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咨询报告_第1页
福建省图书馆咨询报告_第2页
福建省图书馆咨询报告_第3页
福建省图书馆咨询报告_第4页
福建省图书馆咨询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为新时代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我省是最早实施区域协作的省份之一。上世纪80年代起,我省就开展了区域协作的探索,从“念好山海经”到“沿海山区一盘棋”,逐步形成闽东北、闽西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为新时代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2018年4月,省委提出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进一步带动闽东北、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加快发展。2018年9月召开

2、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将经济协作区上升为协同发展区,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省委书记于伟国在今年4月初召开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建设闽西南、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是福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深化山海协作、推动闽台融合发展等的关键。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7516265 央地政策解读 PAGEREF _Toc7516265 h 4 HYPERLINK l _Toc7516266 解读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

3、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PAGEREF _Toc7516266 h 5 HYPERLINK l _Toc7516267 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 PAGEREF _Toc7516267 h 5 HYPERLINK l _Toc7516268 不让资源输出地“吃亏” PAGEREF _Toc7516268 h 5 HYPERLINK l _Toc7516269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PAGEREF _Toc7516269 h 6 HYPERLINK l _Toc7516270 我国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PAGEREF _Toc7516270 h 6 HYPERLINK l _Toc751

4、6271 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推进会 PAGEREF _Toc7516271 h 7 HYPERLINK l _Toc7516272 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出台 PAGEREF _Toc7516272 h 8 HYPERLINK l _Toc7516273 2020年我省沿海经济带GDP将达9.2万亿元 PAGEREF _Toc7516273 h 9 HYPERLINK l _Toc7516274 珠三角“中心带动”汕潮揭、湛茂“两极跃升” PAGEREF _Toc7516274 h 10 HYPERLINK l _Toc7516275 创新采用“三类”空间

5、进行分类开发 PAGEREF _Toc7516275 h 10 HYPERLINK l _Toc7516276 对话 PAGEREF _Toc7516276 h 11 HYPERLINK l _Toc7516277 规划范围 PAGEREF _Toc7516277 h 11 HYPERLINK l _Toc7516278 山海并利 合作共赢关于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PAGEREF _Toc7516278 h 12 HYPERLINK l _Toc7516279 扛起新的历史使命 PAGEREF _Toc7516279 h 12 HYPERLINK l _Toc75

6、16280 注重顶层方案设计 PAGEREF _Toc7516280 h 12 HYPERLINK l _Toc7516281 确保政策真正落地 PAGEREF _Toc7516281 h 13 HYPERLINK l _Toc7516282 江苏“1+3”战略深度解读 PAGEREF _Toc7516282 h 14 HYPERLINK l _Toc7516283 什么是“1+3” PAGEREF _Toc7516283 h 14 HYPERLINK l _Toc7516284 五个关键词 PAGEREF _Toc7516284 h 14 HYPERLINK l _Toc7516285 “1

7、+3”的战略要克服的三大难题 PAGEREF _Toc7516285 h 15 HYPERLINK l _Toc7516286 “1+3”功能区重构的战略意义 PAGEREF _Toc7516286 h 16 HYPERLINK l _Toc7516287 吉林省将打造“一主、六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PAGEREF _Toc7516287 h 17 HYPERLINK l _Toc7516288 解读:“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到底怎么干? PAGEREF _Toc7516288 h 18 HYPERLINK l _Toc7516289 理论探讨 PAGEREF _Toc7516289 h 21

8、HYPERLINK l _Toc7516290 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PAGEREF _Toc7516290 h 21 HYPERLINK l _Toc7516291 一、引言 PAGEREF _Toc7516291 h 22 HYPERLINK l _Toc7516292 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新变化 PAGEREF _Toc7516292 h 22 HYPERLINK l _Toc7516293 三、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PAGEREF _Toc7516293 h 23 HYPERLINK l _Toc7516294 四、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领

9、域与政策导向 PAGEREF _Toc7516294 h 24 HYPERLINK l _Toc7516295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动力来源 PAGEREF _Toc7516295 h 28 HYPERLINK l _Toc7516296 对于“协调”的认识与理解 PAGEREF _Toc7516296 h 28 HYPERLINK l _Toc7516297 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 PAGEREF _Toc7516297 h 29 HYPERLINK l _Toc7516298 区域协调发展新思维新逻辑 PAGEREF _Toc7516298 h 30 HYPERLINK l

10、 _Toc7516299 区域发展新主体的壮大及其协同力 PAGEREF _Toc7516299 h 30 HYPERLINK l _Toc7516300 区域发展新动能的迸发及其推动力 PAGEREF _Toc7516300 h 31 HYPERLINK l _Toc7516301 区域发展新空间的挖掘及其支撑力 PAGEREF _Toc7516301 h 32 HYPERLINK l _Toc7516302 区域发展新认知的拓展及其引导力 PAGEREF _Toc7516302 h 32 HYPERLINK l _Toc7516303 区域协调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PAGEREF _T

11、oc7516303 h 33 HYPERLINK l _Toc7516304 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主动抉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变革 PAGEREF _Toc7516304 h 33 HYPERLINK l _Toc7516305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主动抉择,创新应成为区域发展第一动力 PAGEREF _Toc7516305 h 34 HYPERLINK l _Toc7516306 打造有为政府的主动抉择,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PAGEREF _Toc7516306 h 34 HYPERLINK l _Toc7516307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动抉择,持续释放发展韧性和潜力 PAGEREF _T

12、oc7516307 h 35 HYPERLINK l _Toc7516308 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动抉择,归根到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PAGEREF _Toc7516308 h 36 HYPERLINK l _Toc7516309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PAGEREF _Toc7516309 h 36 HYPERLINK l _Toc7516310 四大板块是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PAGEREF _Toc7516310 h 36 HYPERLINK l _Toc7516311 三大城市群是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PAGEREF _To

13、c7516311 h 37 HYPERLINK l _Toc7516312 中心城市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PAGEREF _Toc7516312 h 37 HYPERLINK l _Toc7516313 长江经济带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PAGEREF _Toc7516313 h 37 HYPERLINK l _Toc7516314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PAGEREF _Toc7516314 h 38 HYPERLINK l _Toc7516315 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是衡量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标尺 PAGEREF _Toc

14、7516315 h 38 HYPERLINK l _Toc7516316 中国区域发展呈现新态势 PAGEREF _Toc7516316 h 38 HYPERLINK l _Toc7516317 我国区域增长格局的新变化 PAGEREF _Toc7516317 h 39 HYPERLINK l _Toc7516318 新时代区域战略布局的新特征 PAGEREF _Toc7516318 h 40 HYPERLINK l _Toc7516319 对未来国家区域政策的几点思考建议 PAGEREF _Toc7516319 h 40 HYPERLINK l _Toc7516320 刘勇:2019年中国区

15、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四大趋势 PAGEREF _Toc7516320 h 42 HYPERLINK l _Toc7516321 探索省内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PAGEREF _Toc7516321 h 42 HYPERLINK l _Toc7516322 省内跨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 PAGEREF _Toc7516322 h 42 HYPERLINK l _Toc7516323 机制创新与利益平衡 PAGEREF _Toc7516323 h 43 HYPERLINK l _Toc7516324 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分析 PAGEREF _Toc7516324 h 44 HYPERLINK l

16、 _Toc7516325 一、引言 PAGEREF _Toc7516325 h 44 HYPERLINK l _Toc7516326 二、分析框架 PAGEREF _Toc7516326 h 44 HYPERLINK l _Toc7516327 三、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的类型 PAGEREF _Toc7516327 h 45 HYPERLINK l _Toc7516328 四、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特点比较 PAGEREF _Toc7516328 h 48 HYPERLINK l _Toc7516329 五、结语 PAGEREF _Toc7516329 h 49 HYPERLINK l _Toc75

17、163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在福建的实践 PAGEREF _Toc7516330 h 50 HYPERLINK l _Toc7516331 从大念“山海经”到凸显“闽东南” PAGEREF _Toc7516331 h 50 HYPERLINK l _Toc7516332 从“三条战略通道”到“海西经济区创建” PAGEREF _Toc7516332 h 50 HYPERLINK l _Toc7516333 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PAGEREF _Toc7516333 h 50 HYPERLINK l _Toc7516334 建设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

18、展区 PAGEREF _Toc7516334 h 50 HYPERLINK l _Toc7516335 深刻认识推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PAGEREF _Toc7516335 h 51 HYPERLINK l _Toc7516336 推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 PAGEREF _Toc7516336 h 52 HYPERLINK l _Toc7516337 实施都市圈战略 推进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 PAGEREF _Toc7516337 h 54 HYPERLINK l _Toc7516338 建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广东实践与经验 PAGEREF _To

19、c7516338 h 56 HYPERLINK l _Toc7516339 1.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面临的问题 PAGEREF _Toc7516339 h 56 HYPERLINK l _Toc7516340 2.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 PAGEREF _Toc7516340 h 57 HYPERLINK l _Toc7516341 “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内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以江苏省为例 PAGEREF _Toc7516341 h 58 HYPERLINK l _Toc7516342 引言 PAGEREF _Toc7516342 h 58 HYPERLINK l _Toc7516343

20、一、江苏省内不协调的发展状况 PAGEREF _Toc7516343 h 58 HYPERLINK l _Toc7516344 二、区域内协调发展:“一带一路”的题中之意 PAGEREF _Toc7516344 h 60 HYPERLINK l _Toc7516345 三、以“一带一路”深层内涵指导江苏省内区域协调发展 PAGEREF _Toc7516345 h 61 HYPERLINK l _Toc7516346 综述:同城化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特定发展模式之一 PAGEREF _Toc7516346 h 63 HYPERLINK l _Toc7516347 一、同城化提出的背景 PAGER

21、EF _Toc7516347 h 64 HYPERLINK l _Toc7516348 二、同城化涵义 PAGEREF _Toc7516348 h 64 HYPERLINK l _Toc7516349 三、同城化作用 PAGEREF _Toc7516349 h 64 HYPERLINK l _Toc7516350 四、同城化模式 PAGEREF _Toc7516350 h 65 HYPERLINK l _Toc7516351 五、同城化发展趋势 PAGEREF _Toc7516351 h 65 HYPERLINK l _Toc7516352 六、国内同城化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PAGEREF _T

22、oc7516352 h 65 HYPERLINK l _Toc7516353 国外经验借鉴 PAGEREF _Toc7516353 h 71 HYPERLINK l _Toc7516354 国外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借鉴 PAGEREF _Toc7516354 h 71 HYPERLINK l _Toc7516355 一、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的类型分析 PAGEREF _Toc7516355 h 71 HYPERLINK l _Toc7516356 二、国外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借鉴以东京城市群为例 PAGEREF _Toc7516356 h 73 HYPERLINK l _Toc7516357 国外典

23、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PAGEREF _Toc7516357 h 75 HYPERLINK l _Toc7516358 一、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美国东北城市带 PAGEREF _Toc7516358 h 75 HYPERLINK l _Toc7516359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日本太平洋工业带 PAGEREF _Toc7516359 h 77 HYPERLINK l _Toc7516360 三、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欧洲莱茵河流域 PAGEREF _Toc7516360 h 79 HYPERLINK l _Toc7516361 四、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24、经验借鉴 PAGEREF _Toc7516361 h 80 HYPERLINK l _Toc7516362 区域协调发展的日本模式 PAGEREF _Toc7516362 h 80 HYPERLINK l _Toc7516363 日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历程 PAGEREF _Toc7516363 h 81 HYPERLINK l _Toc7516364 日本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PAGEREF _Toc7516364 h 82 HYPERLINK l _Toc7516365 对广东的启示 PAGEREF _Toc7516365 h 83央地政策解读解读国务院关于建立更

25、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19-01-2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链接: HYPERLINK /xinwen/2018-11/29/content_5344537.htm /xinwen/2018-11/29/content_5344537.htm)于近日发布,绘就了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明确,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显著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专家指出,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均衡/更持续。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统筹”是此次意见中推动区域协

26、调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如何统筹发展?意见明确,既要发挥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也要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引领”将主要体现在,推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改革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支持中西部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发展,鼓励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平台大胆创新。“补短板”的重点则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建立健全长效普惠性的扶持机制和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短板。同时,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区域联动机制,先富带后富,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

27、环境研究所刘治彦研究员认为,此次意见明确由发达地区来带动欠发达地区,能够进一步增强国家区域发展的联动性。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也将加强统筹。意见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推动这4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刘治彦分析,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共同列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将形成更为全面的区域发展格局。不让资源输出地“吃亏”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需要“看得见的手”统筹规划,更需要“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意见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

28、。刘治彦认为,“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也可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市场一体化发展,意味着今后将着力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包括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等。此外,还将加快探索建立规划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被视为采用市场化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创新。补偿机制立足于横向生态补偿,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

29、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此外,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矿产等重要资源,确保资源价格能够涵盖开采成本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成本等。专家认为,这将改变多年来资源输出地“吃亏”的状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老百姓身上,此次意见中对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问题也作出了相应部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丁宁宁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首先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包括调整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基本公

30、共服务投入向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增强市县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其次,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层次。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级;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加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规模,强化省、市统筹作用,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此外,还强调推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其中特别指出要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探索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流转衔接具体做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基本公共服务提到重要位置,这是一种思路上的转变,从过去单一以GDP为考核指标,转变

31、为强调基础设施均等化。”刘治彦说。我国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经济参考报2018-11-30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意见提出,我国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专家彭复兴表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目前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是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区域发展将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32、大体相当为目标。“其中一项着力点便是通过重点中心城市引领,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区域板块融合发展,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彭复兴说。意见明确,以“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骨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国内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优化开发模式。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

33、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协调对接,推动各区域合作联动。同时,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

34、放,着力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此外,意见还指出,将推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改革创新,支持中西部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发展。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普惠性的扶持机制和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短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梁倩)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推进会南方日报2019-01-151月14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推进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35、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对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进一步部署安排、推动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长马兴瑞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玉妹、省政协主席王荣出席会议。李希指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要深刻认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在更高起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为落

36、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二要紧扣广东实际,把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重大举措,推动各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更加匹配,全省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协调,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得到落实,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三要把握发展大势,把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让全省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四要坚定信心决心,充分认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具备扎实基础和机遇条件,在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实现新的更好的发展。李希强调,要切实处理好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

37、展格局中的重大关系,牢牢把握工作的正确方向。一要正确把握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与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系,扭住大湾区建设这个“纲”,让“一核一带一区”全面对接大湾区、融入大湾区。二要正确把握差异化发展与协同共进的关系,全省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推进建设,寓差异化于协同之中,以精准的差异化落实高水平的协同发展。三要正确把握构建新格局与实施对口帮扶机制的关系,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不但不能削弱,还要进一步巩固加强提升。四要正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结合区域特点协调推动乡村振兴。五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新格局构建中落实生态保护,实现绿色

38、发展。李希强调,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奋力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落到实处,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不断开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一要强化“一核”引领带动作用,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上下功夫。珠三角要担当好全省自主创新主阵地的重要职责,加快打造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和新兴产业发展摇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推动产业疏解向功能性匹配转变。二要强化“一带”产业发展主战场地位,在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上下功夫。沿海地区要依托大项目、大园区,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提升产业链,构建世界级沿海产业带。三要强化“一区”生态屏障作用,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四要强

39、化交通基础作用,在区域交通格局塑形上下功夫,统筹陆海空建设面向未来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形成贯通全省、畅通省内外、连接世界的交通网络。五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六要培育提升城市群,在塑造城镇格局上下功夫。携手港澳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培育壮大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都市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集中集聚、适度扩容、提质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七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驱动成为“一核一带一区”主动力。李希强调,要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压实工作

40、责任,选优配强干部,做好考评督查。二要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完善市场一体化、差异化协同发展机制。三要创造性抓落实,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化为各地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马兴瑞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对广东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上来,认真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分类指导,以新发展理念研究谋划区域发展。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实行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以鲜明的政策导向推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塑造成型。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放管服”

41、改革,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努力为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走向新格局专题片,广州、深圳、汕头、湛江、清远市和比亚迪、埃克森美孚(中国)公司等企业代表分别发言。省领导王伟中、林少春、叶贞琴、许瑞生、李春生、黄宁生、陈良贤、欧阳卫民、张光军,广州市市长温国辉,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各地级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省委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省各有关人民团体、中直驻粤有关单位及部分企业、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出台南方日报2017-12-05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

42、7-2030年)的通知全文链接: HYPERLINK /006939748/201712/t20171205_733883.html /006939748/201712/t20171205_733883.html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GDP达到6.9万亿元,占全省GDP的86.8%;人均GDP达到9.1万元,折合1.38万美元,超过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标准,是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世界制造业基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缺乏陆海统筹的总体规划,陆海发展脱节;珠三角与粤东粤西两翼发展

43、不协调问题仍较突出,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不够完善,沿海对腹地带动力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凸显;海岸带开发方式粗放低效,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正式出台。12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共14章56节,包括总体要求、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规划实施保障四大部分。规划提出,加强陆海统筹规划建设,坚持促进海洋资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打

44、造更具活力和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沿海经济带。2020年我省沿海经济带GDP将达9.2万亿元为将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全球一流品质、极具魅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沿海经济带,规划提出六个具体的战略定位,分别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枢纽和重要引擎、陆海统筹生态文明示范区、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世界级都市带。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空间集约高效、创新要素集聚、交通网络发达、营商环境宽松、协同发展顺畅的发展格局。GDP达到9.2万亿元(2016年价,下同),20172020年年均增长7.5%,人均GDP

45、达11.7万元,海洋生产总值达2.2万亿元,四年年均增长8%,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球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沿海经济带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更具活力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和国际先进、宜居宜业、开放包容、特色彰显的世界级沿海经济带。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跟以往的规划相比,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在规划思路上有五个方面的重点考虑:一是强调生态优先、陆海统筹,重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优化陆海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

46、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联动发展。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推动珠三角核心发展区和东西两翼之间协同发展,构筑优势互补、联动互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是拓展经济腹地,打通东西两翼南北联动发展纵轴,拓展内陆、省外经济发展腹地,提升东西两翼聚集辐射能力,实现沿海经济带整体实力跃升。四是扩大发展空间,重点抢占新世纪海洋开发的战略制高点,全面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进科学用海。五是打造黄金海岸。优化岸线功能布局,合理安排岸线功能和临海产业布局,规划建设滨海旅游公路,构建国际一流的高品质滨海旅游带。珠三角“中心带动”汕潮揭、湛茂“两极跃升”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对全省区域发

47、展战略部署进行深化细化,提出了“一心两极双支点”沿海经济带发展总体格局和“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滨海布局,构筑粤港澳、粤闽和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一心两极双支点”具体包括:“中心带动”,把珠三角沿海片区作为沿海经济带发展中心区和主引擎,重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沿海经济带整体发展:“两极跃升”,推进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都市区加快发展,重点通过疏通联系东西、连接省外的交通大通道,以深水大港为核心,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对接海西和北部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打造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双点支撑”,将汕尾、阳江作为珠三角辐射粤东粤西的战略支点,立足珠三角产业拓展主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把握推进产业共建

48、窗口期,在汕尾、阳江谋划布局两大省级产业集中集聚区,打造承接珠三角辐射东西两翼的战略支点和战略平台。“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滨海布局主要指以环珠江口湾区、环大亚湾湾区、大广海湾湾区、大汕头湾区、大红海湾区、大海陵湾区和雷州半岛湾区为开发保护单元,强调了以湾区统筹滨海区域发展,推进跨行政区海洋资源整合,明确湾区发展指引,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优势集聚、人海和谐的滨海发展新格局。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现实看,沿海经济带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必须在强化珠三角辐射带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东西两翼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沿海经济带的整体发展。目前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空间距离过远,而汕尾、阳江地理位置适中、发展空

49、间充裕、均有深水良港,其产业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存在梯度差异,具备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的基础,将汕尾、阳江作为战略支点,有利于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同时,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都市区区域集聚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但纵向拓展省内、省外经济腹地的功能仍然较弱,特别是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不够完善,深水大港优势发挥不足,港口经济腹地未能有效拓展。因此,将东西两翼打造成为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既是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将对重塑我省未来经济版图产生重要影响。创新采用“三类”空间进行分类开发在主要任务方面,规划特别提出要打造“五带三区一体系”,分别是打造沿海创新集聚带、高端沿海产业带、世界级沿海都市带

50、、滨海旅游带、沿海生态绿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先行区、开放型经济引领区、沿海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此,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沿海经济带产业基础雄厚,汇聚了全省绝大部分优质要素资源,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但同时,沿海经济带相当部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发展布局不协调特征明显,临海、临港产业特色不够突出,迫切需要进一步突出产业发展的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促进产业发展与海洋资源优势相结合,合力打造临海、临港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沿海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按照中央关于推进空间性规

51、划“多规合一”的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产业与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种功能的空间开发内容,细化国土功能分区,将沿海经济带的陆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形成沿海开发建设的空间功能基底,并依托“三类”空间落实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其中,城镇空间占陆域土地总面积比重不高于25%,农业空间比重不低于30%,生态空间比重不低于45%。海域空间以生态保护、农渔业生产等功能为主,兼具港口航运、旅游休闲、矿产能源等功能。该负责人表示,“三类”空间划分在我省省级空间性规划中尚属首次,是一次重大创新。对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宁卡解读规划:如

52、何打造更具活力和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作为我省首份统筹沿海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此次规划的出台对于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有何战略意义?沿海经济带建设任务中有哪些突出亮点?极具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如何打造?在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发布之际,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宁卡对规划进行权威解读。向海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问: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有哪些战略意义?答:从世界范围看,当前,世界各国都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向海拓展发展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是大势所趋。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世界各国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大都

53、市带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经连续22年全国第一,沿海地区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集聚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海洋和沿海地区高品质发展成为提升全省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更好地规划和建设沿海经济带,打造极具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是顺应全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举措。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为20172030年,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具体来讲,一是有利于引领我省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二是有利于推动我省产业迈上中高端发展;三是有利于优

54、化我省区域发展格局;四是有利于实现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五是有利于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六是有利于我省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引导城市向海布局高端发展问:与以往其他规划相比,本次规划在推进沿海城市发展方面有何突出亮点?答:提出优化向海布局的城市形态,推动城市向海发展,是本次规划的一个突出亮点。从世界范围看,向海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特别是在陆域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趋紧、可开发利用空间有限的形势下,向滨海地区优化拓展城市发展格局更显重要,在滨海地区培育打造城市副中心和新的发展极,发展成为引领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产业升级和高端发展的重要平台。当前,我省部分沿海地市的中心城区和生产力布局还主要集中

55、在传统的内陆范围,一方面大量生产生活要素在中心城区集聚,给中心城区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对滨海区域缺乏统筹规划,滨海大片土地闲置或低效无序开发。因此,规划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城市发展水平,分类培育打造滨海城市副中心和新的发展极,引导城市向海布局的构想。对已作为城市副中心规划的沿海区域,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品质和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对于中心城区临海的城市,要推进港口、产业园区、中心城区融合发展,进一步向海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实现高水平扩容提质;对于中心城区离海较远的城市,要积极谋划布局建设滨海新城,推动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极。打造世界知名的美丽“珍珠链”问:规划强调要提升我省滨海旅游

56、发展水平,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滨海旅游公路又将如何建设?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更为多元、高质。2016年我省人均GDP超1万美元,同期全国人均GDP为8800美元,省内与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已步入成熟度假旅游经济阶段,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因此,顺应日趋品质化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应升级已有产品、打造新产品,丰富滨海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纵观我省各类滨海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共计256个,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大小海湾510处,岛屿889个,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分布较散,需要统筹规划建设滨海旅游公路将分散的优质旅游资源整合串联,优化滨

57、海旅游空间布局。目前我省部分地市已经修建了部分滨海公路或沿海公路,但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广东省尚未建设贯穿东西的滨海公路,对沿海地区主要景点的串联性不足。为此,规划把发展滨海旅游单列一章予以重点突出,提出优化滨海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旅游支撑体系,以规划建设滨海旅游公路为抓手,串联整合沿海旅游资源,促进“交通+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高品质滨海旅游带。规划提出滨海旅游公路由一条主线和多条支线组成,串联沿海14个市的41个市辖区、15个县(市),连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港口港区和工业园区,主线和支线合计约2000公里。按照城市滨海段、旅游观光段、美丽乡村段、景观过

58、渡段分段进行规划设计,并同步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步行径、自行车径、综合慢行道等慢行系统。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线路进行更详细的规划设计。用海方式科学有序集约高效问:规划还提出要打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先行区,请问在海域科学利用方面有何考虑?答:科学合理推进海域空间开发使用,是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的核心内容,重点包括集中集约用海和科学规范围填海。实施集中集约用海,就是要从过去有了项目再分散找海域落地,转向先集中规划适宜海域再等项目落地,有利于提高海域使用效率,推动海洋产业组团发展形成规模化的蓝色经济集聚区。规划重点在布局上改变传统的分散用海方式,在适宜海域实行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开发;在结构上促使传统粗放低

59、效的用海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提高单位海域和岸线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在指标管理上强化围填海总量控制和年度供给计划“双控”,用海指标重点支持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确保20122020年围填海面积不高于国家下达的230平方公里;在围填海方式形态上强调优化围填海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对海岸线、海域功能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根据上述要求,规划明确了8个重点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区、7个加快推进的集中集约用海区、7个适时推进的集中集约用海区。优先保护陆海生态环境问:推动沿海经济带发展要注重陆海统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请问规划是如何贯彻这一要求的?答: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

60、实际工作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守住我们的生态空间。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规划从促进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保障功能提升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要素、陆域与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关系,优先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重点强化陆海生态系统保护,统筹推进陆海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加快推动沿海产业绿色发展,全力打造沿海生态绿带。规划提出了构建“三带、多廊、多区”陆海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即以沿海岸线分布的防护林、湿地为主体,侧重发挥海陆交互作用的“海岸生态防护带”;以近海连串岛链及海洋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侧重发挥海洋生态功能的“近海海域蓝色生态保护带”;因应山水自然骨架,依托北部连绵山体构建侧重发挥天然生态屏障功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