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公布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_第1页
社科院公布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_第2页
社科院公布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_第3页
社科院公布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_第4页
社科院公布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科院公布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 江苏广东上海居前2012年02月29日10:08 来源: 作者:唐佳蕾中国网2月29日讯(记者 唐佳蕾)“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孰强孰弱,日前已见分晓。记者从昨日(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暨省域经济研讨会上获悉,作为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2012年重大研究成果的省域经济竞争力蓝皮书向社会公布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2010年,江苏、广东、上海三省市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甲,与2006年相比,江苏上升

2、了3位,广东保持不变,上海下降了2位。此外,在今年的评价报告中,根据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课题组兼顾港、澳、台地区和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一个符合港澳台在内的34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形成了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3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对20062010年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在内的34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名。结果显示,2010年,台湾、香港分别居第一、第三位,澳门名列第九位。据悉,该蓝皮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顺应全球经济形势

3、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和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此次公布的蓝皮书是在广泛征收和吸取国内权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四川省、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湖南省、重庆市、陕西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海南省、山西省、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

4、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与2006年相比较,排位上升的有11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市,排位上升了6位,安徽省排位上升了4位,江苏省和江西省排位均上升了3位,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海南省、四川省排位均上升了2位,贵州省、陕西省、青海省排位均上升了1位;9个省、市(区)排位没有变化,分别为天津市、辽宁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位下降的有11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西省,排位均下降了5位,其次是河南省,排位下降了4位,吉林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省、市、区排位均下

5、降了3位,河北省、上海市、湖南省3个省、市、区排位均下降了2位,北京市、云南省、甘肃省3个省、市、区排位均下降了1位。“十一五”期间,个别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的升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如湖北省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重庆市由下游区升入中游区。从全国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测算和分差来看,2010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46.77分、中部地区34.97分、西部地区29.99分、东北地区36.01分,4大区域的分值比差为1:0.75:0.648:0.77,西部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值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与2006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2.23分,表明

6、西部地区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差距仍然较大,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有缩小。从2006-2010年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变化情况看,四个地区平均分值都有明显上升,其中西部地区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2.73分;其次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增加了2.51分和1.45分;东部地区平均分值上升幅度相对小些,为0.51分。由此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的协调性得到明显增强。从区域内部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差异分析来看:(1)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

7、中游区和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说明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内部,竞争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就是同样排在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竞争力得分来看,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得分都在50分以上,而福建省不到40分。但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内部的排位比较稳定,比较大的波动是江苏省排位上升了3位,由第4名上升到第1名。(2)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了湖北省处于上游区,山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4个省都处在中游区,与2006年相比,201

8、0年安徽省综合排位波动明显,上升了4位,而山西省综合排位下降了5位,中部地区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不够稳定。从竞争力得分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得分差距较大,与西部地区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这说明从整体上而言中部地区不具备明显的。中部地区内部的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湖北省进入上游区,湖南省处于中游区的末尾,山西省则处于下游区。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安徽省从中部地区的第5位上升到中部地区的第2位,山西省和湖南省在中部地区内部分别下降了2位和3位,这反映了中部地区各省份竞争力相对变化较大。(3)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2010年只有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

9、陕西省和重庆市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从表2-1的竞争力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得分的64%,表明其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劣势就不太明显。但从2006-2010年得分来看,西部地区竞争力平均得分有所增加,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其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内部来看,同样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四川省处于中游区前列,在全国处于中势地位,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尽管其他各省份的排位

10、比较接近,但从竞争力得分来看,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同样是处于下游区,陕西省综合得分是西藏自治区综合得分的1.9倍。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明显的差距,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变化。(4)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竞争力综合得分都有增加,与东部地区平均得分的差距有所缩小,说明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2010年竞争优势得到提升,但在全国的排名却没有相应地提升,除了辽宁省排名保持不变以外,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综合排位分别下降4位和3位,拉大了与其他省份的差距。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和神圣使命,也是学术的生命之所在。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六年来

11、,能够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年都有创新。那么,2012年蓝皮书与2011年发布的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相比,它的突破与创新点体现在哪里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本年度报告是综合以往五部蓝皮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十一五”这一时间节点,着重对全国31个省市区(包括港澳台地区)在20062010年间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和比较分析,分析评价期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波动变化与竞争优劣势,可以说也是对过去五年的全面回顾与总结,这是今年蓝皮书的最大“亮点”。(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与新特点,今年的蓝皮书对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微调,力求能更好地反映省域经济综合竞争

12、力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四级指标的调整上,涵盖了8个三级指标组,共去掉了10个四级指标,增加了12个四级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当前经济热点或社会较大关注的指标,诸如“食品安全事故数”、 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公共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门增加值”等等,四级指标总数由原来的208个增加到210个。(3)为了便于读者搜集或查询全国各省市区相关指标的实际数据,我们特别在本年度蓝皮书的附录部分增加了诸如“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员、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FDI、工业资产总额、存款余额、R&D经费

13、、文化增加值”等系列指标的具体数据。(4)在提升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分析部分,把评价期中各个层级的优劣势指标比较分析充分纳入到各省市区的对策建议分析当中,便于各省市区更加直观、全面地判断和分析评价期内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为各省市区积极巩固和培育竞争优势,降低劣势指标对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不利影响,这样使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5)继续加强对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反映出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间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个位差之间的实际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所以,今

14、年的蓝皮书特别加强了对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及其均衡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为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于2006年1月联合成立的“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2012年的重大攻关课题。该蓝皮书已在过去的五年连续发布了五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该书是在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平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高燕京先生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李闽榕博士的直接指

15、导下,并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的大力支持,具体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组织专家学者负责组织研究。全书历时近一年,研究对象涉及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时间跨度为20062010年,全书100多万字,数据采集、录入和分析工作庞杂而艰巨,采集、录入基础数据5万多个,计算、整理和分析数据近10万多个,共制作简图350多幅、统计表格450多个,竞争力地图30幅。书中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2006年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省市、部门提供的专业年鉴、统计公报等。该书所构建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具有鲜明客观性、系统性、逻辑性、宏观性、

16、创新性,论述系统全面、视角新颖、观点独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特点。可以说,该书不仅在深化我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和决策借鉴意义,值得各级政府部门、理论界、学术界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者及相关人员一读。另据介绍,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和世界创新竞争力等竞争力问题的前沿研究报告。该中心还定期举办“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海峡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邀请国内竞争力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精英共同探讨竞争

17、力研究的新内容、新方法。除此之外,自2009年10月起,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了全国第一本专门从事研究竞争力的学术性刊物综合竞争力杂志,我们真诚地愿与学术界同仁、政府管理者、企业家、新闻界朋友共同深化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为中国竞争力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附表:表1 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20062010年评价比较表项目排位地 区2010年2006年江苏1(+3)4广东22上海3(-2)1北京4(-1)3浙江55山东66天津77辽宁88福建99湖北10(+2)12内蒙古11(+2)13河北12(-2)10四川13(+2)15安徽14(+4)18河南15(-4)11江西16(

18、+3)19黑龙江17(-3)14湖南18(-2)16重庆19(+6)25陕西20(+1)21海南21(+2)23山西22(-5)17吉林23(-3)20新疆2424广西25(-3)22宁夏2626青海27(+1)28云南28(-1)27贵州29(+1)30甘肃30(-1)29西藏3131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以2006年为基准,2010年部分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升降变化位次,“+”表示排位上升,“-”表示排位下降。没有数字说明该省份排名保持不变。表2 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20062010年各区段评价比较表项目区段2010年2006年地区地区上游区(1-10位)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