、显中医药疫病防治作用。组建市区两级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加强 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在二级以上公立中 医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建设独立可转换传染病区,开展检验、急诊、 重症、感染疾病科等科室建设和人员培训,全面提高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 总结推广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和疗效,进一步优 化提炼三方三药,切实发挥中医药在未病防治、缓解症状、机体康复方面 的作用。增强中医药未病防治优势。支持市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中心,试点 开展中医健康管理、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睡眠管理等项目。全面推进二级 以上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建设,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 一体化服务

10、。推广中医药治未病干预方案,将中医药治未病纳入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强化重点人群中医健康服务管理。提升中医药康复特色能力。依托市中医医院建设区域中医康复中心, 充分发挥中医药康复特色优势,开展康复教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 复随访等服务,整合多学科资源,实现中医药与现代康复技术的融合,推 广一批中医康复技术方案。推进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标准化康复科, 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突出中医药科技创新水平。积极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对我市中医药 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和合作。以区域诊疗中心及重点专 学科群为依托,建成5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 和5个二

11、级实验室。武汉药检所参与湖北省中药质控标准物质研制,负责 全省14个品种的中药对照药材研制。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 加快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近两年我市中医科研立项166项,结题123 项。改善中医药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开展中医医疗质量专项督导检查, 规范中医药执业行为。推进完善绩效考核指标,推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 核,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构建“区域+专科专病”的中医医共体模式, 推动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下沉。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规范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的采购、贮存、养护、调剂及煎药等环节行为,开 展中药饮片质量集中专项整治,检查中药饮片使用单位352家,其中责令 限期整改12家

12、。改进医疗服务作风,深入推进“双评议”工作,坚持问 题导向,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推进中医药信息平台建设。全力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依 托武汉市全民健康市区一体化信息平台项目,推进中医云应用的建设工作, 实现二三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信息互联互通。面向全 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治未病、临床辅助诊 疗、知识库统一检索等服务。充分挖掘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 思想,强化传承力度,创新传承手段,丰富传承体系,促进中医药健康大 数据应用发展,全面提升中医医疗信息化服务能力。(四)注重传承,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着眼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开设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

13、,培养和 输送高层次人才。自2016年起,与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订单培养中 西医结合全科医学本科生工作,截至2020年,已招录152人。加大各医 疗机构职工在职学历教育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在岗医疗人员提升学历。积 极开展继续教育、西学中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近年共开展中医继 教项目151项,西学中培训114人,招收中医类别规培人员413人。深化师承教育。推进师承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符合 条件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师承教育。自2010年起,共有493人进 行师承备案,61人通过出师考试。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传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特色技术,建有张伯礼、

14、仝小林院 士等7个国家级工作室、6个省级和51个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 室。拓宽中医药人才渠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要求,配合 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报名、筛选和考核工作。强化基层队伍。通过返聘、培训等方式,助力基层人才队伍能力提 升。鼓励老中医服务基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离退休中医药医师实 施补助。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能力培训,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乡 村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等, 共计培训6000余人次。(五)厚植土壤,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扶持企业聚力发展。出台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若干政策,从 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成长等五个方面提出政策

15、措施,合力帮助中药中 小企业纾困解难、稳健发展。及时掌握中药类重点企业生产情况,将中药 类重点企业纳入疫情防控产能储备企业名录,根据监测情况精准做好企业 服务,确保重点企业良性向好发展。据统计,今年1-5月,健民药业集团 等重点中药企业呈持续高位增长态势,产值同比增幅明显。帮助企业抢抓机遇。推动重点企业的重磅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和影响力,倡导企业进一步挖掘拓展保健康养类市场。促进马应龙药业集 团建成国内单剂型产能规模最大的软膏、栓剂生产制造基地和国内首家中 药眼膏无菌生产车间。协助马应龙药业集团筹划中药湖北实验室的建设。 鼓励传统中药企业扩大单项产品优势,支持创新型中药企业加快产品研发。服

16、务企业产品升级。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已为国药中 联等中药企业开展智能化诊断,实地助力企业实现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 等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马应龙药业集 团开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项目申报。支持企业加快推进产业升级重大项目 建设,不断促进全市中药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整合资源提升质量。组织开展全市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普查结果 显示,我市拥有桔梗、葛根等蕴藏量较大的药用植物,采集连翘、苍术等 较多野生药用植物。支持国药中联在五峰县等药材道地产区建立规范化生 产基地和初加工基地,打造中药企业省内优势资源整合典范。三、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

17、浓郁。中医具有预防作用独特、毒副作用 小、养生功能显著等优势,然而中医评价西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中医 氛围弱化的问题日渐凸显,西医的快速发展与中医的传承断档,影响了人 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选择。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为15.34%, 东部地区为18.95%,中部地区为13.1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中医药发展平台不够完善。市中医医院药学基地2017年开始 选址异地重建,因建设用地等问题,至今尚无实质性进展。新城区中医医 院因现有规模较小、床位不够、人员不足等制约因素影响,未达到三级医 疗机构标准。传统中药制剂及中药健康产品省内制剂文号备案程序繁杂, 备案难度极大,导致产品需求

18、量大却无法合法合规实现供给,推广难度较 大。(三)中医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目前,全国大多数副省级城市和相 当多地级市设立了中医药管理局,而我市仅在市卫生健康委下设中医药管 理处,区级仅有个别区设有独立的中医科,管理职能分散,中医药治理体 系和能力亟待提高。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 法,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利用电视、广播、互联 网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医疗效、中医药报销等常识和优惠政策,鼓励组织和 个人创作中医药文化和科普作品,大力推进中医药“六进活动,普及中 医药知识,推广培训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