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有和共同原因_第1页
两次世界大战有和共同原因_第2页
两次世界大战有和共同原因_第3页
两次世界大战有和共同原因_第4页
两次世界大战有和共同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次世界大战有和共同原因?其性质有何差别?一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中 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基本没有共同原因,性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利益角逐,第二次世 界大战是全世界联合起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次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而第二次明显有, 一战的爆发,使各大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估计在华利益,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和经济入侵,中国 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中国在二战中起到可举足轻重的地位,牵制了大部分日军的陆军 兵力,使日军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参加和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防御战,使美国加快了赢 取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综合分析一战二战

2、两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一战后: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从战场上转 移到谈判桌上。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相继召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 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英法美竟然无视中国的主权, 在对德和约上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签定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 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重新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主宰中国的 局面,中国的主权再次被破坏。启示: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中国当时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在惩治以

3、德国为主的战败国的基础上分赃掠 夺,宰割弱小民族,从而认识到弱国无外交。(2)、二战后,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 出了重大的贡献。二战中召开的开罗会议和菠茨坦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中国的决 议,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中国在联合国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举足轻重。启示:说明二战后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了 提高。二战影响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 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 没,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 洋只用于贸易,人

4、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 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 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 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 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 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 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 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

5、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2、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 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 现多极化趋势。3、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 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上美国实行 自由主义经济,苏联 实行计划主义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 约组织。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

6、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美国的越南战争,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 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4、由于双方都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开战,二 战结束后几十年没发生新的世界大战。5、交通规则方面的影响,德国是实行靠道路右侧行驶的国家,在二战期间,德国在被占领国家中强行统一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如在奥地 利,捷克等靠左行驶的国家强行改为靠右行驶,令靠右行驶得以在欧洲普 及。虽然德国战败但靠右行使的交通规则得以保留。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地区在脱离日本殖民统迨后,在美国,苏联等国的影响下全部由靠左行驶 改为靠右行驶的交通规

7、则。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 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 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世界货币体系一一布雷顿森林体系。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 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各国照 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潜伏着 各种危机。中国进行改革开

8、放,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 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 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 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 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 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四、联合国诞生联合国由中、美、苏、英等国在战后创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 具代表性和权威的 国际组织。联合国它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 平和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联合国 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 60余项维和行动。

9、另外, 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名义展开了大清洗。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古拉格群岛(劳改营)甚至 遭到屠杀。其中对军队内部的清洗使大批优秀军官死于非命,直接导致苏 德战争初期苏联军队屡战屡败。虽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 和军事上的强国,但斯大林残酷的犯下 大屠杀罪行被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人 和部分苏联人视为独裁屠夫。1932年至1933年间,斯大林推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导致 乌克兰大饥荒 使250万到480万人

10、死亡。乌克兰独立后,许多乌克兰政治家和学者认为 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斯大林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 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 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 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英法却相 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 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 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三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 势力范

11、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 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 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 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参考条 目:冬季战争、卡廷惨案)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 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 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 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1943年初,苏军经过浴血奋战,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在 战场上掌握了主动。到了 1945年5月,包括苏联 红军的盟军

12、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 红军对日宣战,出兵 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 关东军。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 节转到南方现在的萨马拉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 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 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 战场。此活动振奋人心。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 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1944年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 古独立.战后

1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令苏联倍感威胁,因此针锋相对地成 立华沙公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 政治 斗争,最后赫鲁晓夫在打倒贝利亚、马林科夫等政敌后成为了苏联最高领 导人。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用秘密 报告的形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结束了 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 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赫鲁晓夫对 普通群众开放克里姆林宫,并取消了中央领导的“特殊供给”和官僚干部 的各种特权以及“特殊津贴”,深得民心,但也招致众多官员的不满。但 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

14、的政治动荡。(参 考条目: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事件、波兰十月事件)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 核战争。对外主张“三和路线”, 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 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曾策划了 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等事件。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参考条 目:加加林、东方1号)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 日涅夫时勃列日涅夫期。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否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否定了赫鲁晓夫的“三 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 还派兵进

15、驻蒙古,甚至在 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 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 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 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 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 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 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坚持 斯大林主义,恢复斯大林时代的政策。他 下令停止对冤、假、错案的平反,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因为苏联式福利政策和军费开支巨 大而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 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 党内腐败愈演愈

16、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党内 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种安德罗波夫 子。安德罗波夫时期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原 克格勃主 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 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 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 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 苏联群众的支持。但由于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

17、病逝世,终年 69岁。契尔年科时期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是73契尔年科岁的契尔年科。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 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 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 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 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 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 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 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戈尔巴乔夫时期参见: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

18、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 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 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 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 烈的“政治地震”(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在 罗马尼亚却发生了暴力事件)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 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 内实行经济重建和 开放性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带来了 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 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 行得到揭露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民心。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