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_第1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_第2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_第3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_第4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7第六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 HYPERLINK /social/shwx/Index.html 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 HYPERLINK /WorldHistory/war/Index.html 战争以前)1 HYPERLINK /ChinaHistory/ming/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3)八股取士; (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 HYPERLINK /ChinaHistory/qing/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

2、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郑和下西洋;(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3)戚继光抗倭;(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5)郑成功收复台湾;(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进步的思想家;(3)明清小说;(4)类书、丛

3、书的编纂;(5)西学东渐。复习重点:1.明清专制主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2.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与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3.明清时期的农业措施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5.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与新现象。单元概述:明清时期(13681840 年 ):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在地方废除省制,设三司;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

4、主权威。如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 HYPERLINK /social/bxms/Index.html 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恢复发展生产,为此些他们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小农。如明太祖奖励垦荒,减免租税;清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松弛,从而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5、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达到繁荣。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丝织业等部门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缓慢发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毕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来源民族关系:本阶段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巩固时期。特别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帝还周到地安置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使其为开发边疆作出贡献。清政府还通过册封西藏 HYPERLINK /social/Religious/Index.html 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紧密控制了西藏。这些措施有

6、效地加强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 HYPERLINK /discover/SJWH/ 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分析:一级考点二级考点年份/题型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05上海文综/材料题2.2005上海历史/材料题3

7、.2006全国III/选择题4. 2006江苏/问答题5. 2006重庆文综/选择题6. 2006四川文综/选择题7. 2007山东文综/选择题8. 2007江苏历史/选择题9. 2007四川文综/选择题10. 2007重庆文综/选择题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1.2006江苏/选择题2.2005上海历史/材料题3.2006全国III/选择题八股取士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2006北京/材料题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1. 2007全国文综I /选择题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1. 2006年广东卷/选择题文字狱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

8、和摊丁入亩1. 2006年重庆卷/材料题2. 2007上海历史/材料题农业1. 2007重庆文综/选择题手工业 商业 资本主义萌芽1. 2005北京文综/材料题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1. 2007天津文综/选择题2. 2007上海历史/选择题和西藏地区的关系1. 2005广东历史/选择题2. 2006年全国卷III /选择题3. 2007全国文综II /选择题改土归流1. 2005全国文综/选择题2. 2007重庆文综/材料题台湾府的设置1. 2005江苏历史/选择题清朝的疆域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1. 2005上海文综/材料题

9、华侨与南洋的开发1. 2005北京春季文综/材料题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1. 2005上海历史/选择题2. 2006年全国II /材料题3. 2007广东文基历史/选择题进步的思想家1. 2005全国文综2/选择题2. 2007年北京文综/材料题3. 2007重庆文综选择题4. 2007天津文综/材料题明清小说1. 2007广东卷单科/选择题2. 2007广东单科/材料题类书、丛书的编纂1. 2005江苏历史/选择题2. 2006年广东卷/问答题3. 2006年北京卷/问答题西学东渐1. 2005北京文综/选择

10、题2. 2006年重庆卷/材料题3. 2007上海历史/选择题复习策略1本部分内容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等都可能会是高考的重点。2总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过程。对这一问题可从含义、发展过程、历史评价、职能等方面分析。3比较中外历史。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比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比较这一时期中西文化。4掌握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11、民族融合趋势也在不断加强。课时安排:明清时期专制制度的加强2课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课时,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2课时,明清时期的文化1课时。练习讲解1课时,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共用9课时。第一讲 明清时期专制制度的加强复习内容: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复习重点:专制制度的加强。复习难点:如何评价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

12、、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课前准备:课件明清时期专制制度的加强夯实基础(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为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2、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在中央加强皇权:废丞相,分权六部,六部尚书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内阁。 地方上三司分权: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监察、司法;设都指挥使司分管军政。 分散军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兵部有调兵权,互相牵制;皇帝临时任命将领。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

13、轻罪”。2、特务统治: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直属皇帝。先后设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三、八股取士 1、目的: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 2、特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禁止个人见解;文体有严格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八股文”。3、影响:严重束缚了思想。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藩王势力膨胀,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史称“靖难之役”。1403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2、营建北京:木工蒯祥主持;1421年建成迁都;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禁城)皇城京城;中央官署在京城南部,布局突出了皇权。(二)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4、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兴起:明初建州女真等部归奴儿干都司管辖。2、统一各部: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3、制度建设: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按 HYPERLINK /WorldHistory/war/xdjs/Index.html 军事组织编制女真人,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4、建国:1616年,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沈阳。 5、改号: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1、清军入关:164

15、4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进占北京。不久,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 2、统一中国:镇压农民起义军,消灭南明政权;经过20多年的战争基本完成统一。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1、清初:大体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 2、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参与机密,草拟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目的:为加强皇权。组成: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机制: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影响:地方军

16、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4、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四、严酷的文字狱 1、目的:压制汉族反抗意志,树立清统治权威,加强专制集权。2、概况:顺治7次;康熙17次;乾隆130多次,愈演愈烈。3、影响: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拓展提高:1.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

17、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这些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 (2)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在当时仍具有进步意义,对粉碎内部的分裂叛乱和外敌入侵,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虽然统治

18、者意图是维护封建制度,但这时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恰恰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走向没落。一方面,明清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等违背历史潮流,阻碍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的经济基础,表现出更大的消极作用。2.如何评价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其与以往选举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凡普通读书人均有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做官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皇帝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使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和客观。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 但是到了明清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作用却走向了反面。与以往各朝相

19、比,其变化如下:第一,科举制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的必由之路,第二,定期实行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第三,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考试内容专以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对经义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得有自己的见解。考试的形式是八股文,严格规定答题文章的具体格式和写作步骤,体现严格的程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从明初至清末的五百年中,在科举制度下虽选拔出了大批官员,其中也不乏能吏贤臣,但从整体上来说,这种呆板的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考试形式及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湮没了人们的个性,压抑了人们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它还浪费了大量人才,消耗了士人的时光,它也埋没了大量人

20、才,如蒲松龄、李时珍等人,都是科举考试的失意者。明清时的科举制,是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中国科技落后、中外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这种考试制度,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实例点拨:【例1】(2004年天津文综,15)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权 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识记能力,明朝五军都督府,只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两者之间相互制约。

21、每逢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军权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答案】C讲评本题体现了当前高考的基本趋向:中低档题占80%,在复习中注意抓牢双基,稳扎稳打。巩固练习基础篇:1关于明朝的都城,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以应天为都城B.1402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C永乐元年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D北京城布局有三重,皇城又称紫禁城2大明律的特点包括内容集中条理分明 增加了经济立法极力维护皇族的封建特权 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ABCD3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扩大了各藩王的势力ABCD.

22、5. 下列与“靖难之役”史实不符的是A起因于明太祖分封,藩王势力日益膨胀B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C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D朱棣攻破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6.关于明朝科举制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A全对B不对C对不对D不对对7努尔哈赤的主要活动包括武力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八旗制度 建立后金政权 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ABCD8关于八旗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努尔哈赤创建于清朝建立之初 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推行于女真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ABCD10下列事件与皇

23、太极直接有关的是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迁都沈阳 改金为清 夺取辽东七十余城ABCD.11关于都城,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A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都建立了后金政权B为加强对明朝的攻势,皇太极迁都沈阳C清顺治帝l644年迁都北京D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定都于今北京12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3清朝大兴“文字狱”与 HYPERLINK /ChinaHistory/QCLS/ 秦朝“焚书坑儒” 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B巩固君主专制C压

24、制知识分子D加强思想控制14下列关于清朝“文字狱”的解释,准确的是A为压制反清思想而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B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C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机构D为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而专门建造的监狱15清朝许多知识分子不过问政治的主要原因是A接受东林书院议政的教训B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流行C对残酷的文化专制恐惧D受八股取土科举制度束缚提高篇:1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 A皇权的加强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丞相的废除 D内阁的废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初步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从而使六部在中央机构的权力地位提高。【答案】C

25、2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相似之处是( )A极大地削弱相权 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设三司分权 D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对明太祖和宋太祖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点。明太祖废丞相,由此可排除A,C、D两项都是明太祖时期的举措,故选B项。【答案】B3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的亲信充任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C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顶峰 D军机处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故D项

26、不正确。【答案】D4清朝大兴文字狱,反映了清王朝 (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对满汉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封建专制的强化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A B C D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清朝实行文字狱,是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并非是民族分化政策,故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B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审题的关键在于“根本目的”。【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其政治用心,正如时人所云:“开科取士,

27、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科举所用八股文之内容、形式较明朝限制更严,不许有任何个人的见解与发挥,一切均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清朝对于明史修撰十分重视,组织大量人才,由政府监修。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史之修历时九十余年。四库全书开馆,初由朱筠创议,就永乐大典,辑已佚之书,后征遍人间所藏。适有禁毁书籍之事,乃借修四库全书,广事搜求,加以焚毁,或删订原书,去其违碍。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材料三 他们(江浙学者)反朝廷、反功令的思想不至露痕迹者,一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残酷,使学问者绝口不谈朝政时事。二因清代书院全成官办性质,以廪忾 (官府供给的粮食)收买士气。三则江、浙一带

28、经济状况,继续发荣滋长,社会上足可培养一辈超脱实务的纯粹学术风气江、浙学风的这一种转变,虽于古经典之训释考订上,不无多少发明,但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却渐斯消沉了。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清以明为鉴,认为明亡于党争、宦祸。清初即在各府县学设立卧碑,明示规章:“不得妄立社名,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雍正撰朋党论以告诫士子,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 詹子主编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提炼清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的措施和方针。(2)试分析说明,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和

29、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材料虽没有阅读障碍,但文字量大,要从清初实行君主专制的大前提出发研读材料。材料一是开科取士,材料二是官修书籍,材料三是官办书院,材料四是严禁结社,从这些措施中归纳其方针,分析清代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参考答案】(1)措施:八股取士;组织文人修书;大兴文字狱;官办书院;严禁结党、结社。方针:笼络与压制并用。(2)满足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需要;消磨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清意识,缓解汉族知识分子对清朝的抗拒心理;压制反清思想的萌发与传播。高考试题类编:1.(2000年春季北京、内蒙古、安徽卷历史,34)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历史影响。(1

30、5分)参考答案:(15分)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2分)隋唐实行科举制;(1分)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八股取士。(2分)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分)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科举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3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2分)引导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2分)严重影响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1分)2.(2002年上海历史,6)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D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3.(2002年春季

31、文综卷,40)北京从一个古老的都城发展成为 HYPERLINK /ChinaHistory/now/ 现代化的国际都市,2008年的奥运会也将在这里举行。请回答下列问题。(3分) (1)元、明两代都曾在北京建都,请指出A、B两图各是哪一朝代的城区图,并据图说明影响都城选址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在都市中发挥的功能。(6分)3.(2002年春季文综卷,40)北京从一个古老的都城发展成为 HYPERLINK /ChinaHistory/now/ 现代化的国际都市,2008年的奥运会也将在这里举行。请回答下列问题。(3分) (1)元、明两代都曾在北京建都,请指出A、B两图各是哪一朝代的城区图,并据图说明影

32、响都城选址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在都市中发挥的功能。(6分) A B (2) HYPERLINK /ChinaHistory/yuan/ 元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漕运。请回答其原因和具体措施。(8分) (3)近二十年来,北京大气质量较差。请分析在图示条件下,大气污染较重的原因。(8分) (4)试分析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作用。(8分) 答案要点:(1)A为元大都,B为明朝北京城。主要自然因素是水。城市供水,水运交通。(2)元大都人口众多,需要南粮北调。先后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并与南方原有的运河相接,漕运自杭州直达大都。(3)生产生活排污、城市建设扬尘及汽车尾气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总量较多

33、;城市上空气温高于地面气温,大气的垂直运动受阻(逆温),污染物汇集于近地面,扩散较难,加重了污染。(4)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推动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北京的投资环境和国际形象,拉动内需,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币场。4.(2003年春季文综,13)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B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5.(2005上海,29)明太祖与窦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34、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问题:(6分)(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3)这则村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参考答案:(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4分)(2)殿阁大学士。(1分)(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分)6.(2006年全国卷III,13)元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B承宣布

35、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奴儿干都司 都指挥使司A. B. C. D. 解析:三司分权,从而让地方逐渐失去了与中央对抗的力量,保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与巩固。排除3,奴儿干都司 是明朝在东北的管辖机构,满州即归此管。7.(2006年江苏卷,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B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武则天)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北宋)8.(2006年江苏卷,27)列举秦朝、 HYPERLINK /ChinaHistory/tang/ 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

36、出其影响。(11分)答案要点: 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9.(2006年北京卷,39)(27分)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是主力国向整个世界表现自身风乳白貌的机会,回答:(2)下面是“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宣传资料中的两张图,请指出哪张是

37、明清北京示意图?概括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并结合布局分析其政治特点。(8分)(2)原因:明成祖即位,决定迁都,改北平为北京。特点:突出皇权。10.(2006重庆文综,13)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C 1唐朝门下省2元朝御史台3明朝提刑按察使司4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A、13B、24C、23D、3411.(2007山东文综)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C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解析:从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

38、出结论。12.(2007江苏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出现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为结局。以下哪次统一却改变了这一“定势”?CA. 隋朝统一 B. 北宋统一 C. 明朝统一 D. 清朝统一13.(2007四川文综)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是CA隋文帝 B唐玄宗C明太祖 D乾隆帝14.(2007重庆文综,12)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CA由粟末靺鞨发展而来 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D在奴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解析: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所建,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故答案为

39、C。15.(2001年粤豫卷历史,6)下列关于清朝取代明朝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清朝是新兴先进力量的代表 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 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 D A B C D16.(2006年广东卷,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D A B C D解析:考察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完善是北宋明朝清朝朝唐。17.(2007全国文综I)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DA. 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 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C. 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解析

40、: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斗争中,将女真人按军事组织形式进行编制,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的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第二讲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复习内容: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复习重点:明清的赋役制度。复习难点:正确、全面认识清朝的闭关政策。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课前准备:课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夯实基础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1、 一条鞭法时间:1581年,张居正改革。(2)背景: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被迫逃亡或起义。政府财政困难,出现财政危机。商品经济的活跃。(3)

4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役制度。(4)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田亩多少分担。(5)作用: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是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2、更名田和固定丁赋: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藩王土地归现在耕种者所有;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背景: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因农民的丁银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不堪负担,被迫逃亡或起义,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农民起义,维护封建

42、秩序,稳定赋役剥削,清政府不得不变通剥削办法。3、摊丁入亩:(1)背景:“永不加赋”并没有能防止农民的逃亡以及解决赋税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免除丁银,地主豪富往往勾结官府,使丁银负担大部分落在贫困农民身上,清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变通丁银的征收办法。(2)雍正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3)作用:人头税废除,人身关系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链接:可与当前我国政府正在试点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相联系。例如从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不合理及产生的影响,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如赋税制度制定要公平,并要保持相对稳定;政策执行要严格,防止随意更改。在对待“三农

43、”问题上,也可以史为鉴。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作物推广:棉花: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玉米、甘薯:明代引进,清代推广,粮食总产量大增。 2、农产品商品化: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三、手工业的进步1、工具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的新式“纱绸机”。2、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如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3、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4、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如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可出铁六七千斤。5、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基础:农业、手工业进步,商品经济发展。 2、

44、时间:明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业。 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出现。4、实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5、概况:明朝时稀疏出现,清朝发展(手工工场规模达,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 6、地位: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只出现于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7、特点:发展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原因是市场狭窄: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资金缺乏: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限制:封建国家关卡林立,对商品

45、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国际市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力量不足,自然经济占主导。 五、商业的繁荣 1、商品经济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200多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商贸城市:出现了如北京、南京等数十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 六、清朝对外贸易(闭关政策)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需求不大;明中期以来,倭寇和西方列强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 (2)含义: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3)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但影响主要是负面的,更主要的是:限制了

46、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使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4)结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是强盛的中国。知识拓展1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地位决定的。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成为必然,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

47、了主要方面。明朝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其做法既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必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实例点拨【例1】 (经典回放)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解析:摊丁入亩的本意即主观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简化赋税征收办法,提高土地利用率。但通过摊丁入亩,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下来,显然,这是摊丁入亩的“计划外”产儿,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本意。 答案:C 讲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清主观和客观。这就要求

48、学生在日常复习中,注意全面细致地分析理解历史事件。拓展:对一条鞭法、两税法等赋役制度也注意从多角度分析认识,练一题,会一类。到明清时期,可以纵向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沿革、特点等,要以赋税制度为主题,设立专题,从出现的主要制度、出现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掌握。巩固练习:基础篇:1明朝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在内容上相同的是A按田亩多少收税B废除了丁口税C按财产和田亩多少收税D用银两收税2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人头税制度开始实行和废止的朝代是A始于秦废于清B始于西汉废于清C始于 HYPERLINK /ChinaHistory/sango/ 三国废于明D始于东汉废于明3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

49、展表现在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番薯 出现不少著名的产棉区福建出现烟草专业户集中地区,北京出现“花乡”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ABCD4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5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6以下对于明朝改用银两收税的评论,正确的是适应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导致白银成为

50、主要流通的货币ABCD7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明中后期在江南稀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机户、机工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壮大,整个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D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8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包括两百余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ABCD提高篇:1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相似之处是 ()A都征收银两 B都因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C都以人丁为征税的主要标准 D都加强了对土地和财产的征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比较

51、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税法并未规定征收银两,摊丁入亩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未停止执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不再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3在明朝中期古城开封的街市上,人们的衣着五颜六色,其主要原料应是()A丝帛 B棉花C苎麻 D皮革【解析】明代棉花的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答案】B4清朝初年,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C手工业规模受到严重限制 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解析】明白“本”与“末”各是指什么,“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是指地主、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限制了手工业扩大再生

52、产,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答案】B5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其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解析】本题要先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太湖地区、苏州、松江地区、景德镇”等,体现的是地区性特点,而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同时,注意“直接说明”的限制。【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其

53、政治用心,正如时人所云:“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科举所用八股文之内容、形式较明朝限制更严,不许有任何个人的见解与发挥,一切均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清朝对于明史修撰十分重视,组织大量人才,由政府监修。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史之修历时九十余年。四库全书开馆,初由朱筠创议,就永乐大典,辑已佚之书,后征遍人间所藏。适有禁毁书籍之事,乃借修四库全书,广事搜求,加以焚毁,或删订原书,去其违碍。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材料三 他们(江浙学者)反朝廷、反功令的思想不至露痕迹者,一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残酷,使学问者绝口不谈朝政时事。二因清代书院全成官办性质,以廪忾 (官

54、府供给的粮食)收买士气。三则江、浙一带经济状况,继续发荣滋长,社会上足可培养一辈超脱实务的纯粹学术风气江、浙学风的这一种转变,虽于古经典之训释考订上,不无多少发明,但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却渐斯消沉了。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 清以明为鉴,认为明亡于党争、宦祸。清初即在各府县学设立卧碑,明示规章:“不得妄立社名,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雍正撰朋党论以告诫士子,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 詹子主编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提炼清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的措施和方针。(2)试分析说明,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

5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材料虽没有阅读障碍,但文字量大,要从清初实行君主专制的大前提出发研读材料。材料一是开科取士,材料二是官修书籍,材料三是官办书院,材料四是严禁结社,从这些措施中归纳其方针,分析清代实行这些措施的原因。【参考答案】(1)措施:八股取士;组织文人修书;大兴文字狱;官办书院;严禁结党、结社。方针:笼络与压制并用。(2)满足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需要;消磨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清意识,缓解汉族知识分子对清朝的抗拒心理;压制反清思想的萌发与传播。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编制 年份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五十年(1

56、711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约10000万约20000万约31000万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域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益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之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处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进一尺,则占耕地一尺

57、”,“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摘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两段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问“现象”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原因”要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归纳,难度不大;第问源于材料;第问是本题的用意和中心所在。

58、【参考答案】(1)顺治、康熙、乾隆时人口迅速增长。由于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2)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造成“食众田寡”(或“人多地少”)的现象,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了。(3)反映了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庞大的过剩人口,大量人口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开发便发生了。(4)人口增减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人口的过度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的政策。高考试题类编: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据此回答1416题1(2000年浙江、江苏、吉林卷文综,14)兴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 A. 盛产棉花

59、 B. 交通便利,便于外地棉花运入 C. 出现了机器纺织业 D. 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力,转向纺织业生产2(2000年浙江、江苏、吉林卷文综,15)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B A. 内乱外患阻断棉布外运 B. 洋纱、洋布大量倾销 C. 沿海地区机器纺织业转为机器缫丝业 D. 该地区棉花产量急剧下降3(2000年浙江、江苏、吉林卷文综,16)衰落的后果是 A A. 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农民回归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C. 农民转为种桑养蚕 D. 崇拜洋贷的风气盛行4.(2000年春季北京、内蒙古、安徽卷历史,5)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C 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 B手工业技术水平

60、空前提高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5.(2000年春季北京、内蒙古、安徽卷历史,6)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D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6.(2000年江苏卷,41)简述唐初至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答案要点:(1)演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认定和田亩多少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