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环境、促进发展-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下)_第1页
#善治环境、促进发展-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下)_第2页
#善治环境、促进发展-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下)_第3页
#善治环境、促进发展-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下)_第4页
#善治环境、促进发展-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善治环境、促进发展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大气污 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下)主讲人: 张世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和工程学院副院长四、中国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在讨论问题之前还是要讨论一下,中国的环境形式和基本的挑战。如何从一个社会发展 的角度,看中国的环境和发展的问题。通常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曾经受过这样的一个教育,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人口众多肯定是事实,但是地大物博,如果拿人均 基数上来讲,中国其实是一个应该拥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国家。中国未来面对的这种 挑战,或者中国的国情是什么,第一个人口众多、第二个资源有限、第三个是低效率使用、 第四个是有限的资源、在国家范围,在整个、领土

2、面积上一个不均衡分配。我国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国人口是目前占全 球的 20%,整个土地面积占全球的 7%。通常的说法是,中国人用 7% 的土地,养活了全球 20% 的人口,一方面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但另外一个方面也突显出中国资源短缺的现象。土地 资源上,我国的人均耕地是全球人均耕地的40%左右,水资源就更少,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全球人均占有量的 25% ,也就是说四分之一。石油资源占全球人均占有量的8% 左右,天然气资源是全球人均占有量的 4%,这就是我国在人均基础上,从人均的角度来讲,中国的 这个资源非常有限的这样一个现象。通常都讲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3、我国是一个资源不富裕的国家,但同时也不是一个资源 的有效利用者,怎么讲呢?我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勇院士在 2009年的一个报告当中,他说 中国部分主要行业的平均能耗,高于全球这个最发达国家的30%左右。看到两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是人均拥有量如此之少,另外,如此不节约使用有限资源,导致主要工业产品和行业 的平均能耗如此居高不下。当然这里面要插一句就是少,其实过去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在节能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的情况下,但在能源消耗方面,还是居高不下。举一个例子,80年代的时候,生产 1万元的 GDP耗费的标准煤是能源把他折换成标准煤是多少呢?是15吨。到了 2010年左右的时候,生产1万元的 GD

4、P,消耗多少吨标准煤呢?是 1吨标准煤,所以过去在节能方面取得如此大的 成效的情况下,能源效率还拥有很大的改进的空间。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和此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排放污染物的排放 量,也是全球最多的。比如在 1990年,中国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全球最多。2001年,中国的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是世界第一,化学需氧量是我们评估像水污染当中的污染物的一个指 标。到 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是世界第一。 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是世界第一。 2010 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开始变为世界第一了。一个方面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辉煌成绩的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的排放,在全球范围里 也是一个

5、非常大的量,并且占有很险要的位置。所以中国面临的环境的这种基本的态势,是 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仅是有 PM2.5 这样的问题,而包括水、土、气的方方面面,都 存在着巨大的压力。概括起来就是说快速经济增长,导致中国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的增加。 生态治理的速度, 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工业污染依然不断的提升, 生活污染也在不断的上升, 污染存在着从城市向乡村的蔓延的问题、区域性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等等,是足够引 起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当中, 在获得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进步的同时, 环境代价到底是多少。 虽然对具体的数值,大家还有很多学术上的、方法上的一些争论和讨论。但是大家比较公认

6、 的是过去 30年里,因环境污染给中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损失,至少占当年的 GDP 的3%到8%左右,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的环境和发展态势, 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是过去常规的一次污染物的排放确实有所下降,但是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状况,却不容乐 观。第二,环境风险不断加大的;第三,和环境相干的群体性事件呈现上升的趋势。这里大家除了在各地的报纸上看到因为社厂因为污染事故,带来的群体性的这个事件不 断增加之外。引用一个官方的数字,有环保部做过一些统计,过去的几年里面,和环境相关 的群体性事件是每年以 29%的速度在增长。看到的这样一些问题表明什么呢?中国环境和发 展之间的矛盾

7、日趋尖锐,而且更重要的他还不仅仅是该不该污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谁该为 环境保护买单,以及谁以什么方式利用环境资源所引发的利益冲突问题。如果未来的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体现为利益冲突问题的时候,利益冲突就需要寻找到利益的这种 调整的机制。五、中国大气污染问题的演变所以这是关于中国的这种环境问题的一个判断,希望大家能够在中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的大的框架下,来看中国大气污染的演变和转变问题。大家都很关注中国的大气污染的问题,特别是最近 PM2.5 的问题, PM2.5 其实跟我们讨 论环境问题一样,在学术界他不是一个新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在90年代的中后期,在学术界就广为讨论,并且不断的提

8、醒社会各界关注细粒子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但是这样的一些 讨论并没有获得社会和决策组的这样的一种共鸣,反倒是在2011年的时候,新媒体在 PM2.5问题上的这种传播, 使得PM2.5 这样一个很学术的一个词, 进入到所有的人都知道 PM2.5这样 的一个社会现象。PM2.5 是什么, PM2.5是指的那种粒径小于 2.5微米的那个超细粒子,因为他的粒子很小, 他可以进入到人的这种呼吸系统,用形象一点的比喻。大家可能对2.5微米是个什么概念,很难找到。我们头发丝都知道,就是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这就是这样的一个粒径 下,那就叫细粒子。细粒子大家说关注 PM2.5 ,不仅仅要关注他的浓度,如果

9、老百姓看的话,说我也没有仪 器,那可以看天气,觉得每一天可能雾茫茫的灰霾的这种天气,然后闻着都能够闻到味道或 者是觉得呛嗓子这样的一种情况。有时候这是一个浓度问题,关注大气的细颗粒,特别是PM2.5 的问题,还更重要的是关注他的成分,因为所有的细粒子,他的上面都覆盖了很多非生物和生物组分的一些元素。比 如说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金属、矿物质、有机物、黑炭等等,这都是属于非生物类 的这样的一些组分,还有一些生物类的组分。比如说病毒、细菌、真菌、花粉等等,所以同 样浓度的 PM2.5 ,他可能会因为他的组分不一样,他的健康效应和人的这种影响效应也会不 一样。PM2.5的这个问题,其实在 90年

10、代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北京市和中国存在着很多严重的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所带领的这个团队,就是我们北大的这个团队,从90年代中期,在针对北京市的大气污染的问题当中,就已经通过很多实验手段,发现PM2.5 和能见度以及污染之间的这样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大气颗粒物最近有很多大家的关注,都知道他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但 是他影响机制又非常复杂,我们都知道,细颗粒的暴露。现在科学上已经可以证明,就是细 颗粒他会对呼吸、心血管的相关病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有所增加也有一些研究,在逐渐探 索和研究。他对我们的免疫系统、生育系统、神经系统和遗传系统,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也还在继续过程当中,如果回述中国

11、,我们刚才从PM2.5 的问题开始,中国 30年的这种经济增长,他的大气污染问题,是不是也发生了一些阶段性的变化。最近大家通常在形容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时候,这几年有一个最常有的一个词句,基本上 是这样说的,中国用 30 年的时候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工业化的路程,环境问题以 叠加式、复合式、集约式的方式,这个集中爆发,这是现在大家通常听到的一些情况。把他从大气的问题上来看一下,其实中国对大气问题的关注,是70年代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唐孝炎院士她带领她的团队,在兰州发现兰州存在严重的光化学烟雾这样的一种现象, 从此开始了中国的环境化学这样的研究。到 80年代的时候, 人们发现酸雨问题变的比较严

12、重, 到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 除了二氧, 大家普遍关注的二氧化硫、酸雨、悬浮颗粒物这些问题之外,学术界已经发现二次污染的问 题,成为需要值得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比如说地面臭氧的问题,比如说 PM2.5 这 样的一种问题。同样也是唐老师,唐孝炎院士带领北大的团队,在 1997年就提出中国的大气污染,因由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使得中国大气污染在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特定的变化,就是从那种单一型的、煤烟型的污染转化为煤烟型和机动车,这个使用和扬尘共同作用的,一个 复合型污染的问题。这种复合型污染,他不仅仅,他不仅仅是一种污染物,而是多种污染物,在多类不同的 源的排放,在一定的这个环境

13、条件下,经过特定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他产生的一种更复杂形 式的一个污染的问题。他涉及到是多种污染物,比如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比如PM 、VOC 就是挥发性的有机物等等。大气当中的多种生产和工业园和消费园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他在环境当中出现 了一些复杂的响应和反应过程。所以是多种污染物,多个原,然后多个污染类型叠加和多种 过程耦合,以及多个区域相互影响这样的一个问题。刚才简单的梳理了一下,就是中国的大气污染从80年代早期的煤烟型污染,逐渐过渡到90年代中期的复合型污染,到现在复合型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在他的区域性特征越来越明 显这样一个阶段。在梳理一下中国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比如说从80年代早期

14、,从 70 年代一直到 90年代,以煤烟型为主,然后到 90年代中期之前,基本上是酸雨的问题,此后我们提出了这种复合型 污染,一直延续到现在。再看一下,在过去的这一段时间里面,应对这种大气污染形式的变化,环境政策发生了 什么样的变化。 70到 90年代,主要是煤烟型的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 物,就是更大颗粒的这样一些污染物。主要原来自于燃煤,来自于工业的生产过程和扬尘等 等。所以在 70到9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面,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主要还是基于针对个别污染企 业他的排放浓度的控制,是什么呢?是要求所有的企业,能够达标排放,采取的具体措施, 比如说用一些洗煤技术、消除烟尘的技术等

15、等,所以这是在70到90年代,另外的一个阶段,是 1990年到 2000年这个十年左右。这个十年左右,就是燃煤、工业活动得到了快速和急剧的 这样的一种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污染问题,除了此前的煤烟型污染问题继续存在之外,又 增加了在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土上,都承受着一个酸雨污染的这样的一个威胁。他们主要的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硫和主悬浮颗粒物之外,也有氮氧化物的问题,包括依然 和燃煤过程是有关的。比如,各种锅炉各种煤炭燃烧的过程、然后工业过程有关系,扬尘同 时这个阶段, 机动车开始进入到很多的大中小大中型的这样一些城市。 在这个阶段人们发现, 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征服如此之快,仅控制所有工业污染源,他都能实现

16、达标排放,也不能够 保证我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总污染物量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在原来的要求各个企业达标排放的基础之上,1996年开始实施 了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政策。也就是说不仅仅要达标,同时还要满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所排 放的污染物总量, 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里面, 这个阶段采取的控制措施, 主要是消除烟尘, 工业污染治理和扬尘治理等等。从 2000 年也就是本世纪以来, 我们说复合型的污染在 90 年代中期被学者发现, 到 2000 年左右,这样的一些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就是燃煤问题、工业排放、扬尘、机动车他都 成为主要的贡献源。并且原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比如二氧化硫问题、

17、酸雨问题、扬尘的问题 等等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我们面临两个新的大气污染方面的威胁。一个就是细颗粒物,另外 的一个就地面臭氧浓度增加的问题。他们因此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就开始有了更多的一些政策,除了这个实施二氧化硫总量 控制以外,同时要强调达标排放和这个排放总量的不断下降,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污染物他 是一个跨度区域传输的问题,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开始强调环境污染控制从属地向区域合作 这样一个转型的问题,就强调区域的污染治理。因此概括一下,此前的大气污染的特征是, 在过去的这个 30多年里面, 最近的这些相关的研究和数据都表明, 二氧化硫和 PM10 以及二氧 化碳等等一次污染物,他的排放量确实是下降的

18、,但是和此同时我们的臭氧问题、灰霾问题 他的这种二次污染的问题,确实日益严重的。所以这是我们想讨论并且这种严重也引起了国 际社会的这种广泛关注。大家如果看有的一些学术单位公布的全球PM2.5 分布的时候,知道中国是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这是我们想从中国大气污染这方面, 所探讨的这个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 除了这些之外,因为我知道大家可能还是会关注PM2.5 的这个问题。那我就想除了我们刚才讲的这些问题之外,我们还需要更了解一些什么,我们知道如果从学术意义上。大家做了很 多的研究说 PM2.5 就是细颗粒的问题,他会带来生态效应比如我们谈到的酸沉降的问题、能 见度降低的问题和人体健康的影

19、响,还有他会气侯也会产生适当的这样的一些,一些影响。关于大气污染的这个健康效益,最近这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包括很多学术单位和国际国 内的一些单位都有过研究,比如说有人曾经对 2000年,对中国的这个大气污染导致的健康效 应做了一个研究,说中国每一年可能会因大气污染的问题,会导致有40 多万人面临过早死亡的这样一种风险。 2013年 1月份的时候, 大家知道是在中国华北等 20多个省区, 是发生了严重 的、大面积的灰霾的事件。针对灰霾的事件,我和我的研究组曾经对他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评估。仅仅在这一 个多月里面, 大概全 15个省市受到影响, 23个机场受到了影响, 大量的高速路开始封路等等。

20、汽车航班延误,门诊的这个急诊病人增加等等。估算下来,这一个月因灰霾的事件所带来在全国范围里,就给受影响的省区带来的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大概是在230亿元左右。这个数据应该来说我们用比较简单和保守的方式去估算的。其实还是满触目惊心的,仅仅一 个月的重污染天气,就带来这样的影响。环境污染不仅仅会带来健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会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上面去,下 面很自然的就会问令一个问题,治理污染的话,会得到什么样的效益或者是福利的改进。2011年,曾经做过一个 2011年完成的工作,就是假如在京津冀地区进行控制PM2.5 的努力,然后实施 PM2.5 的环境质量标准,获得的效益是什么?在2011

21、年的研究发现,在京津冀区域里面,假如进行适度的 PM2.5 的治理的,可以带来的这个总效益的情况,相当于GDP的3.4到7%之间,所以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如果利用特定的成本,进行污染的防止,他所带来的这样一种效益是非常显著的。特别 是这种效益的显著,他还体现在一个较大的一个区域差异上,这种区域差异也就是说所有的 这个区域里面,无论是发达还是不发达的地区,都可以通过控制空气污染,来使得本地居民 的健康得以改进,然后社会福利得以增加这样的一个情况。当然在中国,还是因为数据、因为调研等等方面问题的局限,使得难以获得中国污染控 制成本这样的有,就是具有可信性和可得性的这样的信息基础,但是可以借鉴其他国家

22、的经 验来说明这个问题。六、践行生态文明、防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及建议现在讲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想谈落实践行生态文明这样一个大的理 念一下, 到今年两会期间提到的要用重点治雾, 要用强势手段治理污染,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增长方式,从源头治理环境,到利用市场机制来改善环境质量,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探讨一下,长期来讲中国要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和问题。我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最核心的一点是中国到了一个特定的阶段该讨论中国环境保护制 度的转型的问题。把这种制度的转型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的环境保护必须要从这种每一天 忙着救火的这样的一种危机管理方式,到一

23、个风险防范的管理是什么?比如现在的整个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包括政府管理机关,因为环境问题每一天都在焦头烂额的应对着,但是 当应对的时候,就难以有足够的资源去进行风险的防范。一个好的政府和好的社会,等于像环境事故、环境污染这样的一些问题及他不是理论上 来讲,他不应该是等问题出来再进行处理,而是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说他第一个转型,如 果让我们的危机管理模式,到风险防范的管理模式。第二个这种转变,就是如何从自上而下的这样的一种命令型的、服从型的一个行政管理 模式到公共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三方互动,政府、企业和公众互动的这样一种管理模式。这 样致力于各个行为人,他的行为转变,而不是行为简单的行为约束。

24、再有一个转变,就是如何从现在运动式的感觉到一个长效机制。所谓运动式管理指的是 当面对一些危机情况的时候, 采取利用极端和强势的手段, 然后来控制住某一种不太恰当的、 不太合适的这样的一种势头的、这样一种方式。体现为就是社会一阵风似的运动式管理,短 期一定是有效的,应对重污染天气也是有效的。但是这样的一些短期临时的运动式的态势,不能够长期改变相关责任主体,他的这个行 为。因此我们说一定要向长效机制去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和公众各就其位也是很重 要的,就是政府要承担必要的公共管理职能,公众也要承担自己,承担和践行自己的环境责 任,因为承担这种责任本身,也是公民环境权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

25、以从未来来讲,我们制度变革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可以从宏观、从理念上有很多 的概括。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所有制度的建设,制度是什么?是这个社会运作的一个基 本程序和规则,就是游戏规则。假如企业,违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但他不受到 处罚的时候,这种情况存在之后,是一定会使得广为购并的叫就是履行政策,就守法成本高 昂,违法成本低廉,这是整个环境问题方面广为购并的一种现象。制度建设就是第一个,一定要让那些环境友好的企业,他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有优势 地位。第二个就是要避免创建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什么意思呢?就假如 那个污染企业不被处罚,他在市场上他可能就会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26、,结果把那些守法的、 环境绩效好的企业挤出了市场。那这样全人民都要承受一个恶性竞争、恶性环境之下的一个 劣币这样的一种,劣币长存的这样情况。还有一个就是限制寻诸、各个主体的这种寻诸行为,这个过程强调的是监督和执法。所 以这是我想说,我们的制度变革的目标,应该致力于创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良好的规则 并能够有效的去实施。强调几个大的变革的重要方面,一是未来环境的治理,既然环境问题,他是一个公共品 的问题,是一个有外部性的问题,是一个和每一个人基本生存权利相关的一个问题的话,就 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良好构建环境权益这样的一个,一个基本架构。换句话说,谁拥有什么样 的环境权利,比如说公众是否拥有不受企业

27、污染,叫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害的权利。如果有 的话,那就意味着什么?公民他可以依托于法律,去对自己所受到的任何关系污染,进行索 赔的一个过程。同时他也对环境污染企业,也有一个监督的这样一个责任。第一个还是要良好界定,不同主体左右什么样的利用、使用环境资源的权利、责任和义 务的安排,当然这种责任人,不仅仅包括公众、不仅仅包括企业,也包括政府。第二个强调的是,在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强化政府的环境责任。强化政府的环境责任,是 强调政府作为所有公众代表我们公众保护全民利益的,这么一个代表者。他必然富有保存和 提升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种环境资产的这种责任。用更简单的话说,我们刚才谈到环境和自然 资源,是一代一代继

28、承下来的一个自然资本和自然资产。假如说他归全民所有,而国家和政 府又代表全民,行驶相关的环境治理责任的话,提升和保护环境资产,就必然是政府的一个 当然责任,这个是不容推迟的。如果是当然责任的话,就意味着政府是否制定了恰当的战略和政策,这是需要受到关注 的。另外的一个,假如发现有众多的企业违反环境政策,或不利于环境行为的时候,政府也 必然拥有对这些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的这样一种责任,不仅仅是权利,而是一个责任。所以 第二个事我强调的是强调强化政府的这个环境责任。有了基本环境权益的界定,有了政府的责任的这个正确界定和正确发挥的时候,第三个 方面就是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功能,纠正

29、在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 的市场失灵的这种现象。这话说起来很绕口,其实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让,我们刚才一直在 谈环境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 其中的一个, 就是他的外部溢出性的特征, 就是外部性的特征。我们说一个良好的社会,你要想让企业利用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的时候,第一个要义, 就是应该让污染者承担他的这个环境外部性。用一个直白的话,就是污染者要承担他所造成 的污染成本,要么进行污染治理,要么如果排放到环境当中,对环境质量带来影响,那就进 行高额的赔偿和罚款,这是一个概念。就是他要承担负的外部成本,给社会带来的额外的负 的外部成本。第二个环境要义, 就是要让环境资源的使用者, 支付他使用公共资源的时候的

30、占用费用。 比如利用环境的容量资源, 进行恰当的生产, 如果我们认为, 他是一种资本, 那他应不应该, 被刻以一个恰当的使用费。第三层意思,假如这个过程当中,有人因自己的行为给环境质量 带来改善,也就是说带来正的外部性的时候,应该予以一个特定的一个奖励,那我们说当我 们基于这样的一种公平和公正的目的,就是谁的责任谁来承担,谁造成的损害谁来承担这样 的一种方式。他必然会形成一个恰当的一个市场信号,那就使那些产生环境污染多的企业, 他在市场上,就无法和产生环境污染少的企业进行竞争。我们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我 们的市场竞争环境,就有利于这种环境友好型的这个企业,这个里面我们说利用市场,利用 通过

31、制定恰当的政策,利用市场来对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进行配置,他有几个基本原则。一 个是污染者支付,一个是使用者支付,再有一个收益者支付,这样的几个原则。这是第三个 要点。第四个要点就是要充分的关注污染控制战略,他的制定,应该尽量体现污染控制的费用 效率,这样的一种有效性的这样一种原则。现代政府,他的当然责任,除了保护环境之外,他还有一个权利编辑,就是你不能够以 不计代价的方式去做这件事情,因为我们知道你采取的不同的措施和手段,他对社会的这个 政策成本是不一样的。举几个例子,在奥运之前的时候,比如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加油站、油罐车、油库的这个 油气换回收,淘汰老旧车辆,然后才是电厂的这些脱销等等的政策。

32、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如果 决策者能够和学术界进行良好的合作的话,我们会找到这样的较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目标的 这种可能性。另外同时也对政策,不同政策手段的使用,来做了评估。发现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用 强势的或者重点出击,然后强势推动污染控制可能是必要的,因为问题太严重。但是必须注 意到,这种针对严重状况下的短期强势政策,不能给延续到长期的日常管理当中。因为从长 期来讲,这样的一些政策,他缺乏弹性,或者是以一个这种较强势的方式,他可能会带来较 大的社会成本。而根据研究发现,比如用价格信号的方式,或者是用排污权交易的方式,他 的社会净效益都远高于这种命令控制型的,或者我们叫做政府强势推动的,这样的一些短

33、期 政策。所以这是一个建议这个相关的管理部门的这个学员,能够给予足够的这种关注。另外一个费用效益的这种空间,刚才谈到一个是不同措施的成本有差异,第二不同政策 手段,他的措施是有差异的。另外的一个,现在的很多政策是针对一个一个的污染物进行控制,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的 污染物, 污染控制策略转化为一个多种污染物协调控制的话, 又会产生一个成本节约的空间。此外我想特别谈一下第五点,就是在大气污染控制,和其他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定 注重要从我们现在的属地管理的模式,转向区域合作来控制污染这样的一种模式,特别是包 括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但是我们知道合作的前提,一定是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必须是一 个多赢和共赢的,而不是有赢有输,有赢有输的时候这种合作是不可能成立的。很多学员可能会关心说,那为什么要合作?合作有很多的理由,前面刚才谈到了,如果 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大气污染控制的话,河北省他会因为污染的控制,而获得更大的效益,当 然是有理论上,他应该有一种激励,因为做这件事情,是有利于本地的居民的。2011年,我们做的另外的一个研究。研究表明,假如在控制北京市的臭氧要达标的情况 下,假如只基于属地管理,也就是只在北京市进行控制的话,还有一个情景是在京津冀联合 控制,也就是说利用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政策的话,他们之间的成本差异,大概是1比 3到 1比 4之间,那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单独基于属地管理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