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从市场到企业: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_第1页
企业战略-从市场到企业: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_第2页
企业战略-从市场到企业: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_第3页
企业战略-从市场到企业: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_第4页
企业战略-从市场到企业: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资源回顾过去 20 年间中国企业改革的历史,可以发现,国有经济在整个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在一定意义上,其下降幅度似乎并不比其他转 轨经济逊色。世界银行 1996 年的发展报告列出了中东欧、前苏联和蒙古共 和国等 26 个转轨经济 1990年和 1995年 GDP中 私人部门的比重(世界银行, 1996 年,第 15 页)。从中可以看出, 1990 年这些经济体开始转轨时,私人 经济在 GDP中 的比重超过 20%的只有波兰和格鲁吉亚两个, 而当时中国的非 国有经济在 GDP中的比重已接近 50%,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 由 1978 年的接近 80%下降到了 55%(国

2、家统计局, 1993,第 412 页)。即使 到 1995 年,经过几年的大规模私有化,私人经济在 GDP中 的比重超过中国 非国有经济的也只有 8 个国家。尽管中国和其他转轨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 段,改革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不相同,因而从这样的比较中不能 得出什么严格的结论,但它已经足以说明一个基本事实:在过去 20 年中, 中国已经使其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和其他转轨经济非常类似的巨 大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殊途同归?笔者在过去的研究中(张春霖,1997,1999)曾作过一些探讨。 概括而言, 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入, 具体表现为政府放松或解除了对农产品价格和城市职

3、工工资性收入的行政 控制。在这两个领域放松管制的目的本来是用收入分配手段来强化对农民和 职工的激励,但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导致的后果不只是激励的强化。在高增 长率、高储蓄率的经济环境中,国民收入分配 向个人倾斜 很快导致私人储 蓄取代政府储蓄成为国民总储蓄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样一种可以称之为 储蓄私有化 的现象不仅使得非国有经济可以在金融体系为国家垄断的情况下仍保持高速增长,而且也促成了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本文试图沿着 这一思路,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的角度,对中国企业改革的轨迹作进一步的 探讨。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 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可行

4、的政策选择。一、市场价格和企业所有制市场价格不仅有资源配置功能,而且也有收入分配功能,这应当是一目 了然的,因为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的价格同时也就是这些要素的所有者 的收入。或者换句话说,在一个没有收入再分配的经济中,每个居民户的收 入都来自它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 教科书的第一章中描绘了市场经济的概念(斯蒂格利茨, 2000,第 16 页)。 在这样一个关于市场经济的最简单的概念中, 居民户作为要素所有者把要素 的服务出售给企业,出售的价格也就是他们的收入。这些收入的一部分被用 来购买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和服务,从而再生产出劳动要素,另一部分则被储 蓄起来,形成居

5、民户对企业的投资,企业以此购买资本品,形成实物资本, 再生产出资本要素,进而开始新的生产。由此便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从市场 价格到企业所有制的逻辑链条:价格 -收入- 储蓄-投资- 所有制。当然,居民 户的投资可以是股权, 也可以是债权, 可以直接投入,也可以通过金融中介, 但这些都不会改变问题的性质。在完善的破产制度下,债权人是一种后备的 所有者,至于金融中介的加入,也只是增加了一类新的所有者机构投资 者,从价格到所有制的逻辑链条并没有改变。这一逻辑链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计者们在 80 年 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 企业不仅是市场的主体,而且它 本身就是市场关系的

6、总和 . (吴敬琏等, 1988,第 10 页)换句话说,企业 本身首先是市场交易的产物,而不是一种先于市场而存在的实体。现代企业 理论开始于科斯 1937 年提出的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企业?无 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不同,在一个基本点上是没有分歧的:企业是 要素所有者之间通过一组契约关系进行交易的产物, 问题只在于为什么他们 之间的交易导致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企业。因此,这样的理论概念隐含 的一层意思是,只要有私人要素所有者和他们可以自由交易的市场(包括保 护自由的市场交易的法律、制度和便利市场交易的机构等) ,他们之间的交 易自然就会导致私人所有的企业的产生。而为了有私人要

7、素所有者,并不一 定需要对现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在一个高增长、高储蓄的经济中,市场价格 机制的引入自然就会通过价格 -收入-储蓄 -投资- 企业所有制这个逻辑链条 或者导致新的企业的产生,或者导致原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这可能就 是中国虽然没有实行大规模私有化但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却能发生重大 改变的原因所在。二、国有部门的预算约束 对国有部门来说,在市场价格机制被引入、储蓄被私有化的情况下,从 价格到所有制的逻辑链条首先意味着预算约束的硬化。 预算约束硬化的突出 表现是国有资本相对短缺,以致于 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庞大的国有经 济盘子 (吴敬琏, 1997,第 3 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

8、不得不作出选择: 或者收缩国有经济的控制范围,从部分行业和企业退出,或者面对日益增大 的金融财政风险和社会保障压力。现在看来,这可能是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经济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为什么国有部门会有预算约束?原因很简单,即使在计划经济中,国家 办企业也需要资本,而国家自己并没有资本,它必须从居民部门筹集资本。 国家说到底只不过是人民为自己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机构, 它 所有 的每一 分钱(例如国有资产的回报)都属于人民。因此,国家只是居民和企业之间 的一个融资中介。 作为融资中介,国家从居民部门筹集资本的方式至关重要。 如果国家从居民部门获得资本时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 或者虽然名

9、义上承担 义务但完全可以不履行义务, 那么国有部门在其资本支出尚未达到国民总储 蓄的规模之前,就没有什么预算约束。只要国民总储蓄尚未全部流入国有部 门,国有部门就仍有扩张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及其金融、财政机构 没有承担任何必须履行的偿债义务(除非举借外债) ,因此,国家也永远不 必担心金融或财政危机的威胁。或者简单地说,国家从居民部门筹集的资本 是免费资本。但事实上免费资本并不存在,或者说,国家不可能不承担任何义务就从 居民部门筹集到资本。这是因为可供筹集的资本,亦即国民收入中可以被储 蓄的部分,对居民来说并不是用不着或多余的资金。对居民来说,一部分收 入需要储蓄起来,一是为了准备支付诸

10、如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等未 来消费项目;二是为了购置住房等耐用消费品。若国家不承担任何义务就无 偿征用居民的这部分收入,居民的这些消费项目就会失去资金来源。因此, 只要国家还必须维持起码的社会稳定, 最后就不得不承担为居民的上述消费 提供资金支持的责任。 国家可以选择的仅仅是通过什么样的契约关系对居民 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作出什么样的承诺。征税是国家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但在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要求政府 有很强的征税能力。 另一种可替代的更简便的方法就是通过扭曲价格体系来 扭曲国民收入分配,以一种隐蔽的方式从居民部门筹资。改革前的中国国有 部门基本上就是用这种 暗拿的方法为自己筹集资本的。

11、价格体系的扭曲通 过价格收入的环节对企业所有制发生影响。具体地说,由于居民在扭曲 的价格体系中只能获得维持现期消费所必需的收入, 居民私人储蓄不可能在 国民总储蓄中有重要的地位,也就不会对企业的所有制发生什么重要的影 响。例如, 1978 年改革开始时中国的人均银行储蓄存款仅为元,相当于 50 公斤大米。在这样的情况下, 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在国有企业中的私人股份, 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价格体系的扭曲不仅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弱化了价格的 激励功能,使整个经济处于低效率的状态。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必须消除价 格体系的扭曲,而价格体系的扭曲一旦消除,居民部门的收入和储蓄就不可 避免地增加,导

12、致储蓄的私有化,迫使国家不得不改变其筹资方式。首先, 过去因为价格体系扭曲而产生的财政收入大部分不复存在(注:有关统计资 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占 GDP比 例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财政收入中的 企业收入部分在 GDP中 的比例的下降。见世界银行, 2002 年的中国,第 27 页。),在税收占 GDP的 比例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国家为了维持国 有企业的运行和扩张,不得不转向其他筹资方式。表 1 列出了国有部门可以 从居民部门筹集资本的六条可能的通道。其中,除了税收和国有企业税后利 润再投入之外, 国家或者需要通过其财政、 银行、企业向居民承担偿债义务, 或者需要给居民以股东的法定权利。对

13、居民个人来说,除了纳税和允许国家 财政把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重新投入企业以外,通过其他通道向国有部门 (财政、银行、企业)投资的结果都是获得了一种对国有部门未来收入的索 取权利。*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情况与银行类似。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部门面临的来自居民利益的预算约束开始硬化。首 先,居民有可能不愿意向国有部门投资。 虽然国家保持着对金融体系的垄断, 但居民可以绕开国有金融体系,直接投资于非国有中小企业。其次,国家无 力履行对居民的偿债责任不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国家可以在财政、 银行、企业三个部门之间调拨资源, 这种偿债危机不会在一个部门成为现实。 例如,银行体系的不

14、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可以由财政体系承担,财政体系应当 向职工支付的社会保险开支可以由银行和企业代付, 企业无力偿还对居民的 直接债务时也可以动用属于财政的资源,如国家股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三个部门的现金总流入永远足以支付三个部门的到期总债务。相反,由于包 括财政、银行、企业在内的国有部门其实只是一个巨型公司,三个部门作为 一个总体出现无力偿债的情况是完全可能的。实际上,只要财政或银行一个 部门出现大规模的无力偿债,就足以威胁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国家现在为国有部门筹集资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向居民 承诺的索取权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其自愿向国有部门投资;第二,必 须把财政和银行体系

15、的风险 * 在安全范围之内。显然,这两个条件之间是 存在矛盾的。银行和财政体系以债务方式从居民部门筹资,居民的风险比较 小,比较容易接受,但银行和财政必须承担较大的风险。当它们把这种风险 责任传递给国有企业时,就成为国有企业无力也不愿意承担的 债务负担 . 如果企业能达到的资产报酬率不足以兑现对居民的偿债承诺, 国家就必须在 三个部门内调动资源加以弥补,以防出现银行或财政危机。在股票市场上向 居民筹集资本没有这种债务负担, 但大多数国有企业无力向居民承诺有吸引 力的回报。在股票市场上过度 圈钱不仅会危及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必须 以让渡部分所有权为代价。 对居民来说,无论通过哪条通道投资于国有部

16、门, 当国有部门的未来收入不足时,都面临资产价值缩水的风险。由于国家本身 并不创造收入,国有部门的一切损失实际上最后都只能由居民部门来承担, 包括增加税收或使居民部门持有的索取权或金融资产价值贬值。在这里,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价格与所有制之间或市场与企业之间 的内在联系。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入改变了收入分配和储蓄结构,硬化了国有 部门的预算约束,而预算约束的硬化促成了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 90 年代,预算约束的硬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批国有企业由于 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和经营效率低下而资不抵债,成为空壳企业,相当多的企 业被破产清算。二是国有企业对资金尤其是股权投资的需求日益迫切

17、,合资 和上市成为众多企业争相进入的独木桥。 三是银行不良贷款累积带来的系统 性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在墨西哥和东亚经济相继发生严重金融危机之后,国 家不得不考虑采取实质性措施化解银行面临的风险。 这三方面的因素已经或 将会直接导致国家从一部分企业退出。破产清算和合资、上市当然都是国家 退出的具体形式。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最终也会导致国家从大量 企业退出。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对债务人企业的处理办法无非是两种。或者对 债务人企业进行破产清算, 资产在市场上拍卖; 或者对债务人企业进行重组。 不论哪种方式,资产管理公司都必须将自己的资产脱手,换回现金。因此,如果国家不能筹集足够资金购回被拍卖的实

18、物资产和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 债权和股权,从所涉及的企业部分或全部退出就将不可避免。预算约束硬化的另一个方面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联系。 国家在社会保障方 面对居民尤其是国有部门职工的历史欠帐, 是国家在通过扭曲价格体系筹资 的过程中对居民部门承担的义务。为了偿还这笔历史欠帐,国家需要筹集新 的资金,但在居民私人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国家必 须面对上面所述的预算约束。 在财政和金融部门所承担的风险已经接近其可 承受的程度,而社会保障体系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有效运转,社会稳定压力增 大的情况下, 国家不得不考虑动用其在企业中的国有股权来解决社会保障体 系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样,预算约束的硬化

19、也了促成了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 整。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金融财政体系的风险和社会稳定的压力正在成为推 动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两个主要的动力源。三、市场发育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市场与企业之间发生关系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如我们前面已 经强调过的,企业首先是市场交易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的问 题实质上就是这种市场交易中的公平竞争问题。具体而言,公司治理涉及如 下四类市场交易。 其一,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易; 其二, 企业的控制性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交易;其三,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的交 易;其四,包括职工、社会在内的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交易。公司治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十

20、分重要, 是由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决定着企业的私人所有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像传统理论预言的那样带来经 济效率。在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与控制的分离使公司可能出现内部人控 制,导致公司的运行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公司为众多股东共同拥有 而其中一部分股东可以控制公司经营, 使得部分股东有可能通过损害公司利 益来牟取私利;有限责任制度的存在使得这种制度有可能被债务人滥用,变 成侵害债权人利益的手段。这些问题在古典的资本主义企业中都是不存在 的。如果一个私人所有的公司不能有效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私人所有权便 不可能像传统理论预言的那样带来经济效率。 如果说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化已 经使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

21、的调整成为不可避免,那么所有制结构调整之后, 中国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就将是公司治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交易实质上是金融资本和一种特定的人力资本之 间的交易。金融资本的所有者(例如养老基金及其所有人)需要管理人员的 人力资本,以便使其金融资本实现增值;管理人员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则 需要金融资本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项交易之所以成为公司治理的焦点问题 之一,是因为在所有权与管理分离的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股东和管理 层之间存在代理问题,使股东成为交易中易受损害的一方。在信息上占有优 势的管理层有可能借此优势损害股东的利益。在信息经济学的意义上,这种 交易中发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在其他市

22、场交易中同样存在。 如同 一个消费者聘用一个木匠装修住宅、 聘用一个律师打官司是购买的他们的服 务一样,股东实际上也是在购买管理层的服务。股东选择、监督管理层的问 题和这个消费者选择、监督木匠、律师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性质。保护股东利 益不受管理层的侵犯,实质上是保障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公平交易。控制性股东的存在可以认为是解决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的一 种方法。当股权极其分散时,对管理层的监督会成为一种公共物品,每一个 股东都希望别人花费时间和资源去监督管理层,自己坐享其成。但股权集中 到一定程度后, 持有控制性股份的大股东就会有足够的动因和能力去行使股 东的监督职能,甚至亲自参加对企业的管理,

23、从而在一定程度消除所有权与 控制的分离。一些经济学家最近的经验研究证明( La Porta et al , 1998), 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大公司股权的分散程度都不像人 们想象的那样高, 家族控制仍然是公司控制权分配的主导形式。 若以持有 20% ( 10%)的股份作为控制一个公司的标志,在 27 个国家和地区 1995 年底按 市值排列最大的 20 家上市公司中,没有控制性股东的公司只占 %(%),而家 族控制的公司占 30%(%)。在这 27 个国家和地区市值最小的 10 家上市公司 中(市值小于 5 亿美元的除外),若以持股 20%(10%)作为控制性股东的标 志,

24、没有控制性股东的公司占 %(%),家族控制的公司占 %( %)。在家族控制 的公司中, 家族成员参与高级管理的至少占 69%.同一项研究还发现, 如果将 各国对股东和债权人权利的保护程度以某种方式数量化, 对投资者权利保护 程度越低的国家,股权分散程度就越低。这也说明大股东控制可能是投资者 权益保护的一种替代性机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如果储蓄结构的改变已经使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成为 必然,那么所有制结构改变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公司控制权( corporate control )的再分配,即谁来代替国家行使公司控制权。从目前的情况看, 可能出现的公司控制权再分配格局有以下五种: (1)国家控制,即

25、国家继续 掌握控股权,但通过增资扩股或出售部分现有股份吸收其他投资者,实现股 权多元化;(2)内部人控制,即企业形成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主要股东处 于被动地位,企业管理层掌握控制权; (3)家族控制,即国内市场上的个人 投资者掌握控制权,其中包括私人企业; (4)外资控制,即一个或几个海外 投资者掌握控制权; ( 5)机构投资者控制,即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 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或大学、基金会等公益性机构掌握控制权。国家控制可能是国家从大型国有独资企业退出时的一种必要的过渡形 式,但显然还不是真正的退出。如果国家进一步从控制权的意义上退出,就 会出现公司控制权再分配的问题。在其他四种模式中,

26、内部人控制的吸引力 在于其可操作性。 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般都没有足够的财力从 国家手中购买大型企业的控制性股份, 而另一方面在市场上又存在着大量个 人中小投资者,因此,一种分散的股权结构既有利于加快国有股份变现和国 家退出的步伐,也有利于获得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支持。但内部人控制作为 一种公司治理结构,其缺陷是众所周知的。为了 控制内部人控制 ,一种办 法就是强化对股东利益尤其是分散的、非控制性股东利益的保护,具体措施 包括信息披露、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职能、外部监督等等,购并机制也可 以成为保护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但到目前为止,在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 的情况下,比较有效地保护股东利

27、益、控制内部人控制的例证似乎只有英美 两国。对转轨经济来说,为此所需要的市场发育程度,包括相关的机构和制 度建设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此情况下,唯一可替代的办法就是引入有 控制能力的股东。如果说中国未来的公司控制权分配格局是, 战略性行业和企业以国家控 制为主,其他行业和企业也像多数其他国家一样以家族控制为主,那么下一 步的挑战之一就将是在那些国家控制和家族控制的公司中, 如何有效保护非 控制性股东的利益。另一个可能会出现的挑战是,如何防止公司控制权过分 集中于少数个人和家族。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如果在 5-10 年之内有大批中小企业发展到足以在大企业中持有控制性股

28、份 的水平,控制性股东的供给就会比较充足, 相互之间就会有比较激烈的竞争, 公司控制权就比较难以集中于少数个人和家族。四、竞争、效率和社会公正 如前所述,股东利益保护并不是公司治理问题的全部。企业是一组市场 交易的产物,这一组市场交易涉及到一系列当事人的利益,因而企业的公司 治 理 问 题 不 仅 涉 及 股 东 ( stockholders ), 而 且 涉 及 利 益 相 关 者 ( stakeholders )。在产品市场上,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消费者和供货商。 在要素市场上,除了股东,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提供资本的债权人,提 供劳动的雇员,提供土地的土地所有者,提供自然资源的资源所有

29、者,承受 环境成本的社会,等等。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从企业的角度看是 一个公司治理的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在这里我 们可以再次看到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市场竞争的公平程度或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首先影响 企业到面临的预算约束的硬度及其收益和成本数据的质量。 企业的收益和成 本都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得越充分,企业 就越是难以通过损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提高收益或降低成本, 因而其 面临的预算约束也就越硬, 收益和成本数据也就越接近于企业产出的真实社 会收益和投入的真实社会成本。例如,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权益在多大程 度上得到保

30、护, 决定企业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不是提高 效率来获得利润。在要素市场上,对债权人、雇员、土地所有者、自然资源 所有者、环境成本承受者的利益的保护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如果债权人利益 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企业就有机会通过逃债、赖债来弥补自己的经营损失。 如果雇员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企业的帐面劳动成本就会低于其所使用 的劳动的真实社会成本,使一部分劳动事实上成为企业获得的免费投入。如 果企业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去浪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而得不到约束和惩罚, 其生产成本也会低于真实社会成本。在所有这些场合,效率损失都无疑会发 生,因为问题的实质都是预算约束软化和外部负效应。从一个更长期的

31、角度看, 如果一个经济中的各种制度性基础设施不能为 各类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保护, 这些利益相关者就必然会采取 自我保护措施, 这些自我保护措施经常会导致一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安 排,使交易成本大大提高。例如,如果向企业提供抵押贷款的银行相信,当 企业不能履行偿债义务时,银行要获得抵押品并将之拍卖会面临很大困难, 它一开始就会要求企业提供价值比贷款额高得多、更容易变现的抵押品,企 业获得抵押贷款和银行发放抵押贷款都会变得更困难,导致两败俱伤。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看, 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影响着资 源配置的有效性。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收益和成本以及由此决定的利润是市 场机制

32、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 只有当企业的收益和成本在足够程度上反映其 生产的真实社会收益和真实社会成本, 从而在足够程度上消除了外部负效应 时,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才能真正导致资源配置的优化。如果不同的企 业享有不同的损害消费者利益、逃避偿债责任、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 自由,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很可能就是那些忠实于消费者、严格履行偿债责 任、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企业, 或者根本就不会有真正的失败和淘汰。 这种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失灵经常为政府继续用行政手段配 置资源提供很好的借口。经济效率在如此程度上依赖于对易受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保护, 使我们 不能不提出一个更为一般的问题,即社会

33、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很 多人的心目中,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交替( tradeoff )关 系:追求社会公正一定会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要追求经济效率,必须容 忍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正。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如果我们同意社会公正的 含义至少包括一个社会对个人的财产权和其他权利的清晰界定和充分保护, 那么追求社会公正不仅不会牺牲经济效率, 相反 * 公正还是经济效率的 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因为社会公正意味着较硬的预算约束、较少的外部负效 应、较高的透明度。在其他转轨经济中,牺牲社会公正(例如容忍贪污)来 换取经济效率已经被证明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经常 不去区分

34、公正( justice ) 和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翻译过来的 公平(equity ) 这两个概念。因为公平是用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来衡量的,所 以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替代是很自然的。但社会公正与此不同。例如,如果我 们以某种方式强迫一个有超凡的企业家才能、 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其收入可 以高于我们 10 倍的企业家为我们管理企业,只付给他和我们一样的工资, 我们促进了公平,因为我们缩小了他和我们的收入差距,但损害了公正,因 为他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应当享有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 我们 实际上强行低价收购了他的劳动。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对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的这种认识把我们引导到了企业改革的意识形 态方面。中国国有部门的改革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来自意识形态:不少人 认为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 国家从一些企业的退出会改变中国经济的社会主 义性质,因而是不能接受的。 这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新的形式提出一个老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虽然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完全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但却 是任何面对现实的经济学研究都无法回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